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香港老电影屈原观后感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老电影屈原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2-24 10:24:43

Ⅰ 电影屈原

在改编自郭沫若同名话剧的电影《屈原》中,鲍方先生担任了编剧、导演和主演。《屈原》作为一部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彩色故事片,是文革后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香港电影,当年曾在内地引起强烈反响。

在这部影片中,鲍方先生的女儿鲍起静扮演了屈原的学生婵娟。这也是她与父亲在电影方面唯一一次的合作。

我很有幸在2005年,在家里看过这部电影,看惯了现代电影的我,看到这充满了艺术造诣的精品,心灵的震撼着实了得。屈原的伟大人格,爱国精神,高尚情操,以及丰富的才华,早就让我佩服得很紧。记得电影里有个镜头,婵娟在橘树下弹筝咏唱《橘颂》,声调清幽,寄托深远,让我至今难忘。要说那部影片对我影响最大,屈原算是其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Ⅱ 看完电影《屈原》的观后感

评论历史人物

----观《屈原》有感
星期五那天,我们看了一部话剧,名字为《屈原》。这让我们了解了屈原,也了解历史了。

话剧一开始就是奴隶干活的场面。我认为里面的奴隶特别可怜,他们没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每天吃不饱也穿不暖,还要干活,并且还会被鞭打。他们只能造反,拼命出逃,可是会被追捕、杀头。而且除了特别善良的人,没人敢违抗国法而收留他们。我还觉得古代的权贵子弟是废材,他们每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会。他们不拿人命当回事,拿人命赌博。我更觉得楚国的官吏让人愤懑,他们把奴隶吊在树上。屈原看到后,想出一系列为百姓好的新法,而那些权贵大臣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去反驳屈原的新法。连一国之母----南后也反对。她用荣华富贵、美酒美人来诱惑屈原,但被屈原识破,不肯接受。试问,连国后也不为江山着想,那些大臣们又怎会为江山着想?怎么能让江山变得更好?真是枉费了屈原为国家着想的心。前面听信屈原意见的南王在后来也改变了主意,听信了奸佞之臣的话。整个国家都被迷烟瘴气所笼罩,一步步走向灭亡之路……

如果屈原生在现在的时代,肯定有用武之地。因为现在的社会比古代改进了很多。虽然也有贪污犯,但只是少数。现在的社会领导者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我觉得屈原正直,不慕荣利,为国家、人民着想,有远大的抱负但无力实现。好在他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人民很爱戴、尊敬他。当然正因为有了屈原这样的人物,才显出另一些人的可恶。尤其是像南后、大臣们的形象让我心里产生愤怒。这些人真让人厌恶,还有不明事理认为屈原是叛贼,夺了他官职的南王。而如此的官吏也突显出百姓的善良。屈原在一位善良的老人家家里修养,还有大娘大叔们给他们送粮食。后来楚国被攻打,屈原担心国家就回去了,但被南后贬官。而屈原的学生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荣华富贵背叛了屈原,离他而去。在这时,婵娟出来了。她愿意追随屈原,不离弃他。一些百姓同屈原商量变法事宜,被公子子兰带人搅了。屈原痛骂张仪,被囚了起来。屈原都那番落魄了,但那些人还不放过他,在他的酒里下毒。那杯毒酒误被婵娟喝了,最后屈原离开了。

我有时在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时光机,可以回到过去,要把像屈原这样的人才救出来,不埋没人才

Ⅲ 电影屈原的主要内容50字

张仪是秦国的丞相,此次来楚就是破坏东方六国的团结,鼓吹"连横",以利秦国各个击破。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劝告,拒绝了张仪。但张仪去走南后郑袖的门路,想搬掉屈原这个障碍。南后是个凶狠阴险的女人,一面指示上官大夫靳尚加害屈原,一面亲自出面陷害屈原。她请屈原来到宫中,就在楚怀王就要进宫的时候,她假装头晕,扑倒在屈原怀里。等楚王进来,她装出委屈的样子,诬告屈原调戏她。楚王大怒,免了屈原左徒 的官职。在南后的努力下,楚王接受了张仪的"连横"计划,与东方各国绝交,张仪成为楚国的座上宾。一次,他与南后外出时遇到屈原,南后戏弄屈原。屈原悲愤交加,大声斥责南后和张仪。楚王命令将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太卜郑詹接到女儿南后郑袖的密令,要毒死屈原。屈原的侍女婵娟来看望屈原,屈原不知酒中有毒,将毒酒送给婵娟解渴。婵娟饮下毒酒,中毒身亡,却为能替屈原死而深感欣慰。屈原为她展帛哀诵《橘颂》

Ⅳ 电影《屈原》

电影《屈原》是由鲍方,许先执导的历史片,鲍方、张铮、朱虹参加演出。楚国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反对。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怀王接纳其主张,并在弟子宋玉和婵娟的协助下,撰修了限制贵族特权的新法令。

Ⅳ 电影观后感评语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评语吧,评语对被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为其努力指定方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评语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电影观后感评语,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观后感评语1

1.段落清晰,条理分明,文笔优美。

2.整体的结构,描写都还不错。

3.这篇文章总体来说写的还可以,语句通顺,用词恰当,字体工整,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望以后继续努力。

4.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5.叙述简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结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6.内容多为线条式勾勒,缺乏点式的细描。

7.与时代气息不符,内容过于陈旧老化。

8.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9.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10.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11.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12.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13.主题含混晦涩,文意渺茫含糊,写作目的不清。

14.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言而不实,空而无力。

15.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16.情节: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17.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18.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

19.情节发展较平缓,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20.情节变化平淡无奇,缺乏新意。

电影观后感评语2

1.情节平直,毫无悬念,平铺直叙似记流水账。

2.过程详细,结尾却简略不全。结构不合理,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3.构思不合常理,内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4.情节大起大落,转换太快,不够连贯自然。

5.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本体与喻体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

6.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

7.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8.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

9.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10.选材新颖独特,不附平庸,一扫迂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

1.能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热闹的场面。

2.详略得当,写出了喜庆的气氛

3.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反映出传统的热闹与人们

4.体现出作者无限快乐

5.在叙述传统习俗的同时,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6.详略不当,面面俱到,记流水账,没有侧重点

7.有一些习俗没有介绍具体。

8.没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9.语言平淡,不够生动。

10.思维混乱,没有条理。

11.本文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12.这篇文章作者构思新颖独特,从“窗外”“山外”“海外”到“心外”,层层深入,从小到大,从个人的团圆到国家领土的统一。文末引用“但是它们掠去,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歌词,更突出了我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13.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14.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15.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16.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包粽子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17.这是一篇描写的文章,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于爸爸对于奶奶的怀念,感动于你的懂事。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奶奶的怀念。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8.这是叙事文章,作者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英雄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文章语言亲切自然,句句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19.这篇文章描写了初次邂逅竹林的美丽场景,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简洁凝练,对景物的描写尤为精妙,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竹林美景,文章结尾对竹声的描写更是把文章拉到另一个高深的境界,“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20.这篇文章小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名字的来历。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叙述具体全面。让人读后感觉小作者一定是个酷爱读书,知识储存量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