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讲一个战士在回家做公交时,汽车起火,战士被烧伤的
我也在找这部电影,我记得是6公主播的,那位解放军战士最后被抬出来的时候全身烧伤,但就是不记得名字
⑵ 一辆长途客车在路上没油,后来加油时引起火灾,一个军人出手相救车上乘客,最终自己被烧伤的老电影,请
加油的时候还是用油壶加的,男主直接把后面的挡风玻璃撞坏救的人,如果是的话,我也在找!
⑶ 找一部俄罗斯战争电影,电影最后是一个装甲车坦克连队,然后一个存活下来的士兵坐在装甲车上,电影最后介
很像白色虎式,俄罗斯电影,是一个士兵被烧伤活了下来,说有个坦克白色的幽灵一样,瞬间打坏15辆坦克,最后凭借队友一起干掉了这厉害的坦克
⑷ 尔冬升在哪部电影里演一个已经隐退的摩托车手,最后与人赛车时翻车被火烧伤了
烈火战车烈火战车1 国语 1995
豆瓣评分:6.7
视频综合指数:9
时长:109分钟
导演:尔冬升
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别名:暴走战士
主演: 刘德华 梁咏琪 吴大维 秦沛 钱嘉乐
简介: 阿祖(刘德华 饰)母亲逝世后,父亲(秦沛 饰)管教方法不当,父子俩的关系疏离。阿祖离开家独自生活,生活状况并不如意,幸好有女友阿仪(梁咏琪 饰)在旁鼓励照顾。阿祖一向喜爱赛电单车,但他性格要强,一次与父亲车队中的大伟(吴大伟 饰)比赛,结果阿祖在比赛中受伤了,昏迷了十天。女友悉心照顾并劝他以后不要再赛车了,于是阿祖康复后便决定放弃赛车,好好经营修车店。可是好友嘉乐(钱嘉乐 饰)在一次与大伟的比赛中身亡,事件令阿祖的初衷改变了,阿仪却失望离去……收起<<
⑸ 有一部电影的男主角被火烧伤%90多没死后来全身套了一套铠甲.电影很能打,好像是在监狱里面开汽车打
你说的是《死亡飞车》。影片(《死亡飞车》第1部)翻拍自1975年的那部由史泰龙主演的《死亡飞车》。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12年的美国,那时美国经济大萧条,失业率不断攀升,监狱也以获取暴利为目标。各式各样的罪犯聚集在监狱里,都翘首以待“死亡飞车”比赛的进行,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残忍的汽车比赛。你可以用各种喷火器、枪支、手榴弹武装自己的车子,同时也必须躲过其他罪犯对你有组织的枪击,直至冲过终点线。主人公杰森参加这种比赛已经有八年了,还剩六个星期他就可以出狱与家人团聚了。然而这时他被监狱的主管要求必须再进行一场比赛。为了赢得自由,杰森不得不答应下来,参与到这场死亡车赛之中。。这个你网络就知道了。还不错,后面还有续集。
⑹ 有一部电影的男主角被火烧伤%90多没死后来全身套了一套铠甲.里面的BOSS
火神骑士?
主演: 丹尼尔·奥图 / 塞吉·洛佩兹 / 艾曼纽·德芙
类型: 剧情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03-08-06
片长: 109 分钟
⑺ 金刚川里眼睛被灼伤的是谁
根据对《金刚川》电影的了解,眼睛被灼伤的应该是第一个视角里,班长身边那个讲四川话的小胡同志,是一位战士。
知识拓展:《金刚川》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而推出的一部电影,是一部为表达对中国军人的感激之情的力作。该电影主要是以那位小胡同志的回忆为主,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战争。主要以金刚川的河上为故事发展背景,以志愿军无畏敌军的炮火,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一条运送物资的桥梁为故事主要内容,塑造了此次战争中战士们无畏的精神以及殊死拼搏的忠心赤胆。
⑻ 客车在路上没油,后来加油时引起火灾,一个军人出手相救车上乘客,最终自己被烧伤的老电影,请教这部电影名字
电影名就叫:梁强
真人真事改编。
⑼ 1986年,《上甘岭》在贵州热映,一老汉问:这电影里怎么没有我
1986年的一天,贵州省务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风靡全国的《上甘岭》正在热映。《上甘岭》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在上甘岭,与美军浴血奋战的真实事件,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村里的乡亲们观看电影时,看到志愿军杀敌的场面,忍不住齐声叫好,看到志愿军牺牲后,又在严寒中集体落泪。
电影落幕时,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无不为志愿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落泪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汉显得十分显眼,他的眼睛里饱含泪水,忍不住长吁短叹,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里演的还惨烈,可是,电影里怎么没有我呢? ”
老汉此话一出,顿时迎来一片惊呼声,其中一位和老汉相熟的村民用说笑的语气说道:“我说邹老头,你是不是糊涂了,这里面可都是志愿军的英雄,你怎么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老汉没有过多辩解,而是小声嘀咕了一句:“ 想当初,我还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呢 。”说完便拄着拐杖离开了。
1993年,老汉在平静中离开了人世,老汉的三个儿女在处理完丧事后,按惯例收拾父亲的遗物。他们来到父亲平日住的一间屋子,发现角落里放着一只布满灰尘的皮箱。这个皮箱他们小时候见过,父亲一直把它当宝贝,从不让别人触碰。如今父亲不在了,儿女们才有机会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这只皮箱被打开,里面存放的东西却让儿女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里面放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枚枚军功章和一张张奖状,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勋章和一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的“冷枪英雄”奖状!
老汉的大儿子忍不住泣不成声,喃喃地说道:“ 我只知道咱爸枪打得好,哪里知道他竟是一位志愿军功臣! ”
很快,老汉是志愿军功臣的消息传扬开来,各级机关负责人纷纷前来追悼,村里的乡亲们才知道,这位七年前宣称自己应该出现在《上甘岭》电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着一段传奇过往。
时间一转眼来到2021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全国热播,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一位名叫邹习祥的志愿军战士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邹习祥被这样介绍道: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曾用206发子弹毙敌203人,精准度比“狙神”张桃芳还高。美军高级将领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飞机大炮齐上阵,但拿邹习祥没有一点办法。
邹习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后终于被缓缓揭开......
邹习祥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成长经历。1922年,邹习祥出生于贵州遵义务川县的一户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于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这个民族吃苦耐劳、粗犷剽悍的优良品质。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阻击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天赋异禀、后天勤学苦练、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 。幸运的是,邹习祥这三点都具备。
由于土地贫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猎为生,邹习祥的祖辈都是玩枪高手,因此邹习祥自带狙击手的基因。与此同时,邹习祥和“狙神”张桃芳一样,都是天生的远视眼。
7岁那年,邹习祥就端起火药枪,跟随父亲进山狩猎。他无数次看着父亲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将猎物猎杀在地。耳濡目染间,他早已将这些动作铭记于心。
邹习祥的成长速度极快,他从打固定目标学起,然后开始找野兔、野鸡练手,到20岁成年时,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邹习祥的视线中,哪怕只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敏锐判断出活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进入伏击地点,一枪毙命。万事俱备,邹习祥等待的,就是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1949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败退西南,到处抓壮丁,邹习祥不幸被抓,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不过很快,解放军就解放了贵州,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起义投诚。得知解放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后,邹习祥毅然告别了家人,成为解放军17军51师的一名战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鉴于朝鲜的严峻形势,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6个军共25万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辉煌战果。
为了扩大战果,1951年3月,中央军委调遣15军入朝。15军军长秦基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朝鲜战场打一场大胜仗。从3月24日起,15军将士依次入朝,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而此时的邹习祥,正是 15军45师135团1营1连机枪排 的一名战士。
不同于前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得十分艰苦,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反复拉锯。15军赶到涟川一带时,随即与美军王牌第三师和土耳其旅展开了遭遇战。
战斗刚刚打响,美军就展开了疯狂的进攻。面对这一不利形势,邹习祥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小分队穿插到敌人背后,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放倒了大片敌人。此战过后,邹习祥荣立三等功,并被提拔为机枪排排长。
真正让邹习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发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美军的“伤心岭”,却是邹习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开展拉锯,而拉锯的主要地点正是五圣山。五圣山作为志愿军的防御核心区域,一旦失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会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因此,彭德怀司令员命令秦基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五圣山。
自1952年4月起,邹习祥和135团的战友们进入五圣山南侧的上甘岭,与美军最前沿的碉堡对垒相向。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志愿军开展“冷枪运动”,将狙击手分散作战,在移动中歼灭敌人。
正是在“冷枪运动”中,邹习祥立下大功。
由于美军所处的阵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装备优势,美军显得十分嚣张。他们毫不避讳地走出营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戏,甚至朝着志愿军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逊。
邹习祥从了望孔看到这一景象,顿时恨得牙痒痒,发誓要给美军一个教训。第二天,邹习祥观察到一个撑着拐杖的美军军官来到阵地前沿,对着志愿军阵地指手画脚。邹习祥心想,对方一定是个大官,于是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精确瞄准, 随着一声枪响,美军军官应声倒地,一命呜呼,美军阵地乱作一团。
消息传来,志愿军守卫的北山高地一片欢呼,团领导兴奋地找到邹习祥,鼓励他说:“ 打得好,就这么打下去! ”邹习祥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用冷枪杀敌的决心。
在此后半年时间里,志愿军用冷枪的方式毙敌3558人,其中,邹习祥更是用206发子弹,击杀203名敌人,击杀率高得出奇。 为了追杀这个“狙击兵中的神话”,美军甚至出动了数架飞机,集结整个炮兵阵地的火力,集中攻击他一个人。但邹习祥依托坑道,几次在炮火中脱险。
与此同时,邹习祥也在战役中负伤,他的耳朵被打下来一块,左臂被美军刺刀刺杀,腹部、腿部到处都是被烧伤、爆破的痕迹。但邹习祥重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阵地上。
战役结束后,邹习祥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和冷枪英雄荣誉称号,威名响彻全军。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派专人登上上甘岭,对邹习祥和他所在的部队进行采访报道,拍摄纪录片,其中部分影像资料被收入《上甘岭》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54年,邹习祥跟随15军回国。两年后,在大裁军的浪潮中,邹习祥主动提出退伍还乡。部队首长不忍心看这位志愿军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邹习祥婉言拒绝了首长的好意,说道:“ 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相比于大城市,村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
邹习祥言出必行,回乡前,他特意去了一趟东北,将东北的优良稻种带回了务川县。从1956年开始,他不断培育和努力推广,让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生态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将在上甘岭奋战的经历深埋心底,从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着他荣誉的军功章和奖状,都被他放在一个皮箱里,连家人都不让随意触碰。直到1986年,村里组织大家看《上甘岭》,邹习祥那段记忆被唤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问:“电影里怎么没有我?”不过并没有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1993年3月,71岁的邹习祥与世长辞,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布自己志愿军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儿女们收拾遗物,恐怕老人的这段传奇经历就此淹没在 历史 长河中。乡亲们得知内情后也感叹不已:“ 原来我们身边隐居着一位大英雄,他怎么一直都不介绍呢?藏得太深了! ”
邹习祥的儿子也感慨道:“父亲从未和我们提起他参军的经历,有时候突然说一句‘打枪?我打得很准哟’,没想到竟然说的是真的。”
如今,邹习祥的名字已被广为人知,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会永远存在于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世代传颂。至于他为何不愿透露身份,或许,他从未把功绩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华大地繁花盛开,英雄洒下的热血才不会白流。
⑽ 中国有一位当兵的在长途客车上被汽油烧伤的英雄叫什么名字的电影
我记得这是个真实事件,不是电影情节吧。我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的,是个访谈节目,那个人烧的挺严重的,你网络一下应该就有了,叫什么名字我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