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经典东北解放战争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经典东北解放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3-08 07:33:38

⑴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白衣战士》。

《白衣战士》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由冯白鲁执导,王震之编剧,于蓝、陈强、安琪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在炮火纷飞的解放战争的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野战医疗队在队长庄毅带领下英勇无畏、以高度自我牺牲精神抢教伤员,并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故事。

剧情简介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某野战医疗队女队长庄毅,奉命护送伤员转移。途中,遇到敌机轰炸,庄毅在掩护伤员时负伤。她在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的情况下,就给伤员做手术,使伤员们很受感动,伤员们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很快恢复了健康,重上战场。

在庆功会上,庄毅和她曾经护理过的伤员朱连长及因受伤失掉一只胳膊的杨明清又见面了,他们互相勉励,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⑵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是电影《桥》。

剧情: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

此后,工人们又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评价:

该片力图为国产片开创出新的风格和创作道路,这种力求开创了工农兵电影的风格,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影片在展示激烈的战争背景和高潮部分抢修桥梁的紧张场景中,较熟练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强化电影的节奏,营造急促紧张的氛围。

同时该片也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群像的首度塑造和礼赞,对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先进与落后不同思想觉悟的工人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刻画,但从整体上看,表现手法是比较粗糙的。

⑶ 请大家推荐一些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的经典电影,谢谢

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影片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 部 ,依然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宏的战争史诗,由此,能再启以三大战役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⑷ 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有那些越多越好!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大决战》系列电影是解放战争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电视剧:《解放》

⑸ 谁知道所有国产战争片老电影的名字

1.上甘岭 2.英雄儿女 3.铁道卫士 4.三八线上 5.奇袭 6.飞虎 7.激战无名川 8.打击侵略者
9.碧海红波 10.长空比翼 11.长空雄鹰 12.不该凋谢的玫瑰 13.铁甲○○八一 14.高山下的花环
15.新兵马强 16.自豪吧母亲 17.蛇谷奇兵 18.闪电行动 19.陆军见习官 20.南征北战 21.地雷战
22.红色娘子军 23.林海雪原 24.地道战 25.狼牙山五壮士 26.铁道游击队 27.两个小八路
28.洪湖赤卫队 29.平原游击队 30.冰山上的来客 31.董存瑞 32.飞虎队 33.羊城暗哨
34.智取华山 35.野火春风斗古城 36.渡江侦察记 37.小兵张嘎 38.白毛女 39.闪闪的红星
40.51号兵站 41.北斗 42.冲破黎明的黑暗 43.大刀记 44.大地重光 45.霓虹灯下的哨兵
46.扑不灭的火焰 47.沙漠追匪记 48.六号门 49.七七事变 50.八千里路云和月 51.暴风中的雄鹰
52.碧海丹心 53.长虹号起义 54.翠岗红旗 55.长恨天 56.党的女儿 57.渡江探险 58.地下少先队
59.烽火少年 60.沸腾的群山 61.钢铁战士 62.黄桥决战 63.海鹰 64.红鹰展翅 65.巨澜
66.鸡毛信 67.昆仑铁骑 68.地下航线 69.冰山雪莲 70.红色的种子 71.烈火真金 72.突破乌江
73.留下他打老蒋吧 74.卫国保家 75.湘西剿匪记 76.怒潮 77.八百壮士 78.沙家浜
79.红色满洲里 80.许世友出拳 81.革命到底 82.为了和平 83.白马飞飞 84.红日 85.苦菜花
86.英雄坦克手 87.红珊瑚 88.甲午风云 89.不夜城 90.内蒙人民的胜利 91.七天七夜
92.白衣战士 93.梅花 94.大渡河 95.湖上的斗争 96.较量 97.永不消逝的电波 98.地下尖兵
99.战上海 100.归心似箭
终于打完了 呵呵 凑个整数100!

⑹ 全面展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影

全面展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影是《大决战》

相关介绍:

《大决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部,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电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

(6)经典东北解放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辽沈战役:

1948年3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相会合,在这里共同指挥南北两线五大战场。

2.淮海战役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动淮海战役。

3.平津战役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义说服了蒋介石,将自己所指挥的60万军队留在了华北,并取得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党政军及经济大权。

⑺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5月首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介绍: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⑻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也是大决战三部曲的首部。《辽沈战役》上映后掀起了广泛的好评,影片着重刻画了国共两方面对辽沈战役从开端到结束时各自的 历史 背景和战略战役布局,几乎重现了当年大决战的整个过程。同时,这部电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后,第一次从正面描绘了林彪在当年东北战场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摄制组在拍摄电影前翻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档案并走访了很多战役亲历者,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因此在电影《辽沈战役》中,除了我们常见到的各种经典情节外,还有各种各样的 历史 细节穿插其中,这些细节到底有多少,让笔者来述说一二。

蒋家里的外国人

影片开头不久就出现了蒋介石和他的家人们,不过在这些人中却突兀的出现了一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女人。这个镜头在影片中一闪而过,如果不熟悉 历史 的话很多人根本不会有印象。其实,这名外国女子有着自己的中文名称,叫 蒋方良, 她就是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于1916年,俄国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贵族。俄国十月革命后,父母去世,蒋方良被姐姐抚养长大,毕业后进入机械厂工作。在工厂,蒋方良结识了正处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蒋经国俄文名,此时因蒋介石反共反苏,苏联对蒋经国极不信任),随后双方坠入爱河,于1935年在苏联结婚。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方良随蒋经国一同回到中国,正式成为了蒋家的儿媳。蒋方良虽是蒋经国的妻子,但为人低调隐忍从不张扬,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种公开场合出席露面,被称作“神秘的幕后人”。因此,媒体对蒋方良的报道很少,大多数人只知蒋经国而不知蒋方良。蒋方良婚后三子一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勇,三子蒋孝武。2004年底蒋方良去世,终年88岁。

《辽沈战役》中的这个镜头很短,但包括蒋经国夫妇和他们孩子在内的细节刻画一点也不少,可见当年拍摄者之用心。

东三省和东九省

影片中,美军顾问团建议国民政府放弃东北九省地区。这个东北九省其实就是原来我们常说的东三省。东北九省的存在时间并不长,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重新划分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对东北九省进行调整,历经多次行政区域的拆分合并后才形成了现在新中国的行政版图。

如果不查阅 历史 资料,估计大多数人已经遗忘了东北九省这个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从这个片段中的对话可以得知,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就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搜寻中共中央的具体位置。 无线电测向是依据电磁波传播特性,使用仪器设备以测定无线电波的发射位置。 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测向技术就已经普及开来,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利用无线电测向设备来搜捕占领内的地下电台。当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区之间的通讯绝大多数依靠无线电台组建的通信网络联系(包括大决战在内),所以无线电的往来使用十分频繁密集,这也给国民党提供了一个有利机会。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曾多次利用“测向仪”搜寻中共架设的电台群,华北方面就是因为美国提供的无线电测设备搜索到了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才导致中共北平地下党被严重破坏,而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无线电多次身陷险境。

总体而言当年的国民党虽有无线电测向设备,但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无法确定具体方位和距离。解放军应对得利,反制有效,整体上并没给全军造成太大的麻烦,解放后也曾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抓捕潜伏在国内的特务,成效未知。还有一点要注意,抗战时期的日军曾从德国引进这项技术来侦测国共谍报组织的无线电台,而国民党普遍使用的无线电测向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出现的,要是在抗战期间露面可就“穿越”了。

复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8年4到5月间先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这里毛泽东等先后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并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进京“赶考”。

现在我们知道平山县还建有一个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单位和个人还曾组织或自发前去参观游览。实际上,真正的西柏坡旧址现在已经成为了水库的库区。原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因1958年岗南水库修建而被拆迁,拆迁前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拍照,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1970年后河北省政府另外选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进行复原建设,修建了现在的西柏坡旧址。

林彪第一次登场

影片在12分40秒时林彪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这也时9.13事件后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这次出场中,摄制组加入了大量反应真实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这个情节中屋外人声鼎沸,而屋内悄无声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内却被窗帘遮住,光影交错的场景,实际上是当年林彪真实生活的反映。抗战期间林彪被误伤后。子弹击中肺部,还伤到了神经,伤势很重,后经过苏联的治疗,身体基本痊愈。却也留下了怕光、喜静、失眠、敏感多疑等后遗症。在东北,林彪的住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静的。据说受伤后的林彪还很不信任医生,常常自己开方抓药。除此外,林彪特别喜欢吃黄豆,平时有事没事就拿着黄豆当零食,战况紧急时吃,研究部署时吃,就是来了客人,也是拿出黄豆来招呼,更别提一日三餐了。这上面的截图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挥部中一边吃着黄豆一般研究中央发来的电报。

多说一点,当年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一直掌握在东北野战军手中,未被国民党攻占,东北野战军旧址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双城区。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罗荣桓提出先提交东北局讨论,再报告中央的建议。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东北局” 。东北局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战争时期,为了能够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区相继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党中央领导各解放区或根据地的工作 。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先后组建了东北局、西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权利很大,是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掌握着当地的党政军大权。东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的最高权利机构,东北野战军也仅仅只是东北局领导下的军事力量之一。经过东北局讨论后再上报中央属于当地领导的集体意见,其重要性远比一个野战军司令的建议要强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对东北局的电报也相当重视,甚至也组织集体讨论。

因为党政军大权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区在一元化的领导下整体上权利集中、责任明确、决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权阶级和极端思想,算是战争时期特殊情况下的产物。解放后,地方局的权利被大大限制,随后被逐步取消。

逃亡问题

逃亡,是一个躲不开的词汇,在电影中也并不讳言。逃亡问题也曾是当时东野部队的一项老大难问题。逃亡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怕”字当先,尤其是传统思想仍然浓厚的东北地区,怕离家成为了当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资料记载,当年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由苏北出发共3万2千余人,除后勤机关及地方团收容的掉队逃亡伤员病号约3千人外,到达冀东后只有2万8千人。辽沈战役胜利后,在获知东北野战军即将进关的消息后,某纵某师几天内逃亡200余人。在东北野战军的队伍中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行军打仗路过谁家,谁就成为“巩固对象”,防止开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说啦,放些当年的电报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罗刘谭”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

11月11日,“林罗谭”在给“东北局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

粟裕的KPI(绩效考核)

这段情节大家比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陈毅来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见毛主席直陈过长江的利害得失。最终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暂不率部过江的意见,不过也让粟裕立下了军令状,即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内消灭中原地区数量相当的国民党军队,尤其是精锐的第五军。应该说,这算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正所谓“军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领的华野无法完成这个目标,很可能将面临一次自上而下的内部洗牌,中国革命战争史也很可能将是另一个样子。幸而,华野在随后的时间内抓住战机连续发起了数次大战役,并在1948年底发起了淮海战役,彻底消灭了中原地区的国民党主力,圆满完成当初中央赋予的任务。(待续)

⑼ 长春电影制片厂80年代拍摄了哪些经典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

最让我们怀念的,当属80年代的电影了。我整理了长影80年代的经典影片给大家分享: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长春电影制片厂80年代拍摄上百部故事片,记忆深刻的有:









《大渡河》


《大渡河》是由林农与王亚彪执导的一部战争片 ,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电影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在大渡河与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的战争,国民党和军阀对中国工农红军武装围追、堵截。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

《红牡丹》


影片讲述了旧 社会 马戏明星红牡丹及其师史妹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的故事。

《情天恨海》

故事讲述了在70年代台湾曾耿面对古人遗孤的愧悔莫及,幡然醒悟的曾耿,意识到自己愧对故人,愧对祖国,他毅然送走了魏芝圃和凤阳、孝贞,然后自杀。而魏芝圃、凤阳、孝贞逃离虎穴,他们眺望大陆,渴望着祖国统一之日早日到来。

《黄英姑》

故事讲述了年仅十七岁的黄英姑从地主家逃出,在与一位老人学了一身武艺后依然加入了红军,在与敌人与叛徒的角力中突出重围,在斗争中成长为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长影当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很多优秀影片,比较着名的有:《平原游击㕥》、《董存瑞》、《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兵临城下》、《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长影电影制作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拍摄了不少优秀影片(不好意思,因为没有图片资料,我只能用文字来列举了)。长影八十年代拍摄的比较经典的故事片有:

《残雪》、《绿色钱包》、《人到中年》、《飞来的仙鹤》、《不该发生的故事》、《谭嗣同》、《黄山来的姑娘》、巜五女拜寿》(戏曲片)、《花园街五号》、《白雾街凶杀案》、《直奉大战》、《开国大典》。

其中,《残雪》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绿色钱包》获81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人到中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不该发生的故事》获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谭嗣同》、《花园街五号》、《黄山来的姑娘》获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开国大典》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以上回答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长影80年代质量差的电影就不提了,我看过的质量较好的有

《佩剑将军》《最后八个人》《明天回答你》《黄山来的姑娘》《黄英姑》《直奉大战》

从80年代起,电影出现重新洗牌,以谢晋导演的影片为标志,上影的电影宝刀不老,西影、峨影也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八一厂则开始专注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心的重大 历史 题材创作。相比之下,长影开始走下坡路,有特色的影片不多,原来与上译厂平分秋色的译制片也完败。当然,也创作出一批上乘的影片,如《红牡丹》《人到中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特别是1989年为纪念建国40周年出品的《开国大典》,可以说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之作。

最经典莫过于《开国大典》了!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 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 六个第一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

长春电影制片厂最早是日本侵占东北成立的电影厂,后来被东北人民解放军接收,正式命名为 东北电影制片厂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东影分批迁回长春,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 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建国后到文革前17年期间,是长春电影厂最辉煌的时期 ,那个时代的电影主要是 讴歌新中国,展现革命战争 ,所以军事题材电影特别多,现在大量经典老片都诞生于这个阶段。

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 《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等都是长影厂出品。

反映民族团结和时代风貌的电影 :《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

80年代长影厂拍摄的电影以《开国大典》最为着名 ,这部电影是建国40周年献礼片,1989年上映曾经创造过国产片票房纪录。

90年代,电影市场化改革开启,国有电影厂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于是逐渐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兴的民营电影公司合作,以拍摄合拍片为主。

2000年以后,国有电影厂逐渐走向没落,长春电影制片厂也逐渐远离观众的视线了,时至今日,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我喜欢长影厂的电影有北斗小字辈

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开国大典、滚滚红尘。

⑽ 中国拍摄的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越全越好

南征北战
智取华山
黑山阻击战
红日
渡江侦察记
沙漠追匪记
解放石家庄
霓虹灯下的哨兵
战上海
济南战役
难忘的战斗
挺进中原
今夜星光灿烂
巍巍昆仑
湘西剿匪记
大决战(3部)
大决战 辽沈战役
大决战 淮海战役
大决战 平津战役
重庆谈判
拂晓枪声
大转折(2部)
大转折 鏖战鲁西南
大转折 挺进大别山
大进军(4部)
大进军 解放大西北
大进军 席卷大西南
大进军 南线大追歼
大进军 大战宁沪杭
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