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崗人波齊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崗人波齊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06 12:10:13

Ⅰ 西藏墨脫縣發現中國大陸已知最高的樹,當地的生態系統情況如何

墨脫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是林芝市下屬的一個縣。東臨察角縣,南臨印度,西臨米林縣、隆子縣、錯那縣,北臨波密縣、巴宜區,總面積3.4萬平方公里。距拉薩約380公里,距林芝市85公里。墨脫藏文的意思是「花朵」,歷史上有「博隅白瑪崗」藏語意為「隱藏的蓮花」。墨脫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雅魯藏布江下游,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全縣平均海拔1200米。區內北部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是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最高的兩座山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是世界第15高峰;加拉白壘峰海拔7294米,是世界第85高峰,兩峰僅相距20公里。

隨著墨脫公路的開通,這個世外桃園般的秘密地方吸引了無數人。最好提前預訂酒店或B&B。普通酒店300元左右,B&B100元左右。吃飯的費用比外面貴一點。有人說,衡量一個人是否是一個合格的驢友取決於他是否去過西藏,以及一個人是否是最終的驢友取決於他是否去過墨脫,這足以說明墨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值得成為中國第一條徒步旅行路線。有人問一個愛好攀登的人為什麼要去登珠穆朗瑪峰,攀登愛好者回答:因為山就是在那裡。如果問為什麼要去墨脫,我想說,因為墨脫就在那裡。

Ⅱ 查一下崗仁波齊是拍日落,還是拍日出

這部電影拍的太棒了,那份虔誠,到達岡仁波齊的時候是早上,景色太美了!真的有時重新看一下這部電影,又有一個全新的感覺!

Ⅲ 有誰知道關於崗仁波齊神山的故事

據《岡底斯山海志》中的描述,岡底斯為雪山之王,高不可攀,聳立雲霄,其山脈里雪峰林立,是一片冰封雪凍的聖潔世界。以神山為中心,東邊為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踏腳之地,西邊為度母山,南為珠穆朗瑪五神峰中的智慧女神峰納木那尼,北為護戰神大山。崗仁波齊則象國王的座床,四周的群峰象順從的臣民低頭環繞。在其白雪皚皚的主峰之頂有勝樂無量宮,山腰有五百羅漢散居在洞穴之中虔心修行,山腰之下又有無數的慧空行母在此修行、照管宮殿和侍候上界諸佛。 早於佛教出現,與佛教有著血緣關系的古香那教認為,這里是該教第一位獲得解脫的尊者苦修得道的聖地,他們稱此山為阿斯塔巴達,意為「獲得解脫的聖地」,苯教發源於岡底斯山地區,苯教徒認為天為八幅傘蓋,地為八瓣蓮花,岡底斯山就是傘柄和蓮花之根,是世界的中心。相傳苯教的360位無上神靈就居住在此山中修行,印度人將崗仁波齊神山稱作「凱拉斯」(kalmh),這一叫法也是英語中崗仁波齊的名稱。印度教認為這里是大梵天的駐錫地,崗仁波齊在梵語中又有「濕婆天堂」之意,而濕婆是印度教中最為殊勝和神聖的大神,他與配偶喜馬拉雅之女烏瑪在這里進行著永恆的修定;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包括其周圍 雪山、湖泊、河流都是勝樂無量宮的組成部,其中蘊藏著深奧的宗教涵義。如此眾多的宗教將崗仁波齊認定為神聖和無比尊貴的神山,這使得崗仁波齊成為亞洲最為著名的宗教聖地和殊勝之所。 神山崗仁波齊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塑三尊佛像分別供奉於神界、魯界和人界。羅剎王貢布崩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供奉此佛的法座,於是想用神變將岡底斯神山背回去。這時釋迦牟尼和五百羅僅立即飛往岡底斯神山,立於神山南面一個叫「五百羅漢聚盆」(也稱「上壇域」)的巨大岩石上,同時還在神山的四角各留下了腳印,稱為「岡底斯不動地釘」,使羅剎王無法將岡底斯神山背走,如今在網底斯山背後那塊巨石和神山四角都能看到清晰的腳印痕跡。 「上路弘忌」時期的印度著名高僧阿底峽曾經路過此山, 在山腳下正彷徨不知其時時,忽然聽到山上敲鍾擂鼓梵音四起,他斷定山上的五百羅漢正在從宮殿中走出,由此阿底峽推斷出了時間。從此以後,凡是到了岡底斯神山腳下的人,無不期盼自己也能聽到山上傳來檀木板敲擊之聲,那代表著自己是一個有福之人。 苯教法師納若苯瓊自以為本領高強,向米拉日巴挑戰,提出在十五黃道吉日之時看誰能先到神山山頂,先到者為神山之主。十五日晨,納若苯瓊手搖單鈸,腰插皮鼓向山顛狂奔,而米拉日巴則安坐修行洞中與弟子們講經說法。日上三竿之時,米拉日巳才出洞靜觀,見納若苯瓊正在拚命繞山而上,於是回洞對眾弟子說道:「此人乃無能之輩「。又過了一會兒,米拉日巴方出洞扇動架架扶搖而上。待納若苯瓊精疲力竭奔到山頂,米拉日巴早已在此安坐修行許久了。納若苯瓊羞愧難當,兩腳一軟,連人帶鼓滾下山去。崗仁波齊峰頂側那道深深的縱貫而下的冰槽,傳說就是當年納若苯瓊從山上滾下來時留下來的痕跡,而崗仁波齊山腳巨石上的窩痕印跡,是納若苯瓊連人帶鼓砸出來的。 轉山朝聖者們世代相傳:圍繞崗仁波齊轉山一圈,可以洗凈一生罪孽:轉上十圈者,可以在五百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山百圈者,便可以成佛升天。因為這些神奇傳說和充滿魅力的解脫之法的誘惑,許多藏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來到崗仁波齊的腳下,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哪怕卒於朝拜之路。 由於米拉日巴在崗仁波齊鬥法戰勝苯教徒的故事發生在藏歷的馬年,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他得道解脫也是在馬年,因此每隔十二年的藏歷馬年成為了四方信徒們的盛世。每逢此時,神山腳下的轉山神道上雲集著來自各個教派、各個國度和各個地區的虔誠信徒,雖然他們在轉山神道上轉山的方向不同(佛教徒是以崗仁波齊為中心順時針轉山,而苯教徒則相反),但卻一致認為在馬年轉山一圈,其功德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十三圈所積的功德

Ⅳ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信徒的朝聖是和佛祖做的一場交易嗎?

能被塞人這個苛刻的影評人給6分的電影一年能有幾部嗎?今年貌似就有個《八月》和《岡仁波齊》,然而《八月》這篇散文還未看的筆者,下定決心把《岡仁波齊》看完了。有人說本片是在消費藏民的信仰,有人說本片是在滿足觀眾的獵奇心,不管怎麼說,它都是一部成功的反類型片。

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一直是走出的思想,從古代的難以出省,到昨天的出國,如今的走出地球,邁入太陽系,將來文明更先進,會走出太陽系,但是人類仍會保留精髓的傳統文化。關於朝聖,筆者既不認同也不反對,我們本就不該對別人的生活指點江山,但是我們有權不去選擇別人的生活。

Ⅳ 神山崗仁波齊的簡介:

岡底斯山是被世界公認的著名神山。有無數史記證明,該山是象雄本教的大神山。
下面選取幾個例證:
其一、幸饒彌沃如來佛祖親自蒞臨該山,向象雄國王傳授大圓滿訣竅;
其二、象雄的歷代國王以及上師們一直稱它為神魂山;
其三、該山是象雄三大本尊(即瓦親蓋闊、古昔忙蓋、阿德母偉三怙主)居住之聖地;
四、無數象雄修行者曾經在此修行,並成為大成就者;
五、吐蕃諸史記中公認岡底斯是藏族的上區神魂山,念青唐拉是中區魂山,瑪積雪山為下區魂山;六、從歷史以及地理上證明岡仁波齊為象雄的中原地帶。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流傳深遠、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藏族傳統文化的舵手。在印度佛教沒有傳入西藏之前,本波佛教是象雄和吐蕃的國教,藏傳文化的來源,藏族信仰的唯一佛教。
西藏人民離不開本波佛教,本波佛教也離不開西藏人民的關系。本波教的氣息彌漫於雪域高原,彌漫於人們的內心深處。
象雄與吐蕃之岡底斯山,薩迦班智達曾雲;聖猴哈尼瑪達將大食岡底斯之一部分,用手捧來扔置於吐蕃而形成。俄摩隆仁有居凈天之俄摩隆仁,物質世界的俄摩隆仁,精神世界的俄摩隆仁。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羊同;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西藏本土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鑒》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饒·米沃祖師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兼並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吐蕃王朝,西藏正史開始書寫。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Ⅵ 《岡仁波齊》中,朝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你好,在《岡仁波齊》中。

藏民為什麼要朝聖?
應該是通過叩大頭的艱辛朝聖,把「我」的身(身體)、口(語言)、意(意識)完全的交給佛。在這一過程中,「我執」逐漸消泯,最終目的是契入佛心,證到佛性。
當然,可能大部分的藏民未必能這么察悟到這深層次的佛理。他們可能只是單純的相信叩首朝聖、轉山禮拜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功德大抵是:
1、為來生與今世求福報。下輩子能投好胎,這輩子能平安如意;
2、超度親友亡魂;
3、為親友求福報;
但是懷著虔誠的心,經過如此艱辛的長途跋涉,必然會增長信心、毅力、消泯我執,越來越接近佛性。

藏民的磕大頭朝聖,與漢地佛教修坐禪、誦經、白骨觀、觀呼吸、念佛等法門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通過某種有效的法門來平息我們雜亂的心念,使之越來越澄凈,最終身心(人用來感知世界的眼、耳、鼻、舌、聲、意六種感官)脫落,證悟到原來我們還有一個不生不死、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佛性,原來這個佛性才是真我,原來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其實如同做夢,如同水中泡影,是虛幻不真的,只是佛性的化現。
就是藏民們的一種信仰。就代表朝聖的意思。

Ⅶ 岡仁波齊的介紹

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本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 中國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本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本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1。

Ⅷ 崗仁波齊峰的崗仁波齊傳說

吐蕃第二代皇帝木赤贊布時期的本教聖地
《慈母經》記載:「此子穆赤贊普王,授道後即悟奧義,修行後即獲成就,入定後即證悟真諦。」之後,由大食等贍部洲的譯師做翻譯,從象雄迎請了一百零八位賢哲,在吐蕃建立了三十七處本教集會點。
在《本教源流*善劫項飾》中記載:「迎請一百零八位譯師和大師,大食語等由贍部洲的譯師翻譯,創立了三十七處本教道場。」
這三十七處道場是:
瓊隆銀城的岡底斯山、香積山之東、瑪旁湖之旁岩化山谷、三角紅山、傑卡哇曲和懸崖鼠洞、百之泉水之源、岡念、達果、穆里、緩環湖及當日山之湖赤巍山腳下、芒喀佳昌洞、熱薩、雍瑞、晶隆岩洞、直倉塔嘎爾、薩吉嘉熱達、達那江普、藏堆、桑桑孜、孜畢日、果倉娘若達謝和娘若香孜、娘若卓木達蔡、亞徐唐拉、亞礱拉日孜、桑耶扎瑪爾和貞吉貢番域、盞普貢、那木措湖、董雪岡布蔡、貢域支那、貢域斯魔唐、嘉貢美如、松郎吉晉雪、希里恰嘎爾的道場。

Ⅸ 從生到死,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一瞬間的事

這些天, 我的朋友圈裡,很多朋友都在發觀影《崗仁波齊》後的感想。又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崗仁波齊》的導演張楊,沉澱內心花了一年的時間拍了這部電影。而有的人則用貪婪與浮躁的急功近利之心,把《深夜食堂》拍成了《深夜靈堂》,通過他們的作品,各人其中境界高下自現。看到此處,不禁啞然失笑。

電影里,還有一個地方讓我心生感動。有一天,他們一群朝聖的人,晚上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外,一起手拉手快樂地載歌載舞。是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走向目的地的每一個時刻,你是否真的開心過?

如果我們過於關注目的地,過於急切地想到達目的地,那麼,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焦慮,我們就會把過多的心放在了對於未來事情的情緒里,而不是當下。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地容易感受得到快樂。而其實,目的地早晚會到達,就如人生,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但是在向死而生的路途中,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人生狀態。是專心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還是過多地把心用在過去未來的焦慮里?

Ⅹ 岡仁波齊是一個怎樣神秘的地方

岡仁波齊,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岡底斯山脈主峰 。“岡”在藏語里的意思就是雪或者雪山,仁波齊也稱“仁波切”,也就是活佛或者高僧大德的意思。岡仁波齊也被稱為“神靈之山”、“雪山之王”,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時被四大宗教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是四大教宗的聖地,雍仲本教發源在這里,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取勝之無量宮。印度教認為它是濕婆的居所,耆那教認為它是祖師得道之處,所以又有人說它是眾神的殿堂。原本水火不容的不同宗教,今天都可以在岡仁波齊面前和睦相處,不論國籍、文化、種族、教派,都可以在岡仁波齊向神靈致敬,岡仁波齊也成了一處世界上罕見的。跨宗教、跨文化、跨種族的神山。

轉山,源自雍仲本教,是藏族人表示宗教虔誠的一種方式(轉山時藏傳佛教順時針,雍仲本教逆時針),轉山最多的是藏傳佛教信眾和印度教徒,古印度教和佛教的輪回理論里,轉山可以清洗今生的罪孽,獲得好的來世。藏歷4月15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也是釋迦牟尼出生、正道、涅槃的日子。岡仁波齊的薩噶達瓦節每年都很隆重,很多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會選擇這一天進山參加宗教聖典,開啟轉山, 去岡仁波齊轉山的人尤為多。藏族人相信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轉108圈便可今生得道成佛,去岡仁波齊轉山成為很多藏族人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