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是如何上彩色的
电影的胶片是黑白的,所以彩色电影都是拍完了之后通过手工上色变成彩色的画面上映的,现代电影工业特别是成像技术发展了之后终于遇到了手工上色的流程
㈡ 西游记黑白电影怎么变彩色
1、首先把电影转成一帧帧的图像(黑白图像)。
2、其次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把图像转换成彩色的把一帧帧转换成彩色的图像合成电影。
3、最后通过人工上色变成彩色的,很多早期彩色电影就是这样。
㈢ 黑白电影是怎样演变成彩色的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3)经典老电影重新上色扩展阅读
黑白电视发明
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根据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设计的“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
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㈣ 黑白电影《雷锋》重新上色,当初的哪些红色经典让你印象深刻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
相信红色经典大多人都是看过的,《南征北战》 、《上甘岭》 、《青春之歌》、《把一切献给党》、《林海雪原》等这些电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所经历的曲折历程的“缩影”。
一、《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争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张瑞芳等主演,于1952年上映。该片改编自话剧《战线》,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
㈤ 那些陈年旧电影 究竟是怎么做蓝光的 求专业技术解答
电影是胶片拍的……
电影胶片,8MM的还是16mm的还是35mm的,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胶片拍出来的,那么35MM的胶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诉你民用的胶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里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么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有全画幅的了(全画幅就是说感光芯片尺寸和35mm的胶卷感光尺寸一样大,既36*24MM)。
说简单点,35mm的电影胶片如果每一张都用现在的设备扫描转换成数字信号可以扫出约2000万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万像素)不过电影胶卷通常颗粒较粗,所以保守估计按照现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分辨率可能就是胶卷电影的分辨率极限了(即约4000*2000的分辨率)。现在RED ONE已经有更高分辨率的摄影机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㈥ 5D2误操作拍成黑白片了。怎么还原成彩色的
八、九十年代喜欢搜频道、看电影的人可能都记得那时候看过几部彩色的片子。这些原本就只有黑白两色的电影,看起来并不像真正的”彩色“片,只是比那些普通的黑白片子稍微容易入眼一些。它们是怎么进行着色的?这项技术其实广受争议,我们来一探究竟。
最早的电影着色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初。这一过程毫无科技含量可言,其实就是制作人手工在电影拷贝上着色,然后拿到影剧院上映。直到197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前工程师威尔逊·马克尔(Wilson Markle )发明了我们熟悉的计算机着色技术。一开始,他用这项技术给那些最初的登月照片上色,但很快他发现了它的商业价值,并在1983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马克尔的办法对技术水平要求颇高,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却简单而讲究。技术人员先将拷贝的电影副本输入到计算机里,然后计算机就会根据需要给场景中的每一件东西精确地上色。技术人员然后用调色板给每一个镜头的画面着色,调色板上的颜色有超过4000种明暗不同的变化。针对每个连续的画面,技术人员还必须对移动的像素重新上色。
这一过程并为实现完全的数字化,技术人员还必须斟酌每一镜头的特定物体的颜色。根据广播通讯博物馆的记载,有些东西可照常识着色(比如海是蓝色的),可是还有些东西就需要技术人员做一些考证了。摄制的照片和服装店通常能够帮助决定一件道具或是衣服到底是什么颜色。假如这些方法都不可行,那么技术人员可以自己酌情处理物体的颜色了。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加工过程耗资不菲,制片人为此要为每分钟的电影多投入3000美元。
为什么演播室和版权方要不遗余力地制作彩色电影呢?理由很简单,他们可以以此给老电影注入新的生命力。观众厌倦了黑白片,却对彩色片子趋之若鹜。广播通讯博物1988年的一项报告显示,一部电影的着色成本是300,000美元左右,上映后可取得一般约500,000美元的收益。
不难理解制演播室为什么如此钟情彩色电影。给陈年老片掸掸土,投资就要翻倍,这样的小把戏什么公司会不愿意呢?但制片人可不会这样头脑发热,他们对电影精雕细琢、煞费苦心,当然很不情愿别人拿他们的成果指手画脚。
泰德·特纳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彩化黑白电影最有名的倡导者,特纳国际旗下有自己庞大的老电影库,他当然希望这一技术能成为他的摇钱树。
然而,特纳的这一地位并没让他受到导演们的青睐。1985年,当特纳宣布给《公民凯恩》着色时,尽管该剧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健康每况愈下,但是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星期嘱咐自己的一个朋友,”千万不能让特纳的手脏了我这部片子。”特纳最终也没有做成彩色的《公民凯恩》。
另外一些制片人的电影彩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88年,特纳国际将约翰·休斯顿五十年代的代表作 The Asphalt Jungle to La Cinq的版权卖给了法国的一家公司。当时休斯顿已于前一年去世,但是他身为演员的女儿Anjelica想到父亲的黑白经典电影将要被变成彩色时,惊恐不已。她起诉了这家法国公司,要求其彩色电影版本不得放映。
起初,休斯顿只在地方法院胜诉,但经过一连串的上诉,该案件最终到了法国最高法院。1991年,法院最终判定休斯顿胜诉,声明休斯顿和他的后人具有决定其电影艺术最终命运的”道德权“。(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抵制电影彩化,加里·格兰特1937年主演的喜剧Topper进过彩化后在1985年重新上映,他自己就是粉丝之一。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彩化黑白电影在好莱坞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观众不再痴迷于彩色的经典电影,况且彩化过程耗资不菲,没有强大稳定的后台支撑很难盈利。此后,彩色电影仍然偶尔再现荧屏,传奇影业(Legend Films)在1997年发布了电影It's a Wonderful Life的彩色DVD版,但是这一问题的争论到了八十年代已渐渐销声匿迹。
㈦ 《乱世佳人》是怎么从黑白片弄成彩色片的有谁知道吗这个是不是真的
这部影片属于当时的超豪华制作,本身就是彩色片。只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影院都有放映彩色电影的设备,所以电影公司制作了彩色版胶片、黑白版胶片两种版本,在不同影院上映而已。
㈧ DeOldify 老电影上色软件有会安装在上的人吗可以给远程安装下,可以给红包
4位戍边烈士遗属优待抚恤细节公布美国得州进入重大灾难状态逆流而上的你高蜜邹凯第1季你好李焕英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6名我国已应急批准16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Amber 我曾经就是个实验时代少年团韩美娟的嘴能不能留到决赛付辛博听到光荣时的表情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5N8型禽流感病毒中国达人秀第6季魔性笑声妖君大人的异世狂妻第一季卫健委称东北放开生育限制需做全面研究孔云龙版八马褂完整版烈士肖思远的微信头像陈情令泰国见面会
我想说~
这段“颜色”视频获60万人点赞,90后小伙用AI还原百年前北京生活原貌|专访
DeepTech深科技
2020-05-24
关注
假设你是一名 90 后,你猜爷爷的爷爷,在 20 岁时,过着怎样的生活?以 20 年为一代人(解放前普遍生育早),从 100 年前到现在,正好五代人。那么,1920 年,爷爷的爷爷,过着怎样的生活?
近日,一名 90 后北京小伙,耗时 7 天,用 AI 技术修复一则短视频。视频再现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日常,一经发出斩获 60 多万个微博点赞,并被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转载。
视频 | 本次修复视频的完整版
看到这里,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一百年前的视频,竟然还带颜色?
这要拜前文所说的小伙所赐,他叫胡文谷(以下称“大谷”),大谷告诉 DeepTech,他目前在纽约做独立游戏开发师,同时还是一位 B 站 UP 主。
图 | 大谷
与其说是给视频上色,不如说是修复视频。下图是修复前后对比图,可以看到,差别非常大。
图 | 修复后
图 | 修复前
3 种工具,耗时 7 天
据大谷介绍,修复中,他一共使用三种 AI 工具,第一种是 DAIN,用来补帧;第二种是 DeOldify,用来上色;第三种是 ESRGAN,用来扩增分辨率。
补帧工具 DAIN
以补帧来说,原视频非常卡顿,每秒只有 6 到 10 帧,补好后每秒增加到 60 帧左右,流畅度也变高很多。
大谷使用的工具叫 DAIN,DAIN是(Depth-Aware Video Frame Interpolation,深度感知视频帧插值),是来自上海交大的一个开源插帧算法,它可以把 30fps(Frames Per Second,画面每秒传输帧数)的视频,插帧到 480fps,这比很多手机的慢动作录像帧率还高。
图 | AI 补帧工具 DAIN 截图
上色工具 DeOldify
在视频上色方面,大谷解释说,人物服装和街边场景,未必真的就是这种颜色,这是 DeOldify 通过数据库的训练后、自己认为应该这样上色。
尽管如此,DeOldify 还是存在不足,一是精确度难以保证。在颜色修复上,虽然大谷使用 DeOldify 三个预训练模型中最稳定的 Video Model,呈现在最终效果上,颜色饱和度依然偏低,抖动也很剧烈,远远无法达到手工胶片上色的精准度。这也说明,AI 再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
㈨ 为什么近两年这么多经典的旧电影再次搬上大银幕
至于你说的重新上映的电影,其实应该指的是那些已经在国内上映过,时隔多年后再次上映的影片。2008年的《东邪西毒终极版》,2011年的《倩女幽魂》,2012年的《新龙门客栈》 2015年的3D版《一代宗师》、3D版《功夫》《甜蜜蜜》等等。它们有的会翻录成3D版,有的会进行高清画质修复,有的会增加新的内容,以吸引观众。这股重新上映的风潮,应该是受到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的影响。
毕竟不是每一部老电影都敢重映,重映的电影一定会有它的经典和闪光之处。首先要有过硬的质量,大众关注的焦点仍以内容为王,然后要有清晰的受众群体才能更易产生共鸣,加上恰到好处的营销宣发手段,想不赚钱,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