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安2016年推出了什麼電影
李安2016年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Ⅱ 李安導演的經典作品有哪些
1、《雙子殺手》
李安第一部技術型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僅在技術方面被人稱贊,故事劇情也絲毫不落下風。
電影講述了一個老牌特工金盆洗手的故事。可就在他准備迎接新生活的時候卻遭到他自己年輕的克隆體追殺。老王牌VS新王牌,一個雙雄格局。
該片獲得諸多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為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Ⅲ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推薦指數:四星+0.5
細膩指數:四星+0.5
基本信息
類型:劇情
編劇:讓-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導演:李安
主演:喬·阿爾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等
上映時間:2016年11月(國內)
前天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中場戰事》)上映,然後影視圈地震了。李安作為江湖老前輩,從不輕易出手,但凡有所行動,那必然全世界矚目,贊譽也隨之而來,他的好多名作如,《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證明了這點。
我昨晚看了《中場戰事》,當看到男主比利作為取悅全美大眾的小丑,站在舞台上不動不動時,差點淚崩。
電影散場的時候,我聽我身後的姑娘感嘆:「拍的是什麼啊,都看不懂。」
外界對這部電影的口碑,存在很大的爭議,特別是對電影商業化訴求強烈地歐美地區。堪稱影評界琅琊榜的Metacritic網站,對《中場戰事》的評分,僅有53分(李安另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該網站的評分則是79分)。
安叔每一部電影我都看過,都喜歡。安叔不是一個用強情節去取悅觀眾的導演,所以很多人看安叔作品的感覺就是:好無聊、特別困!,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對安叔新作的感覺就是連帶十個感嘆號的好牛 逼。
寫安叔電影《中場戰事》的影評,應該多看幾遍電影,起碼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因為此片剛剛公映,在技術上又是採用120幀/4K/3D規格,所以票價特別貴,我只能看一遍,網上關於《中場戰事》的資料又特別少。那我只能以我的記憶為依據,寫影評了,中間故事有講的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給我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中場戰事》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網路有一堆解釋,但我覺得不正確。要想理解本故事,最好的一個切入點就是一種技術:120幀/4K/3D拍攝格式。
大家都不是搞技術的,可能不太懂幀啊K啊D的,總之這種格式是目前世界上的最高規格拍攝格式。據說,全世界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台北5個城市中的5家影院的5個影廳能夠滿足這種播放要求。
安叔不是梅卡隆,不會對技術痴迷到魔怔。他之所以採用這種技術,有自己的解釋:
「電影不管怎麼樣,最後都是人的感覺,還是要為藝術來服務,為故事,為人物,為戲劇性服務。我從來不覺得技術在這邊,藝術在另一邊。」安叔的意思是,技術是為了講故事服務的。
外人理解這句話,基本上感覺就是廢話,拍攝電影的技術當然是為了故事服務的,不然為什麼叫拍攝電影的技術。
你錯了,朋友。我認為,《中場戰事》這部電影,必須用這種技術拍攝,觀眾才能貼近男主比利·林恩的內心。
電影故事是拍給人看的,故事內的內容講的是人的故事。比利·林恩就是《中場戰事》里的人,他沒有故事,只有立場。
有人說,你又生扯吧,沒有故事,就沒有起承轉合,故事就沒有看點,那還叫什麼電影。
那好吧,看來我必須得承認你說的故事必須有起承轉合,但你也要聽我講完這個「不是故事,只有立場的」故事:
比利因為為姐姐凱瑟琳出頭教訓姐夫,犯了事兒。當兵入伍,是比利的唯一讓大家都滿意的選擇(除了凱瑟琳反對)。
比利入伍後,被派往了伊拉克,此時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早就倒台,伊拉克表面上一切都在美軍的控制當中。比利所在的班,叫B班,B班的班長叫蘑菇,蘑菇是一個相信因果報應,有思想的人,他在部隊用自己的訓練新兵的方法鍛煉著比利。
比利跟著B班在伊拉克正常執勤,見過了太多來自另一個國家的信息,比如伊拉克孩子對美國大兵的眼神:憤怒、仇恨、驚恐、貪圖、迷茫和怯懦;比如伊拉克群眾對美國大兵的懷疑、用炮彈和生命跟美軍鬥智斗勇。
蘑菇帶著B班在一次跟聖戰徒的交戰中,身受重傷,險些被聖戰徒帶走。比利見蘑菇有難,冒著槍林彈雨趕跑、並殺死了其中一個聖戰徒,救下了蘑菇,然而最後蘑菇還是重傷身亡。
蘑菇犧牲這場戰役,本來是一場在伊拉克司空見慣的小戰役。但比利英勇救戰友的畫面,被隨軍記者的攝像機記錄了下來,並傳到了美國。因為比利英勇救戰友的畫面,讓比利獲得了銀質胸章,他和B班成了美國的英雄。
美國政府為了用戰爭主旋律來服務政治,召回B班所有人回國,讓他們在國內巡迴宣傳。故事開始的時候,比利等人只剩下最後一場宣傳活動,也是最重要的一場活動:在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橄欖球老闆甚至讓電影製片人阿爾伯特許諾給B班,只要他們願意參與與伊戰相關的電影,B班所有人都會十萬美元的酬勞。金錢讓B班所有人歡欣鼓舞,除了比利。
比利為什麼不開心呢,是在伊戰中殺人得了戰爭創傷後遺症?還是嫌錢少呢?電影中交代的是在兩天前,比利作為美國英雄回到家中後,受到了家人的熱烈歡迎,特別是比利母親,兒子作為英雄讓她很驕傲。這一家人中,除了姐姐凱瑟琳對比利深感憂慮外,其它家人對比利的態度是驕傲大於擔心。
凱瑟琳因為弟弟是為自己出頭才當兵入伍,進入凶險之地伊拉克的,所以極力反對弟弟在國巡迴宣傳後再去伊拉克服役。姐姐不僅只是口頭上反對,凱瑟琳表示,只要比利願意配合自己,那麼凱瑟琳就有能力將比利留在國內。這時比利面臨一個選擇是聽從姐姐建議離開戰友還是繼續自己的戰爭機器生涯。
比利聽了凱瑟琳的話嗎?不知道,但比利在面對十萬美金的許諾時,顯得悶悶不樂,好像比利有自己的想法。
在最後一場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中,跟比利等人合作表演的是大牌明星碧昂斯、真命天女等人。比利和B班作為美國英雄,在一切看似很風光的背後,實際上,國內的人沒人把它們當回事兒。
球場觀眾把它們當動物,因為只有動物會吃人和殺人;球場工作人員把他們當成完成工作的程序,因為程序按部就班完成了他們才能下班;舞台上的伴舞罵他們是煞筆,不要問為什麼,我開心就罵你,作為美國英雄你還能當眾打我啊;好事者則說他們是戰壕基佬,沒有依據,就說了你能把我怎樣?;橄欖球隊老闆,則把他們當成掙錢的工具。總之,所有人,都有一種感覺,B班與其叫美國英雄宣傳隊,不如叫動物園英雄巡迴表演,因為沒有把他們當成英雄。
比利不在乎這些,除了戰爭創傷後遺症、姐姐讓他退伍的干擾外。他對拉拉隊員彩虹(她的名字我給忘了)一見鍾情,他把彩虹加入進了自己對未來的幻象當中。彩虹也愛慕著美國英雄比利,兩人見面兩小時,親密……分鍾。
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結束後,橄欖球隊老闆諾姆,叫來比利和B班現任班長戴姆談話。因為關於伊戰電影很可能要拍,這就意味著比利等人要發財了。無奸不商,諾姆才不管你什麼英雄,十萬塊錢我給不了,五千你干不幹,不幹就馬上走人,用不著你們老子還不拍電影了還是咋地。
面對戴姆的奸商壓榨,比利和戴姆捍衛住了B班的尊嚴:五千不行,必須十萬!(這是影片一大亮點,回頭我講)。談判自己自然談崩了,因為這是B班最後一場宣傳,政府安排的事兒結束後,B班所有人就得回伊拉克當世界警察了。B班沒有掙到那10萬美金,姐姐凱瑟琳也沒有挽留住比利,最後比利跟著部隊回到了伊拉克戰場,故事結束。
上面的故事,我有加工,顛倒了原順序,因為影片是兩條敘事線(現實、回憶)交叉進行。
故事講完了,那《中場戰事》中,比利到底是個什麼角色,他做什麼呢?他的戰役是什麼呢?
比利一直在戰斗,只是你一人未發覺:比利有兩條重要的線,被導演隱藏了起來。
1,故事結構
通過影片中的鏡頭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比利在自己世界中幻想時,在比利家中客廳沒有收拾的餐桌是彩色的,鏡頭繼續從客廳到卧室,在床上比利跟彩虹的交歡的畫面是灰色的。也就是說,在比利心中,吃完飯後,離開家回到戰場是他的第一選擇,跟彩虹在一起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他自己給抹殺了這個選擇。
B班在一次室內采訪結束後,比利和彩虹一見鍾情,在後台親熱,導演並沒有拍他們是怎麼親熱的,在故事結束的時候,導演用台詞交代比利還是一個處男,也就是說比利和彩虹只是接吻,並沒有交歡。比利見到了那個想跟她廝守終生的女人,但還是選擇了自己軍人的身份。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故事是從第一幕轉到第二幕,比利的在中場的戰役(成長、身份認同以及更多)打響了!
2,戰役
在比利最後一場表演前兩天,凱瑟琳就跟比利說,只要比利願意配合,她有能力將比利留在國內,而不是服從政府命令,回歸伊拉克戰場。凱瑟琳有什麼能力呢?是不是她跟橄欖球隊老闆諾姆、心理醫生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只要比利願意配合,比如說比利自己有病,比如聽從諾姆拍低價電影的建議,比利就有可能留在國內(這條線大家可以忽略,1,諾姆拍電影藉助的是主旋律,如果比利不去伊拉克反水,那他可能無利可圖,所以可能凱瑟琳沒有跟諾姆達成共識;2,游完泳很累了,晚上又看了如此燒腦的電影,只看了一遍有些情節我不敢保證真實)
文章開始時,我說看比利被人們當做木偶一樣,站在舞台上,我差點淚崩。當時,舞台上放著音樂,歌詞大概的意思是:我愛你士兵的所以原因,因為你是英雄,會給我熱淚和幸福。
在比利等人離開場館時,彩虹出現跟比利道別,比利對彩虹說,他其實有機會跟彩虹永遠在一起的。彩虹不明白比利說的話,彩虹的回答是:「你不是英雄嗎?」言外之一就是老娘把你當英雄才願意被你感染和驅使,願意跟你睡的,不然你以為你是誰。
這場戲的交代,不僅從反面證明了比利選擇回歸戰場是正確的、表明了導演觀點,而且使得整個故事比較完整,又省去了拖泥帶水的各種交代。(電影中有很多台詞:「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個軍人」、「我必須回去,我有過承諾,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巧妙地來表達比利的心聲。)
關於亮點,比利和諾姆在跟戴姆殺價的時候:「五千不行,必須十萬!」運用的真是巧妙。我們先不管那五千是定金或給多給少,比如有這樣一個機會,如果給你十萬,你會不會把你老婆讓我睡一個月再還給你,答案一般是否定的,那如果我出一個億呢?你還答應不答應我這個條件?
所以我個人覺得除了交代故事外,導演是不是有另一層意思:導演自己把B班的戰爭英雄光環拿下了,告訴觀眾,B班他們不過也是在交易而已,軍人不過是他們的一個職業而已。
關於《中場戰事》,很多人說該片含有反戰啊社會現實啊這個那個的亮點和立意,你們就扯淡吧。作為一個擅長掌握細膩情感的導演,李安所有心思還是在比利這個人物上,把人物表現好了,反戰也好其它也好,都是外殼,自帶的光環而已,但前提是把比利這個人塑造的鮮活起來。
所以電影才運用120幀/4K/3D的最高技術規格,才在電影中無數次正面拍攝比利的臉龐、無數次出現以比利視角出現的世界,都在向觀眾表達比利內心關於這個世界膠著的戰役。
影片內含的思考
佛經上有個經典的案例:當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時,愚者卻朝著智者的手指望去。
那愚者的思路就不對嗎?他們眼光沒有智者那麼遠,但他們活在自己的規則中,凡是智者說的話辦的事兒,一定是對的。
每個人的人生可能有無限的可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跳脫者,無論是思路上,行為上,表達上都有。活著就有可能,張幼儀在18歲之前,在她的認知中她一輩子或許只是相夫教子,從來沒有想過會出國,誰又想到後來她不但出了國,還成了職業經理人?
但電影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東西,基本都是固定的。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時代看同一部電影的角度和思路是不一樣的。然而人性是想通的,世界看著比利,比利也觀察著世界,他得有個立場,他長大了,他必須長大,因為他下了投名狀(跟蘑菇生死之交、殺了人),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就得按著成年人的規矩去辦事兒。
按照這樣的思維去辦事兒,那智者指著月亮也沒人管它了,因為沒有人是傻子。他們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甘心認可手指就是真理。
在《太陽的後裔》中,女主問大尉,我跟祖國非要選一個你會選誰,大尉回答是祖國。好一場主旋律教育!我這里有個問題,大尉愛的是祖國還是愛的他的職業?
如果這個國家是非正義的發動戰爭,大家明明知道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還要繼續戰爭,那一些戰士的犧牲還有意義嗎?在影視劇中,大尉必須正能量愛的是他的祖國,但如果現實中,他就是下了投名狀,他的世界觀必須要維護,哪怕是用生命。
投名狀都下了,還有什麼事兒不敢乾的,我世界的尊嚴,必須我來維護,我也必須維護!
橄欖隊老闆下了投名狀,所以他無奸不商,極力維護著自己的世界:利益和商業版圖。電影中的影視明星下了投名狀所以只是跟英雄們客氣的打著招呼,以維護自己在影迷心中波瀾不驚的形象/或是怕有緋聞(根據鏡頭語言:在後台明星跟比利等B班成員打招呼的鏡頭是,明星背對著鏡頭,正對著B班)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何嘗沒有下投名狀呢。管它什麼樣的投名狀,小三為了轉正毒死正室;辦公室甄嬛傳每天上演,玩死一個是一個。平靜的小湖中,實際上暗流涌動。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活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中(父子、鄰居、戰友、同事等)體會著樂趣、感受對比、學習帶來的認知和滿足。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名利場都有交集,這個交集中有一種價值觀容不得侵犯,那就是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對每個人的利益都構不成威脅,這個道理比如是正義、比如是善良、比如是付出。
在小眾的音樂節目中,大家共同認同的道理是《我是歌手》,那重金廣告就來了,也就是說認同也能被利用。
導演眼中,《中場戰事》中的愛國主義宣傳隊B班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下了各自的投名狀,各自安排著自己的命運,你若聽話和安好,那全世界都是晴天。比利到最後選擇了戰場,那是他主動的選擇,那是他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總是有心無力,管不了那麼無奈。
比利在這些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不過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已,那還怪什麼現實社會中的虛情假意,把美國英雄當成蛋糕來分割利益的各色人等呢?走吧,走吧,每個人都要學會長大。
最後拋個問題:比利最後贏了嗎?
一個完整的電影,有終點有歸宿的結尾好像是標配,但我想一部好的電影,仿若人生,人生又豈止一種可能。
不要問我為什麼有錢能看這么貴的電影。博納影城的會員,每年生日的時候,影院都會免費贈送一場電影看。我就是《獨家記憶》中,每年看一場孤單電影的主兒……你明年再看電影時,身邊要有菇涼。
Ⅳ 李安電影《雙子殺手》,劇情亮點不夠,怎樣來湊
本文開頭請允許筆者對我國著名小品演員、喜劇藝術家、導演陳佩斯先生和朱時茂先生致敬,因為當筆者看了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後,尤其是看到該片的高潮階段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個1994年春晚上的小品《大變活人》。
再聯想到多利羊是1996年才克隆出來的,筆者更對陳佩斯朱時茂小品的前瞻性表示萬分欽佩。而且據說《雙子殺手》的劇本從九十年代就開始籌備了,難道美國好萊塢的主創人員也看過中國的春晚?
綜上,有人說李安這次拍砸了,筆者確實對該片的人文元素比較失望,體會不到很多深層次的人文思考,該片也沒有李安之前電影的那種魂兒,不過沖這次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和招人喜歡的女主,值得一看。
Ⅳ 李安導演的電影有哪些
以下都是
《推手》1991年,《喜宴》1993年,《飲食男女》1994年,《理智與情感》1995年,《冰風暴》1997年,《與魔鬼共騎》1999年,《卧虎藏龍》2000年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9年《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年《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5年《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年《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84年《分界線》(「Fine Line」)
1982年《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
你還知道哪些?留言評論
Ⅵ 李安的所有電影有哪些
李安
英文名:Ang Lee
出生地:中國台灣
生日:1954年10月23日
學歷: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1983年畢業
主要作品:
《推手》�1991年,《喜宴》�1993年,《飲食男女》�1994年,《理智與情感》�1995年,《冰風暴》�1997年,《與魔鬼共騎》�1999年,《卧虎藏龍》�2000年
台灣籍導演李安近年斐聲國際影壇,在太平洋兩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毫不誇張地說,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作為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里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卧虎藏龍》等華語片以外,居然還能拍出令國際影視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風暴》、《理智與情感》及《與魔鬼共騎》等英語片。這3部影片分別代表著維多利亞時代封建保守的英國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和七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也許對於一個真正的金牌導演來說,電影不存在什麼文化與國別的區別,只要他的作品能觸動觀眾。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1975年他自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他先是在伊利諾斯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後又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並獲得電影碩士學位。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他拍攝了《追打》(「The Runner」)、《我愛中國菜》(「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藝術家》(「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電影作品。1982年他拍攝了《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獲紐約大學獎學金及台灣政府主辦的獨立製片電影競賽獎----金穗最佳短故事片獎。
1984年以《分界線》(「Fine Line」)作為其畢業作品,從紐約大學畢業。該片還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這段時間,他還參加了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電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攝制工作。接下來的6年時間,他一直在美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了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方式,試圖將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時間,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當起了「家庭婦男」。他每天在家裡帶孩子、練習廚藝,閑下來就構想劇本。1990年完成了劇本《推手》(「Pushing Hands」),獲台灣政府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台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由於《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這是一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的通俗劇。在這部影片中,他通過一個生性活潑的紐約人以一頓便宴來招待自台灣來參加他的婚禮的父母一事,進一步探索了二種文化和二代人之間在社會體制、倫理觀念和人際關系觀念上的迥異。通過這部電影,他探討了不同民族對於家庭、兩性關系和同性戀的認識。這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上映後贏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他的家鄉台灣,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從此,李安在國際影視界的聲譽猛增,一舉躍入世界知名導演行列。
1994年,他拍攝了《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這是他所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主要詮釋了家庭問題和新舊沖突這個主題。本片的主演是台灣著名演員郎雄(Sihung Lung)。這是李安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屆亞太電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輯獎,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獨立製作獎和第七屆台北電影獎優秀作品獎,列1994年台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成功地拍攝了這部影片之後,李安跨進了好萊塢主流電影製作的大門,1995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這部電影改編自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編劇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瑪-湯普遜。該片獲得的評價極高,獲得了諸多的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為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7年,李安又開始改編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說《冰風暴》(「The Ice Storm」)。本片講述的是在「水門事件」那個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內發生的種種矛盾----四十多歲的男人面臨著中年危機;正值青春斯發育階段的少男少女整日與爹媽針鋒相對;夫妻間不可告人的秘密……。該片的主要演員包括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韋弗(Sigourney Weaver),瓊-艾倫(Joan Allen)和克里斯蒂納-里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國際影視界聲譽大振。這部影片也贏得了許多項國際電影協會的獎項,包括1997年編劇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的最佳編劇獎。憑藉此片,李安確立了他在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中的地位。
此後,李安轉而嘗試拍攝反映美國內戰的影片----《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與前兩部影片相比,李安的這部美國西部片並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2000年,從小就是個武俠迷的李安接受了台灣前中影公司總經理、目前是縱橫國際影視公司的老闆徐功立的邀請,推出了演繹太極拳之博大精深的中文武俠片《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該片的編劇是與李安在《飲食男女》和《冰風暴》中合作過的猶太裔編劇詹姆斯-沙穆斯。在這影片中,他一改他情感倫理片的風格,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一個曲折動人的悲情故事,將唯美的畫面和飄逸的武打相結,推出了一部新派武俠電影,贏得了西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該片一經推出,即創造了亮麗的票房成績、獲得了影評界的高度贊賞。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影片,在比利時佛蘭德斯電影節上獲得「全球最佳電影音樂獎」及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10項提名。李安本人也獲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在他的家鄉台灣,《卧虎藏龍》也是今年第37屆台灣金馬獎影展的大贏家,共捧走6個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音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動作指導及最佳剪輯。2001年3月11日,李安還憑藉此片獲得美國「導演協會獎」,風頭直逼奧斯卡,極有可能成為第一位捧得奧斯卡獎杯的華人導演。
獲獎記錄: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5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美國「導演協會獎」
1995年因電影《理智與情感》獲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西雅圖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2年因電影《推手》獲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9年《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年《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5年《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年《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84年《分界線》(「Fine Line」)
1982年《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
參考資料:http://ent.sina.com.cn/s/32920.html
Ⅶ 李安的新電影是什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由美國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行,由李安執導,喬·阿爾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克里斯·塔克、加內特·赫德蘭聯合主演劇情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根據本·芳汀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士兵比利·林恩與戰友戰勝歸來並被譽為美國英雄,在一場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過程中,揭露這群士兵在戰場上真實經歷的故事 。
該片於2016年11月11日以120幀、60幀、24幀/3D規格在中國上映
Ⅷ 李安導演的作品都有哪些
我認為李安,眾所周知,世界著名導演之一,也是中國標桿性的人物,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祖籍江西德安,在1995年,他拍攝的電影《理智與情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提名,進入了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這也是他事業成就的起點。
那麼李安最擅長描繪的就是靈魂深處中最感性的情感。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出現父權的影子,所以李安對人性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刻畫,從影片《家庭三部曲》中,大家就可以看出,只有包容和理解在歷史與當前、自己與集體、東西方間靈活的變通,在他們之間建起一座交流的橋梁。
Ⅸ 李安是著名導演,獲得過很多國際獎項,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嗎
李安導演主要作品有《好萊塢華人》《為人民服務》 《喜宴》 《推手》 《與魔鬼共騎》 《斷背山》 《綠巨人浩克》 《卧虎藏龍》。
《推手》的劇本,獲中國台灣優秀劇作獎,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 ,憑借英文電影《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因執導《卧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憑借《斷背山》獲得第78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同年,獲評《時代周刊》「影響世界的一百人」。
他不但深諳電影藝術表達中的隱喻之道,用隱喻的手法講述了紛呈多變的創作主題,而且他的隱喻往往又具有含混性的特點,這使其電影大大擴展了闡釋空間,豐富了表達意義並增強了藝術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