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电影经典片段一镜到底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经典片段一镜到底

发布时间: 2023-06-16 07:20:34

1. 电影《1917》一镜到底让人佩服,还有哪些电影是一镜到底的教科书

《大炮之街》,是日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动画《回忆三部曲》其中之一,整部动画只有几个淡入淡出的画面镜头,时长在二十分钟左右,可以说是做到了“一镜到底”。《大空港2013》,这部电影拍完一共花了六天时间,早上租借松本机场作为拍摄场地,用时四个小时,布景、化妆都要提前进行,之后在拍摄,每天只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百分钟。《夺魂索》,这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采用的是伪一镜到底,故事情节是在一所房子里发生的,大部分都是依靠黑色背景转移过渡来给观众视觉创造连续的图像。

《维多利亚》,完全的真实拍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全片都是在一日的时间内完成,尽管只有一个镜头,整部影片却并没有削弱戏剧的情节。《余命85分》,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有关人体炸弹的实时电影。《寂静的房子》,这是一部采用了一镜到底镜头拍摄的恐怖电影,实时塑造了真正的恐惧。

2. 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

“大空港2013”《俄罗斯方舟》和《夺魂索》。另外,《工厂大门》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也是一个镜头,但那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其他的剪辑拼接等手法,所以我觉得不能把它称为长镜头电影。 《夺魂索》虽然中间因为胶片长度问题必须停机换胶片,但下一次开机仍然是从上一个镜头的地方开始,从拍摄的用意和美学角度来讲,应该也算是一镜到底。《俄罗斯方舟》则是用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拍摄工具,相当于直接拍摄于硬盘之上的。还有一个寂静的房子

3. 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

目前只知道两部慎渣迅片子: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又名《绳子》)和201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从头至尾一个镜头完梁唤成,无宽此剪辑。

4. 影片《战狼2》之一镜到底

影片《战狼2》开篇部分(下文所指的长镜头)讲述的是主人公为了解救船员与海盗打斗的过程。虽然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是《战狼2》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好分析的。相比于商业片,个人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艺术片,因为我觉得艺术片的本质上是在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因此它所具备的这些“特色”给电影工作者们开拓了更多探索的可能和研究的空间。不过话说回来,《战狼2》开头的那个“一镜到底”个人还是觉得有点意思,这也是本人接下来进行展开分析的一个原因。

所谓的一镜到底,顾名思义就是长镜头。《战狼2》就是通过一个长镜头进行影片的开端。这一镜头技巧的运用不仅交代了故事的开始,而且也真实的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概括。采用长镜头作为故事的开端在电影界已经不算是新鲜事。纵观自己所观看过的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部分别是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还有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奥斯卡影片《阿甘正传》,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开篇的一个长镜头来交代故事的开始。相比于以上两部影片,《战狼2》在思想上并没有体现出宏大的一面,因此个人也只能从技术层面进行一番粗浅的剖析。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正因为长镜头本身不仅相对需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表达一个完整、连续的故事段落。因此长镜头内部区别于短镜头而言,场面调度是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它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的艺术构思,它需要体现的是某种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氛围、节奏等。势必需要考验演员极强的现场默契和节奏的控制,容不得半点差错,否从头再来。

1.角色的调度

对于角色姿态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不同角色之间发生交流时的动线等因素,进行独特的艺术构思,让角色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既符合剧情逻辑,又富有构图的美感。可分为:角色本身的“动作设计”和“角色环境的互动”。

角色的合理调度不仅表现了客观空间的真实,更加完整地展现人物动作和事件过程,而且保持了人物动作和事件现实的整体性。角色调度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角色和他所处的环境空间关系构图上的完美,更主要的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遵循人物得到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影片中从第1分零8秒至第6分15秒历时5分零7秒。角色调度顺序依次为:

水面—>小艇(海盗)—>游轮—>小艇—>渔网—>(游轮)螺旋桨—>海盗(持枪扫射)—>船员(慌张)—>黑人(倒下)—>船长(呼喊)—>吴京(跑来)—>吴京(入水)—>海盗1(落水)—>水下打斗—>海盗n(入水)—>(水下)继续打斗—>吴京(出水)—>子弹—>远处海盗—>炮弹—>影片标题。

A、镜头开始到第2分26秒前的画面均属于空镜头状态(河流到海面),此时画面无角色,事态发生前的寂静。

B、第2分27秒开始小艇入画,此时的画面主题为小艇,小艇理所当然也成了画面中的角色,这是镜头中的第一个角色调度,伴随着小艇快速的入画,预示着事件发生的开始。

C、第2分38秒随着两架小艇的跟拍,游轮也随之缓缓入画,游轮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近景),两架小艇分叉开去,在视觉上已经被迅速弱化。偌大的视觉冲击似乎已经迫不及待的告诉观众,游轮已陷入一个巨大的危机当中,为接下来游轮上的一番激战买下了伏笔。此时游轮成了主角,这是镜头中的第二次角色调度。

D、第2分58秒随着游轮渐渐出画,摄像机继续跟拍俩小艇,随着摄像机的推进,画面主角色回归为俩小艇,俩海盗撒网直到渔网落入水下,这是镜头中的第三次角色调度。

E、第3分10秒摄像机继续向渔网推进,渔网特写、落入水中,转场,此时的渔网为画面中的角色,这是第四次角色调度。

F、第3分18秒直到渔网将游轮的螺旋桨绊住,此时画面的角色为螺旋桨,镜头中的第五次角色调度。

G、第3分27秒摄像机移出水面,画面中海盗持枪扫射,此时的角色为海盗,镜头中的第六次角色调度。

H、第3分45秒摄像机向游轮移去,画面中慌乱中奔跑的船员,此时的角色为船员,镜头中的第七次角色调度。

I、第3分49秒摄像机快速转向被击中倒下的黑人,此时的角色为黑人,镜头中的第八次角色调度。

J、第3分50秒摄像机快速上移,只见船长在呼喊,船长为画面中的角色,第九次角色调度。

K、第3分53秒在一船员急忙的应答声中,画面中吴京跑来直到跳入水中(解决危机的开始),第十次角色调度。

L、第4分14秒吴京水中掀翻一小艇,画面中海盗1坠落水下,第十一次角色调度。

M、第4分17秒开始经过一番水下打斗,此时可视打斗为一个角色组合(其中有若干次角色调度,这里统一概括为一个),第十二次角色调度。

N、第4分47秒摄像机特写另外俩海盗入水画面,第十三次角色调度。

O、第4分53秒开始水下继续打斗,此时也可视打斗为一个角色组合,第十四次角色调度。

P、第5分54秒随着打斗的结束,摄像机跟随吴京出水,画面中吴京持枪,第十五次角色调度。

Q、第6分03秒特写子弹,180度环绕镜头飞向远处海盗,此时的子弹可以理解为画面中的主角,第十六次角色调度。

R、第6分06秒子弹朝向前方海盗,海盗渐入画面中,第十七次角色调度。

S、第6分14秒海盗开炮,炮弹180度环绕镜头向影片标题飞去,第十八次角色调度。

2.镜头的调度

镜头的调度是指运用各种摄影机的变化,包括运动方式、视角、景别的变化来帮助叙事,表现人物及其关系,或渲染整体气氛。镜头调度是在角色调度的基础上,依靠一些摄影技巧和手段,使观众视线始终注视演员的精彩之处。

镜头的调度也叫镜头的转场,它的运动形式有推、拉、摇、移。相对于蒙太奇电影手法而言,虽然长镜头在正拍、俯拍、侧拍、仰拍等拍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战狼2》中在一个镜头拍到底的过程中的转场效果也实现的相当到位。片中有几个转场的地方,分别为:

A、渔网(水上)到水下。通过海盗撒网(以渔网落水作为转场媒介)到水下渔网绊住游轮螺旋桨。

B、水下到小艇。摄像机通过水下的空镜头移动至小艇底部继而上移出水面,到小艇上海盗们持枪扫射的场景。

C、小艇到游轮的转场。摄像机通过海盗扫射的方向进行快速移动至游轮上慌忙逃窜的船员景象。

D、游轮到水下。吴京从游轮纵身跃入水下场景。

E、水下到小艇。吴京从水下打斗结束后到小艇上持枪瞄向远处海盗的场景。

影片作品中角色调度和镜头调度必须有机的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均要以剧情发展和角色性格、角色关系所处的角色行为逻辑为依据,才能使影片作品的造型具有更强的的艺术感。场面调度可分为三种调度手法:纵深调度、重复调度、对比调度。

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充分运用角色的调度的多种形式,使角色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角色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方式,使镜头位置纵深方向(或推或拉)的运动。影片中海盗撒网到渔网进入水下这个过程的景深是由大至小的,即:镜头中通过俩小艇的全景快速推进直至渔网特写。营造出一种海盗迫不及待的拦截游轮的紧张态势。

重复调度:

相同或相似的角色调度重复出现。在一部影片作品中,相同或相似角色和镜头的重复出现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内涵,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影片的第4分10秒到地5分38秒,整个过程均是在描述吴京赤手空拳以一对多怎么与海盗们在水下搏斗的艰辛过程,这从侧面上反映出吴京制服海盗本领的高强。整个过程没有其他多余的道具和场景的布置,有的只是几乎相似的动作,穿着相似的海盗,这在视觉上无不是另一种重复的感官效应。

对比调度:

影片作品中在角色调度和镜头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大与小、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的对比。

影片开始部分水面的空镜头的运动比较缓慢,一种静态的氛围,烘托后面故事的发生。当故事发生时,小艇进入画面中时镜头的运动节奏随着加快,当船员们慌乱逃窜的时候镜头的运动随着角色的调度而随之加快,如游轮上:船员奔跑-黑人倒下-船长呼喊-吴京跑来,这一连串的动作,镜头始终处于一种快速移动的状态当中,营造出一种急促和紧张的气氛。然而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戏剧性极大的推进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水上场景与水下场景景别大小的对比。影片中水面上的场景大多采用中景、全景来交代故事的事态发展。其目的主要是烘托场景的氛围,这种氛围的烘托正是需要一个宽阔的视野来交代当时复杂的场景,以至于为后面更加聚焦的刻画主人公起到一个强有力的衬托作用。当吴京进入水下打斗的时候此时的镜头景别主要是采用近景和特写来更加细致的描写主人公的打斗情景,真实的反映出主人公制服海盗的坚决、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水上与水下在明与暗的对比手法上也给人两种不同的感官效果。相比于水上,水下打斗场景整个画面呈深蓝色调,吴京身处一片幽暗的海水中,四周游来海盗们的攻击,画面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仿佛在告诉观众吴京已经被一种极大的危机感所包围。

1.景别的转换

长镜头叙事只是真实、原封不动的记录着事件发生的经过,这同时也使得长镜头产生局限性,画面镜头缺乏活力。在影视作品中运用长镜头来进行景别的转换只能通过镜头内部的运动即推、拉、摇、移来实现景别的转换,它不像蒙太奇手法那样可以很灵活的运用切入、插入镜头来体现一组镜头景别的转换。相对于蒙太奇的这种断裂、琐碎、零散式的镜头,长镜头景别的转换则保持了镜头的完整和真实。

《战狼2》开篇长镜头中景别的转换也是丰富多彩的,大到远景,小到大特写,然而长镜头的这一表现手法却为这些景别转换的丰富性提供了基础,此外更加真实和自然的交代了事态的发展。长镜头区别于短镜头而言就是它的镜头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他需要有一个转换的时间过程,传统蒙太奇景别的转换却表现的更加干脆利落—“一刀切”。所以在景别的转换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思考长镜头所需要承载的信息量。

2.焦点的转换

焦点就是影视作品中被叙述的对象。

(1)模糊次要对象来突出主要对象。

(2)移动、疏散前景来突出主体。

(3)遮挡主体来置换叙述对象。

(4)角色的出画入画来充当焦点。

长镜头,作为一种特殊的蒙太奇,一个镜头往往就是一个段落。他所要交代、表现的焦点也随之增多。因此在段落式的长镜头里拍摄的焦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几个或多个焦点的组合才能交代清楚一个故事片段。它是通过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分切镜头蒙太奇所做的镜头间接任务。因此保证了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战狼2》中吴京从游轮上直到水下整个过程的打斗,整个过程吴京都是出于一个中立的位置,似乎每个镜头画面都少不了他的戏份,然而其他人物的戏份只是为了使吴京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加的突出。虽然整体上他们更多的是不断地游离在画面当中,充当着“游客”身份和铺垫作用。但是当剧情需要时,吴京的焦点也是常常被转移的。水下打斗部分就可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吴京把前者(海盗1)制服后,后者(海盗n)游过来,此时的焦点被转移到了海盗身上,焦点的数次来回转移,主要突出海盗数量的多以及吴京需要去制服(海盗)的难度不断加大。

3.视角的转换

视角就是叙述人称。在影视作品中长镜头本身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运动来转换叙述视角。如电影《不夜城》刚开始金城武点着烟的瞬间目光突然朝向路边走过的一对女性,镜头也随着金城武目光的移动而运动,此时的叙述视角就是金城武本人的第一人称视角。但随着镜头的移动金城武也不知觉得也进入了画面中而变成了叙述对象,此时的叙述视角就是观众的视角即第三人称视角。

同样《战狼2》开篇镜头中前后两次出现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转换。

第一次是吴京水中将海盗捆绑在一起的时候,镜头随即摇向海盗,此时视角充当吴京的视线,即第一人称视角;而后镜头迅速摇回,反向对准吴京视线,此时视角为被捆绑的海盗的视线,即第三人称视角。

第二次是吴京游轮上持枪,此时的镜头对准吴京的枪口,此时视角纯粹为摄影机视线,即第三人称视角;当子弹飞出打向远处的海盗的过程中,镜头随着子弹180度环绕镜头反打,直到镜头对准的是远处的海盗时,此时视角又返回到吴京本人视线,即第一人称视角。当海盗发射炮弹直到打中影片标题时,此时视角又巧妙的回归到了观众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长镜头的视角的转换是自然的,它打破了普通镜头要想转换视角就必须给叙述者一个特写或者交代性镜头而后再反打于叙述对象,这样单纯的切换被摄对象形成的视角转换是既生硬又被动的。

影视作品中长镜头所包含的信息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而较大信息量的实现,无非是通过长镜头自身和长镜头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两个“途经”来完成。长镜头本身,一是主要取决于长镜头所截取的事件过程本身的信息价值;二是长镜头拍摄中的场面调度,强调长镜头的信息价值,并不是说所有的长镜头都必须拥有大的信息量,像有些长镜头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或感情、或节奏、或氛围, 这个长镜头的信息量同样很小,但却突出了现场感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一些探索、揭秘的纪录片中,长镜头用得很多,其目的也不在信息量,而主要是制造一种真实、参与、悬念、探知的心理感觉,激发受众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信息提供现象,思想才提供本质,艺术作品的思想含量较之信息含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长镜头中所蕴含的信息也应有更高的美学追求,使受众在获知信息的同时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然而长镜头本身囊括的信息量也是有极限的,它不像单个短镜头那样预先设计好的丰富饱满、视觉冲击很强的画面效果。区别于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单个短镜头而言,长镜头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人的信息的传达。然而,与传统的蒙太奇剪辑手法不同的是长镜头叙事恰好遵循了时间、空间的连贯性而毫无保留地再现了真实。

《战狼2》开篇的长镜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吴京)与海盗们的一场打斗的过程,整个过程画面中的信息量并不多,简单概括为两艘小艇加几个海盗,一艘邮轮加几个船员。对于一个历时5分多种的镜头而言,这个信息量的安排可以用“极少”来回答,至少相比于接下来的正片内容中单个镜头的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占比而言,这样的概括是合理的。但这个镜头所制造的紧张气氛和传达出来的视觉感受无疑不让观众们的精神紧绷,激情顿时油燃(影片的基调)而生。它不仅极其快速的让观众了解到主人公(吴京)是一个具备什么性格特征的人。而且,至少它已经省了在正片中再重新过多的刻画和塑造主角的形象。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长镜头运用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长镜头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真实性”,既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又让观众更加陶醉于影片的内容当中来,使影片与观众建立了一种真实的信息交流的渠道。

(本文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教!)

5. 一镜到底的电影有哪些

根据我个人的判断给您推荐几部,希望是您想要的电影。

1、《工厂大门》它可称为第一部电影。摄影机在门外记录了下班工人走出门外,骑车的,走路的,一幅自然真实的景象。乔治萨杜尔说“至今还使人感到一种朴素的魅力。”大门在略靠右边,在中间靠左的地方还有一个小门,因为光线暗,所以是黑色的。大门和小门刚好形成黄金分割。从大门出和从小门出的人,在构图上,也形成力量的平衡。

2、《寂静的房子》该片讲述了莎拉和父亲来到了空置已久的湖边小屋,因为这里即将被出售给他人,所以父女两人决定先过来把卫生给打扫打扫,也算是一种告别的仪式。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夜幕渐渐降临,黑暗和静谧笼罩着湖面,亦覆盖了小屋。

3、《余命85分》该片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无辜妇女的脖子上被系上了一枚衣领炸弹。在哥伦比亚,一位妇女和她的家人成为一个特别恐怖行为的受害者。由于无法支付赎金,这位母亲变成了一个活着的时间炸弹,她陷入了身体和心理的绝境,她和她的家人试图打破这一绝境。

4、《约翰娜的7333秒》该影片凭单镜头2小时零2分钟的片长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的最长一镜到底的电影——可是连IMDb都没有收录本片!

5、《夺魂索》该片讲述了博兰顿和菲利普都是哈佛的高才生,一天,都是同性恋的两人合谋杀害了同学戴维,并藏尸于一个大箱子中。或许是出于炫耀,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用装着戴维尸体的箱子当餐桌,邀请了戴维的父母、未婚妻、同学和茹伯特教授 ...

以上几部希望是您要找的,谢谢!

翻了下回答,竟然没有提到《俄罗斯方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导演和演员事先排了俩年多,最后用一天完美结束,真正的一镜到底

我有看过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鸟人》

《鸟人》在第87届奥斯卡中最佳影片奖,《鸟人》在入围奥斯卡最佳剧情片的诸多电影中,《鸟人》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它不仅有着充满魔力的、肆意纵横的电影语言,而且相比其他几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作品,《鸟人》对人物内心、人的普遍性困境的狠辣关注,使它有了一种琐碎混沌中难得的人文气质。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过气的中年演员Riggan ,自编自导自演卡佛的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试图以这部严肃的百老汇作品摆脱“birdman”(飞鸟侠), 这个带给他名利,也禁锢了他的好莱坞形象。不出意外,与事业的困境相伴而行的,还有家庭关系的严重问题。这部舞台剧,也就成了他所期待的能够解决中年危机的方案。但他对自我实现、自我认知的迷惘和挣扎则无时无刻不环绕在他的周围。

在这个看似老套的故事中,导演用了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伪)长镜头——把剪辑点隐藏在快速的横移或者黑屏中,或者是利用特效,制造一镜到底的效果,使得影片直到四十分钟后,才有了第一个能被观众明显意识到的剪切点。也就是说,这里的长镜头不是力图减少作者干扰,而是一种作者的表达方式。剧情的推进也几乎都是以Riggan 的主观视角来进行,因此观者对里根的每个细腻的 情感 变化和思考都可以有非常清晰的体会。

《帝国大厦》

导演:安迪·沃霍尔

简介:由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于1964年导演的一部无声电影。

推荐理由:首先介绍的这一部作品,可以说是简单至极同时也是一部俗人看不懂的作品(反正我看不懂),其次也是一部催眠妙药,而且这部电影恐怕是史上一镜到底最长的电影,电影全长485分钟也就是说有8个小时,并且全程就是一个场景,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就一直对着帝国大厦拍摄,这是一部看了海报就相当于看完了全程的电影。据说这部电影首映时两百名观众不到半个小时就走光了。

美国梦工厂出品,战争题材电影。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这部电影斩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

斯科菲尔德,英国士兵,布雷克的战友,是一个有点笨拙的男孩,和战友一起被选去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斯科菲尔德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最后决定负重前行,最终历经磨难,穿越重重障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布雷克,英国士兵,在战斗进入最激烈之际,布雷克被布置紧急任务,传递重要情报,任务相当艰巨,要穿到德军防线后方,向英军传达一条紧急命令,取消原定对德军兴登堡防线攻击计划,原因是德军已经设计了陷阱。这关系到几千名英军士兵的生命,还包括在前线的哥哥。

整部影片是一个长镜头,必须按照顺时序拍摄,为了连戏,必须在阴天拍摄,如果遇上猛烈的太阳,剧组就停工,改为彩排。彩排期间,剧组工作人员都会抬头看天空,看云层何时能够遮住太阳。等到云来了,剧组就争分夺秒进行5分钟左右的拍摄。为了挑战“一镜到底”最长的拍摄时间是8分半钟。然后用技术手段将多个较长的镜头组接起来,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是一个镜头。

最近电影里的长镜头,一镜到底,国产的应该属于《芳华》那个战争片段了。

今天就来推荐几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吧.

首先科普下一镜到底的概念,都摆好小桌椅站好前排马上就要讲课了.

一镜到底:需要有极高的默契度和拍摄技巧,全程镜头不换不切不停一人失误就得重头再来.

虽然一镜到底的让人看起来有很高的吸引力十分的拉风,但是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了流传千古,不好就饱受诟病,正如那些美丽的PS 照片一样,背后都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设计还有修饰和构思.

下面就推荐几部我心目中比较厉害的电影吧.

第一部:《帝国大厦》

推荐理由: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1964年导演的一部无声电影。

电影简介:如果你喜欢看超级长的肥皂催眠剧,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失眠者,那么这部电影简直可以当药了,它的拍摄时长485分钟也就是说有8个小时!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并且全程就是一个场景,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就一直对着帝国大厦拍摄(说白了就是把摄影机放在那儿就好了),你如果看了海报就不用再看它了,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我这种俗人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大概是传说中的恋大厦癖??据说当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厉害之处:首映时两百名观众看了一会儿就走光了。(毕竟导演这种爱好的人不是很多)


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大厦,好了恭喜你看完这部电影了... ...


6. 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

1《赎罪》(记不太清了是不是这个电影了)里面有一段很长的长镜头。表现行军队伍之长。有许多影评似乎都对此长镜头下过笔墨,然而我并没有太大感受。2《埃伦娜》(同性电影),双女主的吻戏是一个长镜头到底。嗯……个人认为非常非常精彩,长镜头运用也把这个吻表现的一气呵成。不过如果你拒绝断背山一类同志片,这个可掠过。3《大空港》。听说这个导演三谷幸喜先生就是很喜欢用长镜头一镜到底的人。但是我只看过这一部电影,就只推这一个。具体要了解其他的你可以网络他的电影。总之大空港就是全片没切过镜头的。看得我捏一把汗。感觉就像看人在水底下憋气多久不出水面一样。4《死亡录像》。说实在的,这个伪纪录片到底算不算用了长镜头我也不太懂。因为它有的镜头虽然晃,但真的看不出切过。不禁对演员的表演佩服到五体投地。5……这个省略号的意思是,有很多电影里有长镜头,但是它们多多少少并不以此长镜头着名,所以就变成了电影中突然出现的惊艳一笔啦。这个还看平时积累。如果你有把所有长镜头电影都记录下的习惯,以后出汇总肯定很好玩。(BTW,帮你搜了一下,/article/47928这里也有几个汇总。不过以上内容都是我手打的,请尊重原文。三Q)

7. 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1917》为什么要用“一镜到底”

战争片对于电影来说,真是个奇特的类型。


导演们似乎非常喜欢在自己功成但名不就的时候拍一部战争片,让自己最终拿到能证明自己的奖项。科波拉凭借《现代启示录》拿到了金棕榈,库布里克用《全金属外壳》拿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斯皮尔伯格以《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到目前为止的两座奥斯卡奖杯。



本次奥斯卡奖的大热门《1917》,也是导萨姆·门德斯凭借战争片首次斩获奥斯卡奖。获得三大技术奖项的《1917》,也代表了战争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战争片最能凸显导演们的艺术水准


对于战争片来说,它不仅可以拥有内涵丰富、直面人性的故事,让导演彰显自己思想的深度,还能提供足够的视觉场面来考验导演的镜头和特效的布置,这也许就是导演们纷纷借此凸显水准的原因。


相对于上世纪的几部经典,近年来的战争片对于战争的宏观反思在慢慢减少,对于战争的还原和个人故事在慢慢增多。一是不存在战后不久、战争的淋漓伤口还在的艺术创作环境;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演们可以更写实地表现战争场面。 这种“浸入式”战争片,在慢慢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主流


诺兰的《敦刻尔克》便不同寻常地用时空切换、声音、第一人称手法来增强压迫性与紧张性,增强观众对于电影的代入感。



而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作为黑马杀出的战争片《1917》,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而这部电影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真实,这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用长镜头,减少剪辑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点。


一镜到底的手法对导演的布景,演员的演技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没有蒙太奇变化的电影镜头中,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发展只能单纯靠摄像与导局肆此演的布置来推进。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季中,《1917》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这三大技术类大奖,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对于战争片的深厚影响。


二、反类型 探索 者:萨姆·门德斯


全片一镜到底这种独特的风格,与这部电影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摄影罗杰·迪金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萨姆·门德斯,我们可能一时间想不起这位导演的作品,也对他了解不多。其实门德斯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精通艺术与商业两方面的电影导演。


毕业于剑桥的他深受传统的英式戏剧影响,拍电影之前,门德斯担任过伦敦和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剧导演,曾以音乐剧《卡巴莱》获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托尼奖”。


近年来,已经投身于电影的他依旧在监制一批优秀的莎翁 历史 剧,譬如由抖森出演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而与此同时,他也指导了电影史上最长盛的商业动作电影系列——《007》系列。作为英国导桐迅演,能亲自打造“007”是他的梦想,在他的处女作《美国丽人》中,就有不少对于“007”系列的致敬。


对于“007”系列,门德斯所做的最大贡献是:让这部属于男性的动作电影注入了更多属于戏剧般的人文气息,从《007:天幕危机》到《007:幽灵党》,这两部电影里的邦德雹铅都减弱了特工工作赋予他的冷酷,电影支线也不单单是美艳的邦女郎与他的感情之路,而是更多地充实了个人的背景,似乎还在幽灵党中拥有了些许家庭化的气息。


这种人文关怀在以往的邦德电影上是不多见的,这也是门德斯在脱离戏剧后,他自己指导电影的一个显着风格——打破类型片去探讨个人境遇。



于是,在《1917》上,我们看到了在整个一战背景下两位士兵的独角戏。其实门德斯的这种思想在他早年拍摄的另一部战争片《锅盖头》上面就初见端倪。


《锅盖头》没有像大部分战争片将战争场面的表现作为重头戏,而是以战争的背景透过亲历者的身心感受来描写战争的无意义。


和美国电影中“二战”、“越战”为背景的战争片的不同在于:影片注入了现代人对战争的态度,这场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战争既不出于正义,也不出于爱国,只是成为发泄青春剩余经历的训练场,影片描述的战争竟然没有一个敌人真正出现过,所有的场景都由主人公——一位20岁的狙击手的生活贯穿,和他的战友训练、沙漠中等待作战任务,直到最后也没成功地发射一颗子弹,杀一个“敌人”。



这就是一种反类型,与以往富有冲击的战争片大不一样。 但在《1917》上寻求新突破的门德斯绝对不会陷于故事表达,因为《锅盖头》的反响并不是很好,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镜头语言对于战争片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赋予的艺术性的油画色彩去渲染“启示录”的风格一样。



《1917》选择了不同以往地用长镜头去讲述影片故事,而这对于摄影是个巨大的考验。好在,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


三、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




就《1917》这部电影本身来看,拥有戏剧基础的导演和高深功力的摄影是完全必要的。电影的剧情简单到“两位士兵穿梭战地送情报”这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情况下,强大的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为了达到沉浸式的战场需求,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当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在树下被唤醒,在电影剩下的两个小时里,门德斯和狄金斯跟踪这些年轻人,在地堡和农舍里连续不断地挖战壕,穿过敌方领土,用摄像机一直跟随拍摄。



影片全程的跟踪镜头,摄影机随着主角围绕和旋转,机位景别随着场景的切换,主角的走位变化着全景中景特写,平拍俯拍仰拍,总之不管是拍摄距离还是角度,导演都试图打破观影的平面空间,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式的自由的战争空间。并且,影片的声效和光效应用都相当出色,尤其在两位士兵穿越几乎无人的战场线时营造的紧张声音和两人在塌陷的地洞中的灯光布设都增强了体验感。



所以,电影人看待这部 《1917》,算是在今年颁奖季最有艺术含量的片子了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观赏这部电影的最佳方式是去IMAX影院,毕竟你需要去感受这里面画面与音效带给你的冲击。


结合与《1917》有着类似风格的《敦刻尔克》来看,对战争的还原和对观众越来越真实的布设将是未来战争片的一个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