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滑鼠旁邊總是出現光碟一樣的東西(20)
滑鼠游標旁出現光碟,是表示正在讀取數據。你播放出現的問題,是擇盤引起的。擇盤的原因有就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光碟機。光碟機的問題多半是如下:光頭不幹凈或損壞、激光功率下降或散焦、糾錯能力差、解碼板有故障、數據線或電源線斷線或接觸不良等。任一有問題,都可能造成不讀碟或擇碟。二、光碟。如:碟子質量問題(包括空白碟的質量和刻錄的質量以及盤面是否損傷等),碟子變形、碟子的格式問題等。有些碟子是有區域限制的。建議:找幾張好點的、可以正常讀取的碟子來試,如果都不能讀取,就可以排除光碟問題;如果有些可以讀取,就是光碟機擇碟。如果用清潔盤進行清潔後沒有效果,可能是就是光頭老化或壞了。可以將就用,要不換光頭或換新機。一般來說,光碟的問題居多。
補充:沒有光碟系統有時候也會循跡。在循跡完後小光碟會自動消失。
② 跪求 散焦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eVEU0X-XfeJIjuZKHHY4BA
散焦》是由eoffreyOrthwein與AndrewSullivan聯合執導,麥卡·夢露主演的科幻電影,於2017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一次浪漫的冰島之旅中,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發現地球上的人類都消失了的故事。
③ 用繪聲繪影刻錄電影(視頻)光碟,為什麼不能播放
光碟無法讀取:這種情況是「擇盤」。不可能一台播放設備(如光碟機、刻錄機、DVD機等)可以讀取任何光碟,也不可能一張光碟可以在任何播放設備上讀取。
一方面,由於播放設備的新舊程度、生產廠家、質量、使用頻繁程度都不同,每一台播放設備的讀盤能力都不同,也就是常說的「糾錯能力」不同。同一張光碟,在不同的播放設備上讀取,會有不同的結果:有的可以讀取,有的讀取困難;有的不能讀取。讀取困難和不能讀取的播放設備就屬於「擇盤」現象。另一方面,每張光碟的質量也不相同,在不同的播放設備上讀取的結果也就不同。同一張光碟,在糾錯能力強的播放設備上可以正常讀取,但在糾錯能力差的播放設備上就會讀取困難或不能讀取。
遇到擇盤時,要從兩方面找原因。一、播放設備:問題多半是如下:設備不支持光碟的格式、光頭不幹凈或損壞、激光功率下降或散焦、糾錯能力差、解碼板有故障、數據線或電源線斷線或接觸不良等。任一有問題,都可能造成不讀碟或擇碟。二、光碟。如:光碟質量問題(包括空白碟的質量和刻錄的質量以及盤面是否損傷等),光碟變形、劃傷、有污物、光碟的格式、區域限制問題等。
解決的辦法:在確認光碟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可以先用清潔盤對光頭進行清潔,排除光頭臟了的原因。如果無效,可能是就是光頭老化或壞了。這在較老的播放設備上時有發生。這種播放設備可以將就用,實在不行只能換光頭或換新機。
④ 顯示器顏色發黑
如果將亮度和對比度都調高還不能解決
有兩種可能
1 顯像管老化(可能性較大,現象與解決方法
顯示器老化的主要表象是:1.圖像的對比度、亮度調到最高都很暗;2.圖像散焦;3.圖像偏色。它與管座發霉的故障有共同點,都有圖像散焦的現象,但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是老化的顯示器圖像散焦不會隨時間增加而變清楚。
老化的顯示器可以拆開外殼,調整行輸出變壓器(俗稱高壓包)上的FOCUS (聚焦極電位器)和Screen(加速極電位器)。Focus可以調整好清晰度,而Screen可以調高亮度,但要適量,以最高亮度不出現回掃線為宜,即屏幕上不出現多條白色的斜條紋。
以上打開顯示器外殼才能維修的方法適合動手能力強和有電子技術知識的DIYer們,如果你的顯示器出現上述故障不能自己解決,最好送修專門的維修店。
2 電路板故障(據我推斷,有可能是由於副亮度電位器內部被氧化或者內部臟污引發接觸不良造成的)
希望能幫助你
⑤ 我的電腦看電影時一會清晰一會模糊是怎麼回事
從原理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聚焦電路,也有可能是散熱不良造成的。首先是由於聚焦電路設計有問題,造成長時間使用之後無法保證其正常工作,造成圖像模糊;其次呢,由於散熱不良,造成行管太熱,形成輸出功率損耗,接著影響到高壓的輸出和加速級電壓輸出不夠,從而影響到聚焦電路的正常工作。其實還是聚焦電路的問題。
可能用的時間很久了吧?
⑥ 想學習拍攝微電影。推薦一下可以拍攝的好的攝像機,但又不要太貴
價錢在1W到1W5左右的,有1000C和1500C,這兩款是入門級的肩抗機。
價格3W左右的有Z5C和EX1R,這兩款是廣播級的手持機。
再就是高清DV機了,sony 的HDR系列的、
用單反拍微電影也不是不可以,單反雖然在像素上可以達到更高,但是單反的快門速度跟不上,也就會照成畫面質量下降,下降大約三分之二,這是Sony公司的工作人員在sony攝像機的展會上所講的。還有就在拍動態鏡頭的時候容易出現散焦等問題。
⑦ 陳果電影的藝術特色
陳果之前的作品描敘對象主要以社會底層或者一些被遺忘的組成的群體,拍攝以手提攝影機。他很喜歡使用的過期的電影膠卷,大概是能夠達到他所追求的效果吧。而且他的電影成本很低,像《香港製造》僅僅是50萬,而且票房是200多萬(獲獎前),所以也算是能賺錢的了。
他的鏡頭比較灰暗,而且來回晃動,似乎是一個夢,或者是一個人喝醉了的感覺。
⑧ 什麼是彗星
中文名稱:彗星 英文名稱:comet 其他名稱:掃帚星 定義:當靠近太陽時能夠較長時間大量揮發氣體和塵埃的一種小天體。 應用學科:天文學(一級學科);太陽系(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彗星(Comet),中文俗稱「掃把星」,是太陽系中小天體之一類。由冰凍物質和塵埃組成。當它靠近太陽時即為可見。太陽的熱使彗星物質蒸發,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
目錄
彗星介紹
觀測彗星
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結構
彗尾的產生
彗星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故鄉
觀測
觀測方法
彗星的性質
彗星與生命
彗星的命名規則
和隕石、流星的關系
永久編號周期彗星
最亮的彗星列表
彗星劇本
同名電影
彗星瀏覽器基本介紹
軟體特點
彗星介紹
觀測彗星
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結構
彗尾的產生
彗星的起源 太陽系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故鄉
觀測
觀測方法
彗星的性質彗星與生命彗星的命名規則和隕石、流星的關系永久編號周期彗星最亮的彗星列表彗星劇本同名電影彗星瀏覽器
基本介紹 軟體特點展開 編輯本段彗星介紹
彗星
彗星是星際間物質,英文是Comet,是由希臘文演變而來的,意思是「尾巴」或「毛發」,也有『長發星』的含義。而中文的「彗」字,則是「掃帚」的意思。在《天文略論》這本書中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掃把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
編輯本段觀測彗星
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范圍之內。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彗星屬於太陽系 小天體。 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1],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科學家看到若干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線。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科學家估計一般接近太陽距離只有幾個天文單位的彗星將在幾千年內瓦解。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復雜的心情,注視著夜空中這顆拖著長尾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綉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飢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編輯本段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 彗星
橢圓軌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兩種軌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頭和彗尾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有的還有彗雲。並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發、彗尾等結構。我國古代對於彗星的形態已很有研究,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帛書上就畫有29幅彗星圖。在晉書「天文志」上清楚地說明彗星不會發光,系因反射太陽光而為我們所見,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陽。彗星的體形龐大,但其質量卻小得可憐,就連大彗星的質量也不到地球的萬分之一。由於彗星是由冰凍著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的,在遠離太陽時,它只是個雲霧狀的小斑點;而在靠近太陽時,因凝固體的蒸發、氣化、膨脹、噴發,它就產生了彗尾。彗尾體積極大,可長達上億千米。它形狀各異,有的還不止一條,一般總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陽彗尾就越長。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但目前觀測到的僅約有1600顆。 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很不相同,它是極扁的橢圓,有些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軌道為拋物線或雙曲線的彗星,終生只能接近太陽一次,而一旦離去,就會永不復返,稱為非周期彗星,這類彗星或許原本就不是太陽系成員,它們只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過客,無意中闖進了太陽系,而後又義無反顧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處。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繞太陽公轉周期短於200年)和長周期(繞太陽公轉周期超過200年)彗星。 目前,已經計算出600多顆彗星的軌道。彗星的軌道可能會受到行星的影響,產生變化。當彗星受行星影響而加速時,它的軌道將變扁,甚至成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從而使這顆彗星脫離太陽系;當彗星減速時,軌道的偏心率將變小,從而使長周期彗星變為短周期彗星,甚至從非周期彗星變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獲」。
編輯本段彗星的結構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彗星的質量非常小, 絕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臟雪球」! 一般彗星是由彗頭和彗尾兩大部分組成。 彗頭又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後來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對彗星近距離的探測,又發現有的彗星在彗發的外面被一層由氫原子組成的巨雲所包圍,人們稱為「彗雲」或「氫雲」。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彗頭實際是由彗核、彗發和彗雲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質、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認為是固體,由石塊、鐵、塵埃及氨、甲烷、冰塊組成。彗核直徑很小,有幾公里至十幾公里,最小的只有幾百米。 彗發:是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星球狀的霧狀物。半徑可達幾十萬公里,平均密度小於地球大氣密度的十億億分之一(約1克/立方厘米)。通過光譜和射電觀測發現,彗發中氣體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氫、羥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納等,還發現有比較復雜的氰化氫(HCN)和甲基氰(CH3CN)等化合物。這些氣體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從中心向外流出。 彗雲:在彗發外由氫原子組成的雲,人們又稱為氫雲。直徑可達100萬—1000萬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沒有彗雲。 根據彗頭的形狀和組成特點,可分為「無發彗頭」、球莖形彗頭、錨狀彗頭等等。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陽大約3億公里(2個天文單位)開始出現,逐漸由小變大變長。當彗星過近日點(即彗星走到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後遠離太陽時,彗尾又逐漸變小,直至沒有。彗尾的方向一般總是背著太陽延伸的,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尾是拖在後邊,當彗星離開太陽遠走時,彗尾又成為前導。彗尾的體積很大,但物質卻很稀薄。彗尾的長度、寬度也有很大差別,一般彗尾長在1000萬至1.5億千米之間,有的長得讓人吃驚,可以橫過半個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長達3.2億千米,可以從太陽伸到火星軌道。一般彗尾寬在6000至8000千米之間,最寬達2400萬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根據彗尾的形狀和受太陽斥力的大小,彗尾分為二大類。一類為「離子彗尾」由離子氣體組成,如一氧化碳、氫、二氧化碳、碳、氫基和其他電離的分子。這類彗尾比較直,細而長,因此又稱為「氣體彗尾」或Ⅰ型彗尾。另一類為「塵埃彗尾」,是由微塵組成,呈黃色,是在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下推斥微塵而形成。彗尾是彎曲的,彎曲較大,較寬的又稱為Ⅱ型彗尾;彎曲程序最大,又短又寬的又稱為Ⅲ型彗尾。此外還有一種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陽系方向延伸的扇狀或長釘狀。一般一顆彗有兩條以上的不同類型彗尾。
編輯本段彗尾的產生
彗尾被認為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4個聯合的效應將它從彗星上吹出: (1)當氣體和伴生的塵埃從彗核上蒸發時所得到的初始動量。 (2)陽光的輻射壓將塵埃推離太陽。 (3)太陽風將帶電粒子吹離太陽。 (4)朝向太陽的萬有引力吸力。 這些效應的相互作用使每個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樣。當然,物質蒸發到彗發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質。有時以爆發的方式出現,比拉彗星就是那樣;1846年它通過太陽時破裂成兩個,1852年那次通過以後就全部消失。
編輯本段彗星的起源
除了一些周期性的彗星外,不斷有開放式或封閉式軌道的新彗星造訪內太陽系。新彗星來自何處?這個問題就要從太陽系的形成談起了。
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的前身,是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一大團雲氣,在46億年前,這團雲氣或許受到超新星爆炸震波的壓縮,開始緩慢旋轉與陷縮成盤狀,圓盤的中心是年輕的太陽。盤面的雲氣顆粒相互碰撞,有相當比率的物質凝結成為行星與它們的衛星,另有部份殘存的雲氣物質凝結成彗星。 當太陽系還很年輕時,彗星可能隨處可見,這些彗星常與初形成的行星相撞,對年輕行星的成長與演化,有很深遠的影響。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是與年輕地球相撞的許多彗星之遺產,而這些水,後來更孕育了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生命。 太陽系形成後的四十多億年中,靠近太陽系中心區域的彗星,或與太陽、行星和衛星相撞,或受太陽輻射的蒸發,己消失迨盡,我們現在所見的彗星應來自太陽系的邊緣。如假設殘存在太陽系外圍的彗星物質,歷經數十億年未變,則研究這些彗星,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原始化學組成與狀態。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個未解之謎。有人提出,在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特大彗星區,那裡約有1000億顆彗星,叫奧爾特雲,由於受到其它恆星引力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又由於木星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陽系,另一些被「捕獲」成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認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彗星是在太陽系的邊遠地區形成的;甚至有人認為彗星是太陽系外的來客。因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著,必然有某種產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發生的一種方式是在離太陽105天文單位的半徑上儲藏有幾十億顆以各種可能方向繞太陽作軌道運動的彗星群。這個概念得到觀測的支持,觀測到非周期彗星以隨機的方向沿著非常長的橢圓形軌道接近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過路的恆星給予的輕微引力,可以擾亂遙遠彗星的軌道,直至它的近日點的距離變成小於幾個天文單位。當彗星隨後進入太陽系時,太陽系內的各行星的萬有引力的吸力能把這個非周期彗星轉變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將存在幾千年)。另一方面,這些力可將它完全從彗星雲里拋出。如果這說法正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一千顆左右的彗星記錄只不過 彗星
是巨大彗星雲中很少一部分樣本,這種雲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與個別恆星相聯系的這種彗星雲可能遍及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內。迄今還沒有找到一種方法來探測可能與太陽結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說那些與其他恆星結成一套的彗星雲了。彗星雲的總質量還不清楚,不只是彗星總數很難確定,即使單個彗星的質量也很不確定。估計彗星雲的質量在10-13至10-3地球質量之間。
彗星的故鄉
現在廣為天文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認為,太陽系大家族包括八大行星與外圍的柯伊伯帶與歐特雲。長周期彗星可能來至歐特雲(Oort cloud)而短周期彗星可能來自柯伊伯帶(Kuiper Belt;凱伯帶)。 歐特雲理論(Oort cloud theory):在195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Jan Oort提出在距離太陽30,000 AU到一光年之間的球殼狀地帶,有數以萬億計的彗星存在,這些彗星是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有些歐特彗星偶而受到"路過"的星體的影響,或彼此間的碰撞,離開了原來的軌道。大多數的離軌彗星,從未 彗星
進入用大型望遠鏡可偵測的距離。只有少數彗星,以各式各樣的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不過到目前為止,歐特雲理論僅是假設,尚無直接的觀測證據。 柯伊伯帶(Kuiper Belt):歐特雲理論可以合理的解釋,長周期彗星的來源和這些彗星與黃道面夾角的隨意性。但短周彗星的軌道在太陽系行星的軌道面上,歐特雲理論無法合理解答短周期彗星的起源。 1951年,美國天文學家Gerard Kuiper提議在距離太陽30到100 AU之間有一柯伊伯帶(或稱為凱伯帶) ,帶上有許多繞行太陽的冰體,這些冰體的軌道面與行星相似,偶而有些柯伊伯帶物體受到外行星的重力擾動與牽引,而向太陽的方向運行,在越過海王星的軌道時,更進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響,而進入內太陽系成為短周期彗星。 天文學家David Jewitt與Jane Luu自1988年起,以能偵測極昏暗物體的高靈敏度電子攝影機,尋找柯伊伯帶物體。他們在1992年找到第一個這類物體(1992 QB1),1992 QB1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3AU,而公轉的周期為291年。柯伊伯帶天體又常被稱為是海王星外天體(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自1992年至2002年10月為止,陸續又發現了600多個柯伊伯帶天體(最新的列表可參見MPC的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在現階段,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冥衛一和海衛一,可能都是進入太陽系內部的柯伊伯帶天體,而最近發現的瓜奧瓦(Quaoar),其大小約有冥王星的一半。
編輯本段觀測
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范圍之內。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彗星屬於太陽系 小天體。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 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科學家看到若干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線。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科學家估計一般接近太陽距離只有幾個天文單位的彗星將在幾千年內瓦解。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復雜的心情,注視著夜空中這顆拖著長尾 彗星
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綉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飢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編輯本段觀測方法
彗星的目視觀測是青少年業余愛好者的主要觀測項目,其方法筒單易做,經費少,大多數的業余觀測者都能進行,而且也為部分專業觀測者所運用。盡管現在的照相觀測已較普遍,但由於歷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顆彗星目視觀測資料,因此,目視觀測資料可同以前的聯系起來,保持目視觀測的連續性,並能很直觀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狀態,這對研究彗星演化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國際彗星界的重視。 目視觀測有彗星的亮度估計、彗發的大小和強度測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繪等幾方面的內容。 彗星的亮度估計 彗星需要測光的有三個部分:核、彗頭和彗尾。由於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纖維狀,對它測光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彗尾測光不作為常規觀測項目。通常所謂彗星測光是測量彗星頭部(即總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頭中心部分凝結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測光相對來說要困難些。另外,我們所指的彗星測光不僅是測量它的光度,記錄測量時刻,而且要密切監視彗星亮度變化,記下突變時刻,所有這些資料對核性質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估計彗星亮度的幾種方法: 1、博勃羅尼科夫方法(B法) 使用這個方法時,觀測者先要選擇幾個鄰近彗星的比較星(有一些比彗星亮,有些比彗里暗)。然後按下面步驟: (A)調節望遠鏡的焦距,使恆星和彗星有類似的視大小(即恆星不在望遠鏡的焦平面上,成焦外像,稱散焦)。 (B)來回調節焦距,在一對較亮和較暗恆星之間內插彗星星等(內插方法見莫里斯方法)。 (C)在幾對比較星之間,重復第二步。 (D)取第二和第三步測量的平均值,記錄到0.1星等。 2、西奇威克方法(S法) 當彗星太暗,用散焦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使用此法。 (A)熟記在焦平面上彗發的「平均」亮度(需要經常實踐,這個「平均」亮度可能對不同觀測者是不完全一樣的)。 (B)對一個比較星進行散焦,使其視大小同於對焦的彗星。 (C)比較散焦恆星的表面亮度和記住的對焦的彗發的平均亮度。 (D)重復第二和第三步,一直到一顆相配的比較星找到,或對彗發講,一種合理的內插能進行。 3、莫里斯方法(M法) 彗星
這個方法主要是把適中的散焦彗量直徑同一個散焦的恆星相比較。它是前面兩種方法的綜合。 (A)散焦彗星頭部,使其近似有均勻的表面亮度。 (B)記住第一步得到的彗星星像。 (C)把彗星星像大小同在焦距外的比較星進行比較,這些比較星比起彗星更為散焦。 (D)比較散焦恆星和記住的彗星星像表面亮度,估計彗星星等。 (E)重復第一步至第四步,直到能估計出一個近似到0.1星等的彗星亮度。 另外,還有拜爾(Bayer)方法,由於利用這個方法很困難,以及此法對天空背景亮度非常靈敏,目前一般不使用它來估計彗星的亮度了。 當一個彗星的目視星等是在兩比較星之間時,可用如下的內插方法。估計彗星亮度同較亮恆星亮度之差數,以兩比較量的星等差的1/10級差來表示。用比較星星等之差乘上這個差數,再把這個乘積加上較亮星的星等,四舍五人,就可得到彗星的目視星等。例如,比較星A和B的星等分別是7.5和8.2,其星等差8.2-7.5=0.7。若彗星亮度在A和B之間,差數約為6X1/10,於是估計的彗星星等為:0.6X0.7+7.5=0.42+7.5=7.92,約等於7.9。 應用上面三種方法估計彗星星等時,應參考標注大量恆星星等的星圖,如AAVSO星圖(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專用星圖)。該星圖的標注極限為9.5等,作為彗星亮度的比較星圖是合適的。,那些明顯是紅色的恆星,不用作比較星。使用該星圖時,應注意到星等數值是不帶小數位的,如 88,就是 8.8等。另外,星等數值分為劃線和不劃線兩種,劃線的表示光電星等。如33,表示光電星等3.3等,在記錄報告上應說明。 另外,SAO星表或其它有準確亮度標識的電子星圖中的恆星也可作為估計彗星亮度的依據。細心的觀測者,還可以進行「核星等」的估計。使用一架15厘米或口徑再大一些的望遠鏡,要具有較高放大率。進行觀測時,觀測者的視力要十分穩定,而且在高倍放大情況下,核仍要保持恆星狀才行。把彗核同在焦點上的比較星進行比較,比較星圖還是用上述星圖。利用幾個比較星,估計的星等精確度可達到0.1等。彗星的核星等對研究彗核的自轉、彗核的大小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編輯本段彗星的性質
彗星的性質還不能確切知道,因為它藏在彗發內,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我們可由彗星的光譜猜測它的一些性質。通常,這些譜線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團的氣體,這很容易解釋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穩定氫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結果,這些化合物凍結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學家相信各種冰和硅酸鹽粒子以鬆散的結構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臟雪球那樣,具有約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當冰受熱蒸發時它們遺留下鬆散的岩石物質,所含單個粒子其大小從104厘米到大約105厘米之間。當地球穿過彗星的軌道時,我們將觀察到的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陽和行星的星雲中物質的一部分。因此,人們很想設法獲得一塊彗星物質的樣本來作分析以便對太陽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這一計劃理論上可以作到,如設法與周期彗星在空間做一次會合。目前這樣的計劃正在研究中。 彗星
編輯本段彗星與生命
彗星是一種很特殊的星體,與生命的起源可能有著重要的聯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氣體和揮發成分。根據光譜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還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團。這說明彗星中富含有機分子。許多科學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也許,生命起源於彗星!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2]Grinspoon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附近地層的有機塵埃作了這樣的解釋:一顆或幾顆彗星掠過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這種有機塵埃;並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這種方式將有機物質像下小雨一樣灑落在地球上——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編輯本段彗星的命名規則
在1995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的發現先後順序以英文小楷排列。如1994年發現第一顆彗星就是1994a,按此類推,經過一段時間觀測,確定該彗星的軌道並修正後,就以該彗星過近日點的先後次序,以羅馬數字Ⅰ、Ⅱ等排在年之後(這編號通常是該年結束後二年才能編好)。如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的編號為1993e和1994Ⅹ。 除了編號外,彗星通常都是以發現者姓氏來命名。一顆彗星最多隻能冠以三個發現者的名字,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的英文名稱為Shoemaker-Levy 9。 由1995年起,國際天文聯合會參考小行星的命名法則,採用以半個月為單位,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新彗星編號法。以英文全部字母去掉I和Z不用將剩下的24個字母的順序,如1月份上半月為A、1月份下半月為B、按此類推至12月下半月為Y。 其後再 彗星
以1、2、3..等數字序號編排同一個半月內所發現的彗星。此外為方便識別彗星的狀況,於編號前加上標記: A/ 可能為小行星 P/ 確認回歸1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P前面再加上周期彗星總表編號(如哈雷彗星為 1P/1982 U1或簡稱1P亦可) C/ 長周期彗星(200年周期以上,
詳見http://ke..com/view/2966.htm
⑨ <花木蘭>動畫片簡介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蘭」,身為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在父母開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帶來榮耀。不過就在北方匈奴來犯,國家正大舉徵兵的時候,木蘭年邁的父親竟也被徵召上戰場,傷心的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花家的祖宗為保護花木蘭,於是派出一隻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這只講話像連珠炮又愛生氣的小龍,在一路上為木蘭帶來許多歡笑與協助。
從軍之後,花木蘭靠著自己的堅持的毅力與耐性,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訓練與考驗,也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大將。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戰時,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僚發現,眾家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幸好在這么艱難的時刻里,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不時給她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而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與要為花家帶來榮耀的信念,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抵擋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出身於古老中國家庭的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雖然她一心一意想要父母為她這個女兒感到驕傲,但似乎常常弄巧成拙,令她自己傷心不已。當她得知年邁的父親將被徵召入伍,以對抗日漸入侵的匈奴時,花木蘭不禁為父親的安危感到憂心,突生的勇氣促使木蘭決定告別家鄉,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就像是得到祖先們的庇蔭般,。由被排斥到接受,就在花木蘭的軍人生活漸入佳境時,她女扮男裝的身份被揭穿了,她與木須被拋棄在冰天雪地的邊疆,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情勢之下,木蘭都沒有放棄對抗挫折的勇氣,但是原想要為家人帶來驕傲的花木蘭,要如何回到中原,並證明自己的一片心意?而瞞騙父母出征,欺騙長官從軍的欺君之罪,又要會讓花木蘭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