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文化資源學的角度談談中國元素在外國電影中應用的看法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中國的文化底蘊如何與主流的外國電影接軌。思想方面的,許多外國電影都是快意恩仇,「仁」這個思想如果運用到某些外國動作片中就顯得有很多方面的牽強。所以,從思想層面上說,導演要對中國文化有研究,然後能夠很好地利用好這一元素,從種種細節,可以體現出電影中「仁」的含義。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元素尚處於被動需求的狀態,而不是主動需要的狀態。一個是need,一個是must。從定位上來說,中國元素在短時間能還是只能處於配角地位。
中國語言的魅力,不得不承認這個是最關鍵的,當然也是最內涵的。就算把中文翻譯成了英文,但是那語境中的原汁原味還是無法還原的,這個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傳承。古人總是能夠用極其簡短的話來涵蓋一長串意思,有個小故事,魯國有個國君向國師詢問治國良策,然後國師說:「然。」然後國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不久國君自己生病了,再次詢問國師,國師說:「然。」最後,君主病死了,國師說:「然。」 這一個字涵蓋的意思實在是太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見解,當個野史笑料也可,但最終證明的還是語言的魅力。
中國文化的推廣成為了一項歷史的任務,這不僅僅是幾代人就能做到的。
我們現在中國電影看到最多的還是外國元素中的大、宏偉、絢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本身代表的內涵的升華。這些上,外國電影和中國電影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借鑒外國的電影電視技術,受到的是外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我們忽略最多的往往就是先人留下的財富,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學說,不要說他們都是奴隸社會的殘余,他們之間始終是有可取之處的,就看人如何對待,如何捨去。
我們需要好好運用和弘揚的也正是這其中的可取之處。我想除了武術也就唯有這些思想能夠成為中國歷史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了。
㈡ 你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國外的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元素
很多國外的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的元素,這說明中國的文化逐漸的影響全世界,也說明中國的一些文化逐漸被世界所接受,而且很多人之所以加入了中國元素在國外電影中,都覺得中國這個元素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東西,而且這種文化是所有文化媒體的傳承重都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3,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國內的文化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因此中國元素也逐漸成為了國外電影的標配,而且在國外電影中中國一些的很多元素都被添加進來,這說明中國的文化逐漸走向全世界,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外人也非常欣賞中國文化。
總的來說,國外電影之所以喜歡加入中國文化,這因為國外看重中國的電影,至少說為了迎合中國的觀眾需求才加入中國元素,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於中國,關注於中國的文化,電影也投其所好,開始加入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更加走出去。
㈢ 含有中國元素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求 越多越好
1、《末代皇帝》
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2、《功夫熊貓》
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於2008年6月6日在美國上映。
3、《花木蘭》
美國迪士尼系列經典動畫劇《花木蘭》電影中的女主角,人物原型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同名的著名的女英雄,原著故事出自中國的《木蘭詩》。在2020年真人電影中,由劉亦菲出演。
4、《木乃伊3:龍帝之墓》
《木乃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由環球影業出品,羅伯·科恩執導,布蘭登·弗雷澤、楊紫瓊、李連傑、瑪麗亞·貝羅等主演的科幻冒險電影。該片講述殘暴的中國古代帝王及其軍隊被魔咒變成兵馬俑沉睡地下,兩千年後,探險家裡克·奧康納意外喚醒了龍帝,一場驚心動魄的「古今大戰」一發不可收。
5、《尖峰時刻》
由布萊特.拉特納導演,成龍,克里斯·塔克主演的喜劇動作片。影片於1998年9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李警官(成龍飾演)和詹姆斯卡特兩個搭檔營救韓大使的女兒小秀,與軍火商錢濤激戰的故事。
㈣ 為什麼現在國外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元素
第一肯定是市場因素,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電影票房的潛力巨大,而且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中國的票房成績越來越好。雖然北美地區依舊是世界票房最高的地區,但中國,印度,俄羅斯等一些新興國家的潛力也不容小覷,特別是中國,現在的勢頭也越來越好,隱隱有趕超北美的勢頭。所以加入中國元素,討得中國人的喜歡,是增加票房的一個好方法。
只是現在中國的電影水平遠還達不到西方電影的水平,特別是在一些東亞國家的電影迅速發展時,中國的娛樂產業水平完全配不上我們國家的發展,還需要電影人好好的反思一下。
㈤ 西方電影中的中國文化
又掀「中國製造」熱浪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在奪得中國內地2006年度票房冠軍後,進入2007年,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菊花台》悠揚傷感的旋律又在北美電影院響起。
小邢,已經在海外度過了第七個年頭,目前正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他在上映首日就興沖沖地觀看了《滿城盡帶黃金甲》。小邢在國內就是個電影迷,而且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國產電影迷,每次回中國來都要購置好多DVD,「這兩年,差不多能同步地在電影院欣賞到國產大片,真爽!剛來的時候,有時要到第二年才能看到頭年的國產大片,那種感覺就像吃剩飯。」
近年來,中國菜、中國服裝、中國醫葯等,都曾在海外掀起了一次次「中國製造」的熱浪。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產影片開始打入國際主流市場,又一場「中國製造」的熱浪悄然升溫。
據統計,僅2006年就共有73部國產影片,在44個國家和地區的影院發行放映和在電視台播映。與此同時,2006年也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獎影片數量和獎項數量最多的一年。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獲得第六十三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張元的《看上去很美》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章家瑞的《芳香之旅》在開羅國際電影節獲獎……
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對此,在加拿大生活了將近20年的王先生十分感慨:「幾乎每一部影片在華僑華人中都能引起不小的反響,一部國產電影對我們來說,別有一番意味。看到中國面孔,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感覺就像回了一次家。特別是,聽到周圍的外國朋友評價說『中國電影真棒』的時候,那種自豪感是無以言表的。」
「中國文化」是向心力
很明顯,華語電影吸引的不僅僅是海外的華僑華人。首映當天,《英雄》便技壓群芳擊敗同期上映的美國影片,以860萬美元奪得當日北美票房之冠,並連續兩周穩坐北美票房冠軍寶座,在北美取得摺合人民幣4億多元的票房……美國、泰國、印度、義大利的電影人紛紛引進中國電影,2006年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達19.1億元人民幣……這一切都昭示著中國電影海外市場越來越令人矚目。
對此,索尼哥倫比亞三星電影公司副總裁蓋瑞斯·威根先生分析說,近5年來,多部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投資回報令人鼓舞,這令很多海外片商對中國電影樹立信心。
這一場「中國製造」的熱浪是怎樣形成的?華語電影又是靠什麼吸引了海外的眼球呢?對此,華僑華人自有解讀。
體驗或感受中國可能是不少外國人的心理。在英國從事攝影工作的程小姐說,全球化縮短了世界之間的距離,人們突然發現中國的迅速崛起,而電影則正好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與其說中國電影走俏歐洲,不如說是整個中國讓歐洲著迷。
中國電影的吸引力還源於中國的深邃文化。神秘而又奇異的東方古國成為不少西方觀眾的「中國情結」。「室內人物走動的皮影效果、報時打更、王的養生之道、後的中葯療法都是典型的民族特質……像《滿城盡帶黃金甲》里這樣牢牢打上『中國標簽』的細節、場景,成為展示中國深邃文化的切入口,牢牢抓住了外國觀眾的眼球。」一位美國華僑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寫道。
中國功夫電影的號召力不可小覷。在加拿大留學的周志強表示,中國電影最早進入世界視野的就是功夫電影,中國功夫片引發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因為中國功夫片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和武俠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當中陽剛激越的一面。外國人愛屋及烏,不僅對中國的功夫電影著迷,也對中國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面孔和中國思維同樣在感動和影響著世界。從海外參展獲獎到創造票房佳績,中國電影自身的探索與發展也是掀起又一輪「中國製造」熱浪的原因。「近年來有不少中小成本製作的中國電影,塑造了一批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自尊的人物形象,是人物性格魅力打動了西方觀眾。而影片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和反省,也感染著海外觀眾。」在日本從事相關研究的曹先生說。
保持「中國味」是關鍵
華語電影在海外的熱烈反映,也引發了一場關於華語電影未來走向的討論與反思。
「就在大家都認為中國電影在海外打了一個翻身仗之時,我們看到的仍然只是武俠大片在海外市場獨領風騷的情形。」曹先生提醒說,「在海外票房不俗的國產大片,往往是『古裝+動作』的模式,雖然目前西方觀眾對此相當追捧,但會不會出現視覺疲勞的問題呢?」
顯然,曹先生的這種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鳳。有華人指出,好萊塢的滲透,新人的匱乏,盜版的沖擊,正一點兒一點兒侵蝕著中國功夫片的陣地。功夫片一旦被商業性所累,一味迎合西方觀眾的口味,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走向程式化的道路。
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功夫片,就整個華語電影而言,在進軍海外、吸引海外眼球的過程中,都必然面臨一個選擇取捨的問題。
作為一種傳遞文化、交流情感的媒介,中國電影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個世界眼光的投射。比如在製作技巧上,借鑒國外的時尚元素和娛樂元素。「然而,中國電影之所以能吸引海外眼球,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其濃重的本土特色,所以如何保持住中國味,形成自己的獨立性語言和價值體系,才是中國電影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周志強如是說。
㈥ 現在的國外電影為什麼喜歡融入中國
中國發展了,世界沒有國家敢小瞧中國。日本OTAKU們稱上海是魔都,實際上上海就是個魔都。上海經濟雖然不及紐約,但是在上海,一個女孩孤身一人在半夜打出租會很安全,不像在紐約(等發達和落後國家的城市)在深夜要是哪個女的敢孤身一人打出租就說明那女的是X。
中國給外國人的印象一向是很神秘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無神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批的一無是處,幾乎全部拋棄,連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中國外國人怎麼知道?處於對中國的好奇,外國人就會把史書翻出,按照史書出的記載來描寫中國,所以日本動畫里出現的中國角色男的一定有個小辮子,女的一定有包子頭(中國女的本來沒有包子頭......),而且寵物一定是熊貓。
㈦ 歐美影視中的中國文化
例如,通過觀看好萊塢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學生可以了解在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前後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的貴族階層和下層社會人民生活的變遷和主要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巨大變化。?
《辛普森一家》以美國中部的中產家庭生活為原形,辛辣嘲諷了美國人「麻木不仁」的生存狀態,對美國文化影響深遠,《時代》周刊將其提名為「20世紀最偉大的電視節目」。教師可選取2007年該片的電影版(經典濃縮版)影片進行播放。學生通過觀看該片可從一個側面了解到美國當代家庭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觀和國家政治體系的運行機制等。?
近期熱播的《絕望的主婦》以美國中產階層社會的家庭生活為背景,描述了紫藤街社區居民的家庭生活,鄰里關系和復雜的情感世界,主要集中反映了四個主婦對待親情、愛情、友情的不同態度和做法。影片語言純正地道、人物關系錯綜復雜、劇情引人入勝、環環相扣,充分展現出人物間矛盾斗爭和美國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和自由觀念在這里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有關西方萬聖節(halloween)的慶祝方式(treat or trick)以及歐美國家中特有的yard sale(舊貨甩賣:在房前或房後的草地上進行的家庭舊貨的出售)的具體做法在該劇中都有詳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