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電影觀後感350字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電影觀後感350字

發布時間: 2023-06-12 14:45:29

①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

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

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

② 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觀後感

導語:《神偷奶爸3》勝利完成了一部續集的任務,故事很有趣,場面設計也足夠宏大,讓小黃人們有足夠多的出場時間,可以滿足觀眾們對小黃人的期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神偷奶爸3》的影評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觀後感【1】

"I been a bad boy"在神偷奶爸3(卑鄙的我3)中,這句雖不出自格魯之口(大反派布萊德的口頭禪),但是實質上說的卻是格魯的心聲。在神偷奶爸這個系列中,格魯到底是反派還是正派這個問題貫穿了整個故事,從第一部,改邪歸正,經歷第二部,亦正亦邪,來到第三部,重回「事業」巔峰。也許是照明工作室的主創們想起了拍第一部時的初衷(打造一個以反派為主角的動畫電影),那個卑鄙的格魯穿著一貫風格的黑色緊身戰衣再一次閃亮登場。而上一次登場,雖然是在小黃人大眼萌(小黃人獨立電影)中的客串,但有頭發,年輕,壞,有魅力的格魯,依然閃瞎了一眾影迷的眼。印證了第二部上映時的一個經典評論,「格魯不壞,影迷不愛」。而第三部的編劇,也給出了合理的故事背景(雙胞胎兄弟/金發的雙胞胎兄弟,家族產業/格魯家世世代代都是壞人,父母離婚)指引著格魯的「蛻變」。

也許是因為照明工作室的上一部動畫電影「歡樂好聲音」(Sing/歌唱秀)完美的將流行音樂與電影結合的緣故,加之之前大紅大紫的音樂電影「愛樂之城」的助推,配樂成了這一部神偷奶爸的主力軍,除了前幾部的經典配樂「Despicable me」等,還有許多新加入的流行元素,復古元素。而毫無疑問,大反派布萊德登場時,響起的由邁克爾傑克遜演唱的「Bad」,是全片最大的`兩點,為這個一心想毀滅好萊塢的大反派加分不少。

當然,一部合家歡的電影少不了溫馨令人淚目的場景,格魯與德魯的兄弟情,小黃人梅爾與格魯之間的友情,以及最小的女兒伊格尼斯的純真,為了幫助父親,賣掉自己心愛的獨角獸。(她總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詞彙,講出最深刻的道理),於是全片中有了一個出現次數最多的語氣詞(哦~),當然上一部嫁給德魯的露西,這一部也面臨了如何處理好母女之間感情的問題,這顯然難不倒她。

值得一提的是,小黃人依舊是全片的亮點,而這一部的它們愈發的人性化了,無所不能的它們,在沙灘當Dj打碟,參加選秀節目合唱,在監獄里稱王,造飛機越獄,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團結,他們與格魯之間的磨合,擦出的火花,而小黃人「梅爾」是這一次的主角,作為領袖的他與德魯闡述了一個道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動畫中對於好萊塢的還原可謂是神乎其神,除了一些地標性的建築,還對Santa Monica海灘旁的游樂場進行了還原,甚至連過山車的軌道都是一樣的!設計師,插畫師,也是強出一種境界了。

最後別忘了導演留下的伏筆,神偷奶爸的故事還沒完結,反惡人聯盟的新領導,德魯與小黃人的聯盟,也許下一次就是兄弟大戰了。

2017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觀後感【2】

《神偷奶爸》第一部的時候,小黃人真的就是配角群體,出場的時間並沒有現在這么多。但第一部上映之後,這個配角群體受到了瘋狂的追捧,各類周邊產品熱銷,所以到了第二部,小黃人的戲份明顯增多。在第三部中,小黃人基本算是一個主角群體,給他們安排了很多場出彩的戲份。比如在類似好聲音的舞台上表演唱歌,雖然語言大家聽不懂,但是那深情的表演打動了在場的觀眾;還有在監獄里的群戲,小黃人仗著人多勢眾成為監獄霸主,那狐假虎威的樣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小黃人的群體的每次出場都非常搶眼,這一次他們甚至要和格魯分崩離析,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格魯不肯去做壞事。壞的非常單純的小黃人們只願意跟隨大壞蛋做事,所以他們選擇不再跟隨格魯。這樣的故事設定,想想都很有趣,主要還是小黃人們奇特的思想,讓大家對他們真是又愛又恨。

2017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觀後感【3】

小黃人大眼萌是近年來最成功的動畫角色之一,帶動了周邊產品的瘋狂熱銷,從衣服到手機殼到手機游戲,都成為不少影迷的心頭之好。獨立電影《小黃人大眼萌》在2015年全球票房收入10億美元,號召力不同小可。這次《神偷奶爸3》的公映,小黃人們又回來了,再一次在銀幕上賣萌無罪,真的是越看越可愛了。

續集常用招式,主角的父母兄弟姐妹登場了

大家看過《神偷奶爸3》的海報或者預告片了嗎?看過就應該知道第三部會出現格魯的兄弟,兩人自幼分離,成年後,這個兄弟也成了大富豪,表面的職業是養豬,反正是很有錢的人,豪車都收藏了幾十輛,他來找格魯,主要是為了兄弟相認。

這種套路在好萊塢電影里是常見的,《奪寶奇兵3》、《拜見岳父大人2》、《銀河護衛隊2》、《加勒比海盜5》等等續集電影中,主演們的父母或者子女就登場了,主角已經很厲害了,他/她的父母兄弟姐妹會是什麼樣子?總算是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把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這次《神偷奶爸3》格魯的兄弟名叫德魯,他的外型基本和格魯相似,唯一的不同時德魯金發飄飄,和格魯的發型有本質的不同。這樣的設定一方面是突出兩個角色的不一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凸顯德魯這個角色的浮誇。

小黃人賣萌依舊給力,堅持學壞路線不動搖

《神偷奶爸》第一部的時候,小黃人真的就是配角群體,出場的時間並沒有現在這么多。但第一部上映之後,這個配角群體受到了瘋狂的追捧,各類周邊產品熱銷,所以到了第二部,小黃人的戲份明顯增多。在第三部中,小黃人基本算是一個主角群體,給他們安排了很多場出彩的戲份。比如在類似好聲音的舞台上表演唱歌,雖然語言大家聽不懂,但是那深情的表演打動了在場的觀眾;還有在監獄里的群戲,小黃人仗著人多勢眾成為監獄霸主,那狐假虎威的樣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小黃人的群體的每次出場都非常搶眼,這一次他們甚至要和格魯分崩離析,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格魯不肯去做壞事。壞的非常單純的小黃人們只願意跟隨大壞蛋做事,所以他們選擇不再跟隨格魯。這樣的故事設定,想想都很有趣,主要還是小黃人們奇特的思想,讓大家對他們真是又愛又恨。

③ 《絕世高手》觀後感

2017電影絕世高手觀後感【1】

盧正雨的這部《絕世高手》處處透射出那種狂歡瘋癲的鬼馬娛樂精神。

當年,《紐約時報》影評人曾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過如此的評價:「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或許,當時的這句話並非出於對香港電影的一種褒獎,但是如今看來,早期香港電影中的張狂與縱樂,作品中所包含的獨具匠心的創意卻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榮譽標志。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這部《絕世高手》。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這部電影,正是因為這部片子顯得有些過火,但也正因為其癲狂,相信很多人會愛上它。

《絕世高手》的癲狂實際上是導演盧正雨未泯童心的一種折射,他將各種腦洞大開的想像力一股腦兒灌輸到這部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四大天王」組合,「湯姆與傑瑞」的名字梗,《同一首歌》、《說句心裡話》等懷舊金曲的亂入,都能夠適時勾起觀眾的童年記憶。

電影的主場景發生在一個叫墮落街的地方,據說,街道名字的靈感來自長沙的墮落街,盧正雨就是希望用這條街還原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所以,觀眾可以看到片中游戲廳、大排檔、檯球廳、理發店等充滿懷舊復古的店鋪琳琅滿目,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隱藏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卻充滿了市井氣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個個都是「絕世高手」。

在表現這些「絕世高手」的時候,盧正雨依然用充滿童心的視角去刻畫,郭采潔飾演的少女小曼看似柔弱,卻是一個有著金剛芭比身材的暴力少女;范偉老師飾演的爺爺,造型百變,醉心於織毛衣;最具顛覆性的角色莫過於蔡國慶老師飾演的大反派,到處給人送365個祝福,卻干盡壞事,直接打破了十幾億觀眾心中建立起來的牢固形象,這種巨大的人物反差非常具有戲劇沖擊力,增強了不少喜劇效果。

《絕世高手》在風格上更接近於漫畫感,無論是從美術置景還是對於鏡頭的設計都發散出一種活潑與張力,從而讓這個關於成人的童話故事顯得更具有說服力。特別是對於美食的表現上,導演更是發揮出二次元想像,大膽的將美食與各種元素混搭,有一種濃郁的鬼馬氣質。柯達飾演的烤肉健將,烤肉的時候在單杠上來迴旋轉、跳躍、閉著眼,利用杠桿對肉的震動,從而烹飪出令人叫絕的美食。而范偉飾演的玉面·黃傑瑞和陳沖飾演的湯母·柯露思PK煮湯的那個段落,更是拍出了武俠片的格調,導演將一個簡單的煮湯比賽具象化,一口大鍋被隔成陰陽太極,兩邊風起雲涌,殺氣騰騰,范偉老師更是化身《七龍珠》中的超級賽亞人,充滿童趣。

《絕世高手》猶如盧正雨的一部鬼馬狂想曲,片中盧小魚一直苦苦追尋的絕世秘籍也只不過是傑瑞與湯姆的「恩愛寶典」。分分鍾就能搞定一頓豐盛料理的倉田保昭,在遇見織得一手好毛衣的范偉老師之後,哪裡想得到在和自己對戰的時候,范偉老師還能抽空打出一條花式如此刁鑽卻又符合大眾審美的毛線褲,還貼心的為他穿上了,最後還不是輸得痛哭流涕,甘拜下風。

2017電影絕世高手觀後感【2】

《絕世高手》的評價可能會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會予以極大肯定,不喜歡的會覺得看的非常尷尬。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早年也針對香港無厘頭喜劇。即使是《功夫》,這個可能是周星馳最為人接受的作品,在一些強調電影故事邏輯,人物關系的觀眾看來,可能故事性比較差。而諸如《超級學校霸王》之類的毫無邏輯,僅靠堆咖和耍寶的電影,現在看起來可能真的很尷尬。可香港喜劇就是這么一步步走來的。

香港喜劇電影,最初同好萊塢的喜劇並無二致,經過一系列天才般的創作者添柴加火,最終才走到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集大成者。70年代之前,香港喜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李翰祥作品為代表的,以舊中國為背景的段子喜劇。這些喜劇往往都是歷史上各種笑話單子的混搭,將床上笑話,市井中坑蒙拐騙的段子一段一段講出來,一段三四本(一本十分鍾)左右,跟說書人一樣,講三四段就是一部電影。為了避免這種不連貫,往往將三四個故事放在一個母題之下。第二種是以王晶的父親王天林為代表的香港歌舞青春片。此類電影往往是輕喜劇,為了映襯歌舞片中的熱鬧歡樂氣氛,創造了很多喜劇效果。第三類是家庭倫理喜劇,此種喜劇類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對頭電懋公司出品。老闆陸運濤是本土精英,區別於邵氏早前強烈的外來氣質,他始終相信電影應該是教化民眾之物,並非僅僅是娛樂產業。因此強烈關注香港中產市民的生活。這類電影往往模仿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喜劇,多是室內劇,講述辦公室或者家庭之間的故事。這三種類型中,第二種和第三種,主題較為嚴肅,完全區別於香港黃金時期癲狂搞笑的風格。第一種雖然荒誕無厘頭,但往往主題陳舊,背景和香港脫節,也與日後香港喜劇區別較大。1973年,楚原編劇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紀錄,這部區別於以往三種喜劇類型,演員講粵語,內容紮根於本土的電影,已經預示著新的時期的到來。

70年代許冠文喜劇統治了香港電影。《鬼馬雙星》(1974),《天才與白痴》(1975),《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摩登保鏢》(1981)五部作品局取得當年票房冠軍。現在看來這五部作品已經頗具90年代黃金時期香港喜劇風格的雛形了。區別於李翰祥以一個抽象母題為線索,許冠文的電影,線索成了他和兩個弟弟許冠傑和許冠英三個任務。這種講粵語,融入粵語流行文化(許冠傑的主題曲),故事背景設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層小市民,經歷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見的各種事情,最為重要的是,各種憑借語言、動作、場景設置製作出來的橋段逐漸誇張化,越來越鬼馬,越來越無厘頭,這種風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斷發揚光大。

1980年,黃百鳴(開心鬼)、麥嘉(光頭佬)、石天(龍四)三人成立「新藝城」公司,自此統治了近乎整個80年代。新藝城成功的秘密在於其集體創作的方式,先由麥嘉決定開拍什麼題材,然後和黃百鳴、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偉和泰迪羅賓七個人一起討論故事,這種方式也成為「度橋」,即將各種創意,各種橋段用故事穿起來。和七人之力,新藝城推出了數個賣座系類。由和許冠文分家之後的許冠傑和麥嘉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將港式喜劇、動作片的橋段融入007的故事裡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幾部均票房大賣,小成本的《開心鬼》系列喜劇,以小博大,票房不俗。為了和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對台,嘉禾合計出來了「五福星系列」,陣容強大,製作精良。兩個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寶出品,由高志森炮製的「富貴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創作的「精裝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縱觀此時的香港喜劇,真稱得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時香港電影業正在飛速發展,各類類型片不斷成熟,台灣市場,東南亞市場,甚至歐美市場均十分賣埠。為了拍出更吸引觀眾的作品,各種類型電影不斷更加類型化,吳宇森開創的「英雄片」熱潮,成龍、洪金寶的動作喜劇,無不都越發極致,而喜劇電影更是更加癲狂妄為,為了刺激笑點不斷提高的觀眾,橋段越發密集,姿態更低,更惡俗的橋段不斷刷新下限,各種語言的笑話,動作場景,故事碰撞的不斷誇張,大家相互鬥法似的,都為喜劇這堆火拚命加柴,整個八十年代的喜劇高潮一波接著一波,把整個喜劇的誇張、瘋狂、無厘頭水平不斷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馳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兒出現,走向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巔峰。

縱觀整個香港喜劇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小人物」打敗一切的歷史。許冠文早年開始將鏡頭對准社會邊緣的小人物,一局打敗之前的老式喜劇。但許冠文塑造的雖然也是小人物,但他用一種知識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離的視點,俯視小人物,提煉出小人物的辛酸,表現小人物的可笑。當80年代群豪並起,各路人馬無節操的展示小人物,表達小人物,和小人物保持距離的許冠文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打敗。90年代,出現了一個本身就是小人物,並且樂於以小人物的姿態去看世界,從諷刺小人物變成小人物的自嘲的周星馳,這時香港無厘頭喜劇走向了他的完全體。這種完全體喜劇不依靠故事,僅僅依靠人物以及密集到讓觀眾無法喘息的「度橋」就足以成功。這種「盡是癲狂,盡皆過火」的做派完全成了一種風格,一種區別於故事邏輯為本,而僅僅依靠人物和各種點子的喜劇電影。此時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夠在這種人物和點子中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點做的越好,電影可能越成功。縱觀周星馳早期成功的作品,無一不是有一個故事的把握,但盡管如此,還是避免不了無厘頭喜劇本身的問題。

2017電影絕世高手觀後感【3】

長沙「麓山商業文明街」,江湖人稱「墮落街」。

這條被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湘江緊緊夾住的狹窄街道,因為緊鄰高校,布滿了小飯館、小旅店、發型屋、雜貨店、網吧和卡拉OK。

它是破敗的,廉價的,也是繁華的,珍貴的。各種矛盾的元素在這里自洽融合,相得益彰。

青春是這里的另一道主菜,提味的佐料,叫作荷爾蒙。

這也是盧正雨的'青春與荷爾蒙。

盧正雨在電影里把「墮落街」變成了「豬籠城寨」,那是周星馳電影《功夫》故事的發生地,一樣有他年少的記憶。窮酸破敗,藏污納垢,卻又卧虎藏龍。

總之,小人物變大英雄的神話,勇斗社會惡勢力的熱血,少年愛情的美好,都可能在這里發生。

電影開場則完全是又一版《食神》,連鏡頭的運用與剪輯切換都是照著史蒂芬周的路數在走。

作為一個星迷,盧正雨對於偶像的致敬是「像素級」的。整部電影拋開表層故事,基本就是把《功夫》重新拍了一遍,墮落街對應豬籠城寨,廚師們與歸隱武術家,潛入殯儀館與潛入精神病院,湯婆與火雲邪神,垂死中兇猛敲擊被打通的任督二脈,甚至這個誤入迷途又終歸拯救世界的小阿飛。

電影里還有《國產凌凌漆》,有《無敵破壞王》,有《大話西遊》,周星馳的影子無所不在。

盧正雨本人的經歷很勵志,草根出身,靠網路電影出頭,然後真的參與偶像的電影,當演員,當編劇,當副導演,終於在這部電影的片頭掛上自己的名字,在院線高規格大規模上映。

或許是蟄伏太久,有太多想要表現和表達的,比起之前在「嘻哈三重奏」里創作的靈巧,以及在「美人魚」中表演的鬆弛,《絕世高手》顯得太心急、太求全、太小心翼翼。

幾乎從電影的第一秒開始,盧正雨就在迫不及待地用盡全力撒笑料抖包袱,一個接一個,速度快得讓人吃不消。好像前一個點還來不及細細咀嚼,後面的段子又洶涌而來。

不一定笑料多就是好。好的喜劇總是要給人回味,這么心急地把一堆梗送到觀眾面前,強往嘴裡塞,只會讓人覺得急躁。所以電影在前半部分的節奏明顯有問題,好不好笑先不論,看得人會覺得累。眼累,心也累。

電影的另一個問題是演員的狀態。浮誇,各種浮誇,以致過於浮誇。周星馳表演也誇張,那就是他的招牌。他帶著的吳孟達或林子聰也浮誇,但他的電影里總有沉得住的角色。以《功夫》為例,男主角浮誇,那麼女主角黃聖依就收了,包租婆基佬裁縫醬爆浮誇,苦力強和油炸佬就得正常點,斧頭幫幫主和田啟文浮誇,梁小龍的火雲邪神就要收斂,這樣有松有緊,有張有弛,電影才會好看。

可《絕世高手》中,盧正雨是浮誇的,孔連順是聲嘶力竭且浮誇的,郭采潔是造型奇怪且浮誇的,范偉是形象多變且浮誇的,楊迪、黃齡、柯達是浮誇的,蔡國慶是尤其浮誇的,好像喜劇表演就只有浮誇這一種方法,而大家都在比賽誰更浮誇。後來陳沖出現還算是壓了場,但那已是後半程,所以為什麼電影前半段節奏和氣氛有問題,也是這個原因。節奏出了問題,連累的還有電影的整體性。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部電影都在用段子堆砌,空有皮相,缺乏靈魂。它太像周星馳,又少點周星馳的神韻,最後只覺得是高仿的臨摹佳作,還可以,但離經典差遠了。我其實開始真的沒有太笑,直到倉田保昭出來後才有些找到感覺。

倉田保昭那段是我認為電影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唯一讓我發笑的地方。處女作強迫症,被歪改的「日語歌」,織毛衣,角色狀態的多次轉變以及反差多帶來的喜劇感,盧正雨的靈氣在這其中顯露無遺。

蔡國慶的表現也是讓人驚喜的。與明星本身固有形象反差極大的表演,火力兇猛的自黑,外帶那個操著長沙口音普通話又與劉昊然撞臉的女跟班,出馬就是大隊打手,氣場十足,尖酸惡毒得渾然天成。

四大天王的一再出場也有趣,開始時還覺得多餘,多次亮相後居然也刷出了存在感。除了搞笑,還對劇情推進起到了不小作用。

反倒是楊迪這些個已經小有名氣的笑星,在電影中存在感不強。

電影里,盧正雨的小智慧總是不時乍現,可整部電影還是被撐得太滿。節奏出問題,人物動機的幾次轉化也缺乏說服力,還是對比《功夫》,那場用小木棍敲頭的戲,干凈乾脆,淚中帶笑,而《絕世高手》絮絮叨叨搞半天,還讓人覺得牽強突兀,偶像還是高明得多。

當然一直拿周星馳去比盧正雨並不公平,經歷的差異,環境的變化,加上盧到底還只是個電影新人。作為處女作,《絕世高手》的完成度已經相當不錯。雖然開心麻花,寧浩,徐崢,大鵬都還在為觀眾生產質量不錯的喜劇電影,但周星馳的光芒如此耀眼,他的衣缽,他的風格,終究需要傳承。繼承人不大可能是文章和鄧超,更不可能是吳亦凡,他要能編能導能演,還要有那種無厘頭的調調,盧正雨除了不如偶像帥,其他總也學到了七八分。

我對盧正雨是有很高期待的,所以對《絕世高手》最後難免有點失望,他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也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畢竟只是第一部電影,太多想要說的,還不懂得少即是好的道理。我還是要支持這部電影,這算一個不錯的開始,願電影票房大賣,他未來能夠更有底氣更加鬆弛。在周星馳不再那麼周星馳的時候,當墮落街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碎成瓦礫,青春已經不再,我們還有盧小魚可以歡笑與安慰。


④ 電影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觀後感1

星期五的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到電影院去觀看《留守小孩》。這是一部有意義的兒童劇,看完它,我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留守小孩,他們的父母為了城市的建設,而遠離故鄉,遠離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們每年只有在春節時,才可能見到自己親愛的爸爸,他們真是太可憐了!特別是一個叫石頭的孩子,由於家中困難,爸爸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長期失去父母之愛的石頭變得越來越孤僻,脾氣越來越暴躁……

所幸的是,石頭有一群好夥伴和一個真心關愛他的老師:當石頭摔壞了帥哥的3G手機時,大家容忍了他;當石頭提前放響了帥哥架的鞭炮時,大家又原諒了他;當石頭推到艾老師,使艾老師的腳都受傷時,大家更是包容了他。夥伴們和艾老師就是要用愛去融化石頭那顆堅硬、冰冷的心,就是要用真情讓「石頭」樂開花……

愛是如此偉大。終於,石頭長大了,懂事了,他理解了夥伴,理解了老師,也理解了久久未歸的爸爸。

人世間因為有愛而變得更加美麗,《留守小孩》讓我感受到了真愛的力量。愛與被愛都是幸福的,徜徉在愛海中的我,一定要倍加珍惜呀!

電影觀後感2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愛的回響》。這裡面的這事件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這部電影寫了:一個小時孩子名叫劉小宇,他的`媽媽劉麗,得了癌症。劉小宇在一次跟蹤他的媽媽,無意中知道了這件事。他便找到了他的領居小武哥哥商量該怎麼辦。而他的媽媽劉麗卻在外面找了一個媽媽,名叫趙玲。這天,小武哥哥和劉小宇我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好醫生,多叫周醫生。隨後,在劉小宇和小武哥哥還有趙玲的鼓勵下,進了手術室。最後劉小宇的兩個媽媽和他,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這一件事,讓我明白了,哪裡有媽媽,哪裡就有快樂。所以,我要去找我媽媽了,再見。

電影觀後感200字6

昨天,我們看了一個電影,叫《愛在回響》,這是一部感人的電影,這裡面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裡面講了,一個孩子,他叫小宇,從五歲就沒有了爸爸,只有媽媽在辛勤工作,這個小孩子非常累,他每天都上補習班,但他不知道,他的媽媽()得了癌症,正在找適合劉小宇的新媽媽,找到了她叫趙玲,後來在趙玲、劉小宇、小武哥的鼓勵下完成了手術。裡面還有首歌叫《小小鳥找媽媽》也非常好聽。

我覺得這個電影太好看了,而且這個小男孩也太堅強了,這太感人了,我一定要向小男孩學習。

電影觀後感3

一切都只是被這個充滿愛的演講感動。那天我媽媽來看我,真是太巧了。要知道,我媽一年只來看我幾次,所以那天我很激動。

這篇演講擾亂了我們的心情。那是一種愛情的干擾,不可思議。只是沉默,低頭,心虛。的確,那些苦苦等待的孩子,總有一天可以對自己說一聲「媽媽」。「媽媽,我愛你多少都伴隨著這種希望和遺憾離開。

我媽養了我十幾年了,一直都是她出錢,從來沒有得到過回報。我連媽媽的腳和手都沒洗過一次。聽著聽著,我陷入了現在對我來說是多麼愚蠢的記憶,不知道什麼時候眼裡有了淚水。在周老師動人的語言里,控訴像從緊弦射出的利箭一樣落在我的頭上,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那一次我感冒了,但我不想吃葯,媽媽卻一直逼我吃。我堅持,我媽生氣了,我偷了。現在看來我是多麼愚蠢!

這個演講讓我知道,我們缺少很多東西,而且持續了很久。我們都嚮往別人的愛,可是什麼時候才愛別人呢?

媽媽!請原諒孩子之前的錯誤!我以後會有一個新名字,叫「孝子」。

電影觀後感4

學校組織觀看電影《雷鋒》,看完之後,我感觸很深。雷鋒那高大光輝的身影深深映在了我的心中。話說「雷鋒出行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我就來講幾件。

有一次,雷鋒放假了,閑著沒事干,就去附近的工地義務幹活。雷鋒很熱情,一會兒乾乾這,一會乾乾那,忙的不亦樂乎,周圍的工人被雷鋒的熱情感染,也都加快乾起來,工地上一片沸騰,有點兒像螞蟻搬家,又有點兒像賽路。幹完之後,廠長想給雷鋒一封感謝信,可雷鋒卻笑笑走了。

還有一次,雷鋒正趕著回軍營。突然,他看見一個婦女和一個小孩,婦女眉頭緊鎖,好像有什麼煩心事似的。雷鋒上前一問,原來她要趕回村子,還有20公里路,可天馬上就要黑了,所以才煩心的。雷鋒毫不猶豫地說:「大嫂,別急,我正好順路,一起走吧。」後來,雷鋒把她們送回家,家人正准備感謝雷鋒,可是他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再看看我,平時雖然談不上惹是生非,不樂於助人,但跟雷鋒叔叔比起來實在是太慚愧了。以後我要學習雷鋒,多做好事,節約樸素!

雷鋒還活著嗎?當然活著,不僅活在我們心中,還會活在我們身邊。

電影觀後感5

影片《公僕》透過當今年輕人的視角,真實再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同志的動人事跡,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他帶領東山人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為東山人民造福的生動情景,他為黨和人民事業忘我工作到最後的動人場景。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不時有身邊的`老黨員摸淚叫好,與影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勉。「人民的公僕為人民」是要靠發自內心地去想、去做,把老百姓的事真正當作自己的事來辦,那樣事就會辦起來容易得多,好辦得多,把心態放平,不能憑感覺對人對事,要重事實,要一視同仁為老百姓辦事,這樣就會贏得老百姓對你的信任。

我是一名從事社區工作的基層幹部,看後更加深受感動和教育,谷文昌同志他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黨中央「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民的公僕,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年輕一代的社工更要向《公僕》中的谷文昌同志那樣為老百姓辦實事,了解老百姓的苦處、難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輕松、愉快地工作、生活著。

電影觀後感6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開演之前,媽媽什麼都沒有對我講,我也不知道袁隆平到底是誰,是干什麼的。電影開始後,當我看到影片中有個姐姐餓得頭暈,還是那個姐姐要拿出家裡僅有的准備種地的種子要給袁隆平爺爺做飯吃而磕破了頭,袁爺爺眼睛裡滿含著淚水、充滿著堅定:不能讓老百姓再挨餓,讓老百姓吃飽從那以後成了袁爺爺畢生的奮斗目標。我忽然想起,我在國學班裡最早學過的神農氏,那袁爺爺不就和神農氏一樣,用一根神鞭,正在趕走那個讓許多人民飢餓的惡魔。

從那以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爺爺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春夏秋冬: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他不畏懼任何困難,勇敢執著地為著自己的夢想前行。最終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科研,袁爺爺終於成功了!

我雖然還只是一個二年的小學生,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真的很想在若干年後去北京念一流的大學。媽媽告訴我那同樣也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我也要像袁爺爺一樣,遇到困難執著前行,多多學習增長本領,持之以恆地朝著自己的奮斗目標努力向前!!!

電影觀後感7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哥、表妹一起看了花季雨季電影展的一部電影《張思德》。

張思德是一名解放軍戰士,他為人憨厚老實,嘴巴很笨,話非常少。他做事非常認真踏實,從不跟戰友計較。他曾經在毛主席身邊做過一段時間貼身衛士,從來都是叫幹啥就幹啥,從不多說一句話。毛主席說他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愛說話,同時認為他最大的優點也是不愛說話。因為張思德從不計較,嘴巴又比較笨,不會為自己爭取任何利益,因為跟他一起戰士很多都當上了大官,可他還僅僅是一個班長。

因為他燒炭的技術非常好,後來又被安排去山上燒炭。燒炭是一件很辛苦,又臟又累的活,他最好的戰友勸他不要去。可張思德認為能為老百姓燒炭取暖是一件非常值得非常有意義的事,他一點都沒有推辭就去了。一天在一座山上燒炭時,因為山土土質松軟,又連夜暴雨。張思德在搶險過程中因山體滑坡發生特大泥石流而犧牲了。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犧牲的,司馬遷曾說過:人總是要死的,但有些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些人死得比鴻毛還輕。張思德的死就是比泰山還重。毛主席特別為他召開了追悼會,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

電影觀後感8

—— 《絕境逢生》觀後感

文/李明珊

今天下午,我看了電影《絕境逢生》。這次,我破天荒地看電影沒打瞌睡,集中精力看這部影片,甚至含在嘴裡的糖化了都沒有發覺。因為這部電影給我一種震撼。這種震撼,是發自內心的一股力量,一種本能,一種贊嘆!

這部電影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幾位士兵護送美國一個女軍官(情報處的,來破譯敵人的密碼),到敵人總部破譯密碼,一路上與鬼子周旋的幽默故事。當然,為了早日解放,途中一個村子裡的老百姓也與鬼子展開了拚死搏鬥,鬥智斗勇,最終把日本人趕出了中國!

這部電影有很多搞笑情節,但我被一股力量壓抑著,怎麼也笑不出來。最後一幕漸漸變暗時,我想了很多。我想:如果沒有戰爭該多好啊,如果沒有戰爭,影片中賣魚老翁就不用在忙了2天才捉到的魚里埋上炸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如果沒有戰爭,影片中的鐵匠就不用連夜趕造幾百把用來和日本人打仗的刀了。如果沒有戰爭才多好哇!可為什麼世界上總有戰爭呢?就因為有了戰爭,婦女們成了寡婦,孩子們成了孤兒,男人們把自己的血肉之軀拋在了戰場上,連姓名都不曾留下!我們討厭戰爭,但我們卻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不可避免地降臨,我們要麼甘當戰爭的犧牲品,永遠的亡國,要麼就挺起胸來,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成為一個大國。中國人是謙和的,但絕不是懦弱的!

願在戰爭中犧牲的靈魂安息。

電影觀後感9

昨日看了吳宇森導演的三國之赤壁的上集,感覺有一點失望,但也不算完全失望,起碼我還是想繼續看他的下集赤壁,至少吳宇森的赤壁裡面的動作和場面比三國之見龍卸甲要好看一點。

吳宇森的赤壁這部電影比較適合給那些沒有一點中國歷史常識的美國人看,但對我來說可能就不太適合,記得高中課文里都有三國演義的段落,大學聽得又是單田芳的三國演義評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也在那時候通讀了一遍,之後又是徹夜玩日本光榮KOEI的三國志4,此刻玩的還是光榮的真三國無雙系列的游戲,能夠說,三國的故事以及裡面的人物形象已經在我們腦海里有了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模式了,一提到趙雲、關羽、張飛,他們的形象幾乎是固定化的,而吳宇森導演之下的這些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都不一樣了。

其實我更認同的是光榮的電腦游戲中的三國人物形象,並且我覺得,日本人的確真正吃透了三國文化的精髓,他們的游戲對於三國歷史中很多趣味而詳細的描述,又沒有違背原本小說的中心思想,僅有這樣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屬於我們自我的三國演義文化,一味迎合外國人所好製作的電影,是不能反映出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文化。

這一點其實我們值得向日本人學習,日本人開發的真三國無雙系列游戲的英文版在西方也十分流行,不少老外都熱衷於這個游戲,有的老外甚至專門為了這個游戲而研究了中國的三國歷史和文化,這也說明了好東西,不用投其所好,照樣能發揚光大。

電影觀後感10

影片中,趙樂(陳偉霆飾)在病床邊和豪七告別的戲份,不僅讓人看得很心痛,更讓他在拍攝結束後久久不能平復情緒,止不住眼淚。親眼目睹陪伴自己的狗狗離世,那種痛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這種和「家人」的分別,也讓方欣(鍾楚曦飾)倍感揪心,雖然自己和丈夫的「好事」數次被豪七打斷,但狗狗對自己的守護和生病時依然不變的等待,都深深打動著自己。戲里戲外,對狗狗的好感度倍增。

愛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愛著寵物的同時,它們也在悄悄愛著我們。雖然生命終有盡頭,唯有愛沒有終點。寵愛國際想為你和毛孩抵擋四面八方的風雨,與你一起分享毛孩的喜怒哀樂。守護毛孩,為毛孩的健康付出一切,這就是寵愛國際動物醫院的使命。

正是這份使命,寵愛國際動物醫院非常榮幸地成為了電影《寵愛》的官方合作醫療品牌,對寵物醫院部分進行專業指導,並參與拍攝。

首映禮現場,寵愛國際動物醫院CEO李雪女士在觀影後也分享了自己與毛孩的情感歷程:「我家老大(愛犬)已經10歲了,前兩天也剛剛做了一個手術,手術很成功,但是想像中面臨寵物的離開內心是無法接受的,希望我們寵愛國際能夠竭盡全力給予毛孩更長久的生命周期。」作為五個寵物的媽媽,也是一名資深的養寵人士,更是寵物醫療行業的從業者,她能深切體會寵物主人對寵物的情感依賴。

電影觀後感11

今天下午,老師組織我們在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芬芳》。這部電影講的是20xx年8月7日晚,甘肅省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的事情。在這場災難中,死了很多人,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令我難忘的是,某高中有一個班叫高二十五班,班裡的很多學生或者學生的親人就是被泥石流奪走了生命,也奪走了一切。活著的同學都很難過,甚至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兩位老師,江老師和周老師,是他們用母親和父親般的愛,重新換回了同學們的生活信心。

有一個學生叫多吉,他的爸爸、媽媽和妹妹都被泥石流沖走了,家也沒了,他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便在澡堂自殺了。幸好被江老師及時發現並叫急救車把他送到了醫院,經過搶救,多吉被救活了。還有一個學生叫井曉曉,她和媽媽剛從泥石流中逃出來,但卻因為失足媽媽又掉了下去。面對爸爸的責備和自責,她也想輕生。還有雲草同學等等,他們在兩位老師的無私幫助和耐心開導下,使他們漸漸走出心理陰影,重新對生活充滿了自信。

通過觀看這個電影,讓我明白:面對困難或者生活的突然打擊,一定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關心你、愛護你、幫助你。同時,生命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所以一定要珍惜生命,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電影觀後感12

昨天和LG一起去看了電影《門徒》,今天來交作業啦。

之所以選擇這部片子,是因為看過的人都說好看,二是因為我們去影院的時候,正好趕上這部電影的時間檔。看完的第一感覺,可以用兩個字形容:沉默。我是沉默著走出電影院的,也許是因為有那麼一點震撼和觸動吧。

《門徒》講的關於毒品的故事,影片里有大片的花種植地,有在倉庫里加工製造毒品的場面,這些都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吳彥祖飾演的阿力是毒販昆哥(劉德華飾)的門徒,同時他也是一名卧底,跟著昆哥八年了,目的是找出和昆哥交易的幕後供毒者。影片的感情主線是阿力和阿芬(張靜初飾)之間的互相慰藉的情感,阿芬是因吸毒上癮,最終死於毒品。她的死,很凄慘。阿芬的丈夫是古天樂演的,這次,古天樂改變戲路,從以前的帥哥形象變成了一個吸毒的流氓樣,連牙齒都武裝到了,可謂形象非常的真實,真是敬業的演員。還有袁詠儀,在劇中飾演劉德華的老婆,身懷六甲,不過她可是真的孕婦哦,我當時看她第一眼的時候就感覺出來了,呵呵。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劇中阿芬的女兒,這個小女孩真是非常的可愛,演得太好了。

因為毒品離我們還是比較遙遠,所以看完這部電影倒也沒有太多的共鳴,但謂之電影藝術嘛,通過影片也接觸到這個層面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獲取。作為一部電影來說,還是值得一看。

電影觀後感13

為緬懷袁隆平爺爺,5月2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集體觀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袁隆平爺爺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飢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的研製出雜交水稻。雖然在研製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沒有被困難打敗。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我對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爺爺,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對他產生敬意。

袁隆平爺爺說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粒小小的種子,卻改變著世界的歷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爺爺已經離我們而去,他不怕困難、腳踏實地、鍥而不舍的品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當下我們該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糧食,為深切緬懷袁隆平爺爺,餐餐光碟我們在行動!

電影觀後感14

2012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國大片,反映空前災難的電影,讓人們看過以後,有很多感觸。這部電影我十分喜愛,不僅僅讓我了解到海嘯的瘋狂,地震的危險,災難的殘酷,災難的來臨是人們無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爭取的,走對一步就能夠活下來,走錯一步後悔一生。

海嘯撲面而來,在睡夢中的人,在不知道的狀況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會讓堅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車子一轉眼已經沒有,火山爆發有一個個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這時錢已無用,生命可貴。

在電影里男主人公是傑克遜,很勇敢,在大家准備關方舟的大門時,有一個東西被卡在了門邊,如果門關不上,就無法開啟防預措施,這樣的話,人們就全部沒有期望,但傑克遜為了大家能活下來,冒險去了方舟門邊,查看出了問題,發現有一塊黃色鐵卡在門上,傑克遜使勁往外撥,在這時方舟已經靠近冰川,如果在這時再關不上方舟的門,大家都會沒有活不來的期望,時刻緊迫,經過發奮,傑克遜最後拿掉了這個黃色的鐵塊,大家得救了!美國總統不上方舟,他願意和人們一齊離去,等待著地震、海嘯的來臨!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災難是我們人類無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團結不懈地共同發奮,就會有奇跡發生!

電影觀後感15

一直不怎麼喜歡漫威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當然,DC的也基本一樣,他們兩家的電影電視劇都有點對不上我的路數,要麼覺得節奏感不搭,要麼覺得劇情有點幼稚,有一些並不是那麼合理的地方。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漫畫本身的年代有點古老的原因吧。

就這部電影自身而言,還是挺熱鬧的,打鬥的場面不用說,裡面關於高科技與原始部落的混搭也挺有反差的。不過,有一些場景的特效還是顯得五毛了一些,攝影棚的感覺太明顯了。

我覺得看這種類型的科幻電影,完全沒有必要糾結於劇情的合理性與人物的塑造,看的就是個場面,整體來說《黑豹》的場面可以打到百分制的70分以上,不過我個人覺得黑豹的塑造和鋼鐵俠還是有點差距的。

如果真的有外星科技降落在地球,如果真的被某個看上去荒蠻的地區和部落、國家把這些外星科技隱藏了很多年,那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至少我會嚮往這樣的地球。

《黑豹》之後,我覺得漫威的電影更是可看可不看了,主人公最終是必勝的,如果看,也要拋開結果,去看更精彩的過程

⑤ 《我是醫生》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我是醫生》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1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台詞對話質朴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准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形首御型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扎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辟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拆雹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2

以吳孟超院士為原型拍攝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觀看影片之後,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優秀傳記作品。

觀片前,我也有一些想像,就是面對吳孟超院士,創作團隊究竟會怎麼拍?看完影片,我覺得整個創作是成功的,影片緊緊地抓住了我,使我這個熟悉吳孟超院士的觀眾也被影片的敘事所吸引。吳孟超院士人生經歷中,有很多故事和事跡,可能都能夠成為這部傳記片要追蹤的內容。但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電影,採用了一個橫截面,就是他後來在上海建設肝膽中心、攻克科研難關的這一時期,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這個角度的選擇構成了影片的主線。

同時,在主線之外,又搭建了幾重敘事角度,比如說師生關系,醫患關系,父女關系,這三個關系圍繞著主線展開,構成了影片敘事的豐富性和多元色彩。把一個心系國家、心繫人民的科學家的情懷、追求立體呈現出來。這種敘事維度的選擇,不同於一般成長性的傳記片,同時又非常集中,能抓住觀眾審美心理。

電影取名《我是醫生》,平淡、從容。大部分場景在真實的醫院拍攝,而無論是主演還者猜是其他演員,表演上可以說達到了神似,尤其是在手術室的表現非常逼真,有記錄的感覺。這是編劇和導演高超的地方,既表現了醫生工作的特點,特別是吳孟超院士工作的特點,也表現了充分的生活氣息,他既是一個醫術很高超的大科學家,又是一個有普通人生活的一面,這就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接近。

影片通過藝術手段達到其審美價值,傳達的正能量自然能夠產生很大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影片聚焦醫學領域,但讓觀眾想到我們身邊還有更多的'科學家,也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科學家。影片通過這樣的表現,給我們增加了很多看點,它傳達的正能量,它賦予的感染力,以及一些矛盾甚至張力,在同類表現英模人物的傳記片里很少看到。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3

國產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難題,最近卻有一部影片收獲了專家和點映觀眾的叫好聲,這就是上影集團拍攝的《我是醫生》。在6日舉行的《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黃會林教授直言:「中國號稱電影大國,但的確不是電影強國。看了《我是醫生》這部片子,我想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像這樣走下去,中國電影就不僅是電影大國,可以逐漸成為電影強國了。」

《我是醫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傳記電影。今年95歲的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5萬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編劇黃丹說自己看了吳老五台手術,就站在護士身邊,「那幾天我的腦子里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術室皮膚上燒灼的味道,我從這些味道當中體會吳老所有的感受,跟他進餐,到他家裡。我覺得創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寫好的。」

扮演吳孟超的是趙有亮。這位老戲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這部戲,而在片中吳孟超與學生趙一濤的對手戲非常好看;扮演趙一濤的胡亞捷當天也來到研討會,他表示這是他與趙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這部戲後,他總是習慣性地以「老頭」稱呼對方,趙有亮也特別自然地答應。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4

由第六代導演謝鳴曉執導,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並於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醫生》這部影片,以我國著名肝膽醫科專家、教育家吳孟超醫生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過九旬,雖年事已高,但仍奮斗在肝膽外科醫療一線老醫學家無私奉獻的形象,頌揚了他的「醫者仁心」和勇於培養新人,開拓肝癌治療新領域的不懈創新進取精神。其實,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孟超醫生的先進事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無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動地再現,並能夠打動觀眾的心,確實需要編劇和導演下一番功夫,因為作為紀實性人物傳記類電影作品,既要尊重事實,又要藝術性地再現,能夠讓觀眾通過一個多小時的觀看,有所感動和領悟,的確需要採取全新創作手法,通過理順一些線索,構建一些沖突,使得作品更有看頭。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做到了,他們圍繞「情」這個字做文章,通過不同「情」的融入與舒展,引出吳老的真實的感人故事。從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內容豐滿,情節生動,感人至深。

攝於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發言者是吳孟超本人)

師生情——此處的師生情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吳孟超和自己老師、領路人裘法祖(也是醫學界的前輩和大咖)之間的感情,二是指吳孟超與自己培養的學生之間的感情。每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吳孟超的眼前都會浮現出自己老師的形象及諄諄教誨,從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採用「閃回」的方式表達,顯得更加感人。而與自己學生之間的感情,則重點體現出吳老愛才、惜才,並支持和鼓勵他們勇於創新,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開拓國內肝癌治療新方法、新途徑。影片所描寫的吳孟超把自己培養的外科手術的得意門生,調至研究中心搞基礎研究,以此推進通過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復的方式治療肝癌的橋段,生動展現出吳老眼光遠大、勇於創新的閃光點。

醫患情——這是體現吳孟超「醫者仁心」最生動的一條故事線索。比如影片中出現的:他年過九旬仍上手術台開刀,解決疑難雜症;下病房檢查,在觸摸病患者身體時,先要搓熱自己的雙手;為有經濟困難的醫患陪護家屬訂早餐……都是還原了事實真相的藝術情節再現,把吳老平時「救死扶傷、同情關愛病患」的作為十分自然地在銀幕上展現,令觀者十分動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兒,是吳孟超醫生的最愛。同樣,把年事已高,仍在崗位上作奉獻的父親照顧好,也是女兒用心承擔的責任,於是影片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十分溫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當女兒被檢出身患腸癌,需要住院動手術時,這種父女情便更加顯得珍貴,一方面是女兒遲遲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關照父親的話,用小紙條的方式貼滿了每一處;另一方面,則是父親一反常規,主動承擔為女兒做手術,把殷殷關愛之情傾注在為女兒消除病魔、恢復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寫的一位護士長為了實現吳老妻子生前的囑托,主動要求擔任吳老做手術時的「護駕」者,也特別感人。

師生情、醫患情和父女情交織在一起,環環相扣地演繹,讓《我是醫生》這部影片所展現的內容有血有肉,自然貼切,觀後能讓人心中泛起陣陣暖意,同時對吳孟超先生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加深了印象。當然,這裡面有演員本色出演的功勞:趙有亮飾演的吳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備,胡亞捷飾演的吳老的得意門生——趙一濤,以及趙靜飾演的吳老的女兒吳翎也都給影片帶來了一抹亮色。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5

6月8日下午,單位組織觀看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吳老傳奇的一生就這樣在我們眼前揭開了面紗。

影片中,吳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主刀手術近200台。他一生致力於攻克肝癌這一難題,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細胞免疫治療技術,並把他覺得最好的學生——外科「一把刀」趙一濤派到這個研究領域。只因為他覺得「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這句片中吳老說過的話,讓我們記憶猶新。還有他那放眼未來早抓人才的遠見卓識,不拘一格舉賢薦才的伯樂風范,鼓勵後輩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懷,敢闖新路培養人才的大家氣魄,深深感動了我們,也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還記得片中趙一濤在飯桌上埋頭苦吃努力完成老師委派的「任務」,卻意外的來了個峰迴路轉,如數家珍般介紹起吳孟超院士所獲榮譽,最終解決困局時的畫面嗎?那時的我,由衷地佩服吳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驚訝於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無數光環的照耀下,能依舊坦然面對,並未因榮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術台上默默奉獻著寶貴的生命的那份高尚醫德,他無愧為我們大家的學習楷模。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是吳孟超院士的性格特點;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他的仁愛情懷;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種頑強鬥志,也向我們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淡泊名利,才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外雲卷雲舒」。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以吳孟超院士為自己的榜樣,不忘初心,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為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努力奮斗。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6

由上影集團出品、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點映以來,在觀眾中引發了熱烈的反響。近日,在《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評論界人士對該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片用影像藝術地塑造與再現時代英模風采,書寫時代畫卷,弘揚了時代精神。同時影片在藝術手法上的諸多創新,也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7

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8

為進一步營造公司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職工隊伍中提倡學先進、爭優先的工作氛圍,積極響應區委宣傳部關於組織觀看經典優秀宣傳教育題材電影《我是醫生》的號召,公司於6月7日下午組織觀看了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

這部電影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傳記影片,吳老身上的無私奉獻、情系人民、堅持不懈等精神時刻為我們樹立起時代標桿,大家觀後感到,要以時代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思考和鑽研,立足本職工作,知難而進,攻堅克難,努力做一個對社會建設、單位發展有用的人。

《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9

浩瀚的馬來西亞橡膠林中,一雙割膠的小手正在辛苦勞作,穿越時空,孩子成長為我國肝膽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今已95歲高齡的吳孟超教授。

這是上海電影集團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醫生》中的經典開篇場景,這是馬來西亞歸僑、傳奇軍旅醫生吳孟超的故事繼紀錄片後,再度搬上大銀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上影集團等聯合舉辦專家研討會,對影片的文藝創作亮點和進步進行梳理盤點。吳孟超教授親自到場聆聽,他說,「我堅持做一個中國人,堅持做一個中國醫生,堅持做一個軍人,堅持做一個共產黨員,從這一次的電影拍攝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看過《我是醫生》的吳孟超回憶,年少時遇到抗戰烽火,全家在昆明無依無靠,最困難的時候,自己還去街頭賣過報紙,靠每天一點點辛苦錢吃飽肚子。他說,後來學醫報國就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現在拍攝放映這部電影,也不單是為了講一個醫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給人啟發。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分析,吳孟超傳記從紀錄片到故事片,前後兩次創作體現了上影始終堅定不移追尋信仰之美、英雄大義。「一個時代不能只產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醫生》的創作體現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氣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當代主旋律題材電影創作,絕對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引領時代審美的重要創作,《我是醫生》的編導團隊兢兢業業,演員表達准確貼切,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尋味的主旋律電影作品。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的專家也對《我是醫生》進行點評,認為這是一部視角獨特、攝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題材影片,盡管電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我是醫生》恰到好處地展現了醫學「超人」吳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討會上,「閑不住」的「超人」吳孟超還透露,最近身體微恙休息了一段時間,但已經打算下周「復出」繼續到手術台上做手術。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幹什麼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

電影《我是醫生》由謝鳴曉導演,趙有亮、胡亞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將率先在上影集團聯和院線全國各主要放映點上映,並面向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舉辦展映特別活動。

⑥ 科幻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2017科幻電影觀後感,請參考!

科幻電影觀後感1

星期五,我看了《宇宙與人》這部電影。電影中詳細的介紹了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宇宙中的核子結合產生核聚變,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們人類就是由基因組成的。既然是宇宙給了我們生命,是小小核子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謝它們,應該讓它們繼續去創造比我們更偉大的生命。

也許保護宇宙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護地球是我們應該做的,是我們能夠做的,更是我們必須做的。科學家已經證實: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謂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製品等。而這些白色垃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經常看到的,比如:在某個巷子里,幾個人推著車子買盒飯,那些飯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場里買東西,或在菜市場買菜他們總會給你一個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採取保護措施呢?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環保為什麼還遠沒有一些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做的好呢?真讓我搞不懂。

在芬蘭,商場買東西不會給你塑料袋,為了環保。在義大利,鋁和塑料的再造可以節省能源90%;鋼和紙的再加工可節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產可節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噸鋼可節省水約25噸,可減少空氣污染物90公斤;可減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處理車,收集各大商場,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車內處理,他們把橘子汁燒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鐵一樣的東西,再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了纖維,又把纖維經過紡織,織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場上去買,這樣廢品再利用了,並且沒有給大自然帶來一點污染。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嗎?這些方法,極大的保護了環境,甚至,有的還可以贏利。

而中國呢?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採用填埋法,約佔70%-80%;堆肥法,約佔10%-20%;焚燒法極少,僅佔1%。由於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只有少數城市藉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衛生填埋場,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准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監測手段,距無害化處理標准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世界的'環境。我希望在新世紀里,人們的觀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顧眼前的發展,忘了長遠的目標。不要讓加拿大工廠排出的廢氣,飄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類的事情在中國發生!

科幻電影觀後感2

不得不說,做為一部「電影」,Oblivion用到了代表當今世界上最進步的手法,攝影和後期無可爭議,每個畫面都美到不敢想像,甚至超越了一些以畫面取勝的,比如王家衛,的作品;很沉靜、卻在該鬧之時鬧地非常到位的,張弛有力,毫無糟點。

我一直在找片中的缺陷,劇情的不合理,全片下來,除了:

1. 「wapean」的重量(感覺隨便都能毫不費力拿起來)有小許疑惑,但2077年也許採用了宇宙金屬,輕型也不是不可能。

2. 「cage「裡面的移動生物,也許是智能機器(後面的「主腦」也是超智能機器)往壞的方向發展而衍生的情景。

其餘無。

編劇在面對心理、記憶、回憶之中運用恰到好處;

在回到Tom Cruis,我想不到第二個能演好這角色的actor,Leonardo Decaprio和Brad Pitt雖然是同期形象比較相近的演員,但前者略痞,後者反叛,眼神中只有Tom的深邃,那種經歷過浮沉迷事的好男人的眼神,眼角,嘴唇,包括舉動,才能是最佳人選。

Oblivion有Jerry Maguire的情懷、Eyes Wide Shut的懸疑/逼近、和Vanilla Sky的迷失,它是一部極其用心、不鋪張、不試圖一次說太多(比方說Trance)的絕贊作品。

2小時4分鍾下來,我一直好奇導演的名字,他有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嚴謹、大膽,卻能用較為現代的方式把一切呈現出來,又有種Paradox的給人以迷思、不那麽直接end的小手段,Joseph做為新人,實在非常用心。

妝容、後期也不用多講,完美至極。我沒有找到任何一處有失優美或銜接不當、突兀的場景,高科技的外太空元素當然是比較好掌控,只要把每個畫面都做的乾凈,充滿未來感就好;但那些禁區、瀑布、和Jack發現的森林,那個小屋子,夜景、俯視圖、爆炸、地表人......都做的淋漓盡致,滴水不漏。

最highlight的是OST.這部片我是在Melbourne Central的HOYTS看的,巨幕加上絕贊的杜比環繞音效我不知道加了多少分,但起碼那種post punk加上迷幻的夾雜搖滾和電子的配樂,實在太喜歡了;比「Silent Hill」都更好,甚至超出了「Trance」。

我經常拿「Trance」和「Oblivion」比較,因為撇編劇不談,兩者的表現手法是極其相近的,但前者是講述一個小主題,加上亂七八糟的摻雜,實在沒辦法太把客觀面的視聽效果推到更高處;而後者,也就是本片,用鴻篇鉅制的未來場景和高度對比、時而沉默,時而緊張的反差,一點不客氣地虎上添翼。就拿簡單的例子:兩片都用慢動作,但前者的慢動作就好像comedy,後者會讓你心跳加快,無法自拔。

片尾「Because I'm Jack」完後,黑幕打出來,緊綳了124分鍾的神經突然鬆懈,心中無限情感宣洩出來,一直在深夜(快12點)的影廳坐到片尾曲結束。

好久沒看到這麽好的佳作了,或應該說,是我至今看過最棒的科幻片。毫不誇張。

⑦ 金像獎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1】

一念無明

生命本身所具備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無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煩惱。

——《佛教哲學大詞典》第四○五頁

如同名字,電影講的就是在香港壓力滿溢的城市裡,人對生命的迷惑。

電影開頭阿東走進那間小小的房間,和父親那段對話,兩人演技足夠,足足幾分鍾的長鏡頭的對白和表現力還讓我邊笑邊想,這么長的鏡頭這么悶的對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電影,這兩個人還是厲害。

後來故事步步揭開,不留情面的打罵羞辱,和心有預期也讓人難掩震驚的滿地緩緩流過的血水。

很難相信金馬獎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攝1天就可以有足夠的情緒讓人跟著歇斯底里,讓人親見失手弒母的痛感,讓人感受親人之間的愛極與恨極。然後這部電影讓我感受的,是生而為人的深深孤獨。

阿東的父親常年為生計奔波勞碌,說到從前做長途司機的時候語氣里藏不住驕傲,可是還是以最悲痛和無奈的方式失去了愛的人,以最無力的方式失去了兩個兒子的依賴,開車的時候尿進塑料瓶,獨自在昏暗的光線下看不符合年齡看起來可笑的書,卻認真看對抗抑鬱的方法,小心的買飯買巧克力,被兒子背起來慌張的說鞋子掉了,卑微到塵埃里,哪裡再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可是哪裡可以埋怨他人,面對兒子的指責,只能痛苦萬分的痛恨自己。

阿東的媽媽整日沉浸在過去那個讀過書、受盡家人寵愛又有很多人追的回憶幻象之中,晃神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無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難以忍耐,沒人關愛的老人罷了。她會不斷的回憶曾經的選擇,如果當年沒有嫁給這個丈夫就好了,如果當初跟兒子去美國就好了,於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阿東在的時候還能有一個宣洩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靜,獨自痛到喊出聲來,聲音大到鄰居投訴,卻沒辦法緩解也無人來。那種難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獨。

Jenny可以微笑著高唱贊歌,可是崩潰大哭的時候,那張扭曲的臉上何曾有一點點寬恕與原諒的影子。終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擁有安身之處的瞬間,離自己29歲結婚,30歲要小孩,擁有家庭的夢想近在咫尺的瞬間,滿懷期待,細細計算著、規劃著衛生間門後的空間可不可以放洗衣機的安穩瞬間,轉眼就灰飛煙滅。念一句“阿門”,也難抵這命運光臨。

皈依宗教來尋找安寧,坐席上微笑的說著“阿門”的人,又有幾個真的能放下過去,原諒曾讓自己夢想破滅的人?在這里的宗教讓人可笑,雖然人們想找一個出口,想尋求一種精神力量,不過是種勉強的掩護。

電視機里冷靜的新聞播報著朋友的決絕告別,阿東的眼神一點點變化,這種感覺連身邊最關懷他的父親都絲毫沒有察覺。Jenny自然也無從察覺。

社會家托夫勒談過“即當人們所處的整個社會突然轉化為人們始料不及的新社會時,人們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托夫勒在對“未來的沖擊”指出:“我們可以把未來解釋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由於人類機體的生理適應系統和決策過程負擔過重而引起的。總而言之,未來沖擊就是對人類過度刺激的反應。”

盡管托夫勒的觀點是一種典型的悲觀論,但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發展的社會對生命個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強烈刺激與沖擊,過度的負擔使社會化中的人逐步喪失社會賦予個人的身份與功能。這種沖擊難以通過與人交流而分擔,只能獨自承受。

到這里,阿東的所有情感關系都一一斷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郁、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葯物。

可是拚命的吃掉巧克力,拚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難以消除。

最後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醫生 鄰居 公司的同事 親人 理想

到頭來都不能給我們一點點溫暖。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種減輕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決途徑。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與朋友傾訴,可以去看醫生,可以尋求一個信仰皈依,可以在愛的人那裡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可以躲進家人的圍繞之中。

可是這些情感關系,這些解決途徑,在這部電影里都一擊即碎,到頭來還是孤獨,還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裡的小巷,還是一個人在天台看著錯綜復雜的城市輪廓,還是躺在狹窄的床上看著空空的天花板流淚。醫生死板的宣讀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鄰居只是關心自己,是人冷漠嗎,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救贖無法從旁人那裡得到,也許旁人也有著想從身一躍放棄人生的苦痛,沒力氣向你伸出手。也許親人有著更多的壓力責任,再站起來已經痛苦萬分,再難借你一雙肩膀依靠。

就連天台的植物都已經盡數枯萎,還好導演最後還是留下了一線希望,率真的孩子總是在電影里有著特別的意象符號。 在主人公面臨崩潰的邊緣,這個戴厚眼鏡的孩子隔著牆壁講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絲安慰。然而這個故事也是暗藏玄機,這個故事不也是說盡了人類的孤獨寂寞與一生流浪的命運。

最後的親人最後的無言擁抱,像是與昨天和解。可這個天台的擁抱,鏡頭拉遠,畫面中只有這對面目難說情緒的父子,溫暖卻還是孤獨。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2】

最近看了幾部“恐怖片”,肯尼斯羅納根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邁克爾哈內克的《愛》和香港導演黃進的《一念無明》。它們讓我想起新世相一篇文章,《明天很可能不會更好。承認這一點是我活下去的方法|一個女孩從23歲起怎樣面對痛苦》。從23歲開始面對60%燒傷,兩年來,她最希望的是能像正常人一樣蹲下如廁。

《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錢德勒家的弟弟李在家鄉是一個“名人”,這個垂頭喪氣的男人是家鄉人眼裡的喪門星,男人還好,女人完全不待見他,不願與他共事,那位對女兒的性趣嚴防死守的單身媽媽倒是對他有興趣,他卻完全喪失了基本的撩妹技能,變成了榆木疙瘩。這一切只因他的一次酒後疏忽,讓自己家的房子著火了,三個孩子沒了,妻子也與他離了婚。原本避走他鄉,隱忍沉默的他因為哥哥的去世必須回去照顧大侄子,在回到傷心地後,前妻向他傾訴對他的歉意,他卻哭得稀里嘩啦地逃走了。最後安頓好侄子,他依舊回到了原來的城市,選擇像以前一樣,做一名打黑工的物管打雜人員。

哈代的《無名的裘德》里,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長子和兩個弱妹幼弟一同上吊而死,裘德和自己摯愛的女友淑不得不分手。哈代描述了淑的精神崩潰,她回到了自己背叛的舊生活,因為痛苦已經將原來那個精神獨立的她殺死了。很少有人會從這樣絕望到底的痛苦深淵里回來,有時候,承認和極度痛苦的宿命無法和解或許是最有效的和解。

《愛》是更深的恐懼,兩個相愛的人一起面對步步逼近的死亡,如何有尊嚴的死去?作家瓊瑤最近公布了自己尊嚴死的遺囑《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不插管,不搶救,希望自然快速地死去。安妮的狀況更糟糕,如同漸凍人症一樣,處於漫長惡化的過程中,苟延殘喘的安妮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照顧的能力。喬治眼看著愛人飽受病痛折磨而無能為力,盡管安樂死已經很早就成為人類討論的話題,但涉及到每個個人,永遠存在天人交戰的痛苦和爭議,喬治最後選擇用枕頭捂死安妮,他替安妮在尊嚴死和苟延殘喘之間做出了殘酷的選擇,安妮或許還沒有下決心離世,但對喬治來說,這就是對安妮的愛,愛她就是要讓她有尊嚴地活著。邁克爾哈內克只是將他所感受到的真實和恐懼用鏡頭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美化和升華。

《一念無明》里,證券公司職員阿東失手將卧病在床多年的媽媽殺死,這起悖逆人倫的殺人事件卻因為阿東的躁鬱症只是獲得了一年的救治而無任何法律的懲罰,阿東被往返省港的貨櫃車老司機父親接回自己租住的僅容一人轉身的上下鋪劏房,阿東努力融入新生活,卻接連遭遇好友自殺,前未婚妻在他的舊傷口上再補一刀,躁鬱症再次爆發,這次輪到父親像阿東當年以一己之力照顧母親一樣,他選擇陪伴在兒子身邊,不離不棄。

看《一念無明》的時候剛好關注到一個新聞,無線真人秀節目《有樓萬事足》,港女Seasun說出震撼全城的金句:“有樓先有高潮,沒樓咪白撞……”如今國內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廣州推出單身狗限購一套的奇葩政策,在《一念無明》里,房子是隱藏在故事中的主角。

一開始,男主阿東與女友供著一套小小的房子,已到談婚論嫁的階段。阿東為了盡快還房貸,激進地借了大筆錢炒股,炒股失敗又面臨母親的抑鬱和躁狂,直接導致了人倫悲劇的發生。女友在阿東出院後終於主動現身,原因是因為銀行要求她買下阿東的房貸,她快供不下去了。痛苦的她自稱最近獲得了很多的助力,她帶阿東來到教會,並在宣講台上痛陳自己的經歷,她哭成淚人地控訴阿東給她帶來的痛苦,她說即使是這樣,她還是要寬恕他,但這種寬恕比直接唾棄還令人難受,看清自己和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是痛苦的,一年的治療並沒有將過去的經歷抹去,那些葯丸和黑巧克力提升的幸福感並不能救贖阿東,那些舊傷疤就像23歲女孩在彩色派對上遭遇粉塵爆炸一樣不可逆轉,女友的一番話直接關閉了阿東回到中產夢想舊時光的通道,他意識到之前對母親的照顧和容忍里飽含的怨恨,那時候的他和現在的女友並無不同。他不再有動力上進,他無法面對自己……

這因果的輪回源自何處?那位因為丈夫兒子遠離自己而痛苦不堪,完全喪失生活勇氣的母親或許是一切悲劇的源頭,對自己婚姻過高的期許,不滿足的厭世以及完全失去改變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切悲劇的源頭。阿東的孝順和擔當里有一種自我道德滿足的驕傲,父親和弟弟都不管母親,他卻要管到底,不將母親託付給養老院近乎偏執,屎尿完全不能自理的母親對阿東貼身照顧未嘗不視為一種羞恥,毫無顧忌地肆意發泄人性之惡只因彼此之間喪失了最起碼的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和距離。這在中國式的親情關系裡並非少見,“太過粘稠的關系,容易導致失去發展的自由,生命力也會吞噬在其中。”

值得參考的是安藤桃子的《0.5毫米》,一部探討臨終關懷的題材,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關懷歸結於提升0.5毫米的高度,如果每個人都在心靈的維度上高出平均水平0.5毫米,或許很多人倫的悲劇就不會再發生,而這0.5毫米是普通人與超越凡俗的聖母的差別。

最早的人類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後來進入了洞穴,一個只適合一個人居住的狹小洞穴如果擠進了兩個人,就會有令人難測的人倫悲劇發生,對於最後接納兒子共同生活的父親而言,如果兩人空間繼續如此逼仄,會不會再次發生阿東式的人倫慘劇其實很難預料。

《一念無明》或許還可以解讀出更深的寓意,那位認為自己嫁人不淑的母親之於香港的象徵意義頗為類似,而阿東墜落的中產夢更像是現實香港的寫照。作為一部投資200萬的處女作,這部電影融合了是枝裕和的`生活流和《香港製造》《天水圍的夜與霧》開啟的香港寫實流的傳統,教會宣講的那段戲尤其精彩,貌似救贖實則雪上加霜,成為了壓死阿東的最後一根稻草。余文樂的無薪酬出演令人刮目相看,就像當年郭富城出演《父子》一樣,令人眼前一亮。《一念無明》並非完美之作,對於中國式人情社會、親情關系的反思值得更深入探討,母子部分的相愛相殺表現不夠充分,母親的塑造過於表面化,但是這部作品就像黑暗裡的光,照出了香港電影新的可能和未來,作為一匹黑馬橫掃2017年度香港金像獎八項提名絕非偶然。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3】

導演確實有點壞,他把余文樂飾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親腿腳不好,又情緒躁鬱,父親又從香港跑去大陸,很少回來,弟弟逃跑去了美國,根本不想理家裡的爛攤子。

照顧母親端屎端尿、還要被母親罵是撲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個人來承受。這還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幾百萬去炒股,還虧掉了,人家追著他還債。

內憂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殺了母親,雖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鬱症,無罪釋放進了精神病院,他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卻受到了了“弒母”的自我內心譴責,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來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語里說青山出來的,就等於說某人是精神病,類似於廣州人說芳村出來的,類似於東北人說四平出來的)”,還有隻懂得給你喂葯的機械而蒼白的精神病治療系統。

雖然電影中出現了許多和精神病相關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葯物,精神病家屬互助,影片最後也打出了對躁鬱症等精神病人應該關切的話,但觀影之後的我始終覺得,這部電影講述的內核其實並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問題。

導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過余文樂飾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觀其他人的冷漠和無情,甚至父親都要枕頭底下藏著錘子來防備精神病的兒子,導演似乎想通過這些說明,他或許並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換了誰遇上那樣的家庭,也會被逼瘋,這是吃多少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學上總會說到一個詞:沉沒成本。就是那些你在過去和未來都無法改變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個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你又捨不得,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但是如果你不離開這個渣男,他就會繼續禍害你,你的沉沒成本會變得更高,所以對於沉沒成本,只有一個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切割。

但是有個問題出現了,假如沉沒成本對應的人,是個渣男,還好辦,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親母親,你的兒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樂的弟弟一樣,避走美國,與原生家庭的一切亂七八糟進行了冷酷無情地徹底切割,當父親走投無路打電話給他時,他只說,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但我絕不會回去。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生氣,難道把一切推給別人,就可以了嗎?

片中無論是精神病醫生,家屬,還是片尾的話,都在說,家人的支持對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對於片中余文樂這個家庭來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家人並沒有在支持中讓一切變得更好,余文樂因為留下來照顧母親,而最終躁鬱症,父親因為回來照顧余文樂,也走投無路。似乎唯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個白眼狼遠走美國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這個家庭,還有一個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絕把母親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卻讓家人一個接一個地在這種根本無法改善的沉沒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盡毀,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和親情的偉大了嗎?

或許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絕對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下,把照顧老人、病人的重擔獨自承擔,而無法顧全自己的人生,從而讓整個家庭失去未來和陷入困頓,並不是一種值得贊許的英雄行為。我不得不說,公眾號上教你的“遠離原生家庭”的話,是對的。

每個人都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權力,要更多地放開別人,無論他是病人,還是,你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