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翠岗红旗老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翠岗红旗老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6-07 10:15:03

㈠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电影是什么

《渔光曲》。

1934年摄制的《渔光曲》,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在国际上荣获奖项的影片,则更值得浓墨重彩一书。它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摄制的经典黑白故事片《翠岗红旗》,它的摄制过程和问世前后充满艰辛、独创、有趣的元素,许多内幕是鲜为人知的。

《渔光曲》由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摄制,蔡楚生执导,歌舞影剧全能女明星王人美扮演女主角小猫,头号喜剧明星韩兰根扮演男主角小猴。任光创作的主题曲旋律优美又显委婉惆怅,歌词质朴真实,唱出了渔民的无尽凄凉与哀怨。

基本信息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该影片由民国着名电影人厉麟似等审定并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渔家子弟徐小猫、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继承人子英之间的悲欢离合,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飘零动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渔光曲

㈡ 50年代电影翠岗红旗的主演是谁

  • 谭云饰江三娘

㈢ 求一部老电影的名字!

1949年(10部)
1桥
2回到自己队伍来
3光芒万丈
4中华儿女
5白衣战士
6无形的战线
7表
8二百五小传
9乌鸦与麻雀
10三毛流浪记


1950年( 27部)
1赵一曼
2光荣人家
3卫国保家
4红旗歌
5钢铁战士
6刘胡兰
7高歌猛进
8辽远的乡村
9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10白毛女
11人民的战士
12保卫胜利果实
13在前进的道路上
14吕梁英雄 *
15鬼神不灵
16民主青年进行曲
17女儿亲事
18和平保卫战
19农家乐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训传
23太平春
24思想问题
25我这一辈子
26腐蚀
27生命交响曲



1951年(17部)
1鬼话
2新儿女英雄传
3陕北牧歌
4走向新中国
5女司机
6胜利重逢
7团结起来到明天
8上饶集中营
9海上风暴
10翠岗红旗
11两家人
12我们夫妇之间
13姐姐妹妹站起来
14红楼二尤
15关连长
16彩风双飞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时候
2六号门
3一贯害人道
4龙须沟
5南征北战
6方珍珠
7美国之窗
十八页
8劳动之花



1953年(8部)
1丰收
2草原上的人们 东影
导演: 徐韬
乌日娜 恩和森 树 海 叶贺 广布道尔基
3结婚
4智取华山
5金银滩
6为孩子们祝福
7纺花曲
8太阳照亮红石沟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机
2春风吹到诺敏河
3沙家店粮站
4土地
5无穷的潜力
6一件提案
7鸡毛信
8斩断魔爪
9三年
10伟大的起点
11淮上人家
12渡江侦察记
13山间铃响马帮来
14一场风波
15不能走那条路


1955年( 16 部)
1祖国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击队
6罗小林的决心
7董存瑞
8怒海轻骑
9哈森与米加拉
10天罗地网
11水乡的春天
12青春的园地
13湖上的斗争
14闽江橘子红
15南岛风云
16宋景诗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踪
2扑不灭的火焰
3新局长到来之前
4马兰花开
5哥哥和妹妹
6马
7妈妈让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节的人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岭
12国庆十点钟
13祝福
14为了和平
15春天来了
16小白旗的风波
17秋翁遇仙记
18谁是兇手
19母亲
20落水记
21小伙伴
22李时珍
23两个小足球队(员)
24铁道游击队
25家
26沙漠里的战斗
27这决不是小事情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7年( 33部)
1暴风雨中的雄鹰
2寂静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剧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师
6芦笙恋歌
7边寨烽火
8寻爱记
9地下尖兵
10复试
11青春的脚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箫横吹 海燕
14球场风波
15牧童从军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谊长
19女蓝五号
20雾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寻宝记
23凤凰之歌
24护士日记
25乘风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战斗里成长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战前夜
32穿山巨龙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圆
2民兵的儿子
3红孩子
4水库上的歌声
5党的女儿
6徐秋影案件
7悬崖
8古刹钟声
9她爱上了故乡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长
12黎明的河边
13东风
14心连心
15患难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并肩前进
18画中人
19列兵邓志高
20服务员
21新的一课
22帅旗飘飘
23春水长流
24伤疤的故事
25快马加鞭
26天下无难事
27红领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宝山之歌
30风筝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亲记
34山里的人
35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颂
38平凡的事业
39夜走骆驼铃
40红色的种子
41深山里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十四页
43巨浪
44战斗的山村
45翠谷钟声
46聪明的人
47谁是被抛弃的人
48第三次实验
49钢人铁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报告
52长青树
53兰兰和冬冬
54三毛学生意
55铁窗烈火
56大跃进中小主人
57前方来信
58布谷鸟又叫了
59千女闹海
60林 冲
61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个命
63英雄赶派克
64重要的一课
65两个巡逻兵
66苗家儿女
67长虹号起义
68鲁班的传说
69三八河边
70爱厂如家
71三个战友
72黑山狙击战
73长空比翼
74英雄虎胆
75渡江探险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电波
79返老还童
80金铃传
81海阔天空
82狼牙山五壮士
83县委书记
84阳关大道
85社会主义第一列车


1959年(61部)
1船厂追踪
2钢铁飞车
3康庄大道
4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
5锡城的故事
6笑逐颜开
7试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风从东方来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黄河飞渡
14云雾山中
15青云曲
16海上神鹰
17金玉姬
18换了人间
19战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欢歌
21前 哨
22林家铺子
23无名岛
24矿灯
25飞越天险
26风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粮食
30绿州凯歌
31好孩子
32黄浦江的故事
33聂耳
34今天我休息
35万紫千红总是春 *
36向海洋
37乔老爷上轿
38林则徐
39老兵新传
40钢铁世家
41春满人间
42沙漠追匪记
43地下少先队
44香飘万里
45地下航线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队
48江山多娇
49海鹰
50万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岛
53赤峰号
54友谊
55战上海
56渔岛之子
57雪海银山
58天山歌声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赶
61两个营业员



1960年(47 部)
1鸿雁
2太阳刚刚出山
3昆仑铁骑
4再生记
5铁道卫士
6烽火列车
7神秧手
8羌笛颂
9我们是一代人
1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义
13春暖花开
14耕耘播雨
15红旗谱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闯 关
19激 流
20马兰花
21摩雅傣
22她们的心愿
23风流人物数今朝
24向阳花开
25十二次列车
26三八线上
27林海雪原
28红鹰展翅
29勐垅沙
30奇 袭
31英雄诗篇
32新队员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银花
35永恒的友谊
36抗旱曲
37草原风暴
38两代人
39嘉陵江边
40亲 人
41父子俩
42革命风暴战胜龙卷风
43他们在战斗
44绣江山
45刘三姐
46十级浪
47 底下航线



1961年(20 部)
1马戏团的新节目
2万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礼物
5洪湖赤卫队
6暴风骤雨
7北大荒人
8 51号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红色娘子军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乌江
14碧空雄师
15巴山红浪
16延安游击队
17达吉和他的父亲
18远方星火
19风雪大别山
20鸡毛飞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风云
3炉火正红
4花儿朵朵
5昆仑山上一棵草
6停战以后
7阿娜尔罕
8锦上添花
9李双双
10魔术师的奇遇
11女理发师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14东进序曲
15哥俩好
16槐树庄
17地雷战
18鄂尔多斯风暴
19碧海丹心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来客
2自有后来人
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4满意不满意
5两家人
6冰雪金达莱
7汾水长流
8红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张嘎
11兄妹探宝
12飞刀华
13如此爹娘
14北国江南
15红 日
16水手长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18宝葫芦的秘密
19蚕花姑娘
20球迷
21野火春风斗古城
22农奴
23抓壮丁
24怒潮
25夺印
26跟踪追击
27桃花扇
28七十二家房客



1964年(24部)
1独立大队
2兵临城下
3英雄儿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队员
6小 铃 铛
7青年鲁班
8小二黑结婚
9千万不能忘记
10草原雄鹰
11青山恋
12阿诗玛
13丰收之后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问题
16霓虹灯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边激浪
20带兵的人
21雷 锋
22分水岭
23逆风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会计
2浪涛滚滚
3三进山城
4小足球队
5景颇姑娘
6黄沙绿浪
7特快列车
8这是我应该做的
9青松岭
10年青的一代
11路考
12柜台
13烈火中永生
14舞台姐妹
15山村姐妹
16打击侵略者
17红色背蒌
18苦菜花
19龙马精神
20秘密图纸
21地道战
22天山的红花



1966年中国拍摄的电影
1雁红岭下 ( 长影 导演 常甄华 主演 赵文瑜 张园 史健 )
2红色邮路
3女飞行员
4红石钟声
5他们在成长
6大浪淘沙
7战洪图

.

㈣ 中国49年拍摄过的电影有哪些

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
以及《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
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㈤ 翠岗红旗电影观后感

翠岗红旗电影观后感:

这部影片中演得最好的是于蓝,表演自然流畅,以无招胜有招。男主角张伐演的就一般了。我对张伐的表演一向不怎么感冒,总感觉他有点“装”,老是端着,也可能他风格本来就是这样。

片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江师长和儿子见面,张伐本应非常激动,我都酝酿好情绪了,准备看到感人的场面,可惜这段戏没有深入展开就过去了。后面夫妻重逢,于蓝的表演非常动情,而张伐则依旧很淡漠,也没能催人泪下,这是本片两处重大遗憾。按说那时还没有批人性论,导演不应该有框框。

本片是我看到陈天国演的第二部电影,他在片中基本上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活动道具,没什么大毛病,也没什么出彩之处,比较概念化。

片中有个情节不大合理:

孙羽跑下山后,敌人把于蓝抓起来审问。她此时应该做的是掩饰自己,至少也应沉默不语,反正解放军已经来了,很快就可以看到胜利了,此时应该做的是生存第一,活下来迎接解放。但于蓝却在此时突然指着陈天国大骂,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按情节发展,陈天国应该立即枪毙她,这样她就白死了。但陈没有枪毙,还让她活着,结果看到了胜利,大团圆结局。这是编剧的良苦用心,不想让观众看到一出悲剧。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合乎情理。

㈥ 翠岗红旗观后感

翠岗红旗观后感:艺术风格和叙事都满成熟的,平实而不取巧。《翠岗红旗》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张骏祥执导的题材剧情片,由于蓝、张伐主演,于1951年3月8日上映。

该片讲述1934年后,留在江西苏区宁都的家属向五儿坚贞不屈,历经磨难,终于与丈夫团圆的故事。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青年农民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他的新婚妻子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 英勇杀敌。

电影简介

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大地主、“铲共团”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主席江春旺、妹妹林仔均遭杀害。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

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一日,封之固得到走狗的密报,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

1949年,人民迅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妄图凭借险峻山势,负隅顽抗。五儿母子等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 ,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而师长正是当年的江猛子。

五儿得悉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小鸿倾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全歼敌军。郁郁葱葱的翠岗山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㈦ 《翠岗红旗》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翠岗红旗》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pzeAxnJsXn6sDJuUll4vDg

提取码:r2jh
《翠岗红旗》
导演: 张骏祥
编剧: 杜谈
主演: 于蓝、张伐、穆宏、陈天国、白穆、裴冲、温锡莹、夏天
类型: 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51-03-08(中国大陆)
片长: 100分钟(中国大陆)
1930年代,江西苏区。江猛子(张伐 饰)告别新婚妻子向五儿(于蓝 饰),随主力红军长征。“铲共团”团长萧镇魁(陈天国 饰)趁机杀回乡间大搞白色恐怖,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穆宏 饰)和妹妹同时遇害,已怀孕的五儿在逃亡途中生下儿子小鸿。新生儿的哭声引来寻奶妈的地主爪牙,她被逼到土豪封之固(白穆 饰)家当奶妈。四九年夏天,南下大军打入江西,五儿母子和部分群众被萧镇魁当作人质裹胁上了翠岗山。已成为解放军师长的江猛子率部剿匪来到山下,长大成人的小鸿(孙羽 饰)找到部队要求参军,与江猛子父子相认,并请缨带部队上山......

㈧ (老演员)《南征北战》中的敌参谋长/《春苗》中的卫生院长杜文杰

白穆 (1920,6,19—--2012,4,26)原名乐忠元,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从小在东北长春长大。13岁在裁缝店当学徒,后到邮局打杂。因爱好文艺,于1937年与人合作编写了反封建话剧《洞房花烛夜》,并在剧中饰演守门的老兵。效果极佳,从此迷上演戏。同年,随大同剧团到沈阳演出《压迫》等进步戏剧。1938年与几个好友逃亡到北平。当时抗战爆发,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业余戏剧活动的微薄收入糊口。1941年,入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在话剧《绿窗红泪》中饰演茶房。1943年入苦干剧团任演员。演出过《梁上君子》、《钗头凤》、《双喜临门》、《袁世凯》、《芳草天涯》、《大马戏团》、《飘》、《雷雨》、《正在想》等六十余部话剧。从中得到石挥、黄佐临的指导和帮助,加上他刻苦实践,虚心求教,这些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知识,坎坷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其间,曾在上海剧艺社、联谊剧社等戏剧团体,演出过多部话剧。1947年从事电影工作,参加了影片《子孙万代》和《风流宝鉴》的拍摄,在电影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49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后任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在影片《农家乐》、《翠岗红旗》、《南征北战》、《不拘小节的人》、《春满人间》、《逆风千里》、《春苗》、《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星星星》、《狐狸迷案》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主角和各种类型角色。他扮演的多半是反面人物或常有喜剧色彩的转变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使他成为中国影坛上最着名的善于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之一。他表演风格是特有的含蓄、内在、深沉的表情,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他塑造的银幕形象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还拍摄过《花都梦》、《征婚奇遇》、《夺子战争》等电视剧,导演过《花生阿狗》等电视剧。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奖。1993年荣获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电影作品:

1947:《风月恩仇》(万方)饰商人陶国霖。

1948:《子孙万代》(“中电”二厂)饰镇长袁桂庭。

1949:《风流宝鉴》(香港 合作影艺社)饰洋行经理顾沛霖。

1950:《农家乐》(上影)饰地主杜天成,《翠岗红旗》(上影)饰土豪封之固。

1952:《南征北战》(上影)饰敌参谋长。

1954:《一场风波》(上影)饰杨立和,《淮上人家》(上影)饰老地主熊三万。

1955:《闽江桔子红》(上影)饰橘农胡福祥。

1956:《春天来了》(上影)饰社长章明楼,《谁是兇手》(上影)饰一队副队长张万寿,《不拘小节的人》(长影)饰作家李少白。

1958:《两个巡逻兵》(江南)饰汉族老战士马长根,《二十天革个命》(天马)饰厂长龚立群,《新安江上之东风楼》(天马)饰王师傅,《海 上红旗》(天马)饰轮机长。

1959:《春满人间》(天马)饰外科主任范纪康,《香飘万里》(天马)饰周主任。

1960:《风流人物数今朝》(天马)饰张师傅,《她们的心愿之螺丝钉》(天马)饰厂长。

1962:《燎原》(天马)饰乡绅。

1964:《逆风千里》(珠影)饰敌师长孙振戎。

1975:《春苗》(上影)饰卫生院院长杜文杰,《难忘的战斗》(上影)饰潜伏特务陈福堂。

1977:《祖国啊,母亲》(上影)饰敌特派员白冰。

1979:《苦恼人的笑》(上影)饰老教授。

1980:《我们的小花猫》(上影)饰老教授。

1981:《药》(长影)饰夏三爷。

1982:《大泽龙蛇》(上影)饰豪绅刘仲谷,《星,星,星》(潇湘厂)饰丁副厂长,《姐妹俩》(珠影,未公映)饰韩青天。

1983:《出门挣钱的人》(北影)饰王主任,《妻子的信》(上影)饰陈副书记。

1985:《张家少奶奶》(上影)饰公公。

1987:《绑票》(潇湘厂)饰敌警备司令钱宣武。

1988:《狐狸迷案》(广西厂)饰县长任千帆。

1999:《紧急迫降》(上影)饰老学者。

2009:《建国大业》(中影集团)饰老绅士。

㈨ 翠岗红旗的拍摄背景

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6个城市举行了“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活动,映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20部,检阅新中国电影事业结出的第一批硕果,其中就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翠岗红旗》。它主要描写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翠岗的红军战士江猛子的新婚妻子向五儿,其父亲、妹妹均遭敌团长萧镇魁迫害,自己也被迫改换名姓流落他乡。为抚养刚出生的儿子,向五儿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她多次帮助游击队免遭敌人袭击。影片临近结束已是1949年,身为解放军师长的江猛子率队剿匪重返家乡,萧镇魁企图以险死守,被抓上山的向五儿设法让儿子小鸿下山汇报情况,将敌军一举歼灭,一家人终得团聚。
应当说,在当时颇为集中涌现的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中,《翠岗红旗》堪称别具一格。它的主人公不是像刘胡兰、赵一曼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向五儿这么一个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仍保持气节的红军家属,所着力表现的也不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血肉拼杀,而是刻画了向五儿在逆境中坚定等待毫无音讯的丈夫、将幼儿抚养为革命后代的生活侧面,这正是该片的成功与独到之处;这在当时此类题材影片极易失之表面与概念的状态下殊显难得,诚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该片为具有强烈政治指向性的革命历史电影,注入了一些人性内容,是刚起步的新中国电影为赢得广大观众理解革命、同情革命,进而支持革命的一种叙事策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然而,影片上映不久,虽曾一度受到好评,许多从苏区长征北上的将校观看影片后触景生情,失声痛哭;不过,也招致了颇为尖锐的批评,主要批评意见认为影片在红军北上后,没有表现出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过多展示了敌人的残暴,没有写出“老苏区的人民的斗争”,没有表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者和红军家属的支持,尤其是诘难主人公向五儿缺乏“典型性”,是个“等待(胜利)的女性形象”, 而不是“富有斗争性格的英雄”。后来有曾撰写过批评文章的作者坦言,当初头脑中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模式”, 对任何人物都凭着一些“条条”和“框框”去套、去衡量,其结果必然是一把尺子量万人衣,是不可能合身的。这些并不恰当的教条主义式的评论在上海各大报刊发表之后,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他专门指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向五儿在白色恐怖如此严重情况下,依然坚强不屈,等待红军归来,这怎么不是英雄形象呢?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这一讲话精神传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电影文学组就该片专门召开了一次讨论会,邵荃麟、周立波、艾芜、王朝闻、钟惦、陈荒煤等着名作家、评论家出席并发言,对影片作出了公允评价,指出描写党的领导应看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说每一部作品都要求有党的领导人物出现;典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向五儿在敌人残暴的压迫下始终没有低头,一直盼望着红军回来,不是消极等待胜利,是为革命做了工作的,可以成为老区人民的典型。
就在这次讨论会上,杜谈作为编剧曾在介绍创作经过时有所检讨,称自已写了“硬骨头和软骨头之间的人物”。于蓝听了很反感,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还在发言中以自己深入生活的感受予以反驳。直到多年以后了解到这部影片的全部遭遇,特别是知悉第六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本来要给《翠岗红旗》最佳影片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主要领导者之一有“左”的思想,极力反对才改为摄影奖,这时于蓝才恍然大悟作为党员作家的杜谈当年所以要做那样的检讨,是迫于强大压力而不计个人得失,由此更为敬重这位虽勤奋写作但后来再也没有发表过作品的老同志。
真正缩短了距离
像当时通行的做法一样,《翠岗红旗》的摄制工作,汇聚了来自解放区与原来生活在旧上海的艺术家。主演于蓝与副导演马瑜就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而担任导演、摄影的张骏祥、冯四知,以及饰演江猛子、萧镇魁、封老四、封之固的张伐、陈天国、夏天、白穆等,则从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正是这两支创作力量互相尊重、通力合作,使该片的创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由于编剧杜谈的大力推荐,刚刚在东影头次“触电”拍摄了影片《白衣战士》的于蓝,被确定为向五儿的扮演者。当一直在北方生长的她和马瑜一起动身前往陌生的南方拍片,不禁兴奋而又紧张。清晨抵达上海下火车时,马瑜告诉她:“上海的黄包车可和北京不一样,是双人座,咱们得同坐一辆车,你不要不好意思。”于蓝还笑着说了句:“当然得入乡随俗了!”可真的坐上了黄包车,于蓝仍然感到有点不自在;更令她莫名惊奇的是在黄包车上看上海的景色,最打眼的是家家户户和所有的店铺都在街边涮洗马桶!后来为了更多地了解上海,时任上影厂长的钟敬之,曾专门带他们到百老汇大楼以及“乡下人”必须去看的大世界参观,还饶有风趣地讲起来自延安的某位导演到上海拍片,自己去逛大世界被妓女拉走的笑话……
最令于蓝印象深刻的,还是因拍摄《翠岗红旗》与上海电影同行的合作。相比诸多在旧中国就享有盛誉的大明星来,她起先曾自觉自己真是个地道的“土包子”,然而在后来的实际接触中,感到他们还是很随和热情的。来上海的当天晚上,导演张骏祥就热情地邀请于蓝、马瑜与他共进晚餐。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待人十分平等、谦和,不时说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调节气氛,不过尽管如此,相互之间还是比较客气生疏的。真正使于蓝感到和张骏祥缩短了距离,还是他们到江西选看外景、深入生活途中曾遇到的一件小事。当时他们乘船沿江而上,在九江下了轮船后,因到下榻处还有相当路程,张骏祥提议坐黄包车,而于蓝则坚持步行。这一下让张骏祥愣住了,连忙悄悄拉住于蓝,低声问:“你们共产党是不是有纪律,不许坐黄包车?”他那纯真的表情,使于蓝明白如果真有纪律,他也要放弃乘坐黄包车了,马上摇头解释说没有这样的纪律,只是个人不习惯坐黄包车。张骏祥望了于蓝一阵,确定她所说的是真话,歉疚地说:“那我坐车先走了。”这一情景使于蓝感到,张骏祥确是真诚地愿意了解、尊重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更令于蓝没有想到的,在随后的深入老区体验生活进行拍摄准备时,这位从国外归来、又在国统区工作多年的着名导演,其工作程序与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竟不谋而合极为相似。虽然富有拍片经验,但张骏祥对自己不熟悉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首先要求的也是调查访问。张骏祥到达江西目的地后,就提出要了解这一地区苏维埃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抗战时期不同的相关景物的情况,并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提纲。于蓝手头至今还保存着这一提纲的详细记录,十分真实的反映了这些老艺术家努力“转型”,努力了解和表现“工农兵”的时代新要求的思想状况和急切心情,择要如下:
一、苏维埃时期的一般情况
1、红军符号、标识、歌曲、编制、敬礼。
2、土地分配方法与地主如何处理。
3、各级组织及军民关系。
4、少先队、赤卫队的状况?
5、扩红是何种方式?
6、几次围剿中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二、红军北上后的情况
1、毛主席对日宣战内容的文章。
2、红军北上,老百姓反应如何?
3、北上后,地方政府的情况如何?
4、当时群众的服装、化妆、用具与现在有何不同?
三、国民党时期
1、剿共团怎样组织的?
2、地主有怎样的暴行?
四、抗战时期
1、国民党的情况。
2、游击队是如何组织的?
3、老百姓对游击队及匪军关系如何?
……
创造融入爱与憎
对于作为演员的于蓝来说,更多的准备工作是访问和接触红军家属以及幸存的干部、党员,了解当时不能随红军北上留在苏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渡过各种苦难而生存下来的,因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正是反映他们是怎样历经艰苦和危险等待而又迎来解放的日子。她怀着急切的心情,在短短的一个月里,采访了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约三、四十人,每一个受访者从娓娓而谈到声泪俱下,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之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敌人极为残暴,杀了很多人,很多家庭都绝代了,整整长达十五个年头,无数家庭亲人离散音信全无,但他们始终没有忘掉共产党。1930年就参加了党的朱赞珍, 73岁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子统统被敌人抓走,他仍坚持不出来自首。后来母亲被活活打死,他跑到广东韶关等地才得以幸存。59岁的钟姓老人,妻子被敌人打死了,他想国民党总有“没”的时候,我们会有翻身的时候,就把国民党联保主任的布告揭下来,藏在房子的顶板上,等着共产党回来以求血债血偿。正是党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的革命必胜的信念,使苏区人民经受住白色恐怖下最艰苦的磨难,这也是《翠岗红旗》影片的真实历史背景。
令于蓝感到收获最为丰厚、同时也受到极大震撼的是,接触到了类似向五儿遭遇的对象。 一个叫苦香的妇女,1929年起就做妇女工作,1934年红军走时已担任宁都、兴国的县委宣传部长,因病留了下来,打了两个月的游击,后被介绍去后方医院。当时有七十多人要隐蔽到群众家中,有三十多名伤员无论如何要跟她走,到大佛山去坚持斗争。敌人四面烧山,她弹尽粮绝被抓到,说自己是洗衣队的。一个叛徒认出了她:“你讲呀,你过去很会讲话呀!”她除了咬定自己叫苦香,别的什么也不说。敌师长与团长都要她答应做姨太太就放她出去,她坚决不肯,说:“要不放我回家,要不死刑。”敌人把她送到南昌押了一个月,判了十二年徒刑。当时徒刑给钱还是可以买出来的,她母亲就卖牛、借钱用70块大洋买通看守所把她保了出来,在地主家做了两年保姆。后来国民党又逼她去后援委员会,她躲到山上,与那里挖钨砂矿的一个没有党派的管理员结了婚,历经了许多艰苦,最后借钱做小买卖为生。她说自己相信党一定会回来,被打时就想着如果有一口气,就可以看到党回来,就是死也是光荣的,党会知道的。解放时看到部队的首长,她悲喜交集连话都不会说了,对于自己没有党的关系很难受,三天没吃饭只是哭,一路哭到宁都找到党。
还有一个名叫王健德的,是曾任我军司令员、解放后任副省长职务的某位领导的前妻,健康、朴实而又大方。于蓝和她接触几次后,就应邀搬到她的家中同住。听她谈起自己的丈夫,感情还是那样深厚。她说:“司令员讲过,革命一定会成功,现在吃点苦,革命成功就好了。”她告诉于蓝,自己虽没有出面工作过,但对革命的心是实在的。在丈夫率部队北上后,她一人含辛茹苦地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给婆婆吃三餐米,儿子一餐米一餐红薯米,自己则只吃一餐红薯米一餐稀饭,还设法借债供儿子读书。后来遇上婆婆病重,日子实在难以过下去,她想上吊,可是亲戚告诉她:“不到五年,他们就会回来的。”她终于咬牙坚持了下来。
王健德有时带于蓝去看她种植的果园,她手拿竹竿、赤着脚板,一走进桔林就显露那潇洒轻松的体态,热情地为于蓝摘下早熟的红桔,边摘边谈。她总是说起司令员丈夫过去对自己的好处,怎样拉着她的手,怎样给她讲革命,一点也不嫌弃她的文化低。她说:“过年过节,他虽然不在家,我都给他摆上一双筷,一只碗,好比他在家一样。我天天盼他,月亮是越盼越圆,谁知我竟是越盼越暗了。”1935年司令员还写信回来,情意深长地写道:“我现在很好,不要着急。不久就去打日本,打了日本再见面,回来同享幸福。”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三年、五年、十五年……没有了消息。后来才知道,由于音讯不通家里情况不明,他又娶了新的妻子。解放后,丈夫回家乡看过他们,把儿子接到北京读大学,让亲友善待王健德……追述这些不免令人伤感凄楚的往事,王健德仍表现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种东方妇女特有的忠贞不渝,令全神倾听的于蓝眼睛潮湿了。可是王健德没有眼泪,始终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回忆之中……
将近半个月的单独寻访,加之后来摄制组大队人马抵达后的集中体验生活,使于蓝对苏区人民曾经遭遇的生活无限敬仰与同情,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己似乎就是其中一员的强烈感觉,终于成功地塑造了向五儿这一颇为新鲜、复杂的革命妇女的艺术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摄影师冯四知与导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头都精心设计。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由于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后来此片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一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