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日本電影78天中文資源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日本電影78天中文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5-27 01:24:40

A. 求越坂康史的days系列 《48天》《78天》《68天》《38天》《39天》 要中字的

馬上就好了,給我加點分。

B. 對軍事戰爭的看法和認識

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這是由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的。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農民革命戰爭、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反動階級的政治服務的,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如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從摼乓話藬到日本投降,在長達 14年的時間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今後的戰爭,將以局部戰爭為主,但世界戰爭的危險並沒有消除。戰爭樣式仍將以常規戰爭為主,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戰爭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向高技術化方向發展。隨著高技術兵器不斷出現,將會出現新的軍兵種,可能出現由「天軍」進行的「天戰」和由「深海作戰部隊」進行的深海或海底作戰;「機器人裝備部隊」,智能機器人將參戰;電子戰、信息戰將大顯身手;可見光對抗、紅外對抗進行激烈的角逐。這種發展趨勢,將會改變傳統的戰爭樣式與作戰方法;戰爭的突然性、破壞性、殘酷性、殺傷力和戰爭消耗都將空前增大;戰爭對綜合國力的依賴增大,戰爭保障的任務更艱巨;作戰指揮、作戰協同、通信保障將更加復雜、艱巨。上述這一切,強烈地要求創造新的戰爭理論、戰略戰術。高技術戰爭,對人的軍事、政治、文化素質和科學知識、指揮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曉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智勇雙全的人,將是駕馭高技術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世界戰爭有被制止的可能性,但危險並沒有消除。只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發展和平力量和制約戰爭的力量,就能夠推遲或制止新的世界戰爭。戰爭是必然要消亡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清除戰爭的根源,使戰爭消亡,使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天堂。

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虛讓爭。與和平相對應的社會狀態或世界、區域局勢。用來解決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政治集團之間以及不同階級和宗教派別之間矛盾的最高斗爭形式。特殊的政治表現形式。

中國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征、伐、兵等。戰國時期的兵書《吳子》中已有「戰爭」一詞。歷史上對戰爭及其產生根源有各種不同觀點。自然主義戰爭學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物本性,並認為戰爭是自然的和永恆的現象。宗教戰爭論者則認為戰爭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並用超自然力量解釋戰爭起因。種族主義者則認為,戰爭的起因是優劣民族之間差別。近現代地緣主義政治學者則認為戰爭是基於地理環境,即為爭奪一定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引起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則認為,人口過剩和飢餓是戰爭的真正原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既非從來就有,也不是永恆的,戰爭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私有制產生以後,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出現壓迫和被壓迫時才出現的。歷史上有各種類型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有傳統戰爭和現代戰爭;局部戰爭和世界戰爭等多種類型。碼譽蘆

戰爭的根源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狀態的描述也有多種方式,現代國家主要從法律角度對戰爭進行描述。認為戰爭是交戰國之間的一種特殊法律關系。這種戰爭狀態通常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並伴隨著一系列的法律後果。戰爭狀態是法律狀態,它往往是交戰雙方或一方宣戰,但彼此之間並不一定有實際的戰爭沖突。通常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宣布戰爭狀態 。交戰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它們之間就由和平關系轉變為戰爭關系,戰爭法也同時開始適用。對戰爭的描述除從法律角度外,還可以從軍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進行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隨後美國宣布對日戰爭

當今人類正處遲帶於新的技術革命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全球社會交往的不斷加深和擴大,對戰爭的發生、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作用。不僅使戰爭由傳統的冷兵器戰爭過渡到熱兵器戰爭 , 也使戰爭的影響范圍由局部擴展到全球。與此相對應,制止戰爭的和平力量和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發展,戰爭也由純軍事性向政治性、經濟性、技術性發

C. 關於走進信息世界的手抄報資料

信息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信息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信息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鑒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存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是指數據與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數據與消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信息與訊息,從結構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確。

《辭海》: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心理學:信息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東西,它存在於自然界、印刷品、硬碟以及空氣之中。

描述定義:信息是用語言、文字、數字、符號、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傳遞的內容。

2、信息的特點

信息是可以壓縮與還原的。比如,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條簡明的定律;一大堆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這就是說,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集中、綜合和概括。同時,也能將壓縮了的信息展開。

信息是可以派納存貯的。信息有一定的載體,遠古時代人們只能用大腦來保存信息,後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來記存各種信息。人們把文字鐫刻在物質載體上,例如古巴比倫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紙,古代中國的青銅鼎、竹簡、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見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符號的方式記錄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過載體儲存和傳播。除此之外,信息還可以藉助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進行傳遞。今天,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自動裝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等號左側是原始信息,右側是加了工的信息。將英語譯成漢語,也是信息加工。英語是原料,漢語是成品;後者對中國人更有用。此外,像經營決策、情報檢索、資料分析、自動控制,甚至下棋、打撲克都是一種信息加工。
信息處理是指將信息縮小、放大、分類、編輯、分析、計算,加工成某種要求的數據形式,如繪制圖形、列印報表等。

過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腦來完成。在信息量小、變化緩慢的時代,大腦還能對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脹,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只依靠大腦進行信息加工已經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機械化自動化,就非用機器不行了。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就是用來進行信息加工的機器,它能夠以超凡的速度、驚人的記憶力,來完成大腦所無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以各種機器為基礎的工業,帶來了工業化的社會。信息加工的不斷發展,毫無疑問,將建立起以各種電腦為基礎的信息工業,將人類引入信息化的社會。

3、信息的傳輸

靜止的信息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只有當信息藉助與載體進行傳播的時候,才具有了實際意義。通過信息交流,人們能夠了解別人,認識世界,並傳達自己的思想,正指沖是信息的廣泛傳播,賦予了人類區別於任何其他動物具有了發達的智慧,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塵逗沒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

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盡管有這些媒介,文字出現前人類超越面對面傳播的能力還是極為有限。人類除了木頭、樹皮、獸皮或石頭上的那些圖畫以外幾乎沒有跨越時間的東西。視力、聽力和氣象條件限制了他們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如當時的人們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看到遠方的煙火信號。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訊、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科學家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收。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通過無線電波或通過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面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科學家在倫敦作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最具意義的是彩色電視的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日本也於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中國於1973年播放彩色電視節目。電視信號在地面傳送是用微波傳送的。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

將一個信息從倫敦送到紐約

信息傳輸的時期
傳輸方法
從發送到接收的時間間隔

1750年
帆船
6到9個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約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電報
數秒

1970年
第一個跨海直撥電話
即刻

1990年
電子計算機網路
即刻甚至更快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更新、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問世,世界上才形成龐大的郵政系統,信件報紙甚至包裹都可以通過火車、輪船、飛機運往世界各地。但是,以往的改進只著眼於通信的方式,而電報、電話、廣播的出現,則使信息完全脫離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爾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和沃特林發明了電話。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發明了無線電廣播。這樣,信息變成電磁波發送出去,幾乎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收報機、電話機、收音機了解到消息的內容,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們仍然不滿足,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電線電纜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於是,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通信的容量是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就是說,兩億人可以同時通話而互不幹擾。激光通信被迅速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裏海底光纜已經鋪設完工。

1993年,美國人阿爾·貝爾又提議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把工廠、礦山、鐵路、學校、商店、銀行、圖書館、旅遊景點、文藝單位、研究部門、政府部門以及家庭的計算機聯網,讓人們可以隨時接受到任何地方傳播出的文字、聲音和圖像。這個提議受到各國的重視,信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僅僅過了幾年,信息網路就已經覆蓋了許多國家和地區。

D. 奧運知識百科

1. 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在何處?
奧林匹亞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位於希臘首都雅典。
2.古代奧運會創始人是誰? 伊菲圖斯。
3.《擲鐵餅者》是誰雕塑的? 古希臘偉大雕塑家米倫。
4.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是誰? 曾任國際奧委會第二任主席的顧拜旦。
5.「奧林匹克之父」是對誰的尊稱? 皮埃爾"德"顧拜旦。
6.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是誰? 希臘詩人維凱拉斯。
7.國際奧委會總部設在何處?
設在有世界「花園城市」之稱的瑞士洛桑。
8.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什麼?
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精神,促進青年之間的嫌喊相互理解,從而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使世界運動員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體育節日—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聚會在一起。
9.奧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的口號是「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
10.奧林匹克的格言是誰提出的?
是顧拜旦的一位老朋友亨利"馬丁"狄東1895年提出的。
11.奧林匹克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6月23日。
12.奧林匹克會旗圖案是什麼?在什麼含義?
奧林匹克會旗為白色、無邊,中央有5個敏銷互相套連的圓環,顏色自左至右依次為藍、黃、黑、綠、紅。5個環象徵五大洲的團結和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平的比賽和友誼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聚。
13.每一屆奧運會主辦國家。
第一屆:1896年在希臘雅典大理石體育場舉行。
第二屆: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
第三屆: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第四屆:在英國倫敦白城體育場。
第五屆:在瑞典德斯德哥爾摩芹拿野舉行。
第六屆:原定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六屆奧運會,因世界大戰而停辦,但按古希臘文化傳統奧運會的屆數照算。
第七屆:奧運會旗第一次升起在奧運會場。
第八屆:於1924年5月3日—7月27日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
第九屆:1928年5月17日—8月12日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
第十屆:開幕式在美國洛杉磯十萬人的體育場舉行。
第十一屆:1936年8月1日—16日在德國柏林舉行。
第十二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未能舉行。
第十三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激烈進行,而作罷。
第十四屆:於1948年7月29日—8月14日在英國的倫敦舉行。
第十五屆:1952年7月19日—8月3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辦。
第十六屆: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辦。
第十七屆:1960年8月25日—9月1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
第十八屆:1964年10月10日—24日在日本東京舉行。
第十九屆:1968年10月12日—2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辦。
第二十屆:1972年8月26日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慕尼黑辦。
第二十一屆:1976年7月17日—8月1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舉行。
第二十二屆:1980年7月19日—8月3日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辦。
第二十三屆:1984年7月28日—8月12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第二十四屆:1988年9月17日—10月2日在韓國漢城舉行。
第二十五屆:1992年7月25日—8月9日在西班牙地巴塞羅那舉行。
第二十六屆:1996年7月19日—8月4日在美國的亞特蘭大辦。
第二十七屆: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行。
14.中國奧委會現任主席是誰? 袁偉民。
15.中國采訪奧運會的第一個記者是誰?
在1936年的柏林第11屆奧運會上的記者馮在真。
16.規模最大的奧運會是哪一屆?
1988年在韓國舉辦的第二十四屆奧運會。
17.規模最小的奧運會是哪一屆?
1904年7月1日到10月29日在美國聖路易城舉行的第三屆奧運會。
18.亞洲第一個申辦奧運會的城市是哪個?
亞洲第一個提出申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是東京。
19.中國男子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是誰? 許海峰。
中國女子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是誰? 袁華。
20.中國運動員,誰獲得的金牌最多?
李寧,他在1980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一舉獲得了自由體操、鞍馬、吊環3項冠軍,得到了3枚金牌。
21、首屆禁煙奧運會是哪屆? 第二十五屆巴塞羅那奧運會。
22.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共贏得了多少金牌?
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團共贏得16枚金牌。
23.王軍霞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奪得哪個項目的金牌?人們稱她為什麼? 王軍霞奪得5000米金牌,人們稱她為「東方神鹿」。
24.中國女排隊在哪屆奧運會上奪得了冠軍,實現了幾連冠?
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了中國三大球的第一個奧運會金牌,實現了三連冠。
25.第一個獲歐文斯獎的中國人是誰? 王軍霞。
26.世界乒壇皇後是誰? 鄧亞萍。
27.中國第一個田徑世界冠軍是誰? 黃志紅。
28.1932年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人是誰? 劉長春。
29.自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委會誕生以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走過了幾個年頭? 107個。
30.奧運會是參賽國家和地區從1896年首屆奧運會的13個,增加到2000年的幾個? 199個。
31.薩馬蘭奇是國際奧委會第幾任主席? 第七任主席。
32.2001年7月13日晚幾時幾分,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10時10分。
33.北京申奧的口號是什麼? 新北京、新奧運。
34.解放後,我國參加了幾屆奧運會?是哪幾屆?
參加了六屆奧運會,分別是15、23、24、25、26、27屆奧運會。
35.浙江運動員占旭剛在27屆悉尼奧運會上連破幾項世界紀錄? 三項。
36.第27屆奧運會上的冠軍小紀錄。
女子體操平衡木冠軍(劉璇)女子67公斤級跆拳道冠軍(陳中)
女子跳水冠軍(伏明霞)女子20公里競走冠軍(王麗萍)
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王楠)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孔令輝)
羽毛球男子單打冠軍(吉新鵬)

E. 電影78天雲盤資源

只知道有個日本的
58天!!!

F.  亞洲主要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安全戰略

日本、韓國是亞太地區油氣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兩國的油氣嚴重依賴進口。其能源安全政策著重於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應,並通過立法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印尼油氣資源豐富,是東南亞重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氣開發政策著重與外國進行油氣合作勘探、開發項目,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一、日本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日本的油氣的產量和儲量

日本是一個工業發達而油氣資源極端匱乏的經濟大國,其所消費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賴進口。其國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截止到2002年為801.4萬噸,與截止到2001的剩餘探明儲量799萬噸相比增長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65.5萬噸減少了8.40%。

日本瞎彎也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很貧乏的國家,1999年底,日本僅有幾個小氣田,1976~1999年日本年產天然氣22億~26億立方米,2002年為24.02億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396.44億立方米,與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產量為24.02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億立方米減少了1.46%。

2.日本油氣貿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費國,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僅次於美國),石油進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夠的國內能源來源,必須大量地依靠進口能源,該國約80%的一次能源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資源在海外,市場在國內。2000年進口石油2.64億噸,進口天然氣725億立方米。

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在逐年增加(見表7-2)。日本是島國,沒有從國外進口管道天然氣的管道條件。日本進口天然氣主要是液化天然氣,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為661億立方米。日本天然氣主要進口來源:印度尼西亞佔39%,馬來西亞佔20%,澳大利亞佔16%,汶萊佔10%,阿聯酋佔10%。

表7-2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單位: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於中東,共占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的85.0%,其中阿聯酋佔26.4%,沙烏地阿拉伯佔22.1%,伊朗佔9.8%,卡達佔7.0%,印尼和科威特各佔5.9%,阿曼佔5.1%。另外,從中國進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氣消費

(宴胡1)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油氣消費

日本經濟在不斷地增長,雖然從9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長率大約達1.3%,對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仍然在不斷地增磨祥悶長。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見表7-3。

表7-3日本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2)日本油氣的消費量

日本的天然氣和石油消費量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在不斷地增長。其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見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單位:萬噸)

(據《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氣消費量也在不斷地增長。1995年其消費量為624.98億立方米,1996年的消費量為676.79億立方米,增長率為8.28%,1997年的消費量為664.1億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氣消費量為692.6億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費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氣消費結構

日本是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於原來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對外依賴進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發生石油危機,日本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來不斷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天然氣和其他清潔能源的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1997年為52.8%,1999年為51.1%,預計2010年將達到50.1%~47.7%。天然氣所佔比重1997年為10.7%,1999年為13.2%,預計2010年將達到12.7%~14%。

4.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其國內能源資源極為貧乏,油氣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其石油消費的99.6%靠進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比別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石油問題的沖擊。因此,日本積極採取各項步驟進行石油儲備工作,從1975年日本就開始大量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工作,制定了《石油儲備法》,規定石油輸入者、石油的煉制者都有儲備石油的義務。到80年代初,日本的總儲備量已相當於其121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儲備總量為8000萬噸,占年消費量的28%,相當於其140天的石油消費需要;到1995年日本國家和民間石油儲備總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儲備國。

日本的石油儲備體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其石油儲備法進行的國家儲備,另一部分是民間儲備。國家儲備又分為兩種,即國家直接修建的儲備基地和國家向民間租借的儲備基地;民間儲備則分為由民間石油企業進行的石油儲備和由進口液化石油氣(LPG)的部門進行的儲備。其儲備體系見圖7-1。

圖7-1日本石油儲備體系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國家石油儲備的主要對象是原油。到目前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區規劃建造了10個國家儲備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間石油儲備大約為4540萬立方米,政府石油儲備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水平。

日本石油儲備動用機制和機構為:日本石油公團以石油公團法,按通產省的命令,負責儲備的動用。原則上,政府儲備是「最後措施」,在動用政府儲備前,業界民間儲備必須先投放市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動用政府儲備:

(1)達成了利用政府儲備作為聯合應急對策的協議。

(2)政府在考慮石油供應中斷的性質後認為有必要動用儲備。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儲備的資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團(70%),煉油廠及地方政府;而民間儲備是由各煉油廠、營銷商及進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員會(通產省的咨詢機構)建議通產省考慮在供應中斷的早期階段就動用政府儲備,並將儲備量增加到與其他IEA的重要成員國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萬桶。

20世紀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後來,第一次能源危機迫使日本將其能源來源多樣化,因此,政策目標調整為保持多種能源的穩定供應(見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應,擴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減少石油進口,在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實行嚴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對油氣部門和電力部門的管制,總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進海外石油開發,更好地利用潛在的國內能源資源;

B.發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

C.石油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並保持與能源生產國的友好關系;

D.促進新能源技術的保護和商業化;

E.制定能源緊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儲備,應付可能的石油供應中斷;

F.加強區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標(1973~2010財年)(%)

註:日本財年是從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據趙志凌,2001)

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國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團,JNOC)。日本石油公團已扶持了300多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項目。最初目標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石油在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僅達到15%。日本石油公團的另一種職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儲備。日本石油公團耗巨資建立了10個儲備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團管理的儲備石油相當於78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儲備,則日本能抵擋連續6個月的石油供應中斷。日本石油公團這類組織的正常運作依靠各種形式能源稅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價格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是最高的。

從區域角度看,日本與近鄰國家,尤其是東亞各國面臨共同的能源安全問題。健全的區域能源體系有利於日本。系統的安排,如區域性石油采買和儲備體系,能強化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抵禦能力並確保石油供應既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維持合理的價格。此外能源安全的傳統概念也被賦予更多的含義。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組首次在報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這一概念。此後,環境安全又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工作領域,以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達到該目標,日本極力創設和資助許多研究項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區域合作領域:

A.能源政策、需求預測和供應戰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雙邊或多邊儲備的石油儲備及儲備釋放機制;

C.定期聯合審查應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稅收、能源保護和提高效率等;

E.區域液化天然氣貿易和開發;

F.聯合開發可再生能源;

G.通過外交手段和國防戰略保護國際海運線;

H.環境合作,如跨國界空氣污染問題。

1996年7月,在日本財政支持下,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東京成立。該中心推動了APEC成員國對各種能源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如APERC調查了各APEC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的成本和效益。之後促使日本研究人員提出如下建議:日本倡議建立「亞洲戰略石油儲備」,以抵抗石油供應中斷。

在區域合作問題上,日本一直在財政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並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活動包括:在保護與有效利用能源方面與中國聯合實施的合作項目;與中國和韓國舉行的三方環境部長會議;東亞酸雨監測網路系統;APEC環境技術交流虛擬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共同組織的「亞洲核能合作論壇」。

日本石油公團過去不管是否真正發現了石油,都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這種對石油勘查的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日本獲得未來預期的一定石油儲量,為日本長期的石油供應提供儲量保障,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沒有動力尋求高的回報。結果是,長期以來大量的投資項目和貸款擔保,使日本石油公團積累了許多壞賬(1萬億日元以上)。據媒體報道,從日本石油公團接受補貼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經破產,剩下的112家中,僅有13家沒有虧損。財務管理的不善最終導致了丑聞,迫使石油公團董事長下台。為彌補虧損,日本通產省要求石油公團清算盈利項目以抵消壞賬。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團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鑽探權未獲延期。對日本尋求海外石油投資的政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通產省重新考慮了未來的政策,將逐漸減少對石油公司石油開發支出的財政支持,公團對私人石油公司的資助也將更加慎重。(趙志凌,國際經濟動態參考)

二、韓國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韓國的油氣產儲量、貿易及情況

韓國也是一個油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油氣儲量,各種能源消費中的97%依賴進口,其75%以上的石油進口於中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迅速上升,1962年為1040萬噸油當量,1995年達到了1.5億噸油當量,增長了近14倍,1999年則達到了1.82億噸油當量。1998年韓國的石油消費量為9930萬噸,1998年韓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為156億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韓國的石油消費占消費量的56.3%,天然氣的消費佔9.3%。

近10年,韓國能源消費平均年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二者分別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增長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氣的消費平均每年增長達22%,居亞洲各國天然氣消費增長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韓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為143億立方米。

2.韓國的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韓國石油開發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為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規定建立政府石油儲備系統,1991年修訂,1993年實施的石油經營法規定了私人公司的儲備義務。韓國1999年9月底的儲備規模為7580萬桶,相當於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儲備達到了1.51億桶,相當於韓國74.5天的供應。

韓國的儲備機構有政府儲備(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規劃、儲備場所的建設,儲備油購買、維護及動用)和民間儲備(主要是石油精煉廠,石油進口商和銷售商)。

在緊急狀態下,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儲備的動用。可以在以下情況下動用戰略儲備:

1)嚴重的及長期供應中斷的情況下,根據政府命令動用儲備;

2)短期供應中斷情況下,應精煉廠和進口商的要求可動用儲備。儲備的動用主要按照國家石油公司與精煉商或進口商的租借合同進行。

韓國石油的政府儲備主要由國家出資(主要來源於能源稅的專門賬戶),民間儲備由企業出資。

1999年7月8日,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儲備終端(在麗水),儲備能力為3000萬桶。這一終端的完工標志著KNOC應急儲備計劃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儲備能力為9500萬桶,相當於51天的消費量。韓國政府正在進行儲備計劃的三期工程,預期2004年完工。屆時KNOC的儲備能力將達1.62億桶,相當於84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儲備,則可滿足IEA90天消費量儲備的規模。

1999年6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與KNOC簽訂協議,租借韓國的兩個上述石油儲備終端(包括剛完工的麗水終端),出於商業性目的在韓國儲備800萬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韓國政府承諾,在發生緊急情況時,KNOC有權優先動用這些儲備油,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低5美元/桶。

為確保能源安全,韓國積極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亞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及油氣安全戰略

1.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截止到2002年底為止為6.85億噸,與2001年底的6.82億噸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亞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2.62萬億立方米,與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2.62億噸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印度尼西亞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5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石油產量6071萬噸相比減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590.34億立方米,比2001年減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印度尼西亞自從1996年以來,其石油消費量都超過了4200萬噸,1997年達到了4600萬噸,1998年達到了4370萬噸。

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35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60億立方米(估計值)。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出口量為364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為388億立方米(估計值)。

3.印度尼西亞的油氣儲運和油氣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面積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萬(2000年預計數),印度尼西亞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東南亞重要產油國之一。印度尼西亞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980百萬桶,原油產量為128.8萬桶/日,油氣管理部門是PER-TAMINA國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印度尼西亞的自然資源歸國家控制。1967年的礦業法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分為三類:

a類:戰略性礦產;包括石油和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煤、錫等。

b類:重要礦產;包括金、銀、鉛、鋅、銅等礦產。

c類:未包括在a類和b類的礦產,如非金屬礦產。

對a類和b類礦產的礦業活動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權,c類礦產是由礦產所在地的省政府來管理。

根據1945年印度尼西亞的憲法和1967年礦業法的宗旨,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國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據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頒發的采礦授權書(針對戰略性礦產和重要礦產而言),或由有關的省政府頒發的區域采礦許可證(針對C類礦產)進行礦業活動。

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本國私人企業、集體企業和印度尼西亞公民。

盡管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的團體和個人,但外國公司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自1967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政府一直在促進外商投資活動,根據外國資本投資法(1967年),外國公司可以在與政府簽訂「工作合同」的基礎上,獲得礦產開發的專有權。就石油工業和天然氣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稱之為「石油承包人」)必須按照所謂的產量分成合同(PSC)的規定簽訂一個合同。石油勘探也採取PSC方式,外國公司必須同國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的規定,外國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產量。對於公司所得的28.85%的產量,承包公司必須支付48%的所得稅,外國公司實際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產量的15%。外國公司負擔的所得稅是由油氣分成合同決定的。

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儲備,其目前儲備的規模相當於34天的國內消費量(其中17天用於國內銷售,12天用於供應煉油廠,5天供港口船隻)。印度尼西亞的儲備機構為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資金來源為國家石油公司的周轉儲備。

4.印度尼西亞鼓勵外商投資的立法變化和油氣開發新政策

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印度尼西亞從事油氣資源勘查活動,印度尼西亞政府制定了優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資要想從事勘查活動,可以直接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工作合同,也可以與印度尼西亞勘探權人建立聯合風險企業,然後再簽訂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選擇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合同的方式進入,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外資取得開發其發現的礦床的權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其他政府規定,並且不受未來立法變化的影響。它賦予經營公司獨占權利進行礦產勘查,開采發現的礦床,精煉、存儲和運輸採掘出的全部礦產,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推銷、出售或處置生產的礦產品。經營公司必須是在印度尼西亞注冊的有限印度尼西亞責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優先權,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和安置程序比較簡單。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長達30年,並可以延續。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亞發布一項新的政府規定,大幅度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許權。即允許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公司中外資股權達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過80%,並且取消了以前規定的最低投資需要125萬美元的要求(張莓,2001)。在石油開發方面,印度尼西亞的最新政策是(張新安,2001):

1)PERTAMINA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2)1988年以來產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針對前緣地區開發,提供專門優惠;

3)1997年東南亞爆發了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審視了總體石油政策,國會正在討論新的油氣法。

4)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成34天的國內消費量。

在天然氣領域,印度尼西亞天然氣勘查開發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計劃擴大天然氣用量以替代國內石油消費,減緩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為鼓勵天然氣開發,計劃採取稅收優惠政策,取消石油產品補貼,修建國內天然氣管線網(蘇門答臘-Batam-新加坡;蘇門答臘-西爪窪等)。

G. 求越坂康史的days系列 《48天》《78天》《68天》《38天》《39天》

這年頭這種電影不好找主要是分享不出來,總被咔嚓,豎讀藏頭詩,看見我的用心良苦了嗎。
五馬空躑躅,
一鳴百獸舞。
快意貴目前,
視我揚馬間。
有烏在其間,
片影明紅蘚。五一可以用數字,這都不讓分享,網路第一了沒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