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運用,吃透課標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可以說研究透歷史課程標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我們可以重點研讀課程標準的本體部分(即內容標准部分)的陳述,通過使用不同的行為動詞,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層面的內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劃分,這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從面做到有的放矢。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認同歷史學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在歷史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不聽課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你,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也讓我意識到應依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學生學會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講到必修一政治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先提到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學生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然後進一步引入新課。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例如講到「靖康之難」時,引入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提問「為什麼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為郭靖,楊康?」在學生激烈討論後得出結論「為了提醒後人不忘靖康之恥辱」。如歷史必修三《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中講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時,可用近期電視正播放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專題片來進行教學,用今昔變化的對比得出改革開放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的重要性,進而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可以引發我們對過去及現在的思考,真正能「以史為鑒」。也就是讓學生重視歷史科目他才會主動去學習。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②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之後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從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
「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③
(一)、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多樣性
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的多樣性。
(二)、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鮮活性
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④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和紀連海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我們的學生。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⑤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導入部分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興趣培養,僅有興趣培養而沒有能力落實還不是學生資源的開發,要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促進學習的進步和自身提高。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我的想法是:「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我們可以通過演講等形式來點評歷史。可以通過教師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編演的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加深認識。有條件的話,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觀名勝古跡等實地參觀走進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在學生的活動中毫不吝嗇的運用贊美之詞來肯定學生,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教師發現課堂中稍瞬即逝的創新閃光點;藉助現代教育技術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思維得到全面釋放提升,雖然缺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講述,但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讓教師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本堂課的學習情況。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當然課後測驗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利用多媒體檢測基礎知識。針對學生較容易出錯的地方,及幻燈片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課後的測試,當然及時的批改也是一項重要的環節。以讓學生形成反復記憶加強認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有必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學生主體的調動,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歷史。
當然,如何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個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這里我只是談了自己一點很淺顯的認識。希望我們所有的歷史教師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我們的育人事業。
最後筆者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內容:「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徵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優秀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㈡ 關於趙亞夫的作文,要求 1生平簡介。2人們對他的評價至少3條。3主要事例,至少2個,類型不同。4
趙亞夫,江蘇常州人,漢族,1941年4月出生,1966年3月入黨。曾任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十四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領導幹部、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扶貧先進人物、全國老區工作先進工作者、2007年度CCTV十大「三農」人物、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科技興農模範、江蘇省道德模範、5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江蘇人物、江蘇省對口援建四川綿竹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他將農村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追求。1961年,20歲的趙亞夫從宜興農林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鎮江農科所工作,50年如一日,心系「三農」,不斷探索強農富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先後24次赴日,引進消化再創新100多項新技術,推廣受農民歡迎的科研成果30多項,撰寫有《草莓品種栽培技術》、《無花果栽培新技術》、《草莓栽培技術圖說》、《桃樹栽培技術圖說》、《中國縣級市農村發展研究長三角篇——江蘇省句容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有機農業通俗講話》等專著。多次帶領農民和科技人員去國外學習先進農業技術,手把手培養出10多名全國、省、市勞模,組建了省內一流的農業科技服務團隊,編寫多達百萬字的農民科技讀物。他積極倡導江蘇省丘陵山區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有機農業,先後引進推廣種植了180萬畝次的草莓、葡萄、桃、梨、果桑等應時果品,給農民帶來25.5億元的收益;積極創新產銷模式,1996年幫助農民建立了江蘇首家葡萄專業合作社,無償為農民解決銷售難題。他每年深入農村實際完成的調研報告,得到歷任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為全省三農工作發展起到很好的參謀作用。
他將農民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要求。把致富農民作為畢生的追求,始終踐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每年免費為農民上輔導課100多場,累計培訓農民達30萬人次,句容境內連綿30公里道路沿線范圍內,6萬畝農田畝純收入在萬元以上;3萬多農戶人均務農收入在萬元以上。在其指導幫助下,草莓在句容白兔鎮成功後,推向全國20多省(區)。葡萄在春城鄉成功後,推向南方13省(市)。日本水蜜桃在大卓鄉成功後,推向全市及丹陽、宜興。蔬菜、花卉采種成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蔬菜、花卉種子出口基地。還有無花果、日本砂梨、甜柿等也取得成功。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他作為一名志願者,去鎮江市最窮的村—句容市天王鎮戴庄村蹲點,幫助農民成立合作社,發展有機農業產業,七年時間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成為鎮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被省領導譽為丘陵山區開發「句容模式」在全省推廣。在句容戴庄村的帶動下,丹陽杏虎村、丹徒五塘村也由貧困村變成小康村、示範村,今年又新增帶了3個村。丁庄村方繼生,種過桑樹養過蠶都失敗了,遇到趙亞夫後,兩年成為全市最大的葡萄專業戶,後又當上了全國勞模,現已年收入過50萬元。近幾年趙亞夫又著力開發難度較大的有機農業,現在有機水稻、生態養禽、養豬、有機牧草、有機草莓、有機山芋等都已獲得初步成功,建成了8000多畝規模的有機農業生態示範區。
他將社會的需求作為自身要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67歲的趙亞夫趕往震區調研,了解當地震前震後農業情況、自然地理條件、市場條件、農民對災後重建的希望要求等,指導建設了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並牽頭組建了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農民勞模援建團隊、選擇江蘇相應最先進適用技術移植綿竹示範園。在示範園建設中,趙亞夫同志克服白內障及腰腿疼痛,18次去綿竹,吃、住在簡陋的防震房,拄著拐杖,深入地頭分析苗情,了解蘇、川風土差異,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多次舉辦講座,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宣傳現代農業理念,傳播實用科技知識,受到熱烈歡迎。在示範園的帶動下,綿竹15個鎮21個村培養112個示範戶、示範果樹293畝、發酵床養豬3300多頭、養雞6400多隻,投產的草莓畝收入普遍在萬元以上,高的達2萬元,是當地同季作物的30多倍;發酵床養豬肉價每斤高出普通豬肉2~3元,每頭豬增收300元左右,在當地產生了轟動效應。國家發改委張平主任評價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項目是「西部大開發,東部支援西部的成功典型」。四川省委劉奇葆書記評價:「是18個省農業援建項目中最成功的」,贊嘆:「留住趙亞夫,四川准能富!」。
趙亞夫同志先進事跡被《求實》、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人民網站、新華日報等幾十家主流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他,讓現代農業技術紮根土地
2000年春節, 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角湖村村民李開明貼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辛辛苦苦三百天,汗水灑盡責任田;下聯是:畝產千斤收成好,年終結算虧本錢。時任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被深深刺痛了,他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三農」問題該如何解決?
2013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一號文件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
而解決「三農」問題,走現代農業之路是題中應有之意。
趙亞夫,就是那個把現代農業送到田頭,讓技術紮根土地的人。本報記者沙艷秋
他是為農服務的「110」
1995年一個下著春雨的春日,句容農民楊修林走進了趙亞夫的辦公室。原來,他種的桃子患上了蟲害,而這幾畝桃子關系著楊修林家的全年收入。趙亞夫二話不說,隨他來到桃園,認真為桃樹看病、配葯,並詳細指導他如何照顧桃子。
2006年中秋節那天,趙亞夫來到句容農民王柏生家中,和他一道整地作壟,手把手教他草莓種植前期技術,在草莓地里度過了中秋節。
也是那一年的臘月,趙亞夫冒著冬雨來到句容,教當地的農戶桃樹修剪技術。他一邊認真地向村民講解,一邊親手示範剪枝。拇指般粗的枝條剪起來十分吃力,農民們心疼當時已年過花甲的趙亞夫,便勸他在一邊指導農民修剪,就不必親自動手了。但趙亞夫堅決不同意,他說,我一邊說一邊剪,你們就能更明白一些。就這樣,趙亞夫花了近兩個小時完成了一棵桃樹的修剪,在他的耐心講授下,農民們對剪枝技術有了全面的認識。
農民黃祥發至今都記得幾年前的那個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現倒伏現象,趙亞夫接到電話後立即從鎮江趕去,到達已是正午時分。趙亞夫沒顧上吃飯,就直接去了黃祥發家的大棚。大棚內的溫度更高,但趙亞夫全然不顧,他與其他農技人員仔細察看青花菜苗,現場會診到下午2時許。
句容市原大卓鎮水泥廠職工王巧娣下崗後找到趙亞夫想種桃子,趙亞夫冒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齊腰的茅草中幫她察看地形,觀測土壤,隨後又手把手教她種桃子。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桃大戶的王巧娣,提起這件事依然是感慨萬分:「趙主任一到關鍵時刻就出現了。」
草莓種植大戶王柏生說:「趙主任對我們的那份熱心真是沒話說。我們隨喊隨到,比『110』還要及時。」
為了讓農民致富,趙亞夫大年初三就來到了田頭。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他是在農村度過的。句容戴庄的農民已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一天不見趙亞夫,感覺心裡沒著落;兩天不見趙亞夫,感覺心裡在發慌;三天不見趙亞夫,一定要知道他在幹啥。
在句容農村,農民們早已習慣看到一位身著夾克衫、牛仔褲和運動鞋的,戴眼鏡的老人時常出現在田間地頭,詢問鮮果長勢,隨時隨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與他相知相識30年的市科協主席趙振祥說:「趙亞夫只有周日在家帶孫子。」
他是點土成金的金手指
1961年,趙亞夫畢業於宜興農林學院農學系,當年的同學都早早「洗腳上岸」,但他仍在與土地打著交道。
說到這么多年的堅持,趙亞夫講了一個小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他到茅山老區的一個村,當地的一位農民招待他吃飯時拿出的最好的菜餚,是家中僅有的6隻雞蛋。事後他得知,這幾只雞蛋是這位農民用來換日常生活用品的。趙亞夫被觸動了,他強烈感受到了作為農技人員肩上的責任。
1982年,趙亞夫去日本研修,在日本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草莓,並敏銳地感到草莓在中國一定能成為致富項目。在日本的一年時間里,他潛心研究草莓的管理栽植,很快掌握了露天與溫室草莓種植的全套技術。臨走時他放棄了回國可帶家用電器的機會,帶回了13箱農科書籍和20棵草莓苗。
回國後,趙亞夫帶著草莓苗來到句容白兔鎮解塘村,親自給農民示範種植。功夫不負有心人,露天草莓一次試種成功,是當時常規農作物效益的2倍,農民看到了種植草莓帶來的收益,紛紛在自己的責任田裡種植。露天草莓成功種植後,趙亞夫又在此基礎上研究反季節大棚草莓,他運用新技術在冬季長出草莓,使草莓的收獲期增加到8個月。
此後,趙亞夫幾乎每年都要去日本,並與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聯系,不斷學習和應用日本的先進農業管理技術。一批批高科技農業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區生根開花:冷藏育苗技術,使草莓提前一個多月上市;冬季大棚,採用蜜蜂授粉,提高畝產量10%~20%;復合種養模式,改變了施肥方式;草莓、越光水稻輪作,改善了土壤……
2001年,省政府要在茅山建立有機農業園。為做好前期規劃准備,拿出第一手資料,當時年屆六旬的趙亞夫帶領有關部門人員深入丘陵山區,勘測最佳線路,他不顧眼睛白內障,腰肌勞損等疾病,一天走數十公里崎嶇不平的山路,跑遍了茅山腹地的每個角落,記錄了數萬字的第一手資料,為建立茅山有機農業園提供了寶貴的決策依據。
㈢ 你知道關於名人趙亞夫的作文嗎
中共黨員。1941年出生,1961年9月參加工作,原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鎮江市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
48年來,趙亞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為畢生的追求。他先後引進推廣種植了180萬畝的應時果品,給農民帶來25.5億多元的收益;他創新產銷模式,幫助農民建立了「趙亞夫農產品合作聯社」等專業協會和合作社50多家;他編寫多達百萬字的農民科技讀物,每年免費為農民上輔導課100多場,累計培訓農民達30萬人次。他引進消化了170多項日本新技術,出版了《草莓品種栽培技術》、《無花果栽培新技術》等專著,倡導建設了全省最大的「茅山有機農業圈」,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江蘇句容農業和農村發展總體規劃》。他以戴庄有機農業合作社顧問的身份無償為農民服務,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忙碌在田間地頭,創立的「戴庄模式」堅定了農民對腳下土地的信心。2008年,年近七旬的趙亞夫響應號召,擔任江蘇對口支援四川綿竹災區高效農業示範園技術總顧問,幫助災區人民發展高效農業,積極生產自救。如今「要致富、找亞夫」的口號在60萬句容人民中廣為流傳,趙亞夫是中共十四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領導幹部、2007年度全國十大三農人物、江蘇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趙亞夫:把愛寫在廣袤的田野上——記原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鎮江農科所黨委書記、所長趙亞夫2009年10月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宣傳表彰大會上,73位扶貧開發典型人物受到表彰,鎮江市農業專家、市扶貧開發協會名譽會長、江蘇省老區建設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趙亞夫名列其中,這是他繼被評為「中央電視台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後,獲得的又一項重大榮譽。
扶貧開發 碩果累累
在江蘇句容,有句話在40多萬的農民心中廣為流傳:「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准能富。」紮根農業數十載,趙亞夫堅守了他的諾言: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幾十年來,他帶著句容農業戰線的技術骨幹,親手培養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典型。他從日本帶回來的20個草莓苗種,現在已經使句容成為「中國草莓之鄉」。
除了草莓,還有葡萄、無花果、有機米……趙亞夫推廣一個成功一個,而且總是「撥亮幾盞燈,照亮一大片」。20多年來,趙亞夫的農業科技項目到哪兒,富裕就到哪兒:1986年,趙亞夫帶著草莓來到茅山老區,於是茅山老區第一批樓房豎起來了,農民們親切地稱它們為「草莓樓」;1989年,趙亞夫帶著巨峰葡萄來到春城,於是春城丁莊周邊鄉鎮有了3000多畝葡萄,1萬農民受益;2006年,趙亞夫帶著有機農產品來到了戴庄,於是,這個曾經是句容最窮的村,一年後200多戶純農戶戶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2008年達到8000元,貧困村成了「小康村」……
20多年來,趙亞夫和他的同事們將近百項農業科研成果教給了農民,在丘陵山區推廣種植了180萬畝的應時果品,給農民帶來了近30億元的綜合收益。
「北有袁隆平,南有趙亞夫,一個抓高產,一個抓高效。」(《香港商報》)20多年來,趙亞夫引領著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適合丘陵山區農民致富的高效農業之路。
紮根鄉土 有志竟成
1958年,即將畢業於省常州中學的趙亞夫憑著對自己文科基礎的自信,填報了復旦大學新聞專業。可偏偏命運弄人,由於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信息的閉塞,趙亞夫失去了當記者的機會,最終選擇了宜興農林學院。
宜興農林學院是為開發江蘇丘陵地區農業而設,而此時,趙亞夫還不知道40年後他會成為江蘇丘陵地區農業開發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趙亞夫是農民的兒子,出身農家,農學為業,他諳熟農民的思維、農民的習慣、農民的局限以及與農民打交道的方法。
在學生時代,趙亞夫就有了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工作思路,這一工作思路被他延續至今,甚至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也沒有放棄。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別人都去「鬧革命」了。趙亞夫卻懷揣兩個燒餅,天不亮就往農村跑,一跑就是20多里,與農民一起勞動,查看農作物長勢。「文化大革命」前,趙亞夫只是鎮江農科所一名默默無聞的農技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已成了小有名氣的農業專家。
但促使趙亞夫一輩子紮根田頭的並非只是對農民樸素的感情,而是他對中國「三農」現狀的理性思考,以及立志改變現狀的決心。
1982年,趙亞夫等人被組織去日本學習水稻栽培技術,這是他自1961年從事農業工作以來第一次接觸現代農業。
從此,他將前20年「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工作思路與從日本引進的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技推廣道路,改變了丘陵地區農業、農民和農村面貌。
一位與趙亞夫非常熟悉的友人評價,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在趙亞夫身上,體現了一種超前的意識。在日本研修,趙亞夫看到日本發展農業的自然地理條件與鎮江市丘陵山區相仿,他把日本農業的理念帶回鎮江,在鎮江運用推廣。
在趙亞夫身上有一種勤於實踐、務實創新的精神。趙亞夫是一個踏踏實實做事的人,他把「行」與「知」很好地結合起來。他通過到日本等農業先進國家努力學習,並在茅山老區一點一點推廣運用,並一項一項獲得成功。以草莓的引進為例,草莓苗帶回來了,趙亞夫隨即帶領農科所人員投入試種,露天草莓第二年便在白兔鎮獲得成功。此後,他先後18次去日本,帶著農技人員,帶著課題,到日本的田間地頭實地學習考察;帶著五位農民種植大戶,和日本農民面對面交流,開闊他們的眼界。平時,他與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聯系,不斷學習和應用日本的先進農業管理技術。一批批高科技農業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區生根開花:冷藏育苗技術,使草莓提前一個多月上市;冬季大棚,採用蜜蜂授粉,提高畝產量10%—20%;復合種養模式,改變了施肥方式;草莓、水稻輪作,改善了土壤……
趙亞夫的市場經濟意識很強,注重走高效農業之路,這非常適合農民增收。無論草莓種植,還是葡萄園建設,無論倡導有機農業圈,還是推廣有機稻米種植,他都瞄準市場推廣農業技術,著眼提高農民收入。
「有志者,事竟成。」趙亞夫雖然不是出身名校,也沒有傲人的學歷,卻憑著一份理想與信念,用畢生精力始終走在農業科技的前沿,把學術科研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
淡泊名利 老驥伏櫪
作為一位上世紀80年代初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作為農業財富的創造者和農民致富的引路人,趙亞夫本可以憑借自己所引進的項目和創造的價值,輕輕鬆鬆成為富翁,然而他卻放棄了這一切,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茅山老區的農業發展,這與學術界出現的追逐名利的浮躁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句容乃至鎮江市,趙亞夫是遠近聞名的「財神」,可他自己多年來卻對「財」字始終保持著淡泊、清醒的人生態度。
事實勝於雄辯。趙亞夫從事農業科技工作48年,擔任市農科所和市人大常委會領導職務前後20多年,經他主持或經手的項目經費數以千萬計,可他從來不把這些當做個人進行「等價交換」的資源,也從不為自己或小團體作「稻粱謀」。
趙亞夫的兒子趙小容還清楚記得,他曾試圖說服父親退休後和他一起開公司:「我來注冊公司,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農業,實現您的農業理想。」趙小容認為,父親在農業現代經營模式上有許多夢想,但很多難以實現,原因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和佔有的財富數量不大,父親與農民合作經營農業肯定不如與自己合作發展快。
趙亞夫最終沒有接受兒子的建議。因為他的夢想是利用農業致富農民,自己的追求與農民不可分割。之後,趙小容再沒動過與父親合作的念頭,而且「父親也從來沒有為我的事業去動用他在鎮江的社會關系」。
2008年1月20日,在江蘇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羅志軍宣讀了《省政府關於授予趙亞夫同志江蘇省科技興農模範榮譽稱號的決定》。決定指出,趙亞夫同志46年如一日,堅持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紮根農村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把論文和成果寫在大地上,在廣大農民中贏得了「要致富、找亞夫」的贊譽。他積極投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培育農村致富能手和技術能人,創新農產品產銷模式,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探索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為推動科技興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是新時期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全省農業科技戰線學習的楷模。
「以土地為伴,以農民為親,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把效益裝進農民的口袋。46年堅守基層農技推廣,田間培訓,言傳身教,不圖回報。把開啟山區致富大門的金鑰匙交給農民,被農民視為心中的金鑰匙。」這是趙亞夫榮獲2007年中央電視台「年度十大三農人物」時的頒獎詞。
青山依舊在,人老不服老。如今,已正式辦理退休手續且年近古稀的趙亞夫依然奔忙於全國各地,如江蘇對口支援四川綿竹地震災區的300畝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還需要他平均每月飛去一次指導,發酵床養豬技術和草莓等鮮果種植技術已在那裡成功推廣,正結出碩果;他依然要出國交流學習。筆者采訪他的前日,他正率領句容市有關人士到日本考察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流通方式的最新發展動向;他依然走向山區,走到農民中間,每個月仍有20多個日子待在田間地頭,句容戴庄三年內農民人均收入再增50%仍是他的牽掛;他依然密切關注農村改革和農民實際增收的有效方式途徑,因為他心裡一直牽掛著一個夢,中國農民如何快速奔向小康的夢。
只要夢想不滅,他的腳步就不會停止
㈣ 三農人物的歷屆
2013年「中國農業銀行」
年度三農人物獎:
遼寧省清原縣沔陽村四海飯店經理 華玉吾
四川省蘆山縣清仁鄉大同村黨支部書記 袁超
四川省簡陽市三岔鎮三岔中學學生 葉富源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肖金村農民消防「阿三」 阮炳炎
黑龍江寶宇集團董事長 龔保民
甘肅省天水市甘泉鎮農民攝影師 王搏
新疆拜城縣笑好出租汽車服務公司經理 迪力夏提·艾山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愛情巴士」女司機 梁本鳳
河南水利第一工程局項目經理 陳建國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迭部縣支行客戶部經理 田霞。
創新獎:創新水產養殖模式的四川省水產養殖專家 吳宗文
公益獎:太行山上的老園丁、山西省陵川縣梁泉村退休教師 秦同和
奉獻獎:湖北省安陸市植保站站長 周小賀。
2012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年度三農人物獎: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河南省開封縣電影公司經理 放映員郭建華
江蘇省灌南縣駐杭州流動黨組織的創辦者邵中國
四川得益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誠斌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
新疆塔什庫爾干縣馬扎爾種羊場小學漢語老師阿力甫夏·依那亞提汗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昆明市福保村黨委書記楊明
全國政協委員 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燕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單家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李嘉才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郭天財
奉獻獎:河北省鹽山縣陳百萬村村民趙燦
公益獎:黑龍江省克山縣洪武孤困兒童福利院院長田洪武
創新獎: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壽光支行行長王會堂
年度大獎:京久安建設公司152位農民工兄弟
2011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年度大獎: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
奉獻獎:「最美鄉村女教師」任影
公益獎:「拾荒」阿婆陳賢妹
創新獎:「信息書記」潘春來
年度三農人物獎:
刷新集裝箱船舶作業世界記錄的農民工劉京俊
致富不忘鄉親的企業家呂根覓
誠信農民工司令楊茂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
「治沙英雄」石光銀
農村文化帶頭人趙德平
大寨村「鐵姑娘」郭鳳蓮
大學生村官高金磊
糧食種植大戶吳德顯
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三農人物特別大獎:袁隆平
三農人物:
知識型新型農民工巨曉林、
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村」的江蘇省丹陽市飛達村黨委書記朱國平、
推行全民免費教育的陝西省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
種糧大戶葛浩新、
開創「華明模式」的中共天津市東麗區委書記張有會等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2009年度十大三農人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守仁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登海
中共十七大代表、河北省灤平縣周檯子村黨委書記 范振喜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公司董事長 張全收
河南省淮陽縣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 李靈
山東省臨清市丁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保嶺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古寨村的村委會主任 孟玉金
河北昆寶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寶蓮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射陽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 姜德明
陝西西安華西大學校長 王明亮
2009年度三農人物特別獎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 沈浩
2009年度三農人物公益獎
福建省莆田新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美妹
青海德令哈市牧人福利有限公司總經理 才層瑪
2009年度三農人物奉獻獎
廣西武鳴縣太平鎮上江希望小學教師 騰大韶
2009年三農人物創新獎
山東壽光沃潤德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文廣
2009年度三農人物大獎
一到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申紀蘭
2009年度三農人物提名獎
廣西三凱有機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成林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 張福平
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會長 王殿明
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會長 張林成
廣東省貴州商會會長 高宏
山西省洪洞縣秦壁村村委會主任 劉小平
浙江長興東方梅園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曉紅
2008年「好想你」杯
好想你CCTV2008年度三農人物獲獎者名單:
胡小燕 張玉璽 陳榮高 唐山13位農民兄弟劉春紅
孫運生 劉文豹 楊紹軍 王慶煌 吳仁寶
年度公益獎:陳游標
年度創新獎:黃道功 李久鑫
年度奉獻獎:杜廣雲、李正潔夫婦
三農小英雄:林浩
三農人物特別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農民
2007年「今麥郎」杯
CCTV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特別榮譽大獎: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
CCTV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獲獎者名單:
小香玉 馬復興 支 芬 陳雲林 吳棟材
張菲菲 趙亞夫 唐傳勤 傅光明 翟樹森
社會公益獎: 應仲樹
年度創新獎: 石聚彬
年度奉獻獎: 汪海 昝林森 2005年度三農人物大獎:草鞋書記--劉銀昌
2005年度十大三農人物(按人物出場順序):
賈幼陵 李 強 劉銀昌 張文榮 李學花
孫守年 朱有勇 王新智 趙本山 叢 飛
2005年度三農人物創新獎:梁希森李伯才
2005年度三農人物公益獎:羅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