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玄牝電影資源在那有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玄牝電影資源在那有

發布時間: 2022-05-11 01:42:20

㈠ 誰看過一部叫「西施眼」的電影有什麼見解

深夜洗漱完上床准備看會電視睡覺,沒曾想偶遇了電影《西施眼》,於是欲罷不能又追完。之所以會熬夜看完這部電影,除了故事比較寫實,但風格又有些文藝,還因為有馬伊琍。

其實十多年前,電影剛面世那年,還在上大學時周末學校禮堂,就首次邂逅了這部電影。當時就很喜歡這種風格,也是第一次知道認識和喜歡馬伊琍。即使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馬伊琍不再青澀甚至清純,經歷了婚戀曲折,事業大紅大紫,與當年有很大差別,但那種懵懂的好感依然在內心,雖然不常想起,但看到這部電影,覺得很熟悉又清新。

再看《西施眼》這部電影,依然有十多年前的感覺,清新,親切,生動,接地氣,還有嘎嘣脆的香榧,,更覺得馬伊琍天生麗質的美女,那時候還沒什麼整容美女,化妝也很粗糙簡單,但魅力很吸引人。

但是再次看《西施眼》,因為人成熟了,經歷多了,看電影多了,就多了些思考和捕捉,除了對服裝道具場景的感受,覺得很真實自然,更多故事設計和剪輯,多了些疑問和不解,直到最後也沒看懂,估計十幾年前也是這樣懵懵懂懂看完的。

這個故事有三條故事線,而且都是女性。一個是馬伊琍飾演的中學語文教師,她在職場與學生的故事,在情場與男友的故事,在家裡與媽媽的故事,其實都是很普通的。第二個是越劇演員的故事,主要是在職場的起伏,婚姻變故等。第三個是小女孩,與小夥伴相約出去闖世界,結果被辜負了。

這三個女性角色,沒有直接的人物關系鏈接,只在最後戲劇演出現場來了次沒交集的擦肩而過,再加上穿插了倒敘順敘插敘的剪輯手法,看起來覺得還是很生硬的三條故事線,只是通過簡單的時空穿梭交匯了下,其實看不懂三者除了時空聯系,有任何其他的關系和相似處,讓人很費解,最後也覺得很生澀難懂。

而且最終也沒交代三個女性的結局。中學教師是否見了外地回來的男同學,結婚好像也不開心甚至倉促,又好像想掩蓋什麼,看得人雲里霧里。戲劇演員經歷了被替換和離婚後重新演西施,未來會怎樣。少女被夥伴放鴿子被打擊後面目表情呆滯回家後,又會又怎樣的情緒表達。總之看完依然是滿腦子疑問,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或許這就是藝術片不同於一般故事片的風格和表達吧,總覺得導演有各種用意和深意,但就是不平鋪直敘交代完,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和回味總結。

但正如前面所說,現在的電影,觀眾側重休閑娛樂,如果既不搞笑,也看不懂,看的累,自然很多人不喜歡,所以文藝片深沉的用意總是以蒼白票房被回應。《西施眼》這部有些小眾的故事文藝片,票房成績自然不好。但是看過的觀眾,喜歡看的觀眾,不管看沒看懂,還是覺得不錯,所以評分也不算低。

看完這部電影,感受很多,對於製作團隊感受最深的是,導演管虎用心深,馬伊琍演得也有點深,導演主演配合還是十分默契的。之所以有這樣默契的配合,據說當時兩人還是有些愛戀呼應的,當時還沒大紅大紫的管虎,喜歡馬伊琍,但條件有限,也只能量身打造了這部沒那麼豪華,比較朴實節省的文藝片。只可惜最終馬伊琍管虎的戀情,也如故事中男女主角的關系那樣讓人看不懂,即使登記結婚了,也讓覺得不安。

(1)玄牝電影資源在那有擴展閱讀

少女阿兮(楊倩倩飾)家住在百年老宅千柱屋裡,在國家風景區五瀉的三瀉上開了個茶亭,每天為遊客表演炒茶手藝。小苗(劉巨勇飾)是阿兮青梅竹馬的小夥伴,帶著哥哥在風景區里抬轎子,三個人總是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其樂融融。

阿兮和小苗都夢想有一天能到外面的世界去見識一下,於是他們開始偷偷攢路費。阿兮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毫無保留地都交給了她深愛著並信任著的小苗保管,希望能和他一起走出窮山村,去上海共闖他們的將來。

然而,有一天,阿兮卻發現小苗扔下了她,帶上所有的錢、帶著一床鋪蓋卷、帶著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卻只留下她一個人走了。他甚至帶上了他的傻哥哥,都不願帶上為他付出了一切的女人。

㈡ 《諸天玄牝之門》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諸天玄牝之門》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7wLiojsIxhG44T3BU7107w

?pwd=hhjs 提取碼:hhjs
簡介:
遮天大世界:葉囡囡等找到大哥後,嫁給我好嗎神墓大世界:師傅,求你收下我吧我等著救人地球高中生張皓,偶得諸天玄牝之門從此不斷穿越諸天萬界本書。

㈢ 道德經全文

老子 道德經 全文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㈣ 《五道森羅》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五道森羅》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OD4jcplBLqbfeWQhGVhsuQ?pwd=qhyk 提取碼:qhyk
簡介:
《道德經》第六章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沒有重生,沒有穿越,沒有買外掛。男主孟谷遇女鬼,歷經磨難心不悔。花樣翻新修五道,萬界跋涉全靠腿。森羅即萬象,世態皆炎涼。身在五道中,奈何我張揚!


㈤ 徐克有哪幾部經典的武俠電影

提起武俠電影,我想很多人都會掀起一波回憶殺。《笑傲江湖》《東方不敗》《少林寺》《東邪西毒》《黃飛鴻》《七劍》《英雄》《奇門遁甲》《青蛇》《風雲》《醉拳》等成為很多人記憶中的經典。武俠電影作為中國商業電影的重要影片類型,它在一方面也象徵著中國文化。中國的武俠電影通過鏡頭化的語言和戲劇化的清潔,展現出中國武俠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從而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最具特色的武俠文化。

武俠電影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0年商務印書館活動影片部的影片《車中盜》,該部影片的題材為義士武打武俠電影。一直到1927年末,友誼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兒女英雄》,集武俠英雄與武功打鬥於一體,標志著中國武俠電影的正式誕生。緊接著,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在三年內連拍18部,在當時的電影市場上更是掀起了一片熱潮。一時間所有的影片公司也都紛紛來投拍武俠電影。《荒江女俠》《紅俠》《關東大俠》等武俠片都是當時拍攝的經典影片。到了六十年代初,香港的「邵氏」等電影公司又一次掀起拍攝」新武俠片「的浪潮。胡金銓的《俠女》獲1975年戛納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可見,當時的武俠電影在中國是有多麼火。

如果是為了動作場面,那麼如今的武俠片只見「武」卻未見「俠」,而除了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元彪、洪金寶、甄子丹等人之後,中國也再難出真正的武打明星,現在的武俠電影演員也必須是當紅明星,不管會不會功夫,武打動作就讓替身上。除此之外,現在的武俠片同質化太嚴重,各種大片不斷重復的翻拍,武打動作也是萬年不變,很難讓觀眾發現新意,而各種武俠電影也落得票房慘敗的窘境。

武俠電影文化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它現在的所處的窘境正是我們尋找武俠電影出路的最佳契機,還是希望中國電影事業能夠多多分析它的現實困境,拍出優秀影片,振興已經衰敗的武俠電影,進而更好地堅守和傳承俠義精神。

㈥ 求一部中國電影的劇本 盡可能完整 感謝

卧虎藏龍(劇本節選)
選自《卧虎藏龍》。

王蕙玲詹姆斯·夏慕斯蔡國榮

58.外

場景:城外黃土崗

人物:蔡九、蔡湘妹、劉泰保、碧眼狐狸、黑衣人、李慕白

時間:夜

◇三個人等在黃土崗上,暮天群鴉飛過這亂葬崗。

劉泰保:說來,就得守信哪!怎麼還聞不到騷味兒?

◇一個老婦人頭戴一頂帽子,帽沿塌下將臉遮住,拄著手杖爬上土崗。守候的三人交換一個眼神。

碧眼狐:蔡九,你這臭當差的,你不給我活路,我也不讓你活!

劉泰保:你這老太太怎麼張口就罵人哪?

蔡九:你要是束手就擒,也算你走了一回正道兒。否則的話,我今天就銷了你的案!

蔡湘妹:爹!我給我娘報仇!

碧眼狐:小婊子!一起送死吧!

劉泰保:你個母狐狸,老成這樣了還嘴硬!

◇黃土崗上廝殺得難分難解,這時除了蔡九力敵,蔡湘妹和劉泰保都只能打游擊戰,以偷襲的方式攻碧眼狐狸的虛處。

蔡九:小心她的點穴法!

◇話剛說完,劉泰保已經被點穴在一邊動彈不得。

◇碧眼狐狸招招致人命,蔡九武功與碧眼狐狸在伯仲之間,兩人打得不可開交。

◇一個人在高處觀戰。

◇廝殺中,一瞬間,另一把劍格開碧眼狐狸的劍,快速幾個翻轉就拆解了碧眼狐狸的招數,還有餘裕幫劉泰保解穴。

碧眼狐:(驚訝)好!你們還有個打埋伏的!

◇蔡九、蔡湘妹和劉泰保皆愣住,暗夜光影里李慕白站在那裡。

李慕白:武當派早該鏟除你這個妖孽!──久違了!碧眼狐狸!

◇劉泰保驚詫的反應。

李慕白:你也許不記得我李慕白,不過,你不會忘記我師父江南鶴吧!──當年我在九華山閉關練劍,你冒充道姑潛入武當,盜走心訣,毒害我師父,今天該是你償還這一段師門血債的時候了!

碧眼狐:──你師父可惜太小看女人,即使入了房幃也不肯把功夫傳給我,叫他死在女人手裡,一點兒不冤枉。

◇碧眼狐狸出招,李慕白試探劍招,碧眼狐狸眼露凶邪之光。

李慕白:你盜取武當絕學,十年練劍,只練得一身走火入魔的邪招,今天教你命送武當宗門劍法之下,對你,也不冤枉!

◇李慕白一出手,劍劃破碧眼狐狸的左臂,觀戰的三人皆目瞪口呆,但與此同時黑夜中黑衣人出手擋李慕白的招。

碧眼狐:(狼狽中士氣又一振)徒弟!來!來!該殺的都在這兒了!

劉泰保:狐狸還有徒弟?

◇黑衣人對碧眼狐狸斥喝一聲。

黑衣人:走!

碧眼狐:不行!我得除掉那老蔡狗!

◇碧眼狐狸不殺蔡九不甘心,再戰蔡九等人。

◇黑衣人有些急,猶豫一下,拔出青冥劍,李慕白驚訝。

李慕白:你是何人?青冥劍怎麼會在你手裡?

黑衣人:三代祖傳,你是誰?你管得著嗎?

李慕白:在下李慕白!青冥劍是我的劍。

◇黑衣人望著他,不說話了。

李慕白:不過,這把劍我送了人。

黑衣人:(心虛)那就不是你的劍了。

李慕白:不過,劍又被賊人偷走。

◇黑衣人突然進劍,李慕白接了幾招便凝視黑衣人。她和李慕白在黑夜中對峙。李慕白出招試她,她招招應對一劍不漏,李慕白驚訝。

◇此時碧眼狐狸瞥見黑衣人和李慕白的劍法,臉上現出一股驚駭。

李慕白:你師父是誰?碧眼狐狸不是你師父,你這「玄牝劍法」從哪裡學來?

黑衣人:(得意)隨便玩玩!

◇就在碧眼狐狸閃神驚訝時,被蔡九頂了一刀哀叫一聲,遠處黑衣人聽見便收劍施展輕功彈出數丈架住碧眼狐狸。

黑衣人:走!

碧眼狐:今天要鏟草除根!

◇碧眼狐狸說時便發出暗器,蔡九一面躲一面以暗器還擊。

◇李慕白正准備追擊,黑衣人暗器飛來他一劍擋開,聽到有人應聲倒下,看不清是誰,突然聽見蔡湘妹哇的一聲哭出來。

蔡湘妹:爹!──

◇蔡九中鏢於太陽穴當場氣絕身亡,捕抓未成兩眼不能閉上。蔡湘妹趴在父親屍體上大哭,劉泰保慌張地看著李慕白。李慕白蹲下摸了脈替他把眼閉上。此時東方天色已漸轉藍,黃土崗成了老英雄的埋身地。

◇李慕白非常沮喪。

59.外

場景:京城街道/鐵府大門前

人物:雜役、市井小民

時間:清晨

◇京城的又一天。騾馬車過,市井小民為五穀奔忙,雜役潑街,卻壓不住已沸揚起來的塵土。

60.內

場景:鐵府大廳

人物:鐵小貝勒、李慕白、俞秀蓮、劉泰保、蔡湘妹

時間:日

◇劉泰保,蔡湘妹站在人群前。蔡九的屍體停在廳外,有人將上面的布單揭起,鐵小貝勒和手下們低頭觀看。

鐵貝勒:這就是蔡九?

蔡湘妹:我爹,陝甘捕頭蔡九。

鐵貝勒:按說京城命案要由九門提督處置,而且,死的還是官差──你確定殺人者就在玉府?

蔡湘妹:以性命擔保。

鐵貝勒:(沉思了一下,指李、俞、劉)你們來。(對手下人指蔡)帶她去後房安頓一下。

◇鐵小貝勒走出大廳

61.內

場景:鐵小貝勒書齋

人物:李慕白、鐵小貝勒、俞秀蓮、劉泰保

時間:日

鐵貝勒:速戰速決,拿到憑證,我還能去上面解決此事。若錯,或者誤,江湖上的朋友可就要有所擔待了。

李慕白:玉府就一點兒擔待都沒有嗎?

鐵貝勒:沒有憑證,就是陷害;有,另論。

李慕白:現在,兩個賊人都在玉府,玉府如果放走了人──

鐵貝勒:慕白,你是明白人,我就不多說了。

俞秀蓮:這個事兒,劉泰保為什麼不跟我說呢?

李慕白:我想,捉拿碧眼狐狸,我一個人足夠了。沒想到碧眼狐狸還有個徒弟。玉府那裡,我去辦。

鐵貝勒:你去辦,我看不妥。

俞秀蓮:貝勒爺,您能不能找個什麼借口把玉夫人和玉小姐請來呢?

鐵貝勒:(感到困惑不解)哦?讓福晉去請就是了。為什麼?

俞秀蓮:她們身上應該有憑證。

◇鐵小貝勒和李慕白看著俞秀蓮,滿臉困惑。

62.內

場景:鐵府花廳

人物:俞秀蓮、玉夫人、玉嬌龍

時間:日

◇俞秀蓮與玉夫人和玉嬌龍坐在旁,忙著挑選玉嬌龍的嫁妝。

玉夫人:哎呀,真是過意不去,買了料子還要我們挑!到底是福晉,你看,有熱鬧的,有素靜的,都用得上,我們嫁閨女,可讓你們費心了。

俞秀蓮:福晉這兩天著了點兒涼,陪不了你們──

玉夫人:(小聲)唉,我聽說貝勒府上丟東西了,真是的,福晉這身體又不合適了。

俞秀蓮:丟的東西,已經知道誰拿了。

◇俞秀蓮看著玉嬌龍,玉將目光移開。

俞秀蓮:其實拿了劍的人能自己把劍放回去,貝勒爺給面子,也就不追究了。

玉夫人:那就好了,有時候下人手腳不幹凈,真是挺煩人的。

俞秀蓮:您聽說過一個叫碧眼狐狸的嗎?

玉夫人:女賊!新疆的,聽說過。

俞秀蓮:幾年前,她毒死了武當大師江南鶴,盜走了他的《劍法心訣》。昨天夜裡她又殺死了一個關外捕快。

玉嬌龍:(有些發抖但卻未讓人察覺)你說她殺人了?殺了個捕快?

俞秀蓮:(溫柔地對玉嬌龍)有你在,說這些,不合適。

◇俞秀蓮邊說邊為玉嬌龍斟茶。話快講完時她仔細觀察玉嬌龍的表情,茶壺一下從手中滑落。玉嬌龍眼都沒往下看,本能地出手快如閃電,把茶壺接住了。

玉夫人:(沒有察覺)那這個人的手段也真是夠高的。

◇鐵小貝勒陪李慕白走過來。

玉嬌龍:嬌龍給貝勒爺請安!(行正禮)

鐵貝勒:玉夫人安好,這位是李慕白,有名的俠士。

李慕白:玉夫人,玉小姐,幸會!

◇李慕白上下打量著玉嬌龍。

鐵貝勒:(對李慕白)玉小姐要出閣了。

李慕白:福氣,福氣。

63.內外

場景:蔡家

人物:蔡湘妹、劉泰保

時間:夜

◇屋內蔡湘妹收拾父親的東西,落淚。聽到屋外有動靜,她前去開門,發現劉泰保站在外面警戒著。

蔡湘妹:來了怎麼不進來?

劉泰保:給你守個門。

蔡湘妹:外頭冷,進屋裡來吧!

◇蔡湘妹回到屋裡,猶豫了一下,又返回門口。

◇劉泰保身子微微一動,仍站在外面。

蔡湘妹:進來,兩個人,就不怕打不過碧眼狐狸了。

64.外

場景:鐵府大院

人物:無

時間:夜

◇夜,寧靜而漆黑。

65.內

場景:鐵小貝勒的書齋

人物:黑衣人(玉嬌龍)、李慕白

時間:夜

◇月光下有個東西在移動。鐵小貝勒書齋的窗戶被人拉開,一個黑衣人爬了進來。黑衣人走到桌旁,將一把寶劍放在桌上。

◇突然,咔嚓一聲,屋裡被一支劃著的火柴照亮了。一直藏在屋內的李慕白手拿火柴,慢慢地點著了一盞燈。

李慕白:這么晚了,還不歇著?

◇黑衣人急忙沖向桌子要奪回青冥劍,但李慕白飛身躍到黑衣人身前,擋住她的去路。

李慕白:還來了就好,再拿走,等於不還!

黑衣人:高興就還,不高興就不還!

◇黑衣人生氣,要奪劍,拔出自己的劍,李慕白訝異黑衣人的身法。

李慕白:你師父在哪兒?

黑衣人:你管不著!

李慕白:我管得著。你師父殺了我師父,仇,當然是我來報。

◇黑衣人翻窗出去。

◇李慕白拿起歸還的青冥劍,也翻窗追出去。

66.外

場景:鐵府花園屋頂

人物:李慕白、黑衣人、得祿

時間:夜

◇黑衣人一翻便上了鐵府的屋頂,她身輕如燕,以輕功飛躍,還有餘裕停下來等李慕白,並且永遠和他保持數丈之遠,她來就是要挑戰李慕白。

◇兩人在房頂上飛竄,竟然可以不驚動家宅中的人。得祿披衣出恭,站在院子里,眼前的人影飛動如蚊蠅一樣,他竟然沒有看見,出恭完畢隨即又一個哈欠轉身回房睡覺。

◇黑衣人隨即又把李慕白引出鐵府。

67.外

場景:京城街道

人物:黑衣人、李慕白

時間:夜

◇兩人追到京城街道的屋脊上,繼續比斗飛檐走壁的輕功絕技。

68.外

場景:古寺

人物:黑衣人、李慕白

時間:夜,黎明

◇黑衣人急奔,跑上一座小山,騰身飛上高大的松樹枝,又翻進一座古寺。

◇李慕白飛身進入古寺,一落地,黑衣人在一丈外停立,轉身看著他。

李慕白:飛夠了?

◇黑衣人不說話,怕說多了聲音被記住,但得意在她眼中。

李慕白:功夫不錯。不過你的劍法有點兒歪。師徒的道理就在這里,大理不可歪。這樣吧,我收你這個徒弟,重新理劍法。男女不一樣,大理應該是一樣的。

黑衣人:(持劍)誰知道李慕白是不是虛名?

李慕白:(笑著)「李慕白」就是虛名,昨日我,今日我,明日我,都不在這三個字里。宗派是虛名,劍法也是虛名,這把青冥劍還是虛名,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說起來,盜劍是你,還劍也是你,不過在一念之間!

黑衣人:別到了廟里就說和尚的話。出招!──(著急)天就要亮了。

李慕白:那就快告訴我碧眼狐狸在哪裡!

黑衣人:看招!

◇李慕白劍在身後游步接招,軟腰迂迴,黑衣人的劍根本不能近身,黑衣人越打越急,越急越氣。

黑衣人:你來真的,別欺負人!

李慕白:來真的,你懂嗎?

◇黑衣人一陣羞憤,更出猛招,她越猛李慕白越柔。

◇黑衣人眼見招招不能取勝,突然也改太極門的手法。

李慕白:噢,上路了。這樣──這樣就對了。

◇兩人改慢打,手相格,眼睛盯住對方不放。

李慕白:「舍己從人」(順勢一拉,把黑衣人摔出去),才能「我順人背」!(一本正經)教你一點兒做人處事的道理!

◇黑衣人羞憤使蠻力,李慕白抽寶劍,彈劍將黑衣人手中的劍震出手。

李慕白:剛才是第一步,下一步──

◇李慕白出劍,一招進劍便挑刺到她的下頷,下一步他就可以把黑衣人的面紗揭掉,但是他沒有。

◇在那久久的僵持對峙中,黑衣人羞憤的眼淚就在眼眶裡。

黑衣人:下手吧!

李慕白:何必?──你還要修煉。修武德才能體會靜中之動的境界。

黑衣人:我輸了,少費話!

李慕白:(溫和)劍是百煉鋼,劍也是繞指柔,不懂剛柔並濟,不成劍家──

◇李慕白說出這些話完全是當下的沖動決定,說時都覺得字字險。玉嬌龍的眼中有驚詫有頑抗,更有嚮往。

黑衣人:你為什麼教我?

李慕白:我一直在找一個徒弟,能把武當派的「玄牝劍法」傳下去。

黑衣人:你不怕我學會了就殺了你!

李慕白:既為師徒,就要以性命相見。我相信,碧眼狐狸未能泯滅了你的良心。

◇玉嬌龍眼淚幾乎要落下來,她不能就這樣被收服,何況曙光已現。

黑衣人:想撿便宜,當師父,我不稀罕!

◇黑衣人一轉身便騰空而去。

◇李慕白隻身站在廟院,他的心開始活動起來。

69.內

場景:玉嬌龍房

人物:玉嬌龍、高師娘(碧眼狐狸)

時間:夜

◇玉嬌龍悄聲溜進窗戶進屋。她摘下蒙面黑紗,卻發現高師娘正坐在屋裡做著針線活。

高師娘:該說你回來早呢,還是晚呢?

玉嬌龍:你怎麼還在這兒?你殺了人,不能再待在這了。跟你說過了,你會連累我們全家!

高師娘:要不是你盜走了青冥劍,別人怎麼會發現我在這兒?你不小了,你以為拿走了青冥劍,是好玩的?我有份兒,你就有份兒。咱倆一起走。你要真當了什麼朝廷命官的夫人,你會憋死的,天份也埋沒了。來,我們師徒二人──

玉嬌龍:我不會跟著你去做江洋大盜!

高師娘:你已經是人人捉拿的江洋大盜了!

玉嬌龍:(氣憤)我只想玩玩,幹嘛走?走哪兒去?

高師娘:哪兒都行,想干什麼干什麼,誰想攔我們,就殺他個痛快,就是你爹也一樣。

玉嬌龍:你給我閉嘴!

高師娘:這就是江湖,恩恩怨怨、你死我活,很嚇人,也很刺激,是吧?

玉嬌龍:我已仁至義盡!

◇玉嬌龍沖向高師娘,兩人交手了幾個回合。玉嬌龍一下點中高師娘的穴位,使其動彈不得。

◇玉嬌龍把她向屋外推。

高師娘:(慢慢起身)仁至義盡的是我。收你為徒是我這輩子最得意的一件事──

◇高師娘飛身撲向玉嬌龍,但又被玉嬌龍輕易地點穴不能動彈。

玉嬌龍:你以為這些年來是你在教我《武當劍法心訣》嗎?幸虧你認字不多。

高師娘:我依圖,你依字,原來你留了一手!

玉嬌龍:那些字,就算你知道也不能體會。你心裡明白,你的功夫就只能練到這里,我藏而不露秘,也只是怕你傷心。

高師娘:……哈,要不是李慕白那天試出你的功力,我還真不知道你瞞了我這么多!

玉嬌龍:師娘,徒弟十歲起,我就隨你秘密練功,你給我一個江湖的夢,可是,有一天,我知道我可以擊敗你,師娘,你不知道我心裡有多害怕?我看不到天地的邊,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我還能跟隨誰?

高師娘:走上了這條路,你怕的還在後面呢!

◇高師娘離去。

70.外

場景:玉府大門口

人物:高師娘、羅小虎

時間:日

◇高師娘身背一個小包袱,從玉府離去。街對面一個木桿後,羅小虎在觀望,沉思。

71.內

場景:鐵府書齋前花園

人物:李慕白、俞秀蓮

時間:日

◇李慕白在房裡練劍。他手握青冥劍,輕松自如,一招一式,寒光閃爍,煞是好看。他一個轉身過去,卻發現俞秀蓮站在門口。

俞秀蓮:高興了吧?

◇李慕白面露尷尬,嘴裡喃喃自語地說些什麼,將寶劍放下。俞秀蓮走進屋。

俞秀蓮:你不能讓她安安靜靜還劍嗎?還了不就行了嗎?

李慕白:我想知道碧眼狐狸在哪裡。

俞秀蓮:可是你又放她走了。

李慕白:你不是也想放她一馬嗎?我倒想收她這個徒弟。

俞秀蓮:(有些激動,但又竭力不動聲色)武當派收過女徒弟嗎?

李慕白:(注意到俞的表情)破個例吧。

俞秀蓮:她未必想做徒弟吧!

李慕白:現在還不想。

俞秀蓮:她就要嫁人了。

李慕白:秀蓮,這姑娘也許會成為一條毒龍,現在不收,日後恐怕收服不了了。

俞秀蓮:女人嫁了人,會變的。

李慕白:嫁個草包的話──

俞秀蓮:慕白,嫁人是她自己要嫁的,你別多操心。

◇俞秀蓮轉身就要走,李慕白擋她,兩人都僵了一會兒。

李慕白:秀蓮,你別急,你一急,我就不知道怎麼辦。

◇俞秀蓮看著他誠懇的眼光。

李慕白:過了這么多年刀口懸命的日子,活一天算一天!──靜下來,倒有點兒怕──

俞秀蓮:怕什麼?

李慕白:──怕死──不信?交了青冥劍,反而會認真地想到死這件事,也許因為我想過人的日子,而且不是一個人的日子。可是我必須親手了結這件事!──了不盡的恩怨,這就是江湖啊!

◇俞秀蓮怔看他,心裡十分悵惘。

李慕白:我這趟來,經過思昭的墓,去看了他墳!──墓上的草很新!你去過了?

俞秀蓮:離得不遠,他又沒有親人!──

李慕白:你對他這樣的情分,思昭地下有知,會很安慰!十年了,你也對得起思昭了。

俞秀蓮:他有你這么個重義氣的兄弟,活這一趟也值得了!

李慕白:士為知己者亡。死容易,活倒難了。哪知風馳電掣,英雄擦肩過,隔雲觀海,仁義兩忘,得精氣之本,長河萬里,朝發夕至──

俞秀蓮:你說什麼呢?這眼前的一切,你都有辦法了嗎?解決了,你才算個男子漢。

李慕白:我只是覺得,我們都不年輕了。

㈦ 大家幫幫我 求有關和諧社會 要引用古文等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監,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復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疆或銼;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戰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銛龐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知主;則恆無名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右邊是一個頁字,左上邊一個業字下面是一個系字);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懵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
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盜竽非盜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恆於幾成而敗之。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中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恆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恆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恆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之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損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㈧ 電影《長安伏妖》怎麼樣

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部電影,讓你感受到奇幻愛情故事的同時,也能欣賞舌尖上的美味。如果你之前沒有遇到過,那可能《長安伏妖》就是這樣的一部可以滿足你這種需求的電影。該片由李力持、王凱導演,保劍鋒、克拉拉、孫耀威、賈冰、遲帥,吳孟達、羅家英等領銜主演。光是看到演員陣容,有大陸、港台、韓國的大牌演員匯集,很多網友心裡已經很清楚了,這影片穩了。



影片最後,皇帝在同樣的地方「空鍋涮肉」,與李長安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㈨ 古文解釋...

穀神與天地根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本段話中的「谷」,按照通常的解釋就是「山谷」的谷,即指空虛之意。穀神意指空虛的奇妙作用,或者就是「道」的象徵。而整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
虛神(虛神是什麼東西?不如說「空間」吧)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這種解釋顯然讓人難以理解,而且存在著很多疑問。
第一個疑問,就是這句話中的「勤」是什麼意思?
按照以上解釋,「勤」是「盡」的意思,但為什麼要這樣解釋,依據是什麼?沒有人能夠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勤」和「覲」在古代銘文里都寫作「堇」,因此「勤」可能就是「覲」,即為「見」的意思。相應地原文最後一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虛神(或空間)永遠存在著,(人和物)使用它又看不見它。這種說法也非常勉強。首先假如此處果真是個「覲」字,《老子》一書數度出現「見」字,為什麼單單在此處不用「見」,而要用這個「覲」字?其次就算「勤」和「覲」在古代銘文里都寫作「堇」,但是春秋時期常用的書寫介質是竹簡或者木簡,而不是青銅器。老子寫此五千言的時候是把它刻在青銅器上的,這種可能性又有多大?況且現在考古發現的《老子》一般都是以竹簡或者木簡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而不是什麼銘文,所以「覲」字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第二個疑問,何為「穀神」?為什麼說「穀神」是不死的?有人說穀神就是指「道」或者「道魂」,按照這種說法,同時結合穀神的空虛之意,則意味著道是空虛的。既然如此,生命等實體事物又從何而來?肯定了道為空虛的同時也就否定了道的實體作用,又談何「有無相生」呢?空虛的道是毫無生命跡象的道,是沒有變化的道,又怎能稱之為不死呢?或者說不死也就意味著不生,可既然不死不生又哪裡有什麼「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呢?
第三個疑問,如果說「道」是空虛的,那麼在上文已經表述了道的空虛之意(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後,為什麼要緊隨其後再次重復?一味務虛,顯然與《老子》通篇體現的辨證精髓難以相符。
因此我認為本段文字是通過實物描寫,通過自然的運動變化來闡釋「道」。
「谷」就是「五穀雜糧」的谷,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穀神」就是掌管農作物生息的神。老子這里是用「穀神」一詞指代衣養天地萬物並使之生存延續的東西。那麼這種東西是什麼呢?是青草是樹葉,牛羊以之為食;是麥稻豆黍是肉蛋魚是棉麻皮毛,人們可以賴以為生抵禦嚴寒;是羚羊是野兔,虎豹的口中美餐。在整個自然界,一種生物依靠其他生物活命的同時,也在為其他生物提供著生存的機會。盡管生命的個體總是要消亡的,甚至物種也免不了消失。但是老的個體消亡總會有新的個體替代;一個物種消失,可能有其他物種填補它的空缺。而整個生物界始終保持著總體平衡,所以說「穀神」不死。比如獅子今天捕食了一頭羚羊,明天它還可以捕食另外一頭羚羊,或者選擇其他動物比如角馬。穀神就是整個自然界。
接下來再談一談什麼是「玄牝」。按照慣常的解釋,玄牝是指雌性鳥獸,然而單個的「牝」字就是指雌性鳥獸,老子為什麼又在前面加一「玄」字呢?我認為「牝」是指雌性鳥獸,老子是用「牝」來指代一切母性的東西、雌性的事物。因為雌性事物意味著繁衍不息。而「玄」 字本身就有綿延不絕之意,因此「玄牝」一詞我們不妨理解為孕育的意思,綿延不息的意思。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穀神不死,就是因為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而萬物生息不止就在於它們不斷地孕育、繁衍,就象「玄牝」一樣。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之門」通常的理解是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官,是新生命的出生地。老子通過我們常見的易於理解的這一具體事物,來指代抽象的萬千事物的誕生之處,它是天地的根。有了這個根,才能長出千姿百態的生命之樹。那麼這個根是什麼呢?大家不妨想一想「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然後再繼續往前推想,什麼是無,什麼是有。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萬物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按照「道」的規則行事。老虎吃抱了就不會再去妄殺生命,而人則不然。飢腸轆轆的時候,只要一口飯就行;吃了半飽,又希望全飽;好不容易填報了肚子,又希望吃點魚肉,接著又是山珍海味,然後又為了衣著體面光鮮不惜殺戮鳥獸,又為土地財產控制權而自相殘殺…….總之人的貪欲越來越大,對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多,這就是「勤」。「勤」,勞也,在這里可以引申為頻率的意思。當自然頻頻「勞作」,得不到片刻喘息之機的時候,它的整體平衡就被破壞了。當代社會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不就說明人類對自然「用之太勤」了么?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可以看作「穀神不死」的條件,穀神不死的奧秘正在於「用之不勤」。破壞了這個條件,自然談不上「綿綿若存」。沒有食物人何以生存?沒有衣物何以禦寒?套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用之甚勤,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用光了,枯竭了,不能實現自然循環,穀神也就死了,想存也存不了了。

㈩ 電影劇本範文

你應該先注意劇本的格式
如時間,地點,環境這些東西都是必須交代的~~而且你要把你想要寫的故事細化~~無論是主角的心裡,動作還是其他。在劇本中都應該適當的表現出來。不同的場景中間要有適當的提示語~~~還有本里有自己的專用術語,多多使用這些術語,能讓你的劇本很專業,至少看上去很專業。
1.Angle
on
角度對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機對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現:BILL在一個大廣場,人很多,但主要表現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個角度:換個角度的相機表現BILL在大廣場玩的很開心。
4.Wilder
angle
更寬的角度:先表現BILL在廣場的一角喝可樂,然後鏡頭拉遠,表現BILL所在的廣場。
5.New
angle
新角度:換個角度表現BILL喝可樂,使鏡頭豐富。
6.POV
視點:從BILL的視點看東西。就是第一人稱視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兩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過肩鏡頭:相機越過BILL的肩頭看到SALLY,BILL的肩頭能把畫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類型。
9.Moving
shot
運動鏡頭:包括跟拍,搖移,追隨等等,反正鏡頭是運動的,至於具體怎麼動,還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
10.Two
shot
雙人鏡頭:BILL和SALLY在邊喝可樂邊交談,這種鏡頭的相機不要隨意移動,防止「越軸」。把BILL和SALLY兩人連起來有一條軸線,相機只能在軸線一側運動,如果越過這條軸線,在畫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會左右互換,引起觀眾視覺上的邏輯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強調SALLY美麗的眼睛,但一般少用為妙。
12.Insert
插入鏡頭: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問BILL幾點了,BILL抬起手來,接下來可以接一個BILL手錶的特寫,當然你還可以用此種鏡頭來換景,比如BILL移開手錶時攝象機里看到的已經是夜晚的舞會了。
場景說明要黑體,時間地點要黑體,居左
場景中出現的音效要黑體標出
第一次出現的人物名要黑體居中
人物的對話要居中,兩邊留空,不同人物的對話要另起一行
標明攝象機的關系
標明場景的切換,「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轉場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運用,也要用黑體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