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狂人問世電影2018完整版下載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狂人問世電影2018完整版下載

發布時間: 2023-05-01 16:21:36

A. 魯迅先生的簡介

魯迅先生的簡介
詳細點的吧
我來答
快樂無限620
LV.19 2018-11-14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州李收入《魯迅全集》,早尺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冊睜遲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查看全部5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魯迅先生的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1)狂人問世電影2018完整版下載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朝花夕拾》 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2、《野草》 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3、《吶喊》 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 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 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傑作》,中國僅有《吶喊》與《論語》被收入;1999年6月,《吶喊》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花夕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吶喊
496 瀏覽9264 2019-04-09
魯迅先生的簡介。
一、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二、「魯迅」是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三、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1)狂人問世電影2018完整版下載擴展閱讀: 魯迅先生其人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兄弟不和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願意向別人談及此事從而也使得這件事越發的撲朔迷離,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來,研究界對此形成了「經濟說」、「失敬說」、「家庭糾紛說」等三種觀點。 婚姻愛情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系。 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系(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 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志同居。魯迅病逝後,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志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系。 愛抽煙不喝酒 魯迅先生就是一個老煙槍,一根接著一根的抽,就是在重病期間,也是照抽不誤。他自己寫給許欽文的一封信就是這樣寫的:「醫生要我禁喝酒,那倒沒什麼。。。。。。禁抽煙,則苦極矣,我覺得如此,倒還不如生病」。 向鉞在《懷念魯迅先生》中便寫道,民國14年8月,魯迅先生因為學潮被免職。結果,魯迅先生不再抽劣質煙,改抽貴的海軍牌香煙了。他的說法是,反正官是要丟的,丟了官多抽幾支煙,也是集中精力來戰斗的好方法。 郁達夫也在《回憶魯

B. 葉茂中:爭議不斷的「廣告狂人」,這些洗腦神作你一定看過

他可能是中國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廣告人,營銷策劃領域的天花板。一個接觸過市場營銷的人都會聽到的名字——葉茂中。

這位傳奇的「廣告狂人」,於2022年1月13日在上海病世,年僅54歲……巨星隕落,一個時代落幕,唏噓,痛惜……

回顧葉茂中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營銷理論和經典案例,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他,但不可能沒看過這些作品↓↓↓

北極絨的「地球人都知道!」

恆源祥的「恆源祥,羊羊羊」

婦炎潔的「洗洗更健康」

柒牌男裝,讓狠人李連傑說出的「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

2018年世界盃期間的兩個洗腦廣告: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

劉昊然奪命連環問你知道嗎的「有問題上知乎」

這些耳熟能詳又令人窒息的廣告語,都出自葉茂中之手。

都帶著一股濃烈的土味兒,賊拉魔性,大庭廣眾下念出來還有種迷之羞恥感(不信請戴好頭盔試試看)。長年霸屏某破站的鬼畜區,是許多國人多年後依舊無法忘懷的存在。

這就讓葉茂中的廣告生涯始終質疑不斷,用磕頭愛好者半佛老師的話講就是:

如今斯人已去,洪水滔天再也打擾不到葉先生。我沒有評價大師的資格,想向你分享的是: 葉茂中的傳奇一生給我輩做人做事的重要啟發。

很大程度上,人的命運取決於性格,而性格取決於童年經歷。

1968年,葉茂中出生於江蘇北部一個漁村,因為生得賊壯,母親給起名為葉十斤,成年之後才改為葉茂中。

童年生活是清苦而嚴酷的。 父母是漁民,葉十斤小朋友也就在船上長大。父親常常悶羨出海幾個月不回,母親又體弱多病,經常住院。甚至有一次父母10天不在,船上的食物只有一個南瓜,他和姐姐要靠這個南瓜撐一周的時間,於是姐弟倆把南瓜切成薄片,加上自己偶爾釣到的魚,居然就這么活下來了。

到了上小學年紀,葉茂中練就了一身武藝和膽識,在學校里是響當當的「扛把子」,據說他上學從來沒有自己背過書包,都是由小弟拎著,還有一個孩子一見到他就本能跪下喊爹……

這一點在後來的《廣告梟雄》一書里,葉茂中說:

一般小男孩打架,無非就是怕被欺負和想欺負人,而葉茂中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卻一點點洞悉出真實世界的游戲規則。 童年經歷練就的狠勁和生存智慧,為他以後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22歲,是大學畢業的年紀,干勁和迷茫並存。

而日後名震天下的廣告狂人葉茂鍵罩槐中,其實是22歲稿友才第一次涉足廣告行業。

時值1989年,當時的葉茂中還在泰州電視台工作,由於台里沒那麼多人手,恨不得把他當生產隊的驢來用,美工、記者、攝像全部一擔子挑。

這時候的他,沒有太多想法,就等著干到電視台分一套房子,這輩子混個鐵飯碗,娶妻生子退休,平平穩穩過一生。

但是,命運就喜歡在清湯寡面里扔一大把辣椒。

從小在搖搖晃晃的船上長大的葉茂中,在船上站得賊穩,在平穩的地面上反而一副快摔倒的樣子,因為他總在下意識地晃動身體,以適應水的波動。

從後來的事跡看,他確實一直活在時代的波動里,這一生註定跟平穩無關。

當時泰州電視台有個廣告部,條件簡陋到令人發指,只能用攝像機拍些簡單的廣告。

有一天,他們接到一個電話,是國內最大的空調品牌「春蘭集團」打來的。對方覺得傳統的電視廣告不夠檔次,想讓泰州電視台幫忙拍一支電影膠片廣告。

接到需求後整個廣告部都懵了。春蘭集團是電視台的投放大戶,這個「爸爸」得罪不起,無法拒絕,可關鍵是這玩意根本沒人會拍。

葉茂中了解情況後,猶豫了幾秒後說:「我會拍,不就電影膠片嘛,小場面。」

他真的會嗎?

會個錘子。

但這不重要,得先答應起來。 因為葉茂中想到,這條片子拍好了是要上央視的,對他一個地方電視台的最普通員工來說,是個絕對不能錯過的難得機會。

就算搞砸了也頂多被開除,還能損失什麼呢?不懂的事做了不就懂嗎?

就這樣,葉茂中接手了這個任務。正准備大展拳腳才發現,這個事情太tm專業了!難度之大不亞於給母豬接生,根本無法現學現賣,著實焦頭爛額、進退兩難。

可人的潛能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葉茂中冷靜下來認真研究,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當導演,其他的工作必須得讓專業的來。馬上動身去了上海,找一個在電影製片廠工作的老鄉幫忙。

葉茂中動用了自己一切的資源和力量,終於艱難而漂亮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這則廣告投放後在社會上引起熱烈的反響,在央視連播了5年。春蘭集團滿意地付給了葉茂中1300元,這在當時相當於他一年多的工資。

那時候的葉茂中對廣告行業一無所知,直到多年後才用自己創造的「沖突」理論去解釋當時春蘭廣告的成功。有人問他為什麼當時敢接那麼大企業的廣告,葉茂中說:

經此一役,葉茂中感受到了創意和金錢之間的聯系,逐漸覺得在電視台搞不出名堂,決定切換賽道,投身於更有錢途的廣告業。

不知天高地厚和執行力,就是年輕人闖出一方天地的核心因素。

入坑廣告的葉茂中,離開泰州去了上海發展,他來到了一家當時很有規模的廣告公司(諾貝廣告)擔任美術設計,頭銜是變好聽了,但其實做的還是老本行美工。

這時候,他急了。

不久前,葉茂中剛放棄了電視台的鐵飯碗和福利房,懷揣著廣告夢跑到大城市,如今卻在一家私企畫圖。薪水不高,加上生存壓力大,葉茂中又打算轉崗做有提成的廣告業務員,卻發現自己在廣告圈裡毫無業務資源,根本接不到廣告! 再不做點什麼,可能就要這樣畫一輩子了圖!

而放眼整個辦公室,同事們做業務員主要有三條路:

這對剛剛入行、沒有資源的葉茂中都不是最優解。

怎麼辦?

船還沒到橋頭,葉茂中強行掰直。他瞅准機會,開辟了第四條騷出天際的路:

具體是,先通過寫一本專業廣告書,秀肌肉圈粉,接著等粉絲主動拜訪,轉化為客戶變現。

這套打法在90年代可太前衛了。那段時間葉茂中夜以繼日地到圖書館自學,一年時間就看了100多本廣告和營銷的書。到1996年,他的處女作《廣告人手記》橫空出世!

書一經出版就賣脫銷了,出版社不得不數次加印。

此時葉茂中又秀了個讓人頭皮發麻的邪招—— 不要版稅,只要求書上留下他的電話號碼。

自此,葉茂中的名字便漸漸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傳開了,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了他的書,順著封底的電話號碼來找到他做廣告策劃。

自始至終葉茂中出書的目的都不是版稅(但是書又很暢銷是最氣人的ヽ(`Д´)ノ), 他要的只是傳播,以及傳播帶來的高凈值私域客戶。

後來葉茂中名聲大噪後到處買廣告位,讓人祝賀自己出新書《沖突》,其實又是在故技重施。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其著作《終身成長》中提到,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兩種思維模式:

葉茂中毫無疑問具備著成長型思維。

經常有人覺得,自己學藝不精、毫無經驗而不敢接受挑戰,或者想等准備到完美再行動。而事實上,90年代的葉茂中,不久前也不過是泰州電視台的一名美工,零基礎轉型,壓根沒拍過幾條廣告。

當時的中國有無數比葉茂中資歷更深、更有資格寫書的廣告人,但他們覺得著書立傳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都不好意思寫、不敢寫。

這一點葉茂中在《廣告人手記》里把自己稱作「廣告鴨子」,意思是:

沒有任何業務資源的葉茂中被逼急了,於是撲騰出了一本書。

早年剛出道,葉茂中就曾接過一個別人都不願意乾的單子——幫寶潔去做農村推廣。這期間,他跑了無數個村子,並總結出一套理論:

中國有300個城市,2860個縣城,4萬多個鄉鎮,66萬個村子。那些在辦公室里寫創意的人,去過多少個縣城和村子?當我看到消費群體的時候,他們在我面前都是鮮活的面孔。一個優秀的廣告人,和一個優秀的演員是一樣的,演誰像誰,就是不像自己。做廣告最厲害的是,創作的廣告,哪怕你自己不喜歡,但是目標人群喜歡,這是最厲害的。

這幾乎是葉茂中廣告生涯的底層心法,和互聯網最重要的「用戶思維」不謀而合,展開來講就三條原則:

說人話的好處就是讓消費者感到親切朴實,而安全廣告沒有專業可言,成功的標准只有把產品賣出去。

例如在策劃海瀾之家的廣告時,葉茂中發現大多數男人不喜歡逛街,但又需要體面的著裝,發現這個沖突後,就誕生了「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櫃!」

2003年,廣東東莞的兩個農民找到了葉茂中,希望葉茂中把他們的餐廳「雙種子」打造成中式快餐的霸主品牌。既然定位是快餐霸主,葉茂中就對標了金拱門和KFC,這倆雖然都很流行,但消費者又覺得洋快餐不健康,油炸食品容易長胖。

於是,葉茂中充分利用這個沖突,打出「營養還是蒸的好」,他建議雙種子砍掉油炸產品線,並將「雙種子」改名為「真功夫」,商標改成了穿黃色緊身衣的功夫高手,神似李小龍。第二年,真功夫的直營店原地突破100家。

順便一提,葉茂中從小就有紅軍革命情結,與他的偶像崔健的成長背景相似,他本人也是個紅五星帽子控。

這是他打造出來的另一個符號: 營銷策劃就找葉茂中,請認准這個帶紅星帽子的男人。

在說人話方面,崔健有一句歌詞:

葉茂中認為,這就是在說大家都能聽得懂的人話,所以崔健成為了那個年代唯一有能力開萬人演唱會的人。

△葉茂中的偶像崔健

追根溯源,葉茂中的身上顯著的60年代生人的紅色印記,源自他一生崇拜的另一位偉人——毛澤東。傳說他在創作《廣告人手記》時,一旦累了,就掏出《喋血井岡山》看幾頁,瞬間雞血打滿,繼續肝到天亮!他家裡關於毛澤東的書籍就有4、5百冊。

毛澤東有句名言:

商場如戰場,廣告同樣也不是典雅的請客吃飯、琴棋書畫。

現在回到開篇的土味案例和半佛仙人的評價,就能明白為什麼葉茂中會受主流廣告圈排斥了。

因為他不僅深刻洞察了人性,還過於直白地說出來,把文人愛惜的羽毛拔個精光。

什麼文以載道,什麼優秀的廣告應該是啟迪而不是洗腦,在葉茂中這里都是屁話。怎麼有效怎麼來!

你收了客戶大幾百萬廣告費,拿著去實現你的文化願景,你是理想主義了,客戶的錢卻燒干凈了,這錢拿著良心不會痛嗎?

當誰的兵,吃誰的糧,就要為誰消災解難。既然廣告公司是客戶的預算養活的,那就當好客戶手裡的一名劍客。

亮劍,必見血封喉。去市場上激烈拼殺,提頭來見。

當無數創意人還在加班熬夜、想創意遭斃稿的時候,葉茂中早已穩坐上海灘2000平米超大工作室,底氣十足地亮出「不比稿、不討價、不找客戶」的三不原則,順便把幾個字的廣告詞賣出幾百萬。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過:「現場有神靈。」

不放下身段親自到現場去,神也幫不到你。 很多人嫌棄土,卻很少人會拒絕從泥土裡撿起黃金。 真正的好機會,不在人人西裝筆挺的寫字樓里,不在會議室精美的PPT里,都在最臟最亂的土裡。

25歲那年,葉茂中正在為一個問題糾結:是留在泰州電視台,還是出走廣告行業?

於是他寫了一篇名為《解決》的自傳體小說,以梳理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書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最後他把書中的自己寫死了。寫完之際,便堅定了從泰州電視台離開的念頭。

死去的主人公在現實中涅槃重生。

那時的他,還不知道時代的巨浪如何起伏。

也不知道自己將成為中國的廣告狂人,百千個企業和品牌在即將他手中生滅。

命運之河湍急奔涌,看起來卻是那麼平凡的一天。

如今又過去了20多年,葉先生再也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了,也再也聽不到那些是是非非的爭議了。

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卻像一座燈塔永遠明亮,給每一個孤獨迷茫而焦慮的年輕人照明前進方向。

葉茂中,一路走好!

C. 魯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對他的評價是什麼要400字以上。

同一隻眼看魯迅

我只能說魯迅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今天的我們早已遠離了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遠離了餓殍遍野、山河流血的空間。遠離了歇斯底里的吶喊,取而代之的卻是周作人的閑適,梁實秋的狂野……

魯迅是一個狂人,所以他敢用手中筆做一把利劍直刺封建遺老的心臟,敢用冷目做一道閃電直辟衛道士的頭顱。他的出現兆示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久旱的中國終於迎來了甘霖。"救救孩子!"這個狂人如是說。中國人不是茹毛飲血的野人,更不是媚顏的奴才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太需要有一個力挽狂瀾的狂人了。如果沒有魯迅,還有誰敢做一個狂人,誰又能做這樣一個狂人呢?胡適?郭沫若?梁啟超?我不敢想。

時代在變!或許是太熟悉這位狂人了,也許是開始厭倦了吧,今天的書店把魯迅的書與葉靈鳳,徐志摩,陳西瀅,林語堂的書擺在一起,一個書架,一種歷史,兩種姿態,兩種文人。世人所見的卻是一種"公平"的選擇,選擇葉靈鳳,選擇那種虛偽?還是選魯迅,選擇忠誠?選擇徐志摩,選擇那種浪漫?還是選魯迅,選擇現實?選擇陳西瀅,選擇那種高傲?還是選取魯迅,選擇平易。選擇林語堂,選擇那種逃避?還是選魯迅,選擇勇敢。現代人遠離了民族的傷,也便遠離了靈魂的煎熬,於是走近了閑適,走向了可以"高觀"歷史的閑情。這真是一種悲哀!

不知歷史是否是太愛開玩笑,還是歷史就是如此一副面孔,總是給自殺的所謂勇者更好的詮釋。關鍵之時,未獻身的,或稱之為逃之夭夭的,便有人謂之曰懦夫,項羽自刎於烏江,王國維投身於未名,前者帶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愧,後者則帶著滿清的殘留,這滾哪又能代表什麼呢?而魯迅未為國獻身,大敵當前,他選擇了逃,選擇了自善其身,這何嘗不是一種英明呢?魯迅做到了這種英明,於是他也就能在那個年代更好地引導血氣方剛的青年,"願中國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搜掘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不至於他們做無謂的犧牲,只要發出自己的一點光和熱。難道一個懦夫就是如此嗎?如果是,那麼我們急需更多的這樣的人,我要說的是,他,他不是懦夫,恰恰相反,他們是智者,智的化身!

隨著時間的飄移,一個時代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歷史這個巨大的舞台,安靜地坐在桌前寫著歷史的觀後感,我想這是有失公允的。不過也無妨,歷史畢竟是過去了,正如東逝的水,我們捧出的永遠是上游的。至於下游的如何,乃至入海的水是否是苦澀的,沒人曉得。但魯迅的作品還在。他所戳穿的民族的炎症,並未痊癒。他所暴露的可恥的國民性,也深深淺淺殘留於炎黃之後代的言行中。孔子說過,人不外乎有四種,聖人、閑人、凡人、小人。那麼,如魯迅那樣,能前瞻歷史,敢挺身而出指陳弊病,敢痛斥腐惡,於民族前途於己任,不是聖人,不是國魂,還會是什麼?

魯迅在我眼中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化身,一個智者。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他的文章只不過區區幾百篇,其光輝卻閃耀了幾近一個世紀。他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終結者,一個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個幾度沉陷於失望之中的彷徨者。一篇《墳》埋葬了五千年病態老朽的骸骨,一篇《吶喊》喊醒了沉睡千年的力量。試問,堂堂中華上下五千年,如魯迅一般大漏碼,三絕史家,又能有幾?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應入同列吧。

"憎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獨者,更是戰斗者。"有人吟,"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目夾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這是憎夜人的自慰,在黑夜中,他彷徨,自嘲,他靠最敏銳的神經覺察到了一個時代的幾近殆盡,期望著一個新生。為此他不懈地戰斗著,默默地忍受著,甘心將自己吃青草所醞釀的奶哺育這個飢渴的民族。正如長江,正如黃河,汩汩千年,不變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長城,屹立千年,不變的是巍峨的雄姿。魯迅是國魂,國魂是魯迅!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種精神世界需要這樣的人,不可或缺的是一個可以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有利順導潮流所趨,又集大智大勇於一身的民族智慧的化身,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是可憐的,可悲的……

當我們悠閑地坐在香茶的青煙繚繞之中,呷一口人間至間至味,翻開周作人,翻開梁實秋,打開一種玩弄文學的閑情之時,我想說的是,《烏篷船》固然好讀,《雅舍》固然好看,而魯迅給人的則是一種猛醒,讓我們知道重任在肩……

D. 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和白話詩集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嘗試集》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開新文學運動之風氣,是胡適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問世衫滾信以來引起文學界、理論界的廣泛爭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4)狂人問世電影2018完整版下載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的創作背景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這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6年,《青年雜志》改名《新青年》,並在次年刊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兩篇文章轟動了國內文化界,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檄文。

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已產生以文藝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並付出了許多實際的行動。他在十年前所發表的幾篇文章,如《人之歷史》《文化偏至論》《科學史教篇》和《摩羅詩力說》等,其意旨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基本契合的。

1917年8月或輪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