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维导图看电影《小森林》分享
我的微信社群上的一次电影分享,以下为文字记录,留作纪念。
#小森林(夏/秋),小森林(冬/春)
大家好,我是光卿。很高兴有这次机会来做思维导图看电影的分享。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日本的一部影片,名为《小森林》。
#我为什么看这部电影
《小森林》这部电影是单位同事推荐给我的,她比较了解我的喜好。我从她对电影的描述中也感觉到这是一部至少不会差的电影。她和我讲里面有对大城市生活的迷茫,有乡村美景,有用心做的每一顿饭,也有不安定,有对自我的怀疑……我也是从小地方来到北京这个大帝都的,预感到这是一部能从中找到很多情感共鸣的影片。
#电影基本信息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森淳一,据我查到的有限资料,《小森林》是其目前评分最高的作品。主演:桥本爱,96年出生的模特+演员。上映时间夏秋篇是2014年8月,冬春篇是2015年2月。豆瓣评分很高,8.9,10万人次以上的评价。
#小森是个什么地方?
电影中夏秋冬春每个季节的开篇都是上面这么一段话。和实际中的拍摄地是是完全相符的,实地是在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奥州巿。夏天非常闷热,冬天是大雪纷山,没Wi-Fi,没3G,条件恶劣,生活艰苦,和国内绝大多数山村一样,年轻人流失非常严重。
#故事梗概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叫市子,自幼生长在一个叫小森的小山村,成人后便去了大城市,但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遇到一些障碍,就逃回了老家,这个时候家里唯一的亲人妈妈也已经是不告而别,她开始一个人过起春夏秋冬、日复一日种菜、收菜、做菜的农耕生活。看起来生活简单美好,和谐静谧,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市子内心并不安定的,她是带着恐惧逃回到小森的,她并不甘心,并且对妈妈的不告而别也难以释怀。
美食和美景可以治愈一切伤痕吧,市子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回忆起儿时和妈妈的相处的时光,凭着记忆做着妈妈做过的菜,体会妈妈当时的心情。就这样慢慢地在内心与妈妈达成和解。也与自己达成和解。也终于,她鼓起勇气再次回到逃离的大城市,去直面问题。五年后。她带着内心的安定,带着选择,还带着额外的收获-找到了可终身相伴的爱人,重新回到小森。自此她终于可以真正安定地在小森生活下去了。
这部电影画面很美。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很写意,给人一种”孤寂“的美。说实话,有时候孤寂到让我都感觉到有点害怕。
#舌尖上的日本?
这部电影中有近30道菜的制作。因此有人把这部影片类比《舌尖上的中国》,称作《舌尖上的日本》,但我不认同,虽然美食都是重头戏,但舌尖上的中国毕竟只是一部纪录片,做的只是一个收录整理的工作。《小森林》却是剧情片,故事性虽不强,却有浓郁的情感表达,有对现实的表达,是一部有态度的电影。里面的美食真的是唤起我很多回忆,比如蹲在田里吃西红柿,比如上山挖蕨菜,每顿饭前的“我开动啦”,那种对食物尊重的态度,都能带给人一丝感动。
#走心台词
这些台词真的句句都很走心,深有共鸣。
#关于配音和音乐
这部电影配音和音乐都很美。可以在安静的时候慢慢去品味,有森林中雨滴淅淅沥沥的声音、骑行中自行车链条的沙沙声、烧柴火的霹雳声,稻田里马蝇的嗡嗡声,有各种各样细微的声音,会让人有种想去触摸大自然的冲动。
还有背景音乐很多,基本每一道美食都配有背景音乐,都是出自自宫内优里之手。很清新、治愈、安静。每个季节结束都有一首片尾曲,名为春、夏、秋、冬,都值得一听,下面分享一首我最喜欢的背景音乐,是一开头女主骑着自行车穿越小森的背景音乐。
http://h.xiami.com/song.html?id=1770491807&f=&from=singlemessage&disabled=
#观影感悟
关于大城市和小乡村——
我不知道大家见过的国内最美的山村是哪里?我去过山西的、河北的、江苏的、浙江的、福建的山村,自然条件的原因,江浙的、福建的都很美,福建是我老公的老家,待的时间最长,最有感触。我老公的老家是福建漳州丘陵山区的小乡村,虽然没有电影中的山村更原生态,但同样非常美丽。和电影中一样,清晨山上会有水蒸气倾注,整个村落都是雾气腾腾。我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出去晨跑,绕着村子跑一周,然后去串串门,喝茶聊天,中午就去屋前菜地摘菜、洗菜、做饭。饭后去屋后摘杨桃摘甘蔗,山上摘野菜,果园摘芭乐,鱼塘里钓鱼。晚上沙地里烤鸭蛋、烤地瓜。很美好很享受。
但是另一面,这里没什么就业机会,除了过年平常村子里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年轻人基本都在厦门打工。我和我老公也只是计划到退休年龄后回去养老。
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像电影中的市子一样过乡村生活。但是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艰难。没有一颗真正宁静的心,没有对欲望的掌控力,没有足够的自律性,对于年轻人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难适应。
我很喜欢我看到的一句影评,乡村生活不应该是无奈之下对生活的妥协,而应该是一种可选择的人生。我很认同这句话。希望我们哪天回到了乡村,真的是因为是我们想要这样的生活。
#谈谈对“思维导图看电影”作业的感受。
在老大布置作业前刚看完这部电影,作图时才发现很多方面没注意到,尤其是电影配乐,脑子里一片空白。还有台词,也没有记忆。电影太长又不想看第二遍,所以为了完成导图看了几篇精彩影评。没想到这次被投票选中,为了完成分享,把这部电影重过了一遍。带着问题看电影。对画面、配音、台词都格外关注。思考多了,感触也多,收获也更多。影片中有句话是“做菜能看出人心”,其实不管是看电影还是做什么,都能看出人心。人生的精髓是什么呢,或许正如这部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吧,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
最后想分享一首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的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古老池塘啊,一只蛙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这句俳句在日本是家喻户晓,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很典型的日本风,能看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的地域文化,日本的审美取向。就像一首日本的短诗。
#我的提问,你心中的最美乡村是哪里?
#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2. 影评‖《小森林》:治愈的力量
《小森林》日版,分为夏秋篇和冬春篇,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2月在日本公映。《小森林》韩版,于2018年上映。两个版本的《小森林》均改编自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从都市回归乡村,在小森林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是,日版更偏向制作美食,而韩版更多一些人情。
“治愈”一词,经常用于形容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抚平心灵中的创伤、修补心灵上缺陷的作品。
治愈系电影中包含许多治愈元素,出现在《小森林》中的治愈元素是美食、自然风光和年少的玩伴。 美食,当人吃饱了,情绪会变得放松;而且美食可以唤起脑海中,某些让人觉得安心的回忆或是情绪,比如,妈妈的味道。优美的自然风光,比如,绿色的植物、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森林、蜿蜒的河流,总能让人心情愉悦,豁然开朗,进而内心恢复宁静。玩伴给予的理解和认同,是我们前进的力量;而他们的类似经历和处理方式,可以供我们参考,参考其实非常重要,有了参考的坐标,我们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要“往何处去”。
《小森林》情节舒缓,明线剧情温暖人心。 《小森林》采用纪录片般的叙述,明线是种植瓜果蔬菜,烹饪美食,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和馈赠,与同伴一起品尝美食、聊天等温暖的场景,这些场景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暗线是主人公遭受的创伤,比如,不辞而别的母亲,工作不顺,学业挫折,爱情失败等等,这些内容的叙述,在电影中犹如蜻蜓点水一般,点一下就过去了,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猜测和补充。随着电影的推进,这些创伤逐渐被治愈,最终,主人公阳光地迈向未来。
《小森林》表达了对乡村独居生活的赞美。 农活虽然繁重,但是《小森林》中的乡村拥有淳朴的民风,真诚的伙伴,丰富多彩的(种植、养育、采摘、烹饪和品尝)生活和缓慢的生活节奏,其中 最关键的是,这种独居生活是自主掌控的,没人可以命令或强迫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其实想想,生活真的很神奇。大家都推崇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或国企的职员等稳定或高薪的工作,但是社会上又存在几百种职业。一个人是如何流入这些不被推崇的工作,比如,种地,流水线打螺丝钉,工地搬砖头,理发,卖包子,卖衣服,开超市,清洁服务,补习知识等等。他们为什么还停留在那里,如果采访他们的话,他们会怎么说,他们幸福吗。在职业分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激烈的竞争。竞争失败了,他们是如何恢复的,这些都隐藏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
《小森林》描述了一种自主掌控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恢复了对生活的主观能动性。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会神经质和疲惫,也会厌恶和麻木。在遭受失败之后,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具有创造生活的能力。而通过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我们可以重新拾起自信。
如果把回归田园看成是相对于主流选择的其中一个小众选择。 那么电影传达的意义就不仅是回归田园,而是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的勇气。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有些人比较幸运,有前人带路,很早就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需要自己去摸索。有些人,运气好,很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有些人,找了半辈子还是茫茫然。但是这些都是生活,我们只能去面对,做出选择,并勇敢地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前人的小众选择,就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这也是治愈系电影的治愈能力之一。
我国虽然没有《小森林》,但是治愈系的作品还是很多的。而且我国的治愈系文学作品历史悠久,陶渊明的田园诗应该算是最早的治愈文章,名作举例如下:
当代中国的治愈系作品的代表是李子柒的视频。李子柒是全球知名的田园生活达人,据统计,其视频总播放量超13亿,粉丝遍布全球。
治愈系电影中描述的不汲汲于富贵的田园生活是对个体自我的关照。在内卷的时代,我们面对着都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非常需要治愈系作品。《小森林》、《岁月的童话》、《狼的孩子,雨与雪》、《人生果实》,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治愈系电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