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最後一課》法國德都
《最後一課》
——[法]都德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裡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裡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裡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是,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裡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著又那麼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一課!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麼來坐在教室里。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里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了,我只好站在那裡搖搖晃晃,心裡挺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兒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就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都那麼專心,教室里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里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窗口一直爬到屋頂了。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麼不傷心呢?何況又聽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2. 求《最後一課(2015)》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桑德里娜·博內爾主演的
鏈接:
《最後一課Ladernièreleçon》
導演:帕斯卡萊·普扎杜
編劇:帕斯卡萊·普扎杜
主演:桑德里娜·博內爾、馬蒂·維拉龍嘉、安托萬·迪萊里、吉勒·科昂、阿爾梅爾、法布里斯·科爾森、夏爾·熱拉爾
類型:劇情、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2015-11-04(法國)
片長:104分鍾
又名:最後一堂課(台)、TheFinalLesson
瑪德琳在過92歲生日時向家人宣布她的決定:要在三個月後為尊嚴而死,因為她感到自己體力漸失,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不想死在醫院的病床上。然而,她的女兒和兒子無法接受這個殘忍的決定。
3. 求 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一課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一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P97NF9M7TOxTU-oMGEtUQ
《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一課》是由蘭迪·波許主演的一部電影。
4. 誰有《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說的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那天早晨上學」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作者以簡潔的筆觸,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徵,同時為情節的發展作了巧妙的鋪墊。
小說先寫弗郎士上學晚了,加之沒有復習好功課,害怕挨老師的「訓斥」,因而閃過想逃學的念頭。這一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弗郎士的稚氣、貪玩,是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而後寫了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聽到林邊鳥語,看到普魯士軍隊在操練,而他認為「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沒有為之所動,而是「急忙向學校跑去」。這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強調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
接著作者描寫了弗郎士經過村政府時的心理活動,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當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時,就立即想到:「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同時,想到「又出了什麼事啦」?說明這個看來稚氣的孩子的內心是愛憎分明的,統治者的罪惡行徑他是牢記在心的。鐵匠的話,他以為是和他開玩笑,諷刺他,所以他氣急敗壞地跑進了韓麥爾的院子。這說明他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鐵匠的話也給讀者造成懸念,為什麼說「用不著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吸引讀者追讀下文。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老師的嚴厲,這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的作用。此外,作者獨運匠心,安排了人們看布告牌的細節,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對刻畫性格、情節發展,有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從「平常日子」到「我將永遠記住這最後的一課」。是小說的中心部分,主要寫弗郎士和韓麥爾老師在「最後一課」中表現的愛國熱情。按情節發展,又可以把這部分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平常日子」到「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寫弗郎士跑到學校以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弗郎士看到教室里用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喧鬧」,他走進教室,平日嚴厲的韓麥爾老師和藹地說在等待他來上課,當弗郎士「稍微平靜」之後,注意到韓麥爾老師今天卻穿著只有「督學來校視察」或是「發獎的日子」時才穿的服飾;最使他「吃驚」的是課室里坐著許多本村的人,他們「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這一切通過弗郎士不同心境,由粗到細的觀察,一步緊一步地烘託了「最後一課」的嚴肅、庄嚴、悲憤的氛圍。
再一層,從「我看見這些情形」到「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在這一層里,正面揭示了「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點明了主題。正當弗郎士對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時候,韓麥爾老師說道:「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韓麥爾的話,點明了「最後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老師在這種情況下,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對學生說來都是「最後一課」。這樣,「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弗郎士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這是「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作者讓它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老師的話,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聽了老師的話,弗郎士的感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表現在他對這「最後一課」的珍惜,為「再也不能學法語」而無限惋惜,為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對於感到「討厭」的書和嚴厲的韓麥爾老師在感情上也變了:書,「像是我的老友」;老師「責罰」自己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剛才還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韓麥爾老師穿上節日盛裝,村裡的老人到學校里來,是為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是為了上這「最後一課」。這一段心理活動,表明了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通過弗郎士對老師的憐憫、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了孩子的心靈上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最後一層,從「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到「我真永遠忘不了」。這一層,寫韓麥爾老師和學生在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在「最後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
德國侵略者強行剝奪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韓麥爾老師、弗郎士和全體學生、村裡的老人們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為同義語,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後一課」中。
弗郎士珍視這最後一堂法語課,並且把學好自己祖國的語言作為熱愛祖國的神聖職責,因而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所以,當韓麥爾老師讓他背書時,心裡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當他一句話也拼不出時,心裡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師的「訓斥」,而是「心裡挺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他有了羞恥感。弗郎士在學習文法時,他自信「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過去一個字也記不住的文法,現在覺得很容易懂。這使他自己都感到「奇怪」。當他聽到學校屋頂上鴿子咕咕的叫聲時,他想到「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聯想,表現出弗郎士對敵人禁教法語的卑劣行徑的輕蔑和對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
韓麥爾老師對祖國的深情和盡職精神,在「最後一課」中是極其感人的。這個平時嚴厲的老師,當弗郎士背誦不出分詞規則時,他不再「訓斥」他,而是沉痛地總結以往的教訓:「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時指出自己也有應該「自責」之處。總結過去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珍視這「最後一課」。他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的陰謀,贊美法語的優點,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段話,寓意深刻,語重心長,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法語,用它作為武器,為法蘭西祖國的自由統一而斗爭。韓麥爾老師的高度責任感,使弗郎士感到他「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韓麥爾老師為了學生們上好習字課,還別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圓體字寫:「法蘭西」,「阿爾薩斯」,象徵著阿爾薩斯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韓麥爾老師忍受著離開服務了四十年的本鄉的痛苦,認真地教好「最後一課」。
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從「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到小說結尾。寫韓麥爾老師在「最後一課」結束時的悲壯和不屈精神。
正當每個人的熾烈的愛國熱情都凝聚在「最後一課」中,而這感人的情景又激動著每個人的心的時候,教堂的鍾聲和普魯士軍隊收操的號聲,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韓麥爾老師此刻的悲憤和哀痛難以形容,他「臉色慘白」,到嘴邊上的話,卻哽住了,說不出來。於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這振奮人心而又含義深刻的兩個大字。這幾個光彩奪目的大字表達了韓麥爾老師的心聲,也是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表現。這樣收尾,使小說的主題深化,同時收到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給讀者以豐富想像的餘地。
《最後一課》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傑作,不僅由於它在內容上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還在於它具有卓越的藝術特色。
藝術結構的簡朴和緊湊。《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弗郎士作結構的中心線索,通過主人公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動地展示出來。小說從弗郎士走出家門、跑向學校,到「最後一課」結束,情節的發展層次清晰、緊湊、井然有序。作者把普魯士侵略者頒布禁教法語令,作為情節發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異族統治者強行施教德語,表明它對阿爾薩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這就更加激發了弗郎士、韓麥爾老師以及郝叟老人的愛國熱情,他們崇高感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愛國主義的主題,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最後一課」的結束,情節發展到高潮,並急轉為尾聲,小說的主題進一步升華。結尾表明:「最後一課」結束了,然而它已經播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法蘭西一定會重獲解放。
出色的心理描寫。這篇小說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種方式描寫了人物心理,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題。
小說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與心理活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融為一體。這樣使弗郎士所見到的景物、人物等都籠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它和那極其簡潔的直接對心理活動的刻畫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反映出弗郎士的心理狀態。如:「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樣就把景物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作為小學生的弗郎士那種因怕遲到而急於到學校去,而又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戀,又不敢再停下來觀賞、玩耍的復雜心情。有許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寫和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如弗郎士進教室:「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這樣的例子很多,從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麼自然、多麼貼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動結合在一起進行刻畫的。
總之,這篇小說描寫心理活動的段落很多,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多種心理刻畫的方法。但無論用什麼方法描寫心理活動,都准確地把握住了弗郎士的年齡特徵和性格特徵,非常真實,非常生動。
「烘托」和「重復」的手法的巧妙運用。作者為了突出主題和人物性格,獨具匠心地運用「烘托」和「重復」的手法。為了突出愛國主義的主題,作者著意用烘托手法描繪了「最後一課」的庄嚴、悲壯的氣氛。通過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和到學校以後的見聞,層層深入地描寫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這些不平常的情況,就為愛國主義的主題,烘託了庄嚴、悲憤的氣氛,突出了主題。同時為刻畫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鋪陳。作者還多次重復「最後一課」,每次出現這句話,用意不同,而意義卻一次比一次深刻。這句話,像珍珠一樣貫穿全篇連成一線,光芒四射,從而加深了主題,同時,對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選自《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一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關於最後一課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常勝 2007-08-22
重點、難點:
1.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 小說的要素。
3. 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 背景介紹: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鍾」。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二.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說文體簡介:
1. 文學體裁:小說是和詩歌、散文、戲劇並列的文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說的概念: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廣闊地反映社會生活。
3. 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和環境。
4. 故事情節:情節是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 刻畫人物的方法:分為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
6. 環境的種類及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 小說分類:按篇幅長短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四. 課文分析:
(一)通讀全篇後簡要地說出本篇小說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節。
明確:這篇小說中出現的人物有: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為代表的「鎮上的人」,普魯士士兵。其中,韓麥爾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說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確:從故事情節來看:這篇小說可分為課前、上課、下課三個部分,也可分為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散學四個部分。
(二)最後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
平 日 上 課
最 後 一 課
氣 氛 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安安靜靜,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樣。
學 生 課前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平時「我」遲到會遭老師的責罵
今天遲到,老師卻很溫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時老師穿戴一般
今天老師穿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
後 排
板 凳 一向空著
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個個看來都很憂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第1-6 段中分別有這樣的描寫: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 「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
這些描寫的作用是:
① 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② 普魯士士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暗示了時代背景。
③ 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麼事卻未直接寫出;這使讀者產生懸念,吸引讀者急於讀下去。
(四)根據故事情節可把課文劃分成哪幾部分?
明確: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按上學路上、上課、散學的順序來安排情節。共分為四個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開端。
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發展。
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寫韓麥爾先生悲憤地宣布「最後一課」的結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什麼變化?找出描寫其心理變化的語句。
明確:小弗郞士的轉變在全篇反映得很明顯:
從天真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熱愛法語;
從無憂無慮的幼稚——熱愛祖國;
從不懂事、害怕老師——留戀、理解、同情、敬愛老師。
小弗郎士心情變化:
快樂—激憤——難過——懊悔——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對老師的愛戴。
韓麥爾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被無辜趕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對老師深切地敬愛,同時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六)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韓麥爾先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工作的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
(七)小說刻畫人物所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能夠反映人物當時的什麼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
明確:作者善於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刻畫 韓麥爾 主要通過語言、動作和神態進行。
1. 語言:
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明確:小說通過先生在「最後一課」上所講的話,表現了他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祖國兒童深厚的愛和無限的希望,以及對國土淪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動作、神態: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
……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
明確:小說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內心激動、沉痛、依戀、悲憤的心情,表現了他崇高的愛國精神。
明確小說人物的分析方法:讀描寫——析形象——揭根源
(八)體會重點句的深刻含義。
1. 為什麼說「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3. 為什麼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確:
1. 明天永遠沒完,拖的結果是連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卻已經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不會忘記恢復國土,爭取自由,所以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自覺地努力學習,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九)品味語言。
1. 讀24-29節。問題:①課文中「忽然」一詞在這里說明了什麼?②課文中「我——我——」兩個破折號表示什麼意思?該怎樣讀?③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
① 說明大家感覺這最後一堂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到時間了。
② 從語言形式上看,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應以悲憤的感情拖長。從內容看,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復雜心情。
③ 在最後分手時有很多話要講,但激動得說不出來,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這兩個字表示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這是韓麥爾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五. 總結課文
1. 歸納中心思想
文章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2. 寫作特點:
① 用第一人稱的寫法。
② 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心理活動。
③ 通過環境描寫襯託人物思想轉變,暗示時代背景
6. 有沒有電影《最後一課》的資源啊~~~誰有啊。。。。
紅網長沙5月12日訊(記者 湯紅輝)今日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由湖南省教育報刊社、湖南大學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電影故事片《最後一課》在湖南大劇院舉行看片會,用這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汶川抗震英雄譚千秋,這也是全國第一部教師題材的抗震主題影片。
《最後一課》是根據全國「雙百」任務譚千秋的事跡創作的一部師德教育影片。影片以譚千秋不惜犧牲的英雄壯舉為線索,給觀眾講述了一名普通教師一串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謳歌了人民教師傾心育才、愛生如子和無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崇高品德。電影用倒敘和插敘相結合的手法真實再現了譚千秋老師在危機關頭的生死抉擇。為了護住四名學生的生命,譚千秋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牆壁和房頂砸在身上,扯斷的鋼筋刺進肉里。他毫無懼色,依然深情的鼓勵學生「不放棄」「堅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影片還通過穿插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具體而細膩的刻畫了譚老師的無疆大愛、格盡職守和勇於擔當的精神。
「孩子們,有我在你們不要怕,要保持體力,會有人來救我們的。」譚千秋用雙臂將來不及逃生的4名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在被厚厚的水泥板壓住時,他一直給學生們鼓勵,俯下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他以實際行動給學生們上好了人生的最後一課。觀影時,在看到影片中高中生的惡作劇,現場會有輕微短促的笑聲;在看到譚千秋老師對學生關懷備至,寬容包含,循循善誘的教導,大家倍感親切與激動;在看到地震那一刻地動山搖的畫面,學生們流露出緊張的神情;當看到譚千秋捨身護住學生的情景,很多人眼中都飽含著淚水。86歲高齡的著名童話家鄔朝祝說,他數十年沒流淚了,但看了這部影片卻淚流滿面。著名作家謝璞評價影片《最後一課》從思想感人的深度,社會價值的厚度等各方面來講,都是為建設湖南教育強省立了一塊豐碑。
《最後一課》近期將在全省公映,教育部門決定在廣大師生中認真組織觀看電影《最後一課》及舉辦「學英模、樹新風」觀影心得徵文活動。
7. 法國都德的《最後一課》
最後的一課啊,那時候德國納粹在關閉學校,不讓學英語,那是最後一天
8. 《最後一課》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最後一課》([法國] 阿爾封斯·都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wh-n4jwqrIErTnBKiKNUw
書名:最後一課
作者:[法國] 阿爾封斯·都德
譯者:郝運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8
頁數:413
內容簡介:
都德在法國文學史上,除長篇小說外,在短篇小說創作方面也是取得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如果說莫泊桑是敘述性短篇小說的大師,那都德則是散文化短篇小說的開拓者,他賦予短篇小說更多的詩情和韻味。主要的短篇小說有《磨房書簡》和《星期一的故事》。本書精選了《最後一課》等14篇小說佳作和半自傳體長篇小說《小東西》,讓讀者能在他那淡雅的風格和深遠的韻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於1840年出生在法國尼姆市。他在普羅旺斯地區度過去了十分幸福的童年。干過一陣學習輔導員工作後,他為了寫書而移居巴黎。第一部詩集《女戀人》即使他贏得盛名,隨後他又接連不斷地發表佳作。都德在《磨坊信札》和《達拉斯貢的達達蘭》等作品中歌頌了普羅旺斯。
9. 最後一課故事發生在什麼戰爭時期當時法國的什麼和什麼等三分之一土地被佔領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剛結束的第二年(1873),以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描寫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但是《最後一課》其實是都德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的編造之作.阿爾薩斯省在當時絕大部分居民都是說德語方言的,阿爾薩斯地區在過去長期屬於德意志地區.直到1648年,才成為法國的「非正式保護國」.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法國佔領斯特拉斯堡,這才確立了對此地的正式統治,但阿爾薩斯依舊獲得自治的獨特地位.1871年,法國戰敗後,阿爾薩斯被劃歸為德國.1918年一戰德國戰敗,該地區又劃歸法國.一直到今天,該地區絕大部分人依然說德語,很少說法語.據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卷245頁記載——「一戰後,法國政府企圖同化該地,特別是企圖用國立學校取代當地傳統的教會學校,並禁止德文報紙出版(德語是當地75%居民使用的書面語)」.後果是:「阿爾薩斯自治運動蓬勃發展,尋求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自治.」後來法國政府放棄了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運動才停歇.
1871年,阿爾薩斯有人口150萬.其中也的確夾雜著說法語的5萬人口.法國戰敗後,那5萬人後來多數遷移到了法國.
都德的描寫即使是真實的,也只反映了極小部分法國人的遭遇.過去由於信息流通不發達,別國難以了解這件事的內情,所以許多國家誤把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經被人揭露,作為讀者一定要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