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2-07-08 20:15:01

A. 莫斯科電影節的由來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電影工作者協會共同組織,自創辦以來,規模不斷擴大。其從1959年(第1屆)的43個國家的300多代表參加,32部故事片參加比賽;到1981年(第12屆)已發展到有上百個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等到300多名代表參加,放映了500多部影片,已成為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與前捷克斯洛伐克主辦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交替舉行,兩年一次,7月或8月舉行,為期2周。該電影節故事片獎品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1969年起取消了大獎,相應增加了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20世紀90年代以後,受前蘇聯政局變化的影響,該電影節也在悄悄地變化,尤其是規模在縮小,越來越難以與戛納、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節相匹敵。

B. 老閨蜜電視劇裡面的游戲機

⼈可以老,夢還年輕。由喬梁執導,王馥荔、潘虹、宋曉英、許娣、吳冕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老閨蜜》正在央視電視劇頻道熱播,全國網55城雙網收視第一,抖音單平台單條視頻點擊率破100W,單平台話題總播放量近5億,熱度持續飆升。該劇講述了五位性格迥異的老太,因一場打假活動而相識並結成閨蜜,在歷經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後,最終開啟尋找生命新價值之旅的故事。隨著該劇熱播,導演喬梁的獨特風格也引發關注。
五大「影後」結成老閨蜜,帶出了「爺青回」的銀幕記憶。該劇主演王馥荔曾問鼎金雞獎、百花獎、金鷹獎;潘虹折桂百花獎、金雞獎、金像獎;宋曉英曾奪得兩屆金雞獎;許娣是白玉蘭獎、戲劇梅花獎得主;吳冕是飛天獎、金鷹獎、金獅獎得主。可以說,這五位女演員曾在80年代中國影壇獨當一面,大放異彩,在80年代觀眾心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事實證明,該劇播出後,戲骨們詮釋的「老閨蜜」均個性鮮明,尤為出彩。無論是王馥荔飾演的失獨老人梅姨、潘虹飾演的優雅迷人的艾琳、宋曉英飾演的少女心爆棚的宋老師還是許娣飾演的退休醫生劉大夫、吳冕飾演的家庭主婦紅姐,每個人物都立體真實,成為當下中國老年群體的鏡像,令很多大媽觀眾極具共鳴,堪稱一部專為老年人打造的「福利」式佳作。而老閨蜜們抱團養老,共同面對老年,笑對人生的故事,更感染了眾多觀眾,被譽為大媽版《歡樂頌》、「超齡姐妹淘」。一些觀眾從中看到了自己,深有感觸:「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做更有意義的事,讓抱團養老更持久。」一些觀眾則表示:「超齡姐妹淘,瀟灑如少年。等我們老了,也要像老閨蜜這樣精彩地活。」
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大腕,也沒有傳統中老年劇的婆婆媽媽,《老閨蜜》以當代都市老年人年輕態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批媽媽粉、奶奶粉,甚至90後和00後「自來水」。一部相對冷門的老年題材劇能夠持續熱播,引發觀眾熱議,尤其贏得了年輕觀眾的喜愛,實屬不易。
除了五大影後的精彩表演,極具共鳴的現實故事外,該劇導演喬梁對《老閨蜜》的精準定位和青春化表達尤為關鍵。談到該劇的主題立意,喬梁表示在全球老齡化的背景下,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問題是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老去,面對疾病和死亡,這決定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質量。他說:「只有以一顆平靜從容的心面對它,放下它,才能輕裝上陣,無怨無悔。只有認真過好每一天,才能完成人生最壯美的交響曲。這是《老閨蜜》想要傳遞的主題。我希望這五個老人能成為榜樣,讓我們不再懼怕衰老,不再懼怕疾病和死亡,讓我們的生活和她們一樣精彩紛呈。」
三個女人一台戲,五個老閨蜜呢?沒有婆媳大戰,沒有暮氣沉沉。在喬梁執導下,《老閨蜜》節奏明快,變成了一部輕喜劇風格,溫暖明亮的電視劇。劇中,五位「老閨蜜」相互扶持,樂觀面對生老病死那些沉重的話題。雖由此經歷種種挫折,但最終,她們用達觀的姿態笑對世界。
喬梁表示:「時間終會讓皺紋刻在每⼀個⼈的臉龐,讓人疼痛,卻無力還手。如何打敗衰老,如何不負餘生?如何對過往坦然釋懷,對未來笑對人生?《老閨蜜》給出了一些選擇。這是一部青春風格的老年題材電視劇,側重展現年輕態的老年生活,以溫暖笑對人生——人可以老,夢還年輕,心正青春。」
隨著《老閨蜜》的熱播,觀眾也發現導演喬梁不僅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授,之前火爆熒屏的新版《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娘要嫁人》《新上門女婿》《古城諜影》《愛了散了》《第五個空彈殼》等熱播劇也皆出自他手。他執導的電影《塬上》《前妻》《小情書》《基隆》《貞貞》《梅雨季節》《飛》更是風格獨特,備受國內外影壇矚目。2017年,第39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A類),他執導的電影《塬上》一舉斬獲最佳影片聖喬治⾦獎。
真實、獨立、柔軟、深刻……喬梁的作品魅力和創作態度透視了他的柔性人格和獨立電影觀。在他的電影、電視劇里,我們看到一個中國導演對國際性話題的觀察和思考,清晰看到了生活的現實和飛速變化時代里那些「變」與「不變」。而在聚焦全球老齡化問題,探討老年人精神世界的《老閨蜜》中,生活的磨難不停撞擊著五位勇敢、樂觀、堅強但也擁有各種小毛病的老人。她們經過抱團養老、敞開心扉,齊心協力,解決彼此生活中發生的種種艱難和困惑,在過盡千帆後一同踏上了前往雲南的生命之旅。她們終於發現,年老並不意味著人生和夢想的終點,每個人都應當不負生命,盡自己所有的燦爛用力綻放。
來源:周到上

C. 國際知名的電影節是什麼並是在什麼地方舉行

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北部著名水城威尼斯,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 (Festivai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簡稱IFB)和嘎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每年9月份在加拿大多亂多舉行。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做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釜山電影節
拉丁電影節
愛丁堡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D. 全球有哪些大型的世界級電影節分別是什麼國家舉辦的

國際A類電影節有:
1、柏林國際電影節(德國)2、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3、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義大利)4、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捷克)5、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俄羅斯)6、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加拿大)7、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西班牙) 8、東京國際電影節(日本)9、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阿根廷) 10、開羅國際電影節(埃及)11、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瑞士)12、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 13、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

E. 國際上都有哪些知名的電影節每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名字

國外知名電影節及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奧斯卡金像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近年來提名較開放,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獎項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中國————————————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6月,這個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都將如約而至,帶給您一場盛大的電影視覺體驗。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
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創辦,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
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獎杯採用天安門華表造型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創辦於2001年,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英國愛丁堡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倫敦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Tori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
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Annual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itival):
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拉丁電影節(International Latino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New Yo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Chicago Asian American Showcase):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釜山電影節(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亞太電影節(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
曼谷國際電影節(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迪拜電影節 (Du Film Festival)

F.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歷屆獲獎名單

大獎:《一個人的遭遇》(蘇聯)
金獎 :《神童》(西德)、《黎明就要來臨》(巴基斯坦)、 《逃離陰影》(捷克)
最佳男主角:伏·格林斯基、勃·帕利克、阿·謝夫丘克《鷹》(波蘭)
最佳女主角:列·澤維爾蘇倫《人民的使者》(蒙古) 大獎:《赤貧的島》(日本)、 《晴朗的天空》(蘇聯)
金獎:《馬門教授》(東德)、 《那時我們多麼年青》(保加利亞)
最佳導演 :A·加齊《圍獵》
最佳男主角 :彼德·芬奇《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英國)、E·赫爾曼托《自由戰士》(印尼)
最佳女主角 :於藍《革命家庭》(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各自回家》(義大利) 大獎:《八個半》(義大利)
金獎:《死亡的名字是安格欣》(捷克斯洛伐克)、 《科扎拉》(南斯拉夫)、《墮落少女》(日本)
最佳導演:《裸露在狼群中》(東德)
最佳男主角:史提夫·麥昆《大逃亡》(美國)
最佳女主角:蘇奇特列·欣《婚配》(印度) 大獎:《戰爭與和平》(蘇聯)、《二十小時》(匈牙利)
金獎 :《頭上天空》(法國)、《謀殺》(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男主角:謝·扎科里阿傑(蘇聯)
最佳女主角:索菲婭·羅蘭(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她們跟著士兵》(義大利) 大獎 :《記者》(蘇聯)、 《父親》(匈牙利)
金獎:《林中沒有星星》(秘魯)
最佳男主角:保羅·斯科菲爾德《日月忠精》(英國)
最佳女主角:桑迪·丹尼斯《上樓》(美國)、格·莫爾維《公主》(瑞典)
評委會特別獎:《轉折》(保加利亞) 金獎:(空缺)
銀獎:《露西亞》(古巴)、《謝拉菲諾》(義大利)、《活到星期一》(蘇聯)
最佳男主角:羅恩·穆迪《奧利弗》(英國)、 塔·羅尼茨基《活洛德斯基老爺》(波蘭)
最佳女主角:伊·別捷斯庫《一季中的女人》(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伊·培利耶夫(導演) (蘇聯) 金獎 :《警察局長的自白》(義大利) 、《今天活明天死》(日本)、《帶黑斑的白鳥》(蘇聯)
銀獎:《艾米泰》(塞內加爾)、《鑰匙》(捷克斯洛伐克)、《在家庭中》(巴西)
最佳男主角:丹·奧布雷赫斯基(波蘭)、理查德·哈里斯 克倫威爾(英國)
最佳女主角:阿·羅戈夫采娃《向瑪麗婭致敬》(蘇聯) 、伊·安德魯斯《水的時代》(古巴)
評委會特別獎:《雅戈》(東德) 金獎:《為是個甜蜜的字眼:自由》(蘇聯)、 《俄克拉荷馬》(美國)、 《愛情》(保加利亞)
銀獎:《綁架》(法國)、《哥白尼》(波蘭)、《照片》(匈牙利)
最佳男主角:謝克里耶利 《麥西尼克來的人》(古巴)、 拉齊赫瓦捷《樹苗》(蘇聯)
最佳女主角:陳江《17度線上的日日夜夜》(越南)、英·瓦爾東《麗娜的婚姻》(挪威)
評委會特別獎:《馬泰伊事件》(義大利)、《蘇捷斯卡》(南斯拉夫)、《那些年月》(墨西哥) 金獎:《德爾蘇·烏扎拉》(蘇聯)、《福地》(波蘭)、《我們彼此相愛》(義大利)
銀獎:《合唱》(印度)、《我哥哥有個好弟弟》(捷克斯洛伐克)、《土地的力量》(秘魯)
最佳男主角:米·別納維台斯《另一個弗朗西斯科》(古巴)、格·格奧爾基-蓋茨《騎自行車的老農》(保加利亞)
最佳女主角:哈·安德森《白牆》(瑞典)、法·包瑪利《遺產》(阿爾及利亞)
評委會特別獎:《蝕》(蒙古)、《未說完的話》(匈牙利) 金獎:《米米諾》(蘇聯)、 《第五個印章》(匈牙利)、《周末》(西班牙)
銀獎:《奧馬爾》(阿爾及利亞)、 《游泳場》(保加利亞)、《城堡的影子》(法國)
最佳男主角:阿·別拉《條約》(羅馬尼亞)、 拉·波利奇《理想主義者》(南斯拉夫)
最佳女主角:瑪麗·阿皮克 《死胡同》(伊朗)、梅·卡列拉斯《瘋狂的女人》(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智利之夜》(蘇聯)、 《里約·尼格羅》(古巴) 金獎:《基督停留在埃伯里》(義大利)、《正月的七天》(西班牙)、《電影攝影愛好者》(波蘭)
銀獎:《障礙》(保加利亞)、《帕拉舒拉姆》(印度)、《飛翔》(蘇聯)
最佳男主角:烏·台因 《魔術師安東》(東德)、維·日沃諾維奇 《瞬間》(南斯拉夫)
最佳女主角:傑·格拉納多斯《傑利莎的照片》(古巴)、雅·赫拉特 《納赫拉》(阿爾及利亞)
評委會特別獎:《奮勇向前》(越南) 金獎:《被榨乾的人》(巴西)、 《荒地》(越南)、《德黑蘭43年》(蘇聯)
銀獎:《臨時的天堂》(匈牙利)、《獎賞》(挪威)、《泥之河》(日本)、《阿里的奇跡之國》(阿爾及利亞)
最佳男主角:卡·梅爾卡茨《包克勒爾》(奧地利)、提·洪丘《邊防軍人》(古巴)、羅·維海米《夜間蝴蝶》(波蘭)
最佳女主角:梅·桑貝特羅《天上的加麗·古柏》(西班牙)、瑪·阿依梅多娃《願望樹》(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喲霍霍》(保加利亞)、《這一分鍾這一瞬間》(捷克斯洛伐克)、《巴黎的季節》(南斯拉夫) 金獎:《殺人狂》(摩洛哥)、《阿西諾和兀鷹》(尼加拉瓜)、《瓦薩》(蘇聯)
銀獎:《勢均力敵》(保加利亞)、 《在公路上放馬》(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男主角:維爾吉利烏舒·格雷紐《英雄田園詩》(波蘭)、 加騰嘉《故鄉》(日本)
最佳女主角:萊蒂·黛維絲《我們希望的冬天》(澳大利亞)、傑西卡·蘭琪 《弗朗西絲》(英國)
評委會特別獎:阿爾貝托·索爾迪、羅貝爾·奧辛 (法國) 金獎:《自己去看》(羅馬尼亞)、 《士兵的故事》(美國)、《九的結束》(希臘)
銀獎:《未見過的奇跡》(南斯拉夫)、《戴帽子的女人》(波蘭)、《復仇的種子》(巴西)
最佳男主角:拉爾蘇·西蒙森《希望和愛情》(丹麥)、捷特列·柯格夫 《沃德采克》(西德)
最佳女主角:尤利·巴會蒂《紅色女伯爵》(匈牙利)、崔銀姬《鹽》(朝鮮)
評委會特別獎:《地獄列車》(法國)、《實質》(印度) 、《生活的開始》(挪威) 最佳影片:《訪問》(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 《倫敦查林十字街84號》(英國)
最佳女演員:多羅茜·烏瓦洛會 《吻你,媽媽》(匈牙利)
評委會特別獎:《信使》(蘇聯)、《今年的英雄》(波蘭) 最佳影片:《偷肥皂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圖羅·帕賈拉《天王為一》(芬蘭)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上升》(韓國)
評委會特別獎:《博物館的參觀者》(蘇聯) 最佳影片:《在海邊奔跑的一隻花斑狗》(蘇聯)
最佳男演員:莫斯塔塔·納達雷維奇、布拉尼斯拉夫·萊契奇《沉靜的火性人》(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於佩爾《包法利夫人》(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調解人》(加拿大)、《出嫁女》(中國) 最佳影片:《我是伊萬,你是阿勃拉姆》(法國)
最佳男演員:韓德旺《我想生活》(韓國)
最佳女演員:胡利雅·阿芙薩爾《柏林中的柏林》(土爾其)
評委會特別獎:《擊鼓》(俄羅斯) 最佳影片:(空缺)
最佳導演:海吉斯·瓦尼葉《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米蘭·史坦德勒《感謝》(捷克)
最佳男演員:蓋布瑞·巴利里《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
最佳女演員:艾瑪紐·貝阿《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馬里歐與魔術師》(德國) 最佳影片 :《馬文的房間》(美國)
最佳男演員:蒂爾·施威格《敲開天堂的門》(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艾達絲《雪佛蘭》(西班牙)
評委會特別獎:《母與子》(俄羅斯) 最佳影片:《繼續生活下去》(日本)
最佳導演:阿古斯托·古德蒙松《舞者》(西班牙)
最佳男演員:法爾哈特·阿布德賴莫夫《前燈》(俄羅斯/哈薩克)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弗羅《藝術愛好者》(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東尼奧·梅塞羅《查斯·赫拉布列佐夫》(西班牙) 最佳影片:《生活是致命的性傳播疾病》(波蘭)
特別獎:《羅曼諾夫家族-帝王之家》(俄羅斯)
最佳導演:斯蒂夫休薩 《起飛》(法國)
最佳男演員:克萊芒西比奧尼 《起飛》(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婭·西蒙《狂吻》(瑞士)
最受觀眾喜愛獎 :《充滿月光的花園》(俄羅斯)
電影史學家影評家協會獎:《聖比埃爾寡婦》(俄羅斯)
特別推薦獎:《起飛》(法國) 2001年7月30日
最佳影片:《狂熱者》(美國)The Believer
評委會特別獎:《城市皮膚下》(伊朗)Under the Skin of the City
最佳導演:埃托雷·斯科拉Ettore Scola 《不公平競賽》(義大利)Unfair Competition
最佳男演員:馬什·科夫Vladimir Mashkov 《快速行動》(俄羅斯)The Quickie
最佳女演員:宮澤理惠Rie Miyazawa 《游園驚夢》(中國香港)Peony Pavilion
國際影評人獎:Peter Timar 《Blind Guys》(匈牙利)
國際影評人獎:楊凡《游園驚夢》(中國香港)Peony Pavilion
影評人特別獎:金琛《菊花茶》(中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傑克·尼科爾森(美國) 最佳影片:《復活》 Resurrection (義大利法國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大地的祝福》 Wishes of the Land(伊朗)
最佳導演:亞歷山大·路格茲金Alexander Rogozhkin 《杜鵑》 The Cuckoo(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威廉·哈普薩洛Willie Haapsalo《杜鵑》 The Cuckoo(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 :市川富日子Mikako Ichikawa《藍色》 Blue(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哈維·凱特爾 Harvey Keitel(美國) 最佳影片:《La Luz prodigiosa》
評委會特別獎:《Koktebel》
最佳導演:Jun-hwan Jeong 《Jigureul jikyeora!》
最佳男演員:Faramarz Gharibian 《Raghs dar chobar》
最佳女演員:Shinobu Otake 《Fukuro》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Fanny Ardant 最佳影片:《Svoi》(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Sigade revolutsioon》(愛沙尼亞)
最佳導演:Dmitri Meskhiyev《Svoi》(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Bogdan Stupka《Svoi》(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China Zorrilla《Conversaciones con mama》(阿根廷/西班牙)
Perspectives獎:Hideta Takahata 《Hotel Venus》
Stanislavsky獎:Meryl Streep
觀眾獎:Vladimir Mashkov; Ilya Rubinstein《Papa!》 (俄羅斯)
FIPRESCI獎:Marina Razbezhkina《Vremya zhatvy》 (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Dmitri Meskhiyev《Svoi》(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提及:Heitor Dhalia《Nina》(巴西)、Marina Razbezhkina《Vremya zhatvy》(俄羅斯)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Valeri Todorovsky《Moi svodny brat Frankenstein》(俄羅斯) 最佳影片:《太空夢》 Kosmos kak predchuvstvie (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冰凍之地》 Paha maa (芬蘭)
最佳導演:托馬斯·溫德伯格Thomas Vinterberg 《親愛的溫迪》 Dear Wendy (丹麥/法國/德國/英國)
最佳男演員:哈米德·法拉赫內加德Hamid Farahnejad《齊步走》 Tabl-e bozorg zir-e pai-e chap (伊朗)
最佳女演員:維塞拉·卡扎克瓦Vesela Kazakova 《被偷之眼》 Otkradnati ochi (保加利亞/土耳其)
遠景競賽大獎:《加西亞女孩如何渡過夏天》 How the Garcia Girls Spent Their Summer (美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 (法國演員)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伊斯特萬·斯扎波ISTVAN SZABO (匈牙利導演)
FIPRESCI獎:《GITARRMONGOT》(瑞典)
俄羅斯影評人獎《站錯邊》 PRIBENY OBYCEJNEHO SILENSTⅥ/ WRONG SIDE UP(捷克/德國/斯洛伐克)
俄羅斯影評人提及:《DUST》(俄羅斯)、《A PORCELANBABA》(匈牙利)、《BAL-CAN-CAN》(馬其頓)
觀眾獎:《損友》 CHUMSCRABBER(美國)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損友》 CHUMSCRABBER(美國)
最佳俄羅斯電影:《遠程》REMOTE ACCESS 最佳影片:《About Sara》(瑞典)
評委會特別獎:《Driving Lessons》(英國)
最佳導演:George- Bertrand Blier 《How Much Do You Love Me? 》(義大利/法國)
最佳男演員:eorge- Jens Harzer 《Running On Empty》(德國)
最佳女演員:George- Julie Walters 《Driving Lessons》(英國)
遠景競賽大獎:《SPRING》(烏茲別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傑拉爾·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 (法國演員)
俄羅斯影評人獎:《Bulent Akinci》(德國)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KLIMT》(奧/法/德/英)
最佳俄羅斯電影:《NANKIN LANDSCAPE》(俄羅斯) 最佳影片:《Travelling with pets》(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Russian Triangle》(喬治亞)
最佳導演:Giuseppe Tornatore 《The Unknown》(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Fabrice Luchini《Moliere》(法國)
最佳女演員:Kirsti Stubo《Opium》(匈牙利/德國/美國)
遠景競賽大獎:《Monotony》(拉脫維亞)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Alexey Batalov (俄羅斯男演員)、Tatyana Samoilova (俄羅斯女演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Daniel Olbrychsky (波蘭)
FIPRESCI獎:《Nothing personal》(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Temporary release》(丹麥)
觀眾選票獎:《Moliere》(法國)、《La sconociuta》(義大利)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Temporary release》(丹麥)
最佳俄羅斯電影:《The banishment》(俄羅斯) 最佳影片:《Be hamin sadegi》(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Un coeur simple》 (法國)
最佳導演:Javor Gardev《Zift》(比利時)
最佳男演員:Richard Jenkins《The Visitor》(美國)
最佳女演員:Margherita Buy《Giorni e nuvole》(義大利/瑞士)
遠景競賽大獎:Rene U Villareal 《Cumbia callera》(墨西哥)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北野武Takeshi Kitano(日本導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法國女演員)
FIPRESCI獎:《Odnazhdy v provintsii》(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Be hamin sadegi》(伊朗)
俄羅斯影評人遠景競賽獎:《One shot》(丹麥)
觀眾選票獎:《For my father》(以色列)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Zift》(比利時)
最佳俄羅斯電影:《Don』t think about white monkeys》 最佳影片:《走向天國的彼得》Petya po doroge v tsarstvie nebesnoe(俄羅斯)
最佳導演:瑪麗安娜·切尼略Mariana Chenillo 《沒有諾拉的五天》Five Days Without Nora(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理弗拉基米爾·伊里因Vladimir Ilyin《第六病室》Ward # 6(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列娜·科斯秋克Elena Kostyuk《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評委會特別獎:《中堂》Chudo
遠景競賽大獎:《Conflict Zone》(喬治亞)
FIPRESCI獎:《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俄羅斯影評人獎:《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俄羅斯影評人獎(俄羅斯電影):《Mad Help》(俄羅斯)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As God Commands》(義大利)
特別提及:《The Missing Person》(美國)
俄羅斯影評人遠景競賽獎:《Event》(俄羅斯)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Kadzuo Yamada(日本導演) 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揚·基達瓦-布翁斯基《風疹》(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尼克·赫里萊《阿爾巴尼亞人》(阿爾巴尼亞)
最佳女演員獎:維爾馬·齊布爾科娃《天堂宛如在人間》(捷克) 電影節最高獎項聖喬治金獎:禮薩·米爾·卡里米《簡單》(伊朗)
最佳導演獎:亞沃爾·格爾德夫《Zift》(保加利亞)
最佳男演員獎:理查德·詹金斯《人生訪客》(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瑪格麗塔·比伊《日子與雲彩》(義大利) 最佳影片:《我的男人》(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淺野忠信《我的男人》(日本)

G. 著名國際電影節有哪些

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8月6日,每年一次,八九月份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期間舉行紀念活動、討論會及開設電影市場。

由於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設「金獅獎」和「銀獅獎」。1992年我國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獲該節「金獅獎」。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只有兩三萬人口的小鎮戛納舉行。每年5月舉行,為期兩周。此節著重藝術上的探索,設「金棕櫚獎」。1994年我國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此獎。同年,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該節僅次於「金棕櫚獎」的「評委會特別獎」。1994年5月24日,我國演員葛優獲該節「最佳男演員獎」。

柏林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於1951年創辦,每年一次,2月底至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綜合性電影節之一。設「金熊獎」和「銀熊獎」。1982年,我國美術片《三個和尚》獲該節最佳編劇「銀熊獎」;1988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獲「金熊獎」;1989年,吳子牛執導的《晚鍾》獲「銀熊獎」;1993年,謝飛執導的《香魂女》和我國台灣李安執導的《喜宴》同獲「金熊獎」;我國導演陳凱歌,1989年當選為該節評委。

莫斯科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於1959年創辦,兩年一次,7月底至8月初在莫斯科舉行,為期兩周。宗旨是為了電影藝術的人道主義,為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友誼。設金獎和銀獎。我國1959年送的《老兵新傳》獲該節銀獎。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由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於1946年創辦,每年6~7月間舉行,為期兩周,1959年後,改為兩年一次。設「水晶地球儀」獎。由謝晉導演,姜文、劉曉慶主演的我國影片《芙蓉鎮》曾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地球儀」大獎。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於1953年創辦於西班牙海濱城市聖塞瓦斯蒂安。每年9月舉行,為期10天左右。該電影節設有「金殼獎」、「銀殼獎」等。由湖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湘女瀟瀟》,獲得了1988年的「堂吉訶德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於1985年9月在日本東京創辦。每兩年一次,自9月底至10月初舉行,為期10天。該電影節設置了大獎、評委特別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劇本獎、最佳藝術片貢獻獎。所有獎項均不發獎金,只頒發榮譽稱號。電影節由2/3以上的外國評委組成。

東京國際電影節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矚目,成為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H. 國際上各種電影節、影展及其舉辦時間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I. 12個A類國際電影節都是什麼

1、柏林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51年,於每年的2月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熊獎」,很多著名的導演和演員都視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為榮譽的象徵,是世界電影藝術家嚮往的獎項之一。 顧長衛來之不易的銀熊中國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備受青睞,獲得銀熊獎的有《三個和尚》《本命年》《紅粉》《太陽有耳》《我的父親母親》,《香魂女》、《喜宴》同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05年顧長衛憑借電影《孔雀》獲得了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7年,大年初一,之前名字只為少數圈內人所知的中國導演王全安,憑借影片《圖雅的婚事》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9年,於每年5月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以充滿藝術氣氛且不受政治左右而著名,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是最受關注的世界資深電影大獎。 《無極》主創亮相戛納中國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結緣許久。1956年導演蔡楚生到戛納參加電影節,但是沒有參賽影片。1975年電影《俠女》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陳凱歌的《孩子王》《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張藝謀的《菊豆》《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花樣年華》,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都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摘得重要獎項。而中國著名影星鞏俐應邀擔任評委會委員。05年,王小帥執導的《青紅》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3、威尼斯電影節 創辦於1932年,8月底到9月初舉行,是世界上年頭最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作「電影大師的搖籃」。它挖掘過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斗。 1956年,《神筆》獲得中國第一個威尼斯獎項。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都在該電影節上獲得大獎。1994年,夏雨因在姜文執導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成功表演而摘得影帝。此外,張元的《過年回家》、田壯壯的《小城之春》以及蔡明亮執導的《不散》均獲得獎項肯定。05年,是中國電影人在威尼斯大火的一年,李安的《斷臂山》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關錦鵬的作品《長恨歌》獲威尼斯電影節歐洲藝術交流獎,李玉導演的影片《紅顏》獲威尼斯電影節歐洲藝術獎。 由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在(07年)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擒獲」金獅獎。
4、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1946年創辦於捷克,於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水晶球獎」(分為大獎和主要獎),但因為該獎項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近來不太為人所知。 《鋼鐵戰士》《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人民的戰士》《祝福》《聶耳》《良家婦女》《女兒紅》等均在該電影節上有所斬獲。
5、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59年,兩年一屆。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 《老兵新傳》《小鯉魚跳龍門》《革命家庭》《鹿鈴》《出嫁女》等影片都在該電影節上獲得過大獎。
6、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77年創辦於加拿大,於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美洲大獎」。1983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邊城》、《黃河謠》、《山水情》、《黑駿馬》、《太陽鳥》等均得到過電影節大獎。2000年,鞏俐憑借《漂亮媽媽》獲最佳女演員獎。06年9月,由楊亞洲執導,倪萍、劉威主演的電影《雪花那個飄》獲得第30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7、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於西班牙,於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舉行,為期10天左右,地點在海濱城市聖塞巴斯蒂安。開始兩屆只有西班牙語電影參展,以後影響逐漸擴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最高獎名稱為「金貝殼獎」、「銀貝殼獎」。
8、東京國際電影節 1985年創辦於日本,兩年一屆。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目的在於藉助電影節的影響促進日本電影市場的發展。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
9、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1989年創辦於阿根廷,於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樹商陸獎」。
10、開羅國際電影節 1976年創辦於埃及,於每年的11月7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是非洲最大的電影節之一。 2000年,馮小剛的《一聲嘆息》獲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字塔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特別提及獎等諸多大獎。
11、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從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惟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12.瑞士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是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一個電影節,也是與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同級的國際A類電影節。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豹獎。

J. 世界著名的電影獎項有哪些

1、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

2、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一流國際電影節之一,「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秋季舉行,為期兩周。1932年8月6日由貝尼托-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1949年,威尼斯正式確立了「聖馬克金獅獎」,將其作為電影節最高榮譽。

4、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獎是由有「好萊塢之王」之稱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創始人梅耶發起成立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凡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

5、美國電影金球獎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