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海报橄榄树下无和平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海报橄榄树下无和平

发布时间: 2023-08-05 14:22:54

㈠ 这张图片是什么电影欧美恐怖片

恐怖杀人医院

剧情介绍

剧情是男主角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在过完40岁生日以后的第二天,在医院进行一次普通的肠道透镜检查,结果遭遇医疗事故,气泡栓塞,变成植物人,最终死去。这是客观剧情。
看起来这和恐怖杀人医院毫无关系。可是我们明明看到男主角在医院经历了种种恐怖历程,这是导演的故意,直到片子的最后,黑人护士在剪断男主角的手指和脚趾的的时候,男主角的家属进入他的病房,包括他的弟弟、妻子,儿子,女儿,我们才知道,原来片子的一直在描述的,是男主角的大脑中的世界。
在男主角进入手术室以后,有一道闪光,这标志着男主角遭遇气泡栓塞开始,从此以后我们看到的,发生的所有的恐怖经历,其实都是男主角自编自导自演的噩梦,而不是真实的,这些都仅仅存在于他的脑海。从那道闪光开始,男主角再也没有能回到现实世界,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亲人,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男主角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噩梦中自杀,结束了噩梦,也结束了自己在真实世界里的生命。
因此合起来说,剧情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主角在过完40岁生日以后的第二天,在医院进行一次普通的肠道透镜检查中遭遇气泡栓塞的医疗事故,变成植物人,从此大脑开始经历无法控制和忍受的噩梦,最终男主角选择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噩梦中自杀,结束噩梦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生命。
不光是把真实情况到影片的最后才告诉观众,导演其实还有很多想法和暗示。
首先说片子的开头,也是和结尾的呼应,更是男主角最终死亡的原因。开头男主角在梦里,从那幅画的高处坠下,在落地前被吓醒。妻子安慰他,跟他说很多人在噩梦的最后醒来,安然无事,希望他不要多想。正是基于此理论,男主角在发生栓塞以后的噩梦里无法醒来,唯一能试试的方法,就是选择从梦中的高处(医院7层)跳下。当然,在这次的噩梦里他没能醒来,现实里的生命也离他而去......

观后感
看完本片后久久不能平静 顺便来看了看网友们的评价 看到很多网友对本片不是很理解 确实情有可原 因为本片编剧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太多 很深刻 加上一些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还有美国本土文化的因素 使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很难理解,本人有幸从事医疗行业 对心理学多少有点了解 故想同大家再一起讨论一下本片。
首先解释一下男主人公的植物人状态,这也是编剧极有创新的一点,以植物人的内心世界来表达美国中产阶级的内心现状。影片中提到男主人公是因为在直肠镜检查中因及其少见的空气栓塞造成的心跳骤停,从而造成不可逆的缺氧缺血性脑病,通俗说也就是类似于大面积脑梗死(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此病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面积的大脑皮层坏死,因为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语言中枢全部在大脑皮层,但是人类的记忆和思维中枢在大脑的边缘系统,所以就造成了男主人公逻辑思维能力依然保存,但是失去了一切同外界沟通的能力,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就注定男主人公不可能再次苏醒了,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植物人基本上都死于感染和营养不良)
再次解释一下男主人公的就医情况。男主人公其实没有任何疾病,他去医院所做的也只是普通的检查,只能算是医疗诊断操作,算不上手术,因为饮食习惯所致(食物以肉食高热量为主,缺少植物纤维),美国是世界上直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所以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白人都非常重视医疗保健,40岁以后直肠镜作为一种常规检查,以早期发现直肠的病变。
第三是男主人公的社会背景。电影中提到男主人公是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可以说是美国最优越的人群,同时从事着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似乎是从事网络方面的工作,如果我推断不错的话就是从事网络购物销售方面的工作。其工作轻松,收入不菲,这一点可以在他同弟弟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其弟弟曾对他说你是否有资格享受现有的一切,而且男主人公对弟弟的疑问表示愤怒,同时也深深的表现出了忧虑,因为他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越富有,内心越空虚,越害怕失去财富。
第四说一下男主人公的世界观。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感,所以仇视或者是歧视一切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显示中根本就没有哪个叫“曼丁哥”的黑人护士,完全是男主人公想象的,同时请大家注意“曼丁哥”这个名字,熟悉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曼丁哥”是西非的黑人组织,是极端仇视美国白人的一群人,所以也是美国白人厌恶的一群人,所以在梦境中“曼丁哥”是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也表达了美国白人对非洲裔黑人的仇视。再就是男主人公在去梦境中医院废旧区的时候大家可以发现,那里住的患者全都是有色人种,医生都是黑人,唯一的护士是老态龙钟的妇女,也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所有外来有色人种的歧视。
最后所以下主人公梦境中的细节。年过40,代表人生辉煌的顶峰,面对的是不可抗拒的死亡一步步靠近,所以梦境中不断的出现橄榄树,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在生日聚会上朋友们所说的美国医疗事故,使主人公对医院充满了恐惧,这点在梦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有对长大子女的不安,妻子是否忠诚等等一一在梦境中体现。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那个性感的女护士,如同影片中唯一温暖的烛光,性感的高跟鞋,丝袜,紧身制服,性感的嘴唇,洁白的牙齿,让所有男人都眼前一亮,当然我们的男主人公也是,从第一次见到女护士就有了好感,其实也代表了年过40的主人公对年轻异性的渴望,从其中梦境中女护士的任劳任怨的帮助,同女护士做爱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至于最后主任公跳楼方面我还有疑问,到底是体会到了自己是在梦中,想以次结束梦境,还是因为心爱的女护士惨遭“曼丁哥”的摧残导致心中唯一的温暖消失而自杀。 不过从全片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大。
总而言之,本片是难得的好片,用特殊的手段深刻的表达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㈡ j电影里的“跳接”是什么请详细回答。

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 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
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 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代表:雷内·克雷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让·维果,马赛尔·卡尔内。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形式:实景拍摄;自然光;长镜头,深焦距。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代表: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捷尔米《以法律的名义》《两分钱的希望》。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新浪潮”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同时,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跳接;很少使用隐喻。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左岸派为其分支。
哲学基础来自存在主义。
代表:夏布罗尔《表兄弟》,特吕弗《胡作非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代表: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沙漠尼《狐狸禁猎期》,施隆多夫《青年托尔斯勒》、《锡鼓》、《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斯》,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艾菲·布里斯特》《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郝尔措格《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文德斯《阿丽丝漫游城市》。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
代表:《邦妮和克莱德》《毕业生》《艾丽丝饭店》《扎布里斯基峡谷》《发条橙》《纳什维尔》

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回答者:wumai - 魔法师 五级 8-29 16:54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

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波兰电影诗学
后现代主义

㈢ 简述为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个人 并叙述具体功绩

1、埃米尔·雷诺

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纪的法国人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被誉为是“动画的鼻祖”。

他发明的光学影戏机奠定了动画的技术基础,是动画放映系统最早的雏形。1907年,他设计出三维效果的立体电影。1918年,雷诺在塞纳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卢米埃尔

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于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制片人。

他为人类电影事业的进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和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

3、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于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踪,是一位法国发明家。

电影史学家将他视为真正的早期电影之父。他用单镜头摄影机在纸质胶片上拍摄了最早的运动影像。他是法国人,也在英国和美国工作。



(3)老电影海报橄榄树下无和平扩展阅读

埃米尔·雷诺个人发明:1876年,雷诺决定为一个孩子制作一个光学玩具,在转盘活动影像镜(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镜(Zoetrope)的基础上,他设计了活动视镜,并于1877年12月21日申请了专利。该设计用12面镜子拼成圆鼓形,彩色的图片条装在其中。

当玩具旋转的时候,反射出每一幅图片,而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图片条展现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动画效果,并且没有抖动。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将活动视镜商业生产,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㈣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的译制目录

1949年
《普通一兵》(《一个普通的战士》) 《俄国问题》(《俄罗斯问题》) 《伟大的转折》
1950年
《愤怒的火焰》《诗人莱尼斯》《成吉斯汗后代》《胜利而归》《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 《诗人纳沃依》《侦察员的功勋》《外科医生彼洛果夫》《蔚蓝色的道路》《他们有祖国》《小海军》《拳斗大王》《红领巾》《真正的人》 《区委书记》(《游击英雄》)《小船长》《列宁在十月》《阴谋》《幸福生活》(《库班哥萨克》) 《大败拿破伦》(《库图佐夫将军》) 《天才发明家》《丹娘》(《卓娅》) 《玛丽黛传》 《世外老人》(《堡垒生活》) 《第三次打击》《俄罗斯航空之父》《宣誓》《瓦良格巡洋舰》《秘密使节》
1951年《义犬救主》(《朱巴司》) 《保卫察里津》 《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海军大将) 《光荣之途》 《一年级女生》(《幸福童年》) 《十三人》(《沙漠苦战记》、《十三勇士》) 《带枪的人》 《在人间》 《波罗的海代表》 《海鹰号遇难记》《虎将》(《革命将领》) 《马克辛青年时代》 《夏伯阳》 《美丽的华喜丽沙》 《苏沃洛夫元帅》 《山地大战》 《奇异的种子》(《宝盒仙笛》) 《萨根的春天》 《她在保卫祖国》 《锄奸记》(《军事秘密》) 《我的大学》《革命摇篮维堡区》(《革命战线》)《政府委员》《斯维尔德洛夫》(《优秀的党员》) 《拖拉机手》《为了生命》《我的童年》《在和平的日子里》《每日的粮食》《明朗的夏天》《金星英雄》《顿巴斯矿工》《被开垦的处女地》1952年《少年游击队》 《群神会》 《冷酷的心》 《光明照耀到克奥尔地村》 《光明之路》 《民族英雄尤拉也夫》 《乡村医生》 《难忘的1919年》 《重返前线》 《大音乐会》 《伊万雷帝》 《战斗的乡村》 《地下殖民地》 《安娜·萨宝》 《魔鬼的峡谷》 《华沙首次演出》 《火》 《最后阶段》 《幸福之途》 《快乐的竞赛》 《为了美好的生活》 《自然之子》(《野姑娘巴拉》) 《水堤》 《新战士站起来》 《两个世界》(《西部地区》) 1953年
《被开垦的处女地》 《在压迫下》 《父子劳模》 《警钟》 《战斗的洗礼》 《革命的一八四八年》 《革命英雄传》(《革命英雄》) 《最高的奖赏》 《教师》 《飞行的开端》 《最初的日子》 《走向生活》 《易北河两岸》(《易北河会师》) 《胜利在明天》《理想实现了》《保卫家乡》《萨待阔》《一对青年夫妇》《作曲家格林卡》《体育之光》《黑孩子》《革命医生》
1954年《骄傲的公主》《尼门河上的黎明》《箱根风云录》《男女并肩前进》《不,我们要活下去!》《侦察兵》 《一个女矿工》 《山中防哨》 《对空射击组》 《运动场上的新手》 《人民歌手江布尔》 《秘密档案》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上下集) 《没落之家》 《同志的荣誉》 《银灰色的粉沫》 《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 《别林斯基》《在我们的村子里》《人之歌》《忠实的朋友》《培养勇敢精神》《脖子上的安娜》《游击队员之子》1955年《河上灯火》《中学毕业证书》《不能忘记这件事》《短剑》《我们好像见过面》《大家庭》《勇土号开往马尔托》《蜻蜓姑娘》《忠诚的考验》《深山虎影》《驯虎女郎》《世界摔跋冠军》《两个顽皮的小朋友》《私生子》《胜利之兵》(上下集)《街头五少年》《战斗的青年一代》《台尔曼传》(上集) 《战胜黑夜》《游击队的姑娘》《危险的恋爱》《血的秘密》《姊妹俩》《钢城俩父子》《太阳出来了》《没有太阳的街》《流浪音》(上下集) 《暴风雨》1956年《旅行者》《球队远征记》《动荡的青年时代》《天才的罗蒙诺京夫》 《罗马·ll点钟》 《正是为了爱》 《王朝末日》 《史前探险记》 《走上斗争的道路》(上下集)《还我自由》《围城春晓》《春回大地》《这里有泉水》《战火中的妇女》《新婚夫妻》《二十四只眼睛》《台尔曼传》(下集) 《绿色山谷》《橄榄树下无和平》《没有说完的故事》《银翼上的红星》《水银湖上的魔影》《不称心的女婿》《走向新岸》《大街上发生的事情》《光荣的特征》《伊伦娜,回家去!》《禁止的游戏》《春寒》《教育的诗篇》《车祸》《雪地追踪》《美丽的一天》《三个孩子和小狗》《当机立断》《荒地之春》《他俩》《魔鬼集团》《长夜的秘密》《儿子》
1957年《鲁缅柴夫案件》《追击者》《白狗》《306号案件》《少年鼓手的命运》《雪地激战》《狼》《苦难的情侣》《安东的爱情》《缩影》《她的爱》《暗无天日》《影子》 《白菜主任》 《绿色信号》《青年先锋》《美好的日子》《一年五十二个星期》《渔民恨》《玛格丹娜的遭遇》《原来就是你》 《革命的前奏》 《保尔·柯察金》《失踪的人》《希望号战舰》《让我来办》 《再也不能那样活下去》 《血的河流》 《天职》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时代的火光》 《柏林情侣》 《三百年前》 《友与爱》 《华沙美人渔》 《小木克》 《裂痕》 《海底擒谍》《怒火》 《姊妹》 《祖国的女儿》 《良心》 《两个胜利》 《人间地狱》 《一仆二主》 《战斗的童年》 《浮草日记》
1958年《小皮鞋匠》 《伪金币》 《骑车人之死》 《他们热爱生活》 《传奇英雄》 《历史的教训》 《切尔卡斯》 《大与小》 《倔强的瓦洛尼娜》 《劳动与爱情》 《汗尼巴尔先生》 《两个母亲》 《如何是好》 《祖国在召唤》 《蟹工船》 《蜜月》 《失业的自由》 《雪山血泪》 《天堂里的笑声》 《静静的顿河》(第一部) 《乌里扬诺夫一家》 《那不是白费》 《女人的一生》 《百万英镑》 《和平的土地》 《深海友情》 《共产党员》 《静静的顿河》(第二部) 《为祖国而战》 《渔郎川》 《躲藏的激流》 《暴风雨所诞生的》 《山谷中的战斗》 《静静的顿河》(第三部) 《焰火里程》 《好兵帅克》(上集) 《波罗的海的光荣》 《爱情的神话》 《偷渡的苦工》 《列宁的故事》 《七月风云》 《生与死》 1959年《忠诚》 《黑熊与公主》 《大搜捕》 《三海旅行记》(上下集) 《在伯爵的废墟上》 《草原烈火》 《一个妇女》 《分开怎么活下去》 《她的道路》 《寡妇》 《安得烈依卡》 《海杜特的誓言》 《志愿音》 《在十月的日子里》 《上尉的女儿》(宽)《不眠的年代》 《田野上的雷雨》 《人生》(上下集) 《道路只有一条》 《波罗尼亚快车》 《兰箭》 《星火》 《青年时代》 《毁灭》 《水兵之歌》 《特别任务》 《天空在召唤》 《暴行的答复》 《审判延期》 《雪崩》 《如此一个夜晚》 《生命在你手中》 《法吉玛》 《风》 《好兵帅克》(下集) 《阿维森纳》 《非常事件》(上下集) 1960年《欧叶尼·葛兰台》 《为了杨卡什巴尔生命》 《木木》 《排演在继续》 《柯楚别依》 《宝剑和玫瑰花》 《寂静的傍晚》 《矿区的案件》 《来自地球上的人》 《亲爱的人》 《在边境几步的地方》 《三颗星》 《屋顶》 《小莲娜寻父记》 《哈桑的故事》 《农村的妇女》 《九点正》 《要爱未来》 《苏曼瓦王》 《团结之歌》 《金刚山姑娘》 《雪山救战友》 《密码》 《火热的心》 《在荒凉的河岸上》 《春香传》 《多瑙河之波》 《谢辽沙》 《游侠纳斯列金》 《伊万娜》 《白血》 《瀑布》 《上尉的女儿》(普)1961年《拉弹弓的人》 《活着的英雄》 《给我一匹马》 《人民的使者》 《德聂伯河,您好》 《世纪同龄人》 《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二集) 《十字军》 《斗争的序曲》 《菲利和玛利的故事》 《人血不是水》(上集) 《复活》(上集) 《一个妇女会员的故事》 《继承人》 《收割》 《山鹰》 《人们到处生活》 《前面是急转弯》 《海蒂》 《他活着》 《不速之客》 《无名氏画象》 《丽姬娅在战斗》 《图们江》(上集)《祖国的黎明》 《又是一个早晨》 1962年《房客》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三集) 《中线炮火》 《纪念品》 《海鸥号船员》 《渴望》 《越过深渊》 《世纪之初》 《青春的故事》 《盲人音乐家》 《初次考验》(上下集) 《两种生活》(上下集) 《苗纳尔德一家》 《马门教授》 《这支枪留给你》 《军乐》 《野小鬼》 《熊哥哥熊弟弟》 《铁匠的旗》 《前夜》 《港城春梦》 《士兵经历》 《复活》(下集) 《人血不是水》(下集) 《分界线上的乡村》 1963年 《两栖的人》 《光明天使》 《新春》 《神马的故事》 《他回到了故乡》 《1929年的鲁宾城》(上下集) 《时代凯歌》 《工厂是我的大学》 《女教师》 《彼得和七数乘法》 《小儿子大街》 《寂静的线索》 《地狱中的一场球赛》 《绞刑架下的报告》 《白烟》 《在敦化密林中》 1964年
《不要忘记敌人》 《红色花朵》 《俄罗斯奇迹》(上下集) 《库图佐夫》 《百日红》 《1211高地保卫者》 《民族英雄》(上下集) 《金童》 《恢复原名》 《新的一代》
1965年《纺织女工》 《年轻的战士》 《浮村》 《共青团员之歌》 《为胜利干杯》 《小荣开始演奏了》 《游击队的布谷鸟》 《我的无限希望》 《大地的儿子》(一集) 1966年《大地的儿子》(二、三集) 《一个战士的故事》 1970年《森林之火》 《琛姑娘的松林》 《达吉亚人》 《血海》(上下集) 《看不见的战线》 1971年《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 《战斗在继续》 《在铁道线上》 《前方在召唤》 《鲜花盛开的村庄》 《摘苹果的时候》 1972年《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 《记者》(上下集) 《劳动家庭》(上下集) 《战争与和平》(四集) 《卖花姑娘》(宽) 《回故乡之路》 1973年《空中舞台》 《卖花姑娘》(普) 《秃鲁江畔之花》 《轧钢工人》(宽) 《原形毕露》 《气球上的旅行》 《永生的战士》 《轧钢工人》(普) 《一个护士的故事》 1974年《火》 《延丰湖》1975年《送信人》 《为了新的一代》《特罗塔》《纽约奇谈》《巴布什卡历险记》《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三妯娌》《洁白的道路》1976年《斯特凡大公》(上下集)《哥白尼》《火车司机的儿子》《石油赞歌》《多瑙河三角洲》《初春》《矿山的主人》《贝尼自己走》《在灿烂的阳光下》《高山之鹰》《最后冬天》《斩断魔爪》1977年《农民英雄》《难忘的人》《一个水兵的故事》《67天》1978年《音乐家奇普里昂》(上下集)《侦察英雄》《高压线》 《夜袭机场》《黎明前到达》《第26个画面的占领》《摩登时代》1979年《苏捷斯卡》《舞台生涯》《南方铁路之战》《田园诗》《走向生活的道路》《一个国王在纽约》《人证》《寻子遇仙记》《悠闲阶级》《绅士流浪汉》《我的老师》《延期宣判》《金刚山姑娘》《柳生家族的阴谋》《疯狂的贵族》《蝴蝶梦》《欢乐的一天》
1980年《愤怒的人》《摩羯星一号》《春香传》(上下集)《永恒的爱情》(上下集)《咖啡馆》《梦幻世界》《雨夜奇案》1981年《穿黑袍的新娘》《亲骨肉》(上下集)《妈妈的生日》《吉卜赛少年》 《阿西门的街》 1982年《横冲直撞》 《临时工》 《生活之路》 《婚事风波》 《婆媳之间》 《泥之河》 《两个孤女》 《独立与死亡》 《神秘的黄玫瑰》 《特殊的战争》 1983年《典子》 《翠彩》 《四年三班的旗帜》 《只有爱情是不够的》 《飞蛾》 《失踪的女人》 《爱情的故事》 《沸流江的新传说》 《不能受勋的英雄》 《诱拐报导》 《我和我的爸爸》 《杀人狂》 《金牌》 1984年《朱砂情》 《击鼓少年》 《随军记者的手记》 《最后的情感》 《十字小溪》 《闪光的时刻》 《哈里之战》 《浪花之恋》 《警告》 《没有回来的密使》 《决不后退》 《导盲犬——哈斯蒂》 1985年《勇士的心愿》 《我的好朋友》 《弗兰西丝》 《生死决斗》 《谋杀没有证据》 《海盗女王》 《部长轿车的风波》 《复杂的感情》 《吹口哨的寅次郎》 《失踪者之迷》 1986年《战地浪漫曲》 《狮心》 《妻子》 《你好,出租车》 《w的悲剧》 《转校生》 《两个人的车站》(上下集) 《波托马克河上悲剧》 《火红的山脊》 《穿警服的匪帮》 《泪洒佛罗伦萨》 1987年《酒神的秘密》 《罗马的假日》 《沙漠情》 《光洲的召唤》 《夏姆士的反击》 《决斗场上的遗嘱》 《紧急出路》 《被绞死的人》 《电影天地》 《一片花》 《劫后良缘》 《怀恋的冬夜》 《父母双全的孤女》 《稻草人》 《黑林城堡》 1988年《冰雪消融》 《英雄的苦恼》 《可爱的小村庄》 《相见时难》 《一个警官的控诉》 《铁石心肠》 《神笛少侠洪吉童》 《星期天的爸爸》 《快枪手》 《少女的征途》 《海盗喋血记》 《智擒群魔》 《阁楼案件》 1989年《血洗乐园》 《少年船长斗匪记》 《孤女艳史》 《银河相会》 《难兄难弟》 《寻母奇遇》 《推上断头台》 《伞中情》 《美酒的恶运》 《一夜富翁》 《缉毒警官》 《无罪的罪行》 《幕府风云》 《天空之城—一拉普他》1990年《莉莉·玛莲》 《影迷情艳》 《疯狂决斗》 《无事生非》 《蛇谷的诅咒》 《维也纳之恋——寅次郎的故事》 《电视风云》 《匪巢探密》 《体育彩票》 《魔窟寻谍》 1991年《他们的一天》 《铁腕小子》 《约瑟芬的梦》 《傻妹闯七关》 《复仇的牙》 《阴谋的代价》 《007之迷》 《蒙面神鹰》 《新任司法长官》 1992年《武士道之剑》 《落水姻缘》 《我嫁给一个影子》 《月夜》 《邻居托托罗》 《虽然岁月流逝》 《爱的十字架》 《尼基塔》 《神秘女枪手》 《父子怨情》 《千里追杀》 1993年《无悔的爱》 《神鹰女杀手》 《地狱婚纱》 《警界匪案》 《午夜狂奔》 《复仇天使》 《铁臂金刚》 《罪恶档案》 《特赦48小时》 1994年《拙妻不可欺》 《缉毒双雄》 《假日少女情》 《兽中之王》 《狼的影子》 《漂亮的公主》 《两个警察》 《继父》 《拳坛雄风》 1995年《法外有法》 《险恶人生》 《美丽的夜晚》 《无声的恐惧》 《真情隔不断》 《神探飞机头》 《纽约之恋》 《狂魔杰里》 《靓女恋情》 《真正的危险》
1996年
《黑天使》 《九龙之首》《罪恶的克星》 《黑月亮升起来》 《超级鼻子历险记》 《猎艳狂魔》 《强权女人》 《狙击手》 《未来水世界》 《阴谋》 《冤魂孽债》 《复仇的女巨人》
1997年
《变相怪杰》 《颤音》《异形复活》 《两个幽灵》 《人鸭历险记》 《神探霹雳火》 《特警急先锋》 《爱随心愿》《蝙蝠侠与罗宾》《神秘大亨》
1998年
《越洋追踪》 《替身》《结婚的故事》 《小坏蛋大好人》
1999年
《游客的劫难》 《孤城末路》《我爱上了朋友的姐姐》 《与盗共眠》 夺宝奇缘》 《小鬼闹非洲》 《重装悍将》 《狭路相逢》 《天定姻缘》 《疑云空降》 《冷酷无情》
2000年
《长不大》 《魔鬼刺客》《风暴》 《星际之门》 《雪山黑马》 《囚车驶向圣地》 《月老儿》 《暗夜缉凶》 《扫雷计划》 《大雪崩》
2001年
《爱情万岁》 《静静的摇篮》《当树枝折断时》 《反托拉斯行动》 《本性可移》 《隐秘日程》 《宇宙追缉令》
2002年
《正义守望者》 《武士》《特工神童》 《二者必居其一》 《疑云迷雾》 《谍影重重》
2003年
《亚马逊迷案》 《憨仔鬼精灵》《超胆侠》 《虎女龙驹》 《章鱼东河惊魂》 《冷酷收获》 《总统浪漫史》 《加勒比海盗》
2004年
《保护行动》 《拳霸》《儿女一箩筐》 《地铁》 《王子与我》 《夺命蜂巢》 《谍影重重2》 《冰雪勇士》《网住爱情》
2005年
《凤凰劫》 《神奇四侠》《玩命快递》 《马达加斯加》 《鲨鱼故事》
2006年
《防火墙》 《雏菊》《来电惊魂》 《绅士大盗》 《赛场大反攻》 《空战英豪》
2007年
《人生遥控器》 《风暴突击者》《生死格斗》 《出租车4》 《谍影重重3》 《日本沉没》《舞出我人生》
2008年
《食神争霸》 《27套礼服》 《龙之战》《极速漂移》 《水啸雾都》 《深湖巨兽》 《信》 《仙境之桥》 《伯纳德行动》 《护宝娇娃》 《马达加斯加2》
2009年
《舞出我人生2》 《玩命快递3》 《特工008》 《星际迷航》《真爱之吻》 《爱犬的奇迹》《我的机器人女友》《地铁惊魂》《火线特工》《决战豪门》《特工的特别任务》《变相黑侠》《天地逃生》
2010年
《孤胆拯救》《驯龙高手》《高度怀疑》《感染列岛》《黑色闪电》《悍将双雄》《天降美食》《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1年
《丛林有情狼》《整编特工》《天际浩劫》《危情三日》《永无止境》《蓝精灵》《狂暴飞车》《源代码》《一夜迷情》《黑暗终结者》《忍者》《驱魔者》《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红鹰侠》
2012年
《王者之剑》《人狼大战》《马达加斯加3》《雅典娜》《幻影追兇》《老雷斯的故事》《谍影重重4》《守护者联盟》《铁线虫入侵》《侠探杰克》
2013年
《星爸克》《遗落战境》《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赤警威龙》《追踪长尾豹马修》《蓝精灵2》《精灵旅社》《惊天魔盗团》《森林战士》《神偷奶爸2》《训龙骑士》《别惹我》
2014年
《盟军夺宝队》《火山对对碰》《守护天使》《哥斯拉》《冬荫功2:拳霸天下》《明日边缘》《无处可逃》《驯龙高手2》 《分歧者:异类觉醒》 《暴力街区(2014)》 《深海挑战》(纪录片) 《斑马传奇》《移动迷宫》 《忍者神龟:变种时代》《马达加斯加的企鹅》 《末日浩劫》 《安妮:纽约奇缘》 《第七子:降魔之战》 《魔法总动员》
2015年
《帕丁顿熊》《屠魔战士》《谍影特工》《超能查派》《冰雪女王》《再次出发》《末日崩塌》《分歧者2:绝地反击》《小黄人大眼萌》《像素大战》《精灵旅社2》

㈤ 1956年《大众电影》第11期(“《牛虻》专刊”)

1956年,苏联影片《牛虻》在中国上映,再次掀起了“牛虻热”。

北京开始放映外国原版影片

《人民日报》1956年4月29日

北京的苏联展览馆电影馆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二十八日开始分别放映苏联原版影片“牛虻”和“忠诚的考验”,以便丰富在北京的国际友人的文艺生活,同时使北京的观众更早地欣赏到外国的影片。

今后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将陆续放映外国的原版影片。最近放映的将有苏联影片“第十二夜”,英国影片“哈姆雷特”,法国影片“没有留下地址”,意大利影片“橄榄树下无和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影片“魔鬼集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影片“世界之心”等。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该期相当于《牛虻》专刊,相关文章(4篇文章、一篇献诗和两篇刊内资料)占了杂志一半的篇幅。封底为该电影剧照。

李希凡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4页

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曾经广泛地影响过苏联的几代青年,鼓舞过像保尔·柯察金和卓娅那样的无产阶级英雄进行革命的战斗。这本小说译成中文后,对于我国青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根据这一小说改编摄制的苏联影片《牛虻》就要和.我国观众见面了。.它在不损害原着的原则下,更集中更概括地表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革命品质。在影片里,许多与表现牛虻性格本质相游离的情节被删除了。这样,也就使得牛虻的性格更加突出和鲜明了,它很有助于青年同志对于牛虻性格的进一步理解。

牛虻生活的历史时代,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正被奥地利所占领,“并 且他还执行着欧洲君主联盟的卑鄙的意志。”而教会也是奥大利的凶恶的同盟者,对意大利人民和青年进行极恶劣的精神毒害和间谍活动,他们勾结起来迫害意大利的爱国志士。意大利的人民和青年,不能忍受这种残酷的压迫,反抗的烈火在意大利国土上猛烈地燃烧着。人民和奥大利统治者和教会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许多爱国的宗教徒,后来都变成严峻的无神论者,牛虻就正是这样一个由幼稚无知、虔信宗教,渐渐成长为勇敢刚毅,背弃宗教,严峻得近于冷酷的革命者的典型人物。

有些青年同志读过小说“牛虻”以后,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 牛虻这样冷酷呢?彷佛他对什么人都有着强烈的仇恨?

我们想解决这个疑问,必须和他早年的生活遭遇联系起来看。年轻的亚瑟还在宗教徒的年代,就热爱他的祖国,向往于革命事业,“准备为未来的共和国而死”。可是,教会和神父的欺骗,却险些毁灭他的理想,因此,他对任何虚伪和欺骗,都燃烧着强烈的憎恨。影片更集中地表现了牛虻的这个性格本质。 十三年的革命斗争经历,使他远远地超过了他过去参加过的青年意大利党人,更进一步地接近了人民,参加了人民的起义粗织,因而,也更加体会到,在奥地利占领下,人民是陷在怎样的水深火热里面。所以当他面对着那些大小资产阶极空谈家们的时候,当他听到那些优闲的老爷们,在“沙龙”客厅里,侈谈“号召人民为物质幸福而斗争,那只会助长自私自利”的鬼话时,牛虻正以辛辣的讽刺,揭露了他们的伪善面孔。牛虻不是对什么人都恨,他爱人民,他是“人民的好朋友,人民很相信他,跟着他走。 ”

对人民无限的爱,对敌人强烈的恨,这就是牛虻英雄性格的本质。

在牛虻性格里发展着的、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品质,是他的革命精神。牛虻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热情、大胆和无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和保尔.柯察金一样,这个前辈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理上被残酷现实完全压碎了的牛虻,仍然燃烧着革命热情的火焰,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着生理上的痛苦,积极地从事革命活动。正象他自己所说的: “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才活着的!” 他的铁的誓言都实现任行动里。英雄的牛虻,经受着战斗的考验,怀着民族解放的必胜信念。在法庭上、在监狱里、在刑场上,他都表现出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在受刑时的几个镜头里,这种革命的毅力表现得更加顽强和突出。在就义场面上从牛虻性格中喷射出来的革命的火焰,强烈地映照着创子手们的卑微和渺小。

但是,像小说一样,影片对于牛虻的精神面貌,也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法,而是相当其实的表现了牛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牛虻是深深地爱着他的生父蒙泰尼里的。从影片的许多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和蒙泰尼里展开斗争的时候一一在影片里这个斗争集中得特别尖锐,在他的内心也经受着剧烈的思想感情的斗争。第一次当他在广场上揭露蒙秦尼里的虚伪后,他自己也受了强烈的刺激并因而病倒。他的被捕,也是由于蒙泰尼里的拦阻,最后,他甚至幻想过争取蒙泰尼里。他向蒙泰尼里说: “爸爸,你跟我们走吧,难道你具不愿意让自由的曙光照到意大利的上空么?”“怎么你不能理解你那个天主,这是旧时代的灰尘。这个世界是个完全错误的世界。脱掉你的袈裟,跟我们走吧!” 可是,当他明白蒙泰尼里不能和他走同一条道路时,他的刚毅的革命品质,立刻就战胜了违反革命利益的私情。坚决地向蒙泰尼里宣布:“我决不接受神父的恩赐”,“你要我,或者是上帝”。牛虻这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坚强的忍受一切考验的力量,正是使得保尔·柯察金和卓娅以及许许多多青年热爱他的原因。

有人认为,“牛虻”虽然有可取之处,可究竟带有许多盲动主义的色彩,不足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时代青年仿效,这是一种不妥当的论调。尽管牛虻所参加的革命,和我们的革命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差异,他所采取的革命策略,也是完全和我们无缘的。但是,正像保尔.柯察金所说:“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称毫不能与全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而这一切,也正是值得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学习的。

陈安京,《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8-9页

澎湃的海洋,狂啸的海浪冲击着礁石。一群意大利革命志士,在异乡的国土上:深深地怀念着祖国,他们了望着惨遭奥地利统治者蹂躏的国土,遥遥地向祖国默誓:“朋友们,那儿是我们的祖国!透过狂风暴雨,透过迫害烈士们的枪声、一我听到我们祖国痛苦的声音.....她的光荣和力量,被粉碎,被剥夺了,并且她还执行着欧洲君主联盟的卑鄙意志——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意大利!”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意大利,是这样的动荡不安,大学生亚瑟(后来的牛虻)就在这充满了艰难和斗争的岁月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他还是一个非常纯真、幼稚的年轻人,他虔诚的信奉着天主教,从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那里得到唯一的“温暖”。亚瑟参加了当时的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但幼稚的心灵并没有就此脱离开教会的束缚,在他看来,革命和教会二者是可以分开的,互不相干,以至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为这个问题和另一位革命同志波拉发生了争执。可是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天真的幻想:在蒙泰尼里调走不久以后,继任的神学院院长卡尔狄,乘他在忏悔的时候,骗取了青年意大利党党内的秘密,于是亚瑟和波拉一起被捕了。在监狱中,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就是那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间谍卡尔狄出卖了他,他开始认识到教会、神父的其正面目。

敌人的卑鄙目的达到以后,牛虻被释放了,可是他内心的痛苦并未就此消除,特别是爱人琼玛对他的误会,更加深了他对错误的内疚。回到家里,他又从嫂子那里知道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原来蒙泰尼里就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伪善的神父却一直欺骗着他。这时,教会的尊严已经在他联子里彻底破产,他悲愤交集,怀着盛怒的心情,砸碎了那象征着圣父的十字架。在一个寂静的深夜里,写了一封自绝信:“蒙泰尼里主教,到河里去寻找我的尸体,”从此,蒙泰尼里主教便以为亚瑟真的死了。十三年以后,牛虻以一个久经战斗考验、满脸伤痕的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战士出现在观众面前。从这个刚毅、严峻的人身上,再也找不到丝亳亚瑟年轻时的影子,他在残酷的斗争中,在烈士们鲜血的滋养下成长了。这时,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象一颗有力的子弹一样,致命地打击着敌人。当奥地利的将军们正鼓吹着“只有奥地利帝国,才能给意大利带来自由”时,人民的手上却在念着这样的传单: “意大利的自由,和奥地利帝国的关系,就像俗语所说的是水火不相容,”多有力的反击啊!它以像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激动和鼓舞着群众,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斗争。传单的作者是谁呢?牛虻。 这时,波拉夫人(即牛虻年青时的爱人琼玛)和马梯尼成了佛罗伦斯城青年意大利党的中心人物。由于受了自由主义政客格拉西尼的影响,青年意大利党人的斗争还是停留在喊口号,发传单上。牛虻以一个假装的外国人的身份,指出了这种做法的错误,当他们要牛虻帮助发传单时,他说:“...你们的人民,他们急需的不是传单,是行动。”

当牛虻因为旧病复发躺在琼玛家里的时候,琼玛已经开始认出了这个牛虻就是十三年前她所爱的亚瑟。但是,牛虻再不愿唤起往日巨大的痛苦,否认了这一点。在他病体还没有复元,听说起义队伍给打败了,许多人被捕并且被判处死刑时,便立即前往营救。这个非常果断的行动,使刑场上被宣布死刑的不是革命者,而是那些野心勃勃地踏入别人国境的侵略者。 不久,革命者陀姆尼钦诺又布置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当他因照顾牛虻而没有委派任务时,牛虻说:“....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才活着的!” 同时他还特地去邀琼玛也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来,鼓励她离开那些“青年意大利党”的空谈家,指出依靠幻想并不等于行动。琼玛在她的帮助下决定前去参加,并且约好在布列亚盖拉城会面。牛虻答应在这次见面时,把以往的一切情况都告诉琼玛。在布列亚盖拉的广场,人们正接受主教蒙泰尼里的祝福,市集上挤满了人群。牛虻和一群起义者却在商议着行动的步膝,当他们一切都安排安当时,间谍发现了他们,广场四周顿时被封锁起来,牛虻立即命令战友们突围,而自己却为了掩护战友们退却被捕了。 琼玛和友人们布置了一个营救牛虻的计划,想帮助他逃出监狱。牛虻带着重伤锯断了狱窗的铁栏杆,可是当他刚要逃出狱斗时,因为旧病复发,昏倒过去,被卫兵们抓了回去。

蒙泰尼里主教想来“说服”牛虻,可是英雄的心是任何人也不能动摇的。他不但坚定的拒绝了主教的劝说,并且说出自已就是亚瑟,无情地揭露了蒙泰尼里的撒谎与无耻。这时亚瑟还希望蒙泰尼里能够背叛宗教,跟着自己走,但是蒙泰尼里在上帝和牛虻之间终于选则了一条他必然选则的道路:皈依上帝,和革命事业对敌到底。敌人决定将牛虻处以死刑,屠杀者的枪口已对准他的胸膛,而他仍保持着饱满的战斗精神,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无限信心,愤怒地说: ...... 你要记住,当我们的队伍行动的时候,那么大炮就会代替我说话了。” 牛虻最后英勇地牺牲了。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没能见到琼玛,只从牢狱中带出一张纸条,在纸条上说出了他对琼玛永远保持着的爱情,井希望琼玛乐观地为自由战斗下去。

是的,牛虻的爱国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会永远活在人民心里,鼓舞着更多的人们争取意大利的独立解放而奋斗!

张毕来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在小说《牛虻》和现在改编拍制成的同名影片中,牛蛇和神父蒙泰尼里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他们的特殊性格,表现着他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

就思想,信仰和生活道路说,牛虻和蒙泰尼里是处于对立的地位的,但是,就感情说,他们之闻的关系却非常不单纯。影片一开始就揭露了这种关系的特征:亚:我跟你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我亲爱的神父!你知道,我在家里很孤独。我不喜欢我的哥哥,尤其是嫂子。我母亲死了之后,你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

蒙:你知道,我在世界上除了你也没有别的人。我把你当作儿子一样!你是我的光明,我心里快乐的源泉。

这时影片上,亚瑟(即以后的牛虻)跪在蒙泰尼里的面前,蒙泰尼里拥抱着亚瑟。可以看出,他们之闻存在着深厚的、不平常的感情联系。

这时候,亚瑟刚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和参加革命活动。就亚瑟这一面说,他参加的革命活动,是以推翻蒙泰尼里实际上拥护着的秩序为目的的;就蒙泰尼里这一面说,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走着同亚瑟完全敌对的道路。但是,即使这样,当时他们之间并没有引起直接的尖锐的冲突。亚瑟十分敬爱着神父。蒙泰尼里也非常关切亚瑟的生活,在他准备出发去罗马的时候,他还对亚瑟说:“我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你只要对我说, ‘留下来’一一我就拒绝到罗马去。”可是,后来亚瑟在监牢里发现了新来的神父卡尔狄的告密,他对天主的信仰开始动摇了,实际上是对蒙秦尼里的那套谎话有了认识。

出狱后,嫂子裘丽亚又把他身世的秘密给揭开了。这时,他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里看见了真理:蒙泰尼里并不是一个神圣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而是个虚伪、卑鄙的骗子;而他所代表着的教会也是罪恶的。影片中有一个动人的情景:亚瑟捏着十字架,疑视着,然后沉痛地、毫不可惜地把它扔掉。他对着蒙泰尼里的照片说:“我相信你,就象信天主,但是,你一直在欺骗我。”这时,亚瑟在思想上同蒙泰尼里完全破裂了,在感情上也.深深地憎恨着厌恶着蒙泰尼里的可耻和虚伪。不过,因为他同蒙泰尼里在私情上有千丝万耧的牵连,在这种感情的改变过程里,他经历着十分剧烈的,深重的痛苦。这正是亚瑟这个人物的性格的具实特征所在。伏尼契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影片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亚瑟所选择的革命道路,正是蒙秦尼里所死命反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亚瑟却又是蒙泰尼里一生里从私人关系上说最亲近的一个人。失去了亚瑟,对于蒙泰尼里,是终身的遗憾。他没有一天能够忘掉这个悲哀。他在教堂里讲话,从耶稣之死忽然沉痛地说起“我亲爱的儿子”“黑暗把他湮没了”的话来,这正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当亚瑟面对面地讥讽他,说他哪里会有罪的时候,他说:“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这样说。我要能改变我的过去...但我现在所能奉上给宝座的.....只有一颗破碎的心。”

最后,他发现即将处死的牛虻原来是他的亚瑟的时候,他跪在牛虻面前,沉痛地说:“可怜的孩子,我做过多次梦,见你回来了,可是醒来,周围是空虚....一片黑暗...”他要帮助牛虻逃走。同时,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牛虻对蒙泰尼里的私人感情也并未完全消失。在这种情景下,这种感情还是回到了牛虻的身,上,他说:“你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啊-我其想能重新再看到你,摸摸你的两支手呵。”他们真诚地拥抱着。牛虻对他说:“爸爸,你跟我们走吧,难道你真不愿意自由的曙光照到意大利的上空么?他要蒙泰尼里任二者之间选择:“你要我,或者是要上帝。自然,很明显,蒙泰尼里反动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选择革命的道路。这个人物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动性也正在这里表现出来。蒙泰尼里却还企图争取牛虻背叛革命倒向教会,这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到这时,牛虻心中所潜藏着的对蒙泰尼里的最后情感都死灭了,他的幻想也再不存在了。牛虻就断然地说:“那么,你就到上校那去吧,告诉他说你完全同意对我处以死刑。”他坚决地拒绝了蒙泰尼里帮助他逃跑的建议:“不,我决不接受神父的恩赐。”他要一个抛掉天主而同他一起革命的父亲,但决不要一个因父子之爱帮他逃跑而在政治上、思想上企图使他叛变的神父。

很显然,牛虻虽然曾经对蒙秦尼里有着深切的敬爱,但是,他的一颗心是献袷革命的,为了革命,他毅然地坚决地同这种私情割断联系。蒙泰尼里也一直对牛虻存着强烈的特殊的父子之情,但他的灵魂是卑鄙和渺小的,为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他可以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正构成了这两个人物间的鲜明的突出的对比。牛虻是崇高的,伟大的。蒙泰尼里却永远会引起人们的憎恨。

(王再,“对《牛虻》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34-35页,这篇文章我找不到。)

晨光 大众电影 1956 第11期

啊!牛虻,你是多么年青英俊,你是多么纯洁天真。你爱神父是爱得那样纯真,从不怀疑他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你更爱的是真理,是祖国和人民。你拒绝神父对你的询问,为了不对同志们失信。.当残酷的斗争和神父的虚伪撕破了你的幻梦,啊!牛虻,我深深地懂得你年轻而纯洁的心灵是多么苦痛。可是为拯救苦难的祖国而奋斗的那颗心,却永远燃烧不停,我理解你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了你的祖国,离开了你的爱人。十三年的时光,把你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你不像从前那样幼稚,无知,却变得如此老辣、坚强。透过你脸上的疤痕,我们看见你在这些年月里,忍受过多少痛苦和折磨。可是你还是回来了,你为祖国自由而斗争的意志,能经得起任何考验。啊!牛虻,不管在任何时刻里,你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感情,总是如此深沉。

神父不认识你了,可是祖国和人民认识你。他们认识你是他们的好儿子。当着你在酒馆门口开枪送走奥地利的宪兵老爷回天国的时候,人民一眼就认出你是牛虻。这是因为你爱人民,你和人民是息息相关。啊!牛虻,在那样漆黑的夜晚,在那样风暴的夜晚,我看到了你颠跛的双脚,是怎样踏着泥泞的道路,在和敌人进行斗争。为了意大利,你忘掉了自己,你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不停地奔波。你的声音是多么震人心弦哪:....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活着。”

在你不幸被捕的时候,蒙泰尼里企图用父子的感情,来软化你战士的意志。可是你拒绝了“神父的恩赐”,誓为祖国栖牲。你的声音是那样坚定,你的面孔是那样镇静,你的立场是那样鲜明。最后,你昂然地来到刑场,敌入将用那颗卑鄙的子弹,射进你的胸膛。在这最后的时刻,你用深沉的眼光,了望着祖国的大地。你拒绝了忏悔,你对胜利是那么信心百倍:当我们的队伍行动的时候,大炮就会代替我说话!

啊,牛虻,我爱你。你为意大利而生,你为意大利而死。你为意大利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你和意大利共同忍受了灾难和不幸,你也和意大利永远长存,永恒的活在人民心中。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小说《牛虻》的中译本出版后,曾受到我国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成为我国读者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在苏联,这部小说也是极受欢迎的,它出版了七十四次,被译成十八种民族的文字,出版总册数超过两百万册。远在一八九八年时,就在这本小说在英国出版的第二年,俄国就巳经出版这部小说的俄译本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在英国竟没有关于伏尼契的书籍和文件,甚至在无所不包的大英网络全书中也没有一行字提到伏尼契。她的书在一八九七年出版后,也就一直没有再版。 根据很少的资料,知道伏尼契于一八六四年生在一个英国学者的家里。他父亲的名字是乔治·蒲尔。 伏尼契贫在柏林音乐学院念过书,接着又在柏林大学斯拉夫语言系听课。

有一个时期,她又在意大利求学,后来她嫁给了从沙皇的流刑中逃出来的波兰人伏尼契。在她的青年时代,曾经到过彼得堡,在那里,她和俄国的革命团体有过接触。 伏尼契住在伦敦的时候,加入了俄国逃亡者的组织。一八九一年,她是援助政治逃亡者基金会和自由俄国报刊基金会的祖织者之一。同时她还常常和意大利政治流亡者见面。当时,这些流亡者是和玛志尼和加里波的一起为意大利而斗争的。

伏尼契除翻译出版过俄国作家的作品外,继小说《牛虻》后,还写了小说<捷克·莱蒙得》(一九OO年),《奥里维雅·拉担》(一九O四年)和《断绝了的交谊》 (一九一0年)。在《断绝了的交谊》这本小说中,作者又讲到自已过去的主人公,描写牛虻在南美洲流亡的情形。在一九四五年,又出版了<脱下自己的靴子吧》,小说的主人公是牛虻的曾祖母和祖母。

二十一年前,在伏尼契的丈夫死后过了几年,她便迁到美国侨居。 如今,伏尼契已是九十一岁的高龄了。

去年,苏联记者代表团访问美国时,会在纽约会见了这位可敬的、白发苍苍的女作家。他们会向伏尼契问起如何创造亚瑟这一英雄形象的,她这样回答:“...对于一个作家,要向别人说出他创造的形象和写作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她还说:“年青时,住在巴黎。有一次,我在鲁弗尔宫博物馆看到一幅十六世纪意大利少年的画象。这幅画,我很喜欢。亚瑟的外表特征,我就是从这幅画上取来的。”

当苏联的代表们告诉伏尼契,《牛虻》在苏联如何受到欢迎,并且已把小说拍成电影时,她非常感动地说:“谢谢,谢谢!” (本刊资料)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的另一篇资料《他们找到了幸福》文找不到,但找了一个类似的报道。)

杨秀实 1985年《电影评介》

苏联着名表流艺术家 斯特里仁诺夫苏联影片《白夜》复映了,扮演幻想家的斯特里仁诺夫是我国观众熟悉的苏联演员。他主演的影片《牛虻》曾多次在我国上映。在影片《牛虻》中,他以生动、细腻的演技表演了一个天真幼推的青年成长为勇敢刚毅的革命者的过程,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斯特里仁诺夫是苏联着名影、视、剧三栖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牛虻》(1955)是他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成名之作。1956年,斯特里仁诺夫主演了影片《第四十一》他扮演的白匪中尉郭沃鲁哈·奥特罗克被红军俘虏。击毙了四十个敌人的红军女战主马柳特卡乘船押送他去司令部,途中遇到风暴。他们俩被海浪推上了个孤岛,马柳特卡救活了昏迷不醒的白匪中剧,并对他产生了爱情。但是有一天,海面上出现了敌船,白匪中尉欣落若狂地向敌船奔去,马柳特卡开枪打死了他——第四十一个敌人。斯特里仁诺夫把这个内心复杂的人物刻划得惟妙惟肖,从而在苏联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赞誉,1957年在第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影片《第四十一》荣获特别奖。法国观众称斯特里仁诺夫为“俄罗斯的钱拉·菲利浦”。

此后,斯特里仁诺夫主演了一系列根据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的影片:《上尉的女儿》(根据普希金的着作改编),《白夜》《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改编,《北方的故事》(根据帕乌斯托夫的着作改编),《黑桃皇后》《根据柴可夫斯基的歌剧改编),《决斗》(根据契诃夫的着作改编),等。在这些影片中,斯特里仁诺夫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斯特里仁诺夫不仅善于扮演形形色色的古典人物,而且把影片《生命在你手中》中的苏联军官杜金,《点名》中的宇航员鲍罗金等现代人物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此外,斯特里仁诺夫参加拍摄的影片还有:《墨西哥人》、《三姊妹》、《第三次青春》(苏、法合拍)等、影片《三海旅行记》于50年代在我国上映过,斯特里仁诺夫扮演的俄国古代旅行家阿法纳西的形象受到观众的赞赏。

苏联着名女演员斯特里仁诺娃

凡是着过苏联影片《牛虻》的观众,都久久不会忘记牛虻青年时代的女友琼玛的动人形象。它是苏联着名女演员斯特里仁诺娃创造的。斯特里仁诺娃在孩提时代就爱上了戏剧艺术,中学毕业后,她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当了舞台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表演天才被莫斯科戏剧学校的领导发现,于是她进入了戏剧学校。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她成了一名戏剧演员。

1950年斯特里仁诺娃涉足影坛,在影片《丰收的夏天》中扮演了奥克莎娜、接着,她拍摄了影片《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饰将军夫人乌斯科娃)。

1956年,她主演了影片《牛虻》。在与饰男主角的斯特里仁诺夫合作拍片时期产生了爱情,影片拍成后,他们结为伉俪,从此女方按苏联习惯姓了男方的,这就是斯特里仁诺娃这个姓的来由。

1959年斯特里仁诺娃与斯特里仁诺夫再次合作,演出了影片《生命在你手中》,斯特里仁诺夫扮演男主人公杜金,斯特里仁诺娃扮演杜金的妻子波丽。此后,斯特里仁诺娃还参加演出过《高空》、《福玛·高尔杰耶夫(根据高尔基的同名着作改编)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