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2014電影諷刺俄羅斯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4電影諷刺俄羅斯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4-08 01:28:12

Ⅰ 失魂的巨獸 ——評電影《利維坦》

「它暢泳於大海之時,波濤亦為之逆流。它口中噴著火焰,鼻子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好像包裹碼扮岩著鎧甲般堅固。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它在海洋之中尋找獵物,令四周生物聞之色變。」——《約伯記》第四十一章

俄羅斯西北部的巴倫支海,一望無盡的北冰洋與寧靜的港口小鎮,開場長達兩分鍾的空鏡頭將基羅斯托克的冰海暖池展現的淋漓盡致,大理石般深邃的鏡頭語言再配合激昂振奮的交響樂,只需一眼便能看出這是俄羅斯導演的作品。

安德烈.薩金塞夫向來是個擅長用寓言和典故的導演,在這部《利維坦》中我們幾乎隨時都能發現導演藏在高筒靴里的寶藏。

在《利維坦》中這幅巨大的魚骨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科里亞的兒子羅馬在搬家中發現父親和莉婭在地窖中親熱後憤怒的摔門離去,一個人坐在魚骨邊哭泣。他無法接受那個年輕的女人代替自己的母親在家中的位置,也無法原諒父親對莉婭的一再縱容甚至是沒有底線的原諒。在這一刻,羅馬這個成長中的青年坐在巨大的海獸骨架旁哭泣,這個鏡頭遲御毫無疑問是被賦予了深刻的寓意的,羅馬——向來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自公元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伊萬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索菲亞後,俄羅斯民族已經將這個輝煌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心中,看見當今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你就能明白這個名字在俄國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但作為輝煌文明的代表——羅馬卻坐在深海巨獸利維坦的骨架邊哭泣,在這一段只有同期聲的場景中無疑顯得有些妖魔化,這樣的鏡頭似乎在預示著即使無比輝煌的羅馬文明在海洋之主這頭巨獸面前也是脆弱不堪的。

作為《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怪獸,利維坦是深海的主人,據說連上帝也無法與之正面抗衡,在神話和寓言中這頭巨獸就是強大、毀滅的代名詞,而在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著作《利維坦》中,這個名字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強勢的國家與政府暴力機關。沒錯,上圖中魚骨在薩金塞夫這部影片中同時被賦予了兩種寓意,它既是象徵俄國政府瓦迪姆的物象又是莉婭所見到北冰洋中鯨魚的神話產物。

這部電影的情節的步步推進,整部電影的氣氛也越來越壓抑。在官與民的問題下,政府官員的腐敗、國家權利分配的不均、階級分化嚴重、家庭關系的緊張、由於偷情科里亞與迪馬的分道揚鑣……在這個俄羅斯西北部的小港,將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民族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全被揭露了出來,從民族層面來說,這些問題已經不僅僅影響到了俄羅斯民族的物質世界更是一場空前的信仰危機。

東正教,在伊萬三世大公迎娶拜占庭索菲亞公主後被定為俄羅斯國教,由於俄羅斯民族的羅馬情節,東正教也自然而然的被他們視作正統。禱告、洗禮、領聖餐這些都是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民族數百年來一直在做的,可在歷史上,這個民族經歷過三次信仰危機,第一次在十九世紀,俄羅斯這個古老的帝國邁著緩慢的腳步開始走向近代化的同時丟棄了這個古老民族的諸多高尚的傳統,一代文學大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與罰》的故事背景就是在俄羅斯民族面對時代大變革的同時信仰的缺失(甚至是需要救贖);第二次危機在二十世紀,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缺舉欲將耶穌的形象從瓦西里大教堂中抹去,可這個倔強的戰斗名族卻用一株株窗前的向日葵將聖子留在心中;而第三次,也就是現在,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重建過程中出現無數新的問題。導演薩金塞夫以巴倫支海偏遠地區的小港作為背景,以小見大將整個俄羅斯的問題揭露出來,個人、家族、政府乃至宗教,與東正教有關的影像在本片中一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在二十三分鍾,瓦迪姆(市長)因為對無法連任市長的不安而去尋求主教的安撫,可主教卻回答道,「你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俗世擔憂,並讓他牢記那個預言。」瓦迪姆還是感到不安,追問主教是否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多,主教卻這樣回答他。第二次是在主教家中。

導演將主教的家布置的金碧輝煌,和俄羅斯傳統大家族的富貴相幾乎一樣。第三次則是科里亞在妻子失蹤後在雜貨店偶遇瓦西里神父,神父跟他講了約伯的故事,可很顯然科里亞就是當下喪失了信仰的那類俄國人,他並不理解神父的故事也沒有拿聖餐,只是幫神父將麵包抗回了神父的住處。接下來的一場戲戲劇張力極強,神父開始挨家挨戶的分發麵包,可有位看似虔誠的老婦親手從神父手中拿過了麵包卻隨即將聖餐扔到了豬食槽里。全片前後關乎正統、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耀的宗教象徵——聖餐,最終卻化作了幾只家養動物的飼料,對於一向以虔誠、善良和高尚的俄羅斯民族,這無疑是巨大的諷刺。而最後一次東正教的出現則是在片尾,此時迪馬早已離開這座偏僻小港,莉婭自殺,羅馬被帕莎夫婦收養,科里亞被抓進監獄,科里亞的小屋最終也如瓦迪姆之願被拆除,此時本片在基礎劇情上的矛盾似乎已經結束,故事也似乎進入尾聲。但俄羅斯、俄羅斯民族以及他們的靈魂究竟該怎樣得到救贖?

主教在教堂中宣揚的俄羅斯民族的進步又究竟要怎樣來填補這個曾經輝煌的民族在信仰上的缺失?

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民族,在貝爾加湖畔的煙波繚繞和伏爾加河船夫粗獷的嚎叫中,升天大教堂旁克里姆林宮內,那隻名叫利維坦的巨獸,將在新的世界體制下帶領他的人民何去何從?

更多精彩文章盡在Myouth,歡迎投稿~

Ⅱ 《斯大林之死》與《希特勒回來了》等政治諷刺喜劇如何

這部由蘇格蘭導演阿曼多·蘭努奇(Armando Iannucci)執導的英語政治諷刺電影《斯大林之死》根據Fabien-Nury同名漫畫改編,影片講述了蘇聯領導者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後蘇共高層激烈的權力爭斗。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為真實的歷史人物。


公開信批評稱,這部電影諷刺國家歷史,詆毀與納粹戰斗的俄羅斯民眾的記憶。

信中還表提到,影片侮辱了俄羅斯人民以及蘇聯國歌,因為蘇聯國歌在片中被不恰當地使用。人們可在預告片中聽到蘇聯國歌,但當中包含一些讀者可能會感到厭惡的語言。

隨後,俄羅斯文化部部長梅金斯基對相關爭議作出回應,"許多老一輩人不僅認為這是對打敗法西斯的所有蘇聯過去歷史的侮辱,對普通民眾的侮辱,更糟糕的,這是對斯大林主義受害者的侮辱。"

他還補充道,「我們沒有審查」,「但我們不怕針對我們歷史的批評,哪怕這令人不愉快。」

不過,影片導演阿曼多·揚努齊表示,自己對這部電影可以在俄羅斯上映仍然「充滿信心」,公開信的意見並非代表俄羅斯普通民眾的看法。

揚努齊還對英國《衛報》說,「就目前來說,包括俄羅斯媒體在內的俄國人在看了這部影片後都表示,他們喜歡看,也欣賞這部片子」,「他們提到兩件事:影片有趣,而且真實。

Ⅲ 俄羅斯戰爭電影介紹 俄羅斯戰爭電影有哪些

1、《T-34坦克》本片講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羅斯士兵用一輛半損壞的傳奇T-34坦克從德國人手中成功逃脫,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充滿勇敢、激烈的戰斗、牢不可破的愛情和不可思議的奇跡的時代。

2、《女狙擊手》蘇聯女學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擊游戲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射擊天賦,1941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帕夫利琴科成長為全蘇聯最出色的狙擊手,同時她被德軍視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脅。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並墜入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戰爭過去,厄運卻再次降臨……

3、《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盪著歡聲笑語,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際,幾架飛機飛過投下了炸彈,將一切摧毀殆盡,霎時間,河畔邊成為了鮮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國人的入侵讓位於華沙和莫斯科之間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動盪和戰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八千名蘇維埃紅軍戰士們拿起了武 器,與親人告別,走上了戰場。草草建立的軍隊中人員情況十分復雜,但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頑強抵抗賊寇的入侵。糧食短缺,武器簡陋,裝備寒酸,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之下,蘇維埃青年們和裝備精良的敵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險象環生的激烈戰斗,並且最終獲得了勝利。

4、《五月的四天》德國,二戰結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領著他的部隊佔領海邊孤兒院的蘇聯軍官。一支在海灘駐扎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部隊。一種反常的危險的愛。所有人都對戰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直到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早就潛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謂 的敵人,其實是如父親般的朋友。這時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

5、《第九突擊隊》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間,阿富汗戰場異常慘烈。由於穆斯林的強烈抵抗,蘇聯在阿富汗損兵折將,死傷無數。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六名新兵應征入伍,以協助前線戰斗。他們接受嚴苛的魔鬼訓練,進行各種特種培訓。1987年末,這支奇兵組成「第九突擊隊」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據3234高地,以掩護蘇聯士兵撤退。第九突擊隊保護蘇軍大部隊安全通過,而自己卻彈盡糧絕。血腥而殘酷的戰場上,他們視死如歸的身影顯得異常悲壯。

Ⅳ 奪寶奇兵4是否惡意醜化蘇聯

奪寶奇兵4存在惡意醜化蘇聯的劇情。聖彼得堡共產黨人認為,這部電影諷刺和醜化蘇聯士兵和特工的行動,他們最後被美國的超級孤膽英雄印第安納·瓊斯厚顏無恥地無情摧毀。類似杜撰會使俄羅斯新一代年輕人產生頹廢情緒,使他們對祖國的強大沒有相信,並盲目崇拜美國。奪寶奇兵4這部有關傳奇考古教授的新電影故事在經過20年的時間跨度後22日登陸俄羅斯和世界熒屏。影片的背景是1957年冷戰正酣之時,瓊斯被迫同蘇聯克格勃特工和蘇聯士兵作戰。

Ⅳ 如何評價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

《戰斗民族養成記》這劇會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做穗戰斗民族,從中枝亮你能看到俄羅斯人民淳樸善良的一面,體會他們搞笑不羈的性格,還能學習到各種各樣的俄羅斯民俗風情。
這是一部充滿搞笑諷刺的歡樂之純搭卜作,自嘲中也充滿了勵志和溫暖,可以看作是俄羅斯文化入門的小手冊。

Ⅵ 俄羅斯影片推薦

俄羅斯影片推薦如下:

1、《暴動小貓樂隊:朋克祈禱》:這部關於審判造反貓咪樂隊3位成員的紀錄片,由MikeLerner和 Maxim Pozdorovkin導演。

2011年冬天,經過一次具有爭議性的選舉後,弗拉基米爾·普京再次當選為俄羅斯總統。成千上萬的居民自發地聚集起來反對普京制定的法律條款。在這些人中間就有著名的激進女性朋克樂隊-造反貓咪。

她們頭戴巴拉克拉瓦盔式帽、身穿緊身夏裝,沖入莫斯科最有名的教堂內,大唱「聖母瑪利亞,請趕走普京!」現在,她們已經成為一次作秀公審的犧牲品。

2、《我的改革》:Robin Hessman的電影將鏡頭對准5位俄羅斯人,講述了他們在俄羅斯過去這激盪喧器的20年裡的生活百態。

這部電影是在五年的研究和拍攝過程中創作的,以20世紀90年代在俄羅斯生活的近十年為基礎,富有詩意地將家庭電影、蘇聯宣傳片以及與五位同學的親密接觸交織在一起,歷史為新中產階級的俄羅斯人提供了一幅感人的畫像,描繪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想像過的生活。

俄羅斯電影發展史:

俄羅斯電影必須先說前蘇聯電影。前蘇聯電影起步很早,幾乎和電影本身發展歷史一樣。前蘇聯電影導演愛森斯坦作品《戰艦波將金號》都是電影學科的教學片。

前蘇聯電影強調主旋律、宣揚正能量,但又能在正能量中深挖人性內核。不過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電影開始逐漸消失在觀眾的視線里。

俄羅斯影展又讓我們欣賞到一些優秀的俄羅斯影片。俄羅斯電影發展到,依然繼承了前蘇聯電影的傳統。

Ⅶ 人性喪失,道德淪喪!這部電影帶你感受什麼叫做絕望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俄羅斯劇情片—— 《危樓愚夫》

這是一部上映於2014年的電影,和同年上映的《利維坦》一樣,都是講述有關人性喪失,道德淪喪的大主題影片。這就讓人不禁聯想,俄羅斯人民到底生活在何等的水深火熱之中。

故事的主角 迪馬 是俄羅斯某城市的一個普通管道工。他和他的父親都是極具正義感的人,經常會為了維護社區利益挺身而出。

但這樣的好心卻並不會得到周圍人的絲毫認可,因為周圍的街坊鄰居全都是只為一己私利的市井小人,在那些人眼中,迪馬父子兩是活在他們周圍的異類。那些人中包括迪馬的母親和妻子。

一天夜裡,迪馬接到同事的通知,讓他去一棟住著800多人的大樓修理破損的水管。來到大樓後,經驗豐富的迪馬意外地發現大樓內外出現了多處裂縫,隨時可能導致大樓坍塌。

迪馬立刻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決心拯救這樓里800多人的性命。他沒有向他腐敗的上級費多托夫報告,而是直接聯系了市政府的人,打聽到女市長正在某酒店舉行生日宴會,市裡的高官們也都在那裡。

於是,迪馬在凌晨兩點鍾走上了寒冷的大街,去向正在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員們報告情況。

女市長得知消息後,雖然有點懷疑,還是緊急召集了相關官員開會,其中包括迪馬的上級費多托夫。費多托夫見到迪馬自然很不爽,指責他是為了上位在這里裝神弄鬼。

女市長讓費多托夫和消防局長帶著迪馬一起去那棟危樓一探究竟,自己則和其他人商討對策。因為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在女市長看來並不是疏散群眾這么簡單。

不以為然的費多托夫在實地查看了一番後,終於意識到了事態緊急。三人迅速回到酒店向女市長報告,在場的高官們都陷入了惶恐。

女市長在幕僚的建議下,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他安排去過現場的三個人——迪馬,費多托夫和消防局長上了一輛警車,將他們帶到了郊外的大橋下面。原來女市長的計劃就是放棄營救危樓居民,同時殺掉這三個人來當替罪羊,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費多托夫想明白了這個陰謀,在三人即將被槍殺的時候,他意外地給迪馬求了情,表示迪馬只是個管道工,壞不了事。

此時迪馬才反應過來,自己眼中的貪官,在更腐敗的女市長面前,簡直就是個清官。

實施謀殺的人也心軟了,同意放走迪馬,並要求迪馬帶著家人離開這座城市。於是迪馬倉皇逃離了現場,費多托夫和消防局長隨即被槍殺。

回到家的迪馬迅速收拾了行李,讓妻兒逃出城。而迪馬自己則決定憑借一己之力拯救危樓里的幾百條人命……

本片的結局,大家可以參考本片的主題海報。

這部電影具有北歐電影的性冷淡風格,全片充斥著一種嚴肅壓抑的氣氛,配合著本片的劇情,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絕望。

—End—

【電影生活】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看更多精彩電影,關注【電影生活】微信公眾號:MOV998

Ⅷ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5篇運動題材電影精選影評

《絕殺慕尼黑》是由導演 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執導的運動類電影,希望以下影評對你有所幫助!

《絕殺慕尼黑》 觀後感 一

12分39秒G教練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鎖定了目標-「戰勝美國隊」。這便成為了通篇圍繞的核心戰略。 故事 情節之簡單,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曲折的支線劇情。

影片之所以獲得極高共鳴還在於,他使用極平實的故事揭示的卻是真實世界最深刻的道理。當教練G 宣布將要在慕尼黑奧運會上戰勝美國隊的想法時引發了上層不小的震動。從時間上看雖然只有幾個片段,但足以表明任何一個戰略目標,無論最終發布時是雲淡風輕還是意氣風發。其過程的嚴肅程度和意義的深遠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它深刻的表達了機構最上層的核心價值觀。並由最權威的人士對最終結果承擔著主要責任。換句話講,如果因為制定了錯誤的目標而招致的輿論和媒體壓力並不會由某個球員來承擔。

戰略制定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實現過程。影片中也是這樣,在確定了目標之後,一系列為之達成的情節依次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全隊的統領教練G既需要按照計劃根據前文所鋪墊的新 方法 實施訓練,比如帶領隊員深入美國,熟悉了解他們的習慣特點;也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意外情況,比如謝爾蓋的傷、薩沙的疾病,眼疾的缺陷,隊員的離隊;還必須處理好自身所背負的生活壓力-兒子的手術。

從講故事的篇幅大致能看出來,作為這樣一個團隊領導人的日常工作模式。與制定目標時的高瞻遠矚,指點江山不同,踐行使命的過程是一種日常到近乎枯燥的單調: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重復重復又重復,細節細節再細節。沒有哪一天與眾不同,而每一天又都格外的重要。這就是一個偉大項目落地過程的真實寫照。

按部就班體現了G教練管理能力,如何將龐大的整體目標分解在日常中消化。而突發狀況的應對則考驗著G教練的領導能力。有些小問題沒有及時處理,有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就像如果不是能夠發現隊員的眼睛問題,並為其購買隱形眼鏡,就很優肯能失去一名優秀的中鋒。有些時候看似不可逆轉的災難也會在日積月累的付出後峰迴路轉。就如同G教練在細枝末節處對隊員散發出的關懷和照料在最終團隊即將面臨土崩外界之際將所有人的心擰成了一股繩。甚至在最緊要關頭仍是這份執著打動了上層決策團隊,為贏得比賽取得了根本的先決條件。

影片中曾反復的提到了「為國家工作」的字眼,然而最後一刻,挽回出走球員的真實原因卻僅僅是「我像在家一樣」。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對不同行業不同屬性的團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隊員都表現出了相似的矛盾性:

不動腦|團隊中的隊員都是非常低智的,他們會跟著喊各種 口號 ,但其實並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喊什麼。更不要想讓他們真的把這些口號放在心上。所有深明大義的旗幟,造福蒼生志向都更像是領導者們的思想游戲。不論根系多麼龐大,枝幹多麼發達,落在隊員面前都似一片落葉,優哉游哉。也難怪坊間常說「世間最難做的兩件事,是把我的話放進你耳朵,把你的錢放進我口袋!」

小聰明|團隊中的隊員都是善於精打細算,他們清楚地知道付出了多少,應得多少回報。做什麼對自己有好處,做什麼出於無奈。什麼是吃在嘴裡的肉,什麼是畫在紙上的餅。無論真實想法是什麼,他們都能表現出高度統一的行為一致性。這可以說是 教育 的產物,也可以說這是長久社會化生存模式下進化出來的生存技能。

小算盤|團隊中的隊員大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更多的關注自己在其中獲得的利益。醜陋的人性在群體中悄然滋生。這使得讓所有人面向同一方向前進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大無畏|雖然如此並不意味無計可施。團隊中的隊員每人身上都帶著一股力量,在強大的磁場驅使下,人是可以被感召的。處於激發狀態下的個人,會煥然一新展現出完全與眾不同的狀態。之前的缺點,弱勢,劣性會在點燃的情節下整齊劃一行程一種可怕的力量。這種量可以不計得失、不為強敵,甚至開山劈石、改天換地。就如同決賽場上的球員們,在如此惡劣甚至艱險的「戰斗」中,仍絲毫沒有退卻。這才為三秒絕殺創造了條件。

雖然被情節激發了的隊員強大到如此可怕,但激發終究不是常態。高明的領導人會在日常中通過點滴積累進行牽引,為隊員創造一個「就緒」狀態。這樣是對迎接特殊場景下被激發最好的准備。某知名企業家就將丑類的任性歸結為:貪婪,懶惰和虛榮。並運用財富和榮譽牽引員工克服懶惰,從而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神話。

雖然這場絕殺的勝利已經永載史冊,但它並沒有阻止前蘇聯 籃球 ,甚至那整個國家的曇花一現。歷史的長河夾帶著數不盡的傳奇與嘆息奔騰向前永不停息,此時此刻另一場賽事已然打響,它是誰的慕尼黑又是誰的滑鐵盧,是科技的躍進,還是 文化 的復甦全由我們場內的隊員來譜寫。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二

弗拉基米爾,一個熟悉的名字。蘇聯,一個對國人來是充滿了矛盾的國家。我們曾學習他們,我們也曾畏懼過他們,我們更曾敵視過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這個名字隨著鐮刀錘子旗的最後一次落下,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俄羅斯。

我其實很喜歡觀看俄羅斯拍攝關於蘇聯時期的電影,那是一個充滿了對抗的時代,兩個超級世界大國同時向全世界進行文化輸出,你能看到兩種不一樣的文化對抗,而並非現在只是美國的一家獨大,無論走到全球的哪裡都能看到美國文化的影子。拿電影來說,大家看的去掉本土電影基本就是美國電影了,美國的文化太強勢了。然而除了歐(西歐)美,我還想領略世界上更多別的文化。

這部電影作為講述蘇聯籃球隊擊敗美帝的電影當然是帶有濃烈的意識形態在裡面的。就像電影中所說的,這不僅是一場籃球比賽,更是一場戰爭。當奧運會的賽場上,各代表隊以國家的名義比賽時,又怎麼可能會離開政治的影響呢。在這個中美貿易戰的時間點引進這部電影用意真是不言而喻。

電影雖然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但並沒有煽動底層民粹主義,而是就事論事,用體育的拼搏精神與不屈的意志講述了這個1972年的故事。這部電影渲染的是競技體育本身的殘酷性和籃球的美。印象最深的就是謝爾蓋,片中幾乎只表現了他籃球場上的事,所有球場以外的事幾乎沒有描述,幾乎是最為純粹的一個角色。他的負重訓練,明明是不科學的訓練方法,傷了膝蓋,但這從沒讓他放棄訓練,這不就是他對籃球的愛嗎。當他說「有問題就把球傳給謝爾蓋的時候」這不正是一種最有擔當的行為嗎。哪怕美國隊的中鋒時也說「對不起教練,我是個籃球運動員」,一切還是要用比分說話。

電影也諷刺了兩國老生長談的問題,蘇聯的官僚主義和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我們對於蘇聯的官僚主義作風真可謂是一脈相承,一模一樣。俄羅斯拍攝的蘇聯電影更是對當時所有加盟國和諧相處的一種追憶,片中提到到那些蘇聯運動員分別來自喬治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等等當時的蘇維埃加盟國時,真是讓我唏噓,整個國家隊雖是來自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卻都是為了蘇維埃的勝利而戰斗著。反觀現在的他們,兄弟反目、手足相殘、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可以這么說:「我們依然是我們,我們不再是我們」了。也正是那一批批加盟國貢獻的力量才成就了當時整個蘇聯的強大。當時越是與蘇聯走的近的國家現在卻越是仇視俄羅斯,否認蘇聯的歷史,真的能用可悲來形容了。

俄羅斯外交部曾放話給立陶宛, 「立陶宛外交部的言論還挺讓人驚訝的。你們難道忘了立陶宛還是蘇聯加盟國時,在體育上出現的英雄嗎?你們應該為這批民族遺產而感到自豪。」

這電影雖然在敘事上有種.種問題,比方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前期的一些比賽雖然大比分落後,但教練依然能繼續風輕雲淡地指揮,也沒有表現球隊是如何成長的,雖然打了幾次洲際比賽,也和美國的大學生切磋了幾場球,但和後面球隊信心與實力的提升好像是並沒有什麼瓜葛,完全就是分開的兩段。家庭上的不順心對於指導球隊的影響也非常突兀。但是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它依然是部勵志的好電影。是給美帝霸權主義最好的回擊,是俄羅斯對於蘇聯時期美好的追憶。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三

前段時間, 愛好 籃球的同事向我推薦了一部電影《絕殺慕尼黑》,這是一部以籃球為主題的俄語片。久未進過電影院的我,懷著對境內少見俄語電影的好奇與憧憬,二話不說買票進場,接受了兩個小時的視聽洗禮。

電影基於真實事件改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一年,強大的美國男籃所向披靡,36年未逢對手。此時,剛更換主教練的蘇聯男籃可謂內憂外患:國家經濟的不景氣使隊員們生計都成問題, 出國 比賽買回生活用品又會接受嚴格的審查,種.種行為使隊伍從上到下心生不滿;隊伍內,來自立陶宛的核心球員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一心想出走;手感絕佳,投射精準的得分手因種.種原因缺少團隊合作精神;與同期的女籃運動員墜入愛河卻患有罕見心臟病的少年天才因被診斷認為不久於世陷入愛與恨的感情糾葛;家在喬治亞的老將因妹妹結婚,訓練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表面上看,這是一支矛盾重重,不好管理的隊伍。

然而,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練說出了「在奧運會男籃決賽上擊敗美國」的想法,並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國人多年未敗,如果失敗,最好敗在我們手上」。此話一出,輿論炸了鍋,好奇的、懷疑的、想進一步深挖的,都將目光聚焦在臨危受命的主教練身上,蘇聯體育高層也因巨大的輿論壓力對主教練產生了不信任,畢竟要打敗的對手,是財大氣粗,籃球底蘊深厚,「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籃球架」的美國隊。執著於籃球的主教練,沒有太在意外界的聲音,悄悄開始自己的計劃。

接下來,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由此展開:為了樹立隊員們面對美國隊時的信心,教練爭取到上級同意,帶領全隊赴美拉練,隊員們從最開始輸給街頭籃球愛好者20分,到面對大學籃球隊由敗轉勝,自信心一點點建立起來;患有心臟病的球員在美國接受了手術,用的是教練原本用於給自己患有腿疾的兒子治病的錢;私下裡,教練找隊中「頭號射手」談心,告訴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妹妹遠在喬治亞的老將,受到了全隊一起赴喬治亞為之慶祝的待遇,不用說,這也是教練的主意;甚至奧運會開賽前,教練還在勸導想出走立陶宛的中鋒,告訴他如果家庭和親情比榮譽更重要,那就去吧,換得後者重歸隊里。一年前隊伍中的矛盾已煙消雲散,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賽場上真刀真槍的時刻,蘇聯面對強大的美國,並沒有懼怕,開場就給了對方一個下馬威,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壓著美國打,打得世界第一的美國隊有些自亂陣腳,只是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強大的整體實力苦苦追趕;直到終場前幾分鍾,美國隊實現了反超,蘇聯再度追回,形勢變得膠著,比分交替上升;最後時刻,蘇聯出現重大失誤,美國領先,蘇聯沒有抓住僅有的三秒再度反超比分,耗盡了時間,沒能擊敗美國人。但奇跡竟然在此刻發生:蘇聯代表隊認為裁判對最後幾秒的判罰存在問題,提出申訴,要求重新進行這三秒的比賽,該提議遭到滿場噓聲,卻獲得國際籃聯的支持,經過裁決,這三秒的比賽真的重新進行了,又因為第一次重賽的技術問題進行了兩次重賽,正是這兩次機會拯救了蘇聯,他們做出一次長傳,前線球員持球打板進框,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比分,改變了比賽結果。

影片結束後,回想起剛才熒幕上的橋段,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初中時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最長的一碼》,隨著對兩部電影情節的對比,我越發感覺他們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同樣是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同樣是弱隊內憂外患、強隊兵強馬壯,同樣是弱隊在解決一系列問題後,變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最後在與強隊的對抗中靠著出色表現和一點運氣獲勝,最重要的時,兩部電影都在情節中穿插了人文關懷,體現出了一些超出體育競技本身的東西。只不過,我們已經習慣了由美國人為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這次的故事卻是由俄國人講述的。

從未踏足美國的我,與大多數人一樣,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們看著好萊塢大片,聽著流行音樂,吃著連鎖快餐店的食品,拿著獎學金或者靠家裡人的資助去常春藤 留學 ,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各類國際組織,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選舉,受關注度遠遠超出那片太平洋西邊的廣袤土地。美國人也習慣了這種「萬方來朝」,對其他地方的事情不聞不問。似乎這也沒什麼不好,大家都習慣了這樣,幾十年過下來也穩穩當當。

提到俄國或者前蘇聯,會有一部分人有不太好的看法,因為它不夠「民主」,不夠「自由」,經濟也不夠發達。更多的人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因為除了軍火、能源一些文化藝術和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和這個國家有關聯。在好萊塢電影中,俄國和俄國人也多次充當了「反派」角色,最近大熱的美劇《切爾諾貝利》,講的也是那裡的故事。

我有幸去過兩次俄羅斯,對俄國人的性格略有了解,在我看來,俄國人性格中有執著、頑固,不懂變通的一面,也有堅韌、剛毅、頑強不屈的另一面。對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俄國人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有些死板,而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俄國人又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意志。這樣的二元性格,在電影中也有體現:教練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顧身邊的一切,連親生兒子的健康也置之不理;而籃球隊面對事關國家的奧運決賽時,以氣吞山河的豪邁,拼下了那座沉甸甸的金杯。

習慣了自己為中心的美國人,面對這樣的對手,最終嘗到了失敗,當年,美國代表隊集體拒絕出席頒獎儀式,據說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當年籃球隊中的隊員拒絕領取獎牌,並告訴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不要去領。從處處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到最後被自己定下的規則所打敗,美國人心裡想必有萬千苦水。蘇聯一邊,由於最後三秒的兩次重賽,其冠軍的合法性也存在可疑之處,甚至可以認為蘇聯這次奪冠存在僥幸。但「僥幸」的說法未免主觀,歷史卻已成定局,無論如何辯解,蘇聯男子籃球隊獲得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冠軍,盡管這是一屆因人質綁架被害事件而沾上了恐怖主義陰影的奧運會,但不管怎樣,這個冠軍為蘇聯人帶來了榮譽,為教練本人帶去了收入,使得這個團隊之間的感情加深,蘇聯人需要這樣一個冠軍,這就夠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中的一幕:剛到美國的幾名蘇聯籃球手和當地的街球愛好者打比賽時,雙方分別拿出魚子醬和美元做賭注,層層疊加。這是兩個典型的分別具有兩國特徵的事物,而我與這兩種事物也有過接觸:一次去東南亞的旅途中,我發現當地人更喜歡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國貨幣,據我了解,這樣的現象還存在於很多國家,美國以其強大實力帶來的國家信用為這張綠色的紙質鈔票背書,確保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通行力度和以此產生的購買力;魚子醬則是我在貝加爾湖畔集中品嘗過的當地特產,俏皮的當地小姑娘故意擋住盒子上的字,讓我按照俄語發音說出魚子醬的名字,成功過關的我品嘗了幾口,印象不深,感覺這盒黑乎乎的東西尚能果腹,但談不上被稱作美食。

這段街頭斗球的末尾,一盒魚子醬壓住了下方的一沓美元,和之前層層磊出的所有東西,似乎象徵著魚子醬取得了最終勝利。

因為美元也許會有失去購買力的那一天,但魚子醬還能吃啊。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四

一、挑戰不可能,目標要明確影片改變自真實的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並不被看好的戰斗民族蘇聯隊在最後3秒反殺美國隊,打破了美國長達36年的不敗記錄。為什麼蘇聯隊能夠贏得此場戰役呢?撇開刻苦訓練、策略方法適宜之餘,我更覺得是一開始教練的野心。敢想,很大膽。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羅斯國內,前國家球隊的教練因政治問題下台,新上任的加蘭任教練面對一盤散沙的團隊,竟然提出了要打敗美國隊的目標,顯然有些荒.唐。不被團隊的領導甚至國家領導人信任或支持,不被各懷心事的隊員信服的新教練,提出的新目標,就是在挑戰團隊,挑戰不可能,所以才有後面的故事,奇跡才會發生。二、愛是力量,明白為什麼而戰這部影片是體育片,劇情片,更是一部情感片。文中有教練和兒子的父子情,有球員薩沙和其女友的愛情,有隊長莫德斯塔斯想借奧運會逃離蘇聯,後面難舍隊友,重回戰場繼續戰斗的兄弟情…… 這種大背景下的各種感情交織,球員並非戰斗的機器人,有血有肉。影片最後一幕為球員回到休息室,把贏得比賽的獎金全部留給了他們的新教練,讓教練帶著他的兒子出國治療。這里又是令人淚目的一幕,或是伯樂之恩或是兄弟情誼,均難以言明。並非單純的比賽勝負,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各種感情交織,讓我們看到球員各自的追求,而不同的情感也是激勵他們前進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戰斗,就是為愛而戰。因為有愛,有信念,才能擁有對抗世界的力氣。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五

想寫這些東西好久了,拖了幾天終於寫出來了,算是一個不成熟的影評吧。 「如果註定有人要贏,那為什麼不是我?」這是科比諸多話語中的一句,這與《絕殺慕尼黑》里蘇聯的主教練所說的「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異曲同工。 這部電影在俄羅斯拿下30億盧布票房,1200萬人觀看,可類比於《戰狼2》。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在整個奧運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它是第一屆擁有吉祥物的奧運會,同時也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綁架殺害以色列運動員事件。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也無所謂劇透不劇透,它的主角是主教練加蘭任,另外兩部以主教練為主角的籃球電影是《光榮之路》和《卡特教練》。《絕殺慕尼黑》里有這兩部電影的影子,或者可以把它看做是兩部電影的結合體。《卡特教練》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上,《光榮之路》則是通過黑人加進球隊,體現對現有體系的挑戰,更像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 而《絕殺慕尼黑》里,有對現有制度的挑戰和改變,加蘭任上任就基本重組了球隊,並完全打破曾經幫助他們稱霸歐洲的訓練方法和打法,冒蘇聯天下之大不韙,借鑒美國的訓練方法,不斷把隊伍帶出國拉練。也有人物的變化史,電影有兩條比較明顯的成長線,一個是患疑難心臟病的薩沙,一個是准備逃離蘇聯的亞歷山大·別洛夫(電影關於叛逃應該有刪減,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他叛逃的原因),而在成長過程中,加蘭任的角色如同卡特教練,亦師亦父,他通過一系列行為贏得了球員們的尊敬與效忠。 電影的最高潮是美國與蘇聯的決賽,電影用了差不多40分鍾去詮釋這場比賽,國際籃聯一場比賽時間也不過40分鍾,可見導演花了多少筆墨在上面。決賽很像《灌籃高手》的最終一戰,湘北挑戰山王,36年未曾輸球的美國就像山王,實力強大,看上去不可戰勝,蘇聯則像挑戰者湘北,不被看好卻創造了奇跡。多說一句,這兩場比賽最後的走勢甚至都是一樣的,蘇聯(湘北)落後一分,在最後關頭反超,美國(山王)隨即立即反超,最終蘇聯(湘北)絕殺,甚至於蘇聯和湘北最後發底線球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剩3秒。 說一下整部電影里我最愛的四個鏡頭,一是展示蘇聯隊員們訓練時,將鏡頭拉慢,展現極致狀態下肌肉的收縮,十分具有美感。二是發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殺害以色列運動員後,蘇聯領隊坐在奧運村的長椅上思考是否退賽以保證周全時,旁邊的一個工作人員頂著大風,將地上的裝飾品——巨大的 國際象棋 歸位,我相信在這里導演是想表達一些東西的。三是比賽剛開始時連續的短鏡頭拼接,節奏很快,眼花繚亂,但給人感覺非常染,我覺得這是全片最燃的一段。四是比賽最後3秒時,導演用一個長鏡頭加蒙太奇的手法來展示最後一個進球,其實是一個比較慣用的方法,但貴在對於真實畫面近乎百分百的還原,演員的跑位,甚至於進球後的慶祝動作都完全依照比賽情況。 那《絕殺慕尼黑》有什麼缺點嗎?當然有,第一個是關於故事的背景,冷戰時期和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情況我們也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對於這些運動員包括教練所遇到的困難並不能很好的認識。另一個是比賽時充滿了太多的扣籃,這在當時的籃球比賽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甚至於很多動作在美國街球中也不一定能出現,或許導演這里根本沒想按真實情況拍。不過這畢竟是一部電影,不是比賽錄像,估計誰也不想看40分鍾的傳導球和跳投,因此,用這么多扣籃來刺激觀眾的荷爾蒙,還是可以接受的。 體育題材的電影在國內一直很難受歡迎,上一部大賣的體育電影還要追溯到《 摔跤 吧,爸爸》(希望下一部是陳可辛的中國女排),因此《絕殺慕尼黑》上映7天只拿了三千多萬票房,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七也不算令人驚訝。但看到同期的豆瓣全部6分以下,貓眼全不夠8分的《黑衣人》《黑鳳凰》《追龍》都能拿到三億左右票房,上映20天的《哥斯拉》排片率還能壓著《絕殺慕尼黑》,還是感覺有些可惜。所以,與其看一些爛尾的,編劇想不出來劇本的爽片,還不如看一部不錯的體育電影,而且《絕殺慕尼黑》的門檻不高,就算不懂籃球也一樣能看懂。

Ⅸ 從《戰斗民族養成記》,看俄羅斯劇的尺度甩了國劇幾條街

俄劇尺度:女性上面露點並非限制級,政治諷刺可以拿市長開刀
《戰斗民族養成記》之所以如此火爆,是由於這部劇除了滿足觀眾對於戰斗民族彪悍、酗酒、好色等刻板想像之外,還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僅上至總統下到房管處公務員都在劇中被黑了個遍,政治諷刺尺度之大令人咋舌;而且俄羅斯一向被認為是對同志不友好的國度,但在《戰斗民族》中美國記者阿列克斯與俄國司機羅馬的攪基賣腐無處不在,讓人不得不感嘆政治敵對的美俄人民終於找到了和諧共處的方式。
不過這對於了解俄羅斯電視劇的人來說見怪不怪。「俄羅斯一向是善於黑別人和自黑的民族,政府貪腐受賄屬於眾所周知的黑點,所以在劇中開政治玩笑很常見。」在俄語字幕組「涅瓦」的創始人之一王子豪看來,《戰斗民族》這部劇無論從尺度還是製作水平上,都還不能反映俄劇的最高水準,「你可以看看《危樓愚夫》,這部電影算是在俄羅斯影視作品政治尺度把握的一個標桿。」
一部並沒有刻意安利國家形象、但卻為俄羅斯人爆刷好感的主旋律喜劇怎麼做?娛樂資本論這就為大家解析國家形象宣傳的正確姿勢,揭秘俄劇充滿香艷隱喻和政治諷刺背後的密辛。

Ⅹ 如何評價電影《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是什麼

《絕殺慕尼黑》是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上,前蘇聯隊在最後的三秒鍾憑借一記投籃絕殺,以51:50戰勝36年未嘗敗績的美國隊,是一部表達堅忍不拔精神的劇作。

(10)2014電影諷刺俄羅斯的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絕殺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執導,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約翰·沙維奇、馬拉特·巴沙羅夫、謝爾蓋·加爾邁什、伊萬·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傳記類劇情電影。於2017年12月28日在俄羅斯上映,於2019年6月13日在中國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籃球錦標賽的決賽中,在比賽結束前三秒鍾,美國隊以一分優勢領先,已經開始提前慶祝比賽的勝利了,因為他們相信比賽結果已成定局。然而,蘇聯國家隊在最後的三秒里拼盡全力,最終使比賽結果發生逆轉。