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完秦腔《三滴血》的体会
现在离暑假茄源还早吧!
你不妨先看看《三滴血》,我可以给你点建议:腔纳誉《三滴血》是剧本里为数不多的没有杀人的喜剧,很多农村在结婚等伍段大喜的日子都喜欢放《三滴血》,有好几代人都演活了这本戏。
但事实上作为戏曲来说,有很多情节都是理想化的,这就要你自己发掘了,总的来说,戏曲作为劳动人民惩恶扬善的艺术形式,是有其理由的。
❷ 古装十大烧脑推理破案电视剧
古装十大烧脑推理破案电视剧:
1、《大宋提刑官》
《大宋提刑官》是由阚卫平执导,何冰、罗海琼、郭达等主演的古装推理悬疑剧,2005年3月20日于央视一套播出。该剧讲述的是法医鼻祖宋慈破案的传奇故事。
❸ 秦腔三滴血讲的什么 秦腔三滴血讲的故事
1、《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由孙敬、郭阳庭执导,范紫东编剧,刘毓中、陈妙华等主演。讲述了山西五台陕西韩城县周人瑞与其贪心弟弟周人祥的兄弟之争以及周人瑞的一对孪生子双双成才的故事。
2、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举判纤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3、秦腔《三滴血》是陕西已故着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一部优秀剧作冲桐,始创演于1912年,1958年经易俗社和谢迈迁先生加工整理后,曾两次上京汇报演出,巡回全国十三个省、区,好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观看过此剧的演出。着名剧作家曹禺曾称赞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1960年,《三滴正仿血》拍成电影后,受到了更多的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❹ 请您给我讲出三滴血的故事
1、秦腔电影:《三滴血》
《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由孙敬、郭阳庭执导,刘毓中、陈妙华 等主演。
《三滴血》讲述了山西五台县人周人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其妻在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死去。
2、国产古装电视剧《三滴血》
国产古装电视剧,以山西皇城相府为外景拍摄基地,将传统经典戏剧经典戏剧《三滴血》与明朝宫廷的“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与“滴血认亲”等民间传奇故事有机的结合,将扑朔迷离的公案戏与奇巧离奇的民间传奇于一体,形成“案中案”、“奇中奇”的悬疑色彩。
❺ 陕西秦腔三滴血故事梗概
1918年,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创排的秦腔《三滴血》首演。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三滴血》经久不衰,已成为秦腔最经典的曲目。10月24日,该剧走进了最高人民法院。演出现场,秦腔的艺术魅力,经由场内曲折妙极的剧情、流畅委婉的音乐、细腻生动的演唱、精致凝炼的舞美,深深浸润着每位观众,让人深陷其中,回味无穷。特别是该剧以古代三个司法案件审判过程为核心,鲜活地塑造了一个尽信书本、迂腐断案官僚的典型形象,弘扬了坚守正义、激浊扬清的价值追求,对当代法官办案也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为此,特约请观剧者撰写两篇观后感。
剧情简介
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第一起案件,周仁瑞经商失败后回乡,其弟周仁祥担心周仁瑞回来争夺家产,不认周天佑为周仁瑞儿子,最终诉至公堂。县令晋信书偏是一个死啃书本的腐儒,见汝南先贤传有“陈业滴血认亲”的记载,便用此法断案。见周仁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断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亲生子,并将其驱逐。
第二起案件,李遇春由李三娘抚养长大,与李三娘亲生女儿李晚春姐弟相称,互生爱慕。李三娘与王妈有意促成这段婚事,于是故意调转姐弟二人真实身份,称遇春为亲生儿子、晚春为抱养。但二人尚未成亲,李三娘去世,垂涎晚春已久的恶少阮自用捏造庚帖前来“诈婚”,挑起讼端。县令晋信书再用“滴血认亲”方式,判决晚春、遇春为亲生,不得成亲,同时判决庚帖有效。
第三起案件,周仁瑞与王妈重逢后,欲相互作证,前往县衙找县令晋信书,推翻此前判决。晋信书为证明“滴血认亲”的准确性,传唤周仁祥和其子牛娃来到公堂前试验,谁知二人血滴不融。此时,晋信书竟固执己见,认定二人非亲生父子,甚至质问周仁祥妻子是否与他人私通。
一片混乱之际,公差接大帅之令将晋信书带回。原来,周天佑和李遇春两兄弟投军立功升官,于是平反冤案,两家人身世真相大白,全家团聚。
为何我们要看《三滴血》?
冼小堤 韩璋
秦腔名剧《三滴血》第十场,当山西五台县县令晋信书第三次用“滴血认亲”的手法断案时,现场音乐鼓点越来越急促,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次,“滴血认亲”究竟会失败还是成功?
要知道,这个迂腐的县令已经两次用“滴血认亲”的方式作出严重误判!而他明明有机会避免误判,却偏偏迷信古书记载,从不采信人证物证。
且看第一起案子:周仁瑞被弟弟和弟媳无端指责后十分气恼,但口说无凭,他向晋信书提议,到陕西查询就可知道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可晋信书竟回,不用劳费功夫千里迢迢去查找,只需按照《汝南先贤传》记载,“滴血认亲”即可。
此时,无论周仁瑞还是周仁祥,都感到这种落后的做法不靠谱,唯独晋信书坚信“书上记载可会有错”。结果,本欲到公堂“辩委屈”的周仁瑞,蒙受更大冤情,连儿子都被逐出。心胸险恶的弟弟胜诉了,周仁瑞气得浑身发抖,大骂“狗官太武断”。
第二起案子在审判过程中出现类似的剧情,当王妈控诉阮自用的“庚帖”是伪造时,曾建议晋信书走访一下百姓,便能知晓阮自用早已向李晚春提亲多次却遭到拒绝。然而,身为一县之令,晋信书竟认为不需要访查,“何必絮絮叨叨把他问?判断疑案靠古人!”他再用“滴血认亲”这等无凭无据的方法,一口断定晚春、遇春为亲兄妹,“岂能乱伦”。一对鸳鸯被拆散,令人扼腕叹息!
当周仁瑞和王妈欲相互作证时,第三起案子出现了,也是全剧最关键的时刻——晋信书还要依靠“滴血认亲”来断案。音乐响起紧张的节奏,周仁祥与牛娃明明是亲生父子,两人的滴血不融合——证明这招不可靠!可在如此明显的事实面前,自称“熟读五车书,做得七品官”的晋信书,依旧固执己见,欲再度破坏一个家庭,可气、可恨、可悲!
尽管冤案得以平反,但晋信书三次误判,已给个人、社会留下不良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矛盾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事纠纷,非常考验司法者抽丝剥茧的能力,如办案不贴近群众,不愿下功夫多方求证,用“尽信书”的态度如何审理得了情况千变万化的案件?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案子。那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称和被告认识一年多,被告打借条借了3万一直不还,但被告在庭审中却辩称从不认识原告。
看似简单,事情却扑朔迷离。此时,法官想到了两个妙招:先是查询双方手机,发现两人在打借条前毫无通话记录,微信好友也是打借条当天才添加,原告第一句话便是“你好”。这哪像哥们?再问自称介绍原被告认识的中间人,被告是否已婚,中间人支支吾吾说结了吧,被告却回答说连女朋友都没有。至此,双方是陌生人的关系基本查清,借条原来牵涉到一件车祸遗物。
设想一下,要是此案由晋信书来审理,也许只一下就结案了。而主审法官充分考虑案情,从生活切入,从细节着手,多番问询,终于识破谎言,审理得明明白白,让双方心服口服。回顾《三滴血》中前两起案子,晋信书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查明案情而奔波、多问,这样的办案方式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司法为民的理念,是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
晋信书“不接受反驳”的思维亦不可取。在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面前,他为了面子和头上的乌纱帽,宁肯一错再错,将官员地位错等于绝对权威,辜负了百姓对他们的信任。
传统秦腔剧《三滴血》讲的是古代案件,却让我们对现代“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❻ 全巧民几个丈夫都是谁
全巧民丈夫是李金华。
全巧民1938年出生于西安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世纪50年代以主演《貂蝉》、《绿绮计》、《镇台念书》、《三滴血》、《柜中缘》、《拾玉镯》、《夺锦楼》等戏脱颖而出。此让1956年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三等奖。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次年拜荀慧粗扒稿生先生为师,得其岩孝《豆汁计》真传。1960年,全巧民参加我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三滴血》的拍摄。
❼ 西安易俗社【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
编者按: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的《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现已出版,这套丛书是国内首套系统、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秦腔文化艺术的大型典藏图书。不仅是史学家、戏剧学家、文化学者等研究秦腔的大型网络全书,也是秦腔从业者、爱好者了解秦腔剧目和文化内涵的工具书。
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摘发该丛书中的部分篇章,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易俗社是陕西戏剧的金字招牌。
成立于1912年的易俗社,已走过了近百个春秋,是迄今国内最古老的戏曲剧社。它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戏剧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主张戏曲改良的社团中,影响最大、创作最丰、留下经典剧目最多的团体之一。其显性的文化价值在于: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易俗社”三个字已经深入人心,提起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改良秦腔、文化人、传统、古老、新型剧社等等:而其隐性价值在于这一新型秦腔社团对秦人近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心灵影响。其滑谈自然联想,产生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魅力,易俗社用自己的戏剧作品(产品),使观众(消费者)得到了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获得了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具有精神家园的特殊作用。这种在消费者(观众)心灵深处形成的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是通过近百年郑芦的品牌塑造完成的。作为一定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对该品牌价值无形财富的重新认识,显得十分重要。
一、易俗社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要用产品说话,易俗社品牌的产品即戏剧作品,其品牌的价值内涵即寓于该社创作的数百部作品中。像《三滴血》《柜中缘》《软玉屏》《双锦衣》《一字狱>《翰墨缘》等,或情节离奇曲折,让人欲罢不能:或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令人玩味品评再三:或唱腔委婉动听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或高倡爱国志向期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等等,皆能抓住喊让带观众的欣赏需求,因而产生了庞大的观众群。影响所至,遍及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时至前不久:吃羊肉泡馍、看大雁塔、听易俗社秦腔,依旧是外地人来西安必办的三件事。
易俗社是一个带有浓重近代戏剧特征的秦腔社团,其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王伯明等“本地文人士大夫”,带着中国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同盟会员的双重身份,基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救赎需求,利用秦腔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编演新戏曲,培养新人才,试图利用文学艺术以干预社会生活,实现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他们以“移风易俗、补助社会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编演了五百余部或提倡民主、或普及科学、或抨击时弊的大小剧本,暗合了广大民众的欣赏需求和心理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记载,范紫东先生具有强烈法制意识和生命平等意识的作品《软玉屏》,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范先生曾回忆道:“本剧初演在民国六年十月。次年春,在曲江春便酌,座中有警察厅第三科科长谓余曰:‘阁下所编之《软玉屏》演出后,就把我忙煞了。’余曰:‘此剧与君何涉?’科长笑曰:‘近三四月,本科所收案件,计三分之一皆虐婢之事也。我传婢主到案,先问他看过《软玉屏》没有。其中看过的居多,也有没有看过的。我说,你先把这戏看了再处理,大约年长者皆勒令出嫁,幼者酌量处置,先生此剧造福不浅。余曰:‘就是对不起仁兄。’一笑。”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软玉屏》演出后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女性解放起着一定作用。他的戏剧作品能起到这样的社会作用,正是他们当初在创办易俗社时所期待的。
易俗社开创了文化人、即“本地文人士大夫”编演秦腔的先河,在秦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人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社会担当编写秦腔剧本,然后交由老艺人(教练)进行二度创作,再由他们联合培养的学员搬上舞台表演,在这一完整的艺术生产链中,由文化人主导,老艺人和学员参与完成的创作,完全不同于之前一般江湖班社的运作模式。首先,文化人参与秦腔剧本创作,提高了剧本的文学性和美学品格:身怀绝技的名老艺人作为教练(导演),使文人的剧作得以搬上舞台,秦腔的导演制度从此确立。另外,易俗社的学员把学文化和学表演融为一体,文化的支撑,对于他们准确地塑造人物起着重要作用。如此,进步的思想理念、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姿容曼妙的人物扮相、韵味绵远的唱念功夫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等等,形成了易俗社秦腔的核心价值体系。广受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是易俗社文化品牌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易俗社品牌的情感内涵
品牌的情感价值是指:消费者(观众)之于产品(艺术作品)的情感眷恋,它是经过长期的使用或反复的鉴赏形成的心理依赖。
就易俗社而言,除了稍显沉重的批判现实戏剧之于彼时观众产生的心灵震荡和情感愉悦之外,不少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显示了易俗社剧作整体风格的另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因其不属于为时事而作的政治剧曲,从而产生了持久的舞台生命力,尤以孙仁玉先生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小戏和范紫东先生的大戏为代表。如《柜中缘》《三回头》《看女》《白先生看病》《算卦骗人》《教学》《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等,这些作品于妙趣横生中铺排情节,于亦庄亦谐中寓教于乐,把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诙谐、妙趣的喜剧元素,通过戏剧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易俗社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使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依然深得广大观众的推崇喜爱。
《柜中缘》是孙仁玉先生的代表作,该剧塑造了少女许翠莲的可爱形象,通过许翠莲,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女孩身上特有的美好气息,可谓易俗社剧作家笔下女性群像中的典型之一。该剧的戏核在那面普通的“柜”上,因“柜”而结缘、而生戏,因“柜”的开合,而牵出无限妙趣。该剧喜剧冲突横生,舞台充满张力,观众的观赏心理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达到从未有过的愉悦。该剧自1915年3月由易俗社首演之后,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曾被京剧、川剧等剧种移植演出。仅在易俗社内,就唱红过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等几代演员。一句“许翠莲来好羞惭,不该在门外做针线。相公进门有人见,难免过后说闲言。要说长来要道短,谁人与我辩屈冤。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蚕作茧儿自己拴……”的唱段,把许翠莲身处困境、满腹委屈,又怕解释不清的淳朴可爱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该剧正因小儿女之间令人忍俊不住、包袱不断的小误会,使其成为传世名剧,它所携带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因素非常典型、饶有趣味,也是牢牢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提起易俗社,不能不谈范紫东先生及其剧作《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玉镜台》《三知己》等。范紫东的剧本题材广阔,构思精巧,古今中外都有反映。他 的本戏,一般都是复线交错,互通表里,所谓“变化离奇,人莫测其意向,及结果乃恍然其布置之妙”。而且每一本戏中都有极为精彩的“折戏”。如《三滴血》的“虎口缘”、“错认”,《软玉屏》的“强合”,《翰墨缘》的“双美奇缘”,《玉镜台》的“新亭对泣“,《三知己》的“死难殉国”等等,均是经常上演的经典“折子戏”。
《三滴血》是范紫东的名作,写于1918年,近百年来久演不衰。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演出期间,剧界名流梅兰芳、马少波、欧阳予倩着文盛赞该剧,曹禺先生更是认为:范紫东先生的《三滴血》中“错认”一场戏,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作为秦腔的经典剧目流播至海内外,影响深远。
从孙仁玉的喜剧作品,到范紫东对《三滴血》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再到封至模的爱国题材的作品等等,易俗社的戏剧创作不论从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上,都写下了秦腔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一笔。而易俗社作品中的许多唱腔,如《三滴血・虎口缘》中周天佑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等,已经成为“老陕”乃至西北戏迷耳熟能详的传世名唱,每唱到此,陕人都会热血沸腾、情感喷涌,身心仿佛回到久违了的家一样,亲切、温暖、乡情浓郁……而这里的“杏花村”,早已幻化为老陕们赖以依托的精神家园,生生世世,不离不弃。这恐怕是易俗社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情感内涵的真实含义吧。
三、易俗社品牌的不可再生性
易俗社品牌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形成的,其时代背景、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在另一个时代均无法复制。易俗社文脉可以延续,但其品牌不可再生。所以,保护它、传承它已经成为历史的责任,否则将会是历史的罪人。
易俗社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当时,一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本地文人士大夫”,抱着“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志向,选择秦腔作为载体拼力进行艺术创作,因为他们看到了秦腔这一地方戏艺术潜在的巨大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也只有在20世纪初叶,秦腔才会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这一点来讲,不论是李桐轩、孙仁玉之于秦腔,还是秦腔之于李桐轩、孙仁玉,均获得了双赢。
就秦腔艺术本身来讲,清末民初,陕西的戏曲团体虽多不胜数,但大都是唱“野戏”的江湖卖艺小班,演出剧目或表演程式,不是陈陈相因,便是粗俗秽目,非但起不到默化的进步教育,反愈趋愚昧无知。李桐轩、孙仁玉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弊端,怎样才能“启迪民智、除旧布新”,使影响颇广的秦腔起到进步“教化”之作用,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使秦腔在近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中国戏剧传统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基于中国传统戏剧本身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易俗社改良秦腔,成为近代秦腔的符号象征。
就参与秦腔改良活动的、众多的文人士大夫、老艺人、学员来讲,他们毕其一生于秦腔的创演,创始人李桐轩及其两个儿子李约祉、李仪祉参与创作。创始人孙仁玉先生在易俗社开办之后,躬亲创作,以自己崭新的剧目赢得了观众。一个月后,他即写出倡导妇女绽足的《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史上由正规专业剧团第一个自编自演的剧目。同年十月,他又写出了国难当头应以“和”为重的本戏《将相和》。据记载,当初演出这两出戏的时候,“观众如潮,挤不能前,戏院若市,月余不衰”。第一枪的打响,使易俗社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激励着孙仁玉更加不辞劳苦地进行创作。二十几年里,他共编写了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本戏36个,其余均为小戏,极大地丰富了易俗社剧目宝库,并以传世之作《柜中缘》等,使秦腔足以和其他剧种之小戏媲美。由于积劳成疾,孙仁玉先生于1934年过早谢世,终年62岁。送殡那天,西一路至南门多处设有路祭,全市肃然,无不为孙先生早逝而哀伤。其情其景,令人感怀颇多。如此把一生献给秦腔事业的何止孙先生,易俗社教练长陈雨农、早期旦角之魁首刘箴俗等,皆早逝于解放前,留下的是他们在秦腔舞台上挥之不去的唱念做表。而这些,均是今日之社会所无法复制的。
易俗社的运作模式值得关注,其内部组织机构,采取社长负责制的办法,设有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这种借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选举产生负责人的办法,强化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易俗社同仁竞争、进取,在经历了不同内忧外患的条件下(解放前37年的时间里),能够凭着自己的演出顽强生存下来,也就可想而知。而这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使易俗社在前37年的历史中,创作了500余部作品,培养了13期学员,影响远达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所谓“民四以来,山东、保定、江苏闻风响应”,即是明证。
易俗社的运作模式,确保了该社出戏出人,而大量的改良秦腔的诞生和演出,又不断地检验、完善其内部组织机构,这一良性互动,使该社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终于使这一剧社历经百年,积淀为中国戏剧界的“百年老字号”,这些正是研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注脚。
四、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亟待保护
易俗社文化品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没有前37年的辉煌,解放后的灿烂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易俗社品牌的现状保护情况怎样?易俗社自2005年转企改制后,其“百年老字号”品牌模式的承续情况和流失情况怎样?这一“百年老社”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品牌的作用,有待研究。
文化品牌是无形资产,像易俗社、三意社这样的“百年老字号”,用“养”而非“甩”包袱的办法,首先确保品牌不至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流失或贬值是要务。因为像易俗社这样的戏剧文化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是不可再生的,据笔者了解,易俗社几经折腾,已经大伤元气。所谓品牌,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西安人的美好回忆。
易俗社包括三意社这样的“百年老字号”究竟到哪里去?倘若易俗社依旧按过去的模式运作,在当下这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这一传统老社通过市场演出能够养活自己吗?这是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重点课题。
❽ 秦腔电影的代表之作是哪部
1960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是秦腔电影的代表之作。
❾ 看完秦腔《三滴血》的体会
现在离暑假伍段还早吧!
你不妨先看看《三滴血》,我可以给你点建议:《三滴血》是剧本里为数不多的没有杀人的喜剧,很多农村在结婚等大喜的日子都喜欢放《三滴血》,有好几代人都演活了这本戏茄源。
但事实上作为戏曲来说,有很多情节都是理想化的,这就要你自己发掘了,总的来说,戏曲作为劳动人民惩恶扬善的艺术形式,是有其理由的腔纳誉。
❿ 三滴血的故事简介
山西商人周人瑞在陕西经商时,娶妻一胎生下二子后病故。周自己抚养长子天佑,次子则卖给李三娘。后来周经商亏本,带天佑回老家,其弟周人祥为夺家产而不承认侄儿天佑。仁瑞告至官府,县官晋信书以滴血之法将父子断散。李三娘为养子更名李遇春,与己女晚春订婚。后,三娘病故,恶少阮自用假造婚书逼晚春与其成婚。晋信书又以滴血之法断晚春和遇春为亲兄妹。在与阮自用的花烛之夜,晚春逃出。周人瑞寻找天佑,遇晚春奶娘,奶娘随周仁瑞往县衙对质,晋信书竟然还以滴血断定周人祥与其子牛娃非血缘关系……天佑和遇春投军立功并得官,平反冤案,全家团聚。
此剧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鲜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商人家庭的矛盾和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迂腐。
1958年,杨公愚、姜炳泰、谢迈千再次改编该剧,删去了周人瑞卖子,贾莲香偷房,天佑和遇春边关立功等情节。导演杨公愚,主演是刘毓中、樊新民、肖若兰、陈妙华、孟遏云、郭明霞、全巧民、曹海棠、雷振中等众多名家。该剧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受到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盛赞,田汉、曹禺、梅兰芳、欧阳予倩、荀慧生、程小云、马少波等文化界名人对该剧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戏剧报》等纷纷发表文章盛赞此剧,曹禺更是声称此剧的情节和编剧“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这出双线条发展的戏构思巧妙,剧情发展波澜壮阔,情节离奇曲折,富于传奇和浪漫色彩。
196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摄制为戏曲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