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姬的簡介
生前,清姬對每年例行前往熊野參拜的途中夜求一宿的美男僧侶心生傾慕。直到某天,在深夜拜訪安珍的她卻受到了冷淡的拒絕。即便如此,安珍還是承諾了歸途時與她再會。殊不知――安珍出於對清姬的恐懼而違背諾言,沒去跟清姬見面便逃跑了。清姬察覺到後對於安珍違背諾言一事感到絕望、悲嘆和憤怒,踏上了漫長的旅途開始追逐他,甚至在途中漸漸因執念與執著幻化為龍,最終在寺院追上了躲藏在寺廟中的安珍。
可嘆,面對刻意躲藏自己,閉門不見的安珍,心灰意冷的清姬採取了極端的措施:以焚燒情愛的紅蓮之火,與藏匿在大鍾內的安珍一同化為灰燼。
沒有記錄表示她本身具有龍種之血,單純的出於對熱戀之人的無窮執著,單靠「執著之念」而蛻變成了龍,換言之這可以說是她的執著之念的顯現。
清姬對於重要的人,亦或者摯愛的事物,看得比本身還要重要,或許是這種特定性的執著,才會讓她因所愛之人而迷失了自己。
除此之外,她對於謊言與欺騙是無法寬恕和包容的,她似乎相信著Master是安珍的轉世,對待她時要加緊注意。已經被忠告過不要撒謊,假如還是撒謊了的話,或許只有使用令咒才能平息事件。
因為生前被安珍欺騙的經歷而極度厭惡謊言。因此對聖杯的願望是-希望實現一個沒有謊言的世界。某種意義上是會讓世界變得大混亂的危險願望。
也許是因為負負得正的緣故,作為berserker,並且還是狂化EX等級的清姬並沒有失去理智,談吐言行甚至如常人一般正常。亦或者說,與外表的纖細柔弱,端莊賢惠對比,根本無法將清姬與berserker的階級形象聯想到一起。她的狂化恐怕是體現在病嬌這一屬性上的。
拋開病嬌這一點,本質上確實是賢妻良母類型的少女。也是個溫柔賢淑並且擅長料理的好妻子。
❷ 傳說中的日本妖怪清姬是蛇妖嗎
清姬是人首蛇/龍身模樣的妖怪。語源自「道成寺鍾」這個典故,這個故事出自鳥山石燕的《今昔百鬼拾遺·雲之卷》。
根據《今昔物語》記載,相傳在古時候,有一老一少兩位苦行僧到熊野修行,而提供他們借宿的女主人則是清姬,但她卻在那一晚瘋狂地愛上了兩位苦行僧中的年輕僧人——安珍,並用盡各種方法想讓安珍留下。
❸ 安珍與清姫怎麼樣
原故事可說是"多情總被無情惱",這部在後邊則有所改動。要知道安珍也曾因自己的怯懦感到懊悔並且當真有心於清姬,也算多少得到了慰籍。前面的戲真是拍足了細膩,所以即便道成寺報復的部分有些散還是讓人覺得絕妙。
❹ 川本喜八郎·人形定格動畫《道成寺》
「這可能是我從藝術作品中感受過的最大怨氣」……在腦中回溯川本喜八郎《道成寺》的我如是想著。
故事
《道成寺》出自民間故事《京鹿子娘道成寺》,以<安珍傳>為題收錄於日本佛學史書《元亨釋書》。傳說僧人安珍每年例行前往熊野參拜,期間途徑下榻於一戶人家,該戶獨生女清姬對樣貌俊美的安珍心懷愛慕欲結連理,而安珍一心向佛,怎奈清姬苦纏下,安珍言參拜後二三日便回此處,是以權宜之計。清姬苦盼多日不見安珍,四下打聽方知安珍已啟程返回奧州白河,遂疾追。再見安珍,安珍不但裝傻否認一切更是再次逃離,清姬追至日高川邊無法過河,怒急攻心化作大蛇渡水而上,最終追至安珍所在道成寺,盤繞於寺內靜置地面一鍾上,怨憤至極燃起妖火,將藏匿於鍾內的安珍活活燒死;清姬大蛇流下血淚後悻悻離去,自沉河底。
《道成寺》故事流傳面廣,戲劇性強,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中能劇,歌舞伎和人形凈琉璃表演所共有常見劇目。由此,已經具備極強的文化底蘊與充足的藝術素材。然而在對人形凈琉璃進行努力學習,並在參觀了關於道成寺的相關展覽後,川本喜八郎決定用定格動畫,把這個故事以自己的想法,更進一步生動化。
人形
該作中,應劇本需求,川本喜八郎制備了較多人偶。首先我們來看主要的安珍與清姬。僧人安珍的偶頭毋庸置疑,是以近似人形凈琉璃人偶的形制及為基礎,並具備為定格表現力服務的功能。安珍的偶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眉毛及眉心區域;該區域並非植毛,是可擦除、可隨時重新手繪的。這樣,當需要微表情表現時,可隨時擦拭重新勾勒眉毛,及眉心的紅色線條;以表現特別是憂愁,驚訝等需要較大渲染力的表情。這樣,並不必製作多款不同表情的偶頭;並且就是這樣僅僅微表情的變化,得以保持住作品古樸略顯凝滯,且淡雅的整體風味氣質;有一份沉澱,一份穩重。
清姬作為該片最主要角色,其偶頭相對豐富。常態下,以能劇道具「能面」中「近江女(Oumionna)」為藍本(能面「近江女」為能劇版《道成寺》標配面具),與人形凈琉璃人偶頭部結合,使其在已經具有「能面」之「多角度能表現多表情」的奇妙特性下,又具有了可動眼之類適合定格動畫人偶的更生動化機能。清姬的近江女面偶頭,本人能看出的有兩具:一具開眼常態,一具閉眼態。閉眼態出現在表現她在安珍身邊對其表現親昵與愛慕時,這轉瞬即逝的閉眼在此用得恰到好處,痴情感油然而生。常態睜眼的清姬臉在本片中被施以不同角度的取景,配合不同角度陰影投射打光,將能面多角度多表情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且充分升華;清姬的執念,哀怨,悲憤,惱怒,狂躁,瘮人,執著,不舍這一切一切只在這一個面上卻無一不顯得傳神到位。
除此之外,清姬更有另一副至關重要的偶頭:般若面。般若面在該片中被運用在體現清姬執念已達痴境,瘋狂追逐趕上安珍之時。而在此,我們更能夠以安珍的視角來感受,此時此刻安珍絕想不到清姬會執念至此,驚愕排斥之餘被迫面對怨念極重的清姬,彷彿女鬼冤魂不散,也給觀眾渲染了安珍此刻更急於逃走的念想。而後傷心欲絕匍匐在地的清姬,更是透過水面倒影映射內心,見到自己般若般怨念形象,卻仍執迷不悟。
本片中除了清姬和安珍外,還有大量輔助角色:安珍的師父,清姬打聽和問路時的路人們,日高川上的船家,以及道成寺住持及一干僧眾等。其中大部分輔助角色都只有一個固定狀態的特定表情偶頭,他們只是場景中短暫的承接者及劇情推送者,但這一個個那時那點那刻神態迥異的路人們瞬間令情節生動,飽滿,意義表述傳達到位。而這些角色中,日高川船家的角色較特殊,當然與其鏡頭戲份較多有關;船家人偶整體膚色通紅,濃眉大眼。這里漁夫通體紅色這點,同時相關於日本傳統戲劇的角色定位,與世俗對該故事的站位點與情感抒發點。日本民間對道成寺故事的感受大都為感嘆清姬的執著,同時也為這過於執著的怨念與悲哀所傳達的至哀之美所吸引。故此從清姬角度,不助其過河的船家自然是壞人,依日本傳統戲劇設定,船家由此被設定為代表壞人的紅色。船家與其他路人角色還有一點不同的是,他多了一個貌似軟膠製作,以覆蓋原嘴型上作為固定的「飲水狀」嘴型。這個嘴型如果沒有,用常態的咧嘴狀喝水,也並無不可;然而,川本喜八郎在這里特意用了飲水的專用嘴型,就使得「船家戲弄心急如焚的清姬,並『篤定』飲水拒不出手相助」這個場面傳達更顯具象深刻。
本作道具偶中,還有一具特殊的『大蛇』。清姬從怨憤交加達至巔峰化身為大蛇渡水而上,到最後盤繞於大鍾之上留著血淚燃起妖火將鍾內安珍活活燒死遂離去,一直是以此大蛇形象;也是清姬「怨念」之巔峰形象。而這里的大蛇,以個人愚見,更接近於中國古典神怪傳說中的「蛟」,因其外形似龍,額有獨角,尾巴光禿,與中國傳統神話中對蛟的描述相符。然而清姬大蛇的頭部,又具日本獨有風味,其雙眼與之前般若面如出一轍,將般若面最具「怨」感的部位獨立並凸顯,使「怨」感充斥、縈繞、貫穿始終。
聲畫
《道成寺》在畫面上,以大體傳統的靜態背景搭配人偶定格攝製作為基礎,並在特定畫面搭配剪紙動畫(如最後清姬變回人形步入河中時河水的表現),以及相搭配的傳統手繪技法(如清姬化作大蛇渡河時的水面效果)(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呈現。靜態背景畫面如房舍,場景環境等,在本作中主要以平面感極強的日本傳統繪畫風格展現,這種「純2D」與人偶「純3D」的搭配相得益彰,古樸典雅,框定了作品整體基調的古雅穩重。部分剪紙拼貼畫面(如清姬深夜潛入安珍卧房時的屋舍畫面),以定格技法製作的人偶動態,穿插於靜止的剪貼畫屋舍中,其互動下卻有一番獨特的擬立體感;藝術感濃重,視覺沖擊力及場景代入感強烈。
配樂上,本作以日本民族樂器為主;傳統吹管樂器獨奏以帶動細微情節與氣氛,彈撥樂,電子音頻及自然聲(如風聲)模擬輔之,很好的為畫面及情節推動服務。
味
《道成寺》在基調上較為綿密地迎合了日本民間對「至哀之美」的崇尚與欣賞;貫穿全片的執念與怨氣作為主要的氣氛推動力,引領著觀眾的情緒走向,一步步引導觀眾,向著普遍靠攏清姬角度的態勢去跟進,然而又在安珍骸骨化作塵埃隨風而去中順勢劇終。這點恰到好處,並沒有延續至原本傳說故事的主持夢見安珍到最後做法事。終結在這哀美意味最為悠遠的情節,留給依然沉浸在此哀美中的觀眾,以無盡遐想。
參考資料:
株式會社平凡社《 別冊太陽 川本喜八郎》
網路
https://www.sosuopan.com/movie/3592.html
http://www.noh-kyogen.com/encyclopedia/mask/women.html
http://michikusa.plus-career.com/theatre/kabuki/kyokanoko_five
https://kanze.com/kamiasobi/works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