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帮哥哥还债,供弟弟读书,农村姑娘进城当保姆:80年代老电影
《黄山来的姑娘》是一部于1984年上映的老国产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农村姑娘拎着一块肉,着急忙慌地从老式楼梯上跑下来,一路赶到卖肉的柜台,恳切地说称少了一两肉,镜头一转,是一脸精明的女主人,用手提称锱铢必较地验称着菜的斤两。
挺戏剧化的开头,塑造了一个农村与城市、雇主与保姆的对立,有点脸谱化的老套,以为会是个有时代印记的“阶层压迫”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却很惊喜,从黄山去北京做保姆的玲玲, 代表了在初步开放的80年代中,乡村对城市的试探与融入,在见证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乡村经济的苏醒与崛起。
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农村的实景部分,导演的设计十分巧妙,以暗写明的春秋手法,农村的一系列变化,通过保姆玲玲的家信、以及同乡的攀谈中逐层表现。作为电影主语的“黄山”,最终定格在玲玲与城市女孩星星共同归乡的展望上: “到时候农村和城市都一样了,到处是高楼大厦、电灯电话……”
电影有个镜头是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传来,一个穿牛仔裤、烫卷发的“时髦”青年载着女友,骑着摩托车亲亲热热的经过,背景是红白色的无轨电车以及自行车,玲玲很新奇地驻足观望,眼中闪着惊讶、新鲜、好笑又难以接受的光芒。
这份复杂的情绪表达非常细致真实,从保守的农村走入繁华的城市,局促不安的同时还有一份“本份”的自知,时代更迭,城市和乡村依旧存在难以融合的落差,放在今天,一个农村姑娘初站在摩天大楼之下,也会有这种未见过世面的无所适从。
不过电影并非在制造这种对立,而是通过玲玲的帮工生活,走入城市最为真实的烟火气里,呈现出复杂丰富的人性,有自私市侩的小市民,有热心相助的街坊;有知识分子的认真自律,还有老干部家庭的平等互爱。在立体的城市影像中,展现出玲玲的自尊自爱以及人与人间流动的温情。
玲玲一共服务过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也是八十年代北京市民阶层的一个缩影。 第一家齐家,家庭成员是齐母、在国外出差的齐父、哥哥大力和妹妹小娟。这家人工作于国企,居住的是带有电梯的高层。
第二家柳家,家庭成员是产妇红荣、婴儿以及未曾谋露面的丈夫。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人家庭,居住的是热闹、逼仄的胡同大院;第三家周家,老爷子是退休老干部,老太太知名书法家,还有个高中毕业醉心考歌舞团的孙女星星,住宽敞的四合院。
三个家庭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时代的一个切面。同时玲玲在三个家庭里的境况,亦是一个慢慢融入、感受到关爱的过程。
一、第一任雇主齐家,加深了玲玲对城市的隔阂
齐母与小娟对玲玲的态度,是高高在上傲慢。齐母总是怀疑玲玲手脚不干净,更谈不上对她人格上的尊重。中午吃饭,大力将一颗鸡蛋夹给玲玲,齐母迅速地截下,并把鸡蛋送入女儿小娟的碗里,说:“玲玲不爱吃鸡蛋,她在乡下早吃腻了。”体面的外表下,却对劳动者心存鄙夷,讽刺的是如齐母这样的人,现在仍旧存在。
小娟对玲玲颐指气使,在玲玲放过衣服的床上喷香水,要求玲玲帮她按摩,同时还控诉历任保姆的“劣迹”。玲玲试穿她的马甲,小娟让玲玲立刻将马甲洗了,没好气地说: “农村姑娘就要有农村姑娘的样子,不要打扮。”
尽管雇主对玲玲百般刁难,但为了挣钱她消化了这份委屈。直到有一回小娟的毛衣“丢了”,齐母一口咬定是玲玲偷的,将她的行李翻了个底朝天。后来发现是落在单位了,齐母叮嘱小娟不要告诉玲玲。
纯朴又倔强的玲玲花了快一个月工资买了件新毛衣给小娟,说自己洗的丢了她需要负责,但她毅然决定辞职,就在她出门的时候,听到小娟腹痛难耐痛苦地在床上呻吟,这个善良的姑娘二话不说,背起小娟就往医院赶去,幸亏送治及时,小娟才脱离了危险。
手术后的小娟满心愧疚,坦白她的毛衣没有丢,让玲玲不要走,玲玲第一次体会到城里人对她的真诚,还有工作带给她的被需要感,但之前的诬赖触碰到她的底线,她答应等小娟康复再走。
作为80年代从农村走入城市务工的保姆,在当时人口流动尚未解冻的背景下,不啻于是第一批出来闯荡的冒险者。城里人与农村人其实都在相互的想象壁垒中,互相都给对方贴了标签。
玲玲这样的人,正是将两个不相交的对立面相互融合的存在。齐家母女印证了玲玲想象中城市人的不近人情,而她们亦先入为主地给玲玲贴上缺乏教养的标签, 玲玲与第一个家庭的磨合,其实也是农村与城市的磨合,玲玲与小娟的和解,穿透的是城市第一层坚硬的外壳:偏见。
二、第二任雇主柳家,是玲玲对城市多面的认知
红荣条件并不宽裕,住在胡同大院一个小间里,丈夫工作未归,她咬牙请了玲玲来照顾月子。红荣和丈夫都是工人,平时都喜欢文学,因志趣相投而结合。丈夫的文章被一家杂志社青睐,聘请他去工作。从车间工人到杂志编辑,红荣很为丈夫自豪,和玲玲说起“柳大哥”,一脸幸福溢于言表。
为了省钱,整个月子里,红荣就吃了一只鸡,还舍不得地说“等柳大哥回来一起吃”,玲玲实在看不下,将鸡炖了“强硬”地让她喝汤。
转眼孩子满月,丈夫仍未归,还断了生活费,捉襟见肘的红荣已付不起玲玲的保姆费,心事重重地去找丈夫。深夜归来,红荣看玲玲和衣等睡着,替玲玲脱了鞋盖上被子。她将细心珍藏的定情手帕烧了,伏在书桌上低声啜泣。
玲玲明白了红荣的处境,介绍她来工作的同乡大妈给她另找了户人家,正好玲玲家里催促要钱,那户人家出钱比红荣高了近一倍,但善良的玲玲不愿离开拮据困难的红荣,情愿在休息日再去做一份工赚钱。
红荣知道了玲玲家里缺钱,让玲玲另找工作,她将自己的毛衣送给玲玲,感激她这段时间的照顾,两个互相心疼的女人相拥而泣。 繁华摩登的北京城,有许多像红荣一样艰难生存的底层群体,城市并非遥不可及的盛气凌人,它有落定到地面的烟火气,有悲欢离合、有人生疾苦。
最令人感动的,是红荣背着孩子上班后,本就缺钱的玲玲买下一只鸡炖好在炉子上才离去。红荣下班看着那锅鸡汤,温暖到泪流满面。 红荣的温柔隐忍,玲玲的情深意重,有着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傻气”,胡同里街坊邻居们的互助互爱,也让人看到冰冷的城市表象下,沉淀在市井生活里的“中国式的温情”。
三、第三任雇主周家,带给玲玲精神层面的升华
周爷爷是离休老干部,曾为祖国浴血奋战过的那一代人。他与周奶奶都有着知识份子经岁月积淀的温和内敛。对玲玲也像待晚辈一般疼爱。孙女星星是一个典型的追逐梦想的城市青年,对爱情、事业都有自己清晰的规划与追求,与第一个家庭物质虚荣的小娟形成鲜明对比。
在周家,玲玲感受到家人般的平等关爱,周奶奶每日教玲玲写毛笔字,对她严格要求。周爷爷从黄山 旅游 回来,特地给玲玲带来家乡的零食。星星艺考前,一直要求爷爷利用关系帮她打通门路,可能一个电话就能改变孙女的命运,但这个有原则性的老人,反对一切走后门行为,教育星星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赢取未来。
但因为别人走了关系,星星最终未能如愿。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星星积极的心态,她很快调整情绪,答应居委会的聘请,成为国营饭店的经理,将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 星星身上有80年代青年特有的朝气与热忱,有理想有情怀有拼劲。
玲玲在周家耳濡目染,不仅在文化素养上有所进步,精进了厨艺,更开拓了思维与眼界,随着哥哥戒赌经营养殖场盈利后,她在北京的工作不再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供给时,玲玲也开始思量自己的人生规划……
安徽是八九十年代出了名的保姆之乡,尤其是无为盛产保姆,这也和 历史 原因不可分割。当时有很多如玲玲一样的农村女孩融入城市,不乏有被雇主关照,重新获得教育机会,彻底改写人生的人。不过电影旨在表达玲玲的回归,并非是消极层面的城乡二元对立,而是通过新时代风貌的洗礼,重塑独立人格,为建设乡村经济添砖加瓦,在理想与拼搏之下,城市与乡村都是平等的。
相较电影的叙事脉络,个人觉得更为珍贵的是富含时代特性的影像 ,将时间定格,让我们得以看到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所特有的城市和人文风貌。 老北京流动的街景,各个阶层居住的建筑特色,带有时代印记的生活气息,故宫、北海、长城,地铁车站、公车立交、钟楼大院……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观众,也可以具像感受到那跨过时间纵度的热气腾腾、朝气蓬勃。
个人对于八十年代的了解来自于文学作品,感觉那是个美好又理想的时代。方兴未艾、百家争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近现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大多崛起于八十年代,诗歌与文学甚至是属于大众的,而不是现在的曲高和寡。比如剧中红荣的丈夫,就是一个因为热爱文学而被杂志社发掘的工人, 感叹80年代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但理想是有滚烫的去处和回应的。
电影纯净舒缓的节奏,镜头平实,并没有什么炫技的拍摄手法,但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身为保姆的玲玲,并不耻于自己的职业性质,而是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地对待工作。大妈对同乡玲玲事无巨细的帮助与照顾,玲玲哥哥创业缺钱,同做保姆的小姐妹虽没什么钱却慷慨解囊。
像大力、星星这样的有志青年,有坚定的精神追求,律己律人,那种积极向上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胡同大院里的人共赏一盆菊花,红荣热心的邻居们,主动帮她照顾孩子。老干部周爷爷清廉守正,周奶奶这样的老艺术家谦顺平和。 知识备受尊重、人情高于利益,精神比物质充足,难怪这样的80年代会被几代经历过的人集体怀念。
影片的结尾有些刻意的理想化,玲玲哥哥从沉迷赌博到踏实创业,也是从侧面反映自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在精神方面从混沌到觉醒的过程,亦是传统农村 社会 结构与经济结构奋进中的嬗变。乡村经济的发展,让玲玲这样走出去的农村人又走回来,镇上开了第一家饭店,“见过世面”的玲玲被邀请回去做厨师。星星陪玲玲踏上归乡的火车,她将目光瞄准乡村更便宜、绿色的菜蔬肉禽,准备与玲玲合作货源。
星星与玲玲这两个分别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女孩,代表了年轻的女性群体,她们亦在时代的红利中受益,自强自立,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追寻与价值实现。衡量一个 社会 的文明进步,就是自女性从经济至精神上的完全独立。从这一点来看,《黄山来的姑娘》是对时代的一曲诚挚讴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未来的展望与想象,现在基本都实现了。星星提到以后农村人富裕了会到城里 旅游 ,甚至走出国门,中国最早的出境游是1983年,不过短短三十多载,理想早已照进现实。1984年,上海才有私人电话安装,1988年第一条高速“沪嘉高速”始建成通行……
我们现在轻易拥有的一切,都历经过过于宏大的惊心动魄,时代所经历的,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多。
突然想到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写的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我们突然开始怀念逝去的年代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 《黄山来的姑娘》中,一个小保姆带给我的质朴与 淳真 。
-End-
② 你认为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电影是哪部
开国大典,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刻,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我们终于站起来了。
最感人的电影我相信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不少,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绝对是《阿郎的故事》每每在大街上听到这首歌的主题曲都会勾起我的回忆让人伤感,发哥演的爸爸和我老爸是真的太像了,痞里痞气看似一事无成,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心里满满都是爱。不过我爸爸也在去年去世了,以前年轻不懂事总是冲撞爸爸,就和电影里一样,俩父子就没有好好在一起谈过一次话吃过一顿饭,总觉得是仇人。也许只有失去以后才懂得这种感觉吧。
不说我的事了,我先介绍下这部电影,希望没看过的朋友能多多了解下。
阿郎(周润发饰)是一个出色的赛车手和放荡不羁的浪子。他的女友波波(张艾嘉饰)对他一往情深,无视他的缺点,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和他结了婚。结婚之后,阿郎依然只顾着自己,甚至出手殴打已经怀孕的妻子,在妻子临盆之际,他依然选择去参加非法赛车,结果因比赛中撞死警察而被捕入狱。波波的母亲串通医生谎报婴儿夭折,带波波去了美国。阿郎出狱后,面对妻离子散的结局无比追悔。他从孤儿院领回了儿子波仔(黄坤玄饰),靠开货车抚养孩子。十年后,阿郎陪波仔参加一项单车比赛,恰好比赛是由波波为美国一家时装公司推销童装而举办的,夫妻相见,无言以对。后波波得知波仔是自己的儿子后,想带走波仔。阿郎为争回波仔及表达复婚决心,执意参加了即将举行的车赛,不想,旧病复发,人车蹈入火海。波仔和波波看到后连忙翻出围栏去救火可是已经为时已晚。音乐响起,全剧终。
希望大家看完以后能好好懂得珍惜眼前人,亲情始终是亲情,是斩不断的。愿天下父母都健 健康 康,儿女都是孝孝顺顺,所以有人都不留遗憾。
英雄儿女,感染了一代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为了当时的最强音
个人认为《唐山大地震》电影所彰显了人文关怀,让我数次动容。
基本上从开始哭到结尾,尤其是做了妈妈后,感悟很多,没有孩子时,替方登不值,有孩子后,觉得元妮一辈子最可怜!一辈子被痛苦和悔恨折磨着!
自然灾害永远都是那么无情,它可以瞬间摧毁无数个家庭,让原本美好的一切,瞬间毁灭。 电影中,母亲也是无奈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想救自己的女儿,但是那个情况,如果不做出这个决定,一个都活不了,谁能体会那时母亲的痛苦,明知道女儿会恨自己,会怪自己,快最后结尾的那个母亲,也是同样的,不能因为自己女儿的腿而害了一群救援战士,那刻的痛楚也许真的只有体会过得人才能明白。 女儿回家的时候说,我怎么感觉来过这,对,无数次梦见过这个地方,亲人永远是亲人,妈妈还是永远记得你爱吃西红柿,都洗好给你了,妈不骗你。成天的惦记着你,不愿意搬家,就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家人更亲的人,没有比回家更近的路……
个人认为是《开国大典》
我观看后心情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
一、感叹新中国来之不易。为了推倒“三座大山”,争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才迎了了胜利的曙光。
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业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 历史 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声。
三、领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辉。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是时代的巨人,非凡的领袖魅力和伟大的思想光辉。
四、开国大典,是中国新民主革命的一个缩影。那创新超越的28响礼炮,是不忘 历史 的纪念,是陈旧腐朽的结束,是崭新秩序的建立。
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电影就是《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搂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看了《开国大典》,无比激动,自豪。中国人民终于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当家做了主人,人人有地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自力更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奋斗,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
我认为最感人的是《开国大典》。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眼泪盈眶。如果没有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子弟兵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艰苦卓越的奋斗。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没有我们现在的国泰民安和全国人民的幸福美满生活。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去前线卫国,就做好一个尊纪守法的公民!
《开天辟地》《开国大典》《毛主席和杨开慧》,讲述毛主席早年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为新中国创建,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不朽业迹,我们永远缅怀毛主席!
影片中的王成,是千万个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战士的杰出代表,他慷慨就义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一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影响了好几代人,情节感人至深,画面令人震撼,他就是英雄的化身,正义的象征,中国人的标志。所以每当背景音乐响起时,我们都会向英雄致敬,更为英雄落泪。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王成告诉他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王成的运动。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当王文清见到王芳时,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他克制住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好好学习,情节也很感人。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们的感人故事,和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可贵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人生的苦和甜 淡淡的感动,浓浓的爱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
孤独的许灵均电影采用倒叙和蒙太奇的手法,在许灵均去北京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穿插回忆他在敕勒川的生活。在许灵均和父亲隔了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见面里,他欲言又止,那一声“爸爸”终究没有出口, 既期待,又胆怯 。
父子之间既熟悉,又陌生,这一切都源于许灵均幼年时其父许景由不满与许母的婚姻,不顾一切的离开了妻儿。后来,母亲病重而亡,父亲又因资本家的身份远走美国,彻底抛弃了许灵均。这也就是为什么许灵均是孤独的、缺爱的,这个心结伴随了他三十年。
集体中的许灵均许父带着许灵均在首都的繁华之地吃喝玩乐,有意且无意的宣扬美国的“个人荣誉”以及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明确的表示出想要补偿许灵均,想要弥补这份 缺失了三十年的父子之爱 。
1957年,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他 曾无数次的想到自己的父亲 ,渴望得到父亲的保护,但是没有。
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冶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牧场的那些岁月。他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十年动乱中,郭谝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 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 ,找到了那份自己失去多年的父爱母爱,他的人格也在逐步完善,他对父母的爱成了他对国家、对集体的爱。
有家的许灵均在一个瓷器店购物时,许父和女秘书买了一个800元的仿钧窑花瓶,而许灵均只为妻子买了一个四块五的泡菜坛子。许景由之后感叹“ 婚姻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你和妻子有没有感情,都要把这种条约恪守到底,否则,就会良心不安 ”。这既是对许父的绝妙的讽刺,也是引出了许灵均的婚姻和爱情故事:
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
善良的郭谝子一句“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儿给你送来 ”。
结果一个备受迫害的“老右”,一个背井离乡的逃荒者,就这么结成了夫妻。先进家,后认识;先结婚,后恋爱。没有复杂的 情感 纠葛,只有两颗同样善良的心慢慢靠近、吸引、交融……就这么结成了简单真诚,质朴的而又牢不可破的 情感 关系。
“ 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对我是那么的信任,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 ”。“ 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 ”(哦!爱情!这美好的爱情!这妙不可言的酸臭味!)
许灵均遇到秀芝之后他的人生是圆满的,他不再孤独,不再缺爱。
许灵均的爱他的对父母的爱是不完整的,他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也就无法感受到爱父母是一种什么感觉。在集体的生活中长大,有了爱人,他感受到了爱,自然也就学会了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
当许灵均去找他爸爸时,秀芝说:“ 你去呗,那里有洋楼住,有小 汽车 坐,还能跳光屁股舞 。”不过这也只是说说而已,秀芝似乎早就看穿了结局,灵均纠结的时候她满是淡定:“ 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 。”灵均感到她过度自信:“ 你是不是觉得我离不开你 ?”秀芝淡然说:“ 我可没那么大本事。但是这里有你深爱的草原,深爱的工作,还有她。 ”
所以,灵均走了,秀芝淡定地对孩子说“ 你爸爸就是风筝,飞的再高,线头也在妈妈手上 。”
到了最后,许灵均的心路历程终于明了,他等了二十年了,他看到祖国的希望,他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了二十年的汗水和眼泪,他怎么会放弃自己深爱的一切?他怎么会走呢?
许父说许灵均是个坚定的 社会 主义者。但是,有血有肉的人,无关于主义、仇怨、政治和 历史 ,没有什么宏大的政治理想,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家之间、人与国之间最真挚的 情感 。
许灵均最终还是回了家,回了那个他与秀芝的家 。
③ 给我几部老年人爱看的老电影
1:地道战
2:地雷战
3:平原游击队
4:铁道游击队
5:奇袭
6:侦察兵
7:渡江侦察记
8:回民支队
9:大浪淘沙
10:秘密图纸
11:五十一号兵站
12:四0五谋杀案
13:南昌起义
14:三战山城
15:闪闪的红星
16:野火春风斗古城
17:永不消逝的电波
18:雷锋的故事
19:董存瑞
20:狼牙山五壮士
21:红孩子
22:智取华山
23:战上海
24:党的女儿
25:烈火中永生
26:小兵张嘎
27:从奴隶到将军
28:海鹰
29:敖雷*一兰
30:小花
31:春苗
32:决裂
33:青松岭
34:金光大道
35:创业
36:青春之歌
37:四室同堂
38:英雄虎胆
39:英雄儿女
40:洪湖赤卫队
41: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42:刘胡兰
43:一江春水向东流
44:八千里路云和月
45:暴风骤雨
46:冰山上的来客
47:阿诗玛
48:五朵金花
49:刘三姐
50:黑三角
51:牧马人
52:保密局的枪声
53:敌营十八年
54:大李老李和小李
55:今天我休息
56:今夜星光灿烂
57:甜蜜的事业
58:神秘大佛
59:萍踪侠影
60:大刀王五
61:归心似箭
62:庐山恋
63:小街
64:吉鸿昌
65:天云山传奇
66:骆驼样子
67:红日
68:东进序曲
69:红旗谱
70:芙蓉镇
71:挺进中原
72:战火中的青春
73:战洪图
74:霓虹灯下的哨兵
75:马路天使
76:十字街头
77:桃李劫
78:三毛流浪记
79:革命家庭
80:柳堡的故事
81:七十二家房客
82:林家铺子
83:古塔奇案
84:沙漠追匪记
85:巴山夜雨
86:神鞭
87:三笑
88:苦恼人的笑
89: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90:南海风云
91:鸡毛信
92:大渡河
93:金沙江畔
94:上甘岭
95:渔岛怒潮
96:兵临城下
97:铁道卫士
98:南征北战
99:新儿女英雄传
100:茶馆
101:家
102:龙须沟
103:艳阳天
104:生活的颤音
105:夜半歌声
106:魔术师的奇遇
107:女兰五号
108:女跳水队员
109:沙欧
110:护士日记
111: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112:咱们的牛百岁
113:少林寺
114:人到中年
115:林海雪原
116:大林和小林
117:乡村女教师
118:向阳院的故事
119:羊城暗哨
120:李双双
121:激战无名川
122:黄继光
123:城南旧事
124:渔光曲
125:戴手铐的旅客
126:二泉映月
127:七月流火
128:嘎达梅林
129:奴隶的女儿
130:打击侵略者
131:怒潮
132:小二黑结婚
133:甲午风云
134:林则徐
135:奸细
136:一个和八个
137:瞧这一家子
138:赵一曼
139:苦菜花
140:敌后武工队
141:五更寒
142:西安事变
143:上海的早晨
144:自有后来人
145:红色娘子军
146:索仑河谷的枪声
147.车轮滚滚
148.神女峰的迷雾
149.小字辈
150.斗鲨
151.好事多磨
152.不夜城
153.刘巧儿
154.他俩和她俩
155.雾都
156.红牡丹
157.枫树湾
158.鄂尔多斯风暴
159.一盘没下完的棋
160.长空雄鹰
还有一些影片现在有些记不住名字了.象京汉铁路罢工的于洋大律师等.
样板戏和其他戏曲有:
1.红灯记
2.沙家浜
3.海港
4.白毛女
5.红色娘子军
6.智取威虎山
7.杜鹃山
8.龙江颂
9.磐石湾
10.平原枪声
11.奇袭白虎团
12.园丁之歌
13.朝阳沟
14.于无声处
15.天仙配
16.花木兰
17.三打白骨精
18.沂蒙颂
19.十五贯
20.秋江
有些是解禁之后重新演出的.
外国的影片也记得一些
印度:
1.流浪者
2.奴里
3.大堋车
日本:
1.追捕
2.望乡
阿尔巴尼亚:
1:宁死不屈
2.海岸风雷
3.地下游击队
4.勇敢的人们
罗马尼亚:
1.创伤
2.沸腾的生活
3.第八个是铜像
4.多瑙河之波
5.广阔地平线
6.火车司机的儿子
7.尼罗河惨案
南斯拉夫:
1.瓦尔特保卫撒拉热窝
2.桥
越南:
1.阿福
2.胡志明小道
3.琛姑娘的松林
苏联:
1.列宁在十月
2.列宁在一九一八
3.解放
4.莫斯科保卫战
朝鲜:
1.看不见战线
2.脚印
3.摘苹果的时候
4.鲜花盛开的村庄
5.南江村的妇女
6.金姬与银姬的命运
7.三妯娌
8.卖花姑娘
英国:
1.雾都孤儿
2.伦敦上空的鹰
美国:
1.巴顿
2.卓别林的系列电影
④ 大陆有哪些经典的剧情片值得一看
大陆比较经典的剧情片,就不得不说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了--《我不是药神》
导演吴贻弓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导演。郑振瑶则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电影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那首李叔同作词的《送别》,也是自电影《城南旧事》起盛行,电影的《城南旧事》与《送别》是不能分离的,无论从主题或是画面摄影上。这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着名校园歌曲里,真正能感怀别离的,莫过于逐渐告别青春而成长的学子,最美好的青春与天真渐行渐远,带着淡的哀愁,与童年作别,带着浅的忧伤,与青春作别。
⑤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我来说,过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但我觉得都很好。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江姐、青春之歌、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赞歌、沂蒙颂、党的女儿、夺印、箭杆河边、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海岛女民兵、春苗、红色娘子军、朝阳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白毛女、敌后武工队、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
这些老电影看了之后,真是深入人心,虽然都过去五六十年了,但有些情节仍在脑海里记忆犹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白毛女,通过喜儿的新旧 社会 两种不同命运的遭遇,阐述了一条真理,即旧 社会 让人变成鬼,新中国让鬼变成人。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另外电影春苗,歌颂农村赤脚医生全心全意为社员看病的故事,现在看来,那真是一部好片。
看一部电影深不深入人心,不是看它如何热闹,而是看它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我觉得过去那些黑白老电影都很好。看后让人受益。
太多了,数不胜数,最喜欢的是英雄儿女上甘岭地道战,东方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
东方红,长征组歌
铁道卫士,
秘密图纸,
五朵金花,
刘三姐,
铁道游击队,
地道战,
深入人心的老电影太多了,
按题材分类
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如下:
《上甘岭》《奇袭》《打击侵略者》
……
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
《小兵张嘎》
……
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
《战上海》《红色娘子军》
《东进序曲》
……
文革题材的电影:
《决裂》《红雨》《春苗》
……
阶级斗争题材的电影:
《艳阳天》《金光大道》
《青松岭》
……
歌舞题材的电影:
《东方红》《长征组歌》
《革命 历史 歌曲表演唱》
……
农村题材的电影:
《夺印》《李双双》《江山多娇》
……
英雄事迹题材的电影:
《雷锋》《董存瑞》
《焦裕禄》
……
儿童题材的电影:
《红孩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阿夏河的密迷》
……
外国电影:
《列宁在十月》《宁死不屈》
《追捕》
……
好了就先列出这些电影吧,其实还有很多,太费脑筋和时间了,
在此也敬告各位朋友们,每次答题都是现场发挥,想起那个就写那个,
都是凭记忆所写,难免有瑕疵,也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谢谢。
看过好多电影,最深入人心丶最难忘的是《东方红》、《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侦察兵》、《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小乓张嘎》、《青松岭》等等精典电影佳作。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如何界定老电影呢?我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很多黑白电影,人们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时候文化生活过于贫乏,心灵如白纸一般,容易被电影深入进去。那时候人们很少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电影主要是露天放映。(无法想象花钱看电影,农村干一天农活,记一个工分,当时一个工分才一到两角钱)我们经常自带小板凳,步行辗转于周围几个村子观看,只要是电影就可以,不管什么片子,哪怕多次重复观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
小时候看过以下黑白电影,至今印象深刻,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鸡毛信》、《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花木兰》、《女驸马》、《朝阳沟》、《天仙配》、《牛郎织女》、《刘巧儿》、《李双双》、《永不消逝的电波》、《甲午风云》、《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金光大道》、《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405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冰山上的来客》、《苦菜花》、《柳堡的故事》、《李双双》、《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董存瑞》、《一江春水向东流》、《永不消逝的电波》、《红灯记》、《乔老爷上轿》等等……太多啦,至少是深入我心……
老电影能深入人心,主要是 历史 原因形成,在改革开放前物质文化比较匮乏的年代,大家基本没有多少文化 娱乐 活动,看露天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最大的文化享受,而且在每隔一段时间看露天电影时大多重复的片子比较多,因而印象比较深。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在电影制作上比较精益求精,而且全部情节和素材都围绕一个主题,绝不松散。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到位,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翻牌亦或小角色,大家都尽心尽力,应了那句话: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比较深入人心的太多了,比如早期的《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后期的《开国大典》《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还有冯小刚导演,管虎导演的一些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的影视虽然传播和制作手段好了许多,但是深入人心的太少。至于许多的抗日神剧就更是不入流。同时重要的还有在市场操纵下,演员的演技简直不敢恭维。当下走红的几名所谓“影星”,其表演简直做作到令人作呕。一部电影他们绝对能把即使是真实的故事演成假的。
每个时代的电影不仅是那个年代生活和文化的反映,更是一个时代面貌的整体展现,对于个人来讲,就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甚或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关键。
您好。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九月》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的儿童片,由张萌、张国立主演,于1990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小学生安建军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重新认识自己,最终争取到参加开幕式表演资格的故事。
《我的九月》是一部具有非凡意义的儿童片,在某种意义上,它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坐标,无论我们这一代人走多远,在以这部电影为起点的时代变化得多么厉害,它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许多早已变得不同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如果说美梦使一个人在醒来时感到睡眼惺松的惬意,那么一代人的美梦呢?它会成为什么,一个暗号,一种不言自明的真理,安建军羸弱的身躯以及他傻乎乎的笑脸喻示着八零年代生人的时间之矢,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与他会面,并且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他融入我心灵的深处,一如我们寄存了许多美好的情愫于他身上,也许,这就不单单是一部儿童片所能涵盖的了,还是让我们开始旅程吧。九零年代的北京城略显杂乱,但却有一股勃勃的生机;一群小孩放学回来时的情景将当时的场面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这同时也是当年所有地区特有的面貌;要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精神,那种昂扬的姿态以其意气风发为我们所记忆;我隐约的记得小学时,高年级的一位大姐姐在给我们讲她当时与其它学校一起参加团体操比赛时,脸上所浮现出来的荣耀感,这种感情之真切,一如安建军在得知自己的武术动作慢半拍被刷下来后流下来的泪水;我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再体验到那种为了团体的荣誉发自内心的真诚感与不懈的努力。当然在团体里边,他们并不只是一滴可以忽视的水珠,安建军,雷振山,刘庆来,安小妹,高老师,所有这些人都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让人感到这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是,我们在今天为孤独所困扰,而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在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电影 里最为出采的就是他在影片里所扮演的高老师,那是一种没有任何修饰的的真诚与淳朴,他与“安大傻子”一起被称为“高二傻子”,二位傻子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在那个年代,谁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呢?他亲切,友善,虽然不尽然像高老师那样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里边。安建军在高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地走出自卑的阴霾,而安建军憨厚老实又不失聪明的性格也很快让高老师找到了一个知己。安建军在捐款门事件被刘庆来抢走功劳后,高老师的与他的一段对话完全就是朋友之间的吐露心声,这也是令人感到惊异的,“我小时候受了委屈,没人听我说,只好对着家里的水缸说话,要是当时有你就好了”,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安建军的心扉,使他委曲的面孔又绽露出阳光的笑容。张国立塑造的这位老师一点虚假的痕迹都没有,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让人心里深深怀念。最能打动人的是安建军和小妹一起在周日把早餐钱买兑奖券,饿着肚子训练的场面;那时北京后海公园湖边两位小朋友在晨曦中“起武弄清影”的画面显得那么的富于诗意,这情节是导致影片最高潮时安建军的形象从胆小憨厚一下子变得那么的英姿勃发的伏线。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在绝望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总是希望,结果也许是梦想实现,如同安建军一样;也许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经历过来的肯定是不后悔自己的这么一个逐梦过程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要被生活所挫败,然后慢慢挣扎起来的经历,不管是生活,学业,爱情,事业,总是这样;每个人也都会在某个瞬间放射出闪亮的生命之光,一如比武胜出的安建军,这光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源动力。当安建军和小妹高兴的回到家里,被父亲数落奖券的事,然后情节一点点推进到父亲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又难过又高兴地说:“好孩子,别哭了,要是那什么……也让爸替你高兴高兴”,这样温馨的生活场景弥漫于整部影片,梦想融和温情始终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想,这也是电影甚或生活的本质吧。
本片1990年上映,由当时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张萌、张国立等主演。该片以近似纪录片的真实手法,展现了几位九十年代儿童的生动形象,是一部难得的、真正地贴近中国儿童生活的儿童电影。尤其对于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同学们来说,整部电影都充满着让人动容的记忆。电影是成年人拍的,主题是儿童的故事,却没有“说教”、没有“拯救”,没有从成年人的视角去评判儿童、教 育儿 童。电影中高老师几次俯下身来的场景,代表一位成年人对儿童、少年的平等之心。不必因为“高大”而自居“老成”,这是被儿童世界接纳的入场券,难道不是成年世界里“少点焦虑、多些恬愉”的高明之道吗?
⑥ 求一部老电影名字,小姑娘,单身父亲的故事,中国拍的,其中一个片段是小女孩冲出门找猫
阳光天井
《阳光天井》是由黄宏自编自导自演,江珊、朱旭、陈建斌、黄豆豆等主演的温情喜剧电影。
该片围绕着一对独身男女的感情生活,讲述了一段饱含真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