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格爾尼卡電影2016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格爾尼卡電影2016

發布時間: 2022-03-09 13:09:08

❶ 學習畫家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的感受。

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表情扭曲的呼號者、鋸齒般的燈光、瀕死長嘶的戰馬……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出無盡的陰郁與恐怖,和對人類苦難的悲憫。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歷史名城格爾尼卡被納粹德國空軍夷為平地,憤怒的畢加索用半年時間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作為對法西斯暴行的控訴。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❷ 格爾尼卡好看嗎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0Vum0z0UpLaKTlKpVs04Ng

提取碼:65b7

《格爾尼卡》是科爾多·塞拉執導的歷史愛情片,詹姆斯·達西和瑪利亞·瓦沃德出演。該片講述了男主角和女主角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的故事。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個記者,而女主角則是在政府審查部門工作,從職業角度看男女主角無疑是死對頭。兩個人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

❸ 《格爾尼卡》的作者有什麼生平事跡拜託各位了 3Q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❹ 我畫的《格爾尼卡》,感覺怎麼樣如題 謝謝了

模仿的 是還挺像~ 可是要注意 重疊交叉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不要讓人看著有種亂的感覺 同時要把作者原來想要表達的社會、階級現象的問題表現出來 還有就是線條不夠流暢 其他的感覺不大……

❺ 畢家索的畫《格爾尼卡》怎樣欣賞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師 ]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安吉天略外國語學校 饒 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理解象徵性和立體主義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
象徵性與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A4紙、課本、鉛筆等。教師:自製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5分鍾)
1、播放一段戰爭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你的觀後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中你感受到什麼?
3、嘗試表現: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為素材,用徒手畫嘗試勾畫一個藝術形象,可作變形或誇張處理,不必畫的太具體。——機動
4、出示一幅與戰爭有關的作品《格爾尼卡》,問:作者是誰?作品名?
5、導入新課,出示課題: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二、初步感知(2分鍾)
1、提問:第一次看到這幅畫你有什麼感受?
(滿、亂、壓抑、無中心、視覺沖擊力強、支離破碎、恐怖……)
2、小結:滿、亂、支離破碎……(畫面中似乎布滿了可供我們觀賞的內容,以致於我們的眼睛不得不在畫面上看來看去。)那麼,畢加索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構圖呢?我想現在大家在頭腦中一定有了很多的問號?

三、自主探究(8分鍾)
1、自學課本,思考問題:
① 《格爾尼卡》的創作時間?畫種?作者?(1937年油畫)
追問:隨意說說畢加索是怎樣一位畫家?——西班牙人 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② 《格爾尼卡》是怎樣誕生的?畢加索想表達什麼?(憤慨、抗議、同情)
追問:1937年在我們中國又發生了那些類似格爾尼卡的事件?
(7·7盧溝橋事變,12·13南京大屠殺——前面短片摘自電影《南京大屠殺》)
③ 有人說畢加索「多才」、「多產」、「多變」,你怎麼理解?
多才——在油畫、版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各種藝術領域都有傑出表現。
多產——畢加索的一生究竟創作了多少藝術作品,將永遠是人類美術史上一個難解的謎。到現在為止,畢加索的作品被發現的就有6萬余件。
多變——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大致分為:「藍色時期」(憂郁)、「玫瑰紅時期」(幸福)、「黑人時期」(幾何化)、「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2、畢加索各時期作品欣賞。
3、小結:畢加索的作品確實令人費解,但當你了解了他的藝術語言後,你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他的藝術世界,進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鍾)
1、通過剛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對畢加索及《格爾尼卡》都有了進一步了解,接下來我們以4人為一組,圍繞《格爾尼卡》這幅作品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細觀察,畫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這些形象都有什麼特點?(從動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這些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⑷ 為何用黑白處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種方法更適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氣氛)
2、各組選定代表上台講解(當小老師)。
經過各組的熱烈討論,現在我們請出各組的代表上台來當小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補充。——參考答案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或形狀

象徵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抱著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親人的西班牙人民

舉燈的女人

伸長胳膊、舉著燈、燈光射向四周

(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舉著雙手,抬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

象徵戰爭中所有受苦受難的、受到殘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斷臂倒地的戰士

拿著斷劍、倒地、頑強斗爭、死不瞑目

鮮花

盛開的鮮花

寓意畫家對死難者的哀悼



鋸齒狀、向劍一般發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被刺傷、仰頭嘶鳴

正在遭受災難的西班牙人民



齜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殘暴邪惡

和平鴿

飛翔

和平、希望

具體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親」嗎?
a、分析動作表情:抱著孩子,張大嘴——在干什麼——仰天痛哭
b、由這個表情看出這位母親內心是怎樣的?(痛苦、悲傷)
c、為什麼痛苦?(因為懷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僅僅代表她自己么?還代表哪些人?(所有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這其實就是這個人物形象的「象徵」意義)
象徵——就是用以代表、體現、表示某種事物的一種物體或符號。通常是用一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
② 拿燈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裡?
躺在地上的是什麼人?為何手持斷劍?
問: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麼共同特點?都象徵著什麼?
③ 高懸的燈象徵什麼?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④ 牛、馬表情有什麼不同?它們分別代表了什麼?
a、馬的嘶鳴象徵什麼?——痛苦的人民
(馬——仰頭哀鳴、痛苦——畫家曾公開表示馬在這里象徵著人民)
b、牛頭代表什麼?用恰當詞語描繪它的表情。
(牛——面無表情、齜牙咧嘴、冷漠——象徵法西斯的殘暴與邪惡)
c、問:為什麼把象徵法西斯的牛畫在畫面中?畫家想突出什麼?
(對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與兇殘)
3、學生質疑:
對《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你還有什麼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
4、教師質疑:
① 畫面中的這些形象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為什麼要這樣表現?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動觀眾)
② 作者採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畫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誇張、變形、象徵、對比、立體主義)
出示放大的人頭、馬頭、牛頭,分析比較。
與真人、真馬、真牛比較,有何不同?——誇張、變形
人頭、馬頭、牛頭僅僅代表3個形象么?——象徵意義
課件演示畢加索作品中的人頭是怎麼畫出來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產生於法國,是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重新組建在畫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形象的各個角度,這是一種新的造型方式。畢加索是其重要的創始人;1907年《亞威農少女》就是立體派的開端。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
5、再次談感受。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對於《格爾尼卡》大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這幅畫,你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慘、痛苦、死亡、恐懼……)
6、故事激趣——機動
① 導語:畢加索是一位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不光我們大家喜歡,就連那些德國法西斯們也是愛不釋手。
② 講述小故事:二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卻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位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麵色嚴峻地說:「不!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③ 師:為什麼畢加索說「這是你們的傑作」?——其實一切盡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爾尼卡》中的人間悲劇。
7、小結:
控拆戰爭的暴行給人們帶來災難,《格爾尼卡》這幅作品無疑是成功的,作者畢加索採用破碎、誇張、變形、象徵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構圖、對比度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慨與抗議,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五、自主表現(7分鍾)
1、思考:對比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創作方法,你覺得上課之前,你創作的徒手畫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機動
2、練習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請你以「戰爭之罪」為主題,嘗試用立體主義、變形、誇張、象徵和寓意等手法來創作一幅關於控訴戰爭罪惡、支持和平的畫。(可在前一幅畫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再創作)
② 不要只表現殘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現在畫面上。
六、展示評價(2分鍾)
1、說一說創作心得(2-3個創意比較好的作品)。
2、評一評:哪一幅畫的最有意思?評出「最佳創意獎」。
評價建議:
① 作品是否是否圍繞主題,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創意,表現了自己的感受。
③ 畫面有何優點?你有什麼建議?
六、歸納總結(1分鍾)
同學們,真正的藝術,從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戰爭是可怕的,我們需要和平,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課外延伸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好好欣賞這幅《格爾尼卡》,來更深入地體會作品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憾。——機動

附:問題解惑:
問題1:《格爾尼卡》一畫現存於何處?(現保存在馬德里,索菲婭王後博物館)
問題2:格爾尼卡小鎮現在怎麼樣了?(現有人口1.5萬。20世紀90年代末,格爾尼卡被國際旅遊界納入地球上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文景觀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間天堂」之列。)
問題3:現在德國人對他們在格爾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麼樣的態度?(德國沒有忘記那場悲劇。1997年時值格爾尼卡被炸60周年之際,德國駐西班牙大使專程前往格爾尼卡,代表總統就德國空軍當年轟炸格爾尼卡表示「認罪」,並請求「寬恕」。)

❻ 格爾尼卡之樹好看嗎

超現實主義諷刺戰爭影片。邪典電影。口味還是比較重的。BGM很有實驗電影的feel創造出了更契合超現實的效果。背景應該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戰中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畢加索也有一副著名的壁畫命名為格爾尼卡是描述這場戰爭所造成的混亂和痛苦。這部電影有許多超現實主義元素下的美麗景象、更多的則是令人震驚的畫面、褻瀆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個場景兩個官員的濕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諷刺了當今的政治和社會。對於喜歡藝術影像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不要錯過。 查看原帖>>

❼ 《格爾尼卡(2016)》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詹姆斯·達西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jtxf
《格爾尼卡 Gernika》
導演:科爾多·塞拉
編劇:巴尼·科恩、卡洛斯·克拉維霍·科沃斯
主演:詹姆斯·達西、瑪利亞·瓦沃德、傑克·達文波特、英格麗·加西亞·榮松、亞歷克斯·加西亞、巴巴拉·戈納加、伯恩·戈曼、約阿希姆·保羅·阿斯波克、馬庫斯·奧伯豪爾、維克托克拉維霍、胡里安·畢亞格蘭、伊琳娜·埃斯柯拉、喬恩·阿諾、埃萊娜·伊魯雷塔、烏戈·席爾瓦
類型:劇情、愛情、歷史、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西班牙、美國
語言:英語、德語、巴斯克語
上映日期:2016-04-26(馬拉加電影節)、2016-08-02(美國DVD首映)、2016-09-09(西班牙)
片長:110分鍾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個記者而女主角則是在政府審查部門工作,從職業角度看男女主角無疑是死對頭。這兩個人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


❽ 格爾尼卡的構圖有什麼特點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緊密聯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2]
創作背景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3]
藝術鑒賞
主題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4]
共8張
格爾尼卡局部圖
構圖
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4]
象徵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斗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斗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贊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4]
名家點評
英國作家、畫家、倫敦現代美術學院院長羅蘭特・潘多斯:公牛在《格爾尼卡》這幅畫中並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線上出現的歌人,在畫面上根本沒有出現反面角色的形象。因為造成這些災難的敵人是全人類的公敵,他們極其卑,也極為普遍,難以包羅在單一的形象中。所以,人們從畫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傷的身體、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驚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這場災難的惡魔卻在這幅畫中被省略。[5]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導演拍攝了電影《33天》,該電影講述了畢加索創作《格爾尼卡》的過程。[6]
歷史傳承
《格爾尼卡》自誕生起幾乎有將近20年的時間在路上奔波,穿梭於大西洋兩岸的諸多城市。最後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轉移至西班牙,此前畢加索一直將其出借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直到西班牙恢復民主。[7]
畫家對這幅懷著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視的,他生前留下遺言說:只有當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時候,《格爾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國。佛朗哥死了以後,西班牙政府與保存這幅畫的美國政府經過5年的談判,1981年9月才將它隆重地運回了西班牙。[8]
作者簡介

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馬拉加市(Malaga),是當代西方具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畢加索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雖已屆八十高齡,但他依然站在藝術創作的前列。20世紀的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家,幾乎沒有未受過他的影響的。畢加索的藝術成就除去繪畫以外,還涉及到各種材質的雕塑、陶藝、書箱裝幀等方面。畢加索從9歲起就開始作畫,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十分驚人的。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習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9]
參考資料
[1]  王曉鋒編,中外名畫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5,第186頁
[2]   鄭春興主編,世界名畫品鑒,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第516頁
[3]   呂翠鳳編著,大學人文教育導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07,第133頁
猜你關注
女孩子喜歡你的表現
女孩子喜歡的話題
個人貸款
途游鬥地主下載

初次見 隊長幫你快速讀懂藝術品

畢加索用這幅畫讓法西斯啞口無言
這幅畫是世界上反戰名作,出自畢加索之手,他一直很關心戰爭中的婦女和兒童,槍子不長眼,受害者都是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