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電影票房紀錄排名,不是動畫片的
很遺憾 日本影史票房冠軍就是動畫片:
日本影史票房排行榜(日元)
1.千與千尋 304億
2.泰坦尼克號 262億
3.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203億
4.哈爾的移動城堡 196億
5.幽靈公主 193億
6.跳躍大搜查線2:封鎖彩虹橋 173.5億
7.哈利波特與密室 173億
8.懸崖上的金魚姬 155億
9.E.T外星人 150億
10.最後的武士 137億
11.絕世天劫 135億
12.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135億
13.侏羅紀公園 130億
14.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 127億
15.獨立日 數據缺失
⑵ 推薦日本感人電影
戀空 一公升的眼淚 導盲犬小Q 入殮師 只是愛著你 在世界心中呼喚愛
你給我的夏天 屬於你我的初戀 我的機器人女友
⑶ 求點新出的日本電影
我的機器女友
1.片名:20世紀少年 2 & 3
影片類型:科幻、懸疑
上映日期:2009年1月31日 & 秋季
導演:堤幸彥
主演:唐澤壽明、豐川悅司、常盤貴子
2.片名:小雙俠
英文名:YatterMan
影片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09年3月7日
導演:三池崇史
主演:櫻井翔、福田沙紀、深田恭子
3.片名:大盜石川五右衛門
上映日期:2009年5月1日
導演:紀里谷和明
主演:江口洋介、廣末涼子
4.片名:鴨川小鬼
影片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09年5月
導演:本木克英
主演:山田孝之、栗山千明
5.片名:阿馬爾菲:女神的50秒
影片類型:懸疑、驚悚
上映日期:2009年7月
導演:西谷弘
主演:織田裕二、天海佑希、佐藤浩市
6.片名:不落的太陽
影片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09年秋季
導演:若松節朗
主演:渡邊謙
7.片名:維榮的妻子:櫻桃與蒲公英
影片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09年秋季
導演:根岸吉太郎
主演:松隆子、淺野忠信
8.片名:微笑警察
影片類型:懸疑、劇情
上映日期:2009年秋季
導演:角川春樹
主演:大森南朋、松雪泰子
9.片名:宮本武藏:雙劍馳騁之夢
影片類型:動畫
上映日期:2009年初夏
導演:西久保瑞穗
主演(配音):未知
看點:押井守執筆劇本的動畫版宮本武藏誕生了,或者也可以說「押井武藏」誕生了
劇情就不介紹了。 我也沒看過
⑷ 日本戶田惠梨香女演過什麼電影
電影的話
死亡筆記(上篇)飾演 彌海砂 【2006年11月03日】 死亡筆記 ─ 最後的名字(下篇)飾演 彌海砂(2006年11月3日日本、香港同步上映,2006年11月24日台灣上映) 【2007年01月27日】 夢十夜 (日本2007年1月27日上映,台灣2007年10月12日上映) 【2007年02月10日】 天國也許可待(天國は待ってくれる)飾演 上野美奈子 【2007年03月10日】 海膽煎餅(うに煎餅)主演 松下羽月 ◆首次主演電影 【2008年02月09日】 死亡筆記『L change the WorLd』 飾演 彌海砂 【2008年07月12日】 鬥茶(鬪茶-tea fight-)飾演 八木美希子 ※日本台灣合作電影 【2009年03月14日】 戀極星 主演 柏木菜月 《死亡筆記》彌海砂
【2009年05月01日】 GOEMON 飾演 夕霧太夫 【2009年07月18日】 阿馬爾菲:女神的報酬 飾演 安達香苗 【2009年10月24日】 不沉的太陽 飾演 恩地純子 【2009年11月07日】星降大洗城 飾演 江里子 【2010年03月06日】詐欺游戲-最後的舞台(LIAR GAME-The final Stage)飾演 神崎直 (台灣2010年8月6日上映) 【2011年04月23日】阪急電車 飾演 ミサ (4月23日 大阪先行上映 4月29日 全國上映) 【2011年03月】DOG×POLICE 飾演 水野夏希(預計10月1日上映) 【2011年06月】安達盧西亞:女神的報復(預計6月25日上映) 【2011年07月】繼續2 映畫(SPEC—警視廳公安部公安第五課未詳事件特別對策事件簿) 主演 當麻紗綾
配音作品
⑸ 阿馬爾菲的介紹
阿馬爾菲(Amalfi),是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區的一個市鎮及坎帕尼亞大主教教區所在地,位於薩萊諾灣灣畔,大利坎帕尼亞區內,那不勒斯南方,佔地11000公頃,在北緯40度38分,東經14度36分,那不勒斯東南24英里處。阿馬爾菲城鎮建立於公元四世紀,該鎮位於一個深谷的谷口,及莫達·色或圖山的山腳(1,315米,4,314呎),被壯觀的懸崖及海岸景色包圍。歷史上阿馬爾菲城是主教教廷,後來成為商業中心。曾是阿馬爾菲航海共和國的首都,是公元839年至大約1200年間在地中海的一股重要的貿易勢力。
⑹ 2009年今年有什麼新電影嗎
1:《終結者:救世主》上映日期:2009年5月
2:《無良雜種》上映日期:2009年6月
3:《帕納賽思的移動劇院》上映日期:2009年3月
4:《守望者》上映日期:2009年3月
5:《全民公敵》上映日期:2009年7月
6:《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映日期:2009年8月
7:《福爾摩斯》上映日期:2009年11月
8:《九》上映日期:2009年12月
9:《可愛的骨頭》上映日期:2009年12月
10:《天神下凡》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
11:《跨國銀行》上映日期:2009年2月
12:《狼人》上映日期:2009年11月
13:《愛麗絲漫遊仙境》上映日期:2009未定
14:《破碎的擁抱》上映日期:2009年3月
15:《蝙蝠》上映日期:2009年未定
16:《X戰警前傳:金剛狼》上映日期:2009年5月
17:《天使與魔鬼》
18:《變形金剛2》上映日期:2009年6月
19:《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上映日期:2009年7月
⑺ 《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英國]邁克·費瑟斯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_SWXwg0w93mnGATU7OMZ1A
書名: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作者:[英國]邁克·費瑟斯通
譯者:劉精明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05-01
頁數:268
內容簡介:
簡介:
所有的讀者都會從這本書中受益。 ——齊格蒙·鮑曼
前 言
我最早對消費文化發生興趣是在七十年代後期。那時,法蘭克福學派及其他批判理論的倡導者們,在《泰勒斯》(Telos)與《新德意志批評》雜志上發表的許多精彩論述與評論,激發了我對這個問題的興趣。有關文化工業、異化、商品拜物教和世界的工具理性化的種種討論,將人們的興趣從生產領域轉向了消費和文化變遷過程。在我對老齡化這個(至少從社會與文化理論家的眼光來看)長期以來尚未被提高到理論化高度的問題進行研究時,這些對問題的概念化形式給予了我特別大的幫助。盡管就生活時間與歷史時間的交錯、代際經驗、身體與自我的關系而言,老齡化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但是,有一點很清楚,人們很少聯繫到文化變遷的實質過程來探討它們。批判理論家及其他人的研究(尤其是埃文((有關本書的英文人名,請參見《附錄:中英文人名翻譯對照》,下同。——譯注)),1976),注重媒體、廣告、影像及好萊塢模式等的重要作用,為彌合這一缺陷架起了一座有益的橋梁,並且進而提出了它們何以能夠影響人們身份地位的形成和日常生活的實踐等問題。此時我正在與邁克·赫普沃斯合寫一本書,在該書中,我們將中年重新定義為「中青年」中更為活躍的一個人生階段。我們對新市場的發育,對那種特別關注「中青年」如何能夠保持年輕、健美的消費文化生活方式的蔓延,作出了看起來是更合理的解釋。這個觀點在一九八一年提交英國社會學學會的一篇題為《老年與不平等:消費文化與中年的重新定義》的文章中得到了詳盡的闡述(費瑟斯通與赫普沃斯,1982)。接著我又發表了一個更為理論化的小文章《消費文化中的身體》(費瑟斯通,1982),後來,一九八三年,《理論、文化與社會》雜志就消費文化問題特別出了專刊。
今天,盡管人們對「消費文化」一詞的興趣和對它的使用與日俱增,阿多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及其他批判理論家的理論卻不再被看成是很有意義的了。他們的方法取向,是通過對今天看來已經站不住腳的關於真實個體與虛假個體、正確需求與錯誤需求的區分,對大眾文化進行精英主義式的批評。普遍的看法是,他們瞧不起下里巴人式的大眾文化,並對大眾階級樂趣中的直率與真誠缺乏同情。而對後一點的強烈贊同正是人們轉向後現代主義的關鍵。然而,盡管在分析消費文化時,出現了大眾主義((Populist,與民粹主義是一個詞,但是考慮到「民粹主義」在中文裡專指一八六○至一八七○年代的俄國民粹主義,而本書中Populist、Populism則指社會—文化理論中的非精英/反精英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有很大不同,故譯作大眾主義,以與大眾文化對應。——譯注))的轉向,但批判理論家們提出的問題,諸如「如何區分文化的價值?」「如何進行審美判斷?」以及與實踐問題相關的「我們應該怎樣活著?」等等,可以說實際上並沒有被取消,而僅僅是被擱置到一邊罷了。
這里,我的興趣在於一種具有反思性的觀點,它在後面關於後現代主義的章節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而相關的問題是:我們怎樣、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獨特的參考框架和評論視角?如果在對消費以及諸如消費文化之類的概念進行研究時,研究者得以使自己的研究方式進入到社會科學和文化研究的主流當中,那麼這又意味什麼?消費與文化,這在過去一直都只是一種附帶性的研究題目,直到最近還仍然被認為是派生的、邊緣性的、女性化的,是生產和經濟這些更男性化的中心領域的對立物,現在它們是怎樣在對社會聯系與文化表徵的分析中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地位?難道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文化與消費兩者都在社會組織內或社會間組織中起著更為關鍵作用的新階段了嗎?貝爾、鮑德里亞以及詹明信是以不同的方式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的。關於我們已進入到一個「資本主義」或消費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或後工業抑或信息社會的、「現代性」或高度現代性抑或後現代性階段的理論假設,確實具有新穎獨特的色彩,它們足以使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概念去關注問題。但是,除此以外,我們還必須面對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不是客觀現實發生了變化,而是我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這與馬克斯·韋伯的警句正相吻合:每個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所以,我們有必要去研究這些觀念在文化人(藝術家、知識分子、學者、媒介人)中的概念形成和消解過程。這使我們注意到發生在專家們的文化場域及各子域中的某些特殊的過程:已確立優勢地位的主導者與外圍者(EstablishedandOutsiders )之間為爭奪壟斷並鞏固符號等級秩序而進行斗爭的過程。只有從嚴格的文化模型、闡釋、概念性工具、理論的意義上,去試圖闡明那些影響著專家們的文化生產的過程,即文化專家們不斷變化著的實踐、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及權力平衡關系,才能更好地闡釋我們關於「外邊那個文化」(cultureout there)的認知和評價。這樣一個難題,即專家們各式各樣並且捉摸不定的文化的專門模式和意指體系,與構築我們每日每時活生生的文化結構的實踐之間的關系,不僅對於理解人們為何轉向對大眾的、流行的、消費的文化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我認為,這也是理解後現代主義的關鍵。就我自己而言,對後現代主義的興趣是我在試圖理解消費文化時,碰到了許多難題後激發出來的,也是我去探索由貝爾、詹明信、鮑德里亞、鮑曼及其他人所提出的關於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的直接關系而引發出來的。
所以,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我也流露出了對由於後現代主義的興起而產生的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問題的關注。在這些章節中,我不僅嘗試著把後現代當作由藝術家、知識分子、或其它文化專家所發動的後現代主義文化運動來研究,而且還去探究嚴格意義上的後現代主義,是如何與可被稱之為後現代的日常生活體驗及實踐中廣義的文化變遷相聯系的。不應僅僅把文化專家們看作是在某種簡單關系中,被動地充當著對文化變遷的標志和軌跡的特殊而修養有素的接受者、說明者、闡釋者。他們在教育和培養觀眾((「觀眾」,原文是audience,英文中有觀眾、聽眾、讀者等意思。原著中,多數情況下,audience都均包含了這三個涵義,是指文化產品的接受對象。為敘述簡便起見,本書中文的翻譯以「觀眾」一詞來代表其餘兩層涵義。 ——譯注))的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動角色和興趣,也必須加以研究,而且,這些觀眾也憑借後現代這一稱謂而對如何理解一系列獨特的體驗與文化產品變得敏銳起來。這也表明,文化專家與其它經濟的、政治的、管理的及文化媒介的專家群體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及權力斗爭,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影響了他們對知識、文化導向手段和文化產品的壟斷與反壟斷的能力。簡單地說,我們不僅需要去問「什麼是後現代?」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還要問:我們為什麼、怎樣才能對待這個特殊的問題?所以,不論是否有人把實際的文化變遷與社會過程當作超越現代、向後現代轉變的證據,我們都需要去探求人們之所以能夠肯定地接受後現代概念、以及後現代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形象出現之所以可能的那些條件。
從高度抽象的層次上說,雖然根據一系列具體的特徵,將西方社會歷史中某一特殊的大斷裂時期定義為「現代性」,並假定我們現在已經離開此「現代性」的核心而走向了別處,似乎是十分合理的。但是,這樣定義本身就很成問題。這里的危險性在於,我們越是考慮那些當初被認作現代性的負面因素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反特徵,它們就越是捉弄人似的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似乎正在不斷地變為現實。以前那些迷戀秩序、合作和系統性整體等觀念的人,現在學會了去運用那種強調無序、模糊與差異的新認識框架來看待問題。然而,這並不是向「後現代性」邁出的一大步:後現代這個詞,包含重大時代轉變之意,它的可信性是從諸如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這樣同樣具有思辨色彩的術語中推演出來的。一種高度抽象的演繹性理論,本身無所謂錯誤,除非它想試圖藉助超越經驗研究(或者證明自己並不需要經驗研究)來顯示自己的可靠性,並使自己由此而取得合法性。遺憾的是,「後現代」及其相關語族中的詞語常常就處於這種情況。的確,有些人就認為,後現代主義意味著我們必須設法貶斥和廢棄舊式的方法論,而不是去研究後現代,確切說,他們要我們去實踐後現代主義,並建構出後現代的社會學。
這樣,本書的中心目的就是去試圖闡明後現代主義是如何興起的,又如何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富有影響的文化意象的。也就是說,後現代主義並非僅僅是失去了影響的知識分子為使自己的權力潛能得以實現而精心設計出來的一個「人為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所提出的問題,涉及到知識和文化的生產、傳遞、傳播等各個方面。本書各章還將認真探索被標識為後現代主義的種種體驗和實踐,並努力去研究和理解與這一范疇相關的各種更加寬泛的社會現象。然而,當我們直接面對這些實際的體驗和實踐的時候,我們就會清楚地發現,在所謂後現代、現代性、甚至前現代的體驗、實踐之間,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廢棄那些諸如「傳統」、「現代」、「後現代」之類的簡單的二分法或三分法,而去關注那些最好被稱為「跨現代」(transmodern,它的相關范疇是「跨現代性」,transmodernity)的體驗與實踐中的相似性和連續性。正是這樣一些理論主題,這樣一些理解當代社會中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作用的擴張所必需的概念及定義方面的問題,使得後現代變得如此饒有興味。
這樣一些關於文化與社會關系的理論問題,在本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這些理論表明,過去我們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是直接從社會的角度以社會結構這個概念去分析文化的,但是現在,我們關於文化的概念需要從基本意義上作一次大的修正。的確,很難把後現代問題與對文化進行理論概括的興趣分離開來,因為正是這種引人矚目的興趣,才把後現代問題從一個邊緣地位推向了各種學術領域的中心。這也反映在我們編輯《理論、文化與社會》雜志的許多特刊時,對後現代主義所寄予的關注。哈貝馬斯與福科之間的爭論,是使我最早留心這個問題的契機,它促使我為《理論、文化與社會》編輯了「現代性之命運」的特刊(1985,2)。對這期特刊的准備及後來的連續反響,很清楚地表明,後現代主義問題需要從更廣和更全的意義上去對待。這促使《理論、文化與社會》後來出版了「後現代主義」這本合期特刊(1988,5[2-3])。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對後現代主義是否僅僅是一個正在消失的時尚或者僅僅是某種短暫的流行術語,還存在著大量的懷疑。現在,很清楚,後現代主義比時尚更有生命力,並且也看得出來,它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保持其強勁的文化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社會科學家及其他人對後現代主義如此感興趣的原因所在。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是否已經出現了一個能夠被整合到現有概念體系中去的關於後現代的社會科學概念,抑或更有甚於此,正出現(或正需要)一個全新的概念模式和認知框架,尚需拭目以待。誠然,對於那激發出如此巨大的社會和文化理論難題的後現代的出現,我們只能以雙臂相迎。
我要感謝在《理論、文化和社會》雜志中的所有的同事和朋友對我編輯此書的幫助和鼓勵。我尤為感激與我詳盡地討論過許多觀點的邁克·赫普沃斯,羅蘭德·羅伯遜和布萊恩·S.特納。我還要感謝斯蒂芬·巴爾、齊格蒙特·鮑曼、斯蒂夫·貝斯特、約瑟夫·布萊切爾、羅伊·博伊恩、大衛·錢雷、諾爾曼·鄧金及羅伯特·埃利亞斯、喬那森·弗雷德曼、漢斯·哈菲坎普、道格·科爾納、理查德·克爾明斯特、阿瑟·科洛克爾、斯科特·那希、漢·莫馬斯、斯蒂芬·曼內爾、卡羅·蒙嘎切尼、喬治·斯道斯、弗雷德里希·泰恩布魯克、威廉·凡·雷詹、安迪·韋尼克、克斯·烏泰斯及德雷克·威尼對我的幫助和鼓勵,我與他們討論了本書中提出的許多研究主題。此外,我還要提及在提塞理工學院(TeessidePolytechnic)社會研究與管理系的同事們對我的慷慨支持,特別是勞倫斯·塔斯克和奧利佛·科爾撒德對我在編輯《理論、文化與社會》這個獨立期刊方面所提供的組織支持與鼓勵,它在我增進和保持對後現代問題的興趣方面是至關重要的。我還要感謝詹·康奈爾、馬丁尼·梅爾伯和數據室對本書各章節的許多修改的細致耐心的打字輸入。
本書各章節的原出處是:
1. 《現代與後現代:定義與闡釋》於一九八八年二月在倫敦大學哥德斯密斯學院、一九八八年三月在特里特大學比特波羅分校的討論課上宣讀過,一九八八年五月在義大利阿馬爾菲的阿馬爾菲歐洲社會學獎大會上亦作過宣講。一九八九年六月,此文修改後,在里斯本的社會學研究與調查中心曾作過演說。當時的題目是:「對後現代的追求」,發表於《理論、文化與社會》(1988年5[2-3])。
2. 《消費文化理論》是一九九○年發表於《社會學》(24)上的一篇論文《消費文化的視角》的修訂稿。
3. 《通向後現代文化的社會學》曾於一九八七年五月利茲大學的理論課上及一九八七年六月在不來梅的「關於社會結構與文化的歐洲社會學理論團體會議」上作過演講,並先後以英文、德文等文字分別於一九八九與一九九○年被收入H.哈菲坎普主編的《社會結構與文化》(Berlin:de Gruyter)。
4. 《文化變遷與社會實踐》曾於一九八七年五月,由國際文學與哲學協會的道格·科爾納在堪薩斯的勞倫斯組織的對弗雷德里克·詹明信著作的研討會上宣讀過。修改後發表於D.科爾納主編的《後現代主義詹明信批評》一書中(華盛頓:Maisonneuve出版社,1989)。
5. 《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最初是一九八八年四月在新奧爾良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上的講演,同年九月在哥本哈根的「作為歷史的現代性大會」上及同年十月在瑞典倫德大學(LundUniversity)的討論班上也作了相同演講。此文被收入S.那希及J.弗里德曼主編的《現代性與認同》一書(牛津:Basil Blackwell)。
6. 《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最早是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為在提爾伯格大學的「日常生活,閑暇與文化大會」上的提交的論文,後來被收錄在恩斯特·梅吉爾主編的《日常生活:閑暇與文化》(Tilbury,1987)並於一九八七年發表於《理論、文化與社會》雜志(1987,4)。
7. 《城市文化與後現代生活方式》是為一九八九年六月在羅特德曼的「第七屆歐洲閑暇與娛樂協會關於未來城市的代表大會」提交的演說論文,發表於會後由L.J.Meiresonne主編的論文集《未來的城市》(TheHague: Stichting Recreatic,1989)。
8. 《消費文化與全球失序》是一九八七年於西印度群島聖·馬丁舉行的「宗教及尋求全球秩序大會」上的演說論文,它被收入W.R.Garrett與R.Robertson主編的《宗教與全球秩序》一書(NewYork: Paragon House)。
9. 《共同文化抑或非共同文化》最早是為高等教育基金會一九八九年三月在牛津聖安娜大學的「高等教育價值會議」提出的論文,此文修改後發表於《高等教育反饋》雜志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四期。
作者簡介:
邁克·費瑟斯通,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教授,《理論、文化與社會》雜志的創始編輯之一,現任「理論、文化與社會」中心主任。費瑟斯通是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全球化論爭最有影響的參與者之一,他的著作《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1991)和《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和身份》(1995)等已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⑻ 蜜月旅行有哪些風景優美值得一去的旅遊地點推薦
婚姻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經過,在結婚後人們都會開始一場蜜月旅行,這樣一場旅行可以讓大家在確認關系後更一次的接近對方。結婚完後大多數新人都會去蜜月旅行,蜜月旅行可以提升兩個人的感情。但是新人們對蜜月旅行地點並不是太了解,不懂去哪裡比較好所以在挑選蜜月旅遊地點是很重要的,今天就和小編一起看看蜜月旅行去哪,看看在這些蜜月旅行推薦中哪個是你喜歡的吧!
蜜月旅行去哪——普羅旺斯,法國
除了普羅旺斯到處風景的浪漫氛圍外,還有樸素的鄉村風光、多彩的花園和美味的法國美食。每天早晨,陽光從窗戶灑進房間,這成為新婚夫婦蜜月的目的地之一。景色和氣氛都很好。
蜜月旅行去哪——聖露西亞
玉山聖露西亞最著名的景點是新來的人必須去度蜜月的地方。您可以選擇在玉山附近的一家餐廳洗澡,或者一邊游泳一邊觀賞從早到晚的各種美景變化,據說風景很美。
⑼ 求 阿馬爾菲:女神的報酬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OYJNwL33JLGq0UJbyvKt2Q
提取碼:n5cf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該片根據真保裕一所著同名小說改編,為日本富士電視台50周年紀念作品,講述了外交官黑田康介為追尋在義大利被綁架的少女下落,而捲入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