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物弧光 定义
国剧门脸,出手了。
相较于前两年的佳作频出与带话流量,正午阳光几乎沉寂了一整年。眼见年关将近,由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等主创领衔的招牌班底,终于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改编自阿耐长篇小说、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大剧,《大江大河》。
原着内容跨越数十年,涵盖了一代人的岁月峥嵘与青春热血,侯鸿亮更曾放言《大江大河》是整个团队多年来现实题材创作的一次总结,不仅要拽住年长一辈的电视观众,而且在口碑上,也要把年轻人的心牢牢摁住。
《大江大河》全片预计分为上下两部,从目前已完结的上部共47集来看,侯鸿亮所言非虚。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扎实的剧作,考究的影像,到位的演绎,各个环节的把控缺一不可。但在笔者看来,通过“人物弧光“展现角色魅力才是令作品质变的主要原因,“人物弧光”作为编剧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技巧,它指的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要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大江大河》几乎没有功能化的主人公,有血有肉、触及灵魂的塑造与刻画,才将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代入主旋律叙事之外的新境界。
宋运辉 少年成长
宋运辉这个形象,是颇具象征性的。低调,隐忍,但是执拗、坚韧不拔,忠于信念,一开口便是斩钉截铁、雷霆万钧。这种国人看来有担当和魄力的形象,也见诸于不少日韩影视作品中(往往是以大智若愚的形象出现),比如《编舟记》的马蹄光也,《未生》中的张格莱,这类人的共同点在于都喜欢下“笨功夫”,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练就撑起一个时代的脊梁。
相比原着中的算计与权衡,剧中的宋运辉则兼具着老成与少年感。在外人看来,问题当前,他总是波澜不惊,厚厚的刘海和粗框眼镜也极力抹去眼中流露的些许情绪,但整个故事看下来,他实际上在用这种老成和稳定,去掩饰自己因为出身、因为自己无力而愤怒的情感,这种情感消弥于无声无息、继而化作滂湃的动力令他前行,这才是少年之可贵,少年之无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呐喊、彷徨、再呐喊,从没变过,从不妥协,是为少年。
好的人物塑造一定是像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揭露心境,《大江大河》深谙少年成长的塑造也需要按部就班。离开家庭之后,从头两集出现的李科长,叔叔室友,再是水书记,大寻,前辈老师与同辈兄弟构成了对宋运辉的“二次教育”,再是情感的启蒙,刘启明的踟蹰受挫,程开颜的情窦初开,少年开始向男人转变。
其中对小辉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姐姐萍萍的成婚与离世,对东宝的嘱托,以及之后的耿耿,猝然而逝的亲人令宋运辉体味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力,宋运辉完成了从恐惧到笃定的转身,也奠定之后他在风云诡谲的金州厂中存活向上的资本。
至此,宋运辉就鲜活了起来,扮演者王凯的出色演绎同样功不可没,将在革委会外一遍遍背诵社论的少年心气“逼”了出来。面对这样一个鲜有情绪起伏的内敛角色,王凯结合造型、气质,并很好的运用了眼神去演戏,令宋运辉少年老成的气质展露无遗,后续可期。
雷东宝 糙汉柔情
相比宋运辉有表达主题光辉的角色诉求,雷东宝则敞亮的多。宋要大局观,立的是国家门面,东宝则就走小格局,见微知着,某种程度上说比宋更难写,容易脸谱化,更难演出彩。
用编剧袁克平的形容来说,雷东宝是最容易想象的一类人:看起来五大三粗,但也有自己的聪明和狡猾之处。
如今在社会上掌握话语权的大多是80年代的大学生吗?不见得,肯定也有雷东宝这类草莽枭雄,他们的确容易被大潮淹没,但他们的生命力绝对不能低估。
雷东宝们通常都是先锋派,大胆,不畏代价,仗义屠狗辈之流,然而吃了没文化的亏,看不清形势。当国家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他们要么早就溺死在半途,要么就想铤而走险找捷径。
但雷东宝的身上,有着上一辈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被诟病的问题——执行力。
穷则思变,部队退伍的雷东宝,振臂一呼,凭着一股狠劲带领小雷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那个做什么都要经过人民公社同意的时代,雷东宝壮士断腕般的执行力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当观众以为人物属性定型之际,在解决完小雷家的危机后,东宝却在热闹声中独自离场,偷偷躲进媳妇怀里吐露自己“累了”,这时这位糙汉子的血肉才凝聚起来。
不仅如此,《大江大河》也为这个糙老爷们做了不少别出心裁的设计,在爱情面前笨拙逞强的老男孩,为保老叔一力承担骂名的莽汉,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的怂包,在亡妻面前宣誓不娶的任性丈夫……令雷东宝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很多父辈的影子,也有很多时下困境的写照,可爱,可气,可叹,那是种只属于男人的乖张与莽撞,看上去坚如磐石,却似乎又能一朝变天,但人性之复杂不在于此吗?
尽管雷东宝在妻子离去后逐渐一步步走上一条无可挽回的道路,但那已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成为了一个时代唏嘘下的缩影。
杨巡 小鬼当家
杨巡是一位典型的倒爷,这个倒不光是倒卖的倒,而在于“打不倒”。
《大江大河》显山露水之初,最受观众期待的并不是王凯的小辉,也不是杨烁的东宝,而是身为“电影咖”董子健的电视剧首秀,杨巡。
杨巡的登场姗姗来迟,董子健的首秀也不可谓不卖力,网友曾笑称杨巡的面部表情之丰富多变,连截图都截不到一张正经脸。这也契合个体户杨巡的定位,不正经,不受待见,自尊搁在脚底下,但狭路相逢,小鬼也能化身勇者。
在《大江大河》的上部中,对第三位主人公杨巡的着墨相对而言是最少的,但同样令人深刻,一方面是人物特性,兼具了宋运辉的少年气与雷东宝的男人心思;另一方面,深爱多时的小凤跟有钱的公子哥跑了这类事,足以让荧幕前的大好男青年们以泪洗面、心有戚戚。
杨巡有精明的生意头脑,小时候便懂得以物易物,但他没有宋运辉的才识和能力,也没有遇到那么多前辈和老师,他是只能趟水和泥、摸一步走一步。杨巡他也善良,仗义,在宋家最艰难的时期,二老茶饭不思,是杨巡代替宋运辉行驶了为人子的职责,陪伴宋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这种仗义是善,是性格使然,也并非东宝那种背负着众人之企望、成全大义的豪情,这也注定了杨巡必然走上与二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杨巡大概是最能激起年轻人共鸣的角色,在有限的呈现中,对于他个体户事业的发展还未发力,更着眼于他起步的艰难,以及那个同他相濡以沫、共患难的小凤身上,明明相爱的两个人怎么就这样以最令人心疼的方式走散了呢?是杨巡做错了什么吗?
没有吧,他一心为小凤好,住更好的,吃更好的,而小凤也为二人的生意一度费尽心思,很难去苛责她最后的选择,最后的结果或许只能说是缘分未到。但对杨巡来说,他没有那么多光环,没有那么多使命,一次爱情的重创,一次发自肺腑的流泪,便令无所倚仗的社会大学毕业生杨巡踏上征途。
杨巡注定是螺丝钉,无论大小,但时代不会创造他们,而由他们开拓这个时代。
不难想象在下部中这三个人的走向,但实在是猜不到这期间他们又要经历怎样的变故和考验,或许这才是人物弧光的迷人所在。反观今年影视剧市场,依旧是宫廷内斗和大女主戏大行其道,人物虽然多面却味同嚼蜡,只好填充各式眼花缭乱的大场面与猎奇元素以期打动观众,而观众对待国产剧作也惯性地以1.5倍速“伺候”。
《大江大河》在这一点上做出了表率:它是反市场的,不依赖流量明星,不凭靠设定与花哨的元素,而是对一个相对严肃的正剧题材反复打磨,用诚意满满的故事激起观众的兴趣,主动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也为盲从数据的浮躁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㈡ 复仇者联盟有人物弧光吗
有。《复仇者联盟》是一场非常打的制作,它的方式是有很多种的,也是有人物弧光的,显得作品更加的好看。《复仇者联盟》是漫威影业出品的一部科幻动作电影,取材自漫威漫画,是漫威电影宇宙的第六部电影,同时也是第一阶段的收官作品。
㈢ 一部40年前的电影,黑泽明的晚期经典,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吗
过去的黑泽明电影,主人公总能牢牢把控事件,随心所欲引导变化。而现在,这个本我只是残酷血腥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附着品,为历史的重力所碾压,最终归于尘土。《影武者》是黑泽明晚年的经典代表作,将色彩的运用与人物内心的写照完美融合,制作精良,感情充沛,主题深刻,正面展现了战国时代的格局变动,仲代达矢的表演感人至深,不愧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
《影武者》展现了灵魂从卑微到高尚,一种人格从渺小到伟大的过程。当影片最后影武者在风林山火的尸骸中崛起,面对强大的敌军振臂高呼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悲剧式的终结乃是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大气与人文关怀,红黑色的主色调以及绘画式的表现手法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一种悲凉。原本无从触及的历史在黑泽明的表述下,既不矫情,也不做作,就这样从容地在我们面前展开。于是,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残影,无助的倒了下去。不愧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
㈣ 如果一部知名度很高的电影,你看了一部分发现自己没什么兴趣,那么你会坚持看完吗
会的,因为如果一部电影知名度很高,那么一定有其内涵,可能看一遍不太懂,多看几遍就明白其精彩之处了。
下面我推荐几部电影:
《夏洛特的网》
不管是书还有电影都很有看点,是不可多见的经典之作!《夏洛特的网》在一众童书中,写作用词非常优美的,能让孩子的英文有不少长进,也能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大幅提高。从主题来说,这本书所传递“关爱他人”、“爱护友谊”的主题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电影和书情节相似但场景略有不同,共同点是:制作都相当的精美。对于英语程度没那么好的孩子,建议先看电影后看书,这样更能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
如果奥吉再长大十岁,在慕少艾的年龄里,在情窦初开,少男少女们最粉鹿晗的年代里,他也许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那个时候,才是人们最看脸的时候。还好,影片没有让奥吉经历那个年岁,影片在最暖心也最主流价值观的一幕中戛然而止。这一幕中,奥吉获得了这个阶段的圆满。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依旧会给奥吉不断的试炼。他奋斗的越多,他就越要受到命运的反噬,他得到的荣誉与赞赏越多,他就越是受了更多的苦。我每每想到此处,都会觉得,这才是最让人想要落泪的点。
㈤ 作者的灵魂拷问系列 | 你的人物有弧光吗
在故事创作领域有一个听起来很玄学的概念叫做人物弧光。
物理上,弧光是电弧所发出的光,非常明亮,带蓝紫色。大概长这样👇
而在故事创作中,人物弧光是一种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 人物的情感或心理成长,转变和发展 。
虽然,并非所有小说的人物都具有明显的人物弧光,比如一些以强情节推动的推理悬疑小说,主角往往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是,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一个有变化,有成长的圆形人物总会比扁平人物更有深度,带给人们更多的共鸣。
在影视改编上, 人物有弧光的小说也更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 。
今天,观着君就和大家聊聊几种常见的人物弧线变化以及如何写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弧光。(不全面的地方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处补充哦~)
1.正向变化
人物克服外部障碍和内部缺陷从而获得新生的正向变化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角色弧变化。
很多好莱坞经典 英雄之旅 故事大多都有着这样的人物弧光,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天行者卢克,《霍比特人》中的比尔博等等。
这种人物在开篇往往是一个普通人,因一个刺激性事件而为自己设立了一个 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物会受到 谎言或挫折 的阻碍,通过识别谎言和克服困难最终 完成人物成长蜕变 。
比如去年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主角程勇的人物弧线就是典型的正向变化。
故事开篇程勇是一个靠卖印度神油生活的小人物,随着父亲生病,前妻争夺儿子抚养权这一系列刺激性事件的发生,程勇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程勇的目标: 通过走私低价印度仿制药格列宁来摆脱自身的经济困境,改变生活状态。
程勇的阻碍: 在取得一定收效时,程勇遇到了“同行”的举报威胁,权衡再三后程勇决定放弃走私低价格列宁。
程勇的变化: 当程勇看到昔日合作伙伴兼患者因没钱购买正版药而自杀时,程勇决定冒着违法坐牢的风险继续帮助这些患者走私药物,只是,这一次不以赚钱为目的。
最终,程勇被判刑,但这一事件引起相关部门关注,格列宁进入医保。
经历过这一系列事件,程勇不再是一个颓废的市侩,变成了一个有担当,受人尊敬的人,完成了一个正向的人物弧线。
2.负向变化
与正向变化相反,负向变化的人物,往往做出了负面的选择,在人物弧线结束时,通常要么死了,要么走向堕落。
这种类型的人物弧线在悲剧中很常见,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教父》中麦克,《绝命毒师》中的沃尔特怀特等。
以《绝命毒师》为例,开篇沃尔特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婚姻幸福,过着平凡的生活,但随着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这件刺激性事件的发生,怀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沃尔特的目标: 与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毒贩平克曼一起贩毒,这样他就可以支付癌症治疗费用,并确保他家人的未来。
沃尔特的误区: 沃尔特骄傲的特点使他认为他有能力躲避法律的监察,成功获取大笔资金,并能确保家人安全。
沃尔特的变化: 沃尔特相信他的做法时正确的,生活逐渐脱离之前的轨道,成为一个生活在惊险之中的亡命徒。
最终,故事以怀特的死亡为结局。
首先,需要明确在故事中使用哪种人物弧线,然后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在故事的开头,谁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2.我希望我的角色在故事结束时是什么样的?
3.发生这种变化需要做些什么事?
明确了人物弧线,便可以相应的添加人物前史,和帮助人物变化的冲突点,这个冲突点可能来自环境也可以来自人物内部。
写作在人物弧线和情节弧线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便可以收获一个情节完整,角色动人的故事了。
正如毛姆的那句名言:写小说有三条规则,不幸的是,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
以上关于人物弧光的种类和写法只是众多优秀作品的经验总结。
想写出打动人心的人物角色,关键还要靠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从而为创作技巧注入灵魂。
㈥ 不速来客电影简介
《不速来客》讲述了窃贼老李进入一处破旧的居民楼内行窃时目击了一场命案,神秘女子莉莉离奇被杀,就在老李拼命制伏兇手阎正之际,外卖员马明亮突然也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这个房间之内,三人一头雾水,在全然不知对方身份情况下上演了一幕幕反转好戏,最终揭开层层真相的故事。
《不速来客》是由田壮壮监制,刘翔执导,范伟、窦骁、张颂文、梁超、胡明、朱珠等主演的悬疑喜剧片。该片于2021年10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不速来客》的故事从最初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巨款争夺,到尤大成和张总出现之后,牵扯到儿童买卖的社会问题,其中范伟半试探式地套话牵扯出黑暗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分量上也是压得住地令人战栗。
同时,面对孩子做出选择的情感反转也恰好迎合范伟作为父亲为救儿子铤而走险的人物弧光。大体的故事观众能跟着看圆,看得细致的人能看到其中细节中属于迷影的乐趣,也能看到些经典电影的影子和类似场景的“化用”。
虽然环环相扣中也不是每一环都足够“丝滑”,比如张颂文的昏迷和“死而后生”交代得过于潦草并不算清晰,窦骁的身份也过于早的给出了过于直白的提示等。
富有创意的新人导演加成熟有魅力的戏骨演员,轻巧高效的叙事形式,悬疑、喜剧、惊悚等丰富的元素,还有符合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不速之客》的确提供了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好看”的小惊喜。
㈦ 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影像叙事|体现人物成长“弧光”(6/8)
这一本书是选修课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之一,于是我本周就开始阅读了这一本书。
《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影像叙事》是202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本书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中,即消费社会的心理日渐成型的背景下,探究当代电影的创作方式、艺术观念,观众的接受心理、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时,我们对于电影的研究需要一种新的思想视野和切入角度,细致分析其类型特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并对观众观影心理机制进行精妙把握。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电影编剧的角度深入地分析电影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得失,进而意识到消费社会语境下电影创作所应秉持的原则。
这本书根据当今电影的几大类型将书的内容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是“主流叙事”“类型叙事”“青春叙事”“苦难叙事”“私人叙事”每一部分都会以具体的电影作品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这一类型的电影作品中内容主题的表达方法的变化,观众观影态度的变化等,而这些电影作品的时间不会太久远,因此让我们读这本书看到这些电影作品的描述时不会太陌生,都是一些离我们不会太久远的,我们会看过的作品。
首先是“消费社会”这一语境,文中说到“消费社会构建了一个个关于“丰盛”的神话,如商品的琳琅满目,各种信息和资讯的集中轰炸。”
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是否观看某部电影,喜欢观看哪一类型的电影,对电影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反映了观众自身的气质,品味,价值观。而观众的需求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在时代发展的不同时期又或是自身成长的不同时期变幻不定,因此电影的叙事表达而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就拿第一章中提到的主流电影来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主要题材是革命历史的回顾,伟人伟记,时代英雄的银幕再现,而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战争片,《战狼》《湄公河行动》《战狼二》《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不光将战争场面刻画的精彩纷呈,满足观众对于这些场面的视听需求,还展现了战争中人物命运的起伏,不再是单一的大场面大的历史背景的概括,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突出英雄人物的外在身手和内在品质,以及内心历程和伦理抚慰,使观众在看到激烈的枪战,刺激的战争的同时,也看到了不同人物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的各色表现与成长。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来说战争离我们有点遥远,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更多的是从老一辈或者是书本中影像中了解到战争的相关内容,而年轻一代又是观影的主力军,于是战争片如何叙事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成了新的挑战。书中提到一个词人物“弧光”也就是人物所发生的变化,人物在面临困难时的两难选择,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情感的变化,生与死的抉择,道义上的两难,责任与情感的碰撞等不仅还原了当时的人们最真实的处境也让观众走到人物内心,当观众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重合与认可之后,人物的情感就能触动观众的情弦,人物的选择就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观众就能更好的与人物共情,沉浸在故事当中去,而不是与影片孤立。同时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不再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去要求观众,也开始注意在娱乐性上下功夫,不光选择老牌戏骨出演还采用新生代演员来增加卖点等,既不失去战争片原有的属性又面向了市场,为观众制造观影愉悦的高度认同。
由此来看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和包装策略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人物,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时,首先看到的是人物,然后是情节,最后才是主题。因此,编剧要花费主要笔墨在人物设置上。人物鲜活,真实可信,又有可靠的动机和主动的行为能力,情节就水到渠成,主题也瓜熟蒂落。因此电影中人物的刻画,人物情感的描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从小人物展现大主题是我们现如今的电影常用的手法,那么寻找人物“弧光”就是电影编剧在写作上至关重要的方向了。
㈧ 张光北:加油把中国电影拍得更好,他塑造过哪些经典角色
张光北老师,是中国内地影视圈内的老戏骨演员了,从1986年开始算起,他在表演这条路上已经走了35年的历程了。现在是北广传媒的副总经理和制片人,多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文化代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出道这么多年,他也曾塑造了经典角色,而且圈内外口碑也非常好。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张光北老师塑造的三个经典角色。
一、93版《三国演义》中的吕布。1993年播出的《三国演义》,阵容超级强大,云集了当时有名气的各大演员,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张光北的吕布,唐国强的诸葛亮,陆树铭的关羽等都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历史人物。特别是张光北饰演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无论是扮相还是台词以及表情管理都非常符合大家对吕布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偏重饰演貂蝉的还是当时的女神陈红。张光北老师古装剧拍的不多,但这部《三国演义》绝对堪称他的古装戏代表作。
张光北老师不但自身业务能力过硬,而且为人十分正直,本身也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他曾经对圈内的很多不合理现象直言以对,净化行业风气。而且他家庭和睦,从来没有乱七八糟的绯闻炒作,曾被评为中国第四届十大孝子,是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张光北老师目前还在影视圈内积极活动,期待他能有更多精彩作品问世。
㈨ 人物弧光
人物弧线即人物的变化、成长。即优秀的作品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人物弧光一词来自于英文Character Arc,指的是人物在故事里经历的成长的考验和磨难,他的状态及品质逐渐发生了改变。
故事的情节是一系列事件的组合,再精彩的情节也离不开人物,情节的变化离不开人物内心的变化,情节只是外在的变化,推动情节变化的其实是人物内心的变化,内心的变化就是人物弧光,人物弧光的存在能够使得故事里的人物变得真实可信,当故事里的人物和读者自身相近时,就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故事里的人物的一举一动就能引起读者的代入感,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各种情感,更能够激励读者。人物弧光使得故事真实可信。
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不是突然变化的。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不可能在一次事件或一次震动之后,一夜之间彻底转变,大多数应是一点一点的改变的,从懦弱到勇敢,从仇恨到相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事里的人物遭遇经历使其成长改变的应该是一个个经历波峰到波谷的过程,跳跃式的改变大多塑造的人物过于平面,只有循序渐进的改变才能创作出立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