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首先在巴爾干半島爆發
巴爾干半島歷來被稱為歐洲的火葯桶,因為那裡十分復雜,即使是現在也因為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等等,造成復雜的局面,再加上西方大國參與其中,導致局面更加復雜,一戰前,巴爾干半島涉及奧匈帝國、亂臘殲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嘩沖帝國以及塞爾維亞,而奧匈帝國背後有德國,塞爾維亞背後有俄羅斯,而俄羅斯和英國、法國有軍事協約,德國希望局穗從新瓜分世界,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一根導火索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② 巴爾干邊界電影一共幾部
巴爾干邊界只有1部。
故事背景是發生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幾個流落在南斯拉夫的談春俄羅斯前特種兵攢在一起,趁亂佔領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機場,等著第二天到達的俄羅斯維和部隊來接收含閉耐。在此之前,他們八個人與科索沃的一幫子鬧獨立的土匪們打了一晚上態橘,筋疲力盡,雙方傷亡慘重。終於守住了機場。
《巴爾干邊界》是安德烈·沃金執導的動作片,安東·龐布施尼、尤里·庫琴科、米萊納拉·德羅維奇等主演。於2019年3月21日在俄羅斯上映。
③ 哪裡可以看俄羅斯電影巴爾干邊界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4nJNjtOZIgY32_x1RrUitQ
《巴爾扎判嫌克與小裁縫》是由戴思傑導演,周迅,陳坤及劉燁主演的一部愛情片。該片於2002年5月16日在鉛沖棚法國上槐則映。影片圍繞巴爾扎克小說,講述了70年代知青的故事。
④ 介紹一下巴爾干半島及其中國家的發展歷程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斗襪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雹型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空肆激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 ,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庭、奧斯曼等帝國所統治。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從19世紀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有「歐洲火葯庫」之稱。主要戰爭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兩次俄土戰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戰爭使半島各國的對立及列強間的矛盾加劇,於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半島各國都被捲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半島曾被德、意法西斯佔領,各國都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戰後半島諸國建有多處軍事基地。海軍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爾灣;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發羅拉;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布爾加斯;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空軍基地有:阿爾巴尼亞的地拉那;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亞的索非亞、托爾布欣;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其中國家介紹:羅馬:
義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於台伯河下游平原,東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區跨台伯河兩岸,架有橋梁24座。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萬(1989)。古代羅馬的發源地。約公元前二千年初,羅馬人從東北移居於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紀築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羅馬城。公元756-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義大利首都(教皇國退至梵蒂岡)。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印刷、化工、電子和塑料等。義大利電影工業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維塔韋基亞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占城區面積40%的古羅馬城多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如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科洛西姆大斗獸場、大雜技場、潘提翁神廟、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等)和藝術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岡為羅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宮殿、博物館、大學(建於1303年)、科學院和圖書館等。
羅馬位於義大利半島南北方向有座亞平寧山脈,把義大利半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亞平寧山脈旁邊,有一條台伯河,羅馬位於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處。
羅馬位於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名城。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羅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羅馬是義大利政治、歷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花雷鋒城市。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羅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在羅馬古都遺址上,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這里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精美建築和藝術精品。
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年-1992年),歷史上的國名,位於巴爾干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現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1945年,南斯拉夫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鐵托任主席。二戰後,南實行了國有化和土地改革,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南斯拉夫和蘇聯一向關系不和,加上鐵托不甘受制於蘇聯,1948年,南和蘇聯關系破裂,南斯拉夫共產黨被開除出蘇聯領導的共產黨情報局。1949年,情報局公開斥責南斯拉夫「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人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掌握蘇聯政權後,南蘇關系開始改善,並恢復外交關系。以後,南蘇關系一直在處於低度水平,南也並沒有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軍事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63年南修改憲法,改國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前南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鐵托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他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為南斯拉夫贏得了國際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憲法,宣布實行「聯合勞動」和「代表團制議會」,1980年,鐵托逝世後,聯邦實行集體領導,各共和國日趨鬆散,民族矛盾加劇。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拉熱窩;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格勒布;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鐵托格勒,現改名為波德戈里查;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包括兩個社會主義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納;
5b.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諾維薩德;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首都盧布爾雅那。
在1990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及至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之後,南斯拉夫作為國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南斯拉夫簡史
所謂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於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東歐地區。公元五至六世紀,部分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今天的巴爾干半島,成為今天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馬其頓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紀開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響較大,除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外,大都信奉東正教。
夢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區打敗塞爾維亞軍隊,從而開始了長達500年的對巴爾乾地區的統治。1878年,在經過長期反抗斗爭後,塞爾維亞、黑山獲得了獨立。而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則處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統治下。1912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使馬其頓擺脫了土耳其的鐵蹄。巴爾干開始產生了將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起來的願望,尤其是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更是把以自己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作為基本國策。
一戰中,塞爾維亞站在協約國一方。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有了自決的機會;以法國為代表的協約國也主張在巴爾干建立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以對德形成牽制。這樣,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的夢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承認並確定了該王國的主權和邊界,是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戰火誕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軸心國集團向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國軍隊戰敗投降,國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國倫敦,第一南斯拉夫淪亡了。
在德國法西斯佔領南斯拉夫後,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始了4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在二戰中,南斯拉夫的游擊戰爭是最大的敵後戰場,它牽制和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領導的游擊隊也發展到了80萬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亞伊策市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以鐵托為首的臨時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在戰後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聯邦共和國,剝奪流亡政府的權利,禁止彼得國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年中共犧牲了170萬人,占當時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憲法又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鐵托成為終身總統。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鐵托領導的新南斯拉夫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工人自治制度,在國際上奉行不結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由於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台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
步履維艱 第三南斯拉夫
由於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國的統治,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如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加上各列強歷史上出於私利,經常在各民族中進行挑撥、製造爭端,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鐵托逝世後,這些矛盾開始逐漸激化。
蘇聯東歐劇變也給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沖擊。南斯拉夫統一的核心南共聯盟也開始瓦解,各共和國的分離主義力量日益強大並逐漸控制了當地的政權。一九九一年,圖季曼領導的克羅埃西亞以及斯洛維尼亞兩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西方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本身戰略利益的考慮,決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統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國率先承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獨立,整個歐盟也步其後塵。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馬其頓宣布獨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獨立。
鑒於新的局勢,原南斯拉夫僅存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其面積和人口都只有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稱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聯盟在成立伊始即面臨困境。波黑爆發了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南聯盟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被西方指責為進行「種族清洗」,受到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極其困難。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大規模空襲波黑塞族,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一起在美國簽署了《代頓和平協議》,波黑內戰終於基本平息。之後,西方又利用南聯盟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與塞族之間的沖突,繼續對南聯盟施壓,從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開始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轟炸,製造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國旗:藍、白、紅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顏色。三色旗曾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的國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增加一枚黃邊紅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重新啟用三色旗。
國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蘭國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為南斯拉夫國歌
國花:
桃花。
說起南斯拉夫,三十歲以上的人也許都會哼上幾句「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南斯拉夫影片《橋》曾經風靡一時,印象中那部戰爭題材的片子有著頗為輕松的風格,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則有點像咱們的《游擊隊歌》,表現軍人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而戰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另一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則使「薩拉熱窩」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國有了相當的知名度。而且,當時南斯拉夫領袖鐵托的名字我們也耳熟能詳。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是一個國情極其復雜的聯邦,其特點可歸結為:
一個聯邦國家;
二種拼音文字;
三種語言;
四個宗教;
五個主體民族;
六個共和國;
七條邊界;
八個領導人;
九個政府。
這種國情的復雜性本身潛在著難以估量的矛盾,鐵托在世時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曾為此作了某種安排,但是,願望不能代替現實,在他身後,矛盾激化,最終不可收拾——結局是南斯拉夫解體,一分為五。
2.現南斯拉夫
國名。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中部和西北部。南臨亞得里亞海,陸疆與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為鄰。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 1,057萬(1989),主要有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首都貝爾格萊德。境內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資源豐富。全境以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為主,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式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銅、鉛、鋅等礦儲量豐富,還有煤、鐵等。公元六世紀,斯拉夫人開始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干半島,七世紀發展為現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紀起,陸續建立了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等各民族的國家。十五世紀起,先後被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崩潰,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1918年12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佔領。1941-1945年進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 25.58萬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萬)。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80年以後國內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政治動盪,至1990年初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員國中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4國先後脫離聯邦,宣告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業以機器製造、有色金屬和冶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煙草等;園藝業和畜牧業較發達。出口農礦產品、船舶、皮革和煙草等。進口礦物燃料、機械、化工產品、鋼鐵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蘇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爾維亞(包含現今馬其頓、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三國組成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入。共六國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為二次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遭德國、義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暫時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戰,鐵托領軍擊退德、義,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區重劃為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六個各自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組成。 (就是恢復第一階段時6 國組成的國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其中斯、克、馬、波四國先後獨立,南斯拉夫僅剩餘黑、塞兩加盟國。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國號改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憲法改國號為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詞正式走入歷史。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獨立,同月五日塞爾維亞亦宣布獨立,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解體;蒙、塞兩國各自使用自己的國旗,南斯拉夫藍白紅橫條三色旗亦成為歷史旗幟。
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繼承它舊時首都貝爾格萊德的現存國家為塞爾維亞。
5. 2008
2008年2月18日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科索沃已經單方面宣布獨立,但是,它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成為一個新的國家。一旦獨立的狂喜情緒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對以及將繼續面對的現實痛苦又將重新來襲:科索沃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腐敗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與阿爾巴尼亞合並更是幾乎不可能,加入聯合國的前景由於俄羅斯等的反對可能遙遙無期。在塞爾維亞,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塞爾維亞的版圖就好像諾基亞手機——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爾維亞,反對科索沃獨立的呼聲隨處可聞。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無法自我管理,依賴於歐洲國家來維持秩序,依靠北約提供武裝力量,這些都可能導致科索沃最終成為一個失敗的國家。
⑤ 巴爾干半島有哪些國家
問題一:巴爾干半島有哪些國家 巴爾干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歐洲三大半島。
【地理概述】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鋒派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亥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 ,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問題二:巴爾干半島有哪些國家 巴爾干半島(Balkan)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該地約有550000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典希臘時代的巴爾干半島指的是Haemus半島。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干山脈上。
巴爾干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及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塞爾維亞,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希臘,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位於巴爾干半島上。
問題三: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分別有哪些國家 東歐,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雀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黑山、波黑、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其中前南斯拉夫六家(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有時也被視為南歐國家。
西歐, 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廣義則還包括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南歐,包括巴爾干半島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銀歲賀科索沃、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馬爾他、聖馬利諾和梵蒂岡;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除以上國家和地區外,還包括馬爾他和土耳其的西北角。
北歐,包括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 5個國家,以及實行內部自治的法羅群島。
問題四:巴爾干半島屬於哪國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三面被水環繞:西鄰亞德里亞海、南面是地中海(包括愛奧尼亞海和愛琴海)和馬爾馬拉海、東邊是黑海。其北部邊界通常被定為多瑙河、薩瓦河和庫帕河。[2][3]巴爾干半島包括49萬平方公里土地。
國土完全在巴爾干半島范圍內的國家(不包括離島)
阿爾巴尼亞 、波黑 、保加利亞 、希臘、科索沃、馬其頓、黑山
大部分國土在巴爾干半島范圍內的國家
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
一小部分國土在巴爾干半島范圍內的國家
義大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土耳其
問題五:巴爾干半島包含哪些國家 塞爾維亞,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希臘,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位於巴爾干半島上。
問題六:巴爾半島包括哪些國家有誰知道巴爾干半島包括哪些國 巴爾干半島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
問題七:歐洲主要有哪些國家? 歐洲有4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包括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訂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西部。
最近南歐多了一個國家:科索沃;現未獲通過
問題八:巴爾干半島有哪些國家 巴爾干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歐洲三大半島。
【地理概述】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亥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 ,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問題九: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分別有哪些國家 東歐,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黑山、波黑、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其中前南斯拉夫六家(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有時也被視為南歐國家。
西歐, 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廣義則還包括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南歐,包括巴爾干半島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馬爾他、聖馬利諾和梵蒂岡;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除以上國家和地區外,還包括馬爾他和土耳其的西北角。
北歐,包括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 5個國家,以及實行內部自治的法羅群島。
問題十:巴爾干半島有哪些國家 巴爾干半島(Balkan)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該地約有550000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典希臘時代的巴爾干半島指的是Haemus半島。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干山脈上。
巴爾干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及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塞爾維亞,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希臘,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位於巴爾干半島上。
⑥ 點解巴爾干半島一向被為''歐洲火葯庫''有史實根據嗎
巴爾干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點。巴爾干半島地形崎嶇,糧食不足,政治上動盪不安,因此有「歐洲火葯庫」之稱。 巴爾干半島一向有"火葯庫"之稱,原因是這里有極為復雜的宗教和種族關系,更有國際上巨大勢力的角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在這里引發的。那時波斯尼亞脫離正在衰落中的奧托曼帝國(土耳其前身),塞爾維亞滿以為可以與波斯尼亞合並,卻不料被北方強大的奧匈帝國(奧地利為主,加上匈牙利及捷克斯拉夫等)所取去,使塞搜雀爾維亞告簡人心有不甘。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 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的民族國家。 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 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 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 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 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 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 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 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 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 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 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世友早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 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 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
1.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端,與小亞細亞(今土耳其所在地)只隔了個愛琴海及博斯普魯斯海峽,自古以來是亞洲通往歐洲的必經之路,凡中東的強國想進攻歐洲(如古波斯、 *** 、土耳其),就先要攻下巴爾干,而歐洲的國家想進兵中東(如十字軍),也要先把巴爾干作為前哨基地,可見巴爾干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2. 而巴爾干半島北面,是橫越歐亞大陸的草原的西端,這位草原由巴爾干北部一直通往蒙古以至中國東北,自古以來,亞洲的游牧民族由東向西入侵歐洲,巴爾干是首當其沖的地方。而由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草原民族入侵巴爾干,使巴爾干民族是非常復雜。 3. 巴爾干半島南瑞是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地,所以歐洲各國對巴爾干有著深厚情意結。 4. 巴爾干半島山多而地型復雜,不利於民族融合,反而復雜多山的地型令民族容易分割,以至巴爾干半島有很多不同的少數民族。 了解完背景,就要了解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列強在巴爾乾地區爭逐形勢。 自十六世紀,巴爾乾地區由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統治,鄂圖曼帝國在十八世紀末開始衰落,歐洲列強乘機入侵鄂圖曼,以圖取利益,以下是各國的立場 俄羅斯:希望乘機奪取在巴爾干半島的全年不凍海港,擴展在東歐的霸權,由於巴爾乾地區很多爭取脫離鄂圖曼的少數民族都與俄羅斯人同屬斯拉夫族族血統,故俄羅斯打著照顧斯拉夫兄弟為名侵略鄂圖曼,但其實只是以民族主義為借口向外擴張。眾多斯拉夫民族中,以塞爾維亞最為親俄,塞爾維亞在1878年後,成為俄羅斯在巴爾乾地區最重要打手。 英國:英國在鄂曼圖帝國野心不大,只也希望控制巴爾干以保障歐亞航道的暢通,以保障大英帝國命脈,故英國很長時間都支持鄂圖曼對抗俄羅斯,直至二十世紀初英俄化敵為友,而鄂圖曼轉向支持英國敵人德國,英國才開始與鄂圖曼敵對。 奧地利:德國及義大利在十九世紀中葉統一,令奧地利失去了中歐的勢力,加強在巴爾乾的侵略以作補償,鄰近奧地利的波斯尼亞就是奧地利首個目標。而且奧地利與鄂圖曼一樣,統治大量擁有斯拉夫族血統的少數民族,奧地利也擔心一旦鄂圖曼境內的少數民族會觸發奧地利境內的民族運動,故奧地利雖像俄羅斯一般向巴爾乾地區擴張,但卻積極打壓巴爾乾地區的民族主義。這與俄羅斯煽動巴爾干民族運動完全相反,故奧地利打壓波斯尼亞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就開罪了背後支持的俄羅斯。 德國:本來德國在巴爾乾地區沒有甚麼利益,立場也較為中立(要不然1878年討論巴爾干危機的國際會議會選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但後來德皇威廉二世為增強與奧地利的軍事聯盟,以及擴展海外勢力,修建柏林--巴格達鐵路,支持奧地利與塞爾維亞及俄羅斯對抗,又打攏鄂圖曼加入德奧同盟,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在巴爾乾地區的影響力已很大。 各大國在巴爾干半島本身立場不同,關系復雜,但在1878年柏林會議後巴爾乾地區很多小國紛紛脫離土耳其成功,反而增加更多變數。 1.由於各個小國亡國已久,以往的疆界不清,所以彼此都存在領土糾紛及歷史宿怨在後就涌現。 2.土耳其雖在1878年允許巴爾干半島很多國家,但仍然管治巴爾干半島中部民族成份最多最雜的地區,如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以及科索沃,那些剛的巴爾干小國都認為他們的領土應擴展至巴爾干中部,再加上土耳其不斷衰落下去,對巴爾干中部控制權越來越弱,各國又因爭奪該地而互相敵視,故巴爾干形勢更較以前混亂。 3.各小國不時又拉攏其他大國支持自己,如塞爾維亞得俄羅斯支持,希臘又靠隴英國,土耳其及保加利亞則想德國協助重振國威。而奧匈帝國吞並波斯尼亞後對巴爾乾地區的介入越來越直接。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巴爾乾地區的情況又亂又復雜,最後因奧塞兩國因波斯尼亞發生的沖突,觸發世界大戰。
⑦ 俄羅斯介紹(700來個字)
一、簡介:
俄羅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以斯拉夫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信奉東正教。
國家大體發展順序為:
羅斯―基輔羅斯―欽察汗國(蒙古統治)―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蘇聯―俄聯邦。
二、建國之前:
斯拉夫人稱作叫維內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維內德人,居住在喀爾巴阡山脈東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薩瓦河、東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維斯瓦河的地區。安特人在第涅伯河與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間。
公元六至七世紀,斯克拉文人向巴爾干半島遷移。(這些形成了現在南歐的國家,不屬於本部分介紹范圍,只提不講。)公元7世紀,斯拉夫人已經分成了東、西、南三支。
三、東部斯拉夫人俄羅斯史上第一個國家――羅斯。
東部斯拉夫人在東歐平原以當地一條河(羅斯河)為名,建立起一個國家――羅斯。嚴格的說,羅斯是一些斯拉夫部落的總稱,屬於國家的雛形。
9世紀時,大部分東斯拉夫部落以基輔為中心聯合起來。這時,東斯拉夫人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四、基輔羅斯。
9世紀中葉,羅斯起了內亂,各部落征戰不休,來自北歐的瓦良格人渡海南下,佔領了基輔,基輔羅斯正式形成,俄羅斯史上第一個王朝――留里克王朝開始(此王朝結束於伊凡四世去世)。
五、皈依基督教:
與此同時,基輔羅斯與拜占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包括貿易和戰爭。10世紀末,基輔羅斯皈依基督教。
宗教大分裂之後,基輔羅斯逐漸接受東正教的熏陶。
六、異族統治――金帳汗國。
12世紀末期,亞洲一個強大民族――蒙古族逐漸崛起,1206年建立蒙古帝國,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蒙古大軍攻佔了基輔,建立了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金帳汗國,從此,俄羅斯開始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異族統治時期。
七、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達得到了全俄羅斯大公的冊封,成立莫斯科公國,首都莫斯科。開始了拜託異族統治的征程。直到伊凡三世時期,1480年脫離金帳汗國統治。
伊凡四世於1547年舉行加冕典禮,自稱沙皇,成立沙皇俄國,這是後來俄羅斯帝國的雛形。
八、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帝國。
1、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即位沙皇,建立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羅曼諾夫王朝。(時間段1613―1917年,歷18帝,末代沙皇為尼古拉二世)
2、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五任沙皇――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建立俄羅斯帝國(1721―1917年),稱彼得一世,國民尊稱為彼得大帝,彼得大帝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主張向西方學習,經過一系列、多方面的改革和戰爭,使俄羅斯強大起來。
羅曼諾夫王朝和俄羅斯帝國同時結束於1917年的二月革命。
九、彼得大帝、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一世剛即位的時候,還是個傀儡,通過政變奪回政權。
為人勤奮,刻苦學習,重視教育。改革上主張西化。
通過北方戰爭,打敗瑞典手,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樞密院授予彼得以大帝和祖國之父,國號改為俄羅斯帝國。
古代俄羅斯,有位女人,通過政變奪取皇位,她就是葉卡捷琳娜女皇。她對國家的貢獻僅次於彼得大帝。
她的成績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大力發展海軍,打敗土耳其,瓜分波蘭,獲得黑海出海口。
成為人們心目中僅次於彼得大帝皇帝。尊稱為葉卡捷琳娜女皇。
以上兩位是俄羅斯史上神級的皇帝。
十、第三羅馬。
基督教史上的大事,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羅斯接過正教衣缽,自稱第三羅馬。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說明其正統性。
到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進一步打出「第三羅馬」的旗號。
十一、對外侵略擴張。
俄羅斯是一個非常熱衷於侵略擴張的國家,而且對於土地有一種渴望感。從最初的東歐小國,到占據北亞,領土不知翻了多少倍!
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18世紀成為歐洲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從中國搶奪了接近6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
十二、俄羅斯帝國
由彼得大帝建立,結束於二月革命,處於羅曼諾夫王朝時期。
1、其中一部分已在第九部分(兩帝)講了,不重復了。
2、拿破崙戰爭:
1812年,拿破崙率領近60萬軍隊侵入俄國。莫斯科一陣大火,剿滅了拿破崙的美夢,拿破崙兵敗莫斯科,俄羅斯人創造了神話,歐洲歷史被北極熊改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3、著名皇帝及貢獻。(彼得和葉卡已在第九部分講述,不重復了。)
伊凡三世取得莫斯科公國獨立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
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國,成為第一個沙皇,並開始對外擴張
沙皇亞力山大二世在1861年廢除了農奴制。
十三、俄國侵華史。
19世紀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佔了大片中國領土。
《中俄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只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1900年7月,俄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出兵對中國在黑龍江東岸僅存的海蘭泡和江東露絲屯居民進行了大屠殺,殺害了中國居民7000多人,強行佔領了這些地區。
1911年時,俄國趁中國辛亥革命,策動外蒙古上層王公宣布獨立,建立大蒙古國。中國政府極力抗議,於1915年和俄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
十四、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革命。
1904年,為和曰本爭奪霸權,在中國境內爆發日俄戰爭,最後,1905年俄國戰敗,同年,爆發1905年革命,革命失敗。
1914年俄國以協約國的身份參與一戰。
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同年11月7日,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證券,俄國退出一戰。1918年―1922年,俄國內戰,並反抗干涉革命的14國干涉軍。
十五、蘇聯初期。
1922年,蘇聯成立。1924年,斯大林掌權。1934年,斯大林開展殘酷的肅反運動,俗稱大清洗。黨政軍數萬人慘死。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
1939年與德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德國瓜分波蘭。
1941年,德國大規模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初期總是被動挨打,後經列寧格勒、莫斯科格勒、斯大林格勒三大保衛戰扭轉了戰局。
1944年,又經斯大林式的十次打擊,收復全部國土,將德軍趕至境外。
1945年,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戰敗投降,二戰歐洲部分結束,蘇聯是戰勝德國的主力。
八月風暴:1945年8月,蘇聯百萬大軍開進東北,迅速擊潰了強弩之末的關東軍。
十七、冷戰、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陣營進入冷戰時期,就是除了直接開戰以外,進行所有方面的對抗,其中也發生幾場局部熱戰。最後蘇聯因自身水平不夠,加之美國諜戰之高效,被美國拖垮,於1991年解體。接著,俄聯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