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純真的泰國童年電影,《小情人》重新喚醒童年,寓意的是美好生活嗎
一部泰國兒童電影-《小情人》,非常自然而純真的童年故事,電影很好呈現了兩小無猜的稚嫩感,無論是從生活感,還是從鏡頭感上。兩位小主演的表演可以說不露痕跡,顏值殺太厲害,那種少不更事的青澀也完美貼合了故事風格。每一個橋段都直戳回憶,重新喚醒童年,數次捧腹,數次熱淚,美好得讓人沉醉。
《小情人》即使是跨國作品,還是能引起很強的共鳴感的,足球賽、自行車的鏡頭處理很有趣味,cos港產武打片那一段太亮了。雖然開頭和結尾有些雞肋,畢竟格局沒那麼大,沒必要進行時空上的拉長,有些多餘。但是童年的回憶總是如此,單純青澀、輕快陽光、幸福稚氣,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生活的全部,彷佛我們只要赤足狂奔不斷前行,就永遠不會長大。光陰飛逝,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
❷ 泰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家庭片
在以愛為主線的故事裡,《愛久彌新》同樣還有著親情與友情的輔線,這些溫馨美好情愫的醞釀,在這部電影中給人帶來的並非是一種多麼高潮迭起的煽情,它是平淡卻又能讓人偶爾忍俊不禁的,溫馨美好的愛意,就是在這種平淡中被精雕細琢而出,令人感受到了那愛久仍舊彌新的真摯。文/夢里詩書
❸ 關於一部寵物狗電影
是尋找狗托邦
在狗狗中間流傳著一個傳說,有這樣一個地方,在那裡飢餓的狗狗會被喂飽,生病的狗狗會被治癒, 再沒有人欺負他們,這個地方就叫狗托邦。
馬克(一隻紅褐毛、勇敢自強的狗狗)被女主人遺棄後遇到了一個流浪狗幫派。他們由六隻不同血統,不同性格的狗狗組成:龍老大、亞當、帕克、格蕾絲和美美,這個團結互助的流浪狗團隊,在大街上結伴群居,苦中做樂。一次,龍老大為了救馬克被摩托車撞傷。為了給他治病,也為了大家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馬克發誓一定要帶他們去尋找那個傳說中的狗托邦。在擊潰了其它狗幫派和捕狗隊員的襲擊、戲弄了壞蛋老闆、澄清了同伴間的誤會,贏得了南茜(一隻美麗的蘇格蘭牧羊犬)的愛情之後,馬克終於和同伴一起,找到了各自的幸福歸宿。
馬卡姆---忠誠,勇敢的硬漢;「最男人的狗」
配音:孫浩
紅褐毛,身材健美,相貌朴實;率直,自強,忠勇雙全的狗中硬漢。因誤會,被主人遺棄後流浪街頭,結交了以龍叔為首的流浪狗團隊。為了報答為救自己而負傷的龍叔,帶領同伴開始「尋找狗托邦」的冒險旅程。
南茜---美麗,善良的富家小姐 「最溫柔的狗」
配音:楊紫
品種名貴的柯利牧羊犬(蘇格蘭牧羊犬),個性溫柔優雅、對主人忠心。主人想把她許配給另一隻叫湯米的柯利牧羊犬,但是湯米猥瑣無恥,南茜不堪他的百般騷擾;關鍵時刻,馬卡姆出手相助,把南茜從湯米的糾纏中救了出來。從此兩只狗墜入了愛河,踏上了流浪漢和富家小姐甜蜜而曲折的愛情之路…
影片的狗訓練師說,「南茜的扮演者費恩是一隻牧羊犬· 我們並沒有訓練她很多次。我們只是教她守規矩。她在電影里戲份不多,因為她的主人很依賴她。她是家裡的「小淑女」。費恩常常在訓練場地看著訓練員訓練其他狗狗· 她看起來並不關心我們在做什麼! 「
費昆---睿智,溫柔的知性熟女 「最智慧的狗」
配音:楊若兮
流浪狗團體睿智的女軍事;肯為朋友兩肋插刀,溫柔,文靜,內秀的知性熟女;雖然長相普通,但是聰明絕頂,總能在危機之跡想出絕妙點子,幫助朋友們度過難關。
影片的工作人員說,「費昆的扮演者其實叫卡普克。當我找到它時它正在被其他的流浪狗攻擊。我不忍心所以我把它帶回了家。它的性格很像標準的泰國女人。走路慢慢的而且難以形容的可愛! 」
阿美―――漂亮,時尚的小美女 「最美麗的狗」
配音:金銘
白色蓬鬆毛,身材嬌小的貴婦犬;總穿著一身桃紅色的比基尼,喜歡站著走。自詡為「美女」,認為作為一隻「美麗的狗」應該有種種特權,談到自己時言必稱「美女」怎樣怎樣。嬌氣,吃不了苦,愛批評朋友,一度背叛過流浪狗大家庭。但在最後關鍵時刻又回歸到了好朋友們身邊,並立下重大功勞。
影片的狗訓練師說,「阿美是一隻貴婦· 她的真名叫吉吉 我必須說這只狗是天才· 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她是訓練中心的超級明星。導演告訴我們美美是一隻和主人走失的純種狗。扮演她的狗實際上要能用2條退走路·當她這么做時她的前爪要交叉。」
肯---能為兄弟拚命的好小子 「最講義氣的狗」
配音:葉靜
長毛狗,很講義氣,處處保護自己的朋友;一開始對馬卡姆有敵意,認為是馬卡姆使龍叔受傷的。後來了解了馬卡姆的為人,並和他成為了好朋友。一直暗中喜歡阿美,卻屢屢受到阿美的誤解,這對歡喜冤家最終 「修成了正果」…
肯是一隻稀奇的狗· 它一半是泰犬的血統, 一半是西方的· 導演說,「我們覺得它應該只有些絨毛並且它的毛只殘留一些· 它應該有一張多毛的臉·亞當的扮演者是來自傷殘動物中心之家· 這狗就是稀奇的並且毛色也符合· 所以它和角色配合的天衣無縫 。」
龍叔---老當益壯、具有領袖氣質的帶頭大哥 「最酷的狗」
配音:王奎榮
帶領皮亞克,肯,阿美,費昆一幫流浪狗兄弟的老大;曾經叱吒江湖的狗狗首領,如今卻英雄暮年,垂垂老已,其領袖地位一度受到質疑和挑戰。後來,他為了救馬卡姆被疾馳而過的摩托車撞斷了一條腿,用勇敢和智慧重新得到了團隊的尊敬。最後他在馬卡姆及其他夥伴的幫助下,通過危險的馬路到達"狗托邦"安享晚年。
導演們認為龍叔的形象應該看起來像是黑手黨老大的狗,但是找這么一隻符合角色的狗太難了。「有一天,我開車看到它站在路中央,就像是他在像我要一個角色出現似的,我們慢下來仔細觀察它· 就是它了! 」
皮亞克―――愛搞怪,耍貧嘴的開心果 「最調皮的狗」
配音:張一山
左眼上有個黑圈的淡黃毛狗狗;總是喊肚子餓,總在找麻煩,總在耍貧嘴,是流浪狗團隊里的開心果。即使個頭矮小,身材瘦弱,地位低下(是肯的小跟班),也阻擋不了他「征服世界」的滿腔熱情,從頭到尾興奮個不停。最後,皮亞克也有了自己的小跟班。
影片工作人員說,「我們找到皮亞克的扮演著理查德還是在它非常小的時候。它住在離警察局很近的那條路上,我們很擔心它,覺得它好象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們帶它回家,導演告訴我們他在尋找一隻是肯最好的朋友的狗,它應該是頑皮並精力充沛的。我們覺得理查德的性格和肯很像但是又有些頑固,最後讓他扮演了皮亞克的角色。
導演潘唐·松參和桑凱.維杜郎不僅讓觀眾聽到動物的對話,還配以或嬉笑或焦慮的表情,不再是僅僅讓動物機械地動動嘴巴。觀眾會發現每一隻狗的每一個動作都和台詞搭配的天衣無縫,令人驚嘆、捧腹。這部影片將給每個動物愛好者帶來感動和歡樂。
❹ 一部講述一個泰國女孩和一隻流浪狗的故事的電影,它的情節就是一個泰國女孩遇到一隻流浪狗,她會給它買肉
小犬與女孩 ข้าวเหนียวหมูปิ้ง (2006) 導演: Siwaporn Pongsuwan 主演: Nawarat Techarathanaprasert / Patcharasri Benjamas / Sinijtra Boonyasak / Patcharasri Bhenjamert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泰國 語言: 泰語 上映日期: 2006-01-12(泰國) 又名: 好狗不見了 / 再見!流浪犬 / Khao niao moo ping / Bite of Love / A Bite of Love
❺ 求一篇影評!!!!!!!!!!!!!
無疑,這是一部在伊朗肯定是要被列為「禁中之禁」的大禁片。
在伊朗它是被稱為「反伊朗」的,其實與其說它是「反伊朗」的,更確切的說,它應該是「反伊朗宗教專政制度」的。它像一把尖刀,直接頗開了伊朗這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直白的將這個宗教國家的伊斯蘭專政政權對伊朗人民的迫害和打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也難怪該片在上映之初,伊朗政府就如臨大敵。電影在多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評委會大獎之後,伊朗本土卻公開譴責該片,有關人士Mehdi Halhor在接受伊朗半官方新聞機構Fars時,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沒有真實描寫伊斯蘭革命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影片,」這位伊朗電影機構的負責人對於影片能夠獲獎絲毫沒有感到意外,認為「西方電影中敵對伊斯蘭教就是始於法國,因而這部「反伊朗」的影片《我在伊朗長大》才得以製作和在戛納電影節上得到大力推崇。」他還把這次獲獎形容為「一種反傳統的、不合時宜的行為」。
影片自從戛納斬獲大獎以來,一直受到伊朗官方的譴責。在即將舉行的泰國曼谷電影節上,影片原定於2007年7月19日作為第一部影片在開幕式放映的。贊助此次電影節活動的泰國旅遊局官員Chattan Kunjara na Ayudhya因為這部電影被邀與伊朗大使會晤,宣稱「雙方達成一致共識認為這部電影如果不放映的話,對泰伊兩國都有好處。」但是他並沒有指出取消放映該片能為泰國帶來怎樣的好處,只是提到「在藝術方面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是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和有可能產生的影響。」電影節主要負責人Kiriangsak Silakong對審查機構的這種做法感到十分遺憾,在接受泰國曼谷的《國家報》時認為「泰國觀眾無法看到這部電影,真的很糟糕。」而英國路透社還援引了他更進一步的評論「泰國已經在伊朗施加的壓力之下屈服……」
無疑,這是一部讓「伊朗政府」一度「心驚膽顫」,且對「其恨之入骨」的電影。為何一部動畫片能讓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此坐如針氈?
電影描述一個具有「西方自由解放思想」的新時代伊朗女性從9歲到24歲的奔波生活。
電影是幽默的,電影中笑料百出,小女孩的古靈精怪,總是讓人忍俊不禁。而電影中那些80年代的流行音樂又是讓人那麼回味。特別是女主角失戀後,准備重新振作,高唱那首《洛奇》的主題曲《Eye of the Tiger》,更是經典的畫面。
電影又是嚴肅且壓抑的,在讓觀眾在了解這個女性的故事的同時,又向我們展現了她生活的大背景——現今仍然存活在「伊斯蘭宗教專政」下的伊朗。從1979年,她9歲時,人們還期盼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後,能得到自由民主,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握政權,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從1988年,她18歲,兩伊戰爭結束,她回到伊朗,重回那個擁有「茉莉花香」的外婆的家鄉,到她24歲,迫於不適應社會的壓迫而再次離開家鄉,飛赴法國尋找生活的希望。電影在幽默搞笑的同時,又無時無刻的向我們描述一個性格直爽,思想新潮的女性在伊朗這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下,生活的無奈和壓抑。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對封建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的諷刺,更能看到對至今仍然統治伊朗的「伊斯蘭宗教專制制度」的批判。除外,從電影中西方國家向出於「兩伊戰爭」的伊朗和伊拉克都販賣武器 和 女主角在歐洲時,西方人對伊朗人的鄙視和認為伊朗只是「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宗教狂熱的妖魔色彩」的國家的刻板印象。我們也可以看出電影對西方社會的批判。
加上電影極富個性創意的黑白簡明畫風,更是讓電影對觀眾充滿了吸引力。而黑白的畫風,其實更能恰如其分的襯托出女主角壓抑的生活狀態。
本片的影像風格,令俺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當然不是所有的連環畫都是這種風格,但至少有一類,就是這種畫風。
那時候不懂得啥「表現主義」之類的東東,現在也不懂,也不覺得《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的畫風就是表現主義了。本片畫面的線條雖然具有部分抽象性,但還是比較自然的形體輪廓,未必是每一根線條、每一坨色彩(這里只有黑與白)、每一個形體都用來表現情緒與感覺,其背景及整體構圖,也沒有太強的表達心理狀態的作用,至少個人覺得沒有突出到足以扣上「表現主義」帽子的程度。
事實上,在看開始幾分鍾的時候,本片甚至讓俺想起的是《櫻桃小丸子》。小女孩頑皮搗蛋、猛追法西斯幫凶小崽子等場景,讓俺想起古靈精怪、經常自我臭美的小丸子同志。當然,《伊朗》中的小女孩沒小丸子那麼單純,從而也就沒有小丸子那麼庸俗的幸福,一切都因為小女孩生活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伊朗。
影片對那個時代伊朗「和諧」一面的描繪,簡直是濃墨重彩。從小女孩的角度講述這些「很好很強大」的故事,從故事本身的角度來說,固然是蠻不錯的,也有那麼一兩絲感人的情緒。但如果要縱向地比較,說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表現方式有多麼了不起、以至於必須獲個啥獎,俺就覺得不至於了。
對俺來說,這部分表現得太直接了,司馬昭之心太明顯了,反而降低了沖擊力。當然,愛看故事的,喜歡在故事裡多愁善感一下的,看看這些還是會很有感觸的。也許從小和諧到大的小可,已經變得鐵石心腸了么?悲哀。
讓俺感到驚訝的是,影片到中段突然筆鋒一轉,從「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變成以「世界的眼睛看小女孩」了。影片關注的對象,也似乎一下子從那個和諧的國家、民族與社會,聚焦到作為個體的主人公身上。單單這么描述,似乎轉折會很生硬。其實不然,影片在這里製造了個虛假的預期,它讓觀眾以為主人公出國之後,還會繼續關注國內大的事態,但沒想到卻盯住女孩自己的人生不放了。
另外一個驚喜,是從和諧社會出來的主人公,顯然比俺當年開放多了,聽的是「鐵娘子」(Iron Maiden),穿的是「Punk is not Dead」,玩的還是一夜情,而且對象是GAY,這就很超級行為藝術了。主人公的青年時期的諸多反叛與磨難,顯得「成長」的這個主題很突出,但未免太突出了點,搞得人拿「女性主義」的標簽到處貼。
「女性主義」不是不好,但是搞來搞去沒點新花樣就有些膩歪。剝除動畫的外衣,以真人演繹這點題材和內容的話,歐洲先鋒同學們難道不覺得炒了很多隔夜飯么?即使就這件相對於皮克斯動畫來說很另類的動畫外衣而言,也未必有多了不起,各種影像技巧無一不是很家常。
經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也許有一天你會回頭發現,原來你站在見證歷史的舞台上,即使充當燈光下的配角都是值得的。
一直無法理解,中東地區那樣嚴密的宗教管制如何能夠讓人民信服,如何讓人民有生活在自己國土的優越感。這是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於是,在廣州小北看到那麼多來自中東的女人在火熱的夏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很是心疼,不都離開那個嚴密的國度了嗎?為什麼還要和自己過不去!朋友在巴基斯坦過得不算好,生活太平淡,甚至想給我買條美麗的裙子都找不到一個女人做參謀!這樣的國家在阿巴斯的手下變得更讓人敬而遠之,於是,我們再以輕松的眼光來審視,讓《我在伊朗長大》中的瑪贊來講述她的故事——
從他們長達8年的戰爭中,我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子,經過了改革開放,邁過了一層層的經濟發展,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傷的人們才走出了它的陰霾。這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的心緒,所以說,經歷真的是美妙,它承載了太多的喜怒哀樂,然而,它又催促著人在生活中成長。
瑪贊說,她在奧地利是外國人,回到了伊朗,她還是外國人。她的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她總是在逃避自己的國家。我忽然有些理解那些海外遊子,他們何嘗不是飽嘗著這樣的心酸在生活著,即使他們擁有別人羨慕的一切,而他們卻在羨慕別人!瑪贊很有勇氣,很突破地和宗教老師頂嘴,在學校的大會上為了女性的公平和學校叫囂,然而,她在伊朗太渺小,這個被宗教包裝得失去本真的國家,不會給她任何機會平反。我可以想像在伊朗還有很多像瑪贊一樣內心掙扎著生活的女孩子,她們不甘於埋沒在頭巾里,她們不願意將青春隱藏得密密實實,甚至沒有和男友牽手的自由!
瑪贊為了逃避戰爭離開了德黑蘭,戰爭沒有將她打敗,卻被一場戀愛打敗。她回到德黑蘭,戰爭結束了,一切歸於假象中的平靜,假到甚至沒有人活得真實!瑪贊希望真實地活著,卻發現這個國度的宗教意識已經滲透到了整個國家的政治中,於是,一切變得比戰爭前還要糟糕,母親還是將瑪贊送到了國外,因為瑪贊對自由的追求讓她在德黑蘭舉步維艱。彷彿瑪贊像個被社會遺棄的孤兒,她的親人深深地愛著她,卻無力保護她,他們以為只能將她送離伊朗才能換來這個孩子的幸福,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孩子更需要的是抓住愛的實在感,她已經飄泊了太久了,她的心輕得可以隨時被風吹走,然而,她卻不得不一直飄下去!有一天,瑪贊會死去,死的時候會很輕很輕,然後被風吹走,像羽毛一樣一直飄盪……
這一切都關於她的經歷,她的經歷讓她沒有安全感,讓她變得虛空!這是一個國家造就的悲哀。
我在廣州的第一處住所是獵德,聽說獵德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在與獵德親密接觸的短暫的時間里,我經歷了它拆遷的過程,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因為它的陳舊和它周圍集中的高檔CBD不合,於是出於經濟社會的原型,它被淘汰來適從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城市畫報》對獵德進行了全面的挖掘,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有它美好的點滴,而我當初看到的只是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各類民工不安好心的眼光,這一切讓我心有餘悸。諷刺的是,我居然是那些將獵德推倒,還在一旁幸災樂禍的高級CBD們的同黨,我的工作就是在最高檔的CBD中炫耀我們的成就。雖然,現在我離開了那裡,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幫凶,將獵德一步步推向了毀滅!
我一直認為廣州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但是你必須戴上眼鏡慢慢搜尋。循著《城市畫報》的腳步到了廣州,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我卻對廣州有了某種自私的情結。在廣州短暫停留的四個月里,我卻在獵德、冼村和車陂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我不愛這些地方,我以為那裡都住著為了生活奔波勞碌,沒有任何精神生活的打工仔們。原來,我忽略了我生活中的美,我真的沒有仔細去研究過這些地方,在《城市畫報》上看到昔日獵德的身影,那些熟悉的畫面如泉涌般蔓延,我們曾經在樓頂聊天,面臨停電的大熱天我們暢快地吼著《死了都要愛》……曾經Ben送我回冼村時,對它充滿了鄙視,我也同樣忽視了它存在的意義。滿布的祠堂在向我展示著它的歷史,也許有一天這里的歷史也會被社會發展的腳步鏟平。在車陂的生活很愜意,因為那是辭職後的庸庸碌碌,我不知道我住的那棟樓里有沒有一位詩人,或者某個畫家正在為了他們的夢想奮斗,現在才知道我錯過了和才華相遇的機會!
終於,在今天,我深刻地意識到經歷的含義多麼巨大。我居然成為了見證獵德拆遷的其中一位外來者,這絕對是我的榮幸。至少在面對那些熟悉的畫面時,我的心中翻滾著回憶的酸楚。經歷,它可以改變一切——它將瑪贊推向了一生飄零的命運,卻教會了我珍惜現在的幸福!感謝神,我知道你為什麼將我引導到了東莞,我在這里真的開始享受專門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