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包法利夫人電影資源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包法利夫人電影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4-16 21:52:55

『壹』 求包法利夫人2014電影百度雲資源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oH72vfY7umU-L3gjz7RNw 提取碼:259k

《包法利夫人》是蘇菲·巴瑟斯執導的劇情片,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埃茲拉·米勒等出演,於2015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福樓拜同名小說,講述了愛瑪為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

『貳』 包法利夫人電影百度雲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PTHS41lRDcBsMqC86Spdw

提取碼: 5zyu

《包法利夫人》是蘇菲·巴瑟斯執導的劇情片,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埃茲拉·米勒等出演,於2015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福樓拜同名小說,講述了愛瑪為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

『叄』 誰有未刪減版的2014電影新包法利夫人

《新包法利夫人 Gemma Bovery》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k9x4

珍瑪(傑瑪·阿特登 Gemma Arterton 飾)和丈夫查理(傑森·弗萊明 Jason Flemyng 飾)結婚多年,兩人生活在一座民風溫和而又淳樸的小鎮中,日子在平靜里緩緩流逝。查理是一位性格十分內斂的木匠,而珍瑪則是一名畫家,雖然查理平日里對珍瑪照拂有加,呵護備至,但珍瑪的內心裡卻總是渴望如同暴風雨一般猛烈的感情。

一天,珍瑪在野外被馬蜂蟄到暈了過去,馬丁(法布萊斯·魯奇尼 Fabrice Luchini 飾)和布列西尼(愛迪絲·斯考博 Edith Scob 飾)兩人路過將珍瑪送到了醫院。之後,珍瑪再次在街上和馬丁重逢了,後者邀請她到自己家裡去玩,就這樣,馬丁和珍瑪之間碰撞出了背德的愛情火花。

『肆』 跪求《包法利夫人(2014)》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米婭·華希科沃斯卡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4K72-M0uVyT_nOTSHrh94Q

提取碼: wqkp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導演: 索菲·巴爾特
編劇: 費利佩·馬里諾、索菲·巴爾特、居斯塔夫·福樓拜
主演: 米婭·華希科沃斯卡、瑞斯·伊凡斯、埃茲拉·米勒、羅根·馬歇爾-格林、亨利·勞埃德-休斯、勞拉·卡爾邁克爾、奧利維埃·古爾梅、保羅·吉亞瑪提、盧克·蒂滕索爾、理查德·科德里、溫迪·諾丁漢、Simon Muller、西蒙·戴伊、莫菲德·克拉克、Roméo Fidanza
類型: 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比利時、美國
語言: 英語、法語、拉丁語、德語
上映日期: 2014-08-30(特柳賴德電影節)、2015-06-12(美國)
片長: 118分鍾
故事發生在風景如畫的法國鄉村,農家姑娘艾瑪(米婭·華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飾)相貌清純,天資聰慧。一次偶然中,艾瑪結識了名為查爾斯(亨利·勞埃德-休斯 Henry Lloyd-Hughes 飾)的鄉村醫生,查爾斯愛上了善良單純的艾瑪,門當戶對的兩人很快就結為了人人羨慕的愛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生不變的婚後生活讓艾瑪開始感到厭倦,就在此時,一位名叫雷翁(埃茲拉·米勒 Ezra Miller 飾)英俊男子出現在了艾瑪的身邊,兩人之間擦出了激情的火花。在目睹過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種種之後,艾瑪再也無法平靜的回歸自己平凡的生活之中去,為了得到本不屬於她的一切,艾瑪迷失了。


『伍』 求電影沙漠駝影或包法利夫人(2014版)的百度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7RkaC5uwkZ31ROxm2Pr0QA

提取碼: pvgs

《包法利夫人》是蘇菲·巴瑟斯執導的劇情片,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埃茲拉·米勒等出演,於2015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福樓拜同名小說,講述了愛瑪為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

『陸』 《包法利夫人》感受

讀〈包法利夫人〉有感

包法利夫人很早以前就聞其大名,電影也看過,最近手機上又對原著進行了仔細地閱讀,雖然手機版本沒有注釋,但是拜讀過〈人間喜劇〉,因此對七月王朝的風俗多少也知道點皮毛。大革命並沒使婦女地位提高,那個時候姑娘沒陪嫁就很難嫁到如意郎君,說起來跟現代的中國男子一樣,沒房子你就休想結婚。

這也就是艾瑪一樣的待嫁姑娘的悲劇所在吧!縱觀全書,艾瑪還是比較幸福的女子,跟她婆婆、女兒以及丈夫的前妻一比你就會持像我一樣的觀點。

〈人間喜劇〉中很多部作品中都有提到〈保爾與維吉妮〉這部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據說此書一經出版,轟動一時,成為暢銷書之一,婦女們看著此書淚流滿面啊!有點〈梁祝〉的感覺,一個死了,一個殉情。

艾瑪既然長在那個〈保爾與維吉妮〉還是暢銷書的年代,難免不受其影響,推崇所謂的摒棄金錢,愛情至上的純愛。所不幸的是〈拿破崙法典〉下的法國已經走上高速發展的物質創造上,阻礙資產階級賺錢的貴族被打趴了,七月王朝更是資產階級當家做主人的時代,王國的基石——國民自衛軍中的軍官、士兵都是有大大小小的資產階級組成。看著〈貝姨〉開場時那位穿著藍色制服,踏著比前任更加自信的步伐的克勒韋爾時,你就能體會商人地位的提升。金錢的作用被極大的放大,因此才有金錢至上論誕生,並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人人愛錢、理錢,活在當下,只有少數的少女還活在浪漫主義的幻象之中,韋蘿妮克、艾瑪就是其中典型,兩人最後命運不同之處在於後面的境遇不同。或者說是作者的藝術審美不同。

韋蘿妮克是巴爾扎克在〈鄉村教士〉中塑造的一位浪漫主義少女,是巴爾扎克推崇的資產階級淑女典型。父母由於大革命這個歷史機遇發了大財(靠拆毀城堡、教堂出售),和很多爆發戶父母一樣,自己大字不識一筐,吃盡人世苦頭,發財後希望精心培養下一代,當然葛朗台例外。於是韋蘿妮克就被教養成了一位標準的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小姐或者說是淑女。也是少女時期偶然發現了〈保爾與維吉妮〉,從此迷上了浪漫主義文學,少女時代也像艾瑪一樣瘋狂,自嘆出身低微,將來肯定是在廢品站中找如意郎君了,於是寫小說自娛,甚至把流經城中一條大河的一座河心島想像成「法蘭西島」,從窗口眺望街上期待「保爾」出現。

與艾瑪不同的是她家是真有錢,當她自己自怨自艾時,她早就被周邊的資產階級盯上了,一些小商人子弟都想去提親,當然都是吃閉門羹,因為父母早就中意一位身價六十萬法郎的銀行家,於是她成了銀行家太太。也像艾瑪一樣寂寞空虛,幸福感全無,因為她丈夫跟「保爾」的差距是南北兩極啊!初始始時還有一絲浪漫、一點柔情,丈夫終究只是把她當成一筆七十五萬法郎的財產,到手後自然是拿著錢去實現更為宏大的賺錢計劃中。於是自然而然制陶工人塔士隆成了她的情夫,因為他有「保爾」的一切特徵。

到此為止韋蘿妮克與艾瑪的軌跡何其相似。但是因為金錢多少的緣故,實際地位相差好大,艾瑪在永鎮跟一些小資產階級打成一片,根本沒有共同語言,因此文藝青年萊昂的出現馬上成為她的摯愛。而韋蘿妮克的沙龍之中卻由真正的有才華的子爵相伴,信奉伏爾泰的老銀行家作陪,德高望重的主教來訪,因此她的淑女范真正的派上了用場,並發揚光大。因為後來你會發現,艾瑪還只是停留在浪漫小說、騎士小說的范疇,而韋蘿妮克不但依然堅守這份人間稀少的純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形而上學也有很深的造詣,成為一個巴爾扎克心目中的完美資產階級女性。

接下去兩人開始南轅北轍,艾瑪像一匹駑馬在熊熊慾火中燃燒殆盡,造成一地雞毛。而韋蘿妮克在與塔士隆的私通中則完全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私情在小說根本沒有正面描寫,而是通過一場兇殺案逐漸把讀者的眼球引向宗教對塔士隆的影響,最終一言不發的塔士隆把藏在「法蘭西島」上的金幣說了出來。塔士隆逮捕後受盡折磨始至死沒有透露情婦是誰?還讓妹妹毀滅證據。應該說一定程度盡了「保爾」的義務,而韋蘿妮克從此悔恨而倒向宗教環抱,因為她沒有履行「維吉妮」的義務,於是她另闢蹊徑扶養他們的兒子,靠著嫁資買下了包含塔士隆家鄉的大量土地,成了造福鄉下的大地主。並堅持穿鬃毛苦行衣而提前離開了人世。囑咐人們把她跟塔士隆埋在一起。個人認為「保爾」可能希望韋蘿妮克跟她私奔時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於是蓄謀已久早以覬覦一個老財迷的藏金。可能私奔對韋蘿妮克來說顧及太多,因此得不到滿意答復的塔士隆慾火、妒火、怒火交織,殺死了老財迷以及他的女僕取得了價值十萬的金幣准備去往美國,結果百密一疏被司法機關逮捕。

巴爾扎克難得的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以韋蘿妮克為圓心的造福者。作品後半部完全成了聖西門空想社會主義的實驗田。在宗教、科學、金錢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一個完美的庄園。這也是為什麼巴爾扎克被認為是一個思想矛盾體,有些作品對宗教、科學、金錢黑得體無完膚。韋蘿妮克用巴爾扎克的方式完成了「維吉妮」的義務,造成了對〈保爾與維吉妮〉的一種借殼上市,這就和福樓拜南轅北轍了,福樓拜通過殺死艾瑪宣告對〈保爾與維吉妮〉所代表的浪漫主義進行決裂式的批判,就像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對騎士小說的批判一樣。

父親對韋蘿妮克相當好,但是長期的生活經驗告訴他金錢是幸福的保障,於是才會找最有錢的銀行家當女婿,沒有想過〈保爾與維吉妮〉給女兒的影響,一個不會對女兒柔情蜜意,經常送花的女婿會使女兒痛苦不堪,最終出軌這些事上來。因為他自己對老婆可從沒送過鮮花,柔情蜜意過。對於當時的婦女來說一生幸福就靠父親、丈夫、兒子,或許還有情人,這位百萬新娘最後零用錢只有一百法郎,但靠情人處獲得幸福代價一般都會相當高,因為不受法律、道德保護。

作為作家都有通過自己的筆觸來安排情節的權力,比如,而韋蘿妮克、艾瑪就是如此。當韋蘿妮克要成為「蒙泰涅克樂園」的創造者,她丈夫就成了障礙,如果早死就是另一個故事,晚死又是一個故事。所以一場慘痛的投資讓他適時地領了盒飯,當然福樓拜為了讓艾瑪成為包法利夫人,也讓前包法利夫人以一場婚姻欺詐被揭露而吐了一口血後也領了盒飯。但是〈包法利夫人〉之所以大獲成功是因為福樓拜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體,以及精心打磨的完成度。

『柒』 跪求《新包法利夫人》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安妮·芳婷導演的

鏈接:

提取碼:ajq6
導演:安妮·芳婷
編劇:帕斯卡爾·博尼策爾、安妮·芳婷、PosySimmonds
主演:傑瑪·阿特登、傑森·弗萊明、法布萊斯·魯奇尼、艾爾莎·澤貝斯坦、尼爾斯·施內德、卡西·莫泰·克萊恩、菲利普·烏禪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英國
語言:法語、英語
上映日期:2014-09-06(多倫多電影節)、2014-09-10(法國)
片長:99分鍾
又名:傑瑪·包法利、包法利夫人
珍瑪(傑瑪·阿特登GemmaArterton飾)和丈夫查理(傑森·弗萊明JasonFlemyng飾)結婚多年,兩人生活在一座民風溫和而又淳樸的小鎮中,日子在平靜里緩緩流逝。查理是一位性格十分內斂的木匠,而珍瑪則是一名畫家,雖然查理平日里對珍瑪照拂有加,呵護備至,但珍瑪的內心裡卻總是渴望如同暴風雨一般猛烈的感情。
一天,珍瑪在野外被馬蜂蟄到暈了過去,馬丁(法布萊斯·魯奇尼FabriceLuchini飾)和布列西尼(愛迪絲·斯考博EdithScob飾)兩人路過將珍瑪送到了醫院。之後,珍瑪再次在街上和馬丁重逢了,後者邀請她到自己家裡去玩,就這樣,馬丁和珍瑪之間碰撞出了背德的愛情火花。


『捌』 包法利夫人1991年法國版百度雲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uCToT1kD3wXsvqAY2Ltug

提取碼: 9egd

《包法利夫人》是克勞德·夏布洛爾執導的愛情片,伊莎貝爾·於佩爾和讓-弗朗索瓦·巴爾梅出演。該片講述了包法利夫人婚後,對平乏的生活漸漸產生了反感,對另一種生活有了更清楚、更強烈的嚮往的故事。

『玖』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米蘭·昆德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樓拜的出現,小說才終於趕上了詩歌。眾所周知,歐洲的小說最早是從敘事長詩中分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敘事詩中描述事件進程的部分被剝離出來,漸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說故事的體裁。小說的誕生使詩歌失去了「敘事」的天然權利,而較多地從事抒情。然而,與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相比,小說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長期以來遭受冷落與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我看來,小說的不成熟,除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詩歌的關系十分曖昧,沒有擺脫對於詩歌母體的依賴。它自身特殊而嚴格的文體上的規定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形成。早期小說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強了,然而詩歌也可以講故事,而且一度講得很好,那麼小說與敘事詩的差別究竟在哪兒?甚至就連小說藝術的評價尺度,也是從詩歌那裡借用過來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偉大小說時最常用的語匯仍然是「這種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的風范依舊是小說的最高評判標准。這就好比說,在小說的園地里獲得成就,卻要到詩歌的國度去領受獎賞。

福樓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認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在文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後果」。波德萊爾、聖伯父、左拉等人紛紛給予這部作品極高的評價。由於這部作品的問世,福樓拜在一夜之間成為足可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爾比肩的小說大師,舉世公認的傑出的文體家。福樓拜的巨大聲譽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包法利夫人》無懈可擊的文體成就。到了本世紀初,福樓拜的影響與日俱增,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也把他奉為始祖與楷模,尤其是50年代後的法國「新小說」,對福樓拜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正是福樓拜使小說獲得了與詩歌並駕齊驅的地位。新小說的重要代表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了進行所謂的文學變革,將福樓拜看成敘事藝術上真正的導師和啟蒙者,甚至把福樓拜視為巴爾扎克的對立面,對巴爾扎克似的「過時的」寫作方式展開徹底地批判和清算。那麼,《包法利夫人》在文體和敘事上究竟取得怎樣不同凡響的成就,對於小說的發展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結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故事的。從第二小結開始直至作品結束用的是第三人稱。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現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們正上自習,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個端著一張大書桌的校工。」

在這里,「我們」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它的意義非同一般。諸位不妨回憶一下巴爾扎克的小說通常是如何開頭的。比如說:「路易·朗貝爾於1797年生於旺代省的一個小鎮蒙特瓦爾,他的父親在那裡經營著一所不起眼的製革廠」(巴爾扎克《路易·朗貝爾於》)。有人曾針對這個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在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作者嗎?作者的語調為什麼那麼不容置疑?他為什麼會無所不知?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小說讀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這種堅定、明確、無所不知的語調顯示出作者凌駕於故事、讀者之上,當屬沒有疑問。而且這種口吻尚未完全擺脫口頭故事的講述形式。如果有人針對《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樣的問題:誰在講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們」;講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們看到了」;而且敘事者在「看到」的同時,讀者也看到了。故事展開的時間與讀者閱讀的時間是同步的(在巴爾扎克那裡,故事早就發生過了),這樣一來,作者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事件的現場,相對於巴爾扎克,這里的故事顯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第一人稱敘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玩藝兒,可在當時,福樓拜所跨出的這一小步,其意義卻不同尋常。而且我認為福樓拜在文體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人稱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一種完全不同於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的敘事方式真正確立了起來,在福樓拜的筆下,以往全知的敘事視角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無所不知的立場,模仿上帝的口吻說話;不會隨時從敘事中「現身」,對作品的人物、主題展開評述,提供意義;不再擁有將自己的思想和傾向強加給讀者的特權。

福樓拜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說,並開始在實踐中成功實現這一信條的作家之一。他要求敘事排除一切的主觀抒情,排除作者的聲音,讓事實展現它自己。他認為作者的意圖和傾向,如果讓讀者模模糊糊地感覺和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字句都不應有一點點作者觀念的痕跡。正如他的學生莫泊桑所說的那樣,福樓拜總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隱藏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也曾這樣寫到:「說到我對於藝術的理想,我認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國學者布呂納曾敏銳地指出,「在法國小說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說明某些東西的結束和某些東西的開始。」我們從後來的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敘事理論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福樓拜的聲音。如果說歐洲小說文體變革的歷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樣,被看成是作者的聲音不斷從作品中消退的歷史,那麼福樓拜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人物。

也許會有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早就達成了一種默契,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早就預先接受了小說的虛構性這樣一個事實,那麼作者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是客觀化還是主觀化的敘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更何況,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隱藏自己,並未完全放棄對讀者的「引導」,只不過這種「引導」更為隱蔽、更為機巧。對一種修辭的放棄就必然意味著另一種修辭的確立,說到底,「客觀化」也只能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已。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說,我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理解福樓拜文體變革的意義的。實際上,福樓拜將自己從敘事中隱藏起來,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顯露」;對敘事視角進行限制,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敘事獲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視角的敘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是公開進行的(在古老的說書的場合,聽眾甚至還可以直接向講述者提問,或者進行討論):作者講述,讀者閱讀。但福樓拜不滿足於這種公開的交流,因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歡一種暗中交流,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告訴讀者自己的見解和傾向,而讓讀者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擴大了。

福樓拜的客觀化敘事並沒有完全放棄了自己「引導」讀者的權利。因為從《包法利夫人》這個作品來看,作者本人的傾向、立場和意圖仍然可以在閱讀中被我們感覺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純客觀」這樣的說法。因為這個概念把一些本來很清楚的事實弄得一團糟。況且,《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作品,它與後來「新小說」的羅布-格里耶等人所謂的「物化小說」、「純客觀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我也不是說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嫉妒》相當不錯),但羅布-格里耶把福樓拜在修辭上的一些趣向極端化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一個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問題:「非人格化敘事」也好,純客觀、物化敘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這種「純客觀」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家寫作當然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語言文字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它既不「純」,也非「物」,「純客觀」如何實現呢?它不是神話又是什麼?後來羅布-格里耶乾脆不寫小說(據說最近他又從重操舊業),去搞電影了,因為他覺得攝影機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來,這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攝影機固然是物,但操縱攝影機的人當然也是「文化」的產物,他(她)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喜、憎、哀、樂,如何能夠「純客觀」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樓拜的變革並未拋棄傳統的敘事資源,也沒有損害作品文體的和諧與完美,以及最為重要的,敘事分寸感。我們在以前曾說過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輕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茨威格說他比偉人還偉大),而福樓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製作出來的傑作,自從問世以來,即成為「完美」的象徵。福樓拜對語言和文體十分敏感,創作態度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作者並未隨意處理任何一個細節和線索,力圖做到盡善盡美。敘事的節奏,語言的分寸,速度和強度的安排都恰到好處,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說,愛瑪首先與萊昂相遇,但在愛瑪與萊昂的關系急劇升溫的時候,作者卻讓他去了巴黎,萊昂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飛蛾撲火地投入魯道爾弗的懷抱,而當愛瑪與魯道爾弗的情感冷卻之後,萊昂又從巴黎回來了。這樣的安排不僅使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而且敘事亦出現跌宕和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通病。再比如,子爵與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徵性的人物,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們每次出現都會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預示著故事進程的某種微妙變化。愛瑪的「失足」(她與魯道爾弗墜入慾望的河流)在小說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選的地點既非魯道爾弗的木屋,也非他們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魯道爾弗對愛瑪發動的語言攻勢常常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與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說明。整個調情過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謬,而字里行間卻到處彌漫著被壓抑的、急不可待的慾火。不同類型話語的陳列所形成的張力使這個場景令人十分難忘。事實上,這也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調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關於語言,福樓拜在小說中有過這樣一斷描述:我們敲打語言的破鐵鍋,試圖用它來感動天上的星星,其結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來,福樓拜對語言有著特殊的敏感,對於語言在表述意義方面的巨大困難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福樓拜把語言的准確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對語詞的甄別和取捨為什麼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將《包法利夫人》視為學習寫作者的最好教科書,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

『拾』 有關《包法利夫人》、《納尼亞傳奇》以及《蠅王》的影評

文明的虛妄與暴力的根—評《蠅王》
1985年,米高梅公司將威廉.戈爾丁爵士的名著《蠅王》(Lord of the Flies)搬上銀幕,保留了原書名和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非常幸運,這一次好萊塢運用現代影像手段來詮釋的故事並沒有完全走樣,《蠅王》是戈爾丁1954年的作品,這個時代背景很容易就和「存在主義」、「冷戰」聯系在一起。在這部令人心驚膽戰而又充滿著奇特想像的作品中,戈爾丁懷著微妙的戲謔與冷漠挖掘著人類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互相殘殺的根源。

一群英國小學生因為飛機墜海,連同在失事中頭部遭受重創的機長班森,一起流落到一個無人荒島上。

他們之中有年齡最大、生性好鬥的傑克;有冷靜善良的、被稱為「團長」(一種類似我國少先隊的組織的頭目)的拉爾夫;架著一副近視鏡、懦弱而誠實的胖墩兒佩奇(因為名字的諧音piggy,被稱為豬小弟);還有性格內向沉默的西蒙。為了等待獲救,大家約定以拉爾夫為首領,一部分人點起篝火、等待經過的船隻和飛機,一部分人尋找食物、搭建樹葉帳篷,西蒙負責照料不省人事的班森。在海邊找到的一隻海螺殼被用來做集合的號角,誰擁有海螺,誰就有說話的權力。拉爾夫藉助佩奇的近視鏡利用凸鏡聚焦的原理點燃了篝火,然而卻造成了一次火災,海邊的一棵樹被燒枯了,火撲滅後,大家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艱苦。

混亂很快就開始了。在無聊的等待中,孩子們開始講鬼故事、到海邊嬉戲而不工作,由於食物缺乏,他們開始吃蜥蜴與不知道是否有毒的野果,有人開始偷東西。傑克發現島上有野豬,一心想獵取豬肉為食,與他親近的一群孩子紛紛嘲笑拉爾夫他們事倍功半的叉魚工作。傑克對島上沒有老師、沒有校規的生活倒是很滿意,他還到處宣揚說他們已經無望獲救,必須在島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組織了一群人准備獵取野豬,有一次刺傷了它,差點捉到。他們將野豬的血塗在臉上,扮成野蠻人。他們認為應該拋棄或者幹掉昏迷不醒的班森機長,因為這個廢物只能耗費他們的精力和資源。在一次暴風雨之後,班森機長失蹤了,在海邊找到了他的衣物,孩子們以為他瘋了,墜海而死。

由於無人看守,篝火熄滅,一次一架直升飛機飛過,卻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呼救訊號。這一次獲救機會的錯過不但使大家很沮喪,而且惹惱了拉爾夫,再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傑克帶領這一群孩子與拉爾夫、西蒙、佩奇等人分裂了,他們准備去獵取野豬為生。幾個孩子發現了一個洞穴,進去探視的時候,卻被一個怪物嚇了出來,傑克不信邪,親自跑去看,也被怪物嚇跑了,慌亂中他的長矛亂刺一氣,也不知道是否刺中了怪物。為了防備怪物的襲擊,傑克組織他的人搶走了拉爾夫的求生獵刀,並講島上有怪物的消息告知拉爾夫他們,一些孩子因為害怕怪物和渴望吃到肉,離開了拉爾夫,投向傑克的隊伍。

西蒙不相信怪物的存在,他有一根照明用的熒光棒,他獨自去洞穴看個究竟,到了那裡,沒發現怪物,卻發現了被傑克刺死的班森機長。與此同時,傑克在海灘上開了一個「野豬宴」,大家分食烤肉,為了炫耀他們的成果,拉爾夫和佩奇也被邀請參加。在海灘上,一群赤身裸體的孩子,臉上塗著野豬的血和膽汁,揮舞著長矛,圍著篝火跳著蠻族的舞蹈,傑克又發明了一種游戲,一些新加入他們的孩子被迫「扮豬」,大家一起練習象徵性的刺殺,拉爾夫和佩奇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的夥伴在沙灘上打滾,而另一群夥伴彷彿懷著刻骨的仇恨在他身邊猛刺。就在這時,西蒙揮舞著熒光棒跑來,他要告訴他們怪物的真相,傑克卻喊道:「看,真正的怪物來了!刺他!」於是,一群人呼喝而去,一陣瘋狂亂刺,海灘上留下了西蒙滿是窟窿的屍體。

拉爾夫的隊伍只剩下佩奇和他自己了。而傑克卻在他的隊伍里建立了秩序和法律,不聽話的人要受到鞭打。他們又搶走了佩奇用來引火用的眼鏡。拉爾夫為西蒙的死傷心不已,佩奇一邊哭著一邊問他:「為什麼我們一切都按照大人的方式去做,卻總是不行呢?」。拉爾夫鼓起勇氣,帶著佩奇到傑克那裡去索要眼鏡,在海灘上和傑克打作一團。佩奇看不下去了,他拿出海螺,制止了打鬥,想對大家說些心裡話,可是沒說幾句,站在高處的孩子們推下一塊大石,將他活活砸死。傑克帶領著他的士兵到處追剿拉爾夫,他們點燃了森林,想將他燒死。拉爾夫拚命奔逃,一直跑到了海灘上,一塊石頭將他絆倒了,當他抬起頭來,卻發現一個荷槍實彈的成年士兵正疑惑不解的看著他們,問道:「你們在干什麼啊?」。幾架直升機和一隊士兵到達了這個小島,孩子們如夢初醒般的看著這些軍人們,他們挽救了拉爾夫,然而卻永遠也挽救不了孩子們失去的童真。

應該看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反映人性之惡的作品,搬出弗洛伊德來並不能解釋作品的全部。況且弗氏並沒有「人性本惡」之類的表達,這樣的理解是後人的誤會。弗氏只是提出了潛意識層面的學說,並沒有為它定性。1954年,正是大戰結束、冷戰開始的年代,大戰還會不會爆發,冷戰何時能夠結束對人們來說完全不可預期。存在主義的應時出現,便是這種「世界情緒」的集中反映。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和心理陰影一方面有力的沖擊著西方哲學自古希臘以來的理性和樂觀主義傳統,一方面加劇著人文主義哲學的悲觀化傾向和科學主義研究方向(不能不說是一種逃避)的興起。

小說和影片中都多次暗示者一次飛機失事是和戰爭有關,同時班森機長的逃跑是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事件,西蒙在解釋他的逃跑時說,「他害怕我們所有人」。西蒙說出了這一事件的本質。班森並沒有自殺,而是躲到了山洞裡。也許班森確實因為高燒而神經失常,不過他選擇逃避人群本身,卻毫無疑問的表露出「他人就是我的地獄」的思想,這與大戰之後人人自危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影片中還有豬小弟談到俄國潛艇將我們捉去將會怎樣的一個場景,影片中傑克的所作所為,正是尼采主義強力意志的形象化表現,當然,戈爾丁有意讓傑克扮演的是被希特勒曲解之後的尼采主義。可見,這部作品是具有時代特徵的。

當然,隨著90年代蘇聯的解體,鐵幕已拉起,冷戰已不復存在,然而能否認為誕生於那個時代的作品就因此喪失了它被解讀的價值呢?誠然,很多時代性非常強烈的作品確實已經走下舞台,而另外一些卻正因為時代的變換才使得它們自身具有的那些超越時代的光輝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蠅王》是怎樣昭示這些永恆的呢?首先,戈爾丁選擇了「孩子」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頗有意味的。孩子不僅僅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起始階段的象徵,而且孩子的視角因為沒有受到人世滄桑的污染,所以最純凈、最直接,孩子很容易就看到的東西,成年人卻往往熟視無睹。其次,他選擇了「孤島」這一特殊卻又典型化的場景。有許多人會看出這部小說顯然是對史蒂文生那些《金銀島》之類的冒險故事的戲擬。然而,戈爾丁的孤島無疑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個寓言。在這個孤島上演繹的,是一部並不完整的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再次,戈爾丁選擇了「生存與拯救」這一人類永恆的母題。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存在與救亡的歷史,人類的進化是在不斷失去而並非不斷獲得中進行的,人類的一切努力,不可避免的都具有救亡的性質。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然而人類生存能力卻越來越脆弱,我們可以無中生有的克隆出一隻羊,然而卻常常被一場流感奪去生命,我們已經有條件進行登月探索,然而對我們自身卻所知甚少。我們居住在高樓大廈之中,然而我們嚮往的卻是田園小憩。似乎我們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總是處心經營了許久,才發現得不償失。

《蠅王》的故事就寫出了人類進化的這種迷惘與困惑。一群流落道荒島上的孩子,他們要生存,要等待救援,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原始社會的人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可以說,他們被迫「返樸歸真」了。於是需要制度,需要管理,需要有一個領導,或者說是酋長。起初,權力的象徵是一個海螺,這種被公眾暫時認可的權力就象海螺一樣虛空。權力最終歸屬於強力意志者——傑克,因為傑克能夠領導孩子們殺獵野豬,讓他們吃到肉——顯然在這種境況下,生存的物質保障遠遠要比各種理性與文明的說教更具吸引力。因此,拉爾夫和豬小弟佩奇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而傑克的手下,即使挨鞭子、受侮辱,也不願意背叛他。可以說,戈爾丁通過孩子們的拉幫結派的游戲給與人類文明一個辛辣的諷刺——所謂文明,不過是吃飽了之後的人們用來嘲笑沒有吃飽的人們的東西。

當然,作者並沒有駐足於此,他在解構所謂文明、權力的同時對制度化的暴力同樣高高舉起反抗的大旗。在傑克建立的小小王國中,傑克憑借強力意志剝奪了原本應該憑借海螺而擁有的話語權,而在人類社會中,話語權就是政治權力的象徵和保障,同時依靠暴力鎮壓來勒令孩子們服從,孩子們起初是被壓迫者,後來就成為了壓迫者的幫凶,當他們在海灘上刺殺西蒙的時候,已經自覺成為了權力機器中的一部分,在制度化政治那如賽壬的歌聲一般誘人的召喚中,此時孩子們暴力的緣由已遠遠不是「逼不得已」所能解釋的了。對於暴力問題,歷來都有多種解釋,如果說孩子們對於野豬和鬼怪使用暴力還是因為一種生存本能的話,那麼傑克的暴力便是一種彰顯權勢的必要手段,而當孩子們對拉爾夫群起而攻之的時候,這樣暴力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的理性基礎,完全成為了對不確定對象不確定目的非理性宣洩。這種暴力形式似乎在集體中最容易實現,也許模仿是人類的需要。

戈爾丁憑借他的小說是英國文壇為之一振並非是偶然的,在這部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佳作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好萊塢改編的電影也有著流暢的剪輯、優美的畫面和對原著足夠的尊重。不過在影片結尾處,戈爾丁還是略勝一籌,他讓如夢初醒的孩子們注視著遠方的一艘巡洋艦,而由於電影採取了第三人視角,這一情節的妙處只能遺憾的被忽略了。

轉載自:www.heatmovie.com

納尼亞傳奇的影評應該到處都有吧,自己找下,不要那麼懶
至於包法利夫人倒真是沒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