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國外講述陪審員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外講述陪審員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7-09 06:46:00

Ⅰ 有關陪審團制度的電影或故事~~~~謝謝~!

《判我有罪》挺有意思的,這個電影整個就是一段集團訴訟的記錄。
最近的一個新片《真相》(the
truth)裡面提到了大陪審團以及特別檢察官,可能對樓主理解大陪審團的預審作用有一定的幫助。
除了電影,樓主還可以看看美劇,比如《波士頓法律》《以法之名》《特別受害者》還有隻出了一季的《金牌律師》(the
Justice),《金牌律師》對法律英語的提高大有裨益,另外對於如何操縱和影響陪審團有些技術上的說明,是部很不錯的美劇,據說停拍的原因是與《波士頓法律》在類型上沖突,但是個人覺得《波》扯得題外話太多,不是非常專注於法律本身。
此外,還有一部很老的美劇了,叫《甜心俏佳人》(可不是律政俏佳人哦)也不錯,出了5季,好像。看完後對美國律師制度會有個感性認識。
呵呵,想起來的就這么多了,ps很多美劇在ydy上有的下,祝樓主好運!

Ⅱ 找部關於外國的電影,講的是12位法官的故事,不知道電影名,有誰知道的,告訴下唄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1957)
十二怒漢的劇情簡介 · · · · · ·
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Henry Fonda 飾)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8號陪審員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點」,耐心地說服其他的陪審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也在沖突和較量……

Ⅲ 曾經看過一部蘇聯(俄羅斯)的電影,講的是一個孩子殺了繼父,由陪審員定罪的的事 求電影名稱

十二怒漢 你看的是俄羅斯的翻拍 俄羅斯2007年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電影 http://ke..com/subview/386323/5243903.htm#viewPageContent

Ⅳ 找一部美國黑白電影,就是陪審團的十幾個人在房間里討論一個是不是有罪的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1957)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主演: 亨利·方達 / 李·科布 / 羅伯特·韋伯 / 傑克·克盧格曼 / 埃德·貝格利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57-04-13

片長: 96 分鍾

又名: 12怒漢

IMDb鏈接: tt0050083


Ⅳ 歡電影||《十二怒漢》經典老電影

1957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導演的處女作《十二怒漢》講述的是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旁觀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鐵證如山,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直到達成有罪或無罪的一致意見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在《十二怒漢》這部電影中,各有自己的職業和生活的12個人,被鎖在一間悶熱的小屋裡,汗流浹背,焦躁不安的履行陪審員的職責——斷定一個男孩是否應該承擔謀殺生父的刑事責任。

一開始,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工程師(八號陪審員)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在第一次投票表決的時候,由於八號陪審員的一票「無罪」票,使得大家要進入討論;經過一番爭吵,有一個老者開始站到了工程師的一邊;沒有達成一致就要繼續討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爭論和思維斗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本案有著諸多的疑點,如果大家都不負責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話,將會白白的斷送一個年輕人的性命。

最終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該片可以說是微成本電影獲得巨大成功的典範。成本的低廉在於,除了開片幾分鍾的法庭場景及討論中間幾分鍾的洗手間場景,影片大部分的場景設置就是陪審員們的會議室。

沒有《安娜卡列琳娜》里華麗的背景,更沒有《超人:鋼鐵俠》里飛機墜落高樓傾塌的壯觀場面,有的就只是十二個陪審員的從平淡漸趨激烈的辯論從微弱漸趨強大的正義呼聲,這使得電影就像是一場辯論賽一樣,然而它又比任何形式的辯論賽都更扣人心弦發人深省。

該片獲得1958年英國電影電視獎最佳外國男演員、195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60年丹麥Bodil獎最佳美國電影,足以證明它的小製作,大成功。影片到底是靠什麼俘獲了觀眾的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情節的一波三折,電影開始並沒有通過對罪案細節的呈現來告訴觀眾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而只是用了一個疊畫鏡頭(男孩孱弱的身體無辜而茫然的眼神與陪審員會議室的疊影)向觀眾表達一種同情的傾向,相信觀眾看到這個鏡頭時,都希望在會議室產生的討論結果是無罪。

然而,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在於它的出人意表。觀眾雖然富於同情心,但在影片開始時,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所有人都不經思考地認同了法庭所提供的證據認定被告有罪。

投票初始,八號陪審員投出了唯一一張無罪票,成為眾矢之的,招致的譏諷抱怨之聲此起彼伏。但這也成為電影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這張無罪票使影片的繼續成為可能,也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

第二個轉折是在討論進入白熱化狀態,觀眾都以為八號陪審員陷於絕境時,他卻從口袋裡掏出一把與凶器完全相同的刀來(此前其他人都認為被告的凶器是不同尋常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並稱他是在散步時隨便從一家店鋪買到的。

這一舉動讓劇情有了第一次小高潮,也直接導致了九號陪審員在第二輪投票時的臨陣倒戈,支持無罪定論。

第二個轉折點當然是在第三輪投票之後出現的6:6的平局局面。這是無罪與有罪論斷雙方勢均力敵的開始,也預示著天平的砝碼逐漸向無罪論方傾斜。

這時一直陰沉的房間外面,突然下起了雨;七號陪審員把一直處於損壞狀態的電風扇修好,給悶熱的人們帶來了涼意。這些都暗示著情勢的轉折。

孤身奮戰的八號陪審員在投票前一直站在窗前沉思,他冷靜的氣質表明了他嚴謹、理智的個性特點。

隨著劇情的發展,每個人物的性格漸漸鮮明起來。

其中尤為讓人印象深刻有三號、四號、七號和十號。與八號截然相反的是三號陪審員。在投票的大部分時間里,他都是暴躁固執而缺乏理性的,甚至一度在理屈詞窮的盛怒中拿刀要傷害八號陪審員。

他投票的基礎不是理性思維是隨大流,而且一旦認定,便會固執己見倔犨到底。這使得他成為最後一個投出無罪票的人。

而最後促使他改變的也很難說是他內心觀念的真正轉變。十號陪審員與三號相似,一直處於暴躁狀態。

一度歇斯底里的大聲叫喊讓其他所有的人都離座而起,隔離他的粗野。很難想像,讓這樣的人去決定另一個的生死時,會有怎樣的悲劇產生。四號陪審員似乎與八號很相似,他在眾人頻頻出汗的盛夏,居然沒有出一點汗——這表明了他信念的堅定。

但是他對於案情貌似冷靜的分析卻不堪八號陪審員一擊。他堅持認為被告應該記得幾天前的電影名稱,而八號陪審員對他自己幾天前觀看電影名稱的詰問卻讓他慌張不堪地流下了熱汗。

七號陪審員的表現讓人寒心,他就像魯迅筆下伸著脖子看殺人的冷漠看客,在決定另一個人生死的會議中他一心只想離去觀看就要開始的球賽。

每個陪審員都有自己的事情,一場球賽實在談不上什麼重要性,而七號陪審員卻表現得最事不關己麻木不仁。

直到八號陪審員和他在洗手間巧妙地交談過一番後,他才表現出些許的不安,並最終成為無罪論斷的一員。

康德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十二怒漢》展示的正是作為政治動物的人們心中最有價值的正義與良知,實現自己與動物的道德分界。

作為該作品的主題可以用這樣一個命題來闡釋:表決別人的同時也在表決自己。雖然有的時候由於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我們無法獲得完全正確的認識,並進行合理的判斷,但是我們需要把正義與良知放在每一次表決之前。

我們需要學會尊重生命,原因在於它只有一次,生命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太多的不確定和偶然,那麼讓我們給自己以思考和分辨的時間。

其實作為被告的男孩是不是真正的無辜,可能誰也不知道,也許現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補充和完善,但是這些和我們作為人的本性是不沖突的,作為人就永遠不能失去正義和良知。

參考文獻:

[1]王建南.從11比1到1比11——《十二怒漢》中的投票事件[J].電影世界,2011,(5)

[2]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麻利濱.從《十二怒漢》看美國陪審團的責任與權力[J].電影文學,20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