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邵氏电影•李翰祥01|宫闱片与黄梅调电影
邵氏电影|概述
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是以上海电影为主体的中国电影史。40年代中后期从内地转移到香港的电影人及其组建的电影公司(被称为左派阵营),50年代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到香港的邵氏、电懋(算是右派阵营),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其间贯穿着左右派阵营的对立,和邵氏、电懋两大制片厂的竞争。从1950年至1958年,香港每年生产将近200部影片(有四分之三是粤语片),但是在日据时期大都毁掉了。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后来演变为现今的银都影业(1982年成立)。
内地电影在六七十年代有大段空白。同期繁盛的香港电影,弥补了华语影史上内地的空白期。要便捷地了解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妨从邵氏电影开始。邵氏电影公司于1958年成立,吸纳了大量粤语片人才,拍摄的影片类型丰富,保存完整,且修复情况好。
邵氏电影我粗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宫闱片和黄梅调电影为主,以李翰祥导演的作品最佳。当然李翰祥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电影最大的成就之一(粤语片方面,武侠片比如胡鹏的黄飞鸿系列,文艺片比如楚原《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也都有较大成就)。后一阶段以武打片为主。“武打片”是个旧说法,我用来统称邵氏时代的武侠片和功夫片。1965年邵氏开始拍摄彩色宽银幕武侠片,凭借《大醉侠》《独臂刀》等片,开创了影史上的新派武侠片时代,七十年代又发展出功夫片类型。邵氏电影,以武打片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可能成就也最高。
邵氏电影•李翰祥01|宫闱片与黄梅调电影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对这个电影场景记忆犹新:慈禧把丽妃做成“人彘”装在瓮中,后来去看她,用她受宠时咸丰帝给她的评语揶揄她:“手柔、腿软、身段美”。
这是李翰祥在内地执导的清宫片《垂帘听政》中的一个场景。这部戏我可能不记得片名,不记得主演梁家辉和刘晓庆,但这个场景,这句台词,忘不了。
五十年代中期,李翰祥进入邵氏,一手缔造了邵氏宫闱片和黄梅调电影的辉煌。宫闱片里李翰祥最爱拍清宫戏,拍得最好的,要数拍慈禧太后的《倾国倾城》(1975)和《垂帘听政》(1983)。虽然李翰祥一贯是拍野史,但和他拍的一系列戏说干隆的闹剧不同,他的清宫片可谓正儿八经,是他心血所在,到死他都是死在电视剧《火烧阿房宫》片场。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出现,是受内地黄梅戏电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桑弧)、《天仙配》(1955,石挥)影响。李翰祥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和《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黄梅调电影在台湾等地也极具影响力,后来内地家喻户晓的台剧《新白娘子传奇》(1992)正是由黄梅调电影衍生而来。我们现在未必会欣赏黄梅调,但我们仍可欣赏的,是电影中那些风华绝代的女明星。
《江山美人》看的是林黛惊鸿一瞥的少女之美。我在其他片子中看她,都觉得老气。《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香港黄梅调电影最佳。多是一景一幕,不论念词还是唱词都非常精美。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转回旋的半小时。但有些重复啰嗦的地方,片长仍嫌太长。它沿袭了1954版女演员反串梁山伯的做法,凌波(饰演梁山伯)一举成名。不过最好看的还是乐蒂(饰演祝英台),真是一等一的古典美人。《金玉良缘红楼梦》基本把握住了原着的悲喜愁恨。黛玉葬花的唱段,词是原着里的,非常动人;黛玉探望宝玉的场景,宝玉痴心呓语,二人相对大笑无言,却令观者悲从中来。影片服装布景都很讲究,大胆起用林青霞(饰演贾宝玉)和张艾嘉(饰演林黛玉),气质经得住考验。但除了拖沓重复的老毛病之外,自编的唱词在红楼梦语境里显得俗气,不如《梁祝》精美。
邵氏拍黄梅调电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岳枫,在邵氏导演中资格最老,人称“岳老爷”。他的黄梅调电影比如《西厢记》(1965),可以看看“中国芭比”李菁(饰演红娘);他的宫闱片《妲己》(1964)却是最差的邵氏电影之一。岳枫好过李翰祥的地方,就是他的武侠片有几部还不错。李翰祥则根本不懂拍武侠片,为了完成片约从邵氏脱身,拍了一部《武松》(1982),把心思全花在潘金莲和武大郎身上,让汪萍和谷峰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男配,却完全不似武侠片,倒成了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风月片中最具水准的一部。
⑵ 风花雪月李翰祥
看电影论观点,关注电影红花会↑
来源 | 24楼影院 文 | 后浪
他是邵氏第一位票房百万大导,他是胡金铨亦师亦友的干哥哥,他也是香江第一位“转行”写影坛八卦的顶级导演,他就是李大黑子——李翰祥。
李翰祥影视作品中,最为大众熟悉的,除了《火烧圆明园》、《倾国倾城》、《三笑》、《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史诗宫闱片、黄梅调电影外,还有《大军阀》《风月奇谭》等骗术电影和风月电影,特别是李翰祥三拍金瓶梅(《金瓶双艳》、《武松》和《少女潘金莲》),为他赢得了影坛薄幸名。用其女李殿朗的话来说,李的作品就是“风流,但绝对不下流。”
拍片时,李翰祥是不会逼任何人脱衣服,甚至演员胡锦会问他你怎么不让我脱衣服呢?但他要拍的,是人物脸上表情。脱光了衣服的女人随处都能看到,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殿朗回忆道“父亲要拍亲嘴,不会说很露骨那种,都是很风流,看起来,很有品位。”而且,李翰祥还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家人去看电影院看自己所谓的午夜场黄戏,“要是我父亲觉得是下流的东西会让我们去看吗?他对我们的管教是那么的严厉。”
李翰祥酷爱研究《金瓶梅》,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在他的镜头塑造下别有一番风味。在《三十年细说从头》这本书中,李曾经说过“看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读者们,谁都知道潘金莲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无知妇女。如果说她淫邪,毋宁说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根本用不着替她翻案。”而他镜头的两位金莲女郎——胡锦和汪萍,则是各有不同的调教方法。
金莲双艳,左为汪萍,右为胡锦
“《金瓶双艳》的潘金莲,由胡锦饰演,她的演出够放,也够荡,那股眼含秋水,骚在骨子里的样儿,的确是潘金莲再世。汪萍和胡锦的戏路,根本是两回事”。
杀金莲
汪萍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之前的角色都是些淳朴天真的女学生,而她离开影坛的最后一部作品,却是李翰祥的《武松》。重头戏武松杀嫂的一段,汪萍不得要领,怎么演也演不出,于是李翰祥讲戏道:“她(潘金莲)一生爱武松,一直渴望和他来一下。这一刀,就像操进她的逼里!”说罢做了个欲仙欲死的表情给汪萍看,汪看了照做。果然,她凭这个角色拿到了当年的金马影后。
大导李翰祥和拜弟胡金铨
与另一位邵氏大导张彻相爱相杀不同,李胡二人不仅共同执导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胡金铨还做过李翰祥的助理导演),且早就结拜为异性兄弟,并列当时电影圈“七大闲”之中。其中李大黑子是老三,胡金铨是老幺。
用李大导演的话来说,他们“不是竹林七贤的贤,也不是潘驴邓小闲的闲,而是闲游散逛、闲云野鹤、游手好闲的闲。”据不完全统计,“胡金铨“”金铨“”小九儿“(胡金铨在家排行老九)”小胡“等爱称在《三十年细说从头》上下册中出现了156次,可见两人之间基友情深。
一黑一白,一高一矮,一文一武,CP感爆棚
李翰祥笔下的胡金铨,与他平日斯文有礼的形象大有出入,干哥哥干弟弟鹣鲽情深惺惺相惜,自然知道更多掌故趣闻,比如他写胡金铨去韩国捉老鼠之事,就别有一番风味。
胡金铨在汉城拍戏期间等太阳出来,只要那天阴天就不出门拍摄,天天待在屋内把老鼠都逼疯了,开始大闹天宫造起反来。属猴的胡金铨干脆拉着美术一道做捕鼠夹和笼子,与老鼠大战三百回合,正所谓是“金铨布下铜网阵,悟空生擒白玉堂!”大获全胜之后,胡导还亲自把全剧组的人都给敲醒了,观摩他的胜利成果。
调侃归调侃,李翰祥对胡金铨评价颇高,“金铨是现阶段全中国最好的导演之一,那是绝无异议的(起码我个人认为)。中英文都很有水准不说,至今仍好学不倦,日夜钻研(当然也有拿耗子的时候),最难得的就是贯彻始终,我行我素,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他有他的一定之规。说他一意孤行可以,说他刚愎自用也可以。总之,很多人知道作为一个‘好’导演必备的条件,就是:第一‘固执’,第二‘固执’,第三还是‘固执’。一个剧本十个人导一定是十样,如果只有九样,那其中的一个导演就应该被淘汰。”
1996年12月,李翰祥片场因心脏病发过世;1997年1月,胡金铨因心导管气球扩张手术中不幸离开人世,一个月之内,华语影坛失去两位大师,只盼两位在天堂上谈笑风生,一道招猫逗狗捉老鼠拍电影玩儿。
会讲荤段子的顽主爸爸
是大导,是好基友,更是个风花雪月花钱如流水的顽主爸爸。李殿朗讲父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和超前。当年他就要求子女一定要接受双语教育,并且把儿女们都送到了台湾的贵族学校上学。这位荤素不忌的爸爸,曾经给家人唱“金箍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连还在上初中的弟弟都会唱。这样有趣、思想开明的父亲,还是符合李翰祥自己所说的,”吃电影这碗饭。需要七分靠才气,三分靠流氓气“的定位。
李翰祥和女儿在片场
虽然在精神上李家的子女们过得很是富足,但因为李翰祥会“造钱,更会造钱”的买买买脾气,令李太太张翠英一直提心吊胆,“直至李翰祥去世,她一生紧绷的弦才放松。父亲市面上但凡有新摄影机,买!大哥大出现了,买!有块据说凿开有翡翠的石头,买!只要跟他吃饭,买单!有意德文的书,也买!东西放不下了,盖新房!其实三女儿在台湾贵族学校都一年没交上学费,校服鞋也买不起大码了。”女儿李殿朗说父亲要能活到今天,屋子里肯定全是各款手机,当年他可是买空了京津周边的古玩店。
也正是这样执着于古董的李大黑子,才会在大银幕上还原历史,让观众可以一窥古代中国的美与魅。
”
电影红花会dyhonghuahui
最具速度与激情的影评人团伙
订制靠谱还有逼格的观影指南
由铁任、云之东、梦见乌鸦、
战台烽、番茄女王、芳菲小猪、
温翔、满囤儿、扣儿小姐联名维护
⑶ 李翰祥导演作品
李翰祥导演作品:
1、《雪里红》
《干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执导的香港喜剧片,刘永、李昆、姜南参加演出。故事取材于干隆下江南之野史以及民间传奇。干隆十六年,干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扬州,为体察民情,干隆假扮商人撇下侍卫一人微服出访。
⑷ 邵氏电影当年为什么那么厉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师级导演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对于港片影迷来说,曾经的邵氏电影经典跌出。邵氏电影能够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占据重要地位,还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导演,他们才是邵氏电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几位导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时候,邵逸夫还不是当家掌门人,李翰祥当时力主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算是开创了黄梅调电影,并且获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获奖无数。
李翰祥除了开创黄梅调电影之外,最擅长的就是宫闱片、历史片,代表作品是《倾国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张国荣和王祖贤的《倩女幽魂》,不过徐克和程小东翻拍的是李翰祥导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间有一段时间,李翰祥曾经出走邵氏,自组公司,成立国联电影公司,只可惜因为各种因素没有继续支撑下去,最终又于1972年重回邵氏,拍摄《大军阀》捧红了冷面笑匠许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内地合作紧密,凭借《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让梁家辉成为香港金像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李翰祥被学者称作港台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电影在美学上面造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遗憾的是,这位大师与1996年辞世。
2、胡金铨
香港电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武侠片就是胡金铨大师执导的《大醉侠》,开创了新式武侠时代。胡金铨于1958年加盟邵氏电影公司,刚开始从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做起,做过李翰祥的副导演,协助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摄。
1965年独立执导拍摄《大醉侠》后,离开了邵氏,远赴台湾省,加盟联邦影业公司。当年胡金铨和张彻并称武侠片的绝代双骄,假设他一直背靠邵氏这颗大树的话,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1967年胡金铨拍摄了《龙门客栈》,无论是服装、场景、动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难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龙门客栈》就有许多胡大师的影子在里面。
1970年又拍摄了《侠女》,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第一次使得中国武侠片扬名海外,后来的李安也不过如此吧!胡金铨拍摄影片就两个字认真,许多金主和电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资金大。连张彻曾经都说:胡金铨如果晚生几十年,可以在大陆拍片,又或者有外国的资金支持,其成就应不止此。
后来又拍摄了《灵山剑影》《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后一部影片是《画皮之阴阳法王》,由王祖贤、郑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铨也有份参与的,无奈后来两人意见不合,最终没有完成就退出了,不过我们看到片子对于服饰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铨。
1997年的胡金铨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备数年的《华工血泪史》也没有拍摄,不得不说成为了一大遗憾。
3、张彻
张彻出生一个军阀家庭,和蒋经国关系也比较好,曾经军阶达到上校,中国台湾省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就是他执导的。张彻于1957年到香港,刚开始只是写写影评,编导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扬名的还是1967年的《独臂刀》,这是首部过百万票房电影,遂江湖人称张百万。真正算起来的话,张彻才是暴力美学的始祖,后来的集大成者吴宇森就是学艺于他。张彻电影最注重男性阳刚之气,壮男裸胸露肉,动作硬桥硬马,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张彻手底下弟子众多,前有王羽、罗烈,中有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李修贤,后又郭追、罗莽等人。再加上刘家良和唐佳两大武术指导,犹如如虎添翼,将暴力美学推向巅峰。
张彻被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创造过太多经典,前有《独臂刀》系列,后有《刺马》《十三太保》《报仇》《马永贞》《五虎将》等片,那个年代张彻的张家班就是一个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后来众位弟子为了纪念他从艺40周年,组织拍摄了《义胆群英》。星爷也得以参与,并且在恩师李修贤的引荐下得以和张彻见面。
2002年的时候,张彻因病去世,膝下无子,众弟子帮忙操办葬礼,以姜大卫和李修贤最为孝顺,最后由王羽、吴宇森、楚原、许冠文、马逢图、石琪、黄沾、蔡澜为其扶灵,送他最后一程。
4、楚原
张彻号称张百万,楚原则号称楚千万。楚原出身电影世家,于1971年加盟邵氏,执导的《爱奴》是开启了奇情武侠片,1973年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成为票房冠军,打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李小龙。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过楚原最为人称道的是古龙武侠片,当时圈内还广为流传一句话: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狄龙、尔冬升都是他电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执导的影片布景极其讲究,经常是金碧辉煌,力求打造一个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
80年代后期邵氏电影江湖日下,重心转移到电视上面,楚原则急流勇退,由大导演成为一名配角演员,如此心胸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在片场的生活,他只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演好自己的戏份,后来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许多剧集,诸如《西游记》的如来佛祖、《寻秦记》第一集中古天乐的上司王sir、《陀枪师姐》中程峰的父亲等等。
楚原虽然不再执导,他却用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你可以说他是江郎才尽,你也可以说他是喜欢演戏,不管怎么说,他都值得我们尊敬!
当年邵氏四大导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爷子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记忆力也不断退化,祝愿他永远身体健康,同时也祝愿另外三位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⑸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长的不仅是风月片(上)
道长原计划写完邵氏艳星后写个美国兇案系列,让大家转换一下口味,不过郑浩,刘涛,一罐啤酒,夏天的风等朋友都留言说想看李翰祥和张彻这些邵氏导演的故事,那我们还是先开个邵氏四大导演系列吧!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作为邵氏名气最大的四位导演,他们的人生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要想写进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难,我们不如从李翰祥开始,说一说他们在影坛的一些趣事,也许会更有意思。
说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风月片大师,其实,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什么类型都有,风格多变,有着“片厂变色龙”之称,不指丛世过,他最为出色的是黄梅调,清宫戏,风月片三种,各有各的妙处。
李翰祥生于1926年,辽宁锦州人,曾在北京学习西洋画。于1948年赴港从事有关电影工作。他从演员开始,担任过各种职务,如美工、编剧、副导演等。 1954年升任导演,首部独立执导作品为1956年拍摄的《雪里红》。
《雪里红》受到邵氏赏识,经尔光促成,李翰祥离开了永华公司,加入了邵氏,进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不但荣获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随后还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貂蝉》票房的成功令老板邵逸夫对李翰祥极有信心,随后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该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卖座纪录,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胆地起用当时籍籍无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导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公映后轰动了整个东南亚,首次接触黄梅调的台湾观众更是如痴如醉,据说有人看过一百三十几遍,凌波也凭着此片红了几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李翰祥却对邵氏起了叛心。他想离开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在李翰祥的访谈录里,他是这么说的:邵逸夫去把岳枫、陶秦都重金挖角过来。岳枫拍《红娃传》预算16万,他导演费就三万二万的,我才八千港币一个月呢!他们拍一部等于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12面金锣。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赚了3600万元,等于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个时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说是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还是第三流的导演。我受委屈到什么唯肢程度呢?那时邵氏公司在清水湾片厂盖了四个棚,我没在棚里拍戏,没我的份,因为他们一个人占两个棚拍戏。
老实讲没有赚了钱不顾伙计的,我现在说的都是很坦白的,那个时候我一直要拍《红楼梦》,那时我可能有点功高震主,连邹文怀的话也不听,邵逸夫也都听我的。哪晓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时,他们就找了邱什么我也不记得名字,拍了《红楼梦》,找袁秋枫,找乐蒂、任洁合作。这件事我很不满,这就是我离开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场面的不愉快事件。邹文怀领导我们去的,他和乐蒂、凌波住在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把我跟助导金铨和任洁、李昆住在一个三级酒店,这也是我离开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还是他们找别人拍《红楼梦》,这简直就是给我颜郑羡色看—不是你一个人会拍黄梅调,别人也会拍。
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时候没说完,邹文怀带着日本制片赚了很多钱,现在我知道了,他带着别人,然后打报告说李翰祥做化蝶,飞天场面时增加预算,这不对、那不对的。特技结果后来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满意,不满意他也不好讲。我提议结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脸色铁青,他喊“翰祥,这是钱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么多钱,超出那么多预算,当时我眼泪在眼眶转:我给你邵氏公司赚了那么多钱,打响了那么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来的,你跟我说这种话,那时我心里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后的李翰祥对邵氏颇多怨言,但邵氏是老板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对员工实行的是工酬制度,虽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却采取强硬的用合同威胁的方法。
“我想离开邵氏,邵逸夫并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说我要离开了,邵逸夫说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这种方法对付我“,李翰祥说,”我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干。“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恼怒,想当初是邵氏给你机会,让你出人投地,捧红了你,如今你一羽翼丰满,就想着远走高飞,要是人人都这样,那还得了?但面对邵逸夫的威胁,李翰祥却下定决心,就算合同没到期,就算毁约,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来硬的不行,便让邹文怀去劝说李翰祥,他让邹文怀告诉李翰祥,不但会增加他的片酬,还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他没想到邹文怀虽然希望公司发展强大,但内心却隐隐希望李翰祥离开,所以他去劝说李翰祥并不带多少诚意。
既然没有诚意,李翰祥自然是铁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随他去吧!“邵逸夫私下里对邹文怀说,他虽然拿合同来要挟李翰祥,但江没真正打算过和李翰祥打官司,两败俱伤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听说李翰祥要带凌波走,邵逸夫是真着急了,他对邹文怀下令,无论如何要留住凌波。
没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个拍福建语电影的无名演员,是李翰祥一手捧红了她, 对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开口,凌波就答应跟他走。
邹文怀对正当红的凌波和对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离开,他很有办法,没有劝凌波留下,反而很贴心的对凌波说:“你年轻,那里有前途就去那里干,李导是个有本事的人,跟着他错不了,我不留你。不过,你跟他要十万块钱,他给你,就签合同,不给,就不签,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一家公司实力的考验。你想,一家公司连十万块都拿不出,你在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前途,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大明星了,身价远远不止这个数。”
凌波听了邹文怀的话,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万块钱,李翰祥事后回忆说,凌波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这人厉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万现款,有就跟你们签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钱。凌波不能来,我也骑虎难下,不能不出来,所以就组织了国联。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个电影大亨:电懋老板陆运涛的支持下,脱离邵氏自组国联电影公司。
今天先说到,明天再继续说说李翰祥离开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还有他如何调教演员演技的趣事。
⑹ 邵氏电影•李翰祥02|“风月片大师”
1963年李翰祥离开邵氏,前往台湾自组“国联电影公司”,当时香港唯一有能力对抗邵氏的“电懋”在经济上支持“国联”。1964年电懋首脑陆运涛及同行的电懋人员因飞机失事全部罹难,对电懋和国联的业务发展都打击很大,香港电影成为邵氏独大的局面。1972年李翰祥回到邵氏,首作便是联手许冠文推出的卖座喜剧《大军阀》,以该片中的少许裸露戏试探市场之后,李翰祥开创了风月片类型,其中最好的,还是《风月奇谭》。
《风月奇谭》(1972)
三个青楼女子讲述了三段奇妙的偷情故事,妙趣横生。一头一尾两个故事改编自《十日谈》,第一个故事最风月,虽说低俗,倒是映出世情百态的一面哈哈镜。中间一个故事,则是一出精彩的民俗大观。
二十四岁的大姑娘被迫跟一个八岁小孩高少爷完婚行房。高老爷找柯奶奶教儿子行房之术,柯奶奶教高少爷:“天在上,地在下,日在上,月在下,你在上,她在下,初次行房若是颠倒了,必然五劳七伤!”高少爷听罢大惊:“大玉(使唤丫鬟)害死我了,每次都是她在上头!”洞房时,大姑娘青梅竹马的表哥却摸过来,绑了高少爷在一旁。高少爷看那两人在床上鸾凤颠倒,叹了一声:“五劳七伤!”
虽说是个故事集锦,主体是三个青楼女子闲说自己沦落之前的故事,但在电影结构上颇巧妙的是,李翰祥利用开头和结尾的妓院场景,讲了一个“故事里的故事”。开头一场戏,是王少爷跟金宝定约,说拿到钱就来给她赎身,两人信誓旦旦,男的拔了一颗牙齿,女的剪了一绺头发,交换做信物。待到电影结尾,破落的王少爷回来找金宝,说什么路上遭了劫,金宝一笑翻脸。王少爷说那我们的誓呢那我的牙呢?金宝拿出一个盒子,说你自己挑吧。王少爷打开一看,是一盒子牙齿……所谓“婊子无情”,实在是她们看穿了世态炎凉。
《风流韵事》(1973)也由三个短片组成,集李翰祥趣味之小成。第二个故事是以风月片手法讲金瓶梅,第三个故事是讲神算和捉奸,可以管窥七十年代李翰祥拍的骗术片和市井喜剧。谷峰在神算部分的表演,颇显本事。第一个故事《赚兰亭》无关风月,讲的是名士风流之雅趣,可谓七十年代末李翰祥的戏说干隆皇系列影片之先声,虽然有佳句无佳章,却见岳华本事,发挥国语之精彩,说不尽而唱之,唱不尽而舞之,井淼对得也好。正是谷峰和岳华的好演技,日后成就了邵氏武侠之名片《流星•蝴蝶•剑》。
李翰祥的喜剧片与风月片,首开先河的《大军阀》和《风月奇谭》稍好,往后拍的大多都是随便对付交差。市井喜剧后来被许冠文发扬光大,风月片则被王晶等导演发展成三级片。但李翰祥身上的文人趣味是大于世俗趣味的,所谓“风月片大师”这般名头,是一种误导,李翰祥的本事,又何止风月。
⑺ 李翰祥导演的十大风月片
李翰祥导演的十大电影是《火烧阿房宫》、《火》、《一代妖后》、《貂蝉》、《可怜天下父母心》、《雪里红》、《水仙》、《黄花闺女》、《移花接木》、《马路小天清郑散使》。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绘画专业,中国香港男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美术。导演作品约80部,监督及制片作品约20部,擅长黄梅调歌唱片和宫闱片,是现代中国影史上重要的电影工作者。
个人实力
在李翰祥的电影中,民间传说、古典名着、宫廷秘闻、香艳趣话共冶一炉,雅、俗、纯情答氏、朴实、轻佻皆有体现。他的电影尽管风格多变、内容混乱,却戏味十足、流畅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细节铺陈富于情趣。
李翰祥对市民文化的津津乐道和精确把握,黄丛悉梅调通俗易懂,风月片猎奇性强,古装历史传奇更合大众谈古论今的口味。李翰祥的履历不简单,他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学习美术,所以影片的色彩,场景都很绝致。又是古典文学的大师,古书熟悉的不得了,对于影片的历史考据都是真实而非凭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