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說 在輪船上男主被下了葯,闖進一間房,把女主給強了,後來男主受傷躲進女主房間
《人間,空間,時間和人》是由金基德執導,藤井美菜、張根碩、安聖基、李成宰、柳承范、小田切讓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2月18在柏林電影節首映。
B. 柏林電影節獲獎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大盤點!
2月19號柏林電影節剛剛落幕,趁著這個熱乎勁我來盤點一下,曾在柏林電影節獲獎的國內文學作品改編電影。
01.《紅高粱》
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88年,根據莫言中篇小說改編、張藝謀導演《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登頂金熊獎,成為首部榮獲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電影由姜文、鞏俐主演,是老謀子的導演處女作。
電影以回憶「我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九兒的視角,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曲悲歌。此片中張藝謀對黃色和紅色的運用是片中的一大看點,同時也表明了人物的身份給整個影片一個一氣呵成的基調。
而莫言也成為這部電影背後的功臣。《紅高粱》是對深厚沉澱的文化肯定,也是對生命贊美傳統文化的共鳴。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小說中「尋根」元素著重體現在中國勞動人民那種傳統的堅韌的「生命意識上。通過文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和舒展。
02.《本命年》
第4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
由謝飛執導,根據劉恆小說《黑的雪》改編,姜文、程琳、蔡鴻翔等人主演的《本命年》獲1990年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影片講述了姜文扮演的亡命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遭遇愛情、友情和生活等多方面挫折,最終在街邊被少年搶劫刺死的悲慘經歷。
它是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代表作,其中長鏡頭跟拍、還原真實的布景和黑色電影似的布光十分鮮明,反映了一代年輕人心中對沒有歸宿感的焦慮和掙扎。
03.《香魂女》
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謝飛繼《本命年》後的又一力作,改編自周大新的同名中篇小說,斯琴高娃、伍宇娟、雷恪生、陳保國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塑造了圍繞在事業、家庭和情人間的傳統婦女香二嫂的悲情故事。電影蘊含了濃厚的東方神韻,同時流露出對傳統女性的同情,它和《喜宴》一起奪得了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04.《紅粉》
第4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視覺銀熊獎
根據蘇童同名小說改編,由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獨具特色的女將李少紅導演。講述了由王姬和何賽飛飾演的一對青樓姐妹花,因為王志文飾演的男主角的緣故,陰差陽錯地衍生出不同的人物命運。通過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輪廓,電影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成就銀熊獎,李少紅同時憑藉此片獲得第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05.《太陽有耳》
第46屆柏林電影節導演銀熊獎
香港導演嚴浩執導《太陽有耳》,根據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紅綢》改編,由尤勇、張瑜主演,這也是張瑜歸國後第一次投資製作並主演的影片。它講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黃土高原上,被黃埔軍校除名後當上土匪頭子的潘好和年輕農婦油油間愛恨交織的往事。在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太陽有耳》在眾多參賽影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導演銀熊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同年獲得金熊獎的電影是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06.《我的父親母親》
第50屆柏林電影節導演銀熊獎
張藝謀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由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影片通過優美的鄉土畫面,訴說了一段難以割捨、跨越年代的愛情故事,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導演用黑白表現現實,用彩色代表回憶,將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回憶區分開來。這也是章子怡登上國際舞台的開山之作,她在片中梳著辮子、穿著棉襖一路小跑的鏡頭十分經典。電影獲得了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導演銀熊獎,還在金雞獎、百花獎中有所斬獲。
07.《盲井》
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貢獻銀熊獎
海歸導演李楊的處女作,根據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講述了兩個靠騙人賺錢的礦區閑人,因對謀殺一個小男孩產生異議,最終反目成仇自相殘殺。劇組條件十分艱苦,甚至會連續在地下工作二十餘個小時。李楊幾乎用紀錄片的方式去敘述故事,獲得了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藝術貢獻銀熊獎的肯定。被導演戲稱為「原生態」的憨頭憨腦的王寶強,摘得當年金馬獎的最佳新人獎。
08.《白鹿原》
第62屆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根據茅盾文學獎力作、陳忠實的同名小說改編,在王全安的再創作下,電影變得鄉土味十足,而且慾望橫流。不管是段奕宏與張雨綺的偷情戲,還是張豐毅、劉威及吳剛等一眾老戲骨飆演技的橋段,都讓這部災難味道濃厚史詩之作顯示出香艷感。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對傳統中華文化秦腔的展示十分獨特。2012年,《白鹿原》獲得第62屆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根據以上文學和電影的關系總結了以下幾條,僅供參考。
1、經典小說為影視提供了創作藍本
將當下備受關注的經典小說搬上熒幕是如今眾多電影製作人樂於做的事,有很多作家兼職編劇、製作人、導演等,同時很多導演、編劇也都在寫小說,這正是反映了小說等文學作品與影視劇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2010年—2014年《盜墓筆記》、《鬼吹燈》以連載的形式在80、90年的心中確立了地位。隨後,2014年——2016年其電影、電視劇等以不同形式相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017年,這兩部小說轉化勢能還在持續上升。電影技術的發展也同步促進了文學作品轉化為電影的范圍,在形式上呈現內容的多樣性。
2、影視作品有著文學反思的作用
這里的文學反思指的是對小說文學中一些不合理的情節、感情或理念的一種反思。小說與影視劇的相互作用,小說為影視劇提供了素材,影視劇也為小說充當了一個反省思考的媒介。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影視作品相對於文學作品更有群眾性,它對畫面的表現和對情感的震撼突破了小說文字的限制,影視劇可以結合現實社會,比小說等文學更精準和敏銳,能合理的反映復雜的生活現象。影視劇的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說的關注度。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影視劇就是把能被廣大觀眾接受的一個「哈姆雷特」展現出來。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文學改編的電影不僅獲獎更多的是給大眾帶來身心靈各不同的觀感。
C. 近三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
金棕櫚獎
2019年(第72屆):《寄生蟲》奉俊昊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最佳導演獎
2019年(第72屆):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年輕的阿邁德》
2018年(第71屆):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2017年(第70屆):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
最佳男演員獎
2019年(第72屆):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痛苦與榮耀》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2017年(第70屆):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最佳女演員獎
2019年(第72屆):艾米麗·比查姆《小小喬》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2017年(第70屆):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D. 歷屆柏林電影節華人獲獎作品有哪些
歷屆柏林電影節華人獲獎作品有:
最佳影片金熊獎
1988年(第38屆):張藝謀《紅高粱》
1993年(第43屆):李安《喜宴》
1993年(第43屆):謝飛《香魂女》
1996年(第46屆):李安《理智與情感(英語)》
2007年(第57屆):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14年(第64屆):刁亦男《白日焰火》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0年(第50屆):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第51屆):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2005年(第55屆):顧長衛《孔雀》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
1989年(第39屆):吳子牛《晚鍾》
1995年(第45屆):王穎《煙(英語)》
1997年(第47屆):蔡明亮《河流》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2014年(第64屆):廖凡《白日焰火》
2019年(第69屆):王景春《地久天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92年(第42屆):張曼玉《阮玲玉》
1995年(第45屆):蕭芳芳《女人,四十》
2019年(第69屆):詠梅《地久天長》
最佳導演銀熊獎
1996年(第46屆):嚴浩《太陽有耳》
2001年(第51屆):林正盛《愛你愛我》
最佳劇本銀熊獎
2008年(第58屆):王小帥《左右》
2010年(第60屆):王全安、金娜《團圓》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
1990年(第40屆):謝飛《本命年》
1995年(第45屆):李少紅《紅粉》
2003年(第53屆):李楊《盲井》
2005年(第55屆):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14年(第64屆):曾劍《推拿》
2016年(第66屆):李屏賓《長江圖》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2006年(第56屆):金培達《伊莎貝拉》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
2003年(第53屆):張藝謀《英雄》
2005年(第55屆):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柏林國際電影節介紹
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柏林國際電影節
E. 華語片折戟第67屆柏林電影節|附完整獲獎名單
時光網
當地時間2月18日晚,第67屆柏林電影節冷冷清清的閉幕了,相比前一日《金剛狼3:殊死一戰》首映的火爆,閉幕式上星光慘淡,加上天氣下著雨,整個紅毯環節只能用「冷」來形容。
在獎項方面,雖然國產動畫片《好極了》獲得了一致好評,但仍然顆粒無收,張震在《龍先生》的表演也沒有獲得評委的青睞,華語片與演員全部折戟。
本屆柏林電影節在評委會主席保羅·范霍文的帶領下劍走偏鋒,一眾講述變性人、講述敘利亞難民、講述中產階級生活狀態、講述人性沖突的「政治正確」電影全被無視,反而是一部來自匈牙利的「小清新」影片《肉與靈》摘得金熊獎。
喬治·弗里德里希憑借在《明亮的夜》中的出色表現拿下了影帝,影後桂冠則歸屬韓國80後女星金敏喜,這也是繼全度妍在戛納封後以來再次有韓國女演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登頂影後。
第67屆柏林電影節完整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肉與靈》 A Teströl és Lélekröl
導演: 伊爾蒂科·茵葉蒂(匈牙利)
評審團大獎
《菲里希黛》 Félicité
導演: 阿蘭·戈米斯
阿爾弗雷德·鮑爾獎(Alfred Bauer Prize)
《糜骨之壤》 Pokot (2017)
導演: 阿格涅絲卡·霍蘭(波蘭)
最佳導演
阿基·考里斯馬基(芬蘭)
《希望的另一面》 Toivon tuolla puolen
最佳女演員
金敏喜(韓國)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밤의 해변에서 혼자
導演: 洪尚秀(韓國)
最佳男演員
喬治·弗里德里希(澳大利亞)
《明亮的夜》 Helle Nächte
導演: 托馬斯·阿斯蘭(德國)
最佳劇本
《普通女人》 Una mujer fantástica
導演: 塞巴斯蒂安·萊里奧 / 剛扎洛·瑪薩(智利)
傑出藝術貢獻獎
《安娜,我的愛》 Ana, mon amour
導演: 卡林·皮特·內策爾(羅馬尼亞)
Glashütte原創紀錄片獎
ISTIYAD ASHBAH (GHOST HUNTING)
導演:Raed Andoni
GWFF最佳處女作獎
ESTIU 1993
導演:Carla Simón
最佳短片金熊獎
CIDADE PEQUENA by Diogo Costa Amarante
評委會銀熊短片獎
EN LA PRADERA by Esteban Arrangoiz Julien
F.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有:三個和尚、鷸蚌相爭、紅高粱、晚鍾、本命年、阮玲玉、香魂女、喜宴、紅粉、女人四十等。
1. 三個和尚
導演:徐景達/馬克宣
片長:20分
參賽時間:1982年
榮譽:第32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銀熊獎。
2.鷸蚌相爭
導演:胡進慶
參賽時間:1984年
榮譽:第3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銀熊獎。
3.紅高粱
導演:張藝謀
片長:91分
參賽時間:1988年
榮譽: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4.晚鍾
導演:吳子牛
片長:90分
參賽時間:1989年
榮譽: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5.本命年
導演:謝飛
片長:107分
參賽時間:1990年
榮譽: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個人成就獎銀熊獎。
6.阮玲玉
導演:關錦鵬
片長:154分鍾
參賽時間:1992年
榮譽: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張曼玉)。
7.香魂女
導演:謝飛
片長:105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8.喜宴
導演:李安
片長:106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9.紅粉
導演:李少紅
片長:110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視覺效果獎銀熊獎。
10.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片長:101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