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1最新好看電影
我給你幾步看過的,,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2,武俠,猿族崛起,竊聽風雲2
還有我喜歡的科幻電影,,,有些老,,但絕對經典,,值得看,十三層樓,星際迷航,大都會,宮崎駿的電影,飛越未來,阿甘正傳,勇闖奪命島,追擊U571,大鬧廣昌隆,人工智慧,火星任務,
還有期待中的下面的都是在拍或者剛上市的,要看的話得你自己找找,但是值得看:
希曼 Grayskull (2011)
銃夢 Battle Angel (2011)
神力女超人 Wonder Woman (2011)
X戰警前傳:萬磁王 X-Men Origins: Magneto (2011)
美國正義聯盟 Justice League: Mortal (2011)
機器人跆拳V Robot Taekwon V (2011)
賜予者 The Giver (2011)
第七礦區 7?? (2011)
保羅 Paul (2011)
牛仔和外星人 Cowboys and Aliens (2011)
科洛弗檔案2 Untitled J.J. Abrams Cloverfield Sequel (2011)
基地 Foundation (2011)
洛杉磯之戰 Battle: Los Angeles (2011)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2011)
綠燈俠 Green Lantern (2011)
源代碼 Source Code (2011)
X戰警:初級 X-Men: First Class (2011)
黑湖妖譚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2011)
永世之戰 The Forever War (2011)
變形金剛3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2011)
鋼鐵蒼穹 Iron Sky (2011)
異形前傳 Untitled Alien Prequel (2011)
高層建築 High Rise (2011)
機器人起義生存指南 How to Survive a Robot Uprising (2011)
第二起源 Segon origen (2011)
鐵甲鋼拳 Real Steel (2011)
殺戮都市(上) Gantz: Part 1 (2011)
乘客 Passengers (2011)
憂鬱症 Melancholia (2011)
關鍵第四號 I Am Number Four (2011)
超級8 Super 8 (2011)
地心歷險記2 Journey 2: The Mysterious Island (2011)
隔絕 The Divide (2011)
雪獸 Snow Beast (2011)
星痕 Xing Hen (2011)
駱駝蜘蛛 Camel Spiders (2011)
非常小特務4 Spy Kids 4: Armageddon (2011)
戰爭機器3 Gears of War 3 (2011)
守門人 The Teleporter (2011)
命運 Fate (2011)
異形來了 Extraterrestre (2011)
再造戰士4 Universal Soldier IV (2011)
不明飛行物 U.F.O. (2011)
猿族崛起 Rise of the Apes (2011)
殺出重圍:人類革命 Deus Ex: Human Revolution (2011)
地球的末日 Earth's Final Hours (2011)
超級騙子 Super Shark (2011)
軍火販子比利·凱恩 The Gunrunner Billy Kane (2011)
銀河戰星 Battlestar Galactica (2011)
奇點將至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2011)
宿主 The Host (2011)
綠燈俠:綠色騎士 Green Lantern: Emerald Knights (2011)
末日卷軸 The Doomsday Scrolls (2011)
星球大戰:舊共和國 Star Wars: The Old Republic (2011)
星際漫遊2 Star Tours: The Adventures Continue (2011)
放逐 The Exile (2011)
吞咽 Swallow (2011)
戰神金剛
超人:安魂曲 Superman: Requiem (2011)
鎖定 Lock Out (2011)
吸血怪獸 Chupacabra (2011)
未來戰士 Future Fighters (2011)
永恆 Timeless (2011)
阿波羅18號 Apollo 18 (2011)
❷ 電影 的起源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
電影放映機(15張)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的拍攝和放映活動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總之 大體來說電影界普遍認為還是法國人發明的 因為除了攝像機 還有拍攝的基礎手法 當然 這門藝術的很多藝術手段還是其後的美國人的 黨同伐異和一個國家的誕生 這兩部電影奠定
❸ 找一部電影
《無主之地》
導演/編劇: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
主演:布蘭科·德里克Branko Djuric
雷尼·比特拉克Rene Bitorajac
菲利普·薩瓦維克Filip Sovagovic
西蒙·凱勞Simon Callow
卡特琳·卡特里奇Katrin Cartlidge
片長:88分鍾
類型:劇情
級別:未定
發行:聯美United Artists/MGM
上映日期:2001年12月7日(部分地區)
官方網站:www.unitedartists.com/nomansland
獲獎:200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2002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內戰的最高峰。
某夜,一對到前線探查的克羅埃西亞士兵在大霧中迷路了,他們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動。士兵們開著玩笑,很快就墜入了夢鄉。第二天一早,當燦爛的陽光碟機散了迷霧,他們方才發現已經身處戰線的最前沿,不遠處就是敵方塞爾維亞人的軍營。
塞族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很快對他們發動了進攻。寡不敵眾之下,只有一名克羅埃西亞士兵西基倖存下來,他躲進了一條處於兩軍交界處的廢棄的戰壕里。這片地方被稱為「無主之地」。塞爾維亞人派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帶著新丁尼諾搜索戰壕。他們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屍體」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個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動屍體就會引爆炸彈。當他們完成這項精心策劃的工作後,發現剛才還在的一枝步槍不見了,這時憤怒的西基從戰壕里跳出來,打死了老兵,打傷了尼諾。而他自己也受了傷。
於是現在就變成了西基和尼諾兩個人的直接對峙,但看來暫時他們誰都無力完全打敗對方。他們只能棲身在戰壕中等待機會。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被作為陷阱誘餌的「屍體」塞拉竟然逐漸蘇醒過來,原來他並沒有死,只是被打暈過去,受了傷。然而現在他們都陷入了一個極端尷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動,地雷就會爆炸,他們三人都將命喪黃泉。西基和尼諾只能為了擺脫這一困境而協調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讓塞拉保持安靜,靜止不動。並等待著救援。
顯然這兩個來自對立陣營的人之間充滿了敵視和仇恨,但為了打發時間他們還是開始了不那麼友好的交談。他們驚訝地發現兩人曾經喜歡過同一個女人,這一巧遇似乎令氣氛一度緩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諾又陷入了更激烈的爭吵中,他們互相指責對方的國家首先挑起了戰爭,破壞了平靜的生活和美麗的家園。
他們的困境終於引起了雙方部隊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求救,法國藍盔部隊的馬錢德軍士聞訊後趕來解決問題。但是最高司令部卻不準他介入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著與性感的女秘書調情游戲,根本無心管這樁棘手的麻煩。熱心的馬錢德決定不顧上級命令,盡其所能的幫助兩個可憐的士兵。但是他發現行動起來困難重重,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說法語,溝通存在嚴重問題,而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官僚主義作風也令他無法取得進展。他試圖勸說兩人離開戰壕,但西基堅決不願拋下地雷上的戰友塞拉。在上司的嚴厲威脅下馬錢德只好一籌莫展地離開戰壕,他一走兩人之間的沖突再度升溫。
在歸途中馬錢德遇上了聞風而動的某國際電視頻道的女記者簡,她決心緊緊抓住這一好素材,於是威脅要將這種「不幹涉」行動曝光。馬錢德只好帶著她返回戰壕,並向上級報告,找來了炸彈專家。在新聞媒體的介入之下,這條小小的戰壕變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索福特上校看到這一事件逐漸白熱化,只能為挽回維和部隊的形象親自前去處理。
局勢似乎變得越來越失控了,每個人都各懷目的地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可憐的塞拉還能堅持多久呢?炸彈是否會爆炸?西基和尼諾會不會殺死對方?這真是荒謬的一天……
導演介紹
科波拉說:「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這話頗有道理。不過反戰的手法也有高下之分。一類戰爭電影往往將戰爭呈現為壯麗的奇觀,其間洋溢著高昂的英雄主義。40到60年代的戰爭片大抵如此。越南戰爭開始使電影人警醒,如《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等揭露出戰爭殘酷、無人性之本質的影片出現了。但是如果拿《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影片和這部波斯尼亞電影相比,好萊塢還是顯得過於溫情、過於說教。一個巧合是,好萊塢剛剛也利用前南斯拉夫內戰拍攝了《深入敵後》,把它和《無主之地》放在一起,就更加襯托出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淺薄可笑。
這部去年以來備受好評的波斯尼亞電影出自年輕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之手。他在前線拍攝了300多個小時的戰爭記錄片在世界各大媒體上播放。他與人合作編導的影片《My Mother the Sehit》以及《Portrait of the Artist in the War》亦頗受好評。塔諾維奇後遷往比利時發展,製作了幾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記錄片。這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融入了不少他在前線的親身經歷。他僅花14天完成劇本,26天完成拍攝。
塔諾維奇如此闡述他的影片:「我記得當戰爭在波斯尼亞爆發時那種古怪的感覺,尤其是看到建築物上的黑色子彈孔和地面上炸彈留下的彈坑。想像如果有人用黑白攝影拍攝梵高的畫,你就會理解我的這種感覺。這不和諧感是一種視覺震撼,它讓我變得冷漠,感到痛苦和無助。這種沖擊就是我試圖通過電影所重新製造的。一邊是漫長的夏日中美麗的自然和濃烈的色彩,一邊是人性中黑暗的瘋狂。而這個炎熱漫長的夏日就反映了電影本身的氛圍。行動是如此沉重,思想難以捕捉,時間緩慢流逝,張力潛藏著又始終在場。」「我希望影片充滿各種各樣的對比和不協調。」「我的影片的要點不在於譴責,這一故事不是指出哪一方是錯誤的。要點是激起反戰之聲。」
同樣以荒誕幽默手法表現戰爭的南斯拉夫影片《地下》也曾大獲好評,這種黑色幽默似乎是斯拉夫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對此,塔諾維奇說:「我認為幽默是一種求生的方式,它給你以距離,所以我們在戰爭中經常大笑,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
塔諾維奇認為對他印象最深的戰爭片是《獵鹿人》,而他拍攝電影最重視的是劇本,「對我而言,劇本就是聖經……而拍攝僅僅是技術部分。」「拍紀錄片是因為生活乃最偉大的編劇,發生在生活中的有些事情如果放到劇情片中,沒有人會相信。」看來影片的劇本受到廣泛好評亦不足為怪。
雖然處女作取得了成功,但塔諾維奇似乎並不打算就趁此機會闖入好萊塢。他堅決拒絕為賺錢而拍電影,在他看來創作電影只有兩個理由「一是你有話要說,二是你想娛樂大眾」。「做一名導演不僅僅是走過紅地毯。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存在方式。」
演員介紹
本片的主要演員幾乎都名氣不大。只有西蒙·凱勞和卡特琳·卡特里奇算是有些熟悉的面孔,前者出演了《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後者則在《暴雨將至》、《破浪》等影片中擔任主要角色。扮演三位士兵的均是波斯尼亞演員,布蘭科·德里克如此描述他的表演:「比起湯姆·漢克斯和其他演出美國戰爭電影的演員,我有一大優勢,因為我曾經親身經歷過戰爭。我知道當一顆手榴彈在你身邊爆炸時,或者狙擊手擊中你身邊的人時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我不用演,我只是回憶。」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評論
這部影片令人聯想到《奇愛博士》、《陸軍野戰醫院》等一流的戰爭諷刺片,是《等待戈多》在銀幕上的重演。它將最黑色的幽默與最尖刻的諷刺混合在一起,以強烈的反諷凸現了戰爭的荒謬本質。影片似乎在按照我們對一般戰爭片的想像發展,但編導最後卻以一盆現實的冷水徹底澆滅了所有的幻想,這是一種令人驚駭的現實感。
影片站在個體的層面揭示了戰爭的起源所在,那是人們內心中盲目的仇恨,分析雖然銳利而尖刻,但拒絕提供答案,因為對於仇恨滋生的根源沒有簡單答案。它沒有任何說教成分,也絲毫不浪漫化戰爭的殘忍本質,呈現出鮮明的反戰立場。
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戲劇性,後半部分表達趨向多層次,將影片的主題開拓到了更為廣闊的層面,對冠冕堂皇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質疑:在自負和官僚作風影響下它所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還有對媒體的尖銳批判。極具張力的劇本精心結構而又脈絡清楚分明,細節豐富,善於不斷製造一個個小高潮給人以驚奇。
攝影捕捉到了波斯尼亞粗獷的美感,把自然景色與殘酷緊張的對峙並列製造出不和諧感,這也令影片在精彩的劇本之外,呈現了出色的影像。
參考資料:http://ent.163.com/edit/020329/020329_117152.html
❹ 找部電影
《異形》第一部 (一共有四部)
下面是劇情
異形一:際航船 「諾史莫」號是一艘載有7名船員的大型 商業運輸船。它正帶著大量的礦石返回地球。中途時處 在休眠狀態的船員被主電腦喚醒,原來飛船接收到一組 信號,根據接到的指令,他們必須改變航行,追查事情 原由,適當採取援救活動。 信號是由一個原始星球上發出的,那裡的大氣無法 供生物生存。派到地面的分隊成員發現了一艘航船殘骸, 船員早已死亡,成為化石。但在底艙卻發現了許多類似 蟲卵的大圓球,它們被一層射線保護住,似乎還有生命 活動。而此時在母船上的第三指揮官里普利中尉卻已破 譯出信號,那並不是求救而表示一種警告,但已來不及 了。卵中的生物襲擊了一名隊員,破壞了他的防護服, 並停留在人的臉上,船上的科學家阿休試圖切開它,不 料它流出的血的竟是一種可怕的強腐蝕酸液。正在人們 一籌莫展時,一天後,它卻突然死了,體內的酸液被中 和而外殼卻逐漸硅化成一個堅不可破的裝甲。 好景不長,更糟的事發生了。原來這種外星異形生 物根本沒有死,它潛入了人體作繭,在裡面長成後殺死 寄主存活。面對這種可怕的生物,船員開始分散去找它 並消滅它,不料它卻已長成一個巨大的異形怪物。船員 一個個地被它吞吃掉,而里普利卻發現主電腦有問題, 它被輸入了一些奇怪的指令。原來這次航行是公司預謀 的,目的是帶回外星生物作研究,並以犧牲全體船員的 代價執行,阿休正是派來執行任務的人造人。里普利設 法殺死了阿休,並決定棄船以毀滅異形。就在穿梭機離 開母船後, 自毀程序啟動, 然而異形卻已經在穿梭機 上,里普利用排物管道,將異形放逐到太空,然後進入了休眠。
異形2電影介紹--情節
地球拯救隊在外太空救活了里普利,而此間里普利已在太空休眠飄浮了57年,穿梭機的故障使她的獲救成為奇跡。然而里普利所講述的有關「諾史莫」號的遭遇以及外星異形的經歷卻被認為是謊言。在當年發現異形的星球上科學家們已改造了大氣,並在那裡建立了殖民地,稱為LV-426,卻沒有報告發現異形。
里普利很清楚這必定是公司的陰謀,但她卻無計可施。不料幾天後,公司卻派潘克與海軍軍官前來要求她與他們一同去LV-426,原因是失去了聯系。里普利質問潘克,潘克不得不承認星球上正在進行對異形的研究,以改進生物武器計劃。但他卻欺騙她說這次去是徹底消滅異形,而不帶回地球。海軍陸戰隊全體武裝進發,而對人造人的恐懼與厭惡使里普利對人造人「主教」十分反感,旅途並不愉快。
戰斗人員到達了LV-426,這里早已經歷了人與異形的大戰。成為一座死城。在廢墟中發現了唯一的倖存者女孩利碧嘉。很快人們發現了異形的老巢,但它處在集熱管,使他們因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而處於劣勢。里普利果斷地驅車前去營救倖存的戰士,避免了全軍覆沒。面對異形的大規模進攻,人們固守在控制大樓內,而潘克竟然故意引異形進入到里普利與利碧嘉的房內,希望異形在她們體內作繭,以便他帶回地球。里普利獲救,潘克在逃亡中被異形吞食。「主教」自告奮勇去外聯系主船前來營救,隊員們開始突圍,終因武器有限而逐漸犧牲,碧嘉也被抓走。里普利前去營救碧嘉時意外地發現了異形母獸和卵的基地,她救出了碧嘉,摧毀了卵卻引起龐大的母獸的追擊。里普利和碧嘉在千鈞一發逃入了前來接應的飛船。星球在核爆中消失了,而母獸卻潛入了飛船。里普利操縱著巨型搬運機器人與之博斗,將它推出艙外。一場惡夢終於結束了。
異形3電影介紹--情節
茫茫宇宙之中,里普利的飛船並沒有返回地球。中途飛船突然出現意外,低溫休眠艙在母船爆炸前脫離,墜落在一個陰冷黑暗的星球上。除了里普利以外,其他船員都死了,而殘破的「主教」則被扔進了垃圾場。里普利在醫生的救治下恢復了健康,並從他那裡知道這里是狂暴101號,是地球的廢棄礦井,已成為一個關押犯人的太空監獄。現在受管制的有25個雙染色體的兇犯,他們以霍士為首領,有一個共同信仰的神,這才不會鬧事。然而隨著里普利的到來,犯人們似乎產生了騷動,所以當一個人被神秘殺害後,管理人員認為是犯人出事。但里普利卻有不祥的預感。她從飛船上拿回了電腦芯板,並將主教找了回來,通過主教的程序了解了飛行記錄。果然是異形的侵入導致了飛船出事,而現在它又跟著低溫艙一起來到了狂暴101上。管理人員並不相信里普利所說的異形的一切,但恐懼馬上變成了現實,異形已長成,開始到處出沒,隨意殺人。然而在施行精神管制的監獄沒有一件武器可以用來對付異形,很快,一半以上的人被殺。里普利感到身體不適,經過電腦的生物測試,可怕的事發生了:在她體內還有一隻雌性異形正在成長。公司收到了報告,派人前來。這一消息讓里普利更加緊張。她終於說服了人們不要消極等待公司來人,因為公司要的只是異形,而不是其他人的安全。在巨大的犧牲之後,異形終於在高溫冷卻後被炸成了碎片。面對趕到的派遣隊,里普利並沒有落入陰謀之中。她抓住已經破體而出的異形投入了高溫熔爐與異形同歸於盡。
異形4電影簡介--情節
普莉重生了!
故事起源於一群叛變的走私者及科學家所進行的一項喪失人性的實驗。利用女子的子宮賦予異形人類遺傳本能的轉移。由曾經執導過【黑色狂想曲】的法國導演尚皮爾尤內執導,配合電影動畫呈現出不同的怪物模樣,所有的演員還要接受二周的潛力訓練,以適應一場潛水避開異形追逐的戲。這場潛水戲拍另令人摒氣凝神,團員們努力到最後竟然陷入異形的巢穴之中,並揭了薇諾娜瑞德是機器人的身世。在該片中,令人覺得有趣的是這兩位皆不是純人類,一個是異形的母親,一個是機器人,而她們卻都能為全人類的福祉著想,對抗異形,頗令人莞爾。
其中有一場雪歌妮薇佛發現自己被改造的實驗室,並發現還有七個受害者,其中一位痛苦不堪的母親懇求薇佛殺了自己,薇佛在悲痛、憐憫的情境下,憤恨地燒了整個實驗室。然而在一旁觀望的男「狗熊」卻說「真浪費子彈,只有娘兒們才會這么做」他這么說,正表示了為何他不是片中英雄的原因!沒有憐憫之心,只會耍狠斗勇,是完成不了什麼生命的成就的!
薇諾娜瑞德為正義挺身而出的角色,令人驚嘆!這小女子是從何而來的勇氣,為蕾普莉抱不平,揍了自私的科學家一拳,著實替觀眾出了一口氣。在大夥好不容易逃出浴水之苦後,科學家向她借槍要打開緊鎖的門,薇諾娜瑞德二話不說把槍交給科學家,卻被科學家說了一句「別太相信別人。」後開槍擊斃落水。也因此,在往後的劇情里有了轉淚點。
原來,薇諾娜瑞德是個機器人,於是藉用她非人的長才,用體內的電晶液連接整艘太空船的電腦網路。在臭科學家以」父親〃匿稱太空船的主控室要逃脫時,被薇諾娜瑞德及時攔截。「父親已經死了!」這句吊詭的雙關語,像是對魯莽、自私的父權體系反擊。不得不佩服編劇賦予薇諾娜瑞德這小女子機器人的角色,帶給全片另一紀元的新面貌,結合科技而不失人性。而雪歌妮薇佛與薇諾娜瑞德之間的女性情誼,更是引人多方感觸,她們都是高AQ(逆境指數)的新時代女性,兩人惺惺相惜,當雪歌妮薇佛發現薇諾娜瑞德是機器人時,說了一句頗令人深思的話:「原來你是機器人,難怪了!我想怎麼會有這么完美的人類。」
❺ 葉問2 宗師傳奇電影哪裡可以看拜託了各位 謝謝
《葉問2》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XRHEhXLwOl6C2fReo3zgw
電影講述了二次大戰後葉問大師離開佛山,赴香港開館收徒,在那遭逢強大的對手「洪門」。兩大武學門派不打不相識,從一開始的相互較勁。
❻ 求一部電影
一樓應該是對的.
深海圓疑(達斯丁·霍夫曼,莎朗·斯通,塞繆爾·傑克遜經歷深海疑圓)
又名: 地動天驚,球體,Sphere
拍攝於1998年的美國影片《深海圓疑》(Sphere ,又譯作《地動天驚》或《球體》)集恐怖、懸疑、科幻、倫理於一體,將人類對宇宙未知領域甚或人類本身深不可猜的域間的探索表達得淋漓盡致。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莎朗·斯通,塞繆爾·傑克遜等人的精彩表演,使人們對這部影片有了更多說不清的微妙感受。
影片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的暢銷小說,片中的主人公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一位心理學家,一位數學家,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一位生物學家,4位科學家發現了來自宇宙未來時間的神秘圓球,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怪異事件。這部影片是一部科幻片,但更是一部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探索影片,其中也包含了關於時間,空間,黑洞,奇點等物理學概念。每個人的心理都隱藏著恐懼,也許是童年的恐怖經歷,也許是夢中的恐怖怪獸,當神秘圓球讓一切夢想成真的時候,人們發現人們需要面對的正是自己內心的恐懼。
有個女的是被很多水母蟄死的,那個男的不是做夢,是看《海底2萬里》寫到大章魚時不敢看了,《海底2萬里》後面的寫章魚的段落就沒了。描寫大章魚時,是說好多大卵掉下來,貌似大章魚都沒拍出來。
美國科幻大片《地動天驚》又名《深海圓疑》450M
◆原 名:Sphere
◆譯 名:深海圓疑
◆導 演:巴利里文遜 Barry Levinson
◆演 員:達斯廷 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沙倫 斯通 (Sharon Stone)
塞繆爾 L. 傑克遜 (Samuel L. Jackson)
彼得 考尤特 (Peter Coyote)
利夫 施賴伯 (Liev Schreiber)
奎因 萊提法 (Queen Latifah)
Marga Gómez ...... Jane Edmunds
休伊 劉易斯 (Huey Lewis)
Bernard Hocke
James Pickens Jr
Michael Keys Hall
Ralph Tabakin
◆類 型:Sci-Fi/Thriller
◆片 長:134 分鍾
◆上 映:1998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
◆字 幕:中文/英文
◆文 件:450M RMVB
電影介紹
故事起源於一位心理學家諾曼詹森為了贏得三萬五千美元的酬勞,捏造了一篇震撼美國政府的研究報告,主題為「未知的生命型態」,探討人類與外星生物接觸的可行性。在報告中,諾曼將他所認識的好友,包括邏輯數學家哈利亞當、天文物理學家泰德菲爾汀、生物學家貝絲哈本等人全寫進去了,而這些人都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否定意識:諾曼從小害怕水母、海蛇;哈利討厭烏賊;貝絲有自殺傾向……
諾曼的報告發表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在深海一千尺處發現一艘太空船,他們懷疑是外星人的遺物,因此將這篇報告里的學術界菁英全都找來,攜手進行一項深海探險計畫,並由美國海軍上校哈樂得巴恩帶領數位工作人員,一起深入海底基地探險。
不久,他們在海底發現了一顆巨大的金球,它沒有任何入口,卻似乎具有生命。後來證實只要看過這顆金球的人,他們心中的感覺和想法都會馬上實現。在探險過程中,那些學者都曾看過金球,但他們因不知道自己已具有「心想事成」的超能力,所以被彼此無意識中浮現的否定想法互相傷害。在一連串的意外事故發生之後,除了哈利、諾曼及貝絲三人外,其餘的學者及工作人員都喪生了。
首先是諾曼因從小害怕水母,當他看到一位女性工作人員費琪進入水中之後,心生恐懼,不知不覺中用他的恐懼意念創造出水母而殺死了她。再來是哈利因為看了一本「深海大海怪」的書,引發他潛藏害怕烏賊的心理,當他在睡夢中,他的意念產生了一隻巨大的烏賊,攻擊他們的海底基地,整個太空船艙因而受損。另外貝絲也因為有自殺傾向,進而引發爆炸裝置的定時引爆設定。這一切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否定意念,造成整個探險計畫失敗和許多人命損失。最後因為引爆裝置已經設定了,他們三人不得不馬上搭乘救生潛艇逃生,經過一番肯定與否定意念的交戰後,他們終於回到了地面。
回到地面上後,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調查人員可能的問話。這趟深海探險活動,失去了許多人命,毀損了海底基地上億美元的設備,誰會相信他們有如神話般的經歷:一千尺的深海中竟然會有殺人水母、烏賊和海蛇?更沒有人會相信那顆賜給他們超能力的大金球。整個海底基地盪然無存,其他人都死了,為什麼只有他們三人沒死?
他們三人雖然都還有超能力,但也很害怕一覺醒來,惡夢中的怪物真的就出現在他們的床邊,他們到底該怎麼辦?而且金球如果落入壞人手中,後果更是不堪設想!然而誰是壞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他們認為:「我們已經是學術界的菁英,平常都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是一旦擁有魔力後,卻會用卑劣、扭曲、仇恨等狂亂無比的想法互相殘害。」最後他們共同的結論是:「能擁有『心想事成』的超能力固然不同凡響,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並沒有為整體人類的利益著想,因此我們根本不夠資格擁有人類史上這個最大的禮物!」他們一致同意遺忘金球、超能力及一些相關事物。
這顆奇妙的大金球,本來應該可以大大地造福人類,然而卻因為人類的否定意念反而釀成大災難!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和修行也有直接的關聯,因為我們修行以後也會逐漸具有這種超能力,所以我們不論處在何種情況下,都要隨時訓練自己保持肯定的思想,才不會發生像影片中的情況,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准備好接受上帝送給我們的任何禮物而應用得宜;反之,不論上帝賜給我們多少福報,我們也無法消受。
是這個嗎??????????
❼ 電影起源與發展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涌人歐洲市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導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納特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C.卓別林於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觀眾。1919年,卓別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里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擁有一批明星。除卓別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布克爾、T.巴拉、J.和L.巴里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G.嘉寶、B.基登、N.希拉、H.勞埃德和早逝的R.范倫鐵諾。
「好萊塢」此時己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對美國電影的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殺。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維多的《大檢閱》(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在音響方面進行了一次革命,產生了有聲電影。
美國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美國電影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 (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 (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 (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除上述類型影片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F.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1936);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G.顧柯的《八時餐會》 (1933)和《小婦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1933)、 《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V.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 (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爾汀的《大飯店》(1932);A.希區 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F.朗格的《狂怒》 (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1932);劉別謙的《風流寡婦》 (1934);J.von斯登堡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W.惠勒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此外,H.霍克斯、H.金、R.馬莫里安、R.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 中包括F.亞斯坦、H.鮑嘉、C.鮑育、G.古柏、J.克勞藻、B.戴維斯、 O.德.哈維蘭、H.方達、C.蓋博、C.格蘭特、K.赫本、E.G.魯賓遜、 J.史都華和R.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G.托蘭和黃宗沾。此外,童星S.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W.迪斯尼創造了米老鼠、唐者鴨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 (1942)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他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 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1935)、《左拉傳》 (1937);《華萊士傳》(1939)、《他們不會忘記》(1937)、《黑色軍團》 (1936)和《窮巷之冬》(1936)。年輕的O.威爾斯1941年導演的《公 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了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 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威 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1942)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 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美國的紀錄片在30年代中期,在英國的J.格里爾遜和荷蘭的 J.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1936)、 《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為軍方攝制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制了數量相當 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J.福特的《中途島戰役》(1942), J.休斯登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1943)、《聖被得羅之役》 (1945),W.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L.德.羅歇蒙的《戰時女朗》(1944)等。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 的敵方影片製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 G.卡寧和英國的 C.里德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1945)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 《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 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 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 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李洛埃的《魂斷藍橋》(1940)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 人》(1940)、《北極星》(1943);L.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 (1943);O.普雷明格的《勞拉》(1944);G.拉托夫的《俄羅斯之歌》 (1944);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1943);華爾許的《目的地緬甸!》(1945);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和《大兵喬的故事》 (1945);B.懷爾德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1943)和《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戰地鍾聲》(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 的《小狐狸》(1941)和《忠勇之家》(1942)等。L.褒曼、B.克羅斯貝、 J.迦倫、R.海華絲、B.霍普、G.佩克、L.透納和J.韋恩等演員在這 一時期加入了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 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 (1947);S.多南和G.凱利的《雨中曲》(1952);福特的《親愛的克萊 蒙丁》(1946);霍克斯的《紅河》(1948);休斯敦的《寶石嶺》(1948)、 《柏油叢林》(1950)和《非洲女王》(1951);H.金的《正午十二點》 (1949)和《槍手》(1950);E.卡善的《君子協定》(1947)、《漂亮的混 血姑娘》(1949)和《慾望號街車》(1951);J.L.曼凱維支的《慧星美 人》(1950);V.米納里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和《邪惡的和 美麗的》(1952);R.羅森的《當代奸雄》(1949);斯蒂文斯的《陽光照 耀之地》(1951)和《原野奇俠》(1953);維多的《太陽浴血記》 (1947);華爾許的《白熱》(1949);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和 《十七號戰俘營》(1953);惠勒的《黃金時代》(1946)、《女繼承人》 (1949)和《羅馬假日》(1953);F.齊納曼的《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 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 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就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針對好萊塢進步人士進行政治迫害。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人案,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但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人員的重視。主要發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國「黑色電影」,如B.懷爾德的《加倍賠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郵差總是按兩次鈴》(1946)和N.雷伊的《以夜維生》(1949),亦是在這種政治氣候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並隨著50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漸消逝。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在「好萊塢之後」的年代裡,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1956)、G.R.希爾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J.施萊辛格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這一時期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R.阿爾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1970)和《納什維爾》(1975);P.波格丹諾維奇的《最後一場電影》(1971);地密爾的《十誡》(1956);M.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1975);A.希勒的《愛情故事》(1970);休斯登的《不合時宜的人》(1961);S.庫勃里克的《光榮之路》(1957)、《斯巴達克斯》(1960)、《怪癖博士》(1964)、《2001年太空漫遊記》(1968)和《發條橘子》(1971);尼科爾斯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F.沙夫納的《巴頓將軍》(1970);G.西頓的《飛機場》(1970);斯蒂文斯的《巨人》(1956);懷爾德的《熱情似火》(1959)和《公寓》(1960);惠勒的《賓虛傳》(1959)。希區柯克在這一階段拍攝了他最有影響的一批影片,如《後窗》(1954)、《眩暈》(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群鳥》(1963)和《瑪爾妮》(1964)。
美國黑人演員過去在電影中只扮演次要的甚至是反面的角色,自S.波蒂埃開始,在《掙脫鎖鏈》(1958)、《藍斑》(1965)、《吾愛吾師》(1967)、《炎熱的夜晚》(1967)和《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中扮演了正面角色,並開始嘗試由黑人自己編導關於黑人生活的影片。從L.斯特拉斯堡在紐約開設的演員講習班培養出來的M.白蘭度、M.克利夫特、P.紐曼和J.方達等加人了電影演員的行列。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年輕導演亦開始嶄露頭角,如F.F.科波拉的《教父》(1972)、《教父》(續集,1974)和《對話》(1974),G.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1973),M.斯科西斯的《窮街陋巷》(1973)和《出租汽車司機》(1976)等影片顯示出美國青年導演在承繼美國電影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為70年代的復興准備了條件。
美國電影的「復興」是從S.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幻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1977)、《異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剛》(1976)、《超人》(1979)、《侏羅紀公園》(1993)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在70年代末以來的美國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如W.艾倫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娜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家》(1978)、M.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1979)、《洛奇》(1976)、《藍領》(1978);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g77)、《油脂》(1978)、《毛發》(1979)和《閃光舞》(1983)等。
❽ 人類的起源的電影簡介
《人類的起源》是2003年法國第三電視台播出的電影《人類進化史》的第二部曲,本劇在2005年1月首播立即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超過九百萬的法國人都守在電視前面觀賞這部巨作,創下法國電視史上最高的收視率。隨後發行的原聲帶和DVD更是造成轟動,單單法國一地便狂賣了數十萬張。
❾ 求一部電影,歐美的,男主角有超能力,看到哪的圖片,就能去哪,是空間的穿梭,不是時間的
穿梭者,又叫心靈傳輸者
劇情介紹
超能力,往往是檢驗道德走向的底線,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善惡,就給予他極端的權力,那樣他就會撕去虛偽的面具,露出真正骯臟的面目……如果你能隨意用「心靈傳輸術」跨越時空,一眨眼就把自己送到想像中的地方,那算不算是極端權力的一種體現形式呢?
由於一種不規則甚至可以稱之為異常的遺傳基因,一位名叫戴維的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具備了一種超能力,可以將自己在一秒鍾之內運至任何地方,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竟然是打劫銀行……戴維擁有一個不甚愉快、甚至可以說是蠻悲慘的童年,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他獲得能力後,最想做的是改變自己以前的苦難生活,至少他還是一個不甚完善的人,擁有著很大的可塑空間,需要在隨心所欲地掌握能力的同時,面對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慢慢地,戴維發現自己擁有的這種神奇力量,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幾千年的時間了,而且不是「惟一」。由於剛剛掌握「心靈傳輸術」的人,都會像戴維一樣產生短暫的混亂和興奮,做出一些諸如打劫銀行這種不理智的事情出來,所以另一個神秘的組織「游俠」也就應運而生,冷酷無情的他們只要遇見「心靈傳輸者」就毫不留情面地「斬立決」,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戰爭,同樣也維持幾千年的時間了--而戴維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成了「游俠」追捕的下一個目標。
相關評論
影片還算是一本合格的旅行手冊,有許多對羅馬、東京、紐約以及其他非常壯觀的景色誘人的描述,至於作為一部科幻動作片,就差強人意了。
——《舊金山新聞》
即使裡面有很多宏偉的場景地,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部小眾的電影。
——《時代雜志》
擁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會運用這種能力去為人類做善事,由於影片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所以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超炫、歷時90分鍾的預告片。
——comingsoon網站
幕後製作
【升級版的「幻影移形」】
《心靈傳輸者》中講述的是一個驚悚且充滿想像力的傳奇故事,編劇之一、同時還擔當了製片人的身份的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說:「最初的時候,我們只想講述一位英雄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是因為偶然性才被創造出來的,違背了他本人的意願。他只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斷地使用超能力去幫助處於危難當中的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導演道格·里曼、金伯格和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Lucas Foster)花了幾年的時間去豐富它的結構,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並不單單是為了豐富《心靈傳輸者》的劇本,他們想知道更多的神秘故事,以及關於一個年輕人那史詩般的冒險背後的真正起源--為什麼他那麼想重回真實的生活當中,而不是過著充滿夢幻、誘惑力十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如神話般的日子?
對於道格·里曼來說,他對那種由角色來決定故事的影片擁有著熟練的電影技巧,尤其是那種無法預期、讓人神經緊綳動作驚悚片,比如說最近的《史密斯夫婦》和《諜影重重》。如此看來,《心靈傳輸者》所蘊含的潛能是不容忽視的,到了里曼的手中,它就等同於一個機會,可以將那種非常現代化、新潮的表現形式結合進比較古老的講故事方式當中,里曼指出:「我們看到有關超級英雄的大部分故事,其實都是差不多100年前就開始出現在小說當中的,但《心靈傳輸者》的內容卻充滿了難得一見的新意和現代化,最終,它很可能成為我的事業生涯當中一個最大、最有創造力的挑戰。」
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是依據史蒂文·古爾德(Steven Gould)創造的兩部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們分別是《心靈傳輸者》和《反射作用》(Reflex)--裡面的主角都是戴維·賴斯,一個遭遇到重重困難的年輕人。他那看似難以解釋說明的「心靈傳輸」能力令他開始了一種夢幻般的全新生活,遠離過去的痛苦……由於在評論界和讀者群中都受到了高度的歡迎,古爾德的這部系列小說很快就有了大批的追隨者。與此同時,故事本身就顯示出了不受文字局限的潛在力量:當製片人文斯·傑勒迪斯(Vince Gerardis)和拉爾夫·M·威辛安扎(Ralph M. Vicinanza)讀到這些小說之後,他們立刻就知道自己即將經歷一次偉大的電影之旅。
這個時候,廣受歡迎的電影編劇大衛·S·高耶適時地出現了,他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經典的超級英雄或惡棍有關,比如說《刀鋒戰士》和《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的動作驚悚片,專門負責讓這些平面的角色在大銀幕上變得立體。高耶所做的不僅僅是將史蒂文·古爾德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那般簡單,還賦予整個故事更廣闊的涵蓋范圍,包括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格里芬,他是另外一個身世成謎的「心靈傳輸者」,從孩提時代開始,格里芬就已經掌握了時空穿越術……高耶希望可以通過此為影片建立一個更大的范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高耶並沒有延續那種描述超級英雄的常規路數,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個角色,向觀眾展示了他們是如何使用幾乎完美地象徵著「逃避」的超能力的,當然也包括這種能力所帶來的非常真實的誘惑。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不穩定的年輕人展開,隨即營造了一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驚悚氛圍,因為這位年輕人學習到的,將是完全的自由所帶來的一系列因果關系。導演道格·里曼說:「我之所以對高耶創作的原始劇本一見傾心,就是因為故事中那個獲得了超級力量的人,用它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出去打劫了一家銀行……我真的喜歡這種非常誠實的態度。故事中蘊含的是一些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作為一個喜歡用角色驅使內容的導演,我很喜歡它。而且它也給了我非常巨大的想像空間,甚至可以說是瘋狂放肆的徹底研究,我已經連續拍過兩部動作電影了,真的被那種創造這些意義深刻、復雜的角色的過程深深迷住了。」
【影片解析】
與道格·里曼相似,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也是受到大衛·S·高耶的劇本的吸引,才加盟進來的,他尤其對裡面重點討論了一個年輕男子在擁有超級力量的同時,所帶來的人性方面的動盪,感到印象深刻,福斯特說:「『心靈傳輸術』賦予戴維·賴斯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可以逃避他那不快樂的家庭生活,但是這種能力同時也將他放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裡,在那裡,他只能靠自己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成年人,並擁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戴維不得不學習如何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自己內心的陰暗,然後繼續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故事設定,每個人都能將其與自身聯系起來,雖然身為『心靈傳輸者』的特殊境地,但戴維遭遇的一切卻是普遍且大眾化的。」
於是有了史蒂文·古爾德、大衛·S·高耶和副編劇吉姆·烏爾斯(Jim Uhls)聯手奉獻的劇本,再加上道格·里曼、西蒙·金伯格和盧卡斯·福斯特,他們共同為「心靈傳輸者」製造出來一個巨大、歷經了無數年代的歷史的背景故事:他們可以通過意念扭轉時空,超能力也能夠世代相傳,痕跡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電影人們首先是以研究那些相信「心靈傳輸術」的信徒開始的,從奧秘學和邊緣的物理學的理論角度出發,這種情況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西蒙·金伯格解釋說:「我們與許多物理學家都討論過,所以我們明白『心靈傳輸術』在科學領域中是如何體現的,並用這些真實的理論豐富了整個故事。但是我們也從神秘學的角度考慮了一下,所以影片本身還依據了經歷數千年才形成的文化想像力。蘇菲派和印度教差不多幾個世紀以前就有了關於『心靈傳輸術』實用理論的神秘傳說,我覺得其體現形式差不多就是你能夠立刻把自己『運』到一個任何人都不可能爬上去的山頂,或是做一些最為世俗和普通的日常事,提供了一個充滿了誘惑並可以隨便展開想像力的機會,像這種承滿了心願的故事元素,往往都擁有真正的感染力。」
然而擁有完全開放式天性的「心靈傳輸術」,也給製造邪惡之人提供了相等的機會,盧卡斯·福斯特表示:「很多人使用『心靈傳輸術』並不是因為這樣做很酷,或有趣,比如說在巨峰之巔用完早餐後,又一眨眼的功夫跑到澳大利亞去沖浪……這里有一些人的出發意圖本來就非常邪惡,比如說弄一件核武器,然後把它扔進白宮。當你仔細思考的時候,會發現『心靈傳輸術』帶給你的重重驚喜,然而它同時也類似於是一種詛咒,如果這樣的力量落入壞人之手,或者被某些能夠操縱『心靈傳輸者』的人利用,他們就能把自己的邪惡散布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情。」
「心靈傳輸者」的存在也導致了「游俠」的產生,那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精英團體,他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就是為了阻止「心靈傳輸者」將自己的能力用在邪惡的一方面。在那些「心靈傳輸者」擁有成熟的心智之前的短暫時間里,就成了殘忍無情的「游俠」特工追捕的目標,他們會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夠除掉「心靈傳輸者」。
為了給這個足以媲美史詩故事的內部復雜結構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影片的製作團隊一直遵循的是「心靈傳輸術」的兩條最基礎的規則:一、你能把自己傳輸到任何你剛剛看到的地方;二、你也能把自己傳輸到以前從未見過的地方,只要你對那個地方擁有強烈的視覺記憶。
至於其他完善「心靈傳輸術」規則的還包括「傳輸傷疤」,那是一種瞬間的不正常現象,是被「心靈傳輸者」留在身後的時空里的一些分裂--這樣可以讓其他「心靈傳輸者」尋找他運行的痕跡。然後這里還有「時間繩索」,是「游俠」用來擱淺、跟蹤並終結自由游盪的「心靈傳輸者」的電子武器,是「心靈傳輸者」最害怕的東西。
精彩花絮
·由於埃文·蕾切爾·伍德拒絕了米莉這個角色,蕾切爾·比爾森才有機會出演。
·一開始的時候,戴維和米莉這兩個角色是由湯姆·斯塔里奇和泰莉莎·帕爾墨分別飾演的,在影片拍攝了兩個月後,由於預算資金不停地膨脹,拍攝被迫停止。後來海登·克里斯滕森和蕾切爾·比爾森重新加盟進來,影片也開始了重拍計劃。
·埃米納姆拒絕了在影片中客串一位明星的請求。
·劇組接到允許,可以在羅馬圓形大劇場拍攝三天,前提是不許放任何器材在裡面。而且時間也只局限於早上6:30至8:30,下午3:30至5:30,這樣才不會打擾遊客。至於照明方面,只允許使用自然的太陽光。
·影片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拍攝時,故事中描述的那個高中,其實就是休倫湖高中,拍攝期間,校方允許學生們作為一些臨時演員出現在場景地、或者學校周圍。
精彩對白
Davey: Why are you walking?
Griffin: I like walking for a change! Makes me feel normal...
戴維:為什麼你要走著去?
格里芬:我喜歡走路改變一下自己!讓我感覺自己很正常……
Davey: Take a deep breath...
戴維:做一次深呼吸……
Cox: You think you can go on like this forever? Living like this with no consequences? There are *always* consequences.
考克斯:你覺得你能永遠像現在這樣繼續下去嗎?靠這種能力生存而不引發後果?這里「永遠」都會有因為你使用這種能力而帶來的不好後果。
Griffin: Welcome to the war.
格里芬:歡迎加入戰爭。
穿幫鏡頭
·有超能力的沖浪板:戴維與女孩在倫敦上過床後,他把自己傳輸到一家賣沖浪用品的商店,在那裡得到一套沖浪服和一個沖浪板。他先是來到一個海灘上,但是其他沖浪者卻告訴他這個時候只有斐濟那裡有海浪……鏡頭一轉,在斐濟駕馭著巨大的海浪的戴維來了個空翻,然後又把自己傳輸回巨峰之巔,然而當他從斐濟跳回來時,沖浪板被留在了那裡,可是在峰巔,我們卻看到沖浪板分明就擺在他身邊。
·質地總在變化的數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當戴維第一次走進他在酒店的房間時,房門上的房號是三個粘附上的數字,數字是黑色的,印在金屬牌上。隨後,當他返回房間,房號卻變成了又黑又大、鑲嵌在門上的數字。
❿ 電影起源於哪個國家
法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 (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