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縮寫飛奪盧溝橋
縮寫《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昨鐵索橋,就是紅軍要奪取的瀘定橋。
國民黨反動派早派兩個團守著橋,後又增援兩個旅,妄想消滅我軍於橋頭。我軍看出敵人的詭計,決定讓紅四團於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
時間只有20多小時,路程有120公里,還要在增援的兩個旅到達前趕到瀘定橋,搶在前面,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紅四團翻山越嶺,擊潰敵人好幾股阻擊,在晚上7點來到離瀘定橋55公里處。戰士們不顧飢餓,疲勞,冒著大雨,在泥濘中趕路。他們發現對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也在趕路,便也點起火把跟敵人賽跑。敵人問我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回答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敵我雙方隔著大渡河走了23公里。雨大得把火把澆滅了。敵人停下宿營,我軍繼續進行,於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
瀘定橋離睡眠有幾十丈高,是由13根鐵連組成的,兩邊各有2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模板,就是橋面。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一樣,真叫人心驚膽寒,河裡水急浪大,水聲震耳欲聾。橋對岸是瀘定城靠著山,西門堵住橋頭。守城的敵人築好工事,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政委指揮作戰,戰士們用所有的武器開火。三連突擊隊的22位英雄攀著鐵連沖向對岸,三連緊跟其後,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沖到前面,敵人就放起火來。團長和政委喊著:「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啊!」喊聲激勵著英雄們奮勇前進,穿過大火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搏鬥,激戰兩小時戰勝了敵人。紅四團應用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長征中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紅軍主力渡過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最前線。
B. 一部電影的台詞 我們先從廣州起義 飛奪盧溝橋 跨過鹹菜缸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我們准備廣州起義,然後揮師南下,繼續北伐東征,接茬兒就上井岡山,跟著就突破烏江四渡赤水飛奪盧溝橋!是瀘定橋好不好,然後爬雪山過草地,會師陝北,北 上抗日;接著三下江南,千里挺進大別山;之後南征北戰,打回老家去;不見鬼子不掛弦兒,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鹹菜缸;炸碉堡堵槍眼,為了勝 利向我開炮;沖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C. 《飛奪瀘定橋》概括30字怎麼寫
概括30字:全體指站員英勇無畏飛奪橋的英雄事跡。
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
戰士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
D. 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1935年5月27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出發,原定3天後抵達160公里外的瀘定,結果在28日清晨接到命令,限令必須於29日奪取瀘定橋,也就是說,四團必須在一天之內走完剩下的120公里。如果要完成這一任務,即使按照急行軍的速度,也得24小時不間斷地奔跑才行。
時任團政委的楊成武在著作《憶長征》中如此記錄:隊伍在前進著,在快速前進,真是快如風,一行行排列整齊的隊伍像腳下裝了輪子一樣,嗖嗖地從我身邊超越,一陣風卷過,又一陣風卷過。28日傍晚7點,距離瀘定橋還有60公里。
暗夜中的急行軍,沒有照明,星月無光。閃電突然劃過山谷,暴雨傾盆。濕滑崎嶇山路上,一腳踏空就會跌下深淵。每個人的體力透支幾乎都到了極限。一旦倒下,就有可能再也站不起來。這時候,所有黨團員把繩子綁在身上,拖拽著體力不支的戰士,渴了,抬頭喝雨水,餓了,嚼一口濕漉漉的生大米。
夜更深了,雨勢稍緩,大渡河對岸突然出現了一條火把長龍,這是川軍38團周桂三營長所帶的一個營,也在急行軍趕往瀘定增援,王開湘、楊成武二人商議:我們何不也點火把,對面要問,就讓俘虜回答,說是退下來的川軍好了。
於是,暗夜中,大渡河兩岸火把通明,兩條火龍齊頭並進。跑出幾十里之後,北岸川軍的火龍突然不見了。原來川軍宿營休息了。此時四團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跑去。天色逐漸亮了,前面就是瀘定橋了。
此刻,百餘米的橋面上木板已被拆去約90米,敵軍盤踞北岸橋頭,機槍正對鐵索。29日下午4點,進攻開始了。幾十個沖鋒號同時吹響,槍彈像旋風般刮向敵人陣地,守軍別說探頭了,連槍都伸不出去。
眼見著幾十名紅軍戰士從鐵索上爬過來,勢頭不好,敵軍下令:放火燒。那些被拆下來堆在橋頭的橋板正好是燃料,一時間,火光熊熊,籠罩了橋頭。但這怎能擋住紅軍,沒有任何可以選擇的出路,只有迎著槍林彈雨強行沖過十三根寒光凜冽的鐵索。傍晚時分,紅軍勇士沖上了瀘定橋橋頭堡陣地,取得了奪橋勝利。
(4)飛奪盧溝橋電影在線觀看新版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從命名到傳播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1935年5月29日,長征中的紅軍驚險奇絕地奪取了瀘定橋,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當時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科長的彭加倫以一篇題為《飛奪瀘定橋》的短文記述了這段戰事,收錄在1937年2月於延安編成。
1942年正式出版的《紅軍長征記》中。936年6月至10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采訪,隨後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曾專章深入細致地介紹了當時紅軍的情況以及長征。斯諾說,他在延安采訪時曾見到《紅軍長征記》正在編的部分稿子。
但他在該書述及大渡河畔戰事時取題為「大渡河英雄」,「飛奪瀘定橋」一名並未借斯諾的著作得到傳播。《紅軍長征記》因戰爭年代的條件限制,印數和影響都很有限。195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20周年,人民出版社以《紅軍長征記》為主體編輯出版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
廣大讀者才知道了彭加倫以飛奪瀘定橋命名記述的長征戰事。值得注意的是,該書結尾附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概述,在敘述中已經用了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後來慣用的表述,但在述及奪取瀘定橋時卻說強佔了瀘定橋天險,可見飛奪瀘定橋此時還沒有成為慣用表述。
1959年,劉伯承元帥在《八一雜志》第20期發表著名的《回顧長征》一文時談及我軍攀援鐵索沖過大渡河,也未用飛奪瀘定橋一詞。
1964年9月,空政文工團以中國民族藝術團的對外名義出訪蒙古、蘇聯、匈牙利、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緬甸六國,進行交流演出。演出節目中就包括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審查通過的舞蹈《飛奪瀘定橋》。由此,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在國際上得以傳播。
E. 抗日時期的 飛奪盧溝橋
我日!你懂不懂歷史啊?
盧溝橋和瀘定橋你分不清嗎?
兩座橋都有歷史意義,還是我給你講解下吧:
瀘定橋: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
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
盧溝橋:則是北京西南角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橋,1937年在此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
一搶。被稱為「盧溝橋事變」,正逢7月7日史稱「七七事變」。
兩個不搭蓋的橋,千萬不要混在一起。
F. 飛奪盧溝橋歷史影響.
盧溝橋真不是飛奪的,瀘定橋是飛奪的。使得紅軍能夠突破國軍的圍追堵截,度過瀘定橋之後就是爬雪山了。
1937年是盧溝橋事變,成為抗日戰爭的爆發標志,日本人佔領北平城。
飛奪瀘定橋是發生在抗日戰爭之前,1935年5月25日,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G. 飛奪盧溝橋是哪個戰役中的事件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5日,事情經過如下: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20260.htm
H. 飛奪瀘定橋,22勇士奪橋戰,過程是怎樣的
故事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時發現敵人將過江橋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了光溜溜的鐵索。當時接到上級命令,部隊一定要在29日早晨奪下盧溝橋。大致過程為: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三連緊跟在二連後面,戰士們帶著武器和木板,一邊前進一邊浦橋。最後,英勇的紅四團以較少的代價完成了這座生命的橋梁。
I. 抗日時期的飛奪盧溝橋是什麼和什麼為舉行什麼而進行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J. 飛奪盧溝橋資料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飛奪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