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南海潮作者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南海潮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1-20 09:16:52

❶ 哪位作家的名字或者笔名叫做“长争”,70年代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往事!中国人》

张铮,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原名张乔夫。1923年出生,河北通州人。中学肄业,曾在中央航空公司当技工。1951年入香港长城影业公司任演员。曾在《女子公寓》、《锦上添花》、《屈原》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62年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南海潮》中扮演男主角。60年代参加长城影业公司的编导工作,与人联合导演《映山红》、《迷人的漩涡》等影片。后独立编导《新疆奇趣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纪录片。80年代曾在香港亚洲、丽的等电视台参与拍摄《新变色龙》、《怒剑鸣》、《IQ成熟时》等电视剧集。着有小说《万木春》,报导文学集《云南奇趣录》以及《往事·中国人》等。

参与影片:

一家两制 (1994)
危险的交易 (1990)
侨乡情 IN SEARCH OF ROOTS(1989)
残酷的情人 THE SAVAGE LOVER(1986)
飓风行动 HURRICANE OPERATION(1986)
异想天开 THE DAYDREAM(1986)
琴思 A PIANIST’S WILLING(1982)
新疆奇趣录 (1981)
小花 LITTLE FLOWER(1979)
云南奇趣录 (1979)
巴士奇遇结良缘 (1977)
屈原 (1975)
山村姐妹 (1965)
买牛、扒瓜园(河南曲剧、未发行)——扒瓜园(河南越调) (1965)
金鹰 (1964)
西施 (1964)
南海潮 (1962)
夜走骆驼岭 (1958)
迷人的假期 (1958)
鸣凤 (1955)
大地重光 (1950)
中华女儿 (1949)
不知是不是你要找到。因为笔名好像不是你说的

❷ 李少白的生平

1949年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时》、《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这是一部史料翔实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电影史书,于1963年问世,影响深远。此后,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
1978年后,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与着作《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响,梳理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体系完整规范,资料翔实,系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书籍。此外,李老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2006年7月编着《中国电影史》,系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2015年3月16日下午,着名中国电影史研究者、《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去世,享年84岁。

❸ 李少白的资料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❹ 陈残云的人物评价

着名作家陈残云逝世一周年到来之际,全面反映陈老艺术人生的《陈残云评传》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昨日,广东省作协、陈残云文学基金会、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在广州市广东大厦举行《陈残云评传》研讨会,缅怀这位描绘时代风云、书写人民情感的战士和作家。老同志林若、方苞、杨应彬及来自文艺界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陈残云是我省文艺界的着名前辈作家之一,他长期从事文艺事业,为繁荣我省文学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实践,紧密联系人民和社会。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文学和戏剧文学等众多领域,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小说《香飘四季》,散文《沙田水秀》、《珠江岸边》,电影《羊城暗哨》、《南海潮》等都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具备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老同志林若、方苞、杨应彬等都曾分别与陈残云一起共事过、一起战斗过。他们深情地回忆起陈残云为人为文的风格,认为他是战士、作家和多面手。他们说,陈老是一个真正的平民文学家、真正的人民文学家,他没有官气,没有高高在上的文人气,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生活,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写出了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
参加研讨会的评论家们认为,陈残云60多年的创作历程及其煌煌十卷文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宝贵财富,他的创作是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是珠江文学的典型代表。他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以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是广东出一流名家一流名作、建设文化大省的宝贵精神力量。
专家认为,以前国内有不少关于陈残云的研究文章和论着,但何楚熊教授的《陈残云评传》是最为翔实、最为全面的一本。这本专着把陈残云革命的一生与艺术的一生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紧紧抓住作家主体的丰富经历和作家作品的艺术品格两条线索,化繁为简地梳理了陈老的复杂人生,并对其创作历程、创作动机、艺术成就、作品影响等作了很有个性、很有创见的阐述。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陈残云及其作品、了解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陈老的人格力量和一个作家的成功之路。
专家们在研讨中也指出,文艺理论界对陈残云创作的研究还很不够,他的创作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广东的文学界和评论界应共同努力,对陈残云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多作研究,进一步确认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广东理论界应对珠江文学(岭南文学)的艺术内涵和风格特色多作研究,确认珠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

❺ 刘继忠的演戏生涯

闪闪的红星中椿伢子
刘继忠祖籍天津 宝坻,和相声演员马季,电影演员里坡,作家浩然是同乡。1960年6月,他出生于北京。1973年,还是小学生的他和同班同学兼好朋友英达都是学校里的文艺活跃分子。后来,八一厂演员师伟挑中刘继忠扮演《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潘冬子的童年玩伴椿伢子,从而使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剧组的儿童演员。而英达却在此时转学了,因此痛失了一次成名的机会。和聪明伶俐的冬子比起来,椿伢子是个有点丑,有点迟钝,但是很可爱的角色。大家一定还记得他的那些经典台词吧?“比······比他大”“叫我当土豪,叫我当坏蛋,我才不干呢!”为了把两个人区分开来,师伟还让化妆师用锅灰把伢子的脸涂黑些。(如果看过他后来拍的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他没有那么丑的)。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一经上映便获得巨大成功,两位小演员,祝新运和刘继忠也开始了演艺生涯。那段时间,祝新运被派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刘继忠则马不停蹄地进了《激战无名川》剧组,扮演了主人公郭铁的少年时代。
黄河少年中的赵志燕
《黄河少年》中的赵志燕。1975年,长影《黄河少年》剧组决定临时换将,让刘继忠替代原先的人选吴若甫,出演主人公赵志燕。这一变动,令吴若甫第一次尝到人生的挫折,也让他晚成名了将近30年。虽然是第一次当主角,刘继忠却超水平发挥,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黄河边上的抗日小英雄形象。他那高超的游泳技术和骑马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影片结尾那段精彩的骑马打枪镜头更令人难忘。许多看过的人都认为这部电影的战斗场面比《闪闪的红星》多,看起来更过瘾。但是《闪闪的红星》光芒太强了,盖过了当时所有的儿童电影。
其他
1976年,刘继忠在电影《反击》中扮演主人公江涛的童年时代。这部电影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从未公开上映过。
1977年,刘继忠在根据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渔岛怒潮》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扮演了渔家少年英雄王海生。这是他非常成功的一次演出。他的表演非常到位,不温不火,立体化地表现了海生多方面的性格。他既是个会闹情绪,耍小脾气的孩子,又是一个面对敌人酷刑,坚贞不屈的英雄。这里有一个贴子介绍得比较详细。
1979年,刘继忠在《蒙根花》中扮演一个蒙古王爷府里的汉族小奴隶。
1980年刘继忠开始以成年人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这一年他在八一厂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单本剧《考场》中扮演主要角色马瑞生。同年,他在《今夜星光灿烂》中饰演通讯员小郭。这是他成年之后最成功的演出。在片中,小郭是个爱开玩笑,又喜欢玩鸟的大孩子,但是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勇猛的战士,他勇敢地和敌人的坦克搏斗,最后炸毁了坦克,自己也光荣牺牲。导演在处理人物的牺牲时很唯美。这部电影在当时曾轰动一时,也因为艺术上有新的探索而引起很大争论。

1981年,他在《解放石家庄》中扮演了小战士孙永,虽然戏份不多,却让人难忘。在那个年代的电影中,英雄人物牺牲前都要罗里罗嗦讲很多话,还要看红旗,交党费,没完没了。而这部电影中,导演在处理孙永牺牲时却不落俗套:背景是黑色的天幕,熊熊的烈火,孙永面容平静地倒在连长怀中。这样无声的处理反而产生强大的震撼力。许多年以后,大家可能记不得片中的其它人物了,但是都会记得这个鲜明的形象。
1982年是刘继忠非常繁忙的一年,除了在《天山行》和《最后一个军礼》中客串通讯员外,还在反映复员军人回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影片《布谷催春》中扮演男二号——农村青年虎子。这部电影因为紧随当时的形势,获得了当年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
1983年,刘继忠主演了他成年以后的第一部电影——反映警校学员生活的《预备警官》。这是老一辈电影演员蒋锐(演过《鸡毛信》和《南海潮》等许多老电影)编导的作品。在片中他扮演的主人公侯光是个自由散漫,浑身毛病的学员,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终于成为一名以鲜血捍卫国徽尊严的缉私英雄。由于剧本本身的缺陷和当时创作的局限,这部电影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1985年,刘继忠和其它二十几名当红的青春偶像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明星班,开始系统学习电影理论知识。1987年他以《演员与角色的对话》为论文毕业。这是颇有争议的一班。他们的毕业作品《鸳鸯楼》遭到恶评。有人说他们上学前都是优秀演员,毕业了反而不会演戏了。更尴尬的是,在他们入学前,中国电影还是处于繁盛时期,毕业时,却开始滑坡了。他们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毕业后,这批学员出国的出国,改行的改行,如今只有少数几位仍然活跃在影视圈。19年之后,2004年的五四青年节,央视《流金岁月》节目为这班学员办了聚会活动,人到中年的他们为这些年的沧桑感慨不已。
2002年,天津宝坻成为经济开发区。为了宣传宝坻,春节期间,天津电视台拍摄了《故土名人专访》节目,其中一个小节是专访刘继忠的。这一年,他还在根据聊斋改编的22集电视连续剧《人鬼情缘》中扮演了宁采臣的同窗桑子明,一个经不住美色诱惑,被厉鬼吸血害死的书生。同年六一,他和祝新运上了《流金岁月》节目,讲述了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的趣闻。八一建军节时,他和祝新运参加了庆祝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50周年晚会《今夜红星灿烂》,并表演了诗朗诵《永做党的好孩子》。2002年11月28日,他和祝新运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江西萍乡慰问演出。回到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的外景地,他们两人触景生情,为当地乡亲再次演唱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
2003年1月21日,他和祝新运参加了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同年,他还演出了情景喜剧《老威的X计划》,在第13集到16集中扮演警察。2003年8月30日,他为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优秀儿童演员奖颁奖。
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为暑假里的小朋友举办“少年英雄电影展播月”,作为童星代表,刘继忠有3部作品入选,《闪闪的红星》、《黄河少年》和《渔岛怒潮》,是所有童星中入选作品最多的。
2004年7月31日22时42分,央视7套《国防时空》栏目播出了“八一”特别节目——大型军事益智节目《走进军旅电影传奇》。祝新运和刘继忠分率红军蓝军两队人马,以电影知识竞赛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八一电影制片厂,感知52年的军旅电影传奇,领略人民解放军77年风雨征程。
2004年9月,央视重点剧目——表现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电视剧《我们都是好朋友》开拍。据悉,祝新运和刘继忠将继《闪闪的红星》之后再度合作,在此剧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名为霞光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投资机构决定把《闪闪的红星》改编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还邀请祝新运做导演,并且在网上公开招考小演员,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最后却无疾而终。剧本据说黄了,因为改编太大,还给潘冬子弄出了个小女朋友,让大家接受不了。今天的人们改编红色经典还是以商业利益为主,如果不加些低俗的佐料,收视率就无法上去。不过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不能容忍新一代的编导这样糟蹋他们心目中神圣无比的红色经典。

❻ 陈残云的艺术生涯

陈残云,中国电影剧作家。1914年生于广州。家境贫寒,在亲属的资助下上了学。后来又到香港当了几年伙计。19岁时,他写了一篇短文《一个青年的苦恼》在《大光报》上发表。1935年,他入广州大学读书,出版诗集《铁蹄下的歌手》,还参加了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诗歌组的文化运动,担任《中国诗坛》的编辑工作。1940年他到广西桂林逸仙中学任教,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10月,他经夏衍介绍赴新加坡,后从马来西亚经泰国等地辗转回国,1944年后,他担任了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队队长,广西梧州大坡山李济琛部队当政工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风沙的城》,还与司马文森合编《文艺生活》。不久,他被迫逃到香港,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这期间,写出了电影剧本《珠江泪》,后拍成电影,该片在当时打破了粤语片卖座率最高纪录。1950年,《珠江泪》获得国家的荣誉奖,在香港期间,他与别人在《大公报》上合编《青年周刊》,与章泯合编《电影周刊》,还完成两部中篇小说《南洋伯还乡》、《新生群》,并在一家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室主任。
1946年,到香港教书,期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珠江泪》,于1950年获国家荣誉奖,从此涉及影坛。在香港期间,与章泯合编《电影周刊》,并在一家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室主任。1954年,在广州公安局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写出电影文学剧本《羊城暗哨》。在这之前,还与李英敏合作,写出电影剧本《椰林曲》,由上影拍摄。1963年,与蔡楚生、王为一合编电影剧本《南海潮》。电影拍成后,引起轰动。1964年,写了大型纪录片剧本《并肩前进》。1966年,发表电影剧本《故乡情》,并与电影导演方荧一道,将《香飘四季》改编成电影剧本。随后,《故乡情》和《香飘四季》均已投入拍摄,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夭折。1977年,与黄宁婴、望江南合编九场粤剧《粤海忠魂》,该剧公演二百余场,受到广泛好评。1979年,以陶铸一家的遭遇为题材,创作了电影剧本《雪夜》。
广州解放后,他任华南文学艺术学院秘书长,1953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文联副主席及对外友好协会广东分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他到宝安任县委副书记,后又在广州公安局任办公室副主任,这期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羊城暗哨》,后被搬上银幕。由于陈残云深入生活,与公安人员共同审讯罪犯,因此他写出的作品真实、感人。1963年,他与蔡楚生,王为一合编了电影剧本《南海潮》,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1964年,他写了大型纪录片剧本《并肩前进(纪录片)》。1966年,他写了电影剧本《故乡情》,还完成了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之后,又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七十年代末,他与人合作编写了粤剧《粤海忠魂》,创作了《雪夜》等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