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年電影總市場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年電影總市場

發布時間: 2023-05-19 11:41:46

❶ 大年初一電影票房破紀錄 哪些電影領跑

你好,今年的大年初一電影大部分撤檔了。

有報道稱:春節7部電影撤檔,業內人士分析:可能五一或暑期上映。

從《熊出沒·狂野大陸》,到《急先鋒》,1月23日中午開始,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2020年春節檔7部電影全部宣布撤檔。

就在當天早上,1月25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突破了4億元,整個春節檔的預售更是達到了5億元左右。各大片方在宣布撤檔的同時,紛紛表示將會與各大售票平台和院線積極妥善處理退票事宜。

春節檔電影票可免費退款。

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在1月23日上午8時56分,1月25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突破了4億元大關。

因為《熊出沒》《囧媽》《奪冠》等電影的提檔,2020年春節檔將於1月24日率先開啟,但就在距離春節檔開始還有20個小時的時候,撤檔的消息陸續傳來。

❷ 2017年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不論中國還是外國

2017年電影票房排名:

  1. 戰狼2。(中國內地)票房56億,中國年度票房總冠軍,世界單一市場電影票房總冠軍,中國票房破億速度最快電影(上映4小時後破億),好萊塢電影100強,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鶴獎最佳影片。

  2. 速度與激情8。(美國)票房26億。

  3. 羞羞的鐵拳。(中國內地)票房19億。

  4. 功夫瑜伽。(中國內地)票房17億。

  5. 西遊伏妖篇。(中國內地)票房16億。

  6. 變形金剛5。(美國)票房15億。

  7. 摔跤吧爸爸。(印度)票房12億。

  8. 加勒比海盜5。(美國)票房11億。

  9. 金剛:骷髏島。(美國,中國,加拿大)11億。

  10. 極限特工3。(美國)票房11億。

❸ 2012~2017中國動畫電影年平均票房為

根據中國電影票房統計數據,2012年至2017年中國動畫電影年平均票房為3.2億元。

❹ 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了多少億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電影局負責人稱,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順利實施,「放管服」改革為市場帶來更多活力;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增長的主引擎;「電影市場規范年」活動深入開展,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電影走出去」呈現出新的亮點和特徵,我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金磚國家電影節等活動順利舉辦,為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積累了重要經驗。

❺ 華誼兄弟商業帝國的「坍塌」:風光時揮金如土,落難時人走茶涼

古人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話不假。

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二人聯手創立的華誼兄弟,在鼎盛時幾乎囊括了內地 娛樂 圈的大半壁江山。

許多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明星,都曾是華誼兄弟旗下的藝人。

回看華誼兄弟的發跡史,離不開他們在商業上跟「京圈老炮兒」馮小剛的深度捆綁。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作為華誼的「好兄弟」,馮小剛不僅是個看客,他更是個捲入其中的「親歷者」。

2014年,馮小剛作為春晚總導演,他手執導筒把春晚辦成了「華誼的年會」。

有媒體抽絲剝繭,指出眾多登台明星, 要麼是華誼股東,要麼是簽約藝人或者合作夥伴,跟華誼兄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彼時的華誼兄弟,錢場和人場,處處都有人捧場,放眼望去,一片盛世。

華誼兄弟上上下下彌漫的「盛世」情結,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裹挾著偏執自大、盲目樂觀、趾高氣揚、忘乎所以等浮躁心態,使得大家沉醉於風光無限的光榮想像之中。

殊不知,被假象所麻痹,也終會迷失走向理想彼岸的方向。

作為華誼兄弟創始人的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是「華誼帝國」的締造者,當盛世坍塌,他們也為此吃盡苦頭。

風光的時候,他們揮斥方遒、揮金如土。

酷愛收藏的王中軍三年時間花了8個億用來買藝術品。

2014年他斥資4個億拍下梵高真跡《雛菊與罌粟花》;

2015年又花掉2個億買下畢加索的《盤發髻女子坐像》;

2016年他再度出手,用2個億買下北宋書法家曾鞏所作的《局事帖》。

當然,上述8個億換來的3件藏品,絕侍還只是王中軍收藏愛好中的冰山一角。

北京非常有名的「松」美術館,就是王中軍所創辦的。

裡面展示著他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藝術作品。

綜藝並芹吵節目《爸爸回來了》中,王中磊帶著小兒子參加節目。

老王家的大豪宅也讓不少網友大呼,「老闆就是不一樣,住的房子都是這么的豪華。」

在各種公開場合,王中磊與各路明星大腕稱兄道弟、私交甚密的形象也不少見。

不僅有李冰冰獻出香吻,

劉嘉玲搭肩拍照,首裂

和成龍、徐克、周星馳等大腕也是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

可是,漲潮時有多風光,退潮的時候就有多悲涼。

事到如今,華誼兄弟早已風光不再。

2017年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大年,位於市場中心的華誼兄弟自然水漲船高,走到了前頭。

這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一掃頹勢,全年總票房首次突破550億元大關。

在電影市場投資頗多的華誼兄弟迎來了自己的收獲期:

《摔跤吧!爸爸》一躍成為非好萊塢進口電影票房榜首,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前任3:再見前任》也因為迎合年輕男女的愛情題材斬下19億票房;

馮小剛執導的《芳華》以14億票房超越張藝謀執導的《歸來》成為文藝片票房榜首;

此外還有《西遊伏妖篇》、《少年巴比倫》、《瘋岳撬佳人》、《美好的意外》、《絕世高手》、《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引爆者》。

市場、票房、口碑······華誼兄弟想要的幾乎全都在這里了。

如果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華誼兄弟「要做成中國版迪士尼」的夢想,或許指日可待。

可惜,沒有如果。

2017年對華誼兄弟來說彷彿是一場完美的幻夢,可噩夢接踵而至,緊跟著的是三年虧損61億元的艱難求生。

2017年華誼兄弟的營收高達40億元,此後幾年便是連年下滑,甚至連凈利潤都出現虧損。

2018年營收降至38億元,凈虧損高達11.69億元;

2019年營收不足25億元,凈虧損39.78億元;

到了2020年,營收僅有15億元,凈虧損10.48億元。

連續三年虧損,虧掉的不僅是市值和利潤,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將面臨退市的風險。

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影視第一股,儼然已經走到了生死邊緣。

而根據有關規定,國內的上市公司連續虧損3年可能將會面臨摘牌。

華誼兄弟,連虧3年。當年盛世之下的危機,徹底把華誼的盛世,掀翻在地。

在一檔企業家對談節目中,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與王中軍談起這個問題,王中軍表示華誼兄弟還沒有走出困境,但是也還沒有淪落到摘牌的境地。

為了救公司,王中軍與王中磊兄弟賣房賣車甚至賣了不少心愛的藏品,曾有過一年還債47億的時候。

俞敏洪又問出一個犀利的問題:「你會有世態炎涼的感覺嗎?」

王中軍說道:「銀行逼我還錢的時候,會有種世態炎涼的感覺。」

訪談播出後不久,華誼兄弟便宣布,王中軍辭去華誼兄弟的所有職務。

此後不久,又傳出了王中軍被限制高消費和華誼兄弟被強制執行的消息。

人走茶涼,莫過於此。

昔日的影視龍頭如何會淪落到如今這樣,成為一頭「籠中困獸」?

1994年,在美國留學回來的王中軍懷揣著辛苦攢下的十萬美金和一腔創業理想,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

打虎親兄弟,王中軍拉來了弟弟王中磊入伙,這就是「華誼兄弟」。

起初,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只是在一些小雜志上刊登廣告,業務范圍很窄。

某一日,王中軍發現大名鼎鼎的中國銀行竟然沒有一個規范的標志,品牌觀念極強的王中軍迅速發現了商機。

於是他為中國銀行設計了一款logo,這個logo也一直被中國銀行用到現在。

有了和中國銀行合作的經驗,王中軍在廣告界異軍突起,很快與中石化、國家電力等多家大企業達成合作。

華誼兄弟廣告公司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廣告公司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影視行業剛剛起步的年代,一位業內熟人告訴王中軍,「拍電視劇非常賺錢」。

王氏兄弟瞄準了這個商機,1998年二人注冊了「華誼兄弟電影公司」,從此開啟了他們在影視圈裡的「築夢之旅」。

電影公司成立後拍的第一部作品,是英達導演的喜劇《心理診所》。

投資不多,但收益輕松超過100%,巨大的利潤空間堅定了王氏兄弟深耕影視圈的決心。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小試牛刀讓他們看到了導演對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接下來,王氏兄弟著眼於物色一位可以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導演。

在一次電視劇的發布會上,王中軍認識了馮小剛,兩人一見如故。

彼時馮小剛導演的電影《甲方乙方》剛剛斬獲了高達三千萬的票房,坐穩了商業片榜首的位置,開啟了中國電影賀歲片的時代。

但是馮小剛此時也只是紫禁城影業的一名在職員工,票房高低也不影響他拿「死工資」。

他跟王朔等人合夥成立的好夢電影公司也因為經營不善、入不敷出。

一個求賢若渴,一個懷才不遇。華誼兄弟與馮小剛一拍即合,形成了聯盟。

後來,馮小剛在紫禁城影業的領導高軍評價說:「他們是利字相連,走到一起的。」

畢竟術業有專攻,一個出錢、一個出力。華誼兄弟和馮小剛緊密團結在一起,開啟了一段宏圖霸業。

在這種雙贏的模式下,華誼兄弟出品了多部馮小剛導演的作品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等口碑與票房並存的優質作品。

在好作品的加持下,華誼兄弟也在影視行業站穩了腳跟。

有了好導演之後,最大的困難就成了沒有好演員。

彼時的內地還沒有經紀公司的概念,作為知名經紀人的王京花想參照香港 娛樂 圈的模式,成立一家自己的經紀公司,但是又苦於沒有啟動資金。

拍了不少爆款電影的華誼兄弟,正值財力充沛、求賢若渴之際。

於是財大氣粗的王中軍主動找到王京花,他成立了一家「太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邀請王京花加盟。

就這樣,王氏兄弟負責公司的管理,馮小剛負責內容輸出,王京花負責藝人的運作,華誼兄弟的業務范圍不斷拓展。

「華誼鐵三角」正式成立,就此走上了藝人經紀與電影發行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老話說,出名要趁早,創業也是如此。

華誼兄弟進軍電影市場的時候,中國影視行業尚且還是一片藍海,他們精準地踏中了時代的前沿,成為時代大潮里的弄潮兒和引領者。

最鼎盛的時候,華誼兄弟旗下有上百位明星的經紀約,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把春晚辦成自家年會。

2007年,王中軍在一次飯局上認識了馬雲,那時候的馬雲雖然還沒有如今的影響力,但是他開創的阿里帝國已經初見雛形。

回憶起這段友誼,王中軍說:「他早前就跟我說過,『中軍,拍戲別在乎賺錢,拍戲賺什麼錢,拍戲就是賺知名度、賺品牌』,可能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在一次閑聊中,馬雲問王中軍:「你們現在這么有名,但你們的行業這么薄弱,為什麼不利用資本的優勢?」

很快,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民營影視公司,開始在資本市場里遨遊。

甫一上市,華誼兄弟的市值就超過了100億元,讓王氏兄弟著實地嘗到了甜頭。

除了在資本市場開荒拓地,華誼兄弟還致力於投資各類相關企業。

更重要的是,華誼兄弟開創了一條獨特的明星收入資本化之路。

通過高價甚至溢價收購由明星成立的影視公司,將高額的款項一次付清,與此同時,明星則要承諾為公司帶來一定的凈利潤總和。

這種方式後來被業內追捧並廣泛使用,它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別稱「對賭」。

這種模式加速了 娛樂 圈生態的惡化,讓整個行業的心態也變得越來越浮躁。

許多明星為了完成對賭協議,無論劇本好壞,只要給錢,那就先接了再說,如此一來,受苦的又成了觀眾。

彼時的王氏兄弟,還在做著「中國迪士尼」的美夢。

在全國各地修建的華誼兄弟 娛樂 小鎮,試圖通過實景 旅遊 打造起 娛樂 帝國。

可是,觀眾連你們的電影都不感興趣了,又怎麼會喜歡玩這些電影衍生出來的實景 娛樂 呢?

資本的反噬來得很快。

2018年,馮小剛攜手華誼兄弟開啟《手機2》的拍攝,遇阻之後項目仍要上馬。

殊不知,華誼兄弟和馮小剛這一次踢到了「鋼板」上。

「蹚雷」的范冰冰以最燦爛的姿態和華麗璀璨的 娛樂 圈揮手告別,狼狽謝幕, 以最慘烈的姿態和華麗璀璨的 娛樂 圈揮手告別,狼狽謝幕。

「手機」變成了「手雷」,華誼兄弟的商譽也不斷下跌。隨之而來,陰陽合同風波掀起了 娛樂 圈的大地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這個風雨飄搖的行業更加雪上加霜,雖然這一年由華誼參與出品的《八佰》完成了31億的超預期票房,但是對華誼兄弟來說,已經是杯水車薪。

如今,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從高峰時期的32塊錢,跌到了3塊多。被資本市場拋棄,幾乎已成定局。

未來的華誼還有機會嗎?

從華誼披露的年報來看,2021年的第一季度,華誼兄弟終於實現了2.35億元的凈利潤,這無疑是個好兆頭,證明了重回電影初心或許能扭轉華誼的困局。

票房可以預測,觀眾的喜好卻不能完全預知。

盡管這幾年有不少華誼出品的電影比如《溫暖的抱抱》等在市場上遇冷,但是華誼兄弟手中依然握有不少底牌。

除了陳正道執導,張子楓、吳磊主演的《盛夏未來》正在熱映口碑不俗;

曹保平執導,黃渤周迅主演的《涉過憤怒的海》;

楊楓執導張涵予、范偉主演的《鐵道英雄》;

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2》等等,都在待映的片單之中。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華誼兄弟的「商業帝國」還能不能重頭再來,看天意、看人心,更要看這些電影表現究竟如何了。

❻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及發展歷史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發展史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從而使電影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中流砥柱。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國電影的誕生。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電影的大產業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中國電影經歷的是井噴現象,中國電影的行業當時都是被三大巨頭所把握的,他們一個開創了長篇正劇的歷史,一個成為了文藝片的源頭,最後一個是中國志怪電影鼻祖,這些東西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的電影製作,當外國資本看到中國的電影市場,就幾乎全部的涌了進來。中國電影當時都與外國的電影各都占據了半壁江山。
第二個電影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涌現出大批的電影製作人,也都製作出一大批優秀電影,在1950年的時期,新中國從蘇聯引入了一部電影《列寧在十月》可是中國人不懂俄語啊,於是,電影配音員就這樣出現了,於是一部帶著一股子東北味的普通話的電影出現了,從此,配音員在中國電影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中國電影就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電影事業獲得全面的發展,建立了10多個國有電影製片廠,建起了大型電影機械廠、電影洗印廠、電影膠片廠,成立了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為龍頭的電影發行網。到90年代,全國放映單位(影院、放映隊等)已超過10萬個。故事片年產量最高達140部,每年觀眾在200億左右人次,60年代以來,為了繁榮電影事業,先後舉辦百花獎和金雞獎的評選活動,還在長春、上海等地舉報了國際電影節,有不少優秀影片在權威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而中國電影的潛力也以及展示出來,2017年,全國的總票房已經高達557億,平均每天新增加5家電影院。從2012年至2017年全年上映場次從1311萬場增加到7510萬場;2012年至2017年全國銀幕數量從9286個增加到41179個;2012年至2017年全國觀影人次從3.5億增加到13.7億。而至今到2018年10月08日,全國總票房已經達到509.09億,才半年多過去,已經快抵得上2017年全年的總票房。幾乎每年都在100億的穩定增長。從數據上來看,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無限的,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唐人街探案2》這些電影都具有很好的口碑,而且也讓世界看到了現在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隨著國家的提倡和大眾的參與讓中國電影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同時也讓出品公司和大眾參與者賺的盆滿缽盈。

❼ 為了說2017年電影市場呈現了回暖的態勢

據報道,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明顯回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電影市場開始回暖。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13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

希望中國影視行業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❽ 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多少元

1月1日報道,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5%,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6.2億,比上年13.72億增長18.08%,電影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順利實施,「放管服」改革為市場帶來更多活力。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增長的主引擎。「電影市場規范年」活動深入開展,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電影走出去」呈現出新的亮點和特徵,已與20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金磚國家電影節等活動順利舉辦,為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積累了重要經驗。

❾ 2017年影視行業總收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影視行業總收入為3.8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1.2%。其中,影視製作收入為1.7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3.2%;影視發行收入為1.6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9.2%;影視播放收入為0.5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7.2%。

影視行業的發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影視行業的發展。例如,政府推出了「十三五」視頻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影視行業的技術創新,推動影視行業的發展;政府還推出了「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影視行業的文化創新,推動影視行業的發展;政府還推出了「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影視行業的文化創新,伏並推動影視行業的發展。此外,政府還推缺橋跡出消友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視行業的融資,支持影視行業的創新,支持影視行業的發展。

影視行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市場的支持。影視行業的發展受到了消費者的支持,消費者對影視行業的需求不斷增加,消費者對影視行業的支持也不斷增加;影視行業的發展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支持,投資者對影視行業的投資不斷增加,投資者對影視行業的支持也不斷增加。

總之,2017年中國影視行業總收入為3.8萬億元,政府和市場的支持是影視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影視行業的發展前景樂觀。

❿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