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聂耳偶然遇见个卖报小女孩,回去就写了《卖报歌》,她后来怎样了
在一些抗战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报童在街上喊着“卖报了!卖报了!”也大喊今天的主要新闻有哪些。其实,报童在上个世纪是真实存在的。《卖报歌》是人们都会唱的一首儿童歌,它曲调乐曲简单,朗朗上口,深刻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悲惨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而这首歌是聂耳、安娥看到一个卖报的小女孩后创作的,那么后来这位小女孩怎么样了?
1934年,小毛头扮演了《扬子江暴风雨》歌剧中的小报童,并演唱了《卖报歌》,深受观众喜爱。就这样,《卖报歌》逐渐传唱开来。后来,有一位姓张的人士资助她上学,学习知识。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多次参演电影,红极一时。
如今,杨碧君老人已经90多岁了,仍然精神矍铄。
❷ 卖报歌怎么唱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知好毕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上个世纪30年代,有一个卖报的小姑娘,摇摇晃晃叫卖着手中的报纸。这个时候突然一辆电车靠站,乘客们从电车上呼啦呼啦的涌了出来,这个姑娘突然的撞倒在地上。头上起了血泡,顿时手上的报纸落了一地。小姑娘想到报纸卖不出去了,她伤心地大哭起来。也就这个时候,一个陌生的叔叔走了过来,把她扶了起来,拾起了弄脏的报纸,还把它们全部买走了。
这个瞬间同时也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卖报歌》由此产生。这个叔叔就是聂耳,也是这首歌的作曲者,作词者是安娥,也是我党的地下潜伏者,她的老公就是田汉。
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为一首单纯的儿歌了,孩子们在视频里唱的朝气蓬勃,后来做的漫画MTV,总和歌词一比显得貌合神离。当年这首歌曲在十里洋场唱起,一改往日的靡靡之音,每场演出时,观众都激动地起立,眼里含着泪水久久的不愿离去。
在赵丹主演的《聂耳》也有所类似的桥段,在舞台上那些码头工人手联手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里面只有聂耳是真实的名字,其他如张瑞芳,仲星火演的都是假名,背后都应该有可以对应的人。后来陈坤也演过聂耳,观感还是一般。从年龄来看陈坤更比较符合聂耳当时的年纪,从状态上来看还是赵丹演的比较饱满。
回头再说《卖报歌》,那个小姑娘现在也得有九十多岁了,小崔监制的《电影传奇》还是采访了她,她因为聂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在阮玲玉主演《人生》里她饰演就那个少年的阮玲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姑娘已经老了。她谈到聂耳的过世,不禁老泪纵横。
卖报从现在来看还是比较艰难,因为是属于报搭芹社编外最底的阶层,不同于编辑,记者多少有着社会地位。记得十多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在路过长春和吉林的,在车站附近就有不少的卖报者,穿着黄色的马甲。有老人,也有孩子,他们都是临时工。跟着你背后,能跟着许久,只不过为了一元人民币能卖两份报。那时下车的乘客对这些卖报的人十分排斥,没过多少年,卖报纸这些临时工都没有了,但是附近报刊台上报纸顿时贵了不少。
最近数码时代的到来,这个报纸也就更不好卖了,人民对于新闻通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纸质行业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转型,但是卖报的依旧存在,就好像我每次上班从新竹路向青年路走,在教师楼的十字路口,总袜渣一个老人,不论春夏秋冬,在路口铺一地报纸。
❸ 作文《卖报歌听后感》
最近正值幼儿园入学和开学的高峰期,很多家长们在对待自己的小孩独自走入幼儿园有期待也有不舍,期待的是小朋友长大了,懂事了,不舍的是小朋友在幼儿园能不能独立生活?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心,小朋友总要慢慢长大走向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离家长也越来越远。
相比于建国前的小朋友,那真是天壤之别,当然时代不同了,生活也就不同,我们现在经常会教小朋友唱一些儿歌。很多家长都会教一首歌,《卖报歌》,歌词那是郎朗上口,“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即使是还没有小孩的人也能够熟练的唱出来,这就是这首歌的成功之处。
聂耳
聂耳对于小毛头的遭遇很是同情,决心要写一首关于卖报儿童的歌,于是他自己作曲,邀请诗人安娥作词,创作了这首《卖报歌》。聂耳拿着这首歌去找小毛头,亲自唱给小毛头听,还让小毛头提意见,小毛头听完说这首歌很好听,如果能在前面加入报纸多少钱,那我就更好卖了,于是聂耳就在前面加入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从此,《卖报歌》伴随着“小毛头”走街串巷。人们总能看到,一个面黄发枯的女孩,破衣服浆洗得发白,但笑容可掬。她口中的歌谣,总能吸引人自动掏出钱来。
这首歌彻底改变了小毛头的命运,1934年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时,特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报童,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场曲的《卖报歌》,从此传唱开来,深受儿童喜爱。而小毛头也从此成名,还参演了电影《人生》。
再后来有个姓张的先生资助小毛头上学,还给她取了名字叫杨碧君颤凳,杨碧君进入上海崇实小学,杨碧君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 读书,后来又读了南洋中学,南洋中学肄业时,杨碧君还不到20岁,已是《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迷途羔羊》等10多部影片的女主角,成了耀眼明星。当时的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100位男女明星特写》,杨碧君名列第41位。
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当年资助过自己的恩人真名叫张光锐,当时是地下党员。
《卖报歌》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至今仍得到小朋友的喜爱,它为人们展现了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大家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带有着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❹ 经典老歌50.60年代
《卖报歌》
《五月的鲜花》
《准备好了么》
《歌唱英雄王二小》
《南泥湾》
《大生产》
《二月里来》
《保卫黄河》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学习雷锋好榜样》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洪湖水,浪打浪》(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
《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要下载这些歌曲,请登陆网易云、千千静听、酷狗音乐等网站进行下载。如通过网易云音乐网站下载歌曲,可登录网页链接下载。
❺ 卖报歌的诞生
《卖报歌》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歌词: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5)卖报歌老电影扩展阅读
《卖报歌》创作背景: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卖报童”的原型便是她。这名小女孩姓杨,十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
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首谈嫌“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侍州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者手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❻ 聂耳卖报歌的故事,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1922年6月15日苏州盘门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杨家生育了6个子女,只活了两个女孩,“小毛头”是小女儿,她七岁时父亲病故;1931年“小毛头”跟随母亲、姐姐和姐夫逃难到上海,先住在闸北。“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轰炸闸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后来义搬到吕班路顾家弄顾家宅(今重庆南路26弄内)。在旧时上海滩的马路和街上到处可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丁吃饭(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卖掉再凑点钞票做本钱,去批来报纸,由母亲和姐姐到吕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妇女用品商庙东边)摆了个报摊。“小毛头’’也跟着卖报,当时才近”卜岁。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丁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这天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球场打球(球场在今兴业路222号内,淡水路口,原是教会学校的操场,现卢湾区政府旧址);这——天成了“小毛头”一生命运改变的开始。以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报!”从此聂耳与“小毛头”结下了友谊,“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
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写了一首歌问,他自己作曲,一首响亮的《卖报歌》诞生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从此在上海滩上唱响起来。聂耳还亲自教“小毛头”唱《卖报歌》。以后“小毛头”边卖报边唱《卖报歌》,吸引了路人,卖报的生意也好了。
1934年聂耳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纯燃公演,聂耳要“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小毛头”放开嗓子唱《卖报歌》,从此这首歌广为传扬。
聂耳在上海时加人的明月歌舞社(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304号旧址)后来进入丁联华影业公司,改名联华歌舞班:1934年联华在拍电影《人生》-寸,聂耳向石寄甫讲“小毛头”的身世蛮像剧中主角阮玲玉小时候的样子,导演费穆看后认为可以,就让“小毛头”扮演童年时的阮玲玉。这是“小毛头”进入电影界的开始。以后义参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饰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饰哑女,2004年在旅游卫视播放过),最后一部是《和平鸽》(解放后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这里还有一个故瞎尺事: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开拍前,导演袁牧之曾想让“小毛头”饰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红,由于她没有情爱方面的灵感,只得换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红:”小毛头”在抗战初期还参加了话剧演出,出演《贫非罪》、《梁上君子》、《抗战第一年》等,“小毛头”进入演艺圈后,有位白称姓张的影迷找她说喜欢她演的角色,愿为她提供学费到学校去读书,还给她取厂个学名叫“杨碧君”。从此“小毛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厂1932年进入培华小学,1934年跳级进入南洋中学。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这位姓张的恩人叫张光锐,是中共地下党员。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杨碧君从叫“小毛头”时进入电影界当小演员起步,到了二十岁时已成了电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书《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第41位(此书以繁体字姓氏笔画排序)就是介绍杨碧君,并附有她20岁时的玉照。1948年,经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绍,杨碧君与音乐家兼画家严折西结为夫妻。严折西是我国早期电影界元老辈之一严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严、杨当年的婚礼在“燕云楼”(今南京东路云南中路)举行,到场参加婚礼的电影界及歌星有:谈瑛、龚秋霞做神虚、王人美、白虹、张帆、陈娟娟、凤凰(严慧秀)、乔奇、姚莉、张露、张伊霎、佩妮等和怀旧金曲作家陈蝶衣、,
严工上曾留学日本,早年在安徽歙县新安中学教英文,1918年前后将全家迁到上海定居。有三子四女,长子名个凡、次子名与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娴、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以及三儿媳薛玲仙和杨碧君均从事音乐、电影和绘画事业,严门可算得“艺术人家”。严工:上能讲英、日等多国语言和十多种方言,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音乐创作、演奏、文艺表演都有一手。“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郑正秋作词、严工上谱曲的。在《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一书中,第51位就是严工上。1927年4月严工上应田汉邀请,带着三个儿子从上海到南京参加北伐军的宣传工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者。严工上参加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电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饰演片中张忠良的父亲(乡下的一个老头)。
杨碧君的丈夫严折西,曾进入专业学校学习音乐、绘画,十七、八岁开始为商务印书馆出的《小说月刊》设计封面、创作插图,还参与中华歌舞学校的乐队演奏。1927年随父兄赴宁参加北伐军宣传工作,回沪后至1931年先后任黎氏中华歌舞团演奏员、上海环球广告公司美术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剧社演奏员、明月社回沪后改组的联华歌舞班教务主任兼舞台美术。1930年在联华歌舞班任教务主任时参与招收了聂耳、严华、周璇等人进入培训班,为培养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电影界新的风头人物作出了贡献。同年编导了第一部蜡盘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开始涉足电影界。以后涉足音乐创作,笔名有十四个之多。四十年代初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大中华及胜利唱片公司特约作曲家。严折西为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音乐创作及唱片录制和保存优秀音响资料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所创作的怀旧金曲现在国内和南洋还在流行。
严折西与“金嗓子”周璇的友谊与协作一直很融洽,五十年代周璇曾到严、杨夫妇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访,引得弄内邻里都来一睹大明星的风采。
笔者的先父瞿思正1956年初开始在静安区政协任职,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颇多。1962年深秋始与严折西、杨碧君夫妇为对门邻居。1965年9月笔者支内去贵州,严家赠我一张儿子二岁时的照片留念,严家伯伯(笔者对严折西的称呼)在照片背后代子写了“给铭荣大哥哥:严半之1965.8二足岁”的赠字,此照片四十年来笔者一直完好保存着。
严折西、杨碧君夫妇有三女一子。所居住的南京西路铜仁路的慈厚北里是犹太人哈同在上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结构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子,同楼住多户人家,无独用厨房,更无卫生设施。杨碧君1956年转入到商业系统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务由她操劳,这是她从小养成的勤俭美德。他们住的楼有一个6平方米的灶间,四家合用,相处融洽。
聂耳使杨碧君走上从影的道路,是杨的恩人。1935年当杨碧君得悉聂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时惊呆了,迟迟不语,泪洒如雨。“文革”以后聂耳的侄女聂丽华每次来沪都要看望严、杨两位老人,后因城市动迁失去联系。聂丽华在2004年5月请《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先生代为寻找,在赵士荟先生的帮助下又接上了联系。2005年12月初聂丽华又一次来沪看望了杨老。2005年10月聂耳家乡的“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聂耳音乐研究课题组”出具介绍信派员专程来沪拜访杨碧君老人,并送上《人民音乐家聂耳》专集。
杨碧君是见到过聂耳的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改革开放的盛世给严、杨两位老人带来了安定的晚年生活。严折西被安排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史料,在1993年的最后一天走完了他的人生。杨老80岁生日时居委会为她祝寿并送上一尊寿字大蛋糕。笔者近去拜访她老人家,她说话还是很有精神,请她签名写字有力。杨老不忘聂耳对她的恩情,现在唱起《卖报歌》来还是那么清楚响亮。
“文革”中严家受到很大冲击,家被抄,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都被卷走了,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老照片是聂丽华、朱祖贤、宋振庭等赠送的,数量虽不多,但是逃过了那场浩劫,更加显得珍贵。
❼ 一部欧美电影,说一个小孩子卖报纸
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