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監獄食物檢查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監獄食物檢查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8-02 21:01:49

A. 俄羅斯越獄電影叫什麼

叫《死囚越獄》。

《死囚越獄》是羅伯特·布列松執導的劇情片,弗朗索瓦·萊特瑞爾和Charles Le Clainche出演。該片講述了講述在納粹佔領期間,一個法國的中尉如何成功逃離納粹監獄的故事。

馮戴納是一個法國中尉,一個被納粹關押在監獄里的「囚犯」,在押解來監獄的途中他就試圖跳車逃跑,但是被抓回來受到侮辱和拷打,並且幾天沒有得到任何食物。堅強的他從隔壁的敲擊聲里得到安慰,也從在院子里放風的一個老人那裡獲得了一些幫助。

他的囚室里有什麼呢,不過是一張床、一塊毛毯、一個馬桶、一把湯匙、一塊剃須刀的刀片、兩扇窗和一個固定在牆上的石頭架子,還有就是在他被判處死刑槍決前安排進來的一個曾幫德國人做過事的的男孩約斯特。在實行死刑前幾個小時,馮戴納毅然和約斯特一起踏上了逃往之路。

有很多馮戴納撬開獄門的背部特寫鏡頭,甚至是手握調羹的特寫。這是生命在門板上撞擊的靜態。因為漫長的等待與進展緩慢的折磨,完全超出了人該有的承受力。修築與命運搏鬥的心理長城,厚厚的牆壁又在某一瞬間轉化為易摧的神經末梢。

B. 求一部越獄電影

是尚格·雲頓主演的《地獄醒龍》。

英文名: In Hell

中文名: 地獄醒龍 | 野蠻人

導 演: ( 林嶺東 Ringo Lam )

主 演: (尚格·雲頓@讓-克勞德·范達美 Jean-Claude Van Damme) ( Lawrence Taylor) ( Lloyd Battista) (卡洛斯·戈麥斯 Carlos Gomez) ( Manol Manolov) ( Chris Moir)

上 映: 2003年11月25日

在俄羅斯一座名叫「科拉瓦維」的極其腐敗的監獄中,監獄長為了利益,強迫罪犯們開展生死格鬥比賽,使犯人們互相爭得你死我活,殘酷的監獄生活使這里的犯人變得令人恐怖至極。
因報殺妻之仇當庭打死了收買法官而無罪的兇手,凱爾被判終身監禁,面對殘酷的現實,凱爾逐漸改變成他曾輕視的野蠻人,而這狂飈的戰爭慾望,可能會拯救他的生命……

由香港著名導演林嶺東與動作巨星尚格·雲頓再次合作挑戰動作極限,火爆刺激,拳拳到肉,喜歡尚格·雲頓的動作迷和林嶺東《監獄風雲》的鐵腕雷霆的朋友推薦看看,非常過癮,勁爆十足。

C.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新地群島 | Novaya Zemlya | Новая Земля
導演: Aleksandr Melnik
主演: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Marat Basharov ,茵格保加·達坤耐特
國家/地區:俄羅斯
類型: 動作
片長:Russia:130 min (approx.)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8日 俄羅斯
對白語言:英語 / 俄語
發行公司: Nashe Kino

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說俄羅斯政府要實行一個試驗計劃,因為俄羅斯的監獄已經不夠用了。這樣第一批被判了終身監禁的囚犯們一共二百多人,被軍隊流放到一個荒島上,他們可以自由生活不受管束,軍隊提供了一切生活用品和食物,但是只夠這些人用三個月的。可是到了第二天食物就要倉鼠們給吃光了,而早就知道會發生大家互相打殺搶奪的伊萬,早早就背上包袱獨自一人去生存。又過了好久營地里開始有了掌管者和他的手下,剩下的人被當做囚犯關起來,每天都要賽跑跑進房子里,最後一個沒進去的人就要被殺死,當成所有人的食物。最後伊萬的堅定和善良讓大家跟著他殺死了那個老大,他們發現了一個飛機殘骸並修好了它。而這個時候第一批的人們就剩下八十多人了,他們已經團結在一起准備一起共度難關修好飛機逃走。可是這個時侯軍隊在三個月後又回來了並且又帶來了第二批囚犯,他們又想第一批那些人一樣要掌管這里於是他們開始互相廝殺。

D. 200層監獄只能吃從上而下的飯電影叫啥

你說電影應該是2019年網飛出品的西班牙電影《飢餓站台》,豆瓣7.6分、IMDb7.0分、MTC73分。

多倫多電影節獲得午夜瘋狂單元觀眾選擇獎。西班牙戈雅獎拿到了最佳特效。

不過其實這個監獄不止200層噢。

男主人公格倫是自願入獄者,意圖放空一段時間,戒煙、讀書,六個月後還能獲得一張證書。從他選擇帶的東西可見一斑——其他人大多帶武器,他帶了一本書,《唐吉坷德》。

唐吉坷德是什麼樣的人?耽於幻想、行動盲目,但又信仰高尚、伸張正義,可笑又可悲。

影片對男主人設的象徵還有兩樣:別人戲謔他是彌賽亞、他最愛吃的食物蝸牛。

格倫在「監獄坑」經歷了第48層、171層、33層、202層、6層,期間他從不屑於吃剩飯剩菜到吃得狼狽盡興,從同情救助陌生人到為了生存吃人肉,從帶著理想而來到心想能活著出去就夠了。

飢餓使人癲狂,極端環境下室友的善意會慢慢耗盡,最終的結局是彼此猜忌,要不是吃人就是被吃。

但最後格倫決定奮力一搏,他要跟著平台走通關,定額分配食物,讓底層的人也能吃到,以此為起義,喚起團結意識,

監獄坑到底有多少層?已經在此待了一年的人說至少132層,為管理局工作了25年的人說是200層,格倫一秒秒計數推算出是250層左右,但到了333層平台仍可以往下運行。

格倫會成為彌賽亞式的拯救者嗎?小女孩和義大利奶凍哪個是「拉美西斯二世」?抗議信號成功輸送回0層了嗎?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甚至有解讀說最後的救贖是男主的臆想,因為《唐吉坷德》的全名就是《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

「顯而易見」,《飢餓站台》是一個階級寓言。

上層歌舞昇平,下層挨餓互殺,中層麻痹度日。

上層並不知下層疾苦,下層要強行越級往往付出生命代價,層級之間也難以達成互信互助,貪心和自私是人類永恆的囚籠,沒有節制和慈悲就永遠身處地獄。

但電影里的宗教意味,以及可討論的細節有很多,感覺沒看懂,但是好像又懂了,反之亦然,好像看懂了,但又感覺沒完全懂。

E. 值得一看的十部監獄題材電影,你看過幾部

1、《空中監獄》;發現我以前就看過,尼古拉斯凱奇演啥都是尼古拉斯凱奇。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好看在罪犯眾生的百態以及飛機爆破的大戲。男主不顧老婆女兒原本只需要進監獄一到兩年,強行去監獄呆了八年,故事情節不夠流暢,為了成為英雄而拍個英雄片的感覺。

2、《金蟬脫殼》;史泰龍和施瓦辛格聯手上演了一部越獄大片,槍戰場面火爆,但個人覺的最精彩的是越獄前的准備以及各種對手戲更精彩!在這個片子里最喜歡的是施瓦辛格的表演,有力量有頭腦,把一個成熟男人的強硬和柔和表現的很到位。

3、《守法公民》;前半部算是神作、後半部拉胯、這就是前面鋪的太大了、後面折了腰。其實守法公民應該在最後完美脫罪,但是並沒有、如果說郵件是男主發的,他應該知道自己的秘密基地已經暴露那麼他應該繞著尼克他們走、殺掉他們所有人再完美脫罪。結果後半部智商突然下線。被自己的炸彈炸死。而且還犧牲了監獄。

4、《監獄生活》;這部電影還算比較有意思,但是受限於電影篇幅太短,部分情節沒有過渡,發展的太突兀。。而且既然片名叫監獄生活,就不該展開看守員們的生活,這條支線就該砍掉。監獄是個大雜燴,只刻畫一兩個犯人難以吸引觀眾的好奇心和觀影熱情。

5、《地獄醒龍》;仿肖生克救贖式傑作,一個弱雞新人和老囚犯的故事,同樣都是被栽贓入獄,同樣也是最後逃了出去,不過還是有自己的特色,林嶺東導演最後也融合了監獄風雲的元素,算是美版的監獄風雲,滿屏都是金句,值得摘抄。

6、《黑獄風雲》;監獄里的死囚藏著2億黃金的秘密,一夥匪徒入侵有所企圖,男主卧底單槍匹馬亂殺,史蒂文席格不太適合演特工,塊頭實在太笨重。整部影片以街頭調調來刻畫,雖然很台詞很生硬很2有種智商被帶下的感覺,但劇情還是OK的,應該是黑人街頭風開始流行的時期的影片。

7、《太空一號》;科幻爆米花,選角不錯,特效不假,整體感覺還行,片荒能看。看完肯定有很多人會吐槽,說 科技 感不行 劇情不合理,但我看完覺得挺不錯的 雖然沒有很炸裂的感覺,但幾處伏筆埋的挺好 男主和女主感情升溫很自然。整體還是很棒的。

8、《監獄風雲》;經典的香港監獄戲,也虧得周潤發與梁家輝這兩位影帝級別的演出,將香港普通市民在監獄里邊的悲歡離合都演繹的很真切,也為二人的友情,甚至是兄弟情而感動。張耀揚的張揚跋扈應該從此作中開始慢慢習慣,只不過臉看上去還略顯稚嫩,人狠只靠瞪眼來體現。何家駒黃光亮等人的配角也很出彩,最後的那個打鬥戲確實蠻狠,也讓周潤發沒有準時出獄而感到可惜。

9、《死亡監獄》;用力沒有過頭,氣氛烘托程度准確,完成度較高。我看的刪減版完全沒有一個女角色,沒有一點露點鏡頭,被定義為三級片,也是暴力鏡頭吧。影片主題不錯,看簡介想讓人看看,但處理的如大部分90年代港片一樣,粗糙,最後並沒有英雄主義結尾。

10、《獄中龍》;開始監獄片,中間黑幫片,最後法律片。你不走到人家前面,人家永遠當你矮騾子。我悄悄來,悄悄走,大軍也是好兄弟。黎姿這年19歲吧,海邊真空露點,也成為了熒幕上第一次露點。如果有錢,華仔也可以好好學習,不混黑道。最後,華仔編號1997,有人來看你了。

值得一看的十部監獄題材電影,你看過幾部?

F. 如何評價網飛電影《飢餓站台》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是引起了觀眾對理性與現實的思考。
在「飢餓站台」,進來的每個人都可以帶一個隨身物品進「監獄坑」,而男主沒有選擇帶什麼防身的武器,而是選擇帶了一本書,這本書是一部由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創作的長篇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

該作品講述了一位瘋癲的游俠騎士唐·吉訶德的故事,他由於對騎士小說的瘋狂熱愛而走上了游俠騎士的道路。他與他的侍從桑丘四處游歷,經歷了許多挫折與磨難,做出了許多荒唐至極的事情。書中的主人公。喜好讀騎士小說,整日耽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一番荒誕的「證險」後,他返回故里,臨終時幡然醒悟。
這本書之所以聞名於世,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吉訶德》提出了一個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剛剛好和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

男主一個理想主義者想要來喚醒所有人來反抗這個殘忍的制度,而下層聲音永遠無法傳達到上一層,顯得天真而無力。男主第一次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吃被老油條獄友吐槽:

「你是gc主義者嗎?」

就像男主的理念:如果所有人都各取所需,那食物就可以達到最底層,每個人都可以活下去。

然而即使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下層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被絕對剝削的機會,人性貪婪導致即使去過下層的人到了上層也不會為下面的人思考,反而變本加厲的剝削和暴食。

改變永遠不是自發的,源於周圍的壓迫環境的艱險,但人與人的差距比人與狗之間的差距還要大,要想改變只能等待時代的變動,等待統治階層的變革,等待貴人相助,但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未曾擁有這種契機。

G. 監獄的電影都有哪些

1、《肖申克的救贖》

介紹:《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劇情電影,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身陷囹圄, 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獄長不願幫他翻案。 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最後成功逃出監獄。 該片於1994年9月23日上映。

H.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