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截至2018年,各類國際電影節有多少
1、戛納國際電影節。這個還是挺多人聽到過的,它在每年5月份的中旬開始舉辦,電影節分為的單元也比較多。這個戛納電影節,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過我國有多少明星去參加過呢?反正在小編的印象當中,參加這個獎項,走紅毯的以前就有小范。當然了還有其他我國的明星,只不過小編在這里就不多說了。這個電影節,它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2、柏林國際電影節。這個獎項是小編比較小的時候,好像是讀小學吧,就聽到過了。因為當時小編也很喜歡看電影,剛好那時候恰逢這個電影節的頒布。這個電影節創辦在20世紀50年代,規定是在每屆的2月份舉辦。該電影節的原名是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它跟前面一樣,都有著最高獎項,它的最高獎項叫做金熊獎。
3、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這個電影節創辦的時間,比前面的還要早一點,是在20世紀30年代。而且這個電影節非常具有古典韻味,因為是這4大電影節當中最悠久的1個。說白了就是,它是這4大電影節當中,最早設立的國際電影節,它歷史最悠久在每年的下半年8到9月之間舉辦的。它的最高獎項名字比較霸氣一點,叫做金獅獎。
4、奧斯卡金像獎。這個獎項如果都不認識的話,千萬不要跟小編說,你是一個愛看電影的人。因為這個奧斯卡金像獎含金量最高,也是最被人們嚮往的!它設立在美國,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設立的。有不少人將這個奧斯卡獎與好萊塢掛鉤,那就意味著不僅是演技,同時也是科技的象徵。所有從事電影行業的人,不管是演員,導演,製片人還是幕後工作者等,都以這個獎項為終極目標!
『貳』 世界幾大電影節以及對應的電影獎項的名稱,解釋,由來
柏林國際電影節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51年創辦於當時的西柏林,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活動有 :① 舉行影片比賽評獎,設有金熊、銀熊獎,評委會特別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②舉行會外放映;③舉辦回顧展;④開設電影市場;⑤舉辦宣傳品展覽。80年代後,平均每年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影片近 300 部。1988年,中國影片《紅高粱》獲金熊獎。2006年,中國導演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再獲金熊獎;2008年,中國王小帥導演憑《左右》斬獲銀熊。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國際電影節
Festival De Cannes
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2年伍仕賢導演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了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首部華語短片。
第6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開幕,組委會19日公布了角逐「金棕櫚獎」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王家衛導演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的華人導演作品,這部影片也同時獲邀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在16日舉行全球首映,這是戛納電影節60年來第一次由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遺憾的是,在今年這份大牌導演作品雲集的參賽名單上,曾經熱炒有望入圍的姜文新作《太陽再次升起》,以及侯孝賢的《紅氣球》均抱憾出局,華語影片提前告別本屆「金棕櫚」競逐。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官方網站:http://www.iffkv.cz/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創辦於一九九三年十月,成為中國唯一的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根據國際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電影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國際電影學術研討會。電影節的口號是:團結、友誼、進步
『叄』 2018戛納電影節有多少作品亮相
據了解,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將於5月8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小城戛納開幕。資深影人雲集、後輩新人迭出、亞洲電影崛起是本屆電影節值得期待的亮點,相信將為這場電影盛宴帶來驚喜和精彩。
戛納電影節素來偏愛「老朋友」,但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際更新的意味明顯,雖有不少故人來相會,但也向眾多新人敞開了大門。
本屆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和電影人的存在感十足。在華語片連續兩年缺席戛納主競賽單元後,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此次將作為華語片唯一代表角逐金棕櫚獎。《江湖兒女》由趙濤、廖凡主演,講述了在2001年的山西塞外,一對戀人之間錯綜復雜、橫跨15年的犯罪愛情故事。在關注國際新銳導演作品的「一種關注」單元,執導過《路邊野餐》的中國導演畢贛將攜其第二部長片作品亮相。此外,中國台灣知名演員張震將出任主競賽單元評委。
『肆』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獎項分別是什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的獎項很多,主要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至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始於1985年,由東京國際映象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是亞洲最大的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1年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主要獎項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主要獎項有金棕櫚獎和評委會特別獎,金棕櫚獎屬於最佳影片大獎,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擇一到三部優秀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
美國電影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做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於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4日之間召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
『伍』 各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都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陸』 美國亞洲影視節金橡樹獎跟戛納電視節哪個高
美國亞洲影視節由美國亞洲影視聯盟主辦,尖峰影視(美國)、君和傳媒(中國)聯合承辦,涵蓋美亞影視精英高端論壇、金橡樹獎頒獎盛典等國際影視文化交流活動,旨在發揮國際影視資源優勢,打破東西方文化壁壘,搭建起北美和亞洲影視合作共贏的橋梁。美國亞洲影視節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以「國際平台模式」讓北美及亞洲影視精英及優秀作品互通交融,更深、更廣地走向世界,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舞台。
『柒』 國際電影節是怎麼分級別的
國際電影節分為A類、B類。
國際A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綜合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但不設置特定的主題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官網公布:截止2018年,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包括中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B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
(7)2018好萊塢亞洲電影節擴展閱讀:
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為:
1、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2、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3、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4、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5、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6、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7、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8、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9、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10、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11、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
12、印度-印度國際電影節;
13、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14、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
15、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捌』 成龍獲得的獎項
截止2018年11月,成龍獲得的獎項如下:
1、奧斯卡金像獎——
2016年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金馬獎
1984年 第21屆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
1992年 第29屆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
1993年 第30屆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
2013年 第50屆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3、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1985年 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1986年 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導演
1990年 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1993年 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1994年 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1996年 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1997年 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1999年 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2000年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2005年 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2006年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2007年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2013年 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2016年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3、金雞獎
2005年 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男主角
4、華鼎獎
2007年 第1屆華鼎獎 演藝名人公眾形象調查年度大獎
2012年 第7屆華鼎獎 亞洲傑出成就大獎
2013年 第9屆華鼎獎 中國最佳導演獎第2名
2013年 第9屆華鼎獎 中國最佳電影動作指導
5、其它綜合獎——
2018 世界最受尊敬男士排名第3(獲獎)
2017 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第7名(獲獎)
2011 第15屆全球華語榜中榜暨亞洲影響力大典亞洲慈善典範獎(獲獎)
2009 MTV超級盛典最具風格公益成就獎(獲獎)
2008 北京流行音樂典禮年度特別貢獻獎(獲獎)
2007 網路娛樂沸點港台地區最熱門電影男演員獎 (獲獎)
2006 香港澳洲國際學校教育之星獎 (獲獎)
2006 巴黎市榮譽勛章 (獲獎)
2006 日本電影業傑出貢獻獎 (獲獎)
2006 鳳凰十周年慈善成就獎(獲獎)
2005 歐盟全球多樣獎(獲獎)
2003 Nickelodeon年度孩子之選最受歡迎的男英雄 (獲獎)
2003 中央電視台第二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禮「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獲獎)
2002 動作電影傑出成就獎,世界動作特技獎 (獲獎)
2002 全美家庭心目中的英雄大獎 (獲獎)
『玖』 國際上各種電影節、影展及其舉辦時間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拾』 國際上都有哪些知名的電影節每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名字
國外知名電影節及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奧斯卡金像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近年來提名較開放,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獎項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中國————————————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6月,這個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都將如約而至,帶給您一場盛大的電影視覺體驗。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
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創辦,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
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獎杯採用天安門華表造型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創辦於2001年,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英國愛丁堡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倫敦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Tori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
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Annual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itival):
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拉丁電影節(International Latino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New Yo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Chicago Asian American Showcase):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釜山電影節(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亞太電影節(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
曼谷國際電影節(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迪拜電影節 (Du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