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影評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2-03-04 06:46:42

A. 俄羅斯電影伊蓮娜的影評

一句話評論
灰藍色的色調,手持式攝影造成的失焦、晃動的現場感,讓影片顯得很生活化。而且安德烈·薩金塞夫在戲劇高潮時的沉默的處理,讓影片回味無窮。 ——綜藝雜志
影片的「低調的敘事」,賦予了全片一種耐人尋味的感受。尤其是結尾的「冷處理」的方式,的確讓影片顯得很有個性。

B. 求關於《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的影評

英文名:Neveroyatnye priklyucheniya italyantsev v Rossii

電影簡介:
義大利某個醫院里的老人臨終前,她美麗的孫女Olga飛車趕來。老人告訴她有一盒珠寶在俄羅斯。同時卻被兩個開救護車的,一個等妻子等孩子的大鬍子黑手黨,一個在醫院養病的瘸子和一個醫生聽了去了。於是,一票人殺往俄羅斯,又有個英俊瀟灑的導游來接他們。大家各顯神通,分兵前往。中間發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醫生的護照被大鬍子從廁所塞下去了,因而只能在飛機上不停的飛來非去。大鬍子總要和瘸子過不去,瘸子說:「我自己來,自己來」一腳踢斷了一根石柱子。導游和救護車司機緊跟著美麗的Olga,上演了公路飛車,引爆加油站,汽車變潛水艇等一幕幕的好戲……
美麗的Olga和英俊的導游在這一幕幕的奇遇里情愫暗生,眼看是金童玉女,佳偶天成。卻被導游熱情的媽媽道破真像,原來他是文物局的警官……

影評:
本片是俄羅斯偉大導演艾利達爾·梁贊諾夫的喜劇作品,與《辦公室的故事》及《命運三部曲》相比,導演的拍攝風格有了較大的轉變,此片融入了更多的喜劇題材及娛樂片的元素,使之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純正的商業電影。該片早期即引進國內,在中國觀眾心目中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而童自榮的配音更是其幕後配音的代表作之一。強烈推薦給喜愛譯製片及前蘇聯電影的影迷!

這個網址可以在線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GMHOJLFcBw/

本人也很喜歡老電影,電影像美酒越沉越香!!

C.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D. 俄語電影《ёлки》新年樅樹第一部的影評 和 觀後感

看了ёлки1以後感覺還不錯,覺得影片很「恢弘」也很有生活氣息,氣氛既歡愉又令人緊張,整部片子看完給人很溫暖的力量。原本以為這種系列性的片子往後拍得會沒有以前的好,但是看完了2和3,我想看4了。特別喜歡3裡面安排關於小狗的情節。影片既是超越於生活的藝術,又是來源於生活的現實。看的過程中也會想如果自己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怎麼辦,很多那些看似很傻的做法不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嗎?影片的結局是圓滿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呢?錯過了就是永遠的遺憾。並且很多事情努力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覺得現實中基本沒有人會像2中苦苦等對方40年的人的。不過影片還是會給活在現實中的我們很多的力量和安慰。

E. 求俄語影評《殘酷的羅曼史》

推薦1
http://www.kinopoisk.ru/level/1/film/45314/
下面的幾篇關於《殘酷的羅曼史》的影評都不錯。

推薦2
http://www.close-up.ru/articles/detail.php?AID=8435

推薦3
影評家維克多·傑明關於《殘酷的羅曼史》著名文章:
http://www.e.of.ru/attach/17/9229.doc

F. 求一篇俄語原文電影觀後感,用俄語寫,200-300字之間,電影年代不限。

Вчера я смотрел фильм "он Дракон". Мне очень нравится этот фильм.
Действие происходит в скандинавской мифологии. История о Том, как девушка приносила жертву дракону, чтобы встретиться с арманом, двое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влюбились друг в друга.
Фильмы прекрасны, теплыми, нежными, трогательными. Глуб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цветов побудило зрителей к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м ассоциаций, и роль цвета в фильме была настолько богатой, что в начале фильма мира символизировала чистоту и господство миры в белом платье, а после встречи с драконом голубое платье, а также красное платье, символизировало стремление мира к свободе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Белый зимний пейзаж контрастирует с ярким цветом острова.
"Он Дракон"-очень хороший фильм. Я люблю романтическую любовь и храбрые приключения

G. 俄羅斯電影影評

我是復制的!!!!《兵臨城下》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

H. 俄羅斯電影《美人魚的眼淚》求影評

現如今,每每有人看到這部片名為「我的人魚女友」的影片,立即會形成思維定式,並持不屑一顧狀:首先她是一部韓國片兒,其次應該又是一部類似於《我的野蠻女友》或者《我的機器人女友》之類的毫無懸念且想依靠成功模式打造出來的卻沒趕早的一部自己看也不會看,聽著名兒都覺得有些多餘的影片。
筆者也只是在2009年初,某個百無聊賴的日子在某視頻網站首頁上瞅到了這部影片,於是無意的點了鏈接,才有了如上感受,總的說來就是:濫俗的名兒,可貴的里兒。
《我的人魚女友》(以下簡稱《人魚》)是一部非典型的俄羅斯電影,以往中國觀眾對俄羅斯電影的記憶還停留在前蘇聯時期,往往極具教育意義和英雄愛國主義情懷。而《人魚》這部實際上風格迥異的影片,實實在在的被庸俗的片名淹沒了。
之所以認為《人魚》有著可貴的里兒,這「可貴」源於她的「別有用心」之處。當一部電影,傳達出她所想要表達的東西,能讓你細細體會,有無窮盡的感受,那麼她的「別有用心」就發揮了作用。無論是通過劇情,拍攝技法,畫面或者其他。
當筆者以打發時間的心情看這部電影時,卻被其開頭吸引住。一部電影有了吸引人眼球的開頭,就有了繼續看下去的理由,在快餐時代的今天尤是。哪怕看電影對於大眾來說是消遣,人們也不願意花上一會兒的功夫看根本不吸引自己的影片。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動畫形式的天,海,魚,接著畫面緊緊跟隨那條小魚,隨後很自然的由動畫過渡到實體,同樣是碧綠的海水和那條魚,只不過變成了一個婦人(也就是女主人公Alisa的母親),穿著花裙的臀部特寫。雖然由動畫轉成真實場景,並非這部片子首創,但有趣又適宜的用在了影片開頭:一來比較新穎有趣;二來,放在這恰到好處,小Alisa在一開始的獨白中說自己原本是條魚,她的父母也因大海而結緣。
別有用心之二:無處不在的廣告牌,電子看板標語。在Alisa生活的各個角落,廣告牌被導演放置在十分重要醒目的位置。它不僅是城市特有的氣息,更結合著劇情表達著導演的生活態度和這個城市的精神所在。隨著Alisa的行走,奔跑,甚至出現在她莫斯科住處的窗外。「順著你的渴望」「是你的抉擇」「你形形色色的慾望」「明天會更好」「未來要靠你」「你很特別」,這些標語不下30處。標語快速集中的出現在片中有兩處:一處出現在影片37至38分,Alisa十分渴望上大學繼續學習,可復試後的錄取名單里沒有她,就在她心中默念:我要讀書,我要讀書。一位已經被錄取的學生發生車禍,校方通知做為候補第一名的Alisa被正式錄取了。Alisa不敢相信是自己堅定的意志導致了那位學生的遇難,飛快向外跑去,一串諸如「順著你的渴望」之類的標語快速隨著Alisa的奔跑閃過。另一處集中出現在影片的結束,Alisa在成功勸阻自己愛著的Sasha不要坐上將會失事的飛機時,很快樂滿足的在莫斯科街頭疾走,標語再次集中出現「跟著星光走」「明天會更好」「未來要靠你」「你很特別」……
導演更是通過另一種方式,直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對這城市的感受,那就是通過Alisa的內心獨白以及與Sasha的對話中章顯。Alisa剛來到莫斯科時,內心獨白說到:莫斯科向我展現了它的強大,美麗與險峻。畫面配以Alisa臉貼著擁擠的公交車的畫面;夢境里,Sasha對Alisa說自己不喜歡人群;在與Sasha合作拍攝完「月光女孩」廣告後,Sasha為對Alisa慶祝,當兩人走在路旁,Alisa問拿著酒瓶的Sasha為什麼有人買月球上的土地。帶著醉意的Sasha說:「那是想要逃難的時候有個可以去的地方吧」「那你在月球上也有住的地方么」「我不用逃難,因為這里已經夠糟糕了」這里體現出導演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擔憂,是的,我們的生活表面上是方便舒適了,而實際上呢?我們的生活環境又怎樣了;關於城市裡的孩子:Sasha與廣告片導演在尋找飾演「月光女孩」的最佳人選,當挑選大人無果後,導演建議考慮一下孩子,聞訊的家長紛紛帶來自己的寶貝,都說自己的孩子是最適合的,台下家長們爭論得不可開交,坐在月球模型上的孩子卻一直笑不起來,大人只顧著讓自己的孩子笑,卻不會關心為什麼孩子笑不起來。導演無奈的對Sasha說:在這個國家無法拍攝孩子了。看到這,我會心的一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太多時候,我們因為自己的夢想得不到實現,想把自己的遺憾在下一代得以實現。或者深感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認為孩子要有多一些的特長,恨不得孩子這也會那也會,卻很少關心什麼是孩子真正喜歡與適合的;關於城市的實質精神:Alisa問Sasha怎麼可以賣自己不擁有的東西?Sasha怎麼可以賣月球上的土地?月球不屬於任何人啊?Sasha:也沒有人擁有地球。但是土地已經售出。有人擁有了的東西,任何人就可以接手。親愛的,這是一個大城市,只要有天份有能力的人,就可以生存下去。
之三:關於夢想。每個人都有夢想,尤其是還未走入社會之前,夢想尤為強烈。Alisa在六歲時夢想當一位芭蕾舞者,在影片以後她所有關於這個夢想的執著,追求與挫折,會讓每一個人都產生共鳴,之後是會心一笑,太熟悉了不是么?生活盡管有許多不如意,當為了追求那生命中的美好,我們也有了繼續下去的勇氣。哪怕現在你離夢想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或者反方向……當個人的夢想被父母附加上一層社會含義時,是不是就不再輕盈,只成為我們身上重重的殼。母親不顧女兒的想法,只因為離家近,圖自己的方便,送Alisa進入了合唱隊。合唱隊教室外有一幅巨大的廣告牌:我們讓你夢想成真。成人的世界,有許多的自以為是,哪怕合唱隊做的再好,與Alisa無關,更與她的夢想無關。片中出現在Alisa在合唱隊唱歌的畫面,鏡頭一步步推入,兩個工人在搬運一塊木板,暫時阻擋了我們的視線,預示著Alisa夢想被阻擋,但並沒有被磨滅,這些都是暫時的。一直到成年後遇到Sasha,男人只當她是清潔婦,她還是強調自己是個舞者。她從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哪怕生活所迫,在莫斯科從事的是與芭蕾多麼不相關的工作。她仍堅持:一個大人物的履歷,你常常可以發現有段時間他是當服務生或碼頭工人,就像每個人成功之前的一段過渡期。什麼時候夢想不再是夢想。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奮斗的電影,也不全然。就像美人魚可以為心愛的王子犧牲生命一樣。有著特異功能的Alisa,時常默默保護著Sasha,Sasha因為對莫斯科,對生活的厭惡情緒,偶爾跳橋或酗酒後在車流洶涌的路上游盪,Alisa都利用自己的特異功能保護著他。不管他是否記得住自己的名字,他是否在意自己,是否,喜歡自己。雖然片中並沒有明示Sasha是否喜歡Alisa,但聽說Alisa從沒吃過莫斯科新鮮的鳳梨,他拉著Alisa滿大街的尋找,為了滿足Alisa的小小心願,偷運輸車上的鳳梨給她;他倆玩讓死人笑游戲,Alisa堅持不出聲,不笑,他以為Alisa真的出事了,緊張的叫來救護車;在Alisa撒謊說自己的祖母死在Sasha家裡,勸阻Sasha不要搭乘當天即將失事的飛機,看到新聞的Sasha突然明白些什麼,又是滿大街尋找那個綠頭發,花裙子的女孩時。我相信,Sasha是喜歡Alisa的。哪怕這樣的喜歡悄無聲息,沒有結果。
別有用心之四:關於那一抹綠。Alisa為了引起Sasha的主意,染綠了自己原本金黃的頭發。這是海洋一般碧綠的顏色,那月光女孩特有的綠。Sasha在莫斯科街頭尋找Alisa,他注視著曾經陪伴著自己的熟悉而神秘的一抹綠,我們也隨著Sasha看到了出現在街頭的種種綠色:綠色的帽子,衣服,綠色的球和花束,綠色的玻璃壁紙。這讓我想到片中出現的另一個極其放大的元素:紅。那位對紅,尤其是鮮艷的紅十分偏愛的有錢婦人。這些,當然都是導演的有意安排,這色彩多麼濃烈,多麼純粹。如果愛,請深愛。
之五:關於音樂。影片的配樂也是及其出彩的。由於本人不懂俄文,關於這部影片的詳細介紹少之又少,我甚至不清楚裡面的配樂名稱和作曲者名字。有些遺憾,今後會繼續關注,以待補遺。這些音符更增添了影片的靈氣和清新。
另外,片中還有一些細節十分有趣。穿插的Alisa的夢境;Alisa穿扮上手機外套,從手機里看世界,以及這其中遇到的中國遊客請她代為拍照;Alisa在鎮上和在莫斯科所穿衣服的色調,一個偏冷,一個偏暖;由海灘上的氣排球打到母親的臀部接入全景這樣有趣自然的調度……
雖然這部影片畫面流暢,配樂出色。最為吸引我的卻是其中的真誠。真誠的情感,真誠的夢想,真誠的追求,真誠的愛著愛的人,真誠的生活。這些是在浮躁與忙碌的城市日漸遺忘與陌生了的。
哪怕最後一幕的出現,我們也並不感到悲傷。當車輪重重的從身上碾過,夢想依然立體輕盈。
——摘自豆瓣網友rovin (2010-01-21 20:16:39)

I. 求3份俄羅斯電影《釣魚怪癖》的影評

「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著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這是課文《釣魚的啟示》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話。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是它用簡朴的語句和簡練的故事情節講述出了一個不深奧但卻非常有意義的道理。 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小詹姆斯與爸爸出去釣魚,他們在不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里釣到了一條大得簡直令人難以相信的鱸魚,經過爸爸的教誨,原先不肯放生鱸魚的小詹姆斯終於把鱸魚又放回到湖裡了,這次釣魚的經歷讓小詹姆斯懂得了不論在什麼時候,不論有沒有人監督,都要遵守規則。因為這是一個道德問題。 誰都知道要自覺地遵守規則,可是在很多時候,很多人為了自己一時的很小的便利而去違反規則,也許,他們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是面對誘惑的時候,總是心存僥幸,不能管住自己。其實,規則的制定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但是,要想真正達到制定規則的目的,需要靠每個人的自覺遵守和執行。好多人在違反規則的時候,總是想:「就這一次,沒關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沒人知道」……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都這樣做,那規則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遵守規則,要靠每個人的自覺性,怎樣才能有這種自覺性呢,這就是一個道德問題、一個品質問題。這種道德和品質的培養要從小時候、從小事情上做起。 我在北歐的那段日子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過馬路時,行人在紅燈前一律不走,即使沒有任何車輛來往,他們也要等到綠燈亮時才從斑馬線上橫穿馬路。可是,在北京,行人橫穿馬路時從來不看燈,想走就走。我們班有些同學也是這樣,上課發言時講的很好:「我們一定要遵守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可在實際生活中,做的卻又是一套。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卻做不到呢? 那去釣魚吧。其實釣好有趣的。我在學習台灣釣法。後來知道競技釣比台釣更先進。 課文主要是講述一件發生在離捕撈鱸魚開放日前兩個小時的故事。在這天晚上,作者與父親來湖邊釣魚,驚喜地釣到了一條肥碩的鱸魚,但當得知離捕撈鱸魚開放日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父親要求我將魚放回湖裡,而作者在放與不放之間掙扎、徘徊,在父親的一再堅持下,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抉擇。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驗道出:道德看似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而在種種誘惑下人往往會喪失標准,難以抉擇,尤其是在一些「小事」上,更是如此。我也深有同感。 每當我走在大街上,滿地垃圾總會引起我的反感:怎麼會有人亂丟垃圾如此惡劣呢?沒有社會公德心,素質差!然後是掩鼻加快腳步逃開。學了這篇文章後,再回過頭想想,我又做的如何呢?除了不快、發牢騷、佯裝視而不見,再不就是躲開,從沒有想過要彎腰拾一下更不敢去阻止。這不就是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的默許和縱容嗎?! 誰都知道要自覺地遵守規則,可是在很多時候,很多人為了自己一時的很小的便利而去違反規則,也許,他們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是面對誘惑的時候,總是心存僥幸,不能管住自己。其實,規則的制定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但是,要想真正達到制定規則的目的,需要靠每個人的自覺遵守和執行。好多人在違反規則的時候,總是想:「就這一次,沒關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沒人知道」……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都這樣做,那規則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遵守規則,要靠每個人的自覺性,怎樣才能有這種自覺性呢,這就是一個道德問題、一個品質問題。這種道德和品質的培養要從小時候、從小事情上做起。 雖說道德的抉擇有時很難,而道德缺失則會喪失一切,如果每個人都能關注身邊事關心身邊人,從我做起,時刻反省自己,在各種誘惑下就一定能夠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樣,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很多。 《釣魚的啟示》主要告訴我們,在面對道德問題抉擇時,要站在道德這一面想問題,不能只顧自己,而不為他人著想。所以面對道德問題,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忘記了其他人。

J.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