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的研究生,除了列出的參考書目,還有什麽書需要看呢
既然給出了參考書,看參考書目就足夠了,十幾種呢,最主要是把每本書都讀透,做好筆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否則貪多嚼不爛
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版教材》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版教材》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w_8vPQF2ad7orj_WKikRA
簡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2018年最新版本。
3. 請問中國電影史的各個發展階段及介紹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4.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體會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體會:
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地區已經出線早起文明社會的要素,如城市、墓葬以及種植技術和家畜飼養等。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後經歷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的富強,將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一過程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近代以來160多年的追趕,使我們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頭到腳的毛孔都流滿了血,「羊吃人」運動,各種各樣的對外戰爭,販賣黑奴,鴉片戰爭都是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擴張手段。這勢必會引起被侵害國家的反抗。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相繼崛起的世界強國無不垂涎三尺。一副「時局圖」畫出了西方列強的勃勃野心。在國破家亡的時刻,中國人民奮起反擊。
社會制度的落後與經濟技術的落後以及梁啟超後來所言的大部分國人「民智未開」,政治思想不健全的原因導致農民運動的屢屢失敗以及導致了近代中國戰火連連。
有發展才會後歷史,雖然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起落落未能達到人民所需要的政治體制,但是早期的農民起義者和知識分子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卻為後來的革命運動前仆後繼。
(4)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綱要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革命前輩憑著大無畏和建設新中國的信息飛赴重慶進行談判。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摧枯拉朽解放中國,開始了為新中國而奮斗的新路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國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佔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
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實實在在的為新中國而奮斗。相信它也一定能帶領中國成為奮發圖強的大國。
5. 中國史學史的內容簡介
金毓黻是20世紀上半葉很有成就的史學家,以精於東北史研究、宋遼金史研究和中國史學史研究為世所重。其《中國史學史》一書,是中國史學史這門專門史在開創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在規模、內容、體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稱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創始之作,它表明史學在追尋、反思自身歷史的過程中,曾經有過怎樣艱難而有意義的經歷。在20世紀40至60年代有較大的影響,至今仍有學術上的參考價值。
6. 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主要內容
闡明史學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揭示史學與社會的關系,批判地總結史學遺產(包括史學傳統),為促進歷史科學的發展提供成果
史學史
研究和闡述史學本身發展的歷史的學科。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主要任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古今歷史著作,探索史學思想的源流與派別以及史學本身發展的規律,並考察歷史知識積累的過程和歷史編纂方法的演變等。史學史的研究,大體可分為世界史學史、國別史學史、斷代史學史等
7.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何現實意義
摘 要:在全國高校增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增強大學生對於「三個選擇」的理解和認識,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要正確理解和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意義,在教學中把握作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中學歷史課、大學專業歷史課的關系,處理好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關系,構建與教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體系; 教學模式
在全國高校增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增強大學生對於「三個選擇」的理解和認識,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從2006年9月起,北京大學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意義,在教學中如何把握作為大學公共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中學歷史課、大學專業歷史課的關系,如何處理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關系,如何構建與教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教學體系,如何提高教學方法等等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於同行專家。
一、正確理解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意義在高校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對於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一)大學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目的
中國有重史的傳統,有幾千年不間斷的歷史記錄,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中國人歷史意識強,認識到歷史學的重要性,以研究、編寫歷史作為自己的責任。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講到:中國人是一個有深刻歷史意識的民族。唐太宗強調修史可以「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鏡鑒」,也就是說要以史為鑒。清朝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把歷史提到了國家存亡的高度。歷史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歷史知識在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開展歷史教育。毛澤東不僅自己具有十分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非常強調青年人要學習歷史。鄧小平說過:「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歷史雖然發生在過去,但它的價值卻體現在現在,並引領著未來。通過對過去的回憶與思考,可以起到啟迪心智的作用,激揚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中國的大學生,較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是應該具備基本素養。近代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種激勵作用是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歷史教育在大學的公共理論課中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國初期,高校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後來開設「中共黨史」,1986年改為「中國革命史」,1998年改為「毛澤東思想概論」。應該說,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講授「毛澤東思想概論」不可能不講中國的近現代歷史發展。這一次增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對歷史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的規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的敘述和分析,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懂得「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首先應該明確和特別注意貫徹的一個基本思想。
(二)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中學歷史課、大學專業歷史課的關系初中的歷史課教材分上下冊,17萬字,高中的歷史課教材也分上下冊,45萬字。初中、高中的歷史課,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史實學生都已經學過,文科學生高考復習材料也非常詳細。進入大學時,學生們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對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開設有很大影響。中學時的學習只是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基本了解,而不是深入的理解。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脈絡,還需要完整地把握。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上限是1840年,下限是2005年,分為上中下三編,這種「大歷史」的寫法和教學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理解得更加清晰。為了避免和中學重復,在教學中,要按專題設計,不要按照歷史事件講。正是因為中學的學習,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才更加有利於大學的深入學習,課堂討論的效果才有可能進行得比較好,學生能在原來所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一步。此外,還應該明確,這門課不是專業歷史課,而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公共理論課。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很大區別。無論是專業歷史課,還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公共理論課,兩者講授的都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的史實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公共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要幫助大學生通過了解國史、國情,更加明確地增強對於共產黨、對於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主義的信念。因此,全體大學生必修的公共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講授中要更加註重闡述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加強教學中的理論性。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關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很大的區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講述1840年至現在的歷史發展,使學生理解「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也是離不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的,也不可能不講授歷史背景。因此,在教學中,必然會有一些歷史知識的重復。87康沛竹:關於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幾點思考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雖然要注重理論性,但畢竟是講「史」,是要用基本史實去闡明中國近現代的基本問題和相關的理論點。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則更多的是講「論」,因此,是完全可以避免大量的簡單重復的。
二、准確把握教材,構建專題式教學內容體系
教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前提和基礎。教材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規范性的特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1840—1919年),中編從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19—1949年),下編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49—2005年)。每編設有綜述,講述各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狀況、階級關系,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任務;各社會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張和建國方案及其歷史命運;歷史的基本輪廓等。每編設有若干專題,專題講述與「三個選擇」相關聯的幾個重要問題。上編的三章是:外國侵略與反侵略斗爭,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中編的四章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為新中國而奮斗;下編的三章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本教材是多位著名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又經過了層層審批,是很有權威的。但在教學中,教師肯定不能重復教材。在課堂上照搬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學體系既要遵循和依據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
根據教學目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新的教材體系,參照多年教學經驗,我們在導言之外設計了以下11個專題:外國入侵與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試驗及失敗,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決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這些專題的講授內容既遵循了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又重點突出。即從總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又深刻闡述重大歷史問題。總體來講,這11個專題既突出了主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又內容豐富,涉及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脈絡。要把中國近現代史放在大的世界背景里講,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毫無疑問,中國近現代史是整個世界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歷史發展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會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影響。在教學中,要注重各個時期的世界形勢,與中國歷史的發展進行對比分析。使得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經驗教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雖然學生對一些基本史實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很多問題還存有疑惑。比如,帝國主義的入侵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為什麼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犯錯誤?中國為什麼不能實行多黨制?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等等。通過深入的專題教授,可以解決學生的很多疑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因此,在教學中,要緊扣當代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著重從正面加以闡述和說明,幫助大學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認識。通過這些專題的講述,幫助學生了解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幫助學生深刻領會「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
三、提高教學方法,實行互動式研討型教學模式
根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特點,選擇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方法。這幾年,學院一直強調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懷學生,要把握學生思想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理論素質為根本,以教學內容進學生的頭腦為目的。互動式教學就是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互動。事實上,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結論灌輸、單一的課堂講授效果往往不太好,讓學88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生參與教學,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討論問題,得出科學結論,學生會更加信服。將單一、系統、灌輸式課堂講授向教師專題講授與學生參與的多樣化教學方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化,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活潑,使傳統的平面化教學手段變為立體多維的教學方式,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新課中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1.教學組式教師組合方式高質量地落實新課程方案,教師是關鍵。從總體上講,大學的公共理論課程是比較難講的,但是,如果教師理論水平高,准備充分,也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中,我們實行了教學組教學。這種教學組式的教師組合方式在以前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中一直實行,並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學期一般有8—9個課堂,每個課堂170—300人,每個課堂都有主管老師、主講老師、助教。這種「四位一體」即課程主持人、主講老師、主管老師、助教共同管理課堂的方式是非常可行的。教師組教學的方式滿足了學生希望聽知名學者課的願望,還為老中青教師相互學習、優勢互補提供了更好的機會與條件。每位老師講授自己比較有研究的專題,可以准備得很充分,准備好每一節課。另外,老師的課程集中在幾周,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搞科研。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聘請一批國內較有影響的資深學者、專家來上課。老師們組成教學組,每位老師講授自己有研究的專題。主講老師包括本院老師,也有請來的專家。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第一學期,主講老師共有19人,其中,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11人,校外專家學者4人,校內兄弟院系的老師4人;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講師(博士)3人。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學內容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反映時代內容,反映學術前沿。每位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情況選擇1到4個專題進行准備,等幾個學期以後,這幾個專題講熟了,再准備其他專題。這樣可以保證每一講的內容有深度,完全可以避免與高中歷史課的重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較其他課程有特殊的難度,這就對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學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教師要對所教的理論「誠教之,篤信之,躬行之」。公共課教師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此外,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老師必須有過硬的學術水平。沒有科研做支撐,教學不可能達到一種高的水平、高的層次。因此,必須努力提高教師在教學中的科研含量,進一步增強課程內容的說服力。這些年,學校、學院很重視科研,我們承擔大量的課題,出了不少成果,這些都對我們的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課堂講授與討論、錄像相結合在教學中,所有課堂都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老師們精心製作了課件。課件的好處是教學內容比較有條理,思路更加清晰,信息量比較大,可以有表格、圖片、動畫等,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我們還利用學院網和學校教學網路平台將課件上網,為學生自學和師生交流提供方便。課堂講授之外,還需要有其他的輔助性教學環節,與課堂講授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主要是在課堂上或者網路平台上播放文獻片、電影等,這學期,我們在教學中放過的文獻片有《孫中山》、《國慶紀事》、《抗戰》等。這些錄像、電影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每次看錄像之後,同學們都有很多感想,寫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觀後感。我們在教學中很重視課堂討論,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形成師生的互動研討。如何上好討論課,對於教師也是提出了一個挑戰。教學相長,同學們的發言也給我很大啟發。作為教師,我們更要不斷地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理論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同學們思考問題。網路平台是延伸課堂討論的一種新的形式,前幾年我們在「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中一直實行,並受到很好的效果。老師們也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
3.全年排課、自由選課、靈活的考試方式我們採取全年排課,為學生選課提供了方便,89康沛竹:關於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幾點思考學生可以自由選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可以自由選擇課堂,可以自由選擇任課教師。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權,這也給教師帶來了壓力和動力,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在考試方面,我們採取靈活寬松的考核方法。我們目前採用的方法是:平時成績30分,包括考勤10分,課堂討論小論文20分,2 500字左右;期末考試70分。這種考核方法有助於減輕學生的壓力,扭轉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考試中,我們很重視出材料題,引導學生讀原著,根據原始材料來分析問題。一個學期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得到北大同學的認可,據調查,對教學組授課方式和專題講座式教學表示滿意的佔到94%以上。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使教學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