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仙桃老电影胶片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仙桃老电影胶片

发布时间: 2023-07-01 13:52:53

Ⅰ 求问电影胶片在最理想或者说特殊的情况下最长能保存多久

胶卷的存放寿命和画幅无关的,只和胶卷种类与存放环境相关。就像一块面包掰成两瓣几乎不影响其保存期限一样。首先先说卷的种类,基本分为黑白负片、C41彩色负片、E6彩色反转片和柯达Chrome反转片四种。在拍之前的保存期限基本都是2-3年,最好是在冰箱低温保存,拍完就洗。冲洗后应当放在避光、干燥、通风、无尘、低湿度(20%左右为宜)环境保存,底片袋应该是无酸底片袋。如果满足以上条件,c41大约有5-20年,e6大约10-30年,黑白2-50年,Chrome50-100年。影响条件还重点包括冲洗最后的定影与除酸工作如果做得不好就和使用含酸底片袋一样,什么卷都是三五年就废了。这个黑白因为是手工作业所以不同人差异比较大,而Chrome全世界统一冲洗其质量非常靠谱且本身就是长寿命卷(可惜已经没得玩了)。保存:为提高三醋酸片基的盒装超8毫米电影胶片的使用寿命,高登视频公司(Gor-don Audio Visual Ltd)发明一种真空化学处理方法,将胶片放入真空器中,用真空将胶片的水份吸干,同时用含有四到五种化学药品的溶液浸透胶片药膜,于燥后即可使用。这样胶片就变得耐磨,耐热,柔韧和光滑,并能消除在显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划伤等,但不影响影片画面质量。这种处理并不像涂布上腊那样是表面性的,而是处理的药液成了胶片的一部分,在放映过程中不会从胶片蒸发掉。PS:以上来自网络,不知道能不能解决楼主的问题。
麻烦采纳,谢谢!

Ⅱ 老电影放映机胶片为什么放着放着会自燃

老电影放映机使用白炽灯泡光源,温度较高,七十年代之前的电影胶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时由于断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开始的电影胶片称谓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烧。

Ⅲ 老电影胶片现在都由哪些部门收藏着

文化部门告码渗,过去的电影公司,乡镇电影站都归文化局和乡文化站管理,模掘现在老电影放映袜脊员的遗留问题也都在找文化部门对接呢。

Ⅳ 老的电影胶片一盒能放几分钟

35毫米电影胶片一盒(圆铁盒)大约9~10分钟,俗称一本。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9~10本。
16毫米电影胶片一盘,大约20~25分钟,俗称也是一本。一部故事片是一般是四本。

Ⅳ 老式电影胶片为什么用铁盒装

老式电影胶片燃点很低所以用铁盒装。
早期电影胶片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对保存及放映要求非常严格。
七十年代之前的电影胶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时由于断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开始的电影胶片称谓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烧。

Ⅵ 原来老电影胶片放映的颜色怎么都是红色的

电影胶片 (FILM)

1。电影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电影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希望能帮到你~!!!

Ⅶ 家里有一箱七十年代的电影胶卷值多少钱

得看情况。如果是未拍摄的电影胶卷,则是不值钱,未拍摄的胶卷保质期一般3~5年,70年的东西毫无疑问过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个问题。如果是拍摄之后的电影拷贝胶卷,则要看片子,拷贝存世稀缺的片子则价值高,发行拷贝特别多的片子不怎么值钱,电影胶片只是一个载体,具体看片子的稀缺性,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胶卷保存妥当,没有发霉、内容播放没问题。像淘宝就有很多老电影胶卷拷贝,20多块钱一盘到一两百一盘都有,还是看片子本身决定价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Ⅷ 胶片电影的修复是如何进行的呢

“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之际,各大媒体曾爆出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将帮助中国修复10-15部经典老电影。而今某网站爆出,他的团队在罗马和博洛尼亚完成修复工作并将修复版版权据为己有。而中国电影资料馆所提供的珍贵胶片也因这次修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新女性》的原始负片完全被毁,损失无法估量。在北京,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看电影,是许多人的必修课。而吸引他们前去观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难得一见的修复后的经典之作。前不久的《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难求的戏码。可以说,那些为电影修复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观众尊重的。但马可·穆勒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纠纷,却多少让这件好事有了几分尴尬。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国产影片,母本拷贝大多不知去向,而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美国,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过半遗失——电影修复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从上世纪70年代马丁·斯科塞斯主导的一场电影胶片修复运动开始,到如今时不时出现的影片修复版上映,这几十年间,有无数的经典电影被重新搬上银幕。近年,《新龙门客栈》和《东邪西毒》的修复版重新上映,是中国电影人商业修复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亚实验室修复《孔夫子》这种注重传承的艺术修复也成果斐然。在大陆,由上海电影节主导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丽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奋人心。电影修复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并不比制作一部电影要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国产片,历经战乱波折,修复难度可见一斑。这也就会产生诸如谁来修复、谁来出钱的疑问。马可·穆勒所修复的《新女性》等中国影片,本应该是出于艺术修复的目的,为了继承和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也正出于马可·穆勒所积攒的中国电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电影资料馆最终选择与其合作。乍一看,有人愿意出钱修复我们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可是当《新女性》的原版拷贝损毁的消息一出,却又是另一种说法。双方互相指责,似乎修复国产老片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件事孰对孰错尚无定论,我们等待更多的媒体介入,寻找事实真相。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真的没有能力修复这些影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