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波羅揭諦電影在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波羅揭諦電影在線

發布時間: 2022-09-21 10:55:14

Ⅰ 棲霞寺1937電影里寂然法師拜佛時的背景佛經是什麼

觀音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ǒ),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guà ài ),無罣礙, 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

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Ⅱ 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它的意義是:揭諦揭諦,是說度過去呀!度過去呀!波羅揭諦,是向彼岸度過去呀!波羅僧揭諦,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菩提薩婆訶,是速速證到菩提呀!

以上是簡單的文義解釋,但是其想要表達的意思要更多。佛教經文翻譯皆遵四例五不翻,所謂四例:一音字俱翻,如諸經文;二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經本;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四翻字不翻音,如諸咒語。

五不翻是:一秘密故,如諸神咒;二多含故,如薄伽梵具六義,阿羅漢具三義等;三本土無故,如閻浮樹,惡叉聚等;四順古故,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尊重故,如般若。

【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原文】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注釋】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

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

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2)波羅揭諦電影在線擴展閱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名闡釋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

「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有解脫掛礙的意思;

「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可聯想比如蜜蜂採花釀蜜,能融合眾多不同來源成分而歸納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

「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借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Ⅲ 波羅僧揭諦揭諦是什麼意思

揭諦 揭諦,波羅揭諦,菠蘿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終於花了1天的時間看完了整部的《請你原諒我》,縈繞在耳邊的除了這段心經,就是揮之不去的撈仔的淡淡哀傷的音樂,從開始一直到結尾。
懷舊等於回憶,我不知道這部戲是編劇寫他自己還是編劇把導演以及吳秀波一起寫進去,因為在導演營造的那個年代環境下,吳秀波演的是徐天還是編劇、劉惠寧或者就是吳秀波本人,我已經分不清
在淡淡的哀傷的音樂背景下,故事是節奏放慢的在敘述,梅果說「我想試一試是不是誰都會把我拉回來抱著我,不止是徐天。我以為把我從那個世界拉回來都會愛我」我當時就哭了,女人不能我以為,因為我以為會失去很多很多。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走過所有的路,到彼岸去吧,彼岸是光明的世界。徐天終於被渡到光明的彼岸世界了。
生活還是要繼續,誰會渡我
我相信有入戲很深的演員,可能要花一點時間才可能走出故事的世界。我相信有看戲很投入的觀眾,同樣需要花時間來走出故事的世界,只是目前現在我很惆悵。哀傷。我還沒有走出來。

Ⅳ 姜受延的介紹

姜受延(강수연,1966年8月18日)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世界影壇最知名的韓國女演員之一。1989年憑借《波羅揭諦》獲得第16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曾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121987年,主演《種女》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場外機構女演員獎,並非官方影後,即沃爾皮杯。

Ⅳ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

觀世音菩薩,走入般若波羅蜜多深處,點亮/看見(就好像一個人進入了原本烏漆麻黑但是寫滿各種秘笈的修煉洞穴深處,手持火把/抑或是菩薩本身的光芒照亮原本存在但封寂的真理深處--參看武俠)五蘊皆空(五蘊,有人解為嗔痴貪等五種人類內心惡習,或解為眼耳鼻口觸五類感官,或與五行能量磁場有關)(皆,都)(空,可視為無,但又真實的存在,參考"空間"一詞中,"空"的含義--"空"而不空),度一切苦厄(度,超越,破除結界)(一切,所有、任何一切)(苦,苦難,苦楚,尤其是心苦)(厄,疾厄,厄運,不順利、挫折、磨難、災難)。
舍利子,(一傳為人名,出處不明),色不異空(你現在看到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其實是跟它本質的"空"沒有本質的區別,換句話說,象空中投射出絢麗的光影--舉例,譬如你在電影院里看了一場五光十色的電影,很精彩,調動你的身心深入其中,而最後放映結束,你看到的依然是放映前那個毫無艷麗色彩的大屏幕)。

如果你有心結,那是因為你的靈魂深處感到毫無依託。每個人都是自然的孩子。無論你信不信,知道不知道,某些真相一直存在著,並不因為我們自身的"不知"而消失。所有的痛苦源於我們自身的幻象。譬如說:我以為我自己是個怎樣優秀的人,而我實際達不到;譬如說,我認為我很愛某一個人,想要在一起天長地久,但事實是彼此愛對方的習慣都不能被另一方所接納;譬如說,我覺得生活很苦,因為我潛意識一直被教導要賺到多少錢坐到多高的位置才算可以安穩,而自己卻能力和機遇兩者未齊。

當人的念想超越了個人本身的t能力和特質,譬如讓啞巴去唱歌、讓瞎子當攝影師。一切困擾由此而來。如果說一個人在幼年不懂得自己,跌跌撞撞,用磕磕碰碰來當面鏡子照亮自己,這樣的行為實在能理解。怕的是多數人一生怕吃苦,繞開真實的自我,即使到了成年多年後依然做著同樣彼此矛盾的事。一切苦厄,由此而生。

有人念佛經看道德經能看出粒子科技,念心經還是從心入手為妙。從人性里看透世事,從世事里看懂人性--人與毛發沙塵,同等存在的意義解開,心自然無掛礙。

願以此贈予你,共勉。

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釋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釋義)
僧人把自己連同整個廟宇一起藏在深山裡修行,意欲參透世間萬物大法。佛心嚮往的是普渡眾生,但若不將自己投身於眾生之中,體味世間萬般苦難,只會脫離塵世隱匿,終日誦經伴佛,何來的大徹大悟?大慈大悲?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心經全文,一起來看看吧!
【般若波羅蜜多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釋義】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 (bō rě),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凈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凈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凈。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 心是什麼?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凈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 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 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 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薩】 是菩提薩?實募虺疲?能自己覺悟,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所以是人天的導師,為三界的善知識。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有色之界,指天道;(三)無色之界,指禪天;總是在六道中。菩薩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覺,最高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後,他來接位的,如此土的彌勒佛,西方的觀世音大士。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行】 心行,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
【深】 不是深淺的深,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
【般若波羅蜜多】 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時】 這時字關系甚大,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正是果位的時候,已經斷除一切煩惱,度盡苦厄,沒有掛礙的了。在下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後的意境,點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見】 朗然覺照,徹見無余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
【五蘊】 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此言心和外境相蘊合,統名曰色。一個色字,包括五個字在內,並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內面無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內。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內色接觸了,就有個受;既受了,就要去想像他,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轉念,這是行;轉出那知識來,就是識;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種種的幻法。這個五蘊,是眾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資本,但也是開般若,除習氣,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眾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蘊,只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轉,眾生反被所縛;是在覺不覺,明空不明空之別,不要指定為不好的東西,反生了偏見。
【皆】 統統包盡無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連照見亦空,因為照見亦是五蘊,所以稱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籠統說:空就是沒有了。不知「空」有空間、虛空、空相、空義種種的分別。今分為兩種: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滿了,空相破了,所以「有」與「空」是相對的,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經上另有十八空義,不必盡說。
至於佛經上所說的「空」,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這個空的意義,先得明白幾點: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相;還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相;一切包括在內,總名曰色,在因地上總是空的。因為以上一切色,尋不出一件是有獨立自性的。第一說有相的:拿布來比,布沒有獨立自性,變成為布的,須依於紗線而成;紗線不能自為紗線,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種子;種子不能自種,必賴人工天時地肥等等。不必分析開來才空,在未成布成紗前,及正有布有紗時,他的本身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因為是因緣生,所以無有實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身體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說無相的:拿心來說,心是什麼?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涼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極,這時候便沒有我,沒有心;忽然蚊蟲咬了一口覺得了,這覺得的便是蚊蟲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無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執取當他是實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廢,我仍隨緣應付;不是麻木無心,只是勿住,行雲流水的到處自在,這才是真心空。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麼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正因為他根本不曾明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
【度】 超脫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見都凈了也。
【一切】 包羅所有,凈盡無余,凡有相無相,人我法我種種苦厄,盡包在內。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微細,都是苦厄。其實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為有智慧知道本來空,能夠知而有若無知,受而等於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為總持分,是第一段,總三藏十二部經一切法,持無量義,亦是此經綱領。通了這四句,就明白心經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綽乎有餘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總在文字上會,不肯從自心上會;弄得沒有辦法時,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報,求神通,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離佛道更遠了。深入迷途,豈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後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因為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執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的了。
以上七句判為色空分,為第二段,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時要點到本來上,在緊要關頭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鄭重的意思。
【是諸法空相】 法是什麼?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如果沒有對象,也就沒有心沒有法了,所以是因緣生、生而不生,無自性,無實物,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來的空。古人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是幻,法豈是真!諸法是說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總是以心緣心,以法緣法,不知本空,遂當他實有,彼此固執住了,爭執就此多了。這個相字,應作義字解,下面正點到不生不滅的原理。
【不生不滅】 佛經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這一句,須知宇宙間一切一切連我的思想五蘊等等,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為一切是:
(一)不自生,如上面說布不能自生為布,是無自性的,須賴眾緣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單靠他緣,還不能離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為兩面也都是緣生,兩無實體,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無因生,現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沒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沒有成布的果。以此類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現在雖有相,終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滅;但現在的假相,卻有個假滅,只是不自滅,如布燒成灰,布不能自燒;不他滅,雖有火燒,終不能離了布;不共滅,不無因滅,都是一個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因為不生不滅,所以垢凈、增減、長短、是非、好壞、來去,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統統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苦惱也由相對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那又何必執為實體呢?既不執有,亦不廢有;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既此用,離此用;心如長空萬里,包羅一切,自在無住,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但眾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眾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徹者是菩薩,都是有掛礙。所謂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種種。
以上五句,判為本來分,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緊是這一點,切勿忽過。
【是故】 此是決定的口氣。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麼空之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這「無」字有兩個解釋:一是無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為現在雖有幻相,但畢竟是無,毋庸執取以為實有而生法見,添許多煩惱。所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為是緣生的,無自性的,無實體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斷滅;佛菩薩也要用以度眾生,救世間無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過聖人明白本來空,所以無法執;眾生迷了,遂生顛倒,這是眾生的大掛礙。因為地獄眾生,掛礙在具足多分貪嗔痴,鬼道掛礙於多分的`貪,畜道掛礙於多分的痴,魔道掛礙於多分的嗔,人道掛礙於半分的貪嗔痴,天道掛礙於少分的貪。這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掛礙。化除了,當下即是菩提;所以煩惱菩提,同是這個東西。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緣覺(即辟支佛,是不曾聞到佛法而借因緣覺悟的)執取十二因緣法而生掛礙,他不知道諸法空相。既說是因緣,可見是緣生不實,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見縛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緣即是:
一、無明:是過去的根本煩惱,只要碰到緣就動了。緣就是轉下去的意思。
二、無明緣行:行是行動,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
三、行緣識:由於過去的行業,而起現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認識而成為果的。
四、識緣名色: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
五、名色緣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
六、六入緣觸:是出胎後對於一切有所接觸了。
七、觸緣受:接觸之後,就受苦受樂而生種種感覺。
八、受緣愛:如成年以後,就有強盛的愛欲。
九、愛緣取:有了愛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馳求。
十、取緣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成就的果位。
十一、有緣生: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轉入未來。
十二、生緣老死:有生就有滅,一切本是夢幻泡影,終必變滅,老死是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無明未滅,再來一轉,生生世世轉輾不已,遂有六道輪回,總是無明作祟。乃至兩個字,是由無明跳至老死,中間略去十位。
這十二因緣,位位都依據無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緣起,根本無有。盡者,極也,就是無之極也,言無亦無有也,是絕對不可得的意思。所以無明非有實體,如空中華,夢中事;夢中非無,及至夢醒,了不可得。可惜眾生不能斷無明,緣緣而下,無有窮期,無非是惑業苦。緣覺雖已悟到十二因緣,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見不凈而生掛礙。
【無苦集滅道】 這是聲聞執取四諦法,而生掛礙。苦、集、滅、道,是名四諦,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眾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貪、嗔、痴。後世有三苦:地獄、鬼、畜。更有三災八難苦、壞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無寄託苦,這是苦諦。卻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這是集諦。滅是消滅的意思,斷一切苦,歸到清凈寂滅。因為結業既滅,則無生死的患累,這是滅諦。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必得有個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離一切苦,到涅盤樂,這是道諦。聲聞執此法見以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倘明本來空,知此四諦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取,便無掛礙了。

Ⅶ 揭諦揭諦,波若揭諦,波若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 。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

「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有解脫掛礙的意思;

「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可聯想比如蜜蜂採花釀蜜,能融合眾多不同來源成分而歸納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

「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借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白話解釋

觀自在菩薩(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自在境界的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他修行般若智慧達到波羅蜜多覺悟境界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洞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乃是人類虛空的妄想)
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薩要為眾生解脫一切執著於生死煩惱的苦厄)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異空(你所看見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你的精神世界)
空不異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為的物質世界)
色即是空(物質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質世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人類所謂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認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是諸法空相(其實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類虛空的精神幻覺)
不生不滅(真實的世界不會產生,也不會滅亡)
不垢不凈(不會被塵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潔凈)
不增不減(任何東西都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在真實世界裡並沒有物質這一概念)
無受想行識(自然也就不存在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認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對於真實世界沒有任何意義)
無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顏色、聲音、香氣、味道、感覺和概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識也全部都是錯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沒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沒有後世報應的所謂十二因緣)
乃至無老死(就連生老病死也是胡說)
亦無老死盡(更沒有生死輪回的道理)
無苦集滅道(沒有生死煩惱,沒有貪婪和恐懼,也沒有所謂的真理)
無智亦無得(既沒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識)
以無所得故(這才是超越了人類精神的惟一真實的世界)

菩提薩埵(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觀自在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達了波羅蜜多覺悟的彼岸)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中沒有任何牽掛和妨礙,正是因為沒有受到人類精神影響的緣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沒有任何恐怖,遠離那些違背自然的思想)
究竟涅盤(所以菩薩觀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煩惱)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佛以及一切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達到波羅蜜多覺悟的境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羅無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成佛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羅蜜多覺悟是不可思議的咒語)
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最最偉大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能夠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煩惱和苦厄)
真實不虛(佛無妄語,自然真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這是眾生修行般若智慧抵達波羅蜜多覺悟的密咒)

即說咒曰(咒語曰)
揭諦揭諦(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走過所有的道路)
波羅僧揭諦(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
菩提薩婆訶(歡呼覺悟吧)

Ⅷ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婆娑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段為密說,即秘密分。這是心無分別,不可思議的行法。佛經有顯分、密分之別。經文為顯說之咒語,咒語為密說之經文。經文之意為顯分,經中之真言為密分。顯分可以言說,可以解釋,表明其意思內涵。密分則不可解說,因一落言詮,就成分別,就有思想,反而添知加見,有損佛說的本義,而使行人心亂了。所以,咒語一般都不解釋。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終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了大悲本願,故將咒文略說一二:

揭諦揭諦 ——— 度過去呀,度過去。

波羅揭諦 ——— 向彼岸度過去。

波羅僧揭諦 —— 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

菩提薩婆訶 —— 速速證到菩提。

所謂秘密分,乃是諸佛菩薩的秘密語、諸佛菩薩的心法,只有三業清凈,才能相應。只能自己知道,卻無法出口。經文至此就講解完了。

Ⅸ 唐山大地震片尾曲誰唱的叫什麼歌名

《心經》是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Smile Angel》當中。在2009年的法門寺大型晚會「法門」上演繹,後成為2010年暑期檔劇情大片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片尾曲。
電影:《唐山大地震》
片尾曲:《心經》
所屬專輯:《Smile Angel》
歌曲時長:05:58
作曲:杜薇
編曲:郭思達
製作人:汪京京
歌詞: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所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菠蘿蜜多故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菠蘿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菠蘿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中文名:王菲
外文名:Faye Wong
別 名:王靖雯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星 座:獅子座
血 型:O型
身 高:174cm
信 仰:佛教
出生地:北京市東城區
出生日期:1969年8月8日
職 業:歌手、演員
畢業院校:北京市東直門中學
經紀公司:KATIE CHAN PRODUCTIONS CO.LTD
代表作品:《天空》、《紅豆》、《流年》、《催眠》、《容易受傷的女人》
《執迷不悔》、《我願意》、《致青春》、《匆匆那年》、《重慶森林》、《2046》
主要成就:吉尼斯世界紀錄唱片銷量最高的粵語女歌手
首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華人歌手、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 、7屆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手
3屆叱吒樂壇流行榜最喜愛的女歌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
日本金唱片大獎亞洲音樂獎、新加坡金曲獎三屆最受歡迎女歌手
馬來西亞金曲獎最受歡迎女歌手獎、CCTV-MTV音樂盛典亞洲傑出歌手
備 註:1989年憑借歌曲《仍是舊句子》在香港歌壇出道,同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王靖雯》。1992年因演唱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而被聽眾所熟知。1993年在專輯《十萬個為什麼?》 中嘗試另類音樂的風格。1994年憑借專輯《天空》奠定其在華語歌壇的地位,並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獎;同年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18場「最精彩演唱會」,打破中國香港歌手初次開演唱會的場次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