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林则徐》故事,美军上尉演鸦片商人,赵丹被骂神经病,还有什么
对于着名影星赵丹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小有争议,有人说他是戏疯子,有人说他是“戏霸”,有人赞扬他演技精湛,也有人吐槽他用力过猛。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有道理,因为本身就有一部电影能集合赵丹身上的所有特点,那就是普遍认为的赵丹电影的巅峰之作《林则徐》。
本文说一说这部电影背后的一些故事。
一、被冤枉的豫堃
《林则徐》的原始剧本是由两部作品结合在一起的,一部是上影厂选中的《鸦片战争》,另一部是北影厂选中的《林则徐》,前者偏重战争和剧情,后者偏重人物塑造,最后北影厂听说上影厂在搞这个题材,就将《林则徐》剧本连作者一起转送上影厂。
上影厂经过商讨,最终决定以北影厂的《林则徐》剧本为核心,揉进去上影厂的《鸦片战争》拍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导演由郑君里担任,主演则选用赵丹,该片将是一部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
在剧本商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文艺界正在批评电影中的中间路线人物,而原剧本中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除了面对洋人之外在国内并没有太大阻力,这显然不符合当年电影艺术创作中关于用对立冲突塑造人物的理念。
为此,剧组将历史上的海关监督豫堃给黑化了,豫堃就是片中被林则徐软硬兼施要了三十万两银子的豫监督,剧组将他设计成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对立面人物,其形象和台词风格也随之改变,演员则启用了在《南征北战》中饰演李军长的阳华。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海关监督豫堃是林则徐禁烟的铁杆支持者,在虎门销烟中一直冲在最前面,把他黑化的原因是他的名气不大,不会在史学界引起太大的波澜。
黑化豫堃和《甲午风云》中被黑化的刘步蟾性质不同,刘步蟾是因为史学界研究不够,豫堃则干脆是剧组有意选中的,本文在此也算为豫堃大人正一次名吧。
不管历史真相的话,阳华的表演肯定是一流的,不知大家是否会感到电影中的豫堃有些面熟,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着名动画片《渔童》里的那位县官,就是阳华给配音的,而且笔者估计也许那个县官的形象也参考了《林则徐》里的豫堃。
可怜的豫堃大人啊。
二、美军上尉演鸦片商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很多电影里的外国人都是找的少数民族演员,比如《海鹰》里的美军舰队司令就是,还有一些是依靠外表化妆,比如《上甘岭》里的美军士兵的大鼻子全是用硬纸壳粘在脸上的。
而在电影《林则徐》中有一位看上去无论如何不像化妆也不像少数民族的演员,就是饰演鸦片商人颠地的那位。
这位演员叫谭宁邦,是一位地道美国人,英文名叫杰拉尔德·坦纳鲍姆,出生于1916年,二战时加入美军服役,在担任军队报纸编辑时被授予上尉军衔。
二战结束后,谭宁邦从美军复员加入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并来到中国,1947年他回国前夕受聘加入中国福利基金会,还曾介绍美国着名学者阳早和寒春来到中国。
在工作之余,谭宁邦也发挥了他外国面孔的优势参演了一系列电影,其中最着名的是在电影《白求恩大夫》中饰演白求恩,在《停战以后》和《林则徐》中他则属于客串演出。
后来谭宁邦主要担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总干事,并在上海的几个大学里兼职教授美国文学,1972年他回到美国在大学里担任国际关系讲师,2001年谭宁邦病逝。
第三个是巅峰。
有一说一,笔者也认为赵丹在《林则徐》中有些地方的演技确实用力过猛,这是他的表演风格,比如林则徐在观战时禁不住像新兵蛋子一样高喊:打得好,打得好。这就不太符合他封疆大吏的身份和地位。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林则徐》中的赵丹不管是演技还是精气神,都可以称得上他的巅峰之作。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清朝名臣,他不仅能和洋人斗,也能在官场里纵横捭阖,这样的角色其实是很难把握的,赵丹完成得相当出色。
笔者认为,在林则徐被摘掉顶戴花翎这场戏中,赵丹的演技是教科书级的,是极具人性魅力和感染力的。
如果说赵丹在小人物上的代表作是《乌鸦与麻雀》的话,那么他在塑造大人物上的代表作无疑就是《林则徐》。
四、拍摄小花絮
《林则徐》中饰演道光帝的是导演高正,本来这个角色是属于该片另外一位导演岑范的,但岑范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家世还是推掉了。
岑范的叔曾祖父是清朝名将岑毓英,曾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他的叔祖父是国民党创始人之一的岑春煊,因此岑范有顾虑也是正常的,不过后来他表示还是后悔了。
片中有道光帝听京戏的桥段,这场戏似乎穿帮了,因为那时候京剧还没有形成呢。
《林则徐》中有几场战争场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英国的风帆战列舰和炮台对轰的画面。
这些风帆战列舰实际上都是模型,最大的四米多长,中间的三米多长,最小的一两米长,摆放在湖水里就像是一个舰队一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战列舰的细节部分也都是经过剧组美工精心打造的,再加上导演和摄像炉火纯青的镜头调度,整个战争场面就非常逼真,让观众根本看不出那是模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还是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故事片,而英国方面也为林则徐树立了蜡像作为纪念。这可能也在历史人物层面上印证了那句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林则徐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 林则徐有哪些电影
电影《林则徐》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岑范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
③ 电影林则徐中关天培的扮演者是谁
【邓楠】
演员表(以人物出场为序)
片中人 饰演者 片中人 饰演者
旻 宁 高 正 穆彰阿 夏 天
林则徐 赵 丹 琦 善 韩 非
豫 堃 阳 华 伍绍荣 梁 山
(特约)
关天培 邓 楠 韩肇庆 蒋 锐
麦 宽 温锡莹 阿宽嫂(阿妹)秦 怡
(特约)
邝东山 高 博 林 升 钱千里
④ 电影"林则徐"内容简介
电影"林则徐"剧情简介
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人民。清朝道光皇帝晏宁特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禁烟一事,遭到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的阻挠。他们暗中破坏,并密告英国大鸦片贩于颠地。林则徐到广州后,联合两广总督,共修海防,扣留英鸦片商船,收缴鸦片烟土,于虎门焚烟二万余箱。1840年5月。英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攻广州不进,移兵北上打天津,威胁北京。昏庸无能的道光帝惧怕英军入京,便以林则徐作为牺牲,以其禁烟不力为名,革职不用。另派琦善去广州,办理投降事宜。爱国将领关天培孤军抗英,不幸于虎门壮烈殉国。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新疆。英侵略军仍不满足,侵华战火四处蔓延,由沿海烧到内地。最后,广州三元里人民在渔民邝东山的领导下,开展了英勇的抗英斗争。
该片编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浩瀚的史料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剪裁和提炼,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描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推出林则徐这位“民沾其惠”“夷畏其威”的富有爱国心的封疆大吏的形象,展现了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广阔的历史画面,并在波澜壮阔的禁烟抗英斗争中,突出表现了三元里平英团的斗争,使影片形成了一种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该片的艺术成就,还在于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传统,追求民族特色。影片塑造人物时着意于意境的创造,在意境中烘托人物的感情。如林则徐江畔送别邓廷桢,就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借画面渲染人物惜别之情,那曲折茫远的江水,显然是与主人公身处逆境、壮志未酬而前程茫茫的心境相呼应的。当林则徐被革职后,影片成功地把人物的内心与外表小心境与环境。加以对比,以外界的极度寂静,衬托人物内心的万般激情,把剧情推向高潮。林则徐是着名演员赵丹创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国写意画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层次分明,张弛有致,将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现于银幕之上。此外,该片的美术和音乐,也都在民族风格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以及鲜活、洗练、韵味久长的抒情色彩。
⑤ 影片里有在海上划龙船的是什么电影好像是与林则徐有关
怒海侠盗
香港电影,
导 演:蒋国权
编 剧:邓家惠 乘风
演员表:
李元霸 饰演 张保仔
张学洁 饰演 林则徐
叶 童 饰演 郑一嫂
卢惠光 饰演 郭婆带
⑥ 那部电影里有黄飞鸿,肥猫他们给林则徐做大炮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雄豪杰之苏乞儿》。
电影导演:袁和平
电影演员:甄子丹、袁洁莹、吴孟达、李家声主演。
鸦片战争前夕,义侠黄飞鸿在广州联同民团协助钦差大臣林则徐查禁鸦片,无数烟馆被封,中外烟商纷纷向十苏乞儿二贝勒申诉。贝勒为保皇族利益,决定亲赴广州对付黄飞鸿,一挫林则徐的锐气。
武林好汉苏乞儿的女友戴懿德,刚从国外回来就遇到火莲教妖言惑众。戴懿德苦劝众人不要迷信下去,却遭到抵制。正巧在此的苏乞儿一时顽性大发,以巨型炮仗炸毁了太平鼓,却不料伤及无辜。黄飞鸿救死扶伤与苏乞儿理论,两人遂生误会。十二贝勒借机推波助澜,设下鸦片迷阵,使苏乞儿染上了毒瘾;又乘苏乞儿迷蒙之际,制造假象,使他误以为林则徐和黄飞鸿污辱了戴懿德。在贝勒的煽动下,苏乞儿欲行刺林大人,被黄飞鸿出手阻止,戴懿德戳穿了十二贝勒毒计,苏乞儿后悔不已。在师父和丐帮的协助下,苏乞儿开始戒毒。贝勒欲杀苏乞儿灭口,戴懿德冒死相救,师父惨遭毒手。
不久,林则徐被罢官。贝勒有恃无恐,大量输入鸦片。黄飞鸿率民团前去破坏,与贝勒展开了一场恶斗。黄飞鸿遭暗算受伤,危机之时,戒毒成功的苏乞儿赶到,两人联手将十二贝勒制服。
⑦ 林则徐这部电影有关资料
林则徐
《林则徐》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岑范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联合起来扣留中国鸦片船,于1839年在虎门把烟土全部焚烧的事情。《林则徐》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十部献礼影片之一。
中文名
林则徐
外文名
The Opium Wars
出品时间
1958年
出品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 演
郑君里
编 剧
吕宕,叶元
类 型
剧情
主 演
赵丹,岑范
上映时间
1958年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剧情简介编辑
电影《林则徐》
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将此事告之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
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刻采取行动,联合两广总督,加强海防,并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同时扣留可疑英国商船,收缴大量鸦片烟土;随后,林则徐亲自督导,将收缴的二万余箱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举动严重触动了英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他们遂于1840年5月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一直挥军北上打到天津,震慑北京。
道光帝昏庸无能,为讨好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不力为名将其职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广州,商量向英国投降。后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到新疆,但英帝国主义并不满足,将侵华的战火由沿海烧到内地,面对敌人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抗英斗争。
⑧ 电影林则徐的编剧是谁,导演是谁,主演是谁加我风云的编剧是谁,主演是谁
叶元;吕宕;郑君里;岑范;赵丹;叶楠;李默然
⑨ 老电影《林则徐》里的一段雷人情节,揭开清朝挨揍的奇葩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中国 历史 题材电影的发展史上,1959年由电影大师郑君里执导,着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主演的《林则徐》,堪称一部标杆力作。不过比起其震撼人心的剧情与公认“大师级”的表演来,影片里的一些剧情,也让好些 历史 票友们,看后连呼天雷滚滚,比如第18分钟的“试炮”桥段。
那一段的剧情是,在广州厉行禁烟的林则徐,担忧英国人侵略,于是在老将军关天培的陪同下,检查虎门炮台的火炮。在虎门炮台一门“大杀器”级别的火炮面前,林则徐好奇的问这炮是啥时候造的,只见白发苍苍的关天培老将军大臂一挥: 干隆四十六年,比我还大三岁呢!
可惜这大炮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宗师高手”,并非是越老越能打。林则徐下令试开一炮后,只见这干隆年间的“老炮”一声轰鸣,炮弹就如任贤齐的歌中所唱:“慢慢的爬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把林则徐等一干大清高官,瞬间看得心里哇凉……
如此桥段,也让好些“野史票友”们,看得愤愤不平: 都1840年鸦片战争前夜了,大清真的还在用干隆年间的炮?这会不会是刻意丑化“我大清”?
乍一看,《林则徐》的这段情节,似乎“过分了”。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造炮”这事儿,就是大清朝傲人的业绩。
与“大清弓马骑射取天下”的论调相反,当年清王朝能够得天下,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对火器特别是火炮技术,近乎不惜血本的开发建设。虽然宁远城头的重炮,让努尔哈赤吃了血亏。但当时的后金(清朝),也是十分记打。 皇太极即位后,就全力引进学习明王朝的重炮技术, 到了崇祯年间明清松锦血战时,清军炮兵无论火力还是数量,都已全面反杀明军。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就曾有痛苦哀叹:“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不久后清军入关,能够势如破竹,陆续击破李自成和南明等强敌,十分重要的本钱,也是“炮好”。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时,清王朝的“造炮”事业,更是到了高潮。就连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记》里,都把“康熙造炮”的典故代入进去,制造了一堆劲爆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末至康熙年间,中国的火炮研发,虽然一直在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红衣大炮”更堪称“整体技术引进”。 但当时的中国军工业,也有自己领先世界的独家优势:“铁芯铜体”技术。
何为“铁芯铜体”技术?就得先说说明清同时期的欧美国家, 一个公认的军工难题:成本高。 当时的西方列强,火炮技术强大不假,但冶炼技术却有限,铸炮通常只能用昂贵的青铜。以《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里的叹息:“1650年,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用青铜铸造”。昂贵的军工成本,也令火炮的装备规模受到限制。但放在中国,有“铁芯铜体”技术就好办了:明朝嘉靖年间时,中国工匠就发明了“复合层火炮制造技术”,双层体火炮内层是用熟铁制成,外层则铸以青铜或者生铁,是为“铁芯铜体”。这样既能防止火炮炸裂,增加使用寿命,更能以低成本迅速推广先进火炮。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明末至康熙年间,每当引进先进的外国火炮技术,中国工匠都能快速引进研发,迅速“改装”出大批价廉且战力凶悍的“国产炮”,就靠这“铁芯铜体”技术来消化。
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铁芯铜体”技术,就是大清军工的独家秘籍。 以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也瞪圆了眼睛,誓要学到这一技术。至今,在伦敦的伍尔利奇博物馆,依旧陈列英军缴获的两门清军火炮,其中一门是被剖开的,是因为当时英国人,特地把缴获的清朝火炮带回去研究,分析中国的复合炮管技术。以学者刘鸿亮等人的观点:“欧洲火器界有此工艺,却是19世纪50年代的事情了。”
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仅仅从军工技术来说,甚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西方都是有独家技术优势的。那是不是可以说,林则徐黑了“我大清”呢?答:真没黑!
虽然大清造炮,曾有悠久 历史 ,但鸦片战争前的清军火炮,其实比电影《林则徐》里还要烂太多——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并不是火炮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而是严重退化的问题。
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严重的文化专制, 特别是经过经过干隆时期,大规模的修撰《四库全书》运动后,类似《军器图说》的技术类典籍被焚毁,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制在内的各类兵书,比如《武备志》等书籍,也列为禁书。而火器铸造这种工艺,如果没有技术资料,只靠工匠传帮带的话,那很有可能关键技术导致退化乃至失传。
腐败问题,则是另一个心知肚明的原因, 别管“铁芯铜体”技术如何降成本,造炮毕竟是个高成本的事儿,对于经办官员们来说,那更是个充满油水的事儿。特别是从干隆年间起,清王朝的腐败越发严重,偷工减料也就成风。比如野史里“很红”的干隆年间名将福康安就曾叫苦:当时清军精锐八旗的枪炮,都常见生锈,刀矛等冷兵器,也质量问题严重,甚至“铸造不精,锋芒顿挫”。实在是辣眼睛。
那福康安是不是胡说?干隆皇帝的宝贝儿子嘉庆帝,就来了个“现身说法”:嘉庆四年,也就是干隆刚过世那年,当时搜乾嘉之交的白莲教战争是最激烈的时候,嘉庆皇帝愤然而雄起,决定集合全国的技术力量,对前朝一百六十门“神枢炮”加以改造,升级“新炮”收拾白莲教。 这些“神枢炮”,可是明朝为了抗倭造的炮, 也就是说二百多年前的炮了,结果改了以后,该炮的射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百步开外,降低到百步以内。这件事让嘉庆帝相当恼火,直接证明了当时的制炮技术,已经大为衰退,而火炮质量,自然比先朝低劣不少。
而放在老电影《林则徐》里,看到大清火炮不争气,林则徐也很淡定,不慌不忙拿出了欧洲火炮图纸,要大家依葫芦画瓢,照着图纸造新炮。 说实话,就算林则徐真拿出图纸来,以当时大清工匠的技术,再好的炮,也是造不出来啊。
以这个意义说,《林则徐》哪有丑化“我大清”,分明是“严重美化”。
事实上, 历史 上的林则徐,面对大清“烂炮”扎堆的问题,林则徐也是靠“密购西洋大铜炮”解决问题: 造啥啊,直接买吧。
再比如那位壮烈殉国的关天培,以《筹海初集》上记载,1835年,他其实就重金招募能工巧匠铸造新炮四十门,希望能增强虎门炮台的防御力。结果,在试放检验时,一共四十门,就炸了十门,还有5门新炮“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至是很多技术不仅是失传,甚至很多官员甚至是闻所未闻。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陕西凤翔县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左宗棠闻讯前去考察后,当时此类开花弹非常罕见,他不禁感慨万千,叹道: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其实,大清山穷水尽时,清朝的那些糊涂官员们,真的动过用明朝的炮拯救大清的念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大学士瑞麟想到一个好主意:“当年施琅收复台湾时,缴获的郑成功的炮,不还都在仓库里嘛。那炮既然能打荷兰人,那现在肯定也能打英国人法国人呀!” 大难临头,大清朝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想靠两百年前大明朝的火炮来救命,真是让人又可气又可笑。
平心而论,同时期的欧洲在17世纪——19世纪初期,火炮的总体性能没有太大变化,改变的也仅仅是编制、射击技术和机动性的改进,火炮威力本身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但清朝火炮这二百年却是“越造越臭”,一个是不断的前进,量变最终质变,另一个确是不断下滑。 老大帝国总是在虚妄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念头中沾沾自喜,最终品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滋味。
参考资料:刘鸿亮 孙淑云 张治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双层体铁炮技术的问题研究》、刘鸿亮 张建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兴衰的问题研究》、子繇《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黄一农《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李湖光《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等
屈辱的使团,忠贞的使者,明末最后的脊梁——左懋第
谁说只有戚继光能抗倭?刘江一战消灭2000倭寇,保大明百年太平
⑩ 《林则徐》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哪一年拍摄
你好!
《林则徐》,电影名,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8年,着名导演郑君里、岑范执导,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主演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