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柳堡的故事1958年上映的由 廖有梁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柳堡的故事》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柳堡的故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王苹执导,廖有梁、陶玉玲等人主演的爱情片,于1957年上映。该片改编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连的副班长李进与少女二妹子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经过指导员的帮助教育,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
② 柳堡的故事什么时候拍的
《柳堡的故事》拍摄于1957年。
《柳堡的故事》对于老一辈电影观众来说,是一部非常令人回味的影片。这部描写男女爱情的军事题材作品在那个时代不多见,也很难得。
《柳堡的故事》是军旅作家石言创作的小说。写的是:抗战时期,新四军进驻一个名叫柳堡的村子,村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叫二妹子。一位名叫李进的新四军副班长住进她家后与二妹子产生了感情,两人的事后来被领导发现了。
按照部队纪律战士是不允许谈恋爱的,李进在指导员的开导下只好服从命令,暂时中断了与二妹子的联系。不久,部队上前线,李进与二妹子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忍痛分手。
几年后李进所在部队又经此地,已经升为连长的他去找二妹子,得知二妹子自部队走后参加了游击队,还入了党,成为一名干部,并且一直在等着他。两人在当年约会的地方又重逢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③ 【合集】国产战斗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国产战斗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巧奔妙逃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智取威虎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高山下的花环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英雄儿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西楚霸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渡江侦察记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血战台儿庄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一个和八个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柳堡的故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洪湖赤卫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鸦片战争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青春之歌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小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平原游击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狼牙山五壮士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红色娘子军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上甘岭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林海雪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南京大屠杀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cPYHkeZqJlNizzc7O3LlVA 提取码:q7c
④ 为什么一些老电影都不再放映了呢
我是95后,有幸,小时候也看过胶片电影。
坐标为永州某一个小县城,小学时候,大约是1年级到4年级这段时间,学校经常会组织一天看电影,胶片,黑白。
通常这一天我们都会无比兴奋,早早搬出去教室里全部的东西,窗户挂上黑布,准备好小零食和汽水。等待放映时间的到来。
其中放过的很多电影,到现在人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道战》,《举起手来》等。
现在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或者是村镇组织的,都没有这种形式的放映了,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为什么现在不放老电影了。
早已离开那个山村地区的小学,并且幸运的去了城里上初中,高中去了长沙,大学又来到了北京。说到底,有一丝丝怀恋当时那个黑蒙蒙的放映室。
不是说不放了吧?只不过现在获取影片资源的渠道多了,如电视台,各大视频网站,手机。拥有放不放主动权的应该指的是电视频道,比如说电影频道中央6台,军事频道等。
个人觉得老电影有的时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审美发生转变,电视台也有很多的考虑,就像收视率啊,这些他们都得考虑到位,如果长时间放的东西没有人看,收视率提不上去,会影响最重要的广告收入来源。
当然,很多时候为了应景,或者说教育意义,电视台还是会时不时放一些老电影。
老电影每晚在央视《军事频道》10点映插。今天是《在烈火中永生》黑白电影。
五十年代黑白胶片电影,就叫老电影,六十年代有彩色电影也应叫老电影,胶片跑场电影院都是那个六十,七八十年代城市各电影院与大单位礼堂,俱乐部影院独有景象。
那年月,电影下乡,露天电影二面都有人带凳椅看,不要钱。
刚解放后几年,我邻居是专跑送各电影院胶片的,我叫他大哥,他有一部单位发给他专用自行车,我人生坐自行车就坐在他前杠车上,记得吓破胆,也只有三四岁我吧。
到八十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正看得津津有味,那知全场突然电灯通亮,频幕打出字题:影片未到,稍等。立马,上厕所,吸香烟,交谈,啃瓜子,吃五香豆…全场一片乌烟瘴气。
那时单位工会发电影票多,工会办事员会多给领导几张票,而且是中间好位子,同志们都知道。
永远怀念那样年代,还有那些老电影。所我天天晚上都会换到《军事频道》,更有专家始中尾三次讲解电影情节,来龙去脉,演员背景和出道人生生平等等,讲解员都是很有文学专职军人。
山东淄博人云中龙!我是上世纪一九五八年出生的。在七零以后,每个星期都在山铝草场(广场)上放映电影。那时候,精神文明普极不大,精神食粮显的尤为重要。在山铝草场上,在山上部队驻地,南定热电厂宿舍门前都有放映电影的机会。象《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外国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桥》《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等等。那时侯,我十二岁,只要演电影,不管多远,都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那时候,我家五口人。父母,我,弟弟,妹妹。全靠父,母们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的很艰难。玉米面。地瓜面为主的窝头是家常便饭,白面馒头很少吃。日子过的很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实。每天玩的夜不归宿,其乐无穷。老电影在那个时代却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现在我还怀念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生活。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反而觉得少年时代生活很美,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虽然很难在院线中看到老电影,但依然可以通过中央6套电影频道、中央7套军事频道观看,此外,像电影频道的1905网、优酷、爱奇艺等网站和APP,都提供大量经典的国产和国外老影片。
挺喜欢看老电影。因为我一直觉得, 能够经过时代的考验、被一代又一代观众记住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每一部老电影带有的那种特有的时代感,不仅是情怀和回忆,更是历久明新的精神追求与身心洗礼。
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电影是人们了解世界、感悟人生、培养审美的途径和方式,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那时拍出来的老电影,经历过数易其稿、做到了精益求精,才敢拍出来、放映的,特别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献礼影片,更是达到了当时电影制作的顶尖水准。
最爱看国产经典战争片,无论是“老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是《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白毛女》、《鸡毛信》,以及近代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血战台儿庄》、《决战之后》、《开国大典》,每每回忆都有新的体会,每每观看都有新的感受。
国外的影片中,苏联的《解放》系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战士之歌》等电影,以朴素平时又极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形式,将生活与战争、 历史 与现实呈现在大银幕上。
与现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中生产的电影相比,老电影独特的质朴感、亲切感,历久弥新,令人久久回味,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现在电影和过去的电影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就像过去的枪战片《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51号兵站》,《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岭》,《洪湖赤卫队》,《闪电行动》,《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至今为止都是精品。
还有故事片就像《牧马人》,《明姑娘》,《血,总是热的》,《大阅兵》,《咱们的牛百岁》,《骆驼祥子》,《开国大典》等等,至今为止还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发魔女传》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虽然说过去电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术,没有如今拍电影拍摄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时代 社会 ,你就算把头发急掉,脚丫子磨平,你也拍摄不了过去电影的真实性的效果,过去演员从骨子里就带着真实,正气和善良。对观众也负责,对文化事业负责。
现在拍电影的演员全凭化妆品上,人品也不好,银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当成了拍电影了,让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过一部电影叫《少林寺》,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在夏天,观看的人们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场都座无虚席,那时候电影票价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钱,小孩是五分钱,人们看电影就像现在一家人看电视一样,无忧无虑,和和气气,围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看电影的人们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烟的,有吃冰棍的。也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更没有如今的票价。
过去的电影,也没有什么票房分析,也没有开发布会,也没有做广告宣传,也没有票价这么高!
人们要求并不高,只要一个 娱乐 就足矣!不是要高票房,互相比赛炫富,勾心斗角,狗扯羊皮,互相骂娘。
那时候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眼光中都含着善良和正气,还有自信和勇敢。现在有些人眼里只有钱,只有高票价,高票房,只有漂亮脸蛋,只有翘臀,大长腿,互相抢位置,互相拆台,不团结,不友好,表面和气,背后骂骂咧咧,有些演员明明知道演不这个角色,可是还要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去演中学生。现在都是找替身,虚假招式,骑假马这种拍摄技术,现在实实在在的真功夫非常少了,这就是不尊重电影文化艺术,更是愚蠢广大观众。
再说了,现在无论拍电影,还是拍电视都是从利出发,过去拍电影是从艺出发,一字之差,就能差之千里。过去的电影演员口碑好,现在的人哪有几个口碑好的。传播艺术的人千万不能糊弄人,否则害人害己祸害人间,还得落下了一片骂声。
过去的电影不是不放映了,而且他们不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片子了,都追求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所谓的大片,贺岁片。再说了,放老电影经济收入不高,都向钱看齐了。
他们不想看,不代表群众不想看,他们堕落不代表群众也堕落了。
过去的电影虽然说少了,不放映了,但是它的观赏价值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谁也偷不去,抢不了。以前的老电影都是不朽的经典之作!
过去的老电影为啥不吃香了,网络效应是个重要作用。
首先说一下老电影,过去的老电影太经典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属于是红色年代,大多都是战争题材,抗战题材。比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充满斗志。
80年代,林正英时代,一部部僵尸题材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香港电影逐渐进入内地。
9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大火,武侠片,港片,喜剧种类繁多。
那时候的真是艺术家,演员。
但是现在呢,可以说国产电影,经典的不多,演员更不多。只能说是时代在改变,一味的追求流量效应。片酬占了一大部分投资,哪还有钱做其他的?
回想一下:一部《流浪地球》引起多大风波,被所谓的“专家学者”吐槽,又有恶意低评分。事情背后的故事,不用多说都明白。还有近期潘长江不认识蔡徐坤被喷,一个老艺术家为什么要认识一个年轻明星?
照这么下去,国产影片有出头之日吗?
只能说网络影响力有好有坏,只能看自己怎么用。
为什么一些老电影不用放映了呢?
那些影片属于老电影?大概地说凡是改革开放前拍摄的影片都可归纳为老电影。如:《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上甘岭》《闪闪的红星》《刘三姐》《李双双》《五朶金花》《决裂》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这些老电影不上映了呢?众所周知,电影是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品,也是政治的宣传工具。各个时代有为各个时代宣传政治、政策的影片。这些影片在当时的政治运动时期起着不可估量的效应和结果。比如田华扮演的《白毛女》正值抗战胜利,各个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白毛女》的上映极大地激起了贫苦农民对地主的仇恨,从而都积极投入到土改运动中,有力而快速地推动了土改运动的彻底完成。
比如:《南征北战》的上映,这部影片的上映极大地调动了解放亚区老根据地的农民支援前线的热朝。大大调动了山、老区军民团结,共同为解放事业献身的英勇斗志。
《五朶金花》是大跃进的产物,也是大跃进的有力宣传工具和高音喇叭。在那火热的年代,曾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生产热情,出现了人人求上进,人人争模范的可喜热朝…………
现在一些老电影不再上映,是因为中国的国情、 社会 又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当然老影片不能适应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必须有新的能适应现在 社会 的影片。爱看老电影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大都爱怀旧,而且文化层次低,对现代的网络时代不适应,看不惯那些新片卿卿我我的镜头。而年青人又都没看过老电影,对那个时代了解甚少,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人手一机,新电影, 游戏 是年轻人的首选。电影院放老电影根本没有观众,而且也没了收入。所以不得不停止上映老电影。
现在电影和过去的电影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就像过去的枪战片《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51号兵站》,《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岭》,《洪湖赤卫队》,《闪电行动》,《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至今为止都是精品。
还有故事片就像《牧马人》,《明姑娘》,《血,总是热的》,《大阅兵》,《咱们的牛百岁》,《骆驼祥子》,《开国大典》等等,至今为止还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发魔女传》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虽然说过去电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术,没有如今拍电影拍摄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时代 社会 ,你就算把头发急掉,脚丫子磨平,你也拍摄不了过去电影的真实性的效果,过去演员从骨子里就带着真实,正气和善良。对观众也负责,对文化事业负责。
现在拍电影的演员全凭化妆品上,人品也不好,银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当成了拍电影了,让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过一部电影叫《少林寺》,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在夏天,观看的人们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场都座无虚席,那时候电影票价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钱,小孩是五分钱,人们看电影就像现在一家人看电视一样,无忧无虑,和和气气,围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看电影的人们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烟的,有吃冰棍的。也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更没有如今的票价。
⑤ 盘点抗日电影老片,【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8E8HOSntOTKFeY4dVjtz6g?pwd=fdcf
解放前的旧上海,各方势力云集于此,鱼龙混杂,动荡不安。这里是政要富豪的博弈场,是穷苦百姓的炼狱,是当之无愧的魔都。三毛(孟智超 饰)是一个身形瘦小、脑袋圆圆、只有三根头发的男孩。他自幼丧父,为了寻找外出谋生的母亲,这个未经世事的男孩来到上海。
⑥ 【合集】老的抗战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一江春水向东流: 链接:https://pan..com/s/12_2p3NDKIn8tHbf64ZWy4g
英烈千秋: 链接:https://pan..com/s/1ERYcU7cIKHKQIZL4hbALVw
红色娘子军1961: 链接:https://pan..com/s/193H67VpHW-Bs3liUdbFvkQ
上甘岭: 链接:https://pan..com/s/1w07yEl0blI-4GA7HBC4njA?pwd=44686 提取码:44686
红灯记: 链接:https://pan..com/s/10i_a6IJmXvlrCHGrqt7Ziw
⑦ 盘点国产枪战老电影大全,【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国产枪战老电影大全,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巧奔妙逃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智取威虎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高山下的花环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英雄儿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西楚霸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渡江侦察记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血战台儿庄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一个和八个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柳堡的故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洪湖赤卫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鸦片战争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小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平原游击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狼牙山五壮士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红色娘子军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上甘岭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林海雪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南京大屠杀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⑧ 《柳堡的故事》幕后: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男主角晚年凄凉离世
前不久,秦怡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消息登上热搜,勾起了不少老一代观众的记忆。
作为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演员,秦怡出演的那些经典影片为新中国早期的电影观众带来了精神的 娱乐 和慰藉,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除了秦怡,那个年代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比如陶玉玲正是五十年代崛起的“银幕新秀”。
在1957年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中, 陶玉玲凭借片中的“二妹子”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片中这段战争中的纯洁爱情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小说到电影,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非常艰难,其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
01、“二妹子”陶玉玲差点没被选中
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温柔又略显腼腆的笑容,陶玉玲把二妹子的形象演绎得十分深入人心。
但在当年,初出茅庐的陶玉玲差点和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在拍电影之前,陶玉玲是南京军区话剧团的演员,经常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当时导演王苹正在为《柳堡的故事》全国选拔演员,小说的原作者胡石言和陶玉玲之前在同一剧团工作,看过她的话剧表演,因此就向王苹推荐了她饰演女主角。
恰巧陶玉玲正在外地演出,王苹等人又专门前往演出地找到陶玉玲,但一见面却大失所望。
原来陶玉玲因为连日的奔波表演,整个人的状态比较疲惫, 有一只眼睛还因为麦粒肿起了个大包,不太符合二妹子的形象。
于是陶玉玲暂时被搁置下来,剧组又在全国开始筛选,但挑来挑去也没能找到符合的演员。
后来王苹思来想去,觉得陶玉玲身上那股淳朴的气质还有甜甜的微笑,是最契合二妹子的人选,所以最终这个角色还是花落陶玉玲。
角色定下来后,陶玉玲就来到了影片的拍摄地,也就是江苏宝应县的柳堡乡提前体验生活。
从划船、割麦到插秧 ,为了更好地贴合角色,陶玉玲跟着乡民们整天干农活、学技术,慢慢也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因此才能把这个真诚的农家姑娘演绎得如此到位。
影片上映后,二妹子不仅得到观众的一片好评,甚至连周总理都高度认可,在国庆十周年的招待会上还特意接见了陶玉玲,这也成为陶玉玲演艺生涯最大的光荣。
02、比电影更凄美的现实原型
鲜为人知的是,《柳堡的故事》并不是作家胡石言的凭空想象,而是他在1945年亲耳所闻的真实故事。
当时正是战争时期,某连的一个副班长在帮助群众劳动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彼此情深,但因为部队纪律严明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
到后来副班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这段爱情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遗憾的结局。
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的胡石言,就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小说,但他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太过悲凉,于是就 把故事的结局改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和革命胜利形成了呼应。
小说于1950年发表在南京的一本刊物上,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其中就包括做电影编剧的黄宗江。
黄宗江看过后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就找到当时因为生病入院治疗的胡石言,开始了电影版的剧本创作。
他们没有想到,从1950年到1956年,剧本经过长达6年的改编才得以完成,再加上拍摄,一共花费了7年时间,期间经历了诸多波折。
03、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
就像前面所说,影片从剧本阶段就面临着许多危机,甚至差点就无缘大银幕。
在剧本改编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持续不断: 有人提出小说展现军人和平民百姓谈恋爱,这绝对是违背军队纪律,根本不应该进行宣扬。
一时间黄宗江和胡石言的创作陷入窘境,眼看着改编计划就要胎死腹中。
危急时刻,时任文艺主管的周扬找到他们,他表示对这次改编非常支持,但也提出小说中对于爱情的表现太单纯,应该把爱情的纯洁与战争的大环境进行结合,这才能凸显出对 历史 的尊重。
恍然大悟的黄宗江他们终于找到突破口, 把爱情与革命胜利、人民解放的大主题紧密结合 ,主人公不再是为了爱情的一己之私,而是注入了集体精神,有了真实合理的环境依托。
影片中没有直接展现两人的谈情说爱,而是通过对二妹子和副班长各自的表情和台词,含蓄地表达出“淡而浓烈”的爱情故事。
影片上映后,片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迅速在 社会 上广为传唱,与此同时很多人针对这首歌提出了一些质疑。
诸如 “迎合青年的不 健康 情绪”、“靡靡之音” 等各种批评的言论不断流出,《柳堡的故事》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好在不少专业的音乐家都纷纷站出来,认为这首歌既歌颂爱情又歌颂革命事业,其中结合了民歌的特色,曲调委婉动听,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歌曲。
包括周总理等人都表达了对这首歌的认可,反对的意见才渐渐平息。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时至今日,每当《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再次响起,都会让人想起二妹子和副班长委婉动人的爱情,让人感受着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令人感慨的是,60多年过去,影片的主创大多已经不在人世。
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女导演”的王苹,在拍完本片后又导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1990年因病去世。
饰演副班长的廖有梁,在后来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再次和陶玉玲合作,其饰演的小战士童阿男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廖有梁的晚景十分凄凉,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出国,孤身一人的他在 情感 上受到很大打击,最终在1999年因癌症去世。
而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凭借本片在电影界打响名声后,又出演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三个失踪的人》《任长霞》等影片,还在今年春晚的开场秀里亮相。
如今已经88岁的陶玉玲身体依然硬朗,2015年还得到了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表彰她在表演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和大家风范。
向所有老艺术家致敬,感谢他们曾经缔造的那些经典作品!(撰文: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