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8-2019布達拉宮免門票政策時間+注意事項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建築物實體,也是擁有極高知名度的建築物,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廳冊化底蘊帶給大家各種猜測,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布達拉宮最新的免費門票公告通知。
布達拉宮將會在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15日執行免費門票參觀的政策。
注意事項:
布達拉宮是每一位去西藏旅遊的人必去的景點,但是由於布達拉宮的特殊性,遊客在參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下面這三件事,否則後果會非常嚴重。
1、千萬別拍照
沒有進入白宮之前,可以拍照,但進入白宮之後,禁止拍照,請各位注意。如果你好奇拍照,那襲模么卓瑪將告訴你,輕則相機沒收,重則罰以巨款甚至行政拘留,所以朋友們切記了。
另外,去布達拉宮的路上,會經過一些安檢。有些內地來的遊客看到安檢人員,會比較激動和好奇,切記不要對他們拍照,否則後果很嚴重啊。在西藏切記不要對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和物拍照。
2、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也
參觀布達拉宮時,不要觸碰、撫摸佛像等文物,不要帶帽或者佩戴墨鏡參觀布達拉宮,愛美的女士們衣著穿得不要太暴露了,畢竟布達拉宮是有名的聖地,是吧,穿裙子是不會讓你進去參觀的。
而且建議女士不要穿著高跟鞋進去參觀,一:走起路來會很不方便,二:高跟鞋行走時會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響。
3、參觀布達拉宮需預約時段
進入布宮參觀,禁止攜帶液體、打火機、香煙等易燃易爆物品進入。布達拉宮從11月1日開始免費參觀,需預約參觀時間段。
在進入布達拉宮白宮之前,沒有限定旅遊參觀時間,但在白宮裡面的參觀時間限定為一個小時,一定要做好時間規劃噢!布達拉宮里有各種功德箱,遊客可以事先准備一些零錢,布施積德。
參觀過程中請注意各類指示牌,自覺做到不損害文物,不妨礙他人,遵章守紀,文明參觀。
以上是參觀布達拉宮的一些注意事項,請各位遊客自覺遵守,維護佛門凈地。
溫馨提示
1.拉薩紫外線較強,素有「日光城」的美譽,請您做好防曬措施。
2.拉薩處於高原地區,氧氣稀薄,且布達拉宮內坡道與台階較多,請您緩步上行,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出現高原反應。當您出現輕微反應時,可至服務點休息、吸氧,如反應較重,請及時就醫。
交通指南
公交車:乘坐8路、17路、24路公交車到白塔站下車;乘坐1路、12路、17路拍伏緩、24路公交車到拉百站下車。
計程車:起步價10元/3公里,3公里以後每公里增加2元。
三輪車:體驗拉薩市井生活最好的出行方式,價格需要和師傅協商。我的建議是乘坐5元以內的三輪車車程,然後下車徒步去布達拉宮,既感受了當地風情,又不會耽誤去布達拉宮的行程。
拍攝布達拉宮的最佳位置:
葯王山觀景台:上去拍照需要2元,人民幣50元背面圖案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宗角祿康公園:這里是拍攝布達拉宮倒影的絕佳位置,它就在布達拉宮背面。
布達拉宮廣場:布達拉宮正對面的一個廣場,這個廣場和布達拉宮隔著一條比較寬的公路,很多震撼眼球的布達拉宮夜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最後放幾張布達拉宮美照,供大家欣賞。
月色下的布宮,聖潔如天上宮闕。
夜闌掩映下的布宮,玄幻綽約。
⑵ 有哪些治癒心靈的電影
沒有人不嚮往寧靜的生活,正所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接下來推薦幾部比較治癒心靈的電影:
一,《綠皮書》
這部電影在2018年正式上映,於201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同時,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是屬於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
主要講述了黑人鋼琴家唐僱傭了白人司機兼保鏢托尼去往南方巡演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唐受到了白人的歧視,但在托尼的開導後,唐逐漸變得不再封閉,走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托尼也改變了對黑人的看法,同時,兩人也收獲了一段跨種族的真摯友情。
讓我們明白要放棄種族的歧視與偏見,每個人都擁有孤獨的靈魂,只有勇敢的邁出第一步,放下執著,才會享受接納和被接納的幸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一定的尊嚴,友誼無國界,同時,藝術也是無國界。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喜歡的可以進行觀看,都是很不錯的電影~
⑶ 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年齡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一起來看看吧!
榜單解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1年 第1屆 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1952年 第2屆 阿恩·馬特森 《幸福的夏天》
1953年 第3屆 亨利-喬治·克魯佐 《恐懼的代價》
1954年 第4屆 大衛·里恩 《霍布森的選擇》
1955年 第5屆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鼠》
1956年 第6屆 吉恩·凱利 《心聲幻影》
1957年 第7屆 西德尼·呂美特 《十二怒漢》
1958年 第8屆 英格瑪·伯格曼 《野草莓》
1959年 第9屆 克勞德·夏布洛爾 《表兄弟》
1960年 第10屆 塞薩爾·阿達溫 《托梅斯的盲人犬》
1961年 第11屆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夜》
1962年 第12屆 約翰·施萊辛格 《一點愛意》
1963年 第13屆 今井正/Gian Luigi Polidoro 《武士道殘酷物語》/《惡魔》
1964年 第14屆 麥頓·埃爾克桑 《乾旱的夏天》
1965年 第15屆 讓-呂克·戈達爾 《阿爾伐城》
1966年 第16屆 羅曼·波蘭斯基 《荒島驚魂》
1967年 第17屆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出發》
1968年 第18屆 揚·特洛爾 《誰見他死去》
1969年 第19屆 Zelimir Zilnik 《第一份工作》
1971年 第21屆 維托里奧·德·西卡 《費尼茲花園》
1972年 第22屆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坎特伯雷故事》
1973年 第23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遙遠的雷聲》
1974年 第24屆 特德·科特切夫 《學徒》
1975年 第25屆 瑪塔·梅薩羅什 《領養》
1976年 第26屆 羅伯特·奧特曼 《水牛比爾和印第安人》
1977年 第27屆 拉莉薩·舍皮琴科 《上升》
1978年 第28屆 何塞·路易斯·加西亞·桑切斯 《鮭魚》
1979年 第29屆 Peter Lilienthal 《大衛》
1980年 第30屆 理查德·皮爾斯/沃納·施羅德 《拓荒者》/《巴勒莫或沃爾夫斯堡》
1981年 第31屆 卡洛斯·紹拉 《快,快》
1982年 第32屆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維洛妮卡·佛斯的慾望》
1983年 第33屆 愛德華·本內特/馬里奧·卡穆斯 《1920年的法斯特》/《蜂巢》
1984年 第34屆 約翰·卡索維茨 《愛的激流》
1985年 第35屆 戴維·黑爾/Rainer Simon 《陌生男子》《女人和陌生人》
1986年 第36屆 Reinhard Hauff 《大審判》
1987年 第37屆 格裡布·潘非洛夫 《主題》
1988年 第38屆 張藝謀 《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 巴瑞·萊文森 《雨人》
1990年 第40屆 科斯塔·加夫拉斯/傑里·閔采爾 《八音盒》/《失翼靈雀》
1991年 第41屆 馬爾科·費雷里 《微笑之家》
1992年 第42屆 勞倫斯·卡斯丹 《大峽谷》
1993年 第43屆 李安/謝飛 《喜宴》/《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 吉姆·謝里丹 《因父之名》
1995年 第45屆 貝特朗·塔維涅 《毒胭脂》
1996年 第46屆 李安 《理智與情感》
1997年 第47屆 米洛斯·福爾曼 《性書大亨》
1998年 第48屆 沃爾特·塞勒斯 《中央車站》
1999年 第49屆 泰倫斯·馬力克 《細細的紅線》
2000年 第50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木蘭花》
2001年 第51屆 帕特里斯·夏侯 《親密》
2002年 第52屆 保羅·格林格拉斯/宮崎駿 《血腥星期天》/《千與千尋》
2003年 第53屆 邁克爾·溫特伯頓 《塵世之間》
2004年 第54屆 法提赫·阿金 《勇往直前》
2005年 第55屆 馬克·唐福特·梅 《卡雅利沙的卡門》
2006年 第56屆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格巴維察》
2007年 第57屆 王全安 《圖雅的婚事》
2008年 第58屆 何塞·帕迪里亞 《精英部隊》
2009年 第59屆 克勞迪雅·洛薩 《傷心的奶水》
2010年 第60屆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蜂蜜》
2011年 第61屆 阿斯哈·法哈蒂 《一次別離》
2012年 第62屆 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凱撒必須死》
2013年 第63屆 卡林·皮特·內策爾 《嬰兒式》
2014年 第64屆 刁亦男 《白日焰火》
2015年 第65屆 賈法·帕納西 《計程車》
2016年 第66屆 吉安弗蘭科·羅西 《海上火焰》
2017年 第67屆 伊爾蒂科·茵葉蒂 《肉與靈》
2018年 第68屆 阿迪娜·平蒂列 《不要碰我》
2019年 第69屆 那達夫·拉皮德 《同義詞》
2020年 第70屆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無邪》
2021年 第71屆 拉杜·裘德 《倒霉性愛,發狂黃片》
2022年 第72屆 卡拉·西蒙 《阿爾卡拉斯》
最佳導演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銀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6年 第6屆 羅伯特·奧爾德里奇 《秋葉》
1957年 第7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父與子》
1958年 第8屆 今井正 《純愛物語》
1959年 第9屆 黑澤明 《暗堡里的三惡人》
1960年 第10屆 讓-呂克·戈達爾 《筋疲力盡》
1961年 第11屆 伯哈特·維奇 《馬拉奇亞士的奇跡》
1962年 第12屆 弗朗西斯科·羅西 《龍頭之死》
1963年 第13屆 Nikos Koundouros 《春醒》
1964年 第14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大都會》
1965年 第15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孤獨的女人》
1966年 第16屆 卡洛斯·紹拉 《狩獵》
1967年 第17屆 Zivojin Pavlovic 《老鼠的覺醒》
1968年 第18屆 卡洛斯·紹拉 《薄荷刨冰》
1972年 第22屆 Jean-Pierre Blanc 《老處女》
1975年 第25屆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 《童年過後100天》
1976年 第26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親愛的米歇爾》
1977年 第27屆 曼努埃爾·古鐵雷斯·阿拉貢 《黑幫》
1978年 第28屆 喬治·杜爾吉羅夫 《Avantazh》
1979年 第29屆 Astrid Henning-Jensen 《冬天的孩子》
1980年 第30屆 伊斯特凡·薩博 《信任》
1982年 第32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格里羅侯爵》
1983年 第33屆 埃里克·侯麥 《沙灘上的寶蓮》
1985年 第35屆 羅伯特·本頓 《我心深處》
1986年 第36屆 格利高利·桑傑拉亞 《一個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1987年 第37屆 奧利弗·斯通 《野戰排》
1988年 第38屆 諾曼·傑威森 《月色撩人》
1989年 第39屆 Dusan Dusek 《我愛,你愛》
1990年 第40屆 邁克爾·維赫文 《壞女孩》
1991年 第41屆 喬納森·戴米、Riccardo Tognazzi 《沉默的羔羊》、《Ultrà》
1992年 第42屆 揚·特洛爾 《船長》
1993年 第43屆 安德魯·伯金 《賽門花園》
1994年 第44屆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1995年 第45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愛在黎明破曉前》
1996年 第46屆 嚴浩、理查德·隆克瑞恩 《太陽有耳》、《理查三世》
1997年 第47屆 Eric Heumann 《東非暗殺奇案》
1998年 第48屆 尼爾·喬丹 《悲歡歲月》
1999年 第49屆 斯蒂芬·弗雷斯 《非戀不可》
2000年 第50屆 米洛斯·福爾曼 《月亮上的男人》
2001年 第51屆 林正盛 《愛你愛我》
2002年 第52屆 奧塔·埃索里亞尼 《星期一早晨》
2003年 第53屆 帕特里斯·夏侯 《死亡詩篇》
2004年 第54屆 金基德 《撒瑪利亞女孩》
2005年 第55屆 馬克·羅斯曼 《希望與反抗》
2006年 第56屆 馬特·懷特克羅斯、邁克爾·溫特伯頓 《關塔納摩之路》
2007年 第57屆 約瑟夫·斯達 《波弗特》
2008年 第58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血色黑金》
2009年 第59屆 阿斯哈·法哈蒂 《關於伊麗》
2010年 第60屆 羅曼·波蘭斯基 《影子寫手》
2011年 第61屆 烏利胥·柯雷 《嗜睡症》
2012年 第62屆 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 《芭芭拉》
2013年 第63屆 大衛·戈登·格林 《雪崩王子》
2014年 第64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
2015年 第65屆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拉杜·裘德 《身體》、《喝彩》
2016年 第66屆 米婭·漢森-洛夫 《將來的事》
2017年 第67屆 阿基·考里斯馬基 《希望的另一面》
2018年 第68屆 韋斯·安德森 《犬之島》
2019年 第69屆 安姬拉·夏娜萊克 《我當時在家,可是……》
2020年 第70屆 洪尚秀 《逃走的女人》
2021年 第71屆 德內斯·納吉 《自然光線》
2022年 第72屆 克萊爾·德尼 《雙刃劍》
最佳演員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56年 第6屆 伯特·蘭卡斯特《空中飛人》 愛爾莎·瑪蒂妮利《Donatella》
1957年 第7屆 因方特·佩德羅《提左克》 伊馮娜·米切爾《糟糠賢妻》
1958年 第8屆 西德尼·波蒂埃《掙脫鎖鏈》 安娜·瑪格納妮《孽海狂濤》
1959年 第9屆 讓·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雪莉·麥克雷恩《鳳求凰》
1960年 第10屆 弗雷德里克·馬奇《天下父母心》 朱麗葉特·梅尼爾《The Fair》
1961年 第11屆 彼得·芬奇《寂寞的男人》 安娜·卡里娜《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 第12屆 詹姆斯·斯圖爾特《度假留香》 Rita Gam、韋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1963年 第13屆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 畢比·安德森《Älskarinnan》
1964年 第14屆 羅德·斯泰格爾《典當商》 左幸子《她和他》《日本昆蟲記》
1965年 第15屆 李·馬文《女賊金絲貓》 Madhur Jaffrey《莎劇演員》
1966年 第16屆 讓-皮埃爾·利奧德《男性女性》 洛拉·奧爾布賴特《老天爺愛一隻鴨》
1967年 第17屆 米切爾·西芒《老人與小孩》 伊迪斯·伊萬斯《謠言》
1968年 第18屆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說謊的人》 斯蒂芬妮·奧德安《女鹿》
1971年 第21屆 讓·迦本《貓》 西蒙·西涅萊《貓》、雪莉·麥克雷恩《絕望的性格》
1972年 第22屆 阿爾伯托·索迪《未決囚》 伊麗莎白·泰勒《奇男奇女奇情》
1975年 第25屆 伏拉基米爾·布勞德斯基《撒謊者雅格布》 田中絹代《望鄉》
1976年 第26屆 蓋爾哈德·奧爾謝夫斯基《失落的人生》 Jadwiga Baranska《夜與晝》
1977年 第27屆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隱
⑷ 莫挨老子什麼梗
莫挨老子這句話我最初是從同學的四川方言里聽到的,現在已經成為同學口中的口頭禪了,一聽就很有氣勢啊,哈哈~
『莫挨老子』
莫挨老子是一個網路流行詞,最早來源於四川方言。這個梗的意思就是不要碰我,不要惹吵扮到我的意思,主要還是表達不要靠近我類似的意思。作為網路梗的流行,通常指代表示強烈拒絕、嫌棄、抗拒的意思,有一種滿滿的傲嬌感!
⑸ 有哪些特效水平不錯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以下是一些特效水平不錯的科幻電影,推薦給你:
1.《阿凡達》(Avatar):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在視覺上表現出色,創造了一個動態和逼真的外星生物世界。
2.《星際穿越》(Interstellar):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以其太空探索和時間旅行的復雜情節而聞名。它的視覺效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3.《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這部由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以其虛擬現實的場景和特效獲得了廣泛贊譽。
4.《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這部漫威電影中的特效和視覺效果,以其獨特的太空場景和色彩鮮艷的外星人設計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5.《異形2》(Aliens):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另一部電影,也採用了逼真的特效來創造嚇人的外星怪物,成為經典的科幻經典之一。
《阿凡達》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科幻動作片,於2009年發布。該電影榮獲超過40項國際大獎,成為21世紀最成功的電影之一。該電影主要講述了人類不斷開發並破壞外星球的故事。影片通過豐富的特效和精彩的劇情,深入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引起了深思和探討。
⑹ 樊少皇電影里兒子不認識咬了他是什麼電影
您好,枯銷閉樊少皇電影中兒子不認識咬了他的電影是《無間道2》。該電影是香港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執導的一部警匪動作片,於2003年上映。樊少皇在該電影中飾演了一名警察,他的兒子因為長期被父親忽視而變得叛逆,最終在一次警匪交火中誤傷了自己的父親。這場悲劇也成為了整個故事的轉折點,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情感糾葛。該電影獲得了多項獎項沒裂,包括斗埋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獎項。
⑺ 一個男同事讓我碰他,但他就是不碰我什麼意思
很難確定這個男同事的意圖睜察和想法殲棗,因為沒有足夠的背景信息描述。一般情況下,如果男同事要求你碰他,並且氏早拆他不碰你,可能有各種原因。他可能只是想逗你開心,或者他可能對你沒有興趣,也可能是性別界限不同所引起的誤解。建議你直接與他談話並詳細了解他的意圖和情感。⑻ 說出你認為最搞笑的童星和他的電影名字
難忘童年——電影《好小子》系列大盤點 台灣1985年開拍的《好小子》系列電影至今已經走過了它20歲的生日。或許對很多人來講,特別是出生於90年代的人來講,他們根本沒聽說過這么一部系列電影,但對我來說,它就是我童年時候最美好的回憶。尤記得那年為了看部《好小子》,院子里真是鬧的一團糟。在那還算不上影院的一個大錄象廳里只要哪天有《好小子》的系列上映,大夥兒都會湊集那想辦法得來的兩塊錢去看。我們喜歡看小胖每次都被人欺凌後復仇的樣子,我們更喜歡看小虎和阿國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出生牛犢不怕虎的氣質。精彩的劇情每次都可以讓大家回味無窮,院子里更有一些人以能模仿三位少年主角而偷著樂。
你好,我是逗你樂剪影,很榮幸回答您這問題,我最喜歡的 搞笑 童星是,釋小龍和郝邵文,他們的《烏龍院》系列電影,看的第一部港片,也是第一次租碟看的影片,小時候的回憶,很 搞笑
餐桌上吃蒼蠅、放屁、吸氣、大刀剃頭、摘下假牙、臭屁文失戀等 搞笑 片段,還有張衛健和葉全真演繹,呈現出輕松 搞笑 經典影片,值得去看!
影片簡介:前一陣子銷聲匿跡的女魔頭天魔再次出山,這次她的目的是印在烏龍院裡面壁大師右手掌舵洗髓經。於是,天魔收買了糊塗殺手黃檸檬和紅檸檬,派兩人前往烏龍院砍下面壁大師的右手掌帶回來。
笑林小子三部曲,第一部是林志穎,第二部是張衛健,第三部是葛民輝。第二部是我看的印象最淺的一部,只有看到吳孟達流口水唱歌的時候我才想起來我看過這部劇。但是內容竟然全部忘光了。
林志穎第一部劇情印象的最深基本上全都記得,現在看中國有嘻哈還會嘲笑張震岳以前被釋小龍和郝邵文欺負成狗的樣子,第三部跟葛民輝闖鬼堡打黃飛鴻蘇乞兒也很有印象。這部第二部劇情最淺……張衛健的鏡頭少的可憐。唯一驚艷的是,鄭少秋就是他們一直找不到的師叔。
真的是一種沒看過但是一直覺得自己看過的感覺,或許是小時候看過,現在忘記了吧。記得小時候剛剛有影碟出租店的時候,我媽就會借影碟回來看,還記得最開始幾部哈利波特就是那麼看的,這種香港的很老的喜劇片也看過很多。但是這種電影有個問題,就是配音和字幕一般都對不上,而且很多粵語的笑點,就看不懂了。
釋小龍真的是我小時候的偶像呀,長得可愛帥氣,精精神神的,那時候就想,竟然這么可愛的小孩子,一直很喜歡,沒想到長大之後會那麼胖。這部國語版裡面釋小龍的配音貌似還是河南話,~至於郝邵文,看的時候一瞬間反應過來他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面的那個追到過沈佳宜的胖子呀~
對於本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前面他們幾個練功的情節,輕松 搞笑 。雖然畫面粗糙到一種境界,特效也假到不行,但是絕對完爆現在的很多大製作的電影。在我們為泰囧罩上各種光環的同時,最好也不要忘記之前的那些經典吧。偶爾拿出來回味,真的是極好的~
釋小龍當年是真的好看,沒有人覺得他會長殘的吧。結果現在………………釋小龍你為什麼長殘了啊!真受不了
張一山 家有兒女
家有兒女台詞爆笑對白滿滿的都是回憶張。
夏東海你來講講竇娥的故事,劉星竇娥?我不認識啊!夏東海你不是整天說你比竇娥還冤嗎?劉星竇娥,是我國 歷史 上最冤的一位婦女
劉梅孔子的老師是誰?劉星鑽子,沒有鑽子哪來的孔子呢?
小雪我叫夏雪,小雨我叫夏雨,劉星我叫下冰雹。
劉星劉星二號,瞧這名起的,跟雜交水稻似的!
劉星對夏雪說等你看見大猩猩之後,你就知道你兩個弟弟長得多麼帥了!
你好, 搞笑 的童星不是很多見,麥考利·卡爾金算是一個,當年他主演的《小鬼當家》系列電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基本我們這些80後都看過或者聽說過,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童星主演的喜劇,當時的感受簡直好看到終生難忘!尤其是第一部,是我心目中最 搞笑 的美國喜劇之一。
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了一堆外國夫妻因為大意將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幸的是在此期間家裡闖入兩個竊賊,那鬼靈精怪的孩子與竊賊們開始了一系列啼笑皆非、鬥智斗勇的故事,最後發現不幸的原來是那兩個倒霉的竊賊! 我認為這部影片除了 搞笑 外,可能也告訴大家,其實孩子也有很多的驚喜等著我們開發,只是他們一直被低估,試著讓孩子自己去做吧,可能他會超出你的想像。
這不是一部無厘頭喜劇,當時小的時候看只是圖一樂,單純為了看壞人怎麼倒霉,長大之後再回想一下,其實劇中還包含了很多溫情元素在裡面,再次看完後心中留下的不僅僅是歡樂,更多的是對親情的理解。
《黃金島歷險記》是拍攝於一九九六年的一部在台灣上映的喜劇電影,故事講的是不愛學習的郝邵文沉迷電子 游戲 ,父母沉迷打牌對其懈怠,意外中臭屁文撿到一個 游戲 光碟被吸入其中,開始了一段冒險奇旅,認海盜當爸,作威作福,攻打黃金島,與島主釋小龍發生的一系列超現實的故事,如今看情節雖有些幼稚,可當年卻是百看不厭,此片大牌雲集,劇情奇幻又 搞笑 ,打鬥場面精彩,是我兒時非常喜歡的一部喜劇片。
《天庭外傳》是我接觸的第一部神仙類的喜劇片,片子一九九七年在中國國大陸上映,同樣的是郝邵文和釋小龍 搞笑 組合,講的是哪吒打抱不平吊打龍三太子,後與林志穎的孫悟空大戰三百回合的故事,好看程度想必看客們都記憶猶新,讓我佩服的是但是是偶像派的林志穎不惜自毀形象粘起了猴毛,而郝邵文的豬八戒真的是本色出演啊,賤賤的模樣為影片添上了濃重的 搞笑 色彩。
《中國龍》是大導演朱延平在一九九五年拍攝的中西文化大柔和的一部 搞笑 佳作,生活在美國夏威夷的金城武郝和邵文哥弟為了謀生做起了擺地攤的生計,同和擁有特異功能受派國家參加夏威夷世界武術大賽釋小龍和葉全真姐弟偶遇,飾演了一出美女救帥哥的好戲,小龍小文成為好朋友,金城武對葉全真一見鍾情,上演了一部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喜劇故事。
《賭聖2街頭賭聖》是香港名導王晶一九九五年的一部 搞笑 力作,片中帶起開門氣場的賭神周潤發,有喜劇新星號稱二代賭聖的葛民輝,當下性感女神邱淑貞和一眾大咖釋小龍、吳孟達、林國斌、甄子丹、陳百祥等明星,影片圍繞有特異功能的賭聖展開,掀開了又一場世界賭王的血雨腥風。
《新烏龍院2018》影片是香港導演大師朱延平今年的一部致敬喜劇,雖然方丈李名煬老先生已逝,但是沒有師傅,徒弟頂缸,吳孟達作為新一代烏龍院主持,帶領著日漸平庸的郝邵文和當年的小紅葉全真,對了還有黢黑黢黑的寶哥和大哥曾志偉的加盟,繼續著當年烏龍寺院的一系列鬥智斗勇的囧而荒唐的爆笑故事。
《十兄弟》在一九九五年上映,這部喜劇同樣的大咖雲集,石堅、鍾鎮濤、苑瓊丹、徐錦江、羅家英、張敏、黃一飛等當時的一線明星參演,當然少不了釋小龍和郝邵文兄弟倆,不然不能稱之為好戲,故事講地主家老二因為好賭成性氣死老爹窮困潦倒,巧遇誕下天神十兄弟懲惡壞大帥的奇幻故事。
《龍在少林》這部喜劇在一九九六年上映,由七小福的元彪和當時清新大美人的徐若瑄還有壞叔叔徐錦江助陣,可謂是精彩絕倫,講釋小龍學藝地少林寺為開篇,方丈主持看出小和尚童心未泯讓其下山找佛緣,遇到街童肥蟲郝邵文,出塵入世的小龍碰到市井長大的肥蟲,展開了一路找佛緣,一路爆笑的故事。
《狗蛋大兵》又是擅長喜劇的導演在一九九六年執導拍攝的,四爺吳奇隆和香港綜藝一哥吳宗憲的加盟,讓爆笑喜劇又加了些偶像的感覺,故事講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在鄉村,日子過的無憂無慮的狗蛋郝邵文,在老班長吳宗憲被調走,新隊長吳奇隆走馬上任和美國大兵之間發生了無數啼笑醜事。
《臭屁王》聽這個片名就知道是部喜劇,影片在一九九五年上映,演員秉承朱哥老風格班底,偶像金城武,怪大叔吳孟達,壞好人劉洵,例外就是引進了紫霞仙子朱茵的出演,故事講達叔暗戀盲女朱茵,為籌手術費發生的 搞笑 故事,影片中笑中帶淚,不失為一部好劇。
《無敵反斗星》是朱延平導演一部經典的動作喜劇片,相信很多人都看的不止一遍,我也看了很多遍,郝邵文吳孟達葛民輝的 搞笑 ,釋小龍葉全真的動作武打真的是讓人百看不厭,這些讓人都是讓人很容易記住的,可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臉上塗抹白面看不清模樣的蘇乞兒,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這里的蘇乞兒是上世紀的美男子,五次出演西門慶,真是讓我咋舌。
《笑林小子》是朱延平導演在一九九四年拍攝的一部愛情喜劇片,影片講述中學時代的小清新愛戀,張震岳那時還挺帥,秦沛先生那時還沒老,那時林志穎的十七歲的雨季唱的正是時候,那時徐若瑄是校花女神,那時釋小龍郝邵文還沒那麼熟,一切都那麼美好,一切都那麼 搞笑 。
《笑林小子Ⅱ》是朱延平導演同樣在九四年推出續集另類的動作 搞笑 片,除了烏龍院四人幫、紅女郎,影片新增出演有正義美男子鄭少秋,惡搞組合張衛健苑瓊丹,天魔魔女楊紫瓊,金牌打手七小福元華,光看陣容就很激動吧,影片精彩無與倫比,親眼觀看才能細品各種 搞笑 滋味,這部經典電影我不敢妄自評論,讀者大大一看便知。
1.釋小龍和郝邵文
共演的電影
《龍在少林》《笑林小子》《十兄弟》《天庭外傳》《黃金島歷險記》《新烏龍院》《無敵反斗星》《中國龍》
單演的電影
釋小龍《俠盜正傳》《賭聖2街頭賭聖》
郝邵文《忍者兵》《祖孫情》《蠟筆小小生》《狗蛋大兵》《頑皮炸彈》《天生絕配》
2.謝苗《小飛俠》《賭神2》《新少林五祖》《給爸爸的信》,謝苗喜劇笑果一般,但是電影經典。
在90年代初期,一部由朱延平執導的「新烏龍院」!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吳孟達扮演了「大師兄」,還有二位特別亮眼的小人物!其中一位就是「小文」扮演者郝邵文,另一位就是「小龍」扮演者釋小龍!在此部作品中吳孟達給這二位小鬼的配戲!
京東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
廣告
京東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
你們可不要小瞧這二位小童星,他們在90年代可是最紅火的童星!只要是那些80後或者是90後,對於這二位童星所演的作品,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釋小龍和郝劭文這二位童星,他們在90年代參演了多部作品!
林志穎也曾給這二位童星配過戲,當年那部「旋風小子」作品推出後,其票房收獲了超好的效果!隨後我們也看到了由吳孟達給他們配戲的作品「新烏龍院」!當年這部作品僅僅在中國台灣就收獲了2億左右的票房,可見作品有多麼火爆!
釋小龍和郝劭文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走了自個完全不同的演藝道路!雖然沒有合作,但是,他們二人在童年時期,所創造的那些經典作品,仍然還是人們滿滿的回憶!如今他們二人各自狀況不相同!
釋小龍雖然不能說在演藝圈裡大紅大紫,但是,還算是混得相當不錯的!有這功夫的潛質,只要發揮一下,這個年齡也是處於演藝黃金時期,前途很大。而郝劭文近幾年出演的作品並不多,如今也快被遺忘了!他跟釋小龍也一樣,也處於演藝黃金時期!只要有好的作品,好的角色,這個潛質是很大的。對於他們二人還會再合作嗎!二人是90年代最紅的童星,今一人被遺忘!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最 搞笑 的童星是謝苗,代表作是《小飛俠》,這么超級 搞笑 的電影。
《小飛俠》這部電影講的是:在一個貧窮落後的村子,有一對會武功的父子倆,有一天,他們去廣南醫院看教他們武功的師傅後,父子倆走散了,後來,小飛俠吃盡了千辛萬苦,經過了重重困難,才和父親相遇,這部電影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整體來說非常不錯笑點很多非常 搞笑 。
《小飛俠》這部電影不僅 搞笑 還非常的有正能量,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在學習和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於面對,想辦法解決。
我認為最 搞笑 的童星莫過於是:郝邵文和釋小龍這二人搭檔。
二人一動一靜,一胖一瘦,一話嘮一話少,相得益彰!
少年時的他們在香港影視界,也就是90年代他們二人也是個風雲人物,也是非常具有票房號召力的,二人合作主演好幾十部電影。如笑林小子,中國龍,無敵反斗星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小胖子,郝邵文古靈精怪小屁孩還挺好色,帶個小墨鏡,竟是得瑟又好惹事。
小瘦子,釋小龍小大人一樣,功夫高又好打不平,又有俠義心腸。
兩個不像和尚的小和尚,小瘦子和尚釋小龍還叼個奶嘴,好像是還沒斷奶樣子和小胖子和尚,二人攜手行走江湖。
小胖子,郝邵文屁大點小孩還愛調戲個婦女到最後還得讓一個叼著奶嘴的小瘦子來擦屁股。想想就非常的 搞笑 !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他們都長大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啦,但總是覺得不如他們少年時可愛。我想這或許因為是他們童年拍的影片太過經典,所以改變不了對他們固有的印象!
我認為最 搞笑 的童星當屬釋小龍和郝劭文,電影當然是他們搭檔的多部喜劇電影,諸如烏龍院系列,旋風小子,十兄弟,蠟筆小小生,黃金島歷險記,龍在少林等。
這里重點推薦烏龍院系列和十兄弟
《無敵反斗星》
我覺得《無敵反斗星》裡面最 搞笑 片段:
郝劭文的一番耍劍,把鍾樓整塌方了。
達叔給師傅拔壞牙,沒拔成功,門卻散架了。晚上師傅正在床上喊牙疼時,達叔扮成了黑衣人,把師傅毆打了一頓,師傅高興的大喊:「掉了,掉了,是誰打的?」達叔嘻嘻哈哈的說:「是我,是我,」師傅生氣的說:「王八羔子,我就一顆牙疼,你打掉我一嘴牙!」
學生們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黃一山在那裡偷懶睡覺,達叔一針刺下去,不痛,用力還不疼,後來發現刺的不是黃一山的大腿哈哈。
《十兄弟》
我覺得 搞笑 的地方是釋小龍被打的要死,而大蝦卻在一遍說教,讓十兄弟相親相愛。
⑼ 不能碰的秘密電視劇叫什麼名字來著
不能碰的秘密電視劇是指《不能戀愛的秘密》。
《不能戀愛的秘密》是由芒果TV出品,譚友業執導,劉奕暢、袁雨萱領銜主演,張思帆、許曉諾、千喆、孫曉倫等主演的都市懸疑愛情成長劇。該劇改編自「不可能的世界」雲仔、草木青同名小說漫畫《不能戀愛的秘密》。
電視劇講述了:成熟颯爽的時尚雜志社總監蘇伊在收到一封神秘郵件後,懷揣復仇秘密華麗歸國,調查七年前父親意外去世的真相,同時尋消緩找失去的少時記憶;作為李氏集團繼承人的傲嬌總裁李嘉尚,在以「甲方」身份重遇蘇伊後,即使步步為營也難敵溫柔陷拿枯模阱,兩人極致推拉,在高能套路與反殺中暗生情愫。
演員介紹:
劉奕暢,1997年10月24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2017年,主演的青春科幻校園喜劇《燃血女神》在優酷視頻播出。2018年,主演的敗穗青春校園劇《我和兩個他》在愛奇藝視頻播出。
2019年,主演的青春勵志片《當我們海闊天空》在中國內地上映;10月28日,他獲得第六屆文榮獎未來之星獎。2020年,主演的古裝探案喜劇《少主且慢行》在愛奇藝視頻播出。2021年6月16日,主演的都市懸疑愛情成長劇《不能戀愛的秘密》在芒果TV獨家上線。
⑽ 你敢24小時不碰手機嗎沒有它,其實你能活得更好
文 | 時差大叔 & 時差少女
有人說,手機是身體新的 「器官」,少了它我們會活不了。
真的這樣嗎?我很好奇。
如果找一群人一起度過沒有手機的 24 小時,會怎麼樣?
我們在朋友圈發了自己的想法,很多朋友說,想試試。
說試就試!
我們通過網路招募了來自不同城市的 10 位參與者,其中大部分是 「手機重度依賴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 6 個小時及以上。
他們當中有學生、研發人員、銷售人員,以及待業者。手機既是他們的社交,也是重要的娛樂。
我們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庄園里,放下手機社交和手機娛樂,開啟了沒有手機的24小時......
24 小時無手機,會發生什麼?
2019 年 10 月 19 日晚八點,人員陸續到達庄園門口。
庄園很大,從門口到住處要走一段夜路。荒郊野嶺,沒有路燈,我們打著手電筒摸黑前行,路上不斷傳來一聲聲狗叫豎源兄。
隨手一拍,大概是這么黑:
這時候要是打雷,活生生的恐怖片,《無人生還》!
終於活著抵達庄園會議室,所有人做了同一件事,發朋友圈: 接下來 24 小時我會 「失聯」。
大家發朋友圈
然後,手機被 「無情」 收走,鎖在箱子里,24 小時之後才能相見。
為了消除 10 位陌生人之間的尷尬,我們准備了兩個游戲,分別由兩位心理學碩士帶領大家體驗,其中一個叫《只言片語》。
大家隨機抽卡,然後用語言去描述卡片上抽象的概念,讓其他人猜。
下面這張牌,出牌者的描述是 「自殘」,你能看懂嗎?
通過這個游戲,很多人找到了跟自己腦迴路相同的小夥伴,慢慢熟悉和敞開了起來。
游戲結束,所有人回房休息。
十一點,熄燈、禁語。
沒有手機、沒有燈光、不能說話,他們會如何度過這個原始的夜晚呢?
第二天一早,我們敲門叫醒大家,調查了每個人昨晚想拿回手機的沖動、並評估了大家的睡眠質量。
不出所料,關燈之後,大家想要玩手機的沖動便凸顯了出來:
太正常了。
平時,即使沒什麼特別想看的,我們睡覺前也會刷刷微博、抖音,玩著玩著,累了、困了,也就睡了。
沒有了手機,這么焦慮的狀態,能睡著嗎?
沒想到不但能睡著,大家還說,睡得挺好。
不僅入睡快、睡眠質量也余襲好,平均睡眠時間8個小時。
這樣看來,沒有手機的夜晚,沒有想像的那麼難熬。
而此時,走出房門的大家驚喜地發現,昨晚的恐怖庄園搖身變成了童話小屋。
對這一天更期待了!
晚上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大多是娛樂和消遣,所以沒有手機的夜晚,只是難以排解無聊和郁悶。
但是白天就不一樣了,工作、學習中手機可能是一個必備工具,沒有手機,這些還能做嗎?
白天的第一項任務,是閱讀。我們想看看沒有手機的情況下,人們是更專注,還是更容易分神。
在這之前,我們收集了大家平常的閱讀情況:
在這一次體驗中,我們要求大家帶上一本自己喜愛的書,進行 1.5 小時的裂談閱讀,期間不能說話、也不能隨意走動。
大家彷彿回到了小學,乖乖地坐在教室里看書。
一個半小時很快過去,我們讓大家記錄自己閱讀了多少頁,並評估自己的專注水平。
結果顯示,大家平均閱讀 58 頁,閱讀自我滿意度 8.4 分(滿分 10 分)。他們普遍都表示:比平常更專注了。
接下來,大家需要復述書中的內容,也就是各自做一個口頭讀書報告(並沒有事先告知)。
我們以為臨時突擊,很多人會說不上來,沒想到大家記憶力超好,不僅僅繪聲繪色地講了書中的精彩內容,還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思考、感悟。
更重要的是,大家不僅僅閱讀更專注,聆聽和交流也變專注了。
每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吃飯時,低頭刷手機,把自己從場景中隔離開來,聽不見別人說話。
但在這里,每個人都很認真地聽對方講話,並且主動地提問和反饋,竟然沒有一個人低頭分神。
下午,我們安排了野外觀察。
每位參與者收到一個形容詞,以及一個顏色詞(例如紫色、粉色、藍色)……
這些顏色都讓大家好為難,荒山野嶺,哪來的粉色呢?
還真的有,抽到粉色的同學最後分享說:
身邊的世界比我們以為的豐富,人們觀察到的東西,也比預期要多得多。
專注的眼神,很犀利。
問:「這一天中,你會很想拿手機嗎?」
幾乎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休息和排隊的時候,特別想拿手機,其他時間沒有。」
其實,我們為了營造這種 「百無聊賴」 的焦慮感,特意給大家安排了 2.5 小時的午休,這個階段不設置任何活動,看看大家是如何打發時間的。
有一些人躺在床上發呆、有一些人在屋裡徘徊、有一些人睡不著去屋外到處走……
而下午排隊等待采訪的過程,更顯得漫長。現代人使用手機最集中的場景中,排隊是少不了的,無論是排隊打飯、結賬、接受服務……我們都習慣了低頭刷手機打發時間。
而沒有手機的排隊時光,極其難熬。
但大家都表示,在有事情干、有人可以聊天時,無手機的焦慮感就並不明顯了。
也就是說,真正讓我們焦慮的,是不知道干什麼,而不是無手機本身。
問:「沒有手機的一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24 小時的尾聲,參與者們有很多話要說。
一個參與者說:
「感覺時間變長了,可以做的事情好多。以前的周末,躺在床上刷個手機可能就過去了,總覺得周末不夠長!
但是在這里,一天居然可以做那麼多事,讀書、分享、吃飯、聊天、探險、玩游戲……好像不止24小時一樣。」
這種時間被拉長的感覺,在下午的戶外觀察中尤其明顯。
下午我抽到的形容詞是 「害羞的」 ,剛開始有點納悶,不知道是啥,但是後面的觀察卻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庄園好像變得特別大,有很多之前沒發現的角落;
1個小時好像很長,足夠我發現好多好多東西。
你們猜, 「害羞的」 東西是什麼?
天哪,這只漏半邊臉的瓜,真的好害羞……
如果不是抬頭看了看這個世界,我們很難聯想到,瓜也會害羞。
這24小時,大家感覺生命維度被延長,彷彿過了好幾個周末,每個人像拿著一個放大鏡,看見了一個超大的世界。
相比之下,刷手機的日子, 1 天就像 1 個小時,什麼都沒做,就結束了。
因為信息是被動輸入的,我們沒有細致地思考,而是在各種畫面、視頻中快速切換,這時我們的 「時間知覺」 就會變得麻木。
另一個參與者說:
24 小時前,大家彼此並不熟悉。
在黑暗的巷子口遇到,簡單打了聲招呼,我們連臉都認不全。
但是 24 小時的尾聲,彼此就像是一群熟悉的老朋友,這種感覺很奇妙。
我們平常很少有機會去認識陌生人。
多項調查顯示,年輕人的周末大部分時間是宅過去的。外出聚會、運動、逛街的時間,在逐年減少。
人們更習慣在網上對話,但是很難在生活中建立新的社交群體。
無手機24 小時,帶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發: 不是年輕人不會交朋友,而是沉浸在方寸之間,沒有走出去,創造機會去交朋友。
偶爾抬頭看看身邊的人,時間也會變得有溫度。
在信息化時代,手機讓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加便利,拿著手機就能連接全世界。使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24 小時無手機?還是有點不切實際。
上周五晚上,我們在公眾號中,特意詢問了大家的手機使用情況。第二天打開後台一看,發現居然已經有將近 600 位讀者 填了問卷,大大超出預期!不過這也正說明,很多人會經常思考手機與自己的關系。
這次參與調查的人員中,包含各行各業的人,男女比例為 1:2,其中 67% 處於 18-30 歲之間。
從下圖數據可以看到,42% 的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 6 個小時及以上。而且,晚上七點後,也有將近 40% 的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機在 3 個小時及以上。
大家使用手機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 人際交往需求、學習或工作需要和娛樂消遣。 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學習工作、娛樂消遣,很大一部分都是發生在手機中,通過網路來實現的。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42% 的人在情緒低落時,都經常通過玩手機來令自己感覺好一些。可以看到,手機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缺它不可。就像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經常在沒有手機的時候,不知所措!
大家是否意識到,自己比較依賴手機呢?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 有接近 50 % 的人都表示,經常會發現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很多。
另外,我們最後也分析了大家的手機依賴程度。
在問卷中,測量手機依賴程度的部分,總分是 60 分(12 題,1-5 點計分),其中有 30 % 的人總分在 36 分及以上,即每一問題的得分在 3 分(「有時」)及以上。
也就是說,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嚴重依賴手機。
其實,只要使用過智能手機,便可以明白大家為什麼如此喜愛它。然而,太多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如果過度沉浸在手機的世界,可能會給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最常見的,便是焦慮。可能是因為不想錯過任何一條消息而焦慮,也可能是因為看到手機上 999+ 的消息而焦慮,更可能是因為使用手機時間太多、自己什麼 「正事」 都沒干而焦慮……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不是 「單純地」 玩手機,手機上的 APP 太多了……
2017年,Primack 對 1700 多名成年人的調查顯示,使用 APP 的數量在 7-11 個的人,要比只用 0-2 個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焦慮症狀的幾率高出 3 倍之多。
這可能是因為,在不同的 APP 之間來回切換,讓我們更容易變得消極浮躁。而且,使用手機時間過長,也會影響睡眠,進而會給我們帶來情緒問題。
然而,對當代人來說,想要完全隔離手機,還是很不現實的,畢竟無數個999+在等著你,還是很可怕。
或許無法 24 小時無手機,但你可以在一天中,只拿出 1 個小時(整段時間),放下手機,看一看生活有什麼變化?
這並不難,因為在過去的 21 天,我們便進行了這樣一次線上的活動。
一共30人加入了我們,每天晚上七點鍾後,雪藏手機 1 個小時。在無手機的 1 個小時中,他們有的人在讀書、有的人在畫畫、有的人在彈鋼琴、有的人在幹家務,還有的人出去散步、與朋友聊天、或者陪伴家人……
很多人表示,其實 1 個小時可以做很多事,例如讓自己享受一段高質量的獨處和放空,第二天醒來腦子更好用了。
也有人說,1 個小時專心陪伴愛人,比起互相對坐刷手機的低頭族,彼此關系更近了,交流也更真誠了......
或許你也可以從今天開始,每天拿出 1 個小時,與自己、與他人、與身邊的世界,好好相處。
希望手機不再是我們的 「器官」,而是我們的好夥伴,彼此親密又有著明確的界限。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Dwyer, R., Kushlev, K., & Dunn, E. (2017). Smartphone use undermines enjoyment of face-to-face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
[2] Primack, B. A., Shensa, A., Escobar-Viera, C. G., Barrett, E. L., Sidani, J. E., Colditz, J. B., & James, A. E. (2017). Use of multipl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tudy among US young a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9, 1-9.
[3] Vernon, L., Modecki, K. L., & Barber, B. L. (2018). Mobile phones in the bedroom: trajectories of sleep habits and subsequent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89, 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