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揭發人深喉是誰
又稱水門丑聞,是 美國 歷史 上最不光彩的 政治 丑聞事件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 國際 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而水門發人沒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一個綽號「深喉」,下面是由我為你提供的美國水門人深喉是誰的詳細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美國揭發人深喉是誰
他令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1974年黯然離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下台總統」。30多年來,他沒有名字,只留下一個綽號「深喉」(DeepThroat),供人猜想。
對於大部分在世的美國人來說,1972年的「」漸漸淡去,而揭開美國政府這樁丑聞的關鍵人物——「深喉」究竟是誰,直到2005年5月31日方才揭曉,填補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空白點。
當地時間5月31日下午,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北部郊外住宅區。《華盛頓郵報》證實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二號人物馬克·費爾特(MarkFelt)「就是「深喉」的消息傳到這里,費爾特的鄰居們奔走相告,雀躍不已。
大批記者迅速聚集到費爾特門前草坪,踩壞了院子里的花草,小區街道阻塞一時。
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左)和卡爾·伯恩斯坦
費爾特的外孫尼克·瓊斯向媒體發表講話,稱外公為「英雄」和「愛國者」。30分鍾後,面對草坪的門打開,身穿黑色薄毛衣、滿頭白發的費爾特,在女兒陪伴下依靠金屬支撐架,緩緩走出。閃光燈一通猛閃,費爾特抱以開心笑容,並做出一個有力的大拇指向上動作。
鄰居中,不乏前總統尼克松的支持者,但他們仍褒獎費爾特能夠站出來說真相。「我不認為他是英雄,也不認為他是個誹謗者。我想他按照他認為適當的手段履行職責,」鄰居羅納德·菲奧里對美聯社記者說,「但是我很高興他在去世之前說出來,美國人應該認識他。」
與費爾特為鄰近20年的吉姆·貝克說,「他顯示了勇氣,我希望他成為其他人的榜樣,繼續民主進程,監督政府。」就連12歲的小鄰居、與費爾特一牆之隔的喬希·希基似乎也懂事了,他詢問大人:「他就是那個讓尼克松丟臉的人嗎?」然而也有人指責,費爾特曾經要求在其死後才公開秘密,如今為了獲取金錢開口。
「」發生前一個月,FBI的傳奇掌門人埃德加·胡佛去世,二號人物費爾特被視為當然接班人。在1979年撰寫的《FBI金字塔》一書中,費爾特承認當時自認升職有望,「我的業績良好,我想我等到了絕好的機會。」
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及其親信也感覺到了費爾特的「野心」。他們認為,既然費爾特的心思在升遷上面,將是避免FBI過多介入「」調查的「理想人物」。他們大錯特錯。
最終,尼克松還是堅持在FBI中插入「自己人」,任命司法部助理部長帕特里克·格雷擔此重任,凌駕於費爾特之上。白宮企圖控制聯邦調查局的舉動令費爾特大為光火,他成為FBI中抗議白宮阻撓調查的官員之一。
後來公開的錄音帶中記錄,白宮辦公廳主任H·R·霍爾德曼曾於1972年告訴尼克松總統,大部分消息是費爾特捅出去的。
費爾特向《華盛頓郵報》記者透露大量內幕,並告訴他,「從那些錢入手」,追蹤尼克松競選資金來源,最後揭開真相。
「水門」事發次年1973年,尼克松離職前一年,費爾特從FBI辭職,全身而退。
1978年,他曾經因為批准搜查激進小組「地下天氣」成員的家遭到起訴。費爾特認罪,1981年裡根總統赦免了他。「深喉」從此消失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
過去30多年裡,費爾特無數次被疑為「深喉」,他從來沒有承認過。
1992年出版的《大西洋月刊》雜志報道,1972年1月《華盛頓郵報》負責本城新聞的29歲記者鮑勃·伍德沃德與費爾特聯系,就「華盛頓警察部門內部腐敗」進行采訪。
幾個月後,伍德沃德就有人試圖刺殺總統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爆出數條獨家新聞。至於消息來源,伍德沃德使用了一個假名,掩蓋費爾特才是真正的情報提供者。
「水門」事發之後,伍德沃德再次找到費爾特。只有伍德沃德、同事卡爾·伯恩斯坦和《華盛頓郵報》時任總編本·布拉德利知道「深喉」是誰。他們約定費爾特在世期間絕不公開謎底。
「FBI二號人物,向我們提供了絕佳消息,」5月31日出版的《華盛頓郵報》引用本·布拉德利的話說,「唯一讓我驚訝的是,這個該死的秘密居然保持了這么久。」
白宮曾經追查過「深喉」,尼克松本人都曾經懷疑過費爾特。費爾特始終否認自己向《華盛頓郵報》提供消息。「帕特(帕特里克的昵稱),我從沒有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事情,」費爾特曾經這樣告訴他的新上級帕特里克·格雷,「他們都錯了!」
1997年《華盛頓郵報》關於「」的回顧報道中,曾簡要提到費爾特,但沒有點破謎底。1974年,費爾特曾被一名記者「逼到牆角」,追問他到底是不是「深喉」。費爾特沒有直接說「不」,而是說「不論‘深喉’是個真人還是幾個人的‘合成體’,我不認為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30多年來,美國人一直在幾個可能是「深喉」的人中猜來猜去。
1999年,尼克松辭職25年之後,想從費爾特——「深喉」可能者之一——嘴裡掏出真話的記者們仍然無功而返。只有伍德沃德,是唯一可以到費爾特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寓所探望他的人。
美國揭發人深喉的簡介
費爾特1913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1942年加入聯邦調查局後平步青雲。起初,他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分部工作,在打擊犯罪方面成就斐然。
20世紀60年代,費爾特升入FBI華盛頓總部。他辦事干練,深得胡佛賞識,很快被提升為他的左膀右臂。
70年代,長相英俊的費爾特經常代表聯邦調查局向媒體發表講話,入時的黑色寬邊眼鏡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
費爾特對威士忌情有獨鍾,品位超然。不過,也許是為了營造神秘氣氛,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合著的《總統班底》,以及同名電影都把「深喉」形容成一個「老煙槍」,實際上費爾特根本不抽煙。
伍德沃德曾經點明,「深喉」是一個人,不是幾個人的「合成體」,他在一個執行部門擔任要職,喜歡香煙和蘇格蘭威士忌。
B. Deep Throat 電影
我知道,不過沒字幕。三四年前以前有下過有中文字幕的,不過不小心刪了。
C. 求電視劇<浪淘沙>的在線觀看或迅雷下載地址(陳道明.夏雨主演的)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該劇以城市報業改革的激烈競爭為背景,講述了5個媒體人在事業和愛情上大起大落、最終成長的故事。
D. deep throat 1972的百度雲鏈接或者其他地址,315603072@企鵝.com
深喉 Deep Throat (1972)導演:傑拉德·達米亞諾類別:喜劇地區:美國語言:英語主演:Harry Reems/Linda Lovelace上映日期:1972片長:61 分鍾/ 67 分鍾(瑞典) / 50 分鍾(英國刪減版) / 85 分鍾(作者:傑拉德·達米亞諾中文名:深喉外文名:Deep Throat下載地址:私信給你E. 拉芙蕾絲的影片評價
美國五十年代政治上麥卡錫主義盛行,整個社會氣氛壓抑和沉悶,思想趨於保守,文化工業的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又牽制理想的發揮,「垮掉的一代」們在戰後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信仰與抱負,進而在六七十年代愈演愈烈嬉皮士成為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反英雄,他們承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大眾文化製造幻想,金斯堡使勁地嚎叫大肆宣揚毒品、致幻劑、性解放,一眾尾隨青年穿著破衣服、住著破房子、當眾裸體、同性戀雙性戀頻繁、交換情人過著群居生活,在倫理秩序失衡中發現新的自我,追求自由,還原被扭曲的軀體和靈魂,與既有的傳統道德秩序對抗。丹尼爾·貝爾認為,這種反叛情緒和對時代的狂怒是「喧鬧不堪、咒罵成性、流於猥瑣的」,並且概括出六七十年代文化激進主義的特色「對暴力和殘忍的關注;對性倒錯的迷戀;製造噪音的慾望;反認知、反智性情緒;堅決抹去藝術和生活之界限的努力;藝術和政治的融合」。Linda Lovelace這個創造了上億美元票房的情色片《深喉》的女主角,就是性解放時代的封面女郎。《深喉》在美國的影響之大、波及范圍之廣,一時間受到性解放人士的高度簇擁,而引發了與保守派的論戰。當時的製作公司和演職人員因此被告上法庭,男主角還被判5年刑期。美國總統尼克松「水門事件」給《華盛頓郵報》記者提供線索的報料人自稱「深喉」。現實生活中Linda Lovelace 不堪忍受丈夫查克帶來的折磨以及影片帶給自己惡劣的影響,此後一直是美國反色情運動的代言人。影片《拉芙蕾絲》開頭20歲左右年齡的Lovelace反感自己的小夥伴揭開自己的胸罩帶裸泳,本以為這會是一個保守的鄰家女孩,但是事後我們知道她還曾有一個孩子,結合陌生男子Chuck,很快便於其熱戀上床,嘗試一切未嘗嘗試過的性技巧,可見Lovelace 也是眾多性解放成員的一份子。而恰恰就是這個陌生男子查克讓她渡過了多災多難又無比輝煌的一生。來自宗教和男權的雙重壓抑使拉芙蕾絲帶上了強烈的女權色彩,拉芙蕾絲遭受查克Chuck的毒打深夜回到父母家中希望能得到母親的庇護,然而狂熱的清教徒母親卻讓女兒一切都聽從丈夫的,認為無權為女兒做主。而查克憑借強大的男性霸權主宰著拉芙蕾絲的一切,不擇手段地強迫拉芙蕾絲拍三級片、接受性交易,還有無原則的毒打。孱弱的女孩根本無力承受,更無力反抗這一切,女性的地位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觀,仍舊匍匐於男性的腳下。而導演似乎無意在女權和性解放在著墨太多,Linda Lovelace失足婦女受騙被逼拍照賣淫的故事完全架空了時代感,放在哪一時代都可能會發生,都會受到同情。這一出性解放和反女權的戲反而被拍成由於婚姻不幸和家庭矛盾造成的失足事件。有著大眼睛和頗似娃娃臉的阿曼達·塞弗里德扮演拉芙蕾絲,對於傳記片,如果劇本、導演、演員發揮問題不大,肯定能拿到一個奧斯卡提名。但是90分鍾的片長,被明顯分割成前後兩部分,一部分是拉芙蕾絲的輝煌史,一部是受虐史,倒敘插敘的頻繁使用支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阿曼達的表演顯然也會有前前後後的對比,然而不連貫地分割使得角色本身的轉變顯得過於突兀,一面天堂一面地獄,幾乎是同一張臉在通過化妝變幻著滄桑而沒有任何分別。
F.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G. 《總統班底1976》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艾倫·J·帕庫拉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ueL9sOhxYoRXYURjuKAS9g
提取碼: esje
《總統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導演: 艾倫·J·帕庫拉
編劇: 威廉姆·高德曼
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羅伯特·雷德福、傑克·瓦爾登、馬丁·鮑爾薩姆、哈爾·霍爾布魯克、F·默里·亞伯拉罕、簡·亞歷山大、傑森·羅巴茲
類型: 劇情、驚悚、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 1976-04-09
片長: 138 分鍾、Spain: 125 分鍾(TV version)
又名: 驚天大陰謀、水門事件、大陰謀
根據水門事件揭發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寫自傳改編的電影。二人是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水門事件里,他們歷盡艱辛揭開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為美國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由五名盜賊開始,他們潛入水門大度行竊。本來是一樁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卻在Bernstein(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飾)和Woodward(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飾)的追查下,最終撕開了一條大裂縫,矛頭直指總統尼克松。從1972年到1974年,從尼克松競選總統到尼克松連任上台,華盛頓郵報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被威脅。主編本·布萊德利站在了新聞自由和相信自己記者的這邊,Bernstein和Woodward得以繼續追尋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線人「深喉」的幫助,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曲折艱辛後,水門事件最終導致尼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