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從化影天下國際電影城街景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從化影天下國際電影城街景

發布時間: 2023-05-14 22:05:38

⑴ 橫店有哪些景點

說起橫店,應該有很多人都很熟悉吧,今天小編就准備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地方,這里的景點什麼的確實世明是很不錯的,畢竟很多影視劇就是在這里拍攝的,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有哪些景點吧。

橫店只是一個小鎮,卻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橫店影視城分為9大景區,從秦漢時的黃塵古道,到江南水鄉的民念凱國風情,從佛國凈土,到道教勝地,有汴京的市井繁華,也有宮廷的紅牆朱瓦,進入其中,感覺就像是穿行在時空隧道里。也是杭州周邊游的熱門目的地。

秦王宮

秦王宮最初是為陳凱歌導演拍攝歷史巨片《荊柯刺秦王》而建,以秦王朝最主要的宮殿「咸陽宮」為原型,各處建築裝飾以假亂真。這里也是眾多影視大片和歷史正劇的搖籃,《英雄》《尋秦記》《美人心計》等近百部影視大片都在這里拍攝。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修建,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和城內街市三大場景。景區內有四處免費表演,其中《汴梁一夢》的雜技表演最為驚艷,劇場和演出規模也最大。《古劍奇譚》《小李飛刀》《絕代雙驕》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拍攝。還可以在路邊租一套北宋服裝,徹底融入周遭的宋代環境里。

橫店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是影視城目前最大的影視基地,以故宮為原貌1:1復制,也是橫店影視城內最經典的景區之一。內部景觀眾多,內部包括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這里也是《天下無雙》《滿城盡帶黃金甲》《鹿鼎記》等多部影視作品的搜高告拍攝地,基本上每天都有劇組在此取景。

廣州街香港街

廣州街景區是為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建的,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後擴建香港街,有著19世紀的廣州和香港風韻的城市街景,拍攝過100多部影視劇。廣州街形象地再現了鴉片戰爭前後廣州的市井風貌。香港街則分布著皇後大道等十九世紀香港的眾多街景,吸引許多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

橫店影視城並不是一個景點或一座城,景點分布在橫店鎮內,大小景點和主題公園都是橫店影視城,游覽其中十分有趣。

⑵ 劈柴院歷史

1.關於青島劈柴院的歷史

老「劈柴院」建於1902年,幾乎與青島這個城市同齡,說是「院」,其實是一條狹窄的人字形路,取名為「江寧路」,三個路口分別連接中山路、北京路和河北路。從中山路穿過圓拱形的長長的門洞進入「劈柴院」,兩側密密匝匝的小樓比肩而立,再往裡看,是小巧的庭院、雕花木製迴廊、紅色的木製旋轉樓梯,各式各樣的迴廊相互掩映著委蛇綿延 ,將人們引進小巷深處—

當年鼎盛時期,劈柴院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爛並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游樂場。北街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肝等。論小吃,這里的鍋餅、爐包、餛飩和豆腐腦最為有名,也最搶手。市民們來逛劈柴院,都是一邊買著一邊吃,一邊吃著一邊逛。

劈柴院里的江寧會館好似娛樂大院,有電影院、茶社,相聲演員馬三立、評書演員葛漏沒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劉泰清等等,也都曾在這里練過攤兒。當年的「戲法大王」王鼎臣,外號「王傻子」在此演過,新鳳霞在青島演出空閑時,常獨自跑來為「王傻子」幫工。

劈柴院的熱鬧出了名,這「熱鬧」絕不是單純「吃」出來的。劈柴院的門面房是各色酒肆和風味小吃店,但大院「套」著的二十多個里院,都是書場、戲台、雜耍攤、小商品集散地、小作坊……從本質上說,劈柴院是一個「市井大院」,它是青島碼頭文化、建築文化、市井文化、商業文化、傳統文化、餐飲文化、戲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種文化的 *** 體。

49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被強行取消和藝術思想一統化,這里只剩下了幾個小飯店,老劈柴院走向沒落,一沉就是30年。

改革開放後,私營經濟合法化,劈柴院的小吃重新開始抬頭,但是破爛的房屋設施,骯臟的環境,令許多慕名而來者卻步。隨著90年代青島市區發展重點東移,劈柴院只剩下了一個古老的名字和一堆破破爛爛的老房子。

改造前的「劈柴院」,可憐吧?

2008年,市北區有關部門為了重振中山路商圈,對老劈柴院進行了徹底大改建,希望恢復傳統老品牌,歷盡滄桑、見證了青島老城區百年興衰史的「老劈柴院」獲得了一個新生的機會。

中山路上新的「島城劈柴院」大門洞

2.青島劈柴院歷史

青島每天都在變,做為一個青島人感到很自豪。百年的「劈柴院」通過整修近期將重新開業,今天特返歷納發幾張照片與朋友共同期待劈柴院的再度輝煌。

劈柴院又名江寧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人」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於是整條江寧路就叫劈柴院了。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像北京的老東安市場,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繁榮一時,是當時青島最具特色和風味的餐飲一條街,但隨著青島商業中心的東移,劈柴院漸漸的失去了往日的繁榮,而且這些年已到了破敗不堪的地步,但最近青島市 *** 做出了重振劈柴院的規劃,對現有建築街道進行保護性維修,劈柴院的重新繁榮指日可待。

劈柴院的形成,與中山路的建設密切相關。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後來在劈柴院中的江寧路。江寧路上積淀著百年的光陰,然而,百年過去了,這條路的走向沒有發生變化,呈「人」字形,東連中山路,北接北京路,西通河北路。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有二十幾個大院,整條街都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方,人氣很旺。

至於「劈柴院」這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里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久住北京路里院的一位老先生說,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外,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這種說法,和中山路以北的大窯溝遙相呼應。

還有一種說法,也比較可信。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此處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

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則認為,劈柴院得名是因為這里曾是在大鮑島村集市上賣劈柴人的聚集地,而所謂的「劈柴」並非燒火的柴火,而是指木材。

其實劈柴院有個路名叫江寧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人」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於是整條江寧路就叫劈柴院了。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像北京的老東安市場,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

至於劈柴院這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里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還有人說,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裡面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濕。

江寧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游樂場。北街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肝等。論小吃,這里的鍋餅、爐包、餛飩和豆腐腦最為有名,也最搶手。市民們來逛劈柴院,都是一邊買著一邊吃,一邊吃著一邊逛。

江寧路10號好似娛樂大院,有一家電影院叫大光明,周圍有永安、共樂幾家茶社。「戲法大王」王鼎臣,外號「王傻子」在此演過,新鳳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閑時,還獨自跑來為「王傻子」幫工。還有相聲演員馬三立、評書演員葛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劉泰清等等,也都曾在這里練過攤兒。劈柴院的熱鬧是出了名的,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也時常住進這里,為的就是享受一下這里的「碼頭文化」。 (轉)

劈柴院輝煌的時候我還很小,記憶中的劈柴院只去過一次那時候能到那裡去吃個飯確實是很體面的事情了,後來大了有能力去了那裡也沒落了。。.

3.青島劈柴院歷史

青島每天都在變,做為一個青島人感到很自豪。

百年的「劈柴院」通過整修近期將重新開業,今天特發幾張照片與朋友共同期待劈柴院的再度輝煌。 劈柴院又名江寧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此路。

它是「人」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於是整條江寧路就叫劈柴院了。

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像北京的老東安市場,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繁榮一時,是當時青島最具特色和風味的餐飲一條街,但隨著青島商業中心的東移,劈柴院漸漸的失去了往日的繁榮,而且這些年已到了破敗不堪的地步,但最近青島市 *** 做出了重振劈柴院的規劃,對現有建築街道進行保護性維修,劈柴院的重新繁榮指日可待。

劈柴院的形成,與中山路的建設密切相關。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後來在劈柴院中的江寧路。

江寧路上積淀著百年的光陰,然而,百年過去了,這條路的走向沒有發生變化,呈「人」字形,東連中山路,北接北京路,西通河北路。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有二十幾個大院,整條街都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方,人氣很旺。

至於「劈柴院」這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里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久住北京路里院的一位老先生說,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外,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

這種說法,和中山路以北的大窯溝遙相呼應。 還有一種說法,也比較可信。

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

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此處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 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則認為,劈柴院得名是因為這里曾是在大鮑島村集市上賣劈柴人的聚集地,而所謂的「劈柴」並非燒火的柴火,而是指木材。

其實劈柴院有個路名叫江寧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人」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

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於是整條江寧路就叫劈柴院了。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像北京的老東安市場,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

至於劈柴院這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里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還有人說,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

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

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裡面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濕。 江寧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游樂場。

北街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肝等。論小吃,這里的鍋餅、爐包、餛飩和豆腐腦最為有名,也最搶手。

市民們來逛劈柴院,都是一邊買著一邊吃,一邊吃著一邊逛。 江寧路10號好似娛樂大院,有一家電影院叫大光明,周圍有永安、共樂幾家茶社。

「戲法大王」王鼎臣,外號「王傻子」在此演過,新鳳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閑時,還獨自跑來為「王傻子」幫工。還有相聲演員馬三立、評書演員葛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劉泰清等等,也都曾在這里練過攤兒。

劈柴院的熱鬧是出了名的,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也時常住進這里,為的就是享受一下這里的「碼頭文化」。 (轉) 劈柴院輝煌的時候我還很小,記憶中的劈柴院只去過一次那時候能到那裡去吃個飯確實是很體面的事情了,後來大了有能力去了那裡也沒落了。

4.吳賢楓先生的《劈柴院里的書店》讀後感 急啊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劈柴院已經呈現衰落氣象。很多人去劈柴院,是從中山路那個門洞進去。記者在1999年第一次去劈柴院吃飯,就是從門洞經過。這個門洞藏著劈柴院的歷史時光,見證了它的輝煌和衰敗。

1999年劈柴院的門洞,是修理鍾表、電子配鑰匙商販的天下,印象中,也有打字復印的小店,曾在那裡印過名片。據吳賢楓先生的《劈柴院里的書店》描寫,上世紀50年代初至「文革」前,「門洞里的左側,有幾個刻章、修鋼筆的小攤子,更為重要的是,在右側,竟然有個書店。」這個書店,其實是個書攤,門類品種相當齊全,文史典籍、小說、雜文、兒童文學、外國文學、科普讀物都有。這些書大都是建國前出版的,還能淘到魯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建國前出版的作品。這樣一個小小的書攤,為劈柴院帶來文化的氣息,吳賢楓先生的筆這樣描述:「吆五喝六的劈柴院至此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陣陣翻弄書頁的沙沙聲;煎炒烹炸的氣味至此頓失氤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書卷的香氣。」

劈柴院靠中山路一側,有舊書店和文具店。中山路上的環球文具店最有名氣。當年青島流行的童謠唱道:「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街里就是指包括劈柴院的中山路,買文具則必然到「環球文具」,環球文具店延續在幾代青島人的記憶中。

中山路是老青島的商業街,曾有好幾家書店,為中山路帶來書香。時代演進到今天,書店不見蹤影。昔日的一絲雅靜,盪然無存,令人嘆息。

只找到這個

5.青島市南的歷史故事

遠近聞名的青島中心商業街——中山路,貫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條歷史川流,在老青島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矚目今日繁華潔凈的商業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滄桑巨變,令人驚嘆。世紀之初,中山路一帶僅有一兩個小村莊,青島開埠方辟為南起前海棧橋北止大窯溝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間世事多變,三次易名為靜罔町、山東町、山東路。

中國收回青島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於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時將第一(匯泉)公園定名中山公園。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過的足跡中,落滿了舊時代的歷史塵埃。德國佔領青島後,一度將中山路劃成歐人、華人兩個區域,以保定路口為界(當年的界石現存於青島山炮台展覽館),南部是歐人居區,北部是華人居區,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寬出六米。

由於居區的分別,中山路的商業格局就形成了洋行與華人店鋪分據南北的局式。青島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鋪仍殘存著這種舊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隨著青島城市規模的擴展,以中山路為軸線的青島中心商區已經形成,中山路上銀行、商店、飯店以及影劇院鱗次櫛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濰縣路,商店、飯店、旅店也比比皆是。這片中心商業區就是幾代青島人親切地稱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當年青島人時尚的消閑方式。

舊中國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島人不僅用消費娛悅了自己,而且懷著樸素的愛國之情,用老青島們的消費造就和支撐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華商老字型大小,諸如:福祿壽、春和樓、宏仁堂、盛錫福以及那爿字型大小鮮明的青島國貨公司。當年的「國貨」二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腸盪氣。

1949年6月2日,青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走過五十年風雨的中山路洗刷了歷史的塵垢,光彩亮麗,百業俱興。改革開放後的十餘年裡,中山路上現代商廈拔地而起,老字型大小們風韻猶存,「逛街里」的青島人也不再滿足到「謙祥益」扯幾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條,而是進則時裝店,入「肯德基」。

洋葷已不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著徐徐的海風,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將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繽紛的川流。

青島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東鎮,由台東一路到台東八路,形成一個長方型的「口」字,從登州路到海泊橋的威海路從中間穿過台東鎮,從而形成了一個「中」字。 早期的青島工廠,以日商資本為多,主要在遼寧路周圍和四方一帶,而工人居住多在台東鎮,威海路是台東鎮通向兩個工業區的主幹道。

劉少文的《青島百詠》中曾兩次詩詠這一帶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問工廠,東鎮逶迤到四滄。

三萬弟兄齊淚灑,年年辛苦為誰忙。 「自台東鎮逶迤到四方,皆工廠薈萃之區,率為日人有。

工人二三萬,勞頓終年,所入無幾,卻恨年年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纖纖,躑躅長街意未堪。

是處高樓臨大道,沉沉鴛鴦夢初酣。 「……女子則恃工廠,遠者距廠十餘里,夜半即興,趨蹌而往,至則鵠立門前或坐卧樹下,天尚未明也!變良苦矣!」 青島以紡織廠為多,而紡織廠中又有八成工人為女工,過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島人叫女工為「工廠大女曼」,她們日工作12小時,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勞累,所以家務事由父母來做。

許多「工廠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頭裹長布,手持飯盒,三五成群,說說笑笑,苦中作樂,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長春路至海泊橋一段,威海路兩側集中了十幾家木廠,由於是木廠,院檣是廢舊木料的柵欄,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著許多原木和木料。

過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這活十分辛苦,卻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當於台東區的中山路,主要部門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機構。

如中國銀行在中山路,台東辦事處在威海路;物華金店總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後新華書店總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東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場,也曾叫大陸市場,有幾條小街巷,還有藝人演出山東琴書、茂腔。距平民市場不遠還有一個新興市場,長年經營的店鋪有七十多家,包括舊貨業、經工、手工業產品。

威海路上的「新華里」,雖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實際上相當於西鎮的平民院,是一個大雜院,裡面主要是平房,與「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華里內有小商店,還有一家說書場,本市優秀評書演員王寶亨等在這里說「蔓字活」———長篇大書,如《三俠劍》、《大八義》等,每晚最後留一個大的「扣」———懸念,吸引觀眾第二天再來聽。

抗日戰爭後期,日偽軍節節戰敗,山東廣大地區成為了抗日根據地或抗日游擊區,戰火燃至青島附近,青島當局十分恐慌,從鎮江路沿長春路到5號炮台建了一道防線,大部分路口封鎖,在威海路、長春路口設「卡子門」,有偽軍站崗,看到所謂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偽軍借機勒索。晚上則關閉卡子門,使百姓們無法通行。

解放後,威海路進行了拓寬,建了過街人行天橋,路兩則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樓,後又在威海路、台東一路口建了當代廣場。 青島區劃調整後,台東區撤銷並入市北區,市北區提出了「商業興。

6.歷史徵文,身邊的歷史

止戈——也說三國武者很難相信雍和安靜的華夏文明會願意放逐三國這段如此血性的歲月,讓它特立獨行的閃耀在青史,連接著兩個迥異的統一王朝的彼端。

是的,從不需要懷疑三國的慘烈與殘酷。這里畢竟不是安逸一統的大漢,沒有倚疊如山的金石寶玉為帝王織一場春秋萬載的大夢;這里也不是初臨一統的西晉,沒有旖旎靡麗的絲竹管弦為宗室們哼一段稍事喘息的小曲。

於是,三國——便有了綿延數千里的烽火,軍營晝夜不分的炊煙,戰馬在征伐道路上激起的征塵——還有,三國武者。三國的武將不就是公認的武者?或許是「負毦帶鈴,群聚相隨」的少年錦帆;或許是喜好「弓馬弋獵,不修行檢」曹魏棟梁;再或許是和諸侯縱論「天下訩訩」的忠勇……武將的全部意義似乎便是沙場上的血氣與血汗,是鐵與血猛烈碰撞出的味道,就像燒刀子般激烈霸道,接下了,便要一口飲盡,喝下了,便直沖喉頭,不給人留半分餘地。

這樣踏破一路塵沙,銀幕般掠過武者們的故事,狼煙烽火,淬煉的似乎就只是三國武將的銳氣,三國的利刃,不是用作切肉剖瓜的凡品,而是淬了火的銀劍,不出鞘則已,出了鞘,便要將劍鋒染透敵人的鮮血!三國武者,似乎註定,英烈如斯,霸道如斯!古今多少付笑談,於是便問吧,三國故事緣何精彩,三國武者的形象緣何深入人心?有人笑道,哪有什麼原因,如果有,不就是那一番血性嗎!可是,僅憑一腔孤勇便可以撐出三分交疊鴻篇巨制嗎?僅是一番熱血,赤壁火便可在亂世風雲中染紅千年綺夢?僅是一句狂嘶,出師表便可在日星交替中千載傳誦?僅是一桿長刀,便可挽狂瀾於既倒,扶銅雀之將傾?李逵似的天真暴力便是三國武者的靈魂?——三國的內涵,是否在觀眾熱血的廝殺中已然被廉價輕賤?回首舊游,山重無數。站在今天的歲月,眺望歷史兩千年的彼端,不難發現隱匿在三國武者廝殺之下的微妙堅持。

每一滴餓殍的悲泣都是武者旌旗中的幽仇暗恨;每一聲斷鴻的哀鳴都是武者劍花里的俠骨柔情;每一縷黎庶的炊煙都是武者戰馬追尋的終點;每一句安定天下的誓言都深深映刻在武者的魂靈。大江東去,浪淘盡,即便是戰亂也沒有把三國武者骨子裡的仁與禮的氣節,家與國的情懷打磨殆盡,反倒使它們在草菅人命的亂世被深刻挖掘——周瑜之器量,劉備之仁義,李典之大體,曹操之鴻圖……一切一切,就像無聲的吶喊。

十年生死兩茫茫,三國武者的血液不該是辛辣的烈酒,應該是陳年的醇醪,流到之處,就連三國的君主和謀臣都帶上了點綿長卻不失熱烈的後勁!又或許,「武」本不該是一個狹隘的概念,僅僅將它定義為戰場上刀光劍影的人未免膚淺。武者,也該有一個廣義的外延,使他足以鋪滿整個三國的漫漫長卷。

如此看來,三國的君主和謀士何嘗不是三國武者?他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熔岩,沒有什麼畏葸怯懦,有時只是一道令,一策計,便讓千軍萬馬朝聖一般,動如洪波——堅韌,熱烈,甚至有些悲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據荊州以圖天下也好;外結馬超內定江南也好……甚至是二袁公孫的所為,不也帶了種悲壯的,家國天下的情懷?這便是武者自己的信仰堅持吧?他們不是只會戰爭的機器,而是朝聖者,帶著一種幾乎癲狂的使命感,而通天的聖途,便是統一的路。

誓掃匈奴不顧身,推動統一天下為己任的三國武者,傲骨中的,分明是卻是「上報蒼天,下安黎庶」的朝聖者的靈魂!戰是為了不戰,分是為了不分!三分割據只為家鄉一縷炊煙;手握權柄為換萬世一代太平!三國武者是一群熱血的英豪,一代剛毅的赤子,一些不懼生死的勇者,更是執迷的信徒!武之大者的風姿,或許用曹孟德的話便可以盡訴: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無可奈何花落去,歷史畢竟無法十全十美,誰又忍直視王朝戰爭慘烈的獻祭?鐵蹄下的血肉在悄然哭泣,刀光下的殘軀在無聲悲鳴。

百年戰亂烽火燃盡幾代凋敝的民生,滿目瘡痍的戰場上,武者們如此以殺止殺,雪鋒映刻的,分明是身處亂世的無奈。佳期如夢,芳菲散盡,前朝雲煙,戰火浮華。

可千年過後,三國武者的故事不是依舊鮮活嗎?翻開史冊,周公吐哺的夙願誰說?興復漢室的美名誰傳?平定江南的心意誰訴?三分一統的豪情誰演?千年過後,歷盡塵沙,他們的背影,愈加偉岸!往事已矣,而三國的故事銘記史冊;英雄作古,而武者的武魂依然鮮活。黃沙或許已將金戟長戈掩埋,而三國亂世,三國武者,武者鐵一般的靈魂,卻亘古存在,從未變過。

數峰無語立斜陽,千年已逝,只剩歷史的吶喊在風中回響,再或許,亂世的靈魂,亂世三國的靈魂,乃至三國武者的靈魂,便在於「武」之一字吧?而細細品味「武」字的自形,便會驚覺,這只有幾筆的「武」字,又何嘗不是三國武者們信仰的縮影?——倘將武字第一筆囂張如出鞘利器的一橫重新收回腰間,其實不難發現,「武」之深意,唯「止」「戈」而已。

⑶ 橫店影視城在哪裡橫店影視城遊玩攻略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金華東陽市,被譽為是「江南第一鎮」,是全球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影視城內的景區眾多,吸引了許多的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取景,下面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簡介

浙江省東陽市橫店境內。被譽為江南第一鎮的橫店,位於東陽市,地處浙中黃金旅遊線上,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相距36公里。最著名的是其影視拍攝基地。
作為亞洲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橫店是揚名中外的東方好萊塢,已成為目前國內拍攝場景最多,配套設施最全,歷史跨度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

橫店影視城下轄12個影視拍攝基地,總計用地4963畝,建築面積495995平方米。
影視城共有八大景區,分別是秦王宮景區、清明上河圖景區、江南水鄉景區、大智禪寺景區、廣州街香港街景區以及明清宮苑、屏岩洞府景區、明清民居博覽城。

這里,一共誕生了《漢武大帝》、《宮鎖心玉》、
《步步驚心》、《甄_傳》等400多部影視劇。一年四季都有各大劇組在此拍戲,各大景區隨時都能看到身穿戲袍的明星演員。
在影視城內有一條萬盛美食街,這里幾乎聚集了世界各地和中國各地的風味美食,其中有重慶風味的奇奇火鍋、金華特色的酸菜黑魚煲等等。

准備

季節

春秋是橫店影視城的最佳遊玩時間,氣溫相對舒適,也是影視劇組相對集中拍攝的時段。夏天橫店影視城可以參加豐富的「水上世界」活動。冬季較為寒冷慧敗念,橫店影視城會有部分節目停演(特別是夢幻谷景區進入休園期),不建議遊玩。

住宿

橫店的酒店種類數量豐富且差價大,但整體均價不算貴(100-500元/晚)。如果不特意追求某個劇組或明星,只是為了落腳或者體驗一下「偶遇」的感覺,那麼選擇一個在你預算內你感覺性價比最高的酒店即可(畢竟基本上每個酒店都可能有劇組出現)。另外盡量選擇旅遊公交車站點附近的和橫店影視城旗下的酒店,遊玩時會方便很多。

門票

門票分為各景區單票(約100-160元不等)和多種方式聯票or特惠票(6~8折左右),先規劃好自己的行程再做選擇即可。

交通攻略

1、往返大交通

橫店位於中國浙江中部東陽市境內,距省會城市杭州160公里,金華95公里,與義烏市相鄰。最方便的方式可以先從各地搭乘【高鐵/火車】到義烏火車站,下車後附近有很多計程車司機揚招拼車前往橫店(人均大概幾十塊,方便也實惠)。

2、當地小交通

鎮上的幾個大影視園區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步行相對勞累,可以通過環形旅遊公交車往返各個區域(正在建設的園區除外)。

A線(正方向):

營運時間:07:30~16:45(7月至8月07:30~17:30)

客運中心枯閉--旅遊大廈--星河酒店--明前賓館--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華夏文化園--清明上河圖正大門--萬豪酒店--貴賓樓--清明上河圖東門/水世界--秦王宮--夢幻谷--華爾康居--豐景嘉麗/明清居民博覽城--度假村--影星酒店--國貿大廈--客運中心

B線(反方向):

營運時間:07:30~16:45(7月至8月07:30~17:30)

客運中心--國貿大廈--影星酒店--度假村--豐景嘉/明清居民博覽城--華爾康居--夢幻谷--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東門/夢幻谷水世界門--貴賓樓--萬豪大酒店--清明上河圖正大門--華夏文化園--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明前賓館--星河大酒店--旅遊大廈--客運中心

景區攻略

1、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景區以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古建特色建造而成。其獨特的格局風貌、建築園藝再現了千年前北宋東京汴河漕運的繁華景象及市井生活。

2、秦王宮

秦王宮以秦王朝最主要的宮殿——咸陽宮為原型仿建,以規模巨大、形體復雜、布局嚴謹而著稱;黃塵古道,金戈鐵馬,燕趙建築,秦漢文化,在秦王宮都得以真實再現,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秦始皇並吞六國,一統天下的磅礴恢宏氣勢。

3、夢幻谷

夢幻谷包括夢文化村、水世界、兒童夢工廠、江南水鄉、海豚灣五大區域,是一個以各種自然現象及風貌展示為主,配以游樂設施和演藝活動的【大型夜間影視體驗主題公園】。
園區不是特別大,這里的片場不多,但游樂項目比較豐富有意思,進去一次基本能玩全。

4、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以「故宮」為模板1:1復制建造,參照了明清時期宮廷建築手前困法,仿效了唐、宋、元等時期的禮制,融入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築系列,真實地再現了多個歷史時期燕京的官府民居、街市店鋪和宮殿風貌,是深宮探幽、尋古訪舊、觀賞千年古都的好去處。

5、廣州街/香港街

廣州街/香港街以1840年前後的羊城舊貌和香江風韻為參考,通過幾十座粵港風格建築及象徵英國殖民統治的歐式建築,構築了當時香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維多利亞城」,真實地再現了十九世紀香港中環維多利亞城繁華街景。

⑷ 流光之城在哪裡拍的流光之城取景地介紹

《流光之城》是由景甜、許魏洲領銜主演,經超主演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棋逢對手的男女主角在試探與角逐中虐戀復仇的故事,近期已經殺青了,令人備受期待。那麼電視劇的取景地在哪裡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流光之城在哪裡拍的

《流光之城》是由金琛、甘露執導,景甜、許魏洲領銜主演,經超主演的電視劇,在橫店拍攝,今日已經順利殺青。《流光之城》主要講述了棋逢對手的男女主角在你來李扮我往的試探與角逐中,一塵叢種別樣的情愫開始萌生,上演了一出虐戀復仇大戲。

流光之城取景地橫店簡介

橫店只是金華東陽市下的一個小鎮,卻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橫店影視城分為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民居博覽城、大智禪寺、夢幻谷、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華夏文化園、屏岩洞府等9大景區,從秦漢時的黃塵古道,到江南水鄉的民國風情,從佛國凈土,到道教勝地,有汴京的市井繁華,也有宮廷的紅牆朱瓦,進入其中,感覺就像是穿行在時空隧道里。

最佳旅行時間

橫店最佳旅遊時間是3月初-11月初,此時溫度適宜,特別是暑假兩月,那時雖然天氣炎熱,但是節目精彩,可以參加五彩繽紛的水世界活動,還有熱鬧的潑水節,很有意思。屏岩洞府景區也是消暑納涼的好去處。如果是為了追星來橫店,那麼旅遊時間就要根據影星的拍攝時間來定。在出發前要確定你喜愛的明星在哪一區拍攝,拍攝的時間段大致是多少。每天都有20來個劇組在橫店取景拍攝,其中春、秋、冬三季劇組和明星最多。

每年1月天氣寒冷,夢幻谷景區進入休園期,部分節目停演,景區常常會在此時維護設備、修整景區,一些修整中旅遊項目遊客可能都無法體驗到。

景點推薦

橫店影視城

橫店影視城被譽為「江南第一鎮」的橫店,地處浙中黃金旅遊線上,是全球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影視城共有七大景區,分別是秦王宮景區、清明上河圖景區、夢幻谷景區、大智禪寺景區、廣州街香港街景區以及明清宮苑景區、屏岩洞府景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室內拍攝基地。

廣州街香港哪兄灶街

是為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建的,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後擴建香港街。廣州街形象地再現了鴉片戰爭前後廣州的市井風貌,包括十三夷館和天字碼頭等景觀。香港街分布著皇後大道、香港總督府、維多利亞兵營等香港的眾多街景,吸引許多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這里是《天下糧倉》《雍正王朝》《小李飛刀》《新霍元甲》等100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地。

金華橫店圓明新園

橫店圓明新園,內有100個花園,萬千種奇花異草,故又名萬花園。她汲取北京皇家御園圓明園盛時精華並進行了創新,是一座集中西方優秀造園藝術,融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於一體的輝煌壯麗的文化樂園。

國衰園毀,盛世興園。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征程中,在黨中央建設文化強國精神指引下,在省、地、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園區周邊百姓的翹首期盼下,本著愛國、富民、美化家園的責任,橫店集團創始人、橫店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員會主席徐文榮,以一個中國農民的大智大勇,80高齡親任總指揮,決策在橫店建設圓明新園。北京電影製片廠德藝雙馨的資深美術大師、橫店影視城總設計師張先春擔任總設計師。

⑸ 影視城橫店在浙江的哪個地方

正確為橫店影視城,在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

橫店影視城簡介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佔地總面積達5萬多畝,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影視旅遊主題公園群,始建於1996年。 橫店影視城擁有百餘座甲級(電影級)、乙級(電視級)攝影棚,古裝、年代、現當代影視拍攝場景數量超2000個,主要景點有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谷、圓明新園等。

2000年,橫店影視城被國家旅遊局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2010年4月18日,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橫店影視城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主要景點

廣州街·香港街

廣州街景區建於1996年,是為配合謝晉導演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興建的,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1998年又擴建香港街,古道縱橫交錯,珠江穿城而過,還原再現了一個十九世紀的廣州、香港的街市風情。廣州、香港在橫店相偎相依、接壤而處。

廣州街重建的「十九世紀南粵廣州城市街景」;代表「珠江」及「廣州市內小河」的人工湖泊;重現當年的「十三夷館」和「天字碼頭」等景觀,再現了鴉片戰爭前後廣州的市井風貌。

香港街整個布局利用荒野坡地優勢設計,分布著皇後大道、香港總督府、維多利亞兵營、匯豐銀行、上海公館、和翰園等十九世紀香港中心城區的眾多街景。這里30多座象徵英國殖民統治的歐式建築,構成了當時香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維多利亞城」。

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景區集影視拍攝、旅遊觀光、節慶典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大景區,始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最大的影視基地。

明清宮苑是以「故宮」為模板1:1復制,參照了明清時期宮廷建築手法,以影視城特有的營造方式,仿效了唐、宋、元等時期的禮制,又融入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築系列。

再現了多個歷史時期燕京的官府民居、街市店鋪和宮殿風貌。擁有棋盤街、承天門廣場、千步廊、文武台、金水河、玉帶橋、帝王宮殿、花園湖泊、龍闕鳳檐、皇宮廣場等許多歷史景觀。

秦王宮

秦王宮景區是1997年為陳凱歌拍攝歷史巨片《荊軻刺秦王》而建,也是《英雄》《功夫之王》等影片的誕生地。秦王宮景區仿建的原型就是秦王朝最主要的宮殿——咸陽宮。

秦王宮景區佔地800畝,內有各類宮殿,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主宮「四海歸一殿」表現出秦始皇並吞六國,一統天下的磅礴恢宏氣勢。展示了秦漢時期街肆風貌的「漢街」,黃塵古道、金戈鐵馬、燕趙建築、秦漢文化等在秦王宮得以再現。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景區佔地面積600餘畝,再現了千年前北宋東京汴河漕運的景象及市井生活、民俗風情。清明上河圖景區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取其神韻,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宋時的古建特色,按影視拍攝的需要建造而成的。

明清民居博覽

明清民居博覽城景區佔地面積900餘畝,是集古建保護、影視拍攝、旅遊觀光、藝術展覽於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區,分「桃花源」和「秦淮河」兩大景系。

「桃花源」景系集中了從江南各地拆遷的明清古民居異地重建而成,已被命名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示範基地」和「中國古民居保護基地」。粉牆黛瓦、磚石木雕、斗拱琴坊是無數工藝大師的心血結晶;戲院祠堂、府第民宅、屯溪老街是千年歷史文化的民俗畫卷。這里有東陽木雕館、徐氏精品館等十多個展館,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知識性。

夢幻谷

夢幻谷景區包括夢文化村、橫店老街、江南水鄉、水世界四大區域,佔地430畝,是一個以火山爆發、暴雨山洪等各種自然現象及自然風貌展示為主,配以各種游樂設施和演藝活動等內容的大型夜間影視體驗主題公園。夢幻谷景區以「災難性震撼」體驗和「縱橫博彩」參與游戲為主題,依託影視和高科技的表現手法,是橫店影視城徹底告別靜態觀賞性旅遊的重大標志。

夢文化村

夢文化村主要包括今夜星河廣場、人猿之家、鷹王神瀑、遠古行宮、金色胡楊、藍月亮門、翻天覆地、歡快蛙跳、了了城堡、搖滾排座、海盜風浪、亞馬快車、爪哇歡跳、阿周那錘、雪域飛鷹、吉祥轉馬、雪山月亮、轉經筒、瑪尼堆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橫店影視城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

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

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

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

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

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

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

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

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 *** 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 *** 、 *** ,以示 *** 。

同年6月,內地的 *** 熱潮擴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次年10月 *** 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

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

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

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

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

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

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

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

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 *** 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

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

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

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

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

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

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

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

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

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

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

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

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

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

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

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

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

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

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

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

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

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

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

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

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 *** 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

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

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

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

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

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 *** 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 *** 開放市場。

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 *** 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

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

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

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

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

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

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

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

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⑺ 七時吉祥在哪拍攝-取景地介紹

電視劇《七時吉祥》是由楊超越、丁禹兮主演的電視劇,這是一部十分搞笑的仙俠喜劇片,歡喜冤家幾世愛戀的設定,從相看兩厭到傾心互許,那麼這部劇是在哪裡取景拍攝完成的呢,拍攝地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七時吉祥在哪拍攝

仙俠劇《七時吉祥》是在橫店影視城拍攝完成的。

景點介紹

秦王宮景區

是1997年為陳凱歌拍攝歷史巨片《荊軻刺秦王》而建,也是《英雄》《功夫之王》等大片的誕生地。景區佔地800畝,以規模巨大、形體復雜、布局嚴謹而著腔嫌源稱。區內有各類宮殿,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其中主宮「四海歸一殿」威嚴矗立,高聳挺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秦始皇並吞六國,一統天下的磅礴恢宏氣勢。

明清宮苑景區

景區始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最大的影視基地。區內是以「故宮」為模板1:1復制,參照了明清時期宮廷建築手法,以影視城特有的營造方式,仿效了唐、宋、元等時期的禮制,又融入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築系列,真實地再現了多個歷史時期燕京的官府民居、街市店鋪和宮殿風貌。

清明上河圖景區

清明上河圖景區以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取其神韻,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宋時的古建特色,按影視拍伍態攝的需要建造而成的。景區佔地面積600餘畝,風光旖旎獨特。畫舫美麗精緻、牌坊高聳林立,登上景門城樓,近可俯瞰基地全貌,遠可眺望整個橫店城。

廣州街·香港街景區

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區者慧內廣州街美景簇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鴉片戰爭前後廣州的市井風貌,是現代遊客觀賞清代時期廣州城市社會街景的「風俗畫」。香港街整個布局利用荒野坡地優勢設計,分布著皇後大道、香港總督府、維多利亞兵營、匯豐銀行、上海公館、和翰園等十九世紀香港中心城區的眾多街景。

夢幻谷景區

景區佔地430畝,是一個以火山爆發、暴雨山洪等各種自然現象及自然風貌展示為主,配以各種游樂設施和演藝活動等內容的大型夜間影視體驗主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