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電影《命運之門》(《雷管》)的詳細分析。別處粘貼來的也可以,自己寫的也行。
《Primer》據說花了七千美金拍成。國內譯做《雷管》。在電影院里我看的挺入神,看了一半,我忽然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這個片子在說什麼。吸引我的是片子感官上的功能:它的畫面拍得粗曠簡練干凈利索,剪輯大膽而爽利,音樂也做得情緒很足,但有一個毛病是所有這些手段基本上沒有敘事功能。整個片子的敘事完全是靠大量的持續不斷的畫外音完成的,因此實際上把這個片子的文字對話掐了,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一個什麼故事。當我把耳朵堵起來,努力不看字幕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根據銀幕上晃來晃去的幾個穿白襯衣打領帶的小夥子的形象編一個很完整的同性戀故事(更確切的是一個講同性戀的畫外音),而實際上這片子是一個關於時間機器的低成本意念科幻片。但這一切其實並不影響我看這個片子,因為它的畫面與剪輯與音樂所構成的那個立體空間,已經給了它一個完整的區別於其他任何一個片子的「感官意義」(語言的限制,雖然不喜歡但暫時想不出另一個詞來替代)。有沒有那個故事已經不重要了。電影在這里分裂成了兩個部分,敘事部分可以是一個扯淡,或者糊弄觀眾。其他部分構成一個整體,另有一個廣大的空間等著它們去填充。
在看克里斯蒂安·梅茲寫的《電影的意義》,看的極其郁悶。原因之一,這些電影學的教授不停的在追求畫面,剪輯,聲響,聲音……總之電影之中的一切的「意義」,恨不得用動詞變位和時態來把它們整理和分類,例如他要用話把長鏡頭所代表的意義寫完,可以分成幾十個門類,相互之間套滿復雜的邏輯關系,而把鏡頭從它構築的情境中完全抽離出來。其實這也難怪他們,因為很多人就是這么拍電影的,上次和WS同志在MSN上討論這個問題,我舉了一個例子但話沒有說完:我說有的人在劇本里寫了,這個人拿起杯子,於是導演用兩個鏡頭完成:一個全景拿杯子,一個特寫照拿杯子的手。如果劇本里寫了,他悲傷的拿起杯子,導演會對演員說,你的手要抖一點。WS同志提意見說,現在北電再傻瓜的教師也會對學生說,別在劇本里寫形容詞。我說,其實這是一樣的,因為一個野雞導演會在心理想,悲傷一點,於是他會對演員說,手要抖。如果這是一個恐怖片,他可能會想,我應該來一個仰拍,前實後虛,然後讓燈光師打個輪廓光,把人的臉遮掉,只有前景里顫抖的杯子……等等等等。這其實沒有區別,因為歸根結底這是那幾個字「悲傷」或者「恐懼」在起作用,稍微不同的是一個寫在紙上,另一個是人心裡想的,然後所有人動用所有的技術手段去追尋和實現這幾個字在畫面和聲響上的「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有限的「意義」制度化和結構化了無限的可能性。我看很多電影的時候都這么想過,如果不是為了巨大的商業利益,這個電影根本可以不拍,導演可以把對話和畫外音加兩句解釋而寫本小說出版,這個對「意義」的追求其實更省事,更自如,成本也更低。(我這么說,並不是要否定文學在電影中的地位,有很多文學意義很高的電影我也喜歡,因為最基本的,我也喜歡看小說,最初在看電影之前,我也是看王老師的書長大的。)
我費了些勁兒解釋Inland Empire,過後想想其實我對這個環環相套的邏輯其實並不感興趣。我第三次看這個片子,我發覺這么讓我喜歡的是那幾個兔爺,是那個鄰居老大和Laura Dern之間匪夷所思的眼神交換,是Laura Dern突然跳起來大叫「It sounds like the dialogue from our script!」的那一剎那,是波蘭大街上那個陰郁的雪景——它們實際上是起到了一個相反的作用,最起碼的,它們不是「意義」的產物,而是「意義」的創造者,「意義」只不過是這些東西混合爆炸以後產生的最基本的衍生物之一,還有別的東西,跳過「意義」這個媒介直接刮進腦子里了。最重要的,這些東西的產生不需要通過人的理性的大腦翻譯。這個是看一本小說或者一台話劇而無法獲得的。
其實仔細看很多電影都能看到這個我稱之為「無奈的分裂」。比如《Deja Vu》,都說Tony Scott是個爛片導演,我絕對不同意。每次看他的電影,我都感覺敘事和電影本身裂成了兩個部分,他根本不管故事是什麼,有點瘋狂的用他的技術手段,使勁渾身解數讓一切都流動起來,那個感覺就像《亞基拉》的結尾,一個龐大的身軀(電影本身)要從一個狹小的蛋殼(故事)里拚命擠出來,然後在空中猛烈碰撞爆炸。每次我都看的很享受的說,不是故事,那是個扯淡,而是他用技術手段構造情境的能力。類似的,還有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武打和黑幫電影,比如,《黃飛鴻》系列,簡直分裂到家了,故事扯到天邊去了,真正的氣勢是在那個腦子轉的發瘋而創造出來的動作和剪輯中碰撞爆炸出來的。還有鼻祖的鼻祖,好萊塢片場年代,那些努力擺脫文字意義設計畫面與光影的大師們。
更深的一層,有人要究,電影不附帶「意義」,如何完成它的社會功能,換句話說,如何去完成少數精英所謂的反思,批判、反叛、解放和「人文關懷」(靠,這是一個始終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的詞)?首先,比如,戈達爾在他的片子里殺了一堆警察,燒了一堆汽車,念了一堆語錄,結果如何?在歐洲和美國的大街上隨便攔住一個抽大麻的青年,聊到最後你都會發現丫會告訴你,democracy是一個好東西,我們應該為它驕傲,所有這些人都是這個社會某種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這是資本主義的利害之處,「意義」雖然可能是一顆炸彈,但是資本主義派送它的時候把引信拆掉了,它可能有威力但永遠不會爆炸。最後它的功能更像麻醉劑,安撫所有人躁動的神經。
再次,從人的本能出發,最淺顯的例子,小時候政治課揪著耳朵灌了一堆社會主義,別說相信,記住了多少?
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和他們夾在書包里的「意義」,始終都是鑲嵌在理性結構化社會中的一個軸承,這個結構化社會正面寫著「意義」,背面寫的就是資本主義,他們是一張紙的兩面而已,身體鑽在這個套子里就不可能把腦袋伸到外面來思考。反過來,要顛覆它最好的辦法,說的俗一點,就是不尿這一壺:聽起來荒誕,但我相信確實是這樣,跳過「意義」的鋪陳,拍一部用感覺和感覺所控制的手段來爆炸畫面,爆炸聲響,爆炸剪輯的電影,哪怕是一部武打片,也能讓還沒有完全「精英化」的人從牢固的思維框架中掙脫出來一會兒,保持一下人類的本性,這個電影化手段創造的情境是「反叛」的最好方式之一。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手段可以顛覆目的。
Ⅱ 求《命運之門》(《雷管》)詳細影片分析。
樓主是電影專業的么?對這種小小眾電影也不放過~~呵呵,這部低成本的小電影 劇情確實很難看懂哦~ 我看過兩遍 還是沒有完全理解。下面是關於影片的 分析 希望能幫到樓主!
影片前三十分鍾,主角Abe和Aaron,同在一個四人小組里,白天在公司工作,空閑的時候在倉庫從事研發副業,並且希望得到風險投資的注意。
不過後來Abe和Aaron兩人開始找借口支開其餘兩人,獨立完成設備,這是因為他們從這台機器身上發現了有趣的事情:首先是它可以減輕任何物體的重量。其次它可以使時間延緩。最後,Abe發現,他們無意間竟然製造了一個時間機器。
在這里有兩個概念需要說明:
1、這台機器的工作方式。機器對時間的回溯作用不能持續太久。具體時間是機器開始的時間。即在6:00打開機器,五分鍾後機器預熱(「wind up」)完畢,達到運行狀態,時間是6:05。六小時後,也就是在12:05時關閉機器,等機器降溫(「wind down」)以後迅速進入機器,機器內部時間就會從12:05逐漸退回6:05,當然所需要的時間也是6小時。然後機器會在6:05和12:05之間來回循環。(在任何時刻退出機器應該都是可行的,不過在電影中並沒有展示這一點)
2、取代:這是時空旅行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另外一部影片《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中也有闡釋。即 我(稱Me_1)在12:05進入機器後在機器中待六個小時,回到了6:05,這時我已經變成了Me_2,Me_1還在做他應該做的事,然後Me_1會在12:05時進入機器。這樣,這個世界上就只存在Me_2這個我了。所以只要在這六個小時內互不照面,就不會互相產生影響,這在劇情中也有體現,即躲在賓館隔絕聯系,最後目送過去時的Abe和Aaron拖著氣瓶進入機器。(當然在各個世界裡,這個情況是遞歸的,就是說Me_1會變成另一個Me_3……)
好,那麼繼續我們的故事:
Abe構建了一個原型機,足以容納一個人,在經過了一次時空回溯後,把詳細情況告知了Aaron,並且帶Aaron目睹了自己的過去時進入時間機器。Aaron知道後,他們又做了另一台機器,使得他們兩人可以同時回溯時空。兩人最初用時間機器上炒股,因為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去窺探未來的股市行情。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漸漸開始有冒險的想法,即回到過去並對過去的自己發生影響。誘因是一個叫Thomas Granger的人,竟然使用了他們的其中一台時間機器回到了過去。(影片中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於是他們在Thomas Granger回溯時間的過程中打開了機器,使機器中的Thomas Granger變成了植物人。
Aaron認為,這僅僅是因為他曾經和Thomas Granger有過些許接觸所致。然而Abe並不這么認為,他得到的結論是:時間旅行是太危險了。這導致後來,他使用機器回到過去試圖阻止過去的自我。(這時候他用的是第三台機器:Abe在一開始就製作了另外一台機器並開啟,稱作「failsafe」,為了能在特殊情況下回到最初始的時間點。)
然而,Abe卻不知道Aaron已發現這台「failsafe」,也許就是Aaron把它用在了Thomas Granger身上,並一直用它來反復介入一起獵槍男事件(在此期間他是帶著耳機的,影片中可以據此來判斷。他帶耳機的目的是為了播放過去時進行過對話的錄音,目的是為了重復相同的話以最小限度改變歷史),同時,Aaron重啟了「failsafe」的起始時間為自己使用「failsafe」後,也就是說任何人無法用「failsafe」回到Aaron之前改變歷史。在不知道多少次回溯後,他發現每次介入後,持槍男後來的行動是無法預見的,所以最後他意識到只能當場阻止持槍男。最後,Abe終於在獵槍男開槍之間阻止了他,於是Abe成為那場聚會的英雄。
由於Aaron重啟了「failsafe」,當Abe試圖阻止過去的自己時,使用的「failsafe」已經不是自己設定的那個時間了。所以當他在機器里度過了三天22多個小時後,見到的仍然是帶著耳機背誦錄音的Aaron,也從Aaron那裡得知了一切,包括使用「failsafe」回溯時間,使用錄音,最後Abe說服Aaron一起「再一次」阻止了獵槍男。
其實影片的時間線是順序的,只不過分清誰是Aaron_1,誰是Abe_2比較困難。其實他們在股票那次回溯之後,就已經開始各自使用「failsafe」獨自回溯了。他們都試圖改變歷史,不過由於觀點意志的不同,兩人經歷的是非常不一樣的時間旅行。對於機器的使用,他們的意見是逐漸分道揚鑣的,這導致了最後友誼的破裂。其實在影片中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逐步分裂,他們之間的互相猜忌,互相欺騙。所以影片雖然比較難看懂,但主旋律是兩人的友誼,因為時間機器而破裂的一段故事。
最後,Abe並沒有跟Aaron一起走,他留了下來,繼續嘗試阻止最初始的Abe和Aaron,也就是影片名稱寓意的「Prime-er——初始者」。而Aaron卻遠走外國,影片最後,他正在試圖建造一個房子大小的時間機器。
讀到這里,相信你應該初步了解了這部影片的架構。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這部影片里的時空觀是和以往科幻作品中的時空觀不同的。以往的時空觀會說,在回到過去後,過去的當事人是會按照一條「命運之路」原封不動地重復所做過的事的,歷史是確定的,這多多少少具有了宿命的意味。然而影片的時空回溯,即使回到了過去,當事人作為人的不確定性是相當大的,這也是為什麼Abe只能在最後一刻阻止獵槍男。這種觀點貌似能夠很輕易地消除祖父悖論,即當事人不可能回到時間機器被造出來之前的時刻,但在短時間內仍然是有缺陷的:如果我在12:00回去6:00,並隨後阻止尚未進入機器的「我」,那麼「我」就不可能進行時空旅行,我就不存在了。
其實說到這里我才發現,為什麼有點科學知識看來這部影片就是個joke,如果不是那5分鍾的所謂「預熱」,你穿越回去,就立馬和那邊的你打照面了,而那邊的你正剛剛啟動了機器,就看到你從機器里鑽出來了,笑。。。
作為小成本影片,這部片據說只花了這個自編自導自演的導演7000美金,可以說是超小成本。如果能完善劇本(不知道這個劇本有沒有完善的可能,或者天生就漏洞百出),增加投入,說不定也是佳作一部。最近小成本的科幻片層出不窮,也讓我看到了科幻這條越走越貴的路有了新的希望,並不是特效就能取勝,《Moon》《Man from the Earth》都是非常好的例子。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種小成本科幻,因為它們經得起琢磨,而且越琢磨越有味,那些宏大場面的感官刺激早已審美疲勞了。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7000美金的製作,得到的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一部影片,即使在很多地方存在漏洞,拍攝、演員、配樂上也很粗糙。能看懂這部片子,很鍛煉你的思維的。或者說,折磨你的思維。。
最後 感謝豆瓣的小猴同學
同時 也希望幫到了樓主!
Ⅲ 天空之城講的什麼哦
《天空之城》是一部宮崎駿由Jonathan Swift寫的小說《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記)萌生創意而作的電影,某些人認為其故事情節較為傳統,但這不等於它沒有新意,相反,《天空之城》一劇充滿了很多新元素。電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畫出故事所發生時代的世界的景觀,有點科幻色彩,也有點神話色彩,還有點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味道,諸如高架鐵軌上的舊式火車,黑漆漆的礦洞,飛空艇,像泥塑的機器人等等…… 緊張激烈的情節貫穿整部電影,但蔚藍的天空和濃濃的白雲反而將尖銳的沖突淡化得更耐人尋味;人物的表達很多時候不是靠台詞而是靠人物的具體動作,使人物的性格更顯深刻。 小姑娘希達(Sheeta)是傳說中「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王族的後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幾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為何,希達的祖先離開「天空之城」,拋棄發達的科技,在地面上過起隱居的生活。然而一天,幾個不明身份的男子出現在她家門口…… 主角:帕索和希達故事由希達所坐的軍隊飛行船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爭斗中希達從萬米高空的飛行船上跌落下來…… 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斯(Pasu)是礦工機師的徒弟,這一天收工時,發現天上有個亮晶晶的東西正在慢慢地下落。是什麼?UFO?他飛也似的跑過去,發現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在一團藍光的包圍下從天上飄下來了…… 第二天希達在巴斯的房間里醒來,發現房裡有一張「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照片。這是巴斯的父親冒著生命的危險歷盡艱險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沒有人相信他。於是父親在鬱郁寡歡中去世了。巴斯發誓,一定要向他人證實,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 嗅覺靈敏的海盜很快就找上門來了。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追捕與逃跑鏡頭,最後二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掉入萬丈深的礦井,希達戴的飛行石又一次發光,令他二人安全飄落。礦井中,飛行石和井下的礦石發生共鳴,原來這里曾是開采飛行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煉飛行石的技術,傳說只有拉普達人才掌握著。 二人剛出礦井,就被軍隊的人抓住了。希達被帶往要塞,在那裡,一個叫穆斯卡的人給希達看一個巨大的機器人,說是從天空之城掉下來的,憑當時的科技無法令它再啟動。當天晚上,希達念起祖輩所流傳的尋求幫助的咒語,飛行 飛行石石發出光,令機器人再次活起來,整個要塞變成火的海洋。 巴斯趁亂和海盜達成聯盟飛入要塞救出了希達。匆忙中希達丟失了飛行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寶石,命軍隊按照寶石上聖光的指引,飛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盜媽媽從希達的記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帶著希達的二人乘海盜飛艇全速前進! 即將到達之時,忽然前方出現龍卷風,和穆斯卡的艦艇又狹路相逢,交戰中巴斯和希達的滑翔機被捲入龍卷風里。 這里是被上帝拋棄的領域,自然的恐怖與眾神的憤怒在這里集結,飛越濃重的黑暗,在縱橫飛嘯的電光中,穿過閃電的迴廊,突破生與死的界限,命運之門再次敞開在少年的面前……龍卷風的中心,正是傳說中的飛島「天空之城拉普達」!這兒是寂靜的天堂,只有機器人值守的空中都市,植物和遠古生物的家園。 宮崎駿的作品中,科學技術最好的地方就是沒人居住,在柯南的「未來世界」以及「天空之城」都是如此。反之,「風之谷」中為生存而奮斗著的人們雖然只有古老的技術,但卻是機器的主人,《天空之城》的飛行海盜們也是這樣。 穆斯卡抓住了海盜們,也來到了拉普達,他迫使希達和他一起進入中央控制室,啟動黑石碑上的文字,即將開始他稱霸世界的野心。希達搶回飛行石,為了阻止穆斯卡,她和巴斯一起念起毀滅一切的咒語:巴魯斯。拉普達解體,邪惡和助紂為虐的武器系統一同化為大氣層的火球墜入海中,而使拉普達漂在空中的巨大飛行石結晶載著拉普達的生命之樹,上升到天空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