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征》电影最受感动的场面要短!60字以上90字以下
啊,复制黏贴的,将就着用一下吧,长点的自己删减一点缩写下就行了。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4、“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着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今年75岁的老人叫陈罗寿,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村当年是红五军团的结集驻扎地。这个村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从家乡渡河走上了长征路。陈善模参加长征不久就因负伤回到了家乡,第二年便去世了。为了生计,陈罗寿小小年纪就跟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解放后,陈罗寿还一直靠打草鞋来贴补家用。
令陈罗寿感到些许欣慰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每逢节假日,他和他的“红军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眼球。他们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小,或带着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观看这个独特制作草鞋的过程,感受老区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源源流长,同时,也增加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
5、怀念小吴
老红军肖彬永远忘不了他的小通讯员吴玉民。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吴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6、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㈡ 长征电影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但就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和时刻,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却勇敢地正视并纠正了自身的错误,重新选择、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和新的领导核心。以顽强的战斗和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奇迹,终于突破重围,赢得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并由此踏上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2)电影长征经典故事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1、毛泽东 演员唐国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2、蒋介石 演员陈道明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双十二事变后开始联共抗日,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抗战后,发动全面内战,淮海战役后,宣布“下野”,之后,飞往台湾。1975年,逝世。
3、彭德怀 演员姚居德
十大元帅之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发动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与贺龙一起打败胡宗南,收复延安,后进军西北,打败马鸿逵与马步芳,又和平解放新疆,朝鲜战争时期,率领志愿军打败联合国军。
㈢ 红军长征电影有哪些
还是有很多的,毕竟那个时代是红军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为了纪念那一段历史,国内拍摄了不少的电影来作为纪念。
《长征》
在渡过了赤水河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金沙江这个天险了。而大渡河又是最为紧要的一环。在这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桥的另一边就是重机枪把守的要塞。说是桥,不过是十几根铁链相连接而已,而用于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险要的地势,才有了后面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威名。
㈣ 电影《长征》的梗概
剧情简介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
毛泽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领导核心。
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
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毛泽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赏析
《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
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㈤ 有什么好看的长征电影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㈥ 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四部优秀影片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其实是一句话:多了!!! 影片《来了》可看作是对于红军长征出发七十周年的致敬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我的长征》 纪念红军长征的影片《心动岁月》。 影片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位为了革命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女红军 反映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 \《万水千山》\《路漫漫》\《党的女儿》\《红孩子》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投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数字电影《跟你走到底》于近日在贵州开拍。这部数字电影为潇湘电影制片厂投拍的一系列关于长征轶事的电影之一。 此剧主演之一影视新星牛梦尧在影片中饰演的是红军战士大全的妻子黎英,电影中讲的是丈夫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的妻子们为了寻找丈夫,循着他们走过的长征路,历经千辛万难,终于找到丈夫,最后一起并肩作战的故事。 牛梦尧主演的角色黎英原本是个十分泼辣但胆小、自私且爱臭美的小女人,在逃难的途中反而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穿得漂不漂亮。经过一番磨练之后,在找到红军后,经过艰难困苦的洗礼,她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结局却是和丈夫大全双双牺牲。 剧中,黎英是唯一具有感情戏的一个角色,从表演上这也给牛梦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过牛梦尧坦言,这也是一个挑战。牛梦尧说:事实上,这还算是一部女人戏,妻子们的戏分在整个影片中对主题的表现很重要。黎英这个角色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完全是不同的人,自己的个性非常随和,也不泼辣。所以,为了这个角色,自己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揣摩角色花了很多时间。为了角色需要,她甚至还狂瘦了15斤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和河北龙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电影《中国·1949》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举行开机仪式。 《中国·1949》用西方人的眼睛看1949年的中国,讲述中国革命战争故事。影片通过两个美国人汤姆和杰克1949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亲眼目睹毛泽东带领的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历程,重温了1949年共产党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伟大情怀。 据悉,此影片投资1000万人民币,主要拍摄场景在西柏坡、南京、北京、横店等地。该片打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拍摄常规,选用了台湾知名导演于记伟,他曾导演《太阳在哭泣》、《禁爱》、《槟榔西施》等多部影片,执演电视《一代佳人》、《杨乃武与小白菜》、《红与黑》等,并以《弘一法师》与李安的《喜宴》同获台湾优秀剧本奖。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为同广学。 ◆八一厂:红色拍摄紧锣密鼓 2006年适逢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作为军队厂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再次担当起了重大节庆纪念活动献礼的重任。据八一厂厂长明振江介绍,目前八一厂正在操作的有四部影视作品,将在10月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献映。 第一部是八一厂投资5000万元的大制作电影《我的长征》。《我的长征》以红军战士王瑞在长征途中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展开故事,改变注重重大事件、高层领导和历史人物的创作观念,从普通人视点切入,展示长征大背景。 第二部是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该剧由八一厂和北京懋伯兰文化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联手打造,作为红色文化魅力主题系列活动影视项目之一,已被中宣部列入庆祝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剧目。该剧是一种历史补白性作品,描写了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程, 第三部是动漫版电影《闪闪的红星》。该片由八一厂与深圳方块动漫画公司共同投资1000余万元制作,即保留了原作中的精华,又大量采用电脑制作技术,以动漫的形式进行了大胆演绎。据明振江介绍,动漫版《闪闪的红星》将采用国际化的运作方法,在国内外同时发行,并连锁开发相关的后电影衍生产品 第四部是大型专题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计划今年10月推出。此外,据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刘金柱介绍,反映红军长征的纪录影片《不能忘却的长征》、电视剧《龙吟虎啸》、《明天的战争》、《士兵的突击》等也已经在积极的筹措中。 ◆中央台:红色活动方兴未艾 围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央视文艺节目中心主任朱彤介绍,中央电视台将在天安门广场举办长征组歌大型演出,安排五次“心连心”赴全国各地慰问演出活动,并播出《当兵就要当红军》等新创作电视剧,以及《那时花开》、《井冈山》两部反映这一题材的央视年度大制作电视剧。目前他们已经和八一厂的《雄关漫道》等剧达成了初步的购买意向。汪国辉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个重大时刻,让一大批以此为主题的优秀影视作品献礼荧屏,他们责无旁贷。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红色纪录倾情奉献 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全景式展现红军历史的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3月29日开始已在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江西开机拍摄。该纪录片共12集,对中国工农红军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进行全面、多视点展现。
㈦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的哪部电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国长春电影制品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 演:林农,王亚彪
类 型:战争
主 演:傅学诚,韩适,刘怀正,赵申秋,陈宝国,赵恒多
上映时间:1980年
剧情简介: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红军进入冕宁县城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反动政权拘押的群众,使这片彝族聚居地区,成为红军走向胜利的通衢。先遣团迅速夺取了安顺场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奋勇,直扑对岸守敌。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也迅速调整了部署,调集部队左右夹击安顺场,妄图半渡而击,将渡河的红军分割围歼,扬言要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等首长及时变通部署,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造成在安顺场涉渡的假象,一面另辟泸定桥为强渡点。
之后,又以刘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状,迷乱了川军,调开了固守泸定的川军二0八旅。蒋介石察觉了真相后,恼羞成怒,走马换将,命令新任川军司令何湘辉火速调二0八旅回援泸定...
(7)电影长征经典故事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刘伯承 演员傅学诚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
2、黄开湘 演员李东学
红四团团长,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稳内敛的主心骨。他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于惊涛骇浪之中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一页篇章。
3、廖大强 演员于小伟
红四团战士,是一名武将,有着硬汉魅力和英勇善战的杀气,还有着过人的胆识且性格粗狂,作战生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而矫健,怀有勇士精神,铁索桥上迎着枪林弹雨奋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